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梅核气

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梅核气

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梅核气
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梅核气

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梅核气、干咳

余父长期干咳,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舌红苔黄厚腻。因过年受燃放烟花爆竹的烟雾刺激后加重。症见口苦咽干用小柴胡汤一点效果也没有。也曾因为舌质红,苔黄厚腻,用平胃散加味亦无效。黔驴技穷,直到看了刘力红先生《思考中医》“辛以润之”的论述,再读《伤寒论》:“咽中干烦躁……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处方:炙甘草18g干姜9g 一剂大效。后在临床看过一妇人患梅核气,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入,吐之不出,舌淡苔白微腻。因仲圣《金匮》有原文,未细辨证,疏半夏厚朴汤原方,自认为必效,七日后患者复诊竟点效皆无。忆及治父亲的验案,疏甘草干姜汤合二陈汤,经患者反馈亦一剂知七剂已。

二陈汤是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四种中药组成,你知道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吗?二陈汤可以祛痰,那么二陈汤什么时候喝呢?中国吃网餐饮网带你看看二陈汤标准配方及做法。

二陈汤的功效与作用

二陈汤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二陈汤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中国吃提醒,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半夏辛散温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既主治脾湿痰壅之痰多咳喘气逆,又治湿痰上犯之眩晕心悸失眠,还可治风痰吐逆,头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本品又善治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

陈皮性味辛、苦、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镇咳利尿,特别适合于长夏湿热邪气困扰脾胃而引起的消化功能减弱,出现脘腹胀满、食慾不振、不思饮食、口淡无味等症状的患者。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之功,其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苷元、甘草多糖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草药之一。

所以,二陈汤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中国吃网提醒,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二陈汤什么时候喝?

临床以咳嗽,痰多色白,苔白润、脉滑为辩证要点。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梅尼埃病、神经性呕吐等属湿热者。使用注意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历代医家根据痰的成因和性质,在二陈汤基础上,创立了不少新的祛痰方剂。

涤痰汤(《济生方》)是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人参、菖蒲、竹茹、大枣而成,重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

导痰汤(《妇人良方》)是二陈汤加制南星、枳实、生姜而成,重在理气化痰、行气开郁,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头晕头痛、目眩昏仆及痰饮壅盛的胸膈痞塞、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等。

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是二陈汤加熟地、当归、生姜而成,可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虚寒、湿痰内盛之咳嗽多痰、喘逆呕吐、舌苔白润、脉滑无力等症。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是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生姜、大枣而成,重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主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苔腻脉滑。

温胆汤(《千金方》)是二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加强降逆和胃作用,主治痰浊内扰、肝胃不和引起的惊悸不眠、呕吐呃逆等症。

二陈汤标准配方

二陈汤配方一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0克、白茯苓90克、甘草(炙)45克。

【用法】上药为粗散。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生姜7片,乌梅1个,同煎至9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痰湿内阻,脾胃不和,胸腕痞闷,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

二陈汤配方二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去皮)、白术(去芦)、苍术(米泔制)、砂仁、山药(炒)、车前、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分。

【用法】用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团,水煎,温服。

【主治】痰湿中阻,泄泻或多或少,脉象沉滑者。

【加减】泄泻不止,加肉蔻,诃子,去厚朴。

二陈汤配方三

【来源】《万病回春》卷四。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枳壳(麸炒)、牛膝(去芦)、猪苓、木通、山桅、麦门冬(去心)、车前子、黄柏(酒炒)各等分,甘草减半。

【用法】上药锉为一剂。用灯草1团,水煎,空腹时服。

【主治】痰气闭塞,小便不通。

二陈汤的做法

药物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钱(各15g)、白茯苓三钱(9g)、甘草炙,一钱半(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用法:上药呚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甘草干姜汤治顽固性尿频

甘草干姜汤治顽固性尿频 *导读:辛文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王某,男,39岁。患小便频数2年余。尿频不分四季,不分昼夜,平均每天达15~20次,…… 辛文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医院名中医工作室 王某,男,39岁。患小便频数2年余。尿频不分四季,不分昼夜,平均每天达15~20次,颇为痛苦,四处求医,曾在二甲、三甲医院就诊,每次查尿常规均为阴性,膀胱镜、B超等亦未见异常,曾服金匮肾气丸、缩泉丸、滋肾通关丸、八正散,五苓散等中药及偏方外敷神阙,涌泉穴等效果不显,服西药抗胆碱及植物神经调节药、维生素、谷维素及康复锻炼亦均无效。刻诊:小便频数,点滴而出,不能自控,出汗、易感,手和背怕冷,面色苍白,乏力、时气短,食欲欠佳,舌淡,苔白,脉微弱。 辨证:肺脾阳气虚证。 处方:甘草干姜汤。炙甘草60克,干姜30克。4剂水煎服。 服上方2剂后,小便明显减少,4剂服完,多年顽疾痊愈。 按:本例顽固性尿频经中西医久治未愈,常常尿频量少,永远有尿不干净的感觉,意犹未尽,受尽折磨。《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https://www.doczj.com/doc/e518555887.html,气化则能出也。《灵枢:十问》: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可见,肺气虚宣降失常,不能将水液布散

