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重点资料

财政学重点资料

财政学重点资料
财政学重点资料

财政学复习

第二章财政与财政职能

一、财政的概念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伴随着国家产生而产生的;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是国家(或政府)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通过多种收入形式,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实现其职能需要的收支活动。同时,由于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体现了政府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这种利益关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财政具有不同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决定着财政的性质,完整的财政概念是一般和特殊的统一。财政产生的条件:①经济条件:生产力发展②政治条件:国家

财政本质:国家分配关系

1.分配主体:国家

2.分配客体:m

3.分配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

4.分配形式:货币

二、市场

市场有效: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即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效:①市场低效:现实市场中存在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的条件,使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

②市场无效:现实市场严格符合完全竞争的所有条件,但其运行结果也不是有效率的。

市场失效的原因:

第一,竞争失灵或垄断的存在

(1)竞争失灵的原因:

①规模报酬递增:某些产品或行业所具有的经营规模越大,收益率越高的状态

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的存在,必然产生自然垄断的结果。所谓自然垄断,强调的是由于自然状态而导致的垄断,而不是人为的结果。

②范围经济(成本弱增性):如果一家企业能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的企业以较低的成本生产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或一组产品,则存在成本弱增性,相应的,企业所在的产业就是自然垄断产业。

(2)垄断的市场失效性:A.自然垄断也是垄断,而垄断本身就否定了充分竞争

B.市场失效就无法按照MC=MR的原则定价

(3)竞争失灵的解决方案:公共的或政府的介入

这些行业与公共产品不同,私人资本可以进入该行业(或进入的太多,因为可获得垄断利润)政府的干预就是针对垄断的特点进行的。干预方式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定价、政府管制、强制性的引入竞争机制。

第二,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称之为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即公共产品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

2.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一个人或厂商对公共产品的享用,不排斥、不妨碍其他人或厂商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厂商享用该种公共产品的数量或质量,即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厂商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即使技术上可以,但经济上不可行,也视为非排他,这就形成了免费搭车。

私人产品: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纯公共产品:具备以上各个特征的公共产品,如国防

混合产品:(1)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却有可能是排他的

(2)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资源,在消费上却具有了竞争性。

第三,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性问题

外部效应: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通过市场机制)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

外部性:个人边际成本MPC<社会边际成本;正外部性:个人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

外部性的原因:缺乏产权

外部效应的矫正:

市场解决:(1)产权界定,讨价还价(科斯定理)(2)实行一体化(外部性内部化)

社会解决:社会习俗、道德约束

政府解决:(1)政府管制(2)法律手段(3)政府税收(4)政府补贴

第四,信息不充分。第五,偏好不合理。(优值品 ,劣值品)第六,风险和不确定性。第七,收入分配不公第八,宏观经济失调

三、政府

政府的概念:第一,政府是按照政治程序设立的一套机构。第二,政府具有垄断性和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及公共权力。第三,政府的能力具有有限性。

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比市场的的优势:

1. 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2.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共性问题。

政府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

政府失灵:1.政治制度失灵。2.信息失灵。3.决策失灵。4.权力滥用。5.效率低下。6.时滞的存在。

失灵原因:

1.政府行为越界,干预过度

2.政府能力有限(有限信息,控制能力有限 )

3.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只顾眼前,不计长远)

4.决策时限与效率的限制(认识时滞 ,决策时滞 ,执行与生效时滞 )

四、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将各种资源分配于不同的使用方向,从而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

财政配置资源的范围:①保证国家履行行政、国防、外交等职能的支出②基础设施建设

③基础工业④社会公益事业

财政配置的机制主要有:

(1)实现资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4)合理运用财政收支政策,间接调节社会投资方向。(5)提高财政配置资源的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和个人等多种经济主体之间的分割,以及由此形了 - 3 -

成的收入流量的分配格局和财产存量分配格局。

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方面。

经济公平要求各经济主体获取收入的机会均等,等质等量的要素投入应获得等量的收入。社会公平则要求将收入差距维持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各阶层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

财政进行收入分配的逻辑前提之一是首先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原则界限。

财政进行收入分配条件的范围和方式:

(1)主要运用税收调节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使之符合社会公平。

(2)规范工资制度。

(3)通过转移性支出,保证低收入者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4)在社会范围内组织强制保险,解决企业和个人无力解决的收入调剂问题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1)运用各种收支手段,逆经济风向调节,促进社会总供求的平衡。

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运用财政收支活动中的制度性因素,对经济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

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合理安排财政收支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社会公共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环境。提高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文教、卫生支出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

四、财政的三大职能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一)资源配置职能需要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主体是税收,税收的改变影响收入分配职能。(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需要调节财政支出,必然影响资源配置。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需要调节税收,影响收入分配职能。

