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_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讲重点难点问题解析

顾钰民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本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以及关于全球气候、环境伦理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2)06-0004-005

这一讲的基本思路和内容框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节是内容概述,主要讲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思想,这里面有很多新的内容和新的思想。接下来的主体内容是两个方面,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第二节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的一个基本关系,以及怎么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节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第四节是关于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问题。气候、环境问题,不光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和世界的关系,离不开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包括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生态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中国在应对全球环境、气候问题中是重要的建设性力量,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总体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上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识不断深化取得的重要成果。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理念和认识问题,没有正确的理念和认识,就不可能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一个利益关系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涉及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必须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有法律、体制保证和技术支撑,才能使在实际建设中高效率地推进。

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这部分内容重点从统筹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解决好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自然为载体,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家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破坏了自然,就是破坏了人类发展的源头,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在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产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和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四是关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主张。中国站在全球发展立场上对待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特别是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与世界各国致力于全球环境和气候的治理。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成果,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理论认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一系列的全球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有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极度扩张。人类需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和后果,需要用一个新的文明道路来延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条道路就是生态文明的道路。人们通常把农业文明称为“黄色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为“黑色文明”,把生态文明称为“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第一,观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基本理念或观念问题就是要有生态文明的概念。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必然会提出来,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对发展的认识是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必须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要有新的观念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发展阶段,不会把生态问题、资源问题,污染问题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来考虑,也不光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现在对一些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国家,跟它们谈资源、谈生态问题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没有能力来解决生态问题。但是,我们今天经济社会发展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水平,在这一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必须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如果再不树立这样的观念,后面的发展就不能持续下去,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就不可能提高。同样也不可能缩小和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在理念上要转过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破坏自然为代价。

第二,理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要解决的是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格局中应该放在什么位置的问题,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哪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对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现在讲“六大建设”,就是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化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刚刚改革开放时突出的是讲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毫无疑问,今天也要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但是,现在只讲一个中心肯定是不全面、不够的。在发展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就看到光是经济建设,光有物质文明就有它的片面性、局限性,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时候,邓小平就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建设中国特色社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会主义不能只是讲物质文明。再到后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框架形成的时候,就由两个文明发展到三大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把精神文明一分为二了,更具体化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再发展到后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变为“四位一体”,在经济、政治、文化后面加了一个和谐社会,那就是四大建设。十七大以后,我们又从四大建设发展到现在五大建设,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再加上党的建设,就从原来的一个中心发展到“六大建设”,这“六大建设”内容的不断拓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整体认识上的发展。也许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提不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因为当时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到这个层次,也提不出这样的理论。现在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形成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共识,都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在今天是极其重要的,是不可缺少的。我们现在要解决好的问题是怎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说对这一问题大家认识高度一致,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却有困难呢?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一旦涉及利益关系就比较难,就到处有障碍。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第三,利益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现实中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是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关系或者矛盾。现代社会是高度社会化的社会,每一个个体的发展都与社会和其他个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可能对其他个体或社会产生好的外部性,也可能产生不好的外部性,当产生不好的外部性的时候,就会对其他个体和社会产生损害。例如,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如果它不加处理地排放到社会上,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损害。这时,虽然这个企业因减少了处理污染的成本而得到了利益,但整个社会却因此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由于整个社会或其他个体受到的损害往往是隐性的,有时这种损害会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并且这种损害也是难以直接计算的。所以,这就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从排放污染的企业来看,它得到的利益是直接的,是显性的,因而它有很强的动力这么做。为了不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手段制止企业对污染的排放。这就是说,在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社会中,对某个个体有好处的事情,并不一定对整个社会也有好处,有时候给一个个体带来了好处,却使整个社会或其他个体受到更大的损害。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站在社会整体的立场上,要使每一个个体的行为都要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要处理好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的整体发展一定是优于个体的发展。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整体,我们不能把发展的立足点都放在个体上面,这样的发展观念不是科学发展观。涉及利益问题,处理起来就比较困难。从某一个个体来说,他考虑的总是自己的局部利益,不会去考虑整体的利益,但当他得到局部利益的时候,却损害了整体利益。怎么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一系列的关系和因素,这是个巨大的社会工程。所以,虽然建设生态文明大家的认识高度一致,但这并不等于就能够顺利地推进,当利益关系不能处理好的时候,推行起来就会遇到障碍。