周身;脾气虚运化无力,升清无能,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而布全身,导致水液布而不行,上虚不能制下,土虚不能制水,膀胱气化无权,从而发生小便频数,淋漓不畅之症。究其原因,皆为肺脾阳虚为患也。 《内经》云:辛甘发散为阳,以炙草补中益气,干姜辛热温阳,辛甘合用,主温肺脾之阳,使肺、脾、膀胱迅速恢复制约,调节小便之功能,从而取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 3例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史锁芳 指导李石青 [提要]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总有效率为90〃1% 。本方具有温脾和中、利胆化湿作用,适合于慢性胆囊炎具有脾土虚寒、胆郁湿阻的病理机制者。 自1986年以来,笔者应用仲景之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治疗慢性胆囊炎33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兹作初步小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33例中门诊16例,急诊儿例,住院病人6例;男性10例,女性23例;年龄 最大69岁,最小33岁,其中45~60岁之间居多;病程1~5年9例,6~10年16例,超过10年有8例;发作次数最多达儿次(包括术后发作者)。 2 病例选择 有上腹部胀痛及消化不良症状,且呈反复发作者,②本组病例选择符合下列条件:① 全部病例均经B型超声波或胆囊造影检查确诊。根据病史、体征、放射学、B 型超声波检查:属于慢性胆囊炎17例(其中11例属急性发作表现);合并胆石症 9例;胆囊炎或胆石症术后感染5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2例。 临床症状:右上腹部胀满或疼痛33例次,向腰背部放射疼痛27例次;恶心呕吐28例次;口干口苦28例次;嗳气纳呆27例次;畏寒乏力3O例次;伴头痛 或失眠26例次,有头汗或上半身出汗、盗汗27例次;大便稀溏23例次,大便不调(或干或稀) 5例次,大便干结5例;舌质淡嫩24例次,舌质胖或有齿印16例,舌质偏红3例,舌苔薄或白腻17例,舌苔薄黄或黄腻16例。查体:巩膜轻度黄染5例,胆囊区有压痛、墨菲氏征阳性33例。血白分:>16×10。/L 3例;1O~16×10。/L20例;<10×10。/L10例。来诊前用过抗生素及解痉剂而症情未能缓解者15例次。 3 治疗方法 基本方:柴胡10~15克,桂枝6~10克,干姜5克,黄芩6~12克,栝萎根10 大便秘结去桂枝、~15克,生牡蛎15~30克(先煎),炙甘草3~5克。主要加减:① 减牡蛎为10克,若脾虚加白术45克;若胆经湿热便秘加生大黄6~10克,并 湿热甚,舌苔黄 痛剧加桃仁、川楝子、玄胡各10克。③ 易栝蒌根为全瓜蒌15克。② 腻,去甘草,加茵陈15~30克,藿香10克,滑石12克(包) ,大金钱草30克。④头昏,舌质淡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川芎6克。 服法:早晚空腹温服,日1剂,连服2O天为1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进行统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及辛辣之品。 4 治疗结果 近愈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或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大小正常、炎性①

伤寒杂病论方剂.doc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 11 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 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 干姜附子汤方 :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 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 桂枝甘草汤方 : 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 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 : 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 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 茯苓四逆汤方 :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 五苓散方 : 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 茯苓甘草汤方 :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 栀子豉汤方 : 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1)经方十首034、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用法] 柴胡6~12g、桂枝6~10g、干姜3~6g、黄芩5~10g、天花粉10~12g、牡蛎10~15g、甘草3~6g。水煎,分3次服。 [方证] 1.胸胁满,或咳嗽,或胸骨痛,触之更甚。 2.寒热往来,或恶风、盗汗、自汗、头颈以上多汗。 3.食欲不振,口渴,但饮水不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