五,剩余名词解释

帕累托最优: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同时,任何人的境况都不会变好。

政府失效:指政府无力,或者不能达到相应公共目标、损害了市场效率,或者自身低效率运行的行为

免费搭乘:由于提供难以准确的核算自己给每一个公共产品的受益人提供的利益,无法使每个受益人公平的承担成本;受益人也不会自觉的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支付费

用。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

一、财政决策机制

(1)公共选择与政治均衡

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特点

供给决策:私人产品由厂商做出,公共产品由政治家及官员做出

需求决策:私人产品以货币为选票进行分散选择的过程,公共产品以政治选票进行公共选择的过程。

公共选择:指投票者(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进行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分析

政治均衡:和经济市场一样,政治市场也存在供求双方的相互作用

①政治市场的需求方:投票者(纳税人);特殊利益集团②政治市场的供给方:政治家、官员政治均衡:在一定的规则下,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税收的分摊达成协议。

(2)财政决策机制及其特点

偏好显示问题:投票方式只能反映相当有限的信息,人们未必真实反映其偏好。

不愿参与选举活动;隐瞒或者从低申报自己的偏好;策略性投票;偏好强度差别

偏好加总问题:加总方法:习俗;独裁;投票:现代民主社会中的主要方法

(3)一致同意规则:林达尔均衡

模型结论:

存在每个人都同意的纳税份额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公共产品的这种配置方式具有帕累托效率。

模型存在的问题:

假定每一成员都真实披露公共产品的偏好信息,这并不现实;

在人数众多时,要找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纳税份额,需花费大量时间。

简单多数票规则:指每项提案都能获得半数以上的多数票。

投票悖论:没有一种提案能赢得多数票,这意味着简单多数票规则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投票悖论的主要问题:投票的最终结果与投票顺序有关。

(4)投票悖论的成因

峰:指投票人效用曲线上的一个点,该点所有相邻点的效用都低于它。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其效用总会下降,则称其具有单峰。

双峰(或多峰)偏好:如果投票人偏离自己最偏好的结果之后,效用先降后升,则称其具有双峰。

投票悖论因投票者的多峰偏好所致,如果个人的偏好呈现单峰形态,投票悖论就不会发生,投票均衡存在。

(5)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中间投票人定理:在简单多数票规则下对不同的财政支出水平进行表决时,均衡结果必然是中间投票人最赞成的支出水平。

(6)阿罗不可能定理

前提:个人理性条件;无限制领域条件;帕累托条件;无关备选方案的独立性;非独裁性。结论:在上述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二、财政决策主体的行为

选民行为:理性选民假说

利益集团的行为:寻租是对垄断租金的追逐行为。

租金可以理解为支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超过使用该要素机会成本的报酬,其实质是超额利润。

常见的寻租活动:

(1)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即劝说政府对某种产品发放特别生产或特别销售许可权;(2)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寻租;

(3)政府采购中的寻租。

可能浪费的寻租支出:

垄断权的潜在获得者的努力和支出;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做出反应的努力;垄断本身或政府所引发的资源配置的扭曲 5 -

政治家和政党的行为:

理性政治人假说:政治家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主体,其最大的利益就是当权执政;

政治家的目标函数是使自身获得最大的政治势力或政治收益。

官员行为:官员预算最大化模型官员们并不以公共产品的产出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最大化预算为目标;

三、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政府失灵的原因:来自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

(1)财政决策形成过程:投票悖论;间接民主的问题

(2)财政决策的实施:政治家受现实的控制能力和领导力量的限制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认识政府失灵的意义:必须破除政府万能的神话,切实设法让财政决策制度更有效率地运转。

矫正政府失灵:

(一)引入竞争机制:

①在政府内部重新确定竞争机制。

②在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

③由私人企业承担公用事业。

(二)改革公共决策制度

布坎南(Buchanan,1975)提出要改造民主政体

①进行立宪改革②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发明新的政治技术③约束政府开支

四、财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公共选择理论应用于政府财政决策领域,主要是通过投票来审批政府预算和决算,这里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合理界定公共支出的范围,即确定公共支出项目;

二是确定公共支出项目成本的分摊方式,即确定税种、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等事项;

三是确定政府预算规模,实现政府预算效益最大化。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范围及分类

财政支出的范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必须限定在市场失灵领域,从而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范围也只限于市场失灵领域。

(一)按费用类别分类

按费用类别划分,实际上就是按照国家职能的不同,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

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政府的支出本身将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是政府个部门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进行日常活动所需的或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性支出:指政府的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企业或个人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的这类财政支出,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

按经济性质分类的经济意义:

政府购买性支出是通过政府掌握的资金,在市场上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因而 - 6 -

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则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即从政府转移到领受者手中,尽管它对财力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却只能对生产与就业发生间接的影响作用。

就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具有较强的收入再分配职能。(三)按支出用途分类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支出按用途主要分为:

①公共部门的消费性支出,包括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②公共部门投资。各级政府用于土地、建筑物、车辆等固定资产的支出。

③补贴支出。④经常性拨款,政府给予个人款项的拨付,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福利支出。