第四,法律和技术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许多污染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通过法律来实现,没有法律,就不能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好各种问题和矛盾。社会的整体问题个体是不会去考虑的。没有法律的保证,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寸步难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技术支撑,环境和生态的很多问题必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得到解决,科学技术水平达不到这一水平,就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技术手段和能力。所以,从整体上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三、深化对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生态文明就其最主要的内容来说,或者就自然生态来说,就是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发展趋势来说,经济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社会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而且这一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看到了这一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明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资源约束日益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因素。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在资源、环境、生态面前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生活、生产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约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际上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上升到国家意志、法律的高度加以确认,把它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要求以长远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发展,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这是针对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式,以及只是追求当前发展,不考虑子孙后代发展的短期行为来说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发展的各种条件,如资源、环境、生态等作为发展的要素,要考虑这些方面对发展的制约。发展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光凭主观愿望就能够实现的,不考虑其他条件制约的发展,只能是短期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载体,破坏了自然这一载体,也就是破坏了人类社会自身。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护好自然和生态,要建设生态文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牢固地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走文明发展之路。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资源节约观念是指人们从节省原则出发,克服浪费,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等。资源节约的观念是建立在对资源严重稀缺的认识基础上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2006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确立,并成为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为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把有利于资源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行为、政治制度、科技支撑和文化传统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框架下,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理论与实践的集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有政治制度保障。这里的政治制度内容包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制度,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绩考核制度,体现资源节约、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三个方面。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保障。只有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实好了,政府才可能进一步制定和切实实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政绩考核制度、绿色贸易政策和绿色财税金融政策等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科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技术支撑。科技发展既反映了对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也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科学技术是“双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刃剑”,我们既要看到在科学技术运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力,又要看到科技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具有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关键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是否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是否只考虑运用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不考虑给社会和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损害。我们运用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带来美好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如果运用科学技术的结果是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说明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运用科学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突破传统的科技进步的逻辑思维方式,科技进步的新思维应着眼和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对抗和征服,要把科技更多地运用于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对生态会产生污染,而我们的环境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这个矛盾在今天越来越突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不是要绝对地消灭污染,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要限制在一定度的范围里。如果污染小一点,大自然有自净能力,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一旦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严重污染,而且这种污染不是一天两天能治好的,也许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此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对生态、环境问题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有一定的市场,但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必须抛弃。往往是污染的时候认为等将来再治理,但一旦造成了污染,就无法治理或难以治理,或者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才能治理好,并且要花费成倍的代价,浪费巨大的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防止污染、加强治理的观点,防止污染就是从源头上进行了治理,一旦有了污染必须尽快治理。要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要从理念上、制度上、法律上形成一个综合的落实环境友好型的防治体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类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过上幸福生活。我们现在已经达到基本小康,今后更高的追求是进一步提高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使人类自身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家园。如果环境污染了,实际上降低了人类自身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质量。经济社会发展要考虑人的生活质量,更要考虑环境问题,在一个恶劣的环境条件里,人类是不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在我们的观念中,环境对提高生活质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甚至有的时候会超过对物质的需求。通过物质需求来提高生活质量,在人类生活的发展趋势中,将会形成一个持续下降的趋势,相反人们会更多地追求环境质量。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要形成一个全社会的共识,同时要有法律,要协调好利益关系。要在全社会倡导环境建设,企业要重视环境生产,环境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个人也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问题,把环境作为改善生活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愿意为此进行重点投资。

总之,要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体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深厚的基础。

责任编辑:郑 端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2.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姓名:郭瑾 学号:2012050002 学院:地球科学学院 2012年12月