4.心烦,胸腹动悸,不眠多梦,耳鸣。 5.苔白厚,舌面干。 [现代应用] 1.外感热性病如感冒、肺结核、脑膜炎、疟疾、肝炎、肺炎、风湿热、泌尿系感染、胆囊炎、疟疾等出现寒热往来、口干口渴者本方多有应用的机会。 2.仲景每用干姜治下利。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慢性肝炎伴有的腹胀、腹泻或便溏等兼有情志抑郁者可用本方,胆囊炎、胆石症术后出现的胆源性腹泻也常用到本方。 3.对于一些以渗出为病理特点的炎性疾病,如渗出性胸膜炎、中耳炎、上颌窦蓄脓症、梅尼埃综合征等;以及分泌过多性疾病,如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汗出过多,慢性支气管炎

的咳嗽痰多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4.牡蛎散结。因此,对于结节、包块性疾病如头疮、瘰疬、乳腺小叶增生症、肝硬化初期、肝脾肿大等也可参照使用。牡蛎还有止酸的作用,故还用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症等。 5.其他方面还用于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产褥热、赤白带下、阳痿、窦性心动过速、胃下垂、失眠、口吃、糖尿病、眩晕等疾病。 [经验参考] 关于本方证,从原文所说“已发汗而复下之”一语不难推测出“大便溏薄”。对此,刘渡舟先生有深刻体验。治刘某某,男54岁,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患者一手指其腹闩:我尤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

刘渡舟中医歌诀

桂枝汤21首 1、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2、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3、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4、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5、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 闲。 6、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7、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8、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 热翕翕。 10、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 君。 11、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 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12、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13、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 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15、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 果彰。、 17、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是其应。 18、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附姜枣加甘草,三阴都尽冒始应。 19、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腹痛诊,此病原来属太阴。慢性菌痢久不已,脉沉弦缓是指针。 20、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治腹痛,太阴阳明表里病。调和气血泻结滞,胃弱之人宜慎用。 21、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痞利不解中寒甚,温中解表建奇功。 麻黄汤类方歌(八首) 1、麻黄汤: 麻黄汤治太阳寒,麻桂杏草四味联。表实无汗头身疼,脉紧气喘更恶寒。 2、大青龙汤: 大青麻杏石膏枣,桂姜相加七味好。不汗烦躁身疼痛,饮流四肢肿胀讨。 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热居。身热脉数证方是,不恶寒兮别桂枝。 5、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豆汤,湿热兼表身发黄。麻翘姜辛梓皮枣,杏仁赤豆煮潦浆。 6、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7、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两感阳气伤。此方原来无里症,助阳发汗保安康。 8、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桂汤芍姜,知膏天冬苓术黄。归蕤炙草十四味,寒热并用和阴阳。 葛根汤类方歌(三首) 1、葛根汤: 葛根桂枝加葛黄,无汗项背几几强。二阳合病下利治,刚痉无汗角弓张。 2、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夏病二阳,下利呕逆表邪强。疏表解肌利肠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3、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加甘草,协热下利喘汗宝。清热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钱好。

学习心得:神奇的甘草干姜汤

学习心得:神奇的甘草干姜汤 感冒是现代西医的讲法,在中国古代将各种感冒称为太阳病,也叫伤寒病。太阳病的种类很多,症状各异,因人的体质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主证,使用的方剂也不一样。所以感冒了乱吃药,吃错药的可能性十分大,如果吃出了以下这个问题,就要注意了。 什么问题呢?就是乱吃发汗解表的桂枝汤,结果厥逆了。什么是厥逆了?就是喉咙干,人很烦躁,想吐,还胡言乱语,手脚拘紧,挛急不伸。说实话,如果哪家小孩感冒吃错药变成这样,一定把会把大人吓得惊慌失措。 小小的感冒会不会搞成这样?当然会,吃错药的后果肯定是治不好病,而且重要的是药力助长了病邪的发展,导致出现各种更复杂更严重的情况发生,严重的就会发生昏厥。关于误治的问题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就提出来了,他用于二味药把下面这个误治问题搞惦了。 比如他说:“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 疾病自有天机 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伤寒了,感冒了,他的脉很浮,而且会出汗,还老是要小便,心烦气躁,有一点点怕冷。这种情况就不能用桂枝汤了,用了桂枝汤病情会严。桂枝汤是治什么的?虽然也是治感冒的,但它只是治那种有汗出,怕风,稍微有点怕冷,头痛发热,然后就没有其他特别的症状了。但上面张仲景所说的情况,有这个桂枝汤的症状,却又不止这个症状,它还有小便多,心烦躁。 显然这个情况是有点复杂,不能随便用桂枝汤了。因为桂枝汤证的人不会出现小便数,心烦的情况。又出汗又小便多这种情况的确是很少