⑤政府债务利息支出⑥资本转移支出⑦政府贷款

二、财政支出的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1. 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科学教育支出的比重。

2. 增加基础设施和农业的投入。(即增加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支出)

3.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性支出。(社会保障性支出是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重要部分)

4.清理和减少财政补贴支出。(补贴能够影响价格结构,改变资源配置和供求结构,所以要合理补贴)

5.整顿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是必然的,比重要下降)

三、财政支出的规模

(一)财政支出的衡量指标

绝对指标: 某一年度财政支出总量

相对指标: 当年财政支出/当年GDP

(二)政府总支出的计算:

政府总支出(国家口径)=财政支出(官方口径)+债务利息支出+企业亏损补贴+预算外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的规模的趋势表明:在市场化进程中,传统的在国家财政范围内履行的政府职能逐步削弱;

在原有的国家财政范围之外的新的政府职能,如社会保障职能、社区建设职能等得到很大加强。

用政府支出衡量一国政府活动规模的局限:

政府支出只是对政府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额的近似反映;无法测算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部影响:如管制使私人产品的提供成本增加。

(三)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①政府活动扩张论

由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 A.)提出,故称“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断言,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政府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张

②偶然事件论

主要观点:

1.公民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决定可容忍的财政支出水平;

2.只有在经济和社会制度受到冲击时,人们才会审视过去,在心理上接受一个更高的可容忍的税收水平(审视效应),容忍政府

支出更多地替代私人支出(置换效应);3.审视效应和置换效应促使政府支出上新台阶;4.在冲击消失后,较高的支出水平因惯性而持续存在。

③收入再分配论

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支出增长源于低收入者利用政治制度进行有利于他们的收入再分配;了

另一观点认为:收入再分配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而非低收入阶层。

④经济发展的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经济发展的早起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经济发展起飞后,对于科教文卫的支出。成熟阶段,公共支出转向教育、保健和福利服务支出。

四、财政支出效益分析及控制

(一)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及其标准

与私人项目相比,公共项目的成本-收益分析更加复杂。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私人项目的决策以私人净收益为标准,而公共项目的决策则以社会净收益为标准。私人净收益=私人收益-私人成本 =内在收益-内在成本

社会净收益=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内在收益+外在收益)-(内在成本+外在成本)

第二,与私人项目相区别,公共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无法直接采用市场价格加以评估。此外,政府部门在考虑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时,还要受到各种所在级次的影响。

(二)现值

公式表示:PV=

i为年利率,习惯上被称为贴现率,为n年后的所得。R

(三)净现值标准

成本-收益分析中的核心问题是对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价值加以评估。

净现值:

NP

一般说来,净现值方法的决策原则是:

只有当一个项目的净现值为正时,该项目才可以被采纳。

如果有多个备选的互斥项目,应当选择净现值为正值中的最大者。

在成本-收益分析中,贴现率r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衡量项目是否可以采纳以及进行项目比较时,r的不同值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论。

贴现率的高低对具体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过高的贴现率实际上会对那些较长远的收益构成歧视,进而对项目形成歧视。在一般情况下,r的取值应反映企业资金的实际机会成本。

除了净现值标准外,别的评价标准:

内部收益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收益现值与成本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

收益-成本比率(benefit-cost ratio,BCR)

内部收益率和收益—成本比率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四)公共项目评价的步骤 (1)nnRn- 7 - 了 - 8 -

1. 成本-效益分析的一般步骤

列举备选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评估全部成本和收益;

选择社会贴现率;

处理通货膨胀;

计算各备选项目的净现值,并对项目进行排序。

2.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①实际的和金融的(真实的和货币的)真实的指投资的支出得到的收益,它翻印了社会福利和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则指市场上的相对价格变化影响的收益或成本。

②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指和项目主要目标密切相关的成本和收益。间接的指由于进行工程项目附带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③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形成本和收益指的是可以用市场价格衡量,无形的则不能通过市场价格直接估计。

④内部的和外部的,指的是项目在辖区范围内或辖区外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3.公共项目成本和收益的度量

①市场价格:对那些可在竞争性市场上交易的产品或投入品,应当使用市场价格对项目进行评估。

②影子价格: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对不少公共项目的产出品或投入品有价不实或无价可循的替代价格。

③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之差,它由需求曲线以下与经过市场价格的那条横线之间的面积来衡量。

④无形成本和收益的量化

⑤成本—有效性分析(最低成本选择法)即假设项目的收益或者目标既定,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多少,从中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是成本—收益分析的一种变体

4. 贴现率的选择

社会贴现率是政府在某一项目中所耗费资源的机会成本,它应当反映等值资源在各种私人用途中所获得的回报。选择合适的贴现率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权衡取舍。作为资源使用的社会机会成本的反映,社会贴现率一般取决于消费者和投资者愿意放弃消费或投资而为公共项目提供资金的利率。

选择方法:

课件:税前收益率;税后收益率;按税前收益率与税后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进行贴现

课本:私人投资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社会时间偏好率;政府借款利息

5. 通货膨胀的处理

处理通货膨胀的一般原则

如果以一段时期内的名义量测度成本和收益,就要用名义利率来折现未来的成本和收益;若以一段时期内的实际量计算成本和收益,就要用实际利率(即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作为贴现率。

6.财政支出效益分析的其他方法

(一)预算监管制度:财政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年度内财政收支状况的计划。

(二)零基预算制度

指编制支出预算时,不考虑用款单位以往年度的基数和水平,一律以零为起点对原有和新增的开支项目进行审核,然后确定当年经费支出数额。

零基预算的困难:难以全面搜集有关各项活动的量化资料;对决策方案进行分类的难度较大。(三)政府采购制度: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为了满足公共服务的目的,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政府采购的内容:①政府采购政策,包括采购的目标和原则;②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③政府采购的组织管理。

政府采购的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非盈利性(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4)规范性了 - 9 -

(5)政策性(6)公开性(7)极大的影响力

政府采购的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

政府采购可在三个层次上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1.有利于政府部门强化支出管理,硬化预算约束。2.招标竞价,可以尽可能的节约资金。3.大大减少了采购实体和供应商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

五、课后习题解答

3、从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的变化。

答: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转移性支出由“五五”时期的6%左右,提高了10个多百分点。但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各项补贴支出的控制,转移性支出比重又有所下降,90年代中期之后债务支出的比重的增长,而导致转移性支出的比重从1996年又开始回升。今后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将纳入政府预算,以及随着财政逐步减少以至退出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投资,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者的相对比重还会发生变化。总的趋势是转移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达到一定程度相对稳定下来。

4、从政府职能角度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变化。

答: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发生重大转变,财政支出结构在变化突出的表现在经济建设支出比重从实行改革之前的平均60%左右,下降到“九五”时期的38.34%,2004年的27.8%,下降了30多个百分点;相反,社会管理支出则大幅提高。

6、为什么说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更能反映客观实际。

答:第一,财政支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无一例外的都表现为财政对GDP的实际使用和支配规模。而财政收入则只是表明了财政可能使用和支配的规模,它常常并不代表实际发生的规模。第二,财政收入反映的是财政参与GDP分配过程的活动,财政支出反映的则是财政在GDP 使用过程中的活动。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是财政支出通过它的规模和结构实现资源的配置。第三,虽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都体现了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但财政支出更能全面准确的反映财政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7、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答:经济因素:如人均收入增长、技术变化、公共服务相对成本提升、城市化等;

政治和社会因素:如政局稳定、人口状态、观念变化等。

第五章财政支出分论

一、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

(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属性

消费性支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行政管理支出

①行政管理费的构成

立法机构支出;行政支出;公共安全支出和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查支出;外交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按用途划分,又可以分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两个部分。

②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现状:1.行政管理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攀什2.在政府各类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最快。

③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居高不下的原因

改革以来,我国行政管理支出总量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职能范围未作及时调整是重要的因素。一是政府管理规模庞大的国有企业,所以主管机构众多;二是原有的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机构了 - 10 -

没有撤销,为适应新形势又需要增设新机构,结果是政府机构只增不减,政府职员只进不出,行政管理支出总量不断增加。

④我国行政管理费的改革对策

1.明确政府职能

2.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

3.加强行政方面的法制建设

4.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三)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的主要内容:

财政的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以及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国防开支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维护其安全、独立所必不可少的开支。我国财政的国防支出,其内容包括国防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费、招飞事业费、专项工程以及其它支出等。

各国国防支出的发展趋势:

1.国防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而相对额有所下降。

2.国防支出中投资费的比重不断提高。

3.军民结合是国防支出的发展方向。

二、科教文卫支出

科教文卫支出的经济属性:准公共品

(一)教育支出

(1)教育支出的性质:

A.私人产品特征:受教育者有获取更多未来收益的机会

B..公共产品特征:

①正外部性:技术进步之基础(优值品);有助于减少犯罪;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

②有助于公平和稳定

③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2)财政教育投资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高、中低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东、中、西地区结构不合理)人员费用太高,办公费用过低。

(3)调整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督工作。

2、加大财政支持教育的力度。

3、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4、动用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

(二)科技支出

(1)政府参与科技支出的原因

1.基础性科学研究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

2.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具有外部效应。

3.风险贷款市场的不完善

基础研究:政府提供应用研究:市场提供

(2)我国科技支出的现状

1.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2.我国科技支出结构不甚合理,没用正确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关系。

(3)财政科技政策调整的取向了 - 11 -

1.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2.运用税收优惠,加速折旧,政府采购等政策,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3.扶持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医疗卫生支出

(一)政府提供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理论依据

信息不对称,竞争有限,外部性,公平问题。

医疗:外溢性强;