1.分析说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 的风险挑战。强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 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 义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 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的重大判断,对于我们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 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的十六大在综合分析进入新世纪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基础上 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发展 机遇、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实践充分证明,能 不能抓住和用好机遇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还基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 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 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已经拥有了更多的机会和实力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并且创造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充分条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爬山虎的脚》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状物类的说明文。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爬山虎会爬的秘密。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怎样用脚来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的3~5自然段具体写了爬山虎脚的特点。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是怎样的呢?它的脚长在爬山虎的“茎上”,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它的样子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枝状”,树枝的样子。“蜗牛的触角”,蜗牛头上像细丝那样的感觉器官,叫触角。刚长出来的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即浅红的。 爬山虎的脚怎样往上爬呢?这个问题,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先用两句话作了具体介绍。第一句讲当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的前头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第二句讲巴住墙的细丝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这句话里的“弯、拉、紧”三个字有一连串的因果关系。细丝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产生了拉力;产生了拉力,就使爬山虎的嫩茎往上提了一点,而且在墙上贴得很紧。这样,爬山虎就往上爬了一脚。爬山虎的茎上有许多叶子,每片叶子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脚,每个脚都在这样拉着茎和叶子往上爬,所以爬山虎能够爬满墙,而且“叶尖一顺儿朝下”,即叶尖全部朝下。 最后讲爬山虎的脚要触着墙才能生存。“萎”,干枯衰落的意思。没触着墙的,很快就干枯衰落,而且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脚的颜色会由嫩红“逐渐变成灰色”。“相当”表示程度高。“那些脚已在墙上相当牢固”,就是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比较牢固,但不到“很”牢固的程度。“休想”就是别想。“要是……休想……”这句话具体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的牢固程度。 2.理解了爬山虎脚的特点后,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叙述清楚的。学习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并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这也是本

重点难点分析及合理化建议

本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和合理化建议以及相应监理控制手段及方法 一、工程的重点、难点分析 从本公司多年监理类似工程的监理经验,我们认为组织实施本工程应对以下几项工作作为重点,给予认真对待。 交通导行:本工程现行施工路段交通流量大,高峰期间车辆拥堵严重,必然对工程参建人员带来交通安全隐患。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是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 管线协调:本工程新建道路、给排水、通信、电、交通设施、照明、绿化,涉及多家施工单位。在配套综合管线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穿插施工,因此本工程的组织协调内容较多,如何处理解决矛盾,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将是总承包单位和监理单位的共同责任。只有精心组织建设和合理安排施工,才能保障在预定的工期完成建设任务。 施工过程中预制小箱梁的质量控制也是难点之一,箱梁制作阶段质量控制是小箱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小箱梁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作过程的控制。 本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围交通的影响较大,开挖土方量较大,为减少开挖的土方、减少公害及节约工期,采用顶管法施工,其施工质量亦是控制的重点之一。 二、针对工程的重点、难点监理合理化建议 施工安全监控

2.1.1工程施工前,要求施工单位必须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编制各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深基坑,必须通过专家论证,并且经监理审查审核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中的安全措施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后方可施工。 2.1.2施工过程中,严格要求施工方按照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加强巡视与检查,对重要部位与工序加强旁站,确保施工质量与安全。 交通压力下的安全施工问题: 2.2.1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是保证工程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平时按要求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切实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加强对周围居民及行人的交通疏导,取得他们的信任,为安全文明施工创造条件。 2.2.2规范施工现场的作业行为,杜绝不文明施工现象。 2.2.3加强巡查与监测,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报并处理到位。 管线施工单位众多,需统筹规划 2.3.1针对本工程工期紧,工作内容多,建议总承包人将配套公用管线施工、给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绿化等工程作为一个整体工程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整体施工组织设计,保证各工程合理、有序的组织施工。 2.3.2建议:在编制本工程整体施工组织设计时,重点制定几个关键项目的工期。 第一:路下配套管线完成的时间;

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业

班级:2011英研 姓名:赵金美 学号:20111100335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修辞等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需要有一定的翻译技巧作指导。常用的翻译技巧有增译法、省译法、转换法、拆句法、合并法、倒置法、插入法、重组法和综合法等。 一、增译法: 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因此,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因此,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英语句子离不开介词和冠词。另外,在汉译英时还要注意增补一些原文中暗含而没有明言的词语和一些概括性、注释性的词语,以确保译文意思的完整。总之,通过增译,一是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二是保证译文意思的明确。 如: 1)You could be mad as a mad dog at the way things went. 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出处:电影《返老还童》 2) A she sailed into it. 在他航行中找到的。(出处:电影《加勒比海盗4》) 3)Spanzurati it! Place the neck and lathe!