见,这种情况病人的体内津液一定是损失很严重的,一方面出汗流失了,一方面小便流失了,上下都阳不制阴,就是阳气控制不住津液了,为什么阳气控制不住了,说明表也虚,里也虚。如果再用桂枝汤发动身体的阳气来攻表,再发汗,表证可能会解了,津液会伤得更多,人都给发干了,哪里还会有津液还滋润筋膜、四肢和肌理。因为表里双虚,里面一点点阳气也被调动用光了,人就变得更加虚弱。有点“阴阳双亡”,人就昏厥。 所以当初没有误用桂枝汤前就会考虑阳气不足,表里双虚的问题。既要补阳气,也要补津液。现在用桂枝汤把这种情况变严重了,因为没有了津液的滋润,人会怎么样?喉咙没有了津液的滋润就会变得干渴;肠胃没有了津液的滋润也会燥热起来,人就会烦;四肢会变得不自如,有点拘紧,就好你门轴没有润滑油一样,硬不得弯,紧不得松,开合不得自如。所以在上又出汗水,下又小便数的情况下,使用桂枝汤会导致更严重的津液损失,由此产生了各种奇葩的严重体症。

甘草的功效与副作用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源产于亚洲和欧洲一些地方。这种植物的根部有甜味,其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除了作为糖果的甜味剂,甘草还有广泛的保健功效。古希腊人和罗马人深知这种植物的治疗用途。希帕克拉底的医学文献里曾经提到过这种草药,此外,在中国古代也一直用这种植物的根茎治疗各种疾病。 甘草的功效作用包括可以治疗咳嗽,胃溃疡,口腔溃疡,回肠炎,漏肠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如今,甘草提取物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形式,其主要成分是甘草酸,这也是甘草有甜味的原因所在。 甘草的功效主要有: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 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着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此外,现代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干草梢作治疗热淋尿痛的的辅助药。 与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同时,甘草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精制糖果、蜜饯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制造巧克力的乳化剂,还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泽,制作某些软性饮料和甜酒;香烟矫味。在化工、印染工业中,甘草也广有用途. 甘草的副作用: 据认为,甘草的副作用是由于摄入量过高引起的。其中一些不免影响包括: *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根据欧盟2008年的报告,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存在性功能障碍的男性也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

刘渡舟教授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内涵与应用

刘渡舟教授(1917-2001),为我国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批中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临床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对经方颇有独到的见解。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原文为“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该方历代均被认为是治疗少阳兼水饮的方剂,但临床应用者寥寥无凡,其效果也不能令人满意。对此,刘渡舟教授探索多年,方阐明其奥妙,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神奇疗效,形成独到的经验。现就刘渡舟教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与临床应用探讨如下,以飨同道。 l 论病机主张胆热脾寒 刘渡舟教授认为,《伤寒论》中少阳为半表半里,是表里传变的枢机,少阳为枢,不仅是表证传里的枢机,也是三阳病传入三阴的枢机。所以少阳病多有兼见证,如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兼里实的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证。而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是与大柴胡汤证相对的方剂,是少阳兼里虚寒之证。如此,则兼表兼里,里实里虚俱备,少阳为枢之意义才完美。仲景于146条论少阳兼表的柴胡桂枝汤,紧接着在147条论少阳传入太阴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其用意之深,令人玩味无穷。所以,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阳兼治脾寒,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治胃实相互发明,可见少阳为病影响脾胃时,需分寒热虚实不同而治之。” 关于“胆热脾寒”的提出,刘老是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笔者在跟随刘老攻博侍诊之时,刘老曾言,刚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任教之时,大家对本方的机理都感费解,陈老言柴胡桂枝干姜汤“有阴证机转”,刘老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刘老牢记此言,苦思多年,结合临床,方悟得其理。从此施治于临床,屡获奇效,可见刘老对医道之执着,也反映了刘老悟性极高,不愧为中医之大家。按胆热脾寒对本方主证进行解释,则顺理成章。胸胁满微结,但头汗出,口渴,往来寒热,心烦诸证,均为病在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胆热郁于上所致;小便不利之因,一则少阳枢机不利,影响气化,二则脾阳不足,津液转输不及所致;而不呕则是少阳之邪转入太阴,未影响胃腑之故。仲景虽未明言大便情况,便溏之证在所难免,不言者,病变虽涉太阴,未必影响大便,故曰有“阴证机转”也。此与太阳病提纲证未言“发热”意义相同。 2 抓主证重视口苦便溏 刘老临证,主张抓主证,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刘老在其《伤寒论十四讲》中明确指出,本方“治胆热脾寒,气化不利,津液不滋所致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脉弦而缓、舌淡苔白等证。”然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应用本方,则以口苦便溏为主证。思之,方悟其机理所在。既然是少阳兼太阴之证,当然应该有一个少阳主证,作为病在少阳的证据,又有一个太阴主证,作为病在太阴的证据,方能放胆使用本方。 刘老判断病在少阳,以口苦为准。这也是他临床应用柴胡类方的主要依据。刘老曾经说过,火之味苦,然他经之火甚少口苦,惟肝胆之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有现实意义。所以张仲景把口苦作为《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第一证。 便溏之证,是判断太阴病的主要依据。《伤寒论》太阴病提纲为“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突出了下利为重。所以刘渡舟教授认为,阳明主阖,其大便秘结为实证,太阴主开,其大便作泻而为虚证。在临床上,不论什么病,及其时间多久,凡见到腹胀满而又下利益甚者,应首先考虑太阴虚寒为病,则庶几近之。就笔者随诊所见,刘老对于便溏之证,理解地极其