卫生(安全饮用水、传染病、寄生虫病等病菌传播、免疫、营养等):接近纯公共产品

(二)我国卫生费用的提供情况及国际比较

中央投入小,地方大;公共卫生比例低;居民个人投入提高;地区结构不平衡,发达与落后

地区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大

(三)2003年SARS危机凸显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体系的缺陷

应急机制不完善;只顾GDP,不顾社会发展。

三、财政投资支出分析

(一)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

1.财政投资占社会总投资比重的影响因素

①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发达国家较小;欠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较大。

②经济体制差异:市场经济国家较小;计划经济国家较大。

2.财政投资的意义:对私人投资具有导向性;财政投资和私人投资之间的合适比例

3.财政投资的特点及其与私人投资的区别:私人投资财政投资

投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

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投资领域市场化程度高、投资期短、见效

快的项目。关注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经常投资于大型和长期项目。

资金来源自有资金及社会筹资,投资规模

有限财政拨款,必要时可通过发债方式筹资,相对宽松,

财政学考试重点知识

导论: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的区别: 1、公共财政预算决定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公共财政直接决定于公共选择过程,政府只是代理执行。 国家财政的预算强调政治权力的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公共性。 2、公共财政的收入是基于公共权力,主要通过税收征集收入。 国家财政的收入即可通过以所有权为基础的资产收益取得收入,也可依据公共权力和收费取得收入。 3、公共财政支出是提供公共商品。 国家财政支出可能(甚至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第一章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中存在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或不足。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6)偏好不合理 (7)市场不完全 (8)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意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福利的情形。 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政策 政府干预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情景。 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性(4)政府机构和公共预算的扩张。

政府的寻租活动:通过政府管制的寻租、通过关税和进出口配额的寻租、在政府订货中的寻租。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实现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率配置的功能。 2、收入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对市场机制形成的收入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增长的职能 4.从我国财政支出看财政维护国家的职能(政治职能) 洛伦兹曲线: 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曲线越弯,收入水平越不公平。 基尼系数:G=A/A+B 0

财政学复习资料(0001)

财政学复习资料

公共物品 是指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其具有两个特征:1.非竞争性2.非排他性。前者是指增加消费,其社会边际成本为0;后者指在享受过程种,不排除他人从中获益。公共物品在享受过程种“无法分割,无法量化”,并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与“公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外部效应 指在市场活动种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例如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财政 1.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疆土范围内,在一定的色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利用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强行参与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经济行为。 2.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之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需求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以打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

目标。 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2.收入分配职能:通过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表转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来达到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优随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 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财政学复习要点