《全神贯注》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全神贯注》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全神贯注》是一篇记叙文,作者通过对法国大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时发生的一件事的描述,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进而说明这种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的重要。 2、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注意思考课文围绕“全神贯注”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逐句阅读,画出表现主人公全神贯注的语句,再去体会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从面到点,从理解关键的词句来体会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最能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是对他修改女像时的一段描写,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话作者紧紧抓住罗丹修改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特点,具体展示罗丹是怎样“全神贯注”的。“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这是罗丹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左肩偏了点儿”这个毛病该怎样修改。“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是罗丹想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修改方案,又进行反复推敲时的神情。“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反映出罗丹工作时的紧张,激烈。然后从时间上讲,“一刻钟”“半小时”“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偏了点儿”之类的小毛病花费这么多时间,进一步说明罗丹工作的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这时的罗丹“像喝醉了酒,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真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这就把罗丹工作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情描绘得非常形象,具

体。 3、理解了以上内容,再理解文章最后茨威格的话: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这是茨威格后来回忆罗丹时说的一段话。第一句话讲那天下午发生的事,给他的启发和教育实在太大了。在罗丹工作室半天时间里耳闻目睹学到的东西比多年在学校里学的还要多,而且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第二句是讲从那时起,茨威格懂得了怎样对待工作,怎样做好工作,那就是要“全神贯注”。 4、要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基础上,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这是落实本单元读写训练重点的题目。这篇课文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二是每段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罗丹全神贯注工作这个意思来写的,无论是他修改女像,忘记朋友存在的故事情节,还是由此触发的感想,始终都与“全神贯注”这个意思紧密连在一起。 例: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析:这是一个比喻句,罗丹工作时十分专注,完全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作者把他如痴如醉的全神贯注的神情说成“像喝醉了酒一样”,这样使描绘更具体,形象生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完整版)重点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

重点难点分析及保证措施 本项目设计新颖、工期紧、工程质量要求高,与其它专业间交叉作业频繁,给工程的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本工程的重点、难点如下: 1、管理工作方面的重点、难点的施工控制措施 2、施工技术方面重点、难点的施工控制措施 2.1管理工作方面的重点、难点的施工控制措施 2.1.1工期难度分析 施工房间较多、施工项目复杂,工艺以及施工质量要求高,如何确保在最合理的时间内实现本工程的施工目标,保证工期将是本工程的施工难点,增加人力,分层分区施工是确何工期的最佳途径。每一分项目分成若干个班组流水作业,按工序作业是实现本工程工期的另一途径,整个施工路径通畅,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人力(包括足够的班组人力及材料采购人员),可实现本工程工期目标。 2.1.2工程协调重点的分析与对策 装修阶段是各工种、各分包单位、各配合单位交叉、配合最密切和频繁的时期。装修作业与机电安装、空调安装、给排水安装及业主的设备安装均存在大量的交叉作业。 1.2.1坚决服从总包的协调管理,严格按总包单位的管理要求及时报送形象施工进度等资料,对工程进行中可能发生的设计、质量、安全等问题及时与业主、监理、总包单位联系协调节器,力争主动、提前解决问题。 1.2.2落实与各其他施工单位在协调的时间、方位、大致问题,并提前提出谅解备忘录,制订配合、协调计划等。 1.2.3装修阶段,是整个项目的主要矛盾阶段,本阶段的施工应以装

饰工程施工为主导,机电安装、空调安装、弱电安装、土建收尾等施工配合,不管原属哪个单位、部门、都应在甲方、监理、总包单位的总体协调的支持下,服从装饰施工的总体安排,并应以装饰工程总体施工计划为主要依据,重新调整各自的施工计划。 1.2.4各分项工程隐蔽前,由总包单位牵头,各专业安装单位配合,对需隐蔽的分项工程部位联合复检,确保无误才进行封完闭,减少或杜绝因隐蔽工程问题引起的返工。 1.2.5必须严格认真进行图纸会审,对存在交叉作业的位置绘综合图纸,及时解决交叉作业问题,避免施工冲突。 1.2.6各层、各功能区公共区域是各系统管道密集区域,与各专业施工单位密切配合,科学合理安排管道走向,为保证装饰工程的质量和装饰效果,要求各工种、各分项单位协调配合,尤其在天花的标高,空调风口、灯孔定位问题上必须逐个层段、逐个部位进行协商。 2.1.3、材料品质的控制措施 1.对木材的控制 (1)饰面板严格按照最后确认的样板购买,达到面饰效果为准则,建议采用厂家定制的优质产品。 (2)各类夹板、大芯板以优质品为佳。 (3)木龙骨采用干燥、无变形、变曲的优质杉木。 (4)对于各类木线条、收口线、角线、腰饰线等我们将采取直接到厂家加工的措施。 (5)尽量加工尺寸较长的木线,装饰时减少拼接,如门框、窗框等部位,木线不能拼装,需按尺寸定长加工。 (6)对加工好后的木线、饰面板,立即进行打磨油漆、防尘等处理、然后用软性包装物打好包装运往工地,注意保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实践调查报告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实践报告 所属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实践项目: 实践成绩: 任课教师: 2014 年12 月19日