《伤寒杂病论》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原方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大枣十二枚 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 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 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 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 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的作用与功效 干姜水是一种用生姜制作而成的饮品。而干姜是有着一定的要用价值的,比如说赶脚可以温肺化痰、温经止血,对于肺功能不好以及月经期间有痛经问题的人而言,都是一种比较好的饮品。当然,干姜配上一些其他的中药,比如说高良姜、白术、甘草、半夏、五味子等,都是有着特殊的功效的。 一、采收炮制 采集后干燥,去泥沙、粗皮,扬净即成原药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干姜。 取净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内部棕黄色,取出,筛去沙子,放凉,即为炮姜。炮姜经过火炮,温经止血功效加强。 二、功效 温中散寒,温肺化痰,回阳通脉,温经止血。主治肤腹冷痛,呕吐泄泻,寒饮喘咳,亡阳厥逆,虚寒性出血,寒湿痹痛。 三、应用 1、干姜配高良姜:两药皆有稳重祛寒的作用,干姜祛寒力较强,长于温脾祛寒;高良姜止痛作用较大,偏重于温胃止痛。两药相须而用,使温脾散寒止痛之功得到加强,用于胃寒腹痛、呕吐泄泻。 2、干姜配白术:干姜温脾胃以散寒,白术健脾燥湿,两药合用,温补并行,共奏温中健脾,散寒除湿之功,用于脾胃虚寒所

致的食少腹泻,若以炮姜易干姜,用于脾不统血的便血、崩漏。 3、干姜配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干姜辛热助阳,甘草补中缓急而止痛,两者合用辛甘化阳,既能复中焦阳气,又能缓急止痛,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呕吐涎沫之证,如甘草干姜汤。 4、干姜配半夏:干姜温中散寒化饮,半夏的功效与作用和胃降逆,两药合用能散寒降逆,用于寒饮呕吐。如半夏干姜散。 5、干姜配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开合并用,化痰止咳,用于寒饮内伏,肺气不降之咳喘。