财政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①公共产品:特征:非竞争性: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到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换言之,在某种产品的数量给定的条件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过高。竞争性:是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他人享用。排他性:是指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价格后,才能获得这些产品的权利,从而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斥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②政府干预私人市场的原因:?纠正不合理的偏好——优值品(汽车安全带、保险)、劣品(抽烟);?关注公平 ③混合产品类型及提供方式:?具有正外部效应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桥梁、公园、博物馆。?政府授权经营;?政府参股;?政府补助 ④国防支出经济效应:㈠带动高新技术发展;㈡拉动需求。 ⑤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ⅰ弥补私人保险市场的缺陷——逆向选择、道德风险;ⅱ公平收入分配;ⅲ社会保险属于优值品;ⅳ熨平经济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⑥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⒈经济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规模正相关;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也会通过影响经济、利润水平等对财政收入规模产生影响;⒉分配政策和制度:在经济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规模与政府的分配政策和制度密切相关;⒊价格因素:物价涨幅低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增加;物价涨幅等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保持不变;物价涨幅高于财政收入涨幅——财政收入实际减少。 ⑦税收要素:纳税人:也称课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税款的缴纳者。课税对象:指课税客体,即对什么进行征税。比例税率:指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采用相同比例征税的税率,即边际税率为常数。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划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使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大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累进税率又分为全额累进税率和超额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是指全部税基都按照与之相适应的那一档税率征税,随着税基增加,税率逐步提高。超额累进税率是指将税基分成不同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并分别计算税额,加总后即为应征税额。固定税额:即定额税率,是指按每一单位征税对象直接规定某一固定的税额,即边际税率为零。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的开始征税时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指准予从征税对象数额中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直接税:直接由纳税人负担的税种。间接税:税负容易转嫁给他人。价内税:税款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价外税:税款不包含在应税商品价格内的税。 ⑧现在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两难选择;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充分;弹性;中性——促进经济发展,行政效率:节约;便利——征税费用最小化,公平原则:收益原则:税额与收益大小成正比,能力原则:税额由纳税能力来确定。 ⑨国债:㈠内债:是指政府在本国境内发行的公债,其认购主题是国内法人和本国国民,其债权人包括国内企业、组织团体、居民个人等,一般以本国货币为计量单位。㈡外债:是指政府在境外发行的公债,其认购者可以使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外国企业、国外金融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等,通常以债权国通货或具有世界货币功能的第三国通货为计量单位。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财政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古代欧洲最早的财政思想的表现者是古希腊的色诺芬。在《雅典的收入》一书中,他讨论了希腊雅典的财政收入问题,并建议由国家购买奴隶,并将他们出租以增加国家的收入。 2、春秋战国的《国语- 齐语》中管仲提出了“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的财政政策 3、威廉·配弟的《赋税论》被誉为西方最早的财政学专著。此书是在重商主义向古典经济学派的过渡阶段。 4、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财政理论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三.现代财政理论 5、凯恩斯以前的经济理论,并不认为经济会一直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但认为偏离充分就业的状态是暂时的。 6、凯恩斯主义者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理论基础,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结为 “ 有效需求不足”,要求政府放弃自由资本主义原则,实行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提出了政府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刺激消费,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整套理论政策体系。 第二章财政学的福利经济学基础 1、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累托建立了公共决策的理论基础。 2、帕累托效应及其实现条件【资源配置最优】: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某个人的境况变好。这一概念常常被作为评价资源配置合意性的标准。 实现条件:竞争可以保证帕累托效率条件的实现 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在产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通常,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 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该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4、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无差异曲线( Indifference curve )是一条表示线上所有各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相同的线 特征: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第二,在每种商品都不被限定为多了比少了好的前提下,无差异曲线图中位置越高或距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越高;第三,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第四,无差异曲线通常是凸向原点的,这就是说,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 5、追求结果的公平——功利主义、罗尔斯主义、平等主义: 【1】功利主义:边沁早在1789 年便提出社会行为的目的应该是“增进最大数人的最大幸福”。这种被称为功利主义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效用总和的最大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的累进设计符合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功利主义者认为①个人的效用可以用技术来衡 量,社会福利是所有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②如果财富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手中造成穷人效用的增加大于富人效用的减少,被认为收入分配比以前公平。 ) 【2】罗尔斯主义 (短板效应) :社会福利仅仅取决于境况最差的个人的福利情况,即只有境况最差的人的状况得到了改善,社会福利才会得到改进。 第三章市场失效与财政职能 1、信息完备:p42 信息不对称:当交易双方中一方掌握的信息多于另一方时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① 逆向选择:市场交易中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的重要的外生特征时所发生的劣质品驱逐优 质品的情形。 ② 道德风险: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察到另一方控制和采取的行动时所发生的知情方故意不采 取谨慎行为的情形,由于知情方故意不采取谨慎行为也许会招致对交易中另一方的损害。 2、囚徒困境:p44 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 3、外部效应:p44 一个人或企业的行动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利益,但又没有负担应有的责任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公式:U A=U A(X1,X 2, ?X n,Y 1) 某一个人或企业的效用所控制的活动其他人或单位的活动

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财政是以()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 2、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的产生而产生的。 3、人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两类不同需要是()和()。 4、以国家职能为标准,我国的财政支出一般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六大类。 5、按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可将财政支出分为()和()。 6、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总投资都可以分为()和()。 7、()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形式。 8、一般理解,税收公平包括()和()两个方面。 9、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的单位和个人。 10、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 11、()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它反映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12、税负转稼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和()。 13、增值税条例规定,出口商品实行()。 14、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和()两种征收方法。 15、企业所得税是国家对企业的()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 17、国债发行需遵循的两个原则是()、()。 18、通过发行国债(),是国债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 19、以债券的流动性为标准,国债可分为()和()。 20、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的功能首先是反映()。 21、()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22、()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 23、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的制度。 24、完善()是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25、市场经济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的适当运用。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在发挥职能、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政府的权力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2、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3、财政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4、社会公共需要总是采取公共提供的方式来满足。() 5、转移性支出在稳定经济方面可发挥较大作用,而购买性支出则在收入分配方面发挥较大作用。() 6、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体现了两种不同的理财观,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同的。() 7、财政支出的绝对量指标与相对量指标,总能一致地反映政府规模的变化情况。() 8、政府投资性支出属于生产性支出。() 9、政府投资应追求社会净效益的最大化。() 10、社会保障具有受益的普遍性,其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较高的生活需要。() 11、国家凭借政权征税,体现国家意志,可以不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限制。()

财政学复习资料(陈共八版)