实践主题镇江市农村留守群体生存状况调查及报告 实践时间2014.12.10—2013.12.19 丹徒区葛村、丹徒区华山村、扬中市红光村及润实践地点 州区桃园村 独立进行() 完成方式 合作完成(√)(在相应括号内打“√”) 学号姓名所属学院 合 作 小 组 构 成 说明:1、合作小组成员最多6人。 2、合作小组必须确保所有成员都参加实践活动。 3、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实践报告。

实践主旨思想 以江苏省镇江市附近的农村留守群体为调查对象,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镇江市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分析探究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改进的思路和对策,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实践报告 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进城务工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对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与此相伴的是,农村“留守群体”,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大量存在,并且逐步演化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为此,本调查组选取镇江市附近的农村为调查范围,就农村留守群体的生存状况展开问卷调查,基于对问卷所获取数据的分析,从生存状况、存在问题、实际需求、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农村留守群体生存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生存状况 1、留守儿童 本课题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农村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公共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了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依年龄差异,我们将留守儿童分为六岁以上和六岁以下两组,分别设计问卷展开调查。 (1)健康状况 六岁以上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好于六岁以下组。六岁以下留守儿童中经常生病的有8.6%,而六岁以上组经常生病的只有3.6%(见

《为人民服务》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为人民服务》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学习张思德,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在1944年9月8日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全文围绕着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论点,分作五层来说。 第一层讲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根本宗旨。这个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彻底”,只有这样做,才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者,一个人活着才有意义。 第二层讲人的死有两种不同的意义。文章直接引用司马迁的话说明人死的意义有所不同,用“鸿毛”和“泰山”生动地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指出张思德同志短暂的一生,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既讲了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又揭示出了革命的人生观。 第三层讲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首先指出衡量是非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接着用我党采纳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建议,这是我党采纳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的具体事例,说明要采纳一切符合人民利益的建议和批评。

第四层指出为人民服务的共同目标──解放全人类。毛泽东针对当时的情况告诫全党“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同时进一步指出:不怕牺牲,应当是在人民的利益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生命,视死如归;但不能莽撞、蛮干,要尽量地减少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要求全党做到:“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第五层讲开追悼会的目的。 开追悼会的意义,不仅是寄托哀思,更重要的是团结人民。2、学习《为人民服务》了解课文中论述的各个层次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的关系。《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论点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章围绕中心,依次讲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而死的人,以团结全体人民等多方面的问题,思路十分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生字:“炊”“悼”“姓”和“吹”“掉”“性”在对比,辨别中记忆、掌握;“哀”中间部分是“口”,不是“中”。 词语:

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历程 摘要: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线索,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可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十大关系”到“十个结合”,从统筹兼顾到科学发展观,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主题与主线就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从以苏为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由于在总体上照搬苏联模式,我国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毛泽东则从1956年2月起,用了约两个月的时间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之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搞得更快更好。”①毛泽东认为,《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创了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②邓小平对这一基本结论的揭示和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共性与个性、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特征,又体现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两个最重要、最具有创造性的命题,也是最核心的理念与追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个最重要的命题,都首先是针对苏联模式和苏联范式的,一是在实践上针对苏联模式,一是在理论上针对苏联范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个命题的含义已远远超出了突破苏联模式和苏联范 ①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8.5.18. ②邓小平文选[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 ◆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讲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 ◆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姚强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美)傅高义著,冯克利译.邓小平时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九州出版社,2013.1。 ◆(美)基辛格著,胡利平等译,论中国,中信出版社,2012.10。 ◆郭文亮,杨菲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 ◆余英时.文化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4。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历史理论经典著作导读,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学习出版社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于幼军,黎元江著,社会主义50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6。 ◆(美)斯蒂格利茨著,周立群,韩亮,于文波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徐崇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 ◆(美)贝尔著,严蓓雯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人民出版社,2010.1。 ◆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周琪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1。 ◆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年版。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教案 专业名称: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导教材: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 (英汉互译) 所属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 任课教师: 适用年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Teaching Plan for Translation (1) #Title of Lesson: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Week 1 #Time Needed:Two periods(40 minutes per period) #Teaching Objectives: 1.Help the students achie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its natur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role of translator, etc. 2.Briefly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Teaching Points: 1.The natur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2.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process. #Teaching Contents: I.Discussion: ●What is translation? ●What is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hat difficulties might occur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What is translation? 1.Key words: source language(SL) / receptor language / target language(TL); reproduce; message /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 correspondence 2.Nature of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3.Clas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 a.Oral interpretation / written translation b.Human translation / machine translation c.Literary / scientific / political / commercial translation d.Domestication (naturalization) / foreignization (estrangement, alienation) e.Lit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B.What is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1.严复: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3.钱钟书:诱、讹、化 4.Eugene A. Nida: natural / close; dynamic/functional equivalence C.What difficulties might occur in translating process? https://www.doczj.com/doc/e818549700.html,nguage /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ability is lower when (1) the work to be translated is quite distant both in time and space; (2) its form is very much unique; (3) the content is not shared in the two cultures. → Betrayal: Loss / Distortion 2.Example analysis: a.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The whole sky spangled gay twinkling stars, and the Milky Way is as distinct as though it had been washed and rubbed with snow for holiday. ——整个天空点缀着繁星,快活地眨着眼。天河 ..那么清楚地显现出来,就好像 有人在过节以前用雪把它擦洗过似的 .........。 d.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六年级语文教案)18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8延安,我把你追寻参考教案二重点难点疑点解析六年级语文教案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读懂诗句,理解追寻延安的意思,体会什么是延安精神。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一节用了两个比喻来描写这种追寻,点明了追寻延安精神的必要性。第二节用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事物来描写延安。“流水”,暗含代代相传的意思。追寻枣园,就是紧跟党中央;追寻南泥湾,就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追寻杨家岭,就是遵照党的指示,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建设美好的明天。这里反复用“追寻”一词,是告诉我们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诗的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节里“永远告别”与“忘不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四节中“毫不犹豫地丢掉”与“不能丢”也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反复说明,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要改变,但延安的精神要发扬。 诗的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第五节主要从反面说,即: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好像没有了灵魂,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第六节主要从正面说,即: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开头一句“延安,我把你追寻”点了题目。接下去的三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进一步说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中心,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扬延安精神,建设更加美好的明天。现在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现代化了,生产条件现代化了,但延安精神要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只有发扬延安时期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精神的动力。 3.这首诗语言精炼,感情充沛,节奏和韵律比较鲜明,要多读,读出感情。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两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4.散文诗的特点。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叫散文诗。散文诗写起来比较自由,接近散文的写法,它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形散神聚等。但与一般散文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较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常在有限的篇幅中,隐含着丰富的哲理,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散文诗不分行,也不一定像一般诗歌那样押韵;句子整散不一,错落有致,不必像一般诗歌那样讲求比较严格的音节。 5.体会课文中重点语句。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认识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是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理论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上探索的最大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实践这门课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在不断接受知识学习的同时,也体味到了无限的乐趣。 像这门课不断创新与发展一样,每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都会是曲折上升的,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则。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时期,科学社会主义时期,苏联单独搞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改改停停时期等时期。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与理论借鉴中,中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搞好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是通过变革旧体制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需要我们在改革中摸索和总结。 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8.8施工及工艺难点重点分析和相应措施 根据山东省信息产业服务有限公司在山东电信多年的服务、施工经验,结合山东电信各地市本地网络实际及当地自然环境情况,我们经过对仔细分析、研究,就本项目各个阶段存在的施工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并将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该项目在将来的施工中保质保量、按时交付。 8.8.1工程风险应对 ?管理风险:工程中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人事,人员流动及关键雇员依赖。 ?应对措施——我公司确保工程施工人员均为自有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公司的业务骨干和创业人。因此,管理风险降低为可以接受的程度。 ?技术风险:施工过程涉及进度、质量、安全等风控因素,技术储备少会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我公司在通信工程施工领域中是专业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可以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便于纵观全局,提供悉心关照全网的技术解决方案;随着施工领域的扩大和深广度的增加,为人才储备、经验储备、资料储备以及对全省网络的熟悉了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资源风险:工程点多面广,资源不到位会导致单个工程受阻,继而影响该工程涉及的 用户使用,给业主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应对措施——我公司拥有各类施工机械设备,精密质量检测仪表近千台,可为本项目实施提供充足的资源配备。公司完善的管理制度,不断进步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企业凝聚力,确保了员工忠诚度,将资源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外部风险:冬雨季、大风等异常天气可能影响施工。 ?对雨天应具有预见性,协调好各工序的先后顺序,尽量避免雨天进行室外高空作业及光缆接头。 ?配置足够的雨衣、帐篷、抽水机、潜水泵、发电机等,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冬季施工时,要采取防滑措施。生活及施工道路、架子、坡道进场清理积水、积雪、结冰,要有可靠的防滑条。 ?在进入雨季前由施工队组织一次检查,检查重点包括仓库、休息室、暂设棚是否牢固,能否经得起雨淋、水泡、下沉、倒塌,有危险的应采取加固措施。 ?与当地气象台站保持联系,及时接收天气预报,防止突然袭击。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 该方向着重研究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口、笔译理论、翻译标准、原则、方法及技巧。论文选题可选择评论赏析某一翻译家或某一本(篇)著名的译作,或论述某一种翻译理论的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可讨论某一翻译现象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进行: 1.翻译理论研究; 2.翻译家研究; 3.翻译史研究; 4.文学翻译研究; 5.非文学翻译研究; 6.翻译过程研究; 7.翻译批评研究; 8.翻译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9.翻译教学研究; 10.翻译标准研究; 11.典籍翻译研究等。 主要参考书目包括: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穆雷编著《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王克非《翻译文化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许均《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 6.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1983-1992),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7.尤金·奈达著,严久生译《语言文化与翻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8.尤金·奈达著,谭载喜编译《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9.《中国翻译》编辑部编《论英汉翻译技巧》,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0.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a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1998. 1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f Translation. (换言之:翻译 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2.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Revised Edition). Methu-uen Co. Ltd. , 1998. 13.Hatim, Basil and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0. 14.Nida, Eugene A. Langu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5.Schaffner, Christian, and Kelley-Holmes, Helen. Ed. Cultural Functions of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5.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题目参考 1. 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探析 2.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3. 商标的翻译