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32例

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心律失常32例 武志平,闫桂玲(辽宁省朝阳市第三医院,辽宁朝阳122000) 关键词:心律失常;炙甘草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笔者自1996年以来运用炙甘草汤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l0例,女2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0岁;病程3月一6年。其中频发室性早搏l2例;多源性室性早搏7例,频发性房性早搏6例,阵发性心动过速3例,心动过缓4例。32例中病毒性心肌炎l2例,冠心病l6例,风心病2例,肺心病2例。 本组病例均经心电图检查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中医辨证为心气心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 2治疗方法 方用炙甘草汤及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基本方:炙甘草20g,龙骨、牡蛎、生地黄各30g,桂枝、麦冬、红参、柴胡、天花粉、黄芩各15g,阿胶(烊)lOg,干姜5g。加减:气虚有热加黄芪30g,知母15g;肝郁肾虚加合欢花20g,枸杞子20g;心动过速加柏子仁15g,石菖蒲lOg;血瘀加丹参15g,桃仁lOg;心阳虚心动过缓去天花粉、黄芩,加附子lOg,麻黄、细辛各5g;胸阳不振兼痰浊去黄芩,加瓜蒌15g,薤白、半夏各lOg。煎服法:每天1剂,水煎2次,早晚温服,30天为1疗程。 3治疗结果 治疗2疗程后多次复查心电图。显效:频发室早、房早完全消失,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消失。有效:室早、房早偶有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较前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改用他法治疗者。结果,显效24例,有效4例,无效4例。 4病案举例 郭某,女,38岁,1998年l0月19日初诊。3月前患感冒〃随之出现心悸,胸闷,乏力气短,心律不齐。经某医院做彩超、心肌酶谱等项检查,诊断为心肌炎,经住院治疗3月,病情改善,但遗留心律不齐。做动态心电图及心电图检查: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诊见:疲倦乏力,心悸气促,面色尅白,语声低微,稍活动即频繁出现早搏、胸闷叹息。舌淡,脉细弱无力或结代。中医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心之气阴两虚。治以养心复脉,和解少阳。基本方加黄芪30g,知母、柏子仁各15g。每天l剂,水煎服。6剂后二诊:心悸、气短、胸闷较前改善,身体较前有力,休息时偶见早搏,活动后早搏增多。继续用上方加减,共服药30剂,早搏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正常工作,随访1年未复发。 5体会 心律失常是各种心脏病中常见的症状,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心之气阴两虚兼少阳枢机不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运用炙甘草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 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 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 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个 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 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 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 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 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 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 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 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 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 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 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 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 杏仁五十枚 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 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 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 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 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 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 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 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 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 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甘草的功效与禁忌

甘草的功效与禁忌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 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 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 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 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 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 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 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7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 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8.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 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9.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 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10.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 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甘草的禁忌 甘草不要多服、久服或当甜味剂嚼食尤其是儿童,会产生类似肾上腺皮脂激素样的副 作用,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 久服甘草,还会引起低血钙,出现钙性抽搐等症状,还可能引起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 导致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但是,只要辨证准确,适当配伍利尿、理气药可防患于未然。如若出现副作用,应立即停用甘草。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痤疮 发表者:章振永 2010年我治疗痤疮大概三十例左右,只要病人能坚持吃药,不论轻重和病史长短,基本上都能治好。不但当时能好,停药后也不容易再犯。 治疗痤疮我采用的基本方子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疗程一般要一个月左右。 一、痤疮的病因病机 痤疮的病机是火郁于内,发散不出来,痤疮就是郁火通过皮肤欲向外发散而形成的。 这里讲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火”,一个是“郁”。那么“火”是怎么来的?而又如何“郁”住的呢? 火的来源:1)青春发育期内分泌的变化,表现为肝火旺;2)过食肥甘厚味;3)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火是怎么郁住的?1)贪凉:比如身热汗出后洗凉水澡、吹空调、吃冷饮;2)压力大,情志不舒。 得痤疮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青少年,一种是中年妇女。前者占比例最大。两者病机相同,但病因不同,后者往往是肝郁化火。 二、痤疮的基本治法与方药 治法:火郁发之。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黄芩甘草天花粉生牡蛎白芷夏枯草连翘炒栀子丹皮 药用柴胡、桂枝、白芷发散郁热,黄芩、炒栀子、丹皮、夏枯草、连翘清热解毒,天花粉消肿排脓,生牡蛎软坚散结兼平肝,干姜温脾胃既可助发散又可反佐苦寒药。 三、不同类型的痤疮及不同治法 常见的痤疮分为三种,一种色鲜红、肿硬、有脓头,属于阳疮,患者体质强壮;第二种色暗不红,属于阴疮,患者体弱怕冷;第三种介于前两种之间。 治疗第一种痤疮,加大清热解毒药的药量;治疗第二种痤疮,除了少用清热解毒的药以外,还要加用温阳散寒的药,象麻附辛、吴茱萸等。 如果有脓结,酌加桔梗、白芥子、皂刺等药。 如果病因是情志不舒而致肝郁化火,酌加防风、荆芥、陈皮等药,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发散郁热。 四、痤疮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开始服药的时候,脸上原有的痤疮很快就见好了,但有些患者还会有许多新的痤疮冒出来——原因是患者皮肤下原来就有一些没有长出来的痤疮,服了发散的中药以后,这些痤疮就被发了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排病反应。这种痤疮发出来的快,好的也快。 有可能出现这种“越治越厉害”的现象,要事先告诉患者,否则