第一章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为了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公共产品:概念:公共消费性质的商品或服务。特征: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为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分类: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b.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效益,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通常指厂商或个人在正常交易以外为其他厂商或个人提供的便利或施加的成本。 市场失灵的表现:1.市场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使市场失灵。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典型例子是“那公共物品”。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益配置。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的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事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的手段:1.政府的宏观调控2.立法和行政手段3.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4. 财政手段。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财政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职能。(1)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财政投资的规模和结构。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2)收入分配的机制和手段: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范围和界限;2.是规范工资制度; 3.是加强税收调节; 4.是通过转移性支出,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经济分类(按产生收益的时间):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财政支出的按与经济活动的关系分类: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税收中性: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两种含义: ?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 ?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 ?特别注意,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应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税收中性强调税收对经济不发生额外的影响,经济体系仅仅承受税收负担,不再给纳税人和社会造成其他额外损失或额外收益。其实质是,国家征税不应对市场机制产生影响,课税时,市场机制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决策的主要力量,税收不应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纳税人经济决策的主要因素 超额负担: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移向政府部门的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表现两个方面: –1、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在资 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 –2、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马歇尔-哈伯格超额负担理论: 税收超额负担是由哈伯格运用马歇尔的基数效用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提出的,使用了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并以消费者剩余的大小作为衡量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是获得净福利的多少,如图示: 税收中性和超额负担。 答:税收效率涉及税收中性问题。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税收中性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只要国家征税就必然会对商品购买、劳动投入以及储蓄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完全税收中性是不可能的。因此,提出税收中性原则的实践意义,在于尽量减少税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干扰,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这个前提下,掌握好税收超额负担的量和度,有效地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使税收机制与市场机制两者取得最优的结合。 应当指出,体现税收的中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取消或忽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一般是将增值税视为一种中性税收,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也体现了税收中性原则。 税收中性和税收超额负担相关,或者说,税收中性就是针对税收超额负担而提出的。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超额负担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了纳税人支出,同时增加了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税收理

(整理)AA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 消费税:消费税是在对货物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的一个税种,主要是为了调节产品结构,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消费税是国家为体现消费政策,对生产、委托加工、零售和进口的应税消费品征收的一种税。) 购买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 拉弗曲线: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社保支出:是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并包括非财政经费安排的社会保障支出。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含社会救济支出或社会补助支出和社会优抚支出)两方面。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这样就减弱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作用。 税收负担:是指纳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称税负。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税务代理人:指具有丰富的纳税事务工作经验和较高的税收、会计专业理论以及法律基础知识,经国家税务总局及其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批准,从事税务代理的专门人员及其工作机构。 国债:是整个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得主要财政机制,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

财政学考试复习大纲

自学考试《财政学》课程代码00060考试复习大纲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 1.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 市场失灵:纯粹市场机制的现实调节结果不能达到理想状态。 条件性市场缺陷包括:竞争失灵、外部效应、信息不充分、交易成本和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场缺陷包括: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2.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公共物品是指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纯粹公共物品的根本特征是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在效用不可分割性基础上,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双重属性的物品被称为混合物品,也称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物品按照属性可以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类,它们的生产和提供组合方式由四个要素构成。 3.政府与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凭借自己的特有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其目的是为国民大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为目的的财政模式。 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表现为:服务内容不同、集中程度不同、法制化程度不同和管理机制不同。 4.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公平是指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处在全体社会成员都比较满意的状态。 公平的评价指标有两种:(1)贫困指数(2)基尼系数 效率是指现有经济资源的使用结果可以给国民带来最大限度的满足。 第二节财政的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客观具有矫正资源配置结构,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的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的实现途径: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有两种作用方式。一种是直接式,;另一种在间接方式。 2.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收入分配职能的内容: 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加强税收调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税收、公共支出和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内容包括: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平衡。 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实现途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主要通过两个方式得以实现,一是“自动稳定器”,二是