美丽的小兴安岭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美丽的小兴安岭》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这篇课文讲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分6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学习本课要准确理解课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课文写景抒情,语言生动形象。课文第二部分具体介绍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是全文的重点。春天,作者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作者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天,作者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作者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 【例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析“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长出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是笔直的、长长的,像一把剑,把枝条“长出”说成“抽出”,非常贴切。 【例2】夏天,树木长得葱葱笼笼,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析“葱葱笼宠”是讲树木长得非常茂盛;“密密层层”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形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例3】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析“飞舞”,树叶随风飘落的样子。看到树叶飘落,作者联想到彩蝶飞舞的情景。用“飞舞”并不用“飘落”,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例4】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析小兴安岭冬天很冷,雪很大,连“树上”都“积满”了白雪,既可想象到雪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介绍 一、课程名称沿革: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课程性质 1)硕士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2)硕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另一门为自然辩证法概论,18学时) 课程教学大纲及其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硕士研究生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史,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重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内容及其作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的自觉性。 二、教学方式 教师课堂讲授、讨论交流和相关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导论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第八讲当代中国与世界 四、教学时数、成绩构成和考核方式学时:36学时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考核方式:课堂开卷考试。 五、教学参考材料 1、马恩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 3、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导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与问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方法和意义 一、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历史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涵义 1.从词源上看,社会主义一词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原意是同伴、同伙的、善于社交的等。其本意包含着平等、友爱、集体等内含。到近代,这一词演变为英文的social,意思是“社会的”。这个形容词再加后缀ism,即构成为现在英文中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