《伤寒论》的寒热并用法

《伤寒论》的寒热并用法 所谓寒热并用,指寒热异性药物合并使用。在八法中属温、清两法,又叫温清合法。寒与热、凉与温,药性截然相反。若其归经相同、作用部位一样,则在同一方中配伍会减其寒热之性;若其归经不同、作用部位不一,则不会减其寒热之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强调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这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临床上,单纯热证或单纯寒证固然不少,但寒热互结、寒热错杂、寒热虚实错杂、寒热真假以及寒热格拒更是多见。若单纯清热则热不去,甚或热更重;单纯温阳则寒不退,甚或寒更重。只有寒热并用、寒热并调,方可并治。正如《医碥》曰:“寒热并用者,因其人有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尤其是碰到寒热格拒者,非反佐则无以调和之。 《伤寒论》实录方剂112方。其中寒热并用者达53方,占47.32%。其应用之广,可见一斑。其寒热并用既有大辛大热的附子、干姜与大苦大寒的黄芩、黄连相配;又有辛温之桂枝与辛凉之葛根相伍。既有大热的附子与微寒的白芍相合;又有大寒的石膏与性温的半夏相用。张仲景不仅开创了中医寒热并用之先河,而且配伍精妙。其应用既灵活多样,又有其内在规律: 取性取用“性”指药物的四性,即寒热温凉。“用”指药物的功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的一些方剂,在选药组方时是既用其性,又取其用。如栀子干姜汤,用于上热下寒(热扰胸膈在上,脾胃虚寒在下)之“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其中栀子性寒,功用清热除烦;干姜性热,功用回阳温中。该方用栀子是既用其寒性,又取其清热除烦之用,以清解在上之邪热:用干姜是既用其温性,又取其回阳温中之用,以温在下之脾胃阳气。二药虽然药性相反,但其作用相反相成、并行不悖,而且二药配伍后还有干姜监制栀子对脾胃阳气的损伤和栀子监制干姜对热扰胸膈的反作用。至于寒药热药孰多孰少、孰轻孰重,《伤寒论》方也很有讲究。原则上是依据寒热的主次、轻重而定。一般来说,为主、为重者,选用的药味多、用量重;为次、为轻者,选用的药味少、用量轻。如附子泻心汤,用三味大苦大寒之大黄、黄芩、黄连以泻热消痞,用一味大辛大热之附子温阳祛寒。黄连汤用一味大苦大寒之黄连清泄上热,用四味辛甘温之半夏、桂枝、人参、炙甘草以辛甘化阳,温其下寒。大青龙汤在麻黄、桂枝一派辛温药中,少佐一味辛寒之石膏,以外解表寒为主,内清里热为次。桃核承气汤在大黄、芒硝、桃仁苦咸寒以泄热逐瘀药中,少佐辛温之桂枝以助大黄、桃仁通行血脉。其应用非常灵活。 去性取用在《伤寒论》寒热并用的方剂中,有些方剂配伍之目的是去其性,取其用。去性的方法是通

病机伤寒论方剂(新整理,附方剂)

病机伤寒论方剂 太阳病 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麻黄4.5g 桂枝4.5g 杏仁6g 炙甘草3g)。 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桂枝3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大枣3枚杏仁3g)(桂枝4.5g 芍药4.5g 麻黄1.5g 生姜4.5g 杏仁3g 炙甘草3g 大枣2枚)。 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麻黄6g 桂枝6g 炙甘草3g 杏仁6g 生姜6g 大枣4枚石膏30g)。 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桂枝2g 芍药3g 麻黄1.5g 炙甘草2g 大枣2枚生姜4g 石膏9g)。 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麻黄4.5g 芍药6g 干姜4.5g 五味子4.5g 炙甘草3g 桂枝6g 半夏9g 细辛3g)。 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石膏30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30g 党参9g(或西洋参3~6g))。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茯苓9g 桂枝6g 炙甘草3g 生姜6g)。 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桃核承气汤:桃仁9g 大黄9g 桂枝4.5g 元明粉6g(冲服) 炙甘草4.5g)(抵当汤: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 桃仁9g 大黄9g 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太阳坏病 入阳明去路∶ 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麻黄3g 杏仁6g 炙甘草3g 石膏30g)。 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 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大黄9g(酒洗) 炙甘草4.5g 元明粉9g(冲服))。 入太阴去路∶ 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猪苓9g 泽泻15g 白术9g 茯苓9g 桂枝6g)。 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炙甘草6~12g 干姜3~6g)。 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芍药15g 炙甘草9g)。 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生附子12g 干姜6g 炙甘草6g)(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桂枝6g 芍药12g 炙甘草3g 党参9g 大枣4枚生姜9g)。 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葛根12g 黄芩9g 黄连6g 炙甘草3g)。 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炮附子9g 茯苓9g 党参6g 白术12g 芍药6g)。 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 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枝6g 炙甘草3g 白术9g 茯苓9g 生姜6g 大枣4枚)。 表虚而里实,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