财政学重点

1.市场失灵;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性;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3.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 4.公地悲剧;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5.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6.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 7.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或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8.瓦格纳法则;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提出。其含义是: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 9.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指的是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种制度。 10.现收现付制;现收现付制是 一种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 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 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 开支的制度。 11.完全积累制完全积累制,即 完全用过去积累的缴款所挣取 的利息收入提供保险金的制度。 具体说来,就是一个人在就业期 间向政府管理的基金缴款,该基 金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生息增 值,当这个人退休后,其所获养 老金来自于该基金的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也就是任何时点上累 计的社会保险费总和连同其投 资收益,能够以现值清偿未来的 社会保险金给付需要。 12.部分积累制部分积累制也称 “部分基金制”,是现收现付制 和完全积累制两种模式的结合。 在部分积累制情况下,退休人员 的养老金一部分来自于现收现 付式的筹资方式,另一部分来自 于完全积累式的筹资方式。与完 全基金制和现收现付制的两种 方式相比,部分基金制既保持了 现收现付制下的代际间的收入 再分配功能,又能通过部分资金 积累,降低现收现付制下当代人 的负担与完全基金制下货币贬 值的风险和资金保值增值的压 力。 13.社会统筹;社会统筹是指政 府通过工薪税或社会保险税筹 集资金,计入专门的社会统筹帐 户,作为公共养老基金,并由政 府将这些资金用于退休职工的 养老开支。 14.个人账户;个人帐户是指由 政府推行的职工在职期间的强 制储蓄,个人帐户资金属于个人 所有。 15.税收负担;税收负担是指纳 税人承担的税收负荷,亦即纳税 人在一定时期应交纳的税款,简 称税负。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 纳税人缴纳的税款额,即税收负 担额;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纳 税人缴纳的税额占计税依据价 值的比重,即税收负担率。税收 负担具体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是税收的核心和灵魂,直接关系 到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利益 分配关系,也是税收发挥经济杠 杆作用的着力点。 16.税负转嫁;税负转嫁就是纳 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 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 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 税负转嫁过程的终点,也是税收 负担的实际承受者。 17.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从单 一预算组织形式演变而来的。其 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 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性质汇 集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 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 18.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 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 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将中央政府 掌握的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 府使用的一种调节制度。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2.无法消 除外部性;3.无法消除垄断造成 的福利损失;4.市场不完全;5. 信息不完全;6.收入分配差距; 7.宏观经济失衡。 2.举例说明外部性。 ①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 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 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 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 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 健康造成的危害。 ②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 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 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 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 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 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 性。 ③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 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 停地叫。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 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 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 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在这里养 狗对于这个邻居就是一种负外 部性。 ④消费中的正外部性。以最近的 例子来说,某人去注射了甲流疫 苗,这场消费不仅对于他自己有 好处,对他周围的人也有一定的 好处,即接触到病毒的传染源减 少。这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3.公共产品及其主要特征。 定义:公共产品是指可供社会成 员共同消费的产品,即满足社会 公共需要的产品。 主要特征: 1.非竞争性。指产品和服务一旦 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 零。(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 本为零) 2.非排他性。指技术上很难将那 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产品和服 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3.非盈利性。 4.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可以将财 政支出分为哪两类? 1.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 出,是指将形成对产品或劳务需 求的一类财政支出。 2.转移性支出,是指不直接形成 对产品或劳务需求,而仅仅是政 府对企业或个人单方面货币或

财政学重点知识总结

财政 学 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社会公共需要涵盖的范围颇广,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特征:(l)社会公共需要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的需要,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2)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可以无差别地由应当享受的每一社会成员共同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3)社会成员享用满足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无须付出任何代价,或只支付与提供这些公共物品的所费不对称的少量费用。(4)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外部效应产生的结果时,需要由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来解决,因而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一般带有外部效应的特征。 (5)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 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 简述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 段。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政 府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手段干预市 场运行:(1)行政法律手段,即制 定市场法规,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 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引导和调 节经济运行。(2)组织公共生产, 即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 办的所有权归政府的工商企业和 单位。(3)财政手段,即以税收、 收费、国债等形式筹集收入,又通 过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财 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的财政职能 下的财政职能。 。(l)资源配置职能。 ①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 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确定生产 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 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③ 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 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④通过政府 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 方向,提高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率。 ⑤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①划清市 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 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 范围,财政应尽其职。②规范由国 家预算拨款的公务员的工资制度 以及相类似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 资制度。③加强税收调节,通过间 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 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 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 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 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 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 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 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予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④通过 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 济支出、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 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 水平。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① 财政政策,紧松交替。②通过一种 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 定作用,③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 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讲解学习

财政学复习资料-重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的分配活动, 2市场失灵:现实的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与不足 3外部性:无法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市场交易成本或收益 4纯公共产品:是指每个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其他人消费的减少 5收入分配职能:是指财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和调节,以期达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 6消费的排他性:指产品一旦被供给,不能将任何人排除在该产品的消费之外 7科斯定理:认为外部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产权界定不明确或界定不当 8庇古税:通过使卖者支付与每单位产出的边际外部成本相等的费用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 9公共选择:指人们通过整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10投票悖论:虽然单个个人的偏好是一致的,但在多数票规则下却得不出一致的集体偏好1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12转移性支出:是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目标,单方面对居民和企业等微观经济主体的无常财政拨款,不以获得同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作为补偿,受益者得到财政的转移资金后也不需要返还给政府 13瓦格纳法则: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将不断增加 14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或公共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 15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当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受益人开支的制度 16财政补贴:是指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财政分配,向特定的企业或私人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17支付能力原则: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18税收收入效应:对消费者表现为国家征税之后会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而居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对生产者表现为政府课税之后会使生产者可支配的生产因素减少,从而降低了商品的生产能力,而处于较低的生产水平。 19税收中性:不对纳税人的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产生任何影响 20次优税收:是指在满足政府一定收入规模的前提下,课税所导致的效率损失或超额负担最小 21宏观税收负担:亦称总体税负,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以税收形式集中的收入总额。 22公平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产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23债务负担率:是指当年国债累积余额占GDP的比例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财政学重点复习及答案

第一章 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使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 (1)垄断。市场效率是由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在市场及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外部效应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因此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4)公共物品。外部效应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话的,市场对提供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5)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影响效率。 (6)经济波动。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也是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政府干预 手段: a.立法和行政手段。主要是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 b.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有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再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和醋鱼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c.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业不是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失效的原因: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区分标准:(1)非排他性和排他性(2)非竞争性和竞争性。 第二章 免费搭车:在财政学上,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