甘草的功效与作用与禁忌 甘草许多人都知道,而且是治疗各种疾病效果最好的中药,许多中味药里都含有甘草。也有很多食品里也含有甘草的成份,因为它的甜度是蔗糖的很多倍,如糖果,口香糖,巧克力,还有很多饮料里都含有甘草成份,所以甘草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 甘草草本食物,天然繁殖。长约二十到一百厘米之间,表面是红棕色或者灰棕色的,纹路很多,而且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等都有很好的效果,那么看看它的功效与作用。 ★甘草的功效 甘草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的作用 1、用于心气虚,心悸怔忡,脉结代,以及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前者,常与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汤、炙甘草汤。后者,常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四君子汤、理中丸等。 2、用于痈疽疮疡、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内服或外敷,或配伍应用。痈疽疮疡,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饮。咽喉肿痛,常与桔梗同用,如桔梗汤。若农药、食物中毒,常配绿豆或与防风水煎服。 3、用于气喘咳嗽。可单用,亦可配伍其他药物应用。如治湿痰咳嗽的二陈汤;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汤;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汤;治热毒而致肺痈咳唾腥臭脓痰的桔梗汤;治咳唾涎沫的甘草干姜汤等。另风热咳嗽、风寒咳嗽、热痰咳嗽亦常配伍应用。

4、用于胃痛、腹痛及腓肠肌挛急疼痛等,常与芍药同用,能显著增强治挛急疼痛的疗效,如芍药甘草汤。 5、用于调和某些药物的烈性。如调味承气汤用本品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及其对胃肠道的刺激。另外,在许多处方中也常用本品调和诸药。 甘草禁忌,甘草不能和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合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也不能和降糖药胰岛素,降压药,等同服。甘草尽量不要与西药同服,食物里,甘草与鲤鱼同服会引发中毒。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经方药证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经验每年的夏至时节,在山坡溪边、桑田等阴湿处,常常可以看到一种翠绿的小草,长而细的叶柄,开始是一片叶子,以后变为3片,花苞特别长,开白色的小花。这种小草就叫半夏。“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半夏就是根据其生长时节而命名的。 半夏的药用部分是它的根茎,圆圆的,犹如小芋头,所以,江南一带的老百姓又叫它野芋头、老和尚头等。 半夏味辛辣,粉嗅之呛鼻,嚼之发黏。 生半夏有毒,中毒症状为口舌麻木,胃部不适,口腔咽喉及舌部烧灼疼痛,肿胀、流涎、恶心及胸前压迫感,音嘶或失音,呼吸困难,痉挛甚至窒息。所以,民间又称半夏为蝎子草。中医认为生姜、蛋清、白蜜、甘草等可解半夏毒。据说,近代宁波名医范文虎曾治疗一位天童寺的小和尚,忽然声哑来诊,以手指喉抚胸,作无可奈何状。陪同来诊的和尚说他在山上看笋,见山中鲜草鲜果必欲食。范文虎断为生半夏中毒,以生姜3钱、白蜜2匙煎汤服之,3服而瘥。所以,药房使用的半夏,都为经过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加工过的半夏,处方名制半夏、法半夏等。 半夏入药的历史悠久,半夏之名始见于《礼记》。汉代半夏已经作为重要药物应用于临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使用半夏达42方。 1 药证 半夏主治呕而不渴者。 古时候呕吐分论,有声无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半夏所主治的就是那些呕恶有声的恶心与呕吐。半夏为中医称为治呕的圣药。《金匮要略》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及大半夏汤(半夏、人参、蜜),均用于呕吐。许多加减法也提示半夏止呕。如厚朴七物汤条下有“眍者加半夏五合”,竹叶汤条下有“呕者,加半夏半升”,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以上加减均可见半夏主治呕吐。 但是,按照张仲景的经验,并非所有呕吐均使用半夏,仲景提出必须是呕而不渴。如小半夏汤主治“呕家……不渴”。所谓的不渴,为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相反,如果患者有严重的口渴感,或者舌面干燥无津,虽然有呕吐,也不宜使用半夏。例如,《伤寒论》中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柴胡、甘草、人参、黄芩、生姜、大枣、栝楼根)治“疟病发渴者”,因为病人口渴,而去半夏。这是张仲景使用半夏的原则。 半夏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等症。 《伤寒论》有半夏散及汤(半夏、甘草、桂枝)治“少阴病,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