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

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戏、镇平玉雕为例

作者:张四正、余阳、马丽阳

指导老师:王霁霞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分析和人物采访相结合的方法,以南阳板头曲、镇平玉雕、桐柏皮影戏为调查对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戏、镇平玉雕

一、引言

南阳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年的建城史,为楚汉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在这片土地上留存下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有11个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6个项目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教授在珠海文化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1]

大学生作为一国的高等人才,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应该在保护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了了解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我们于2017年5月成立了“北京科技大学学生视角看南阳非遗社会实践团”,在前期搜集了大量资料后,选择了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镇平玉雕作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7月在南阳当地对其进行了调查。

南阳板头曲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弦索乐,与历史悠久的中原鼓子曲(大调曲子)相辅相成,是在大调曲演唱之前用独奏、合奏等形式演奏的前奏乐曲,故亦称"板头曲"或"河南曲子板头曲"。板头曲为中州古曲,用筝、

琵琶、三弦等乐器演奏,是中国民族音乐遗产中的经典。

桐柏皮影戏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是一种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从而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桐柏皮影戏是河南省皮影戏原始生态保存较为完整,较具独特性和代表性的形式之一,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其本体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构成了桐柏皮影戏独特的表现形式、精神取向、审美价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2]

镇平玉雕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玉雕与国粹京剧艺术同样重欣赏轻情节,重形式轻内容,讲究形式美,饱含力学之美,其中又以镇平玉雕为代表之作。镇平玉雕相传始于汉代,所用原料主要是南阳独山玉和东北的岫玉。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

二、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调查

南阳市民众对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程度如何?他们了解非遗的途径有哪些?他们对本市非遗的态度与意见又如何?为此,我们基于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镇平玉雕三个非遗项目设计了问卷,随机调查了南阳市的部分民众,并用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体是学生、青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有12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6%,18-30岁之间的有42人,占22%,中年和老年人较少,其中31-50岁的有7人,占4%,50岁以上有16人,占8%,如图1所示。我们还对受访对象的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进行了调查(图2、图3)。据图可知,本次的调查对象中,54%是南阳市民,6%来自镇平,8%来自桐柏。此外,58%的受访对象受教育程度是中学水平,36%是大学水平,2%的是小学水平,4%的是硕士以上水平。由此可见,我们此次的调查对象分布较为全面。

66%

22%

4%8%

图1:受访群众年龄分布图

18岁以下18-30岁30-50岁50岁以上

54%

6%

8%

32%

图2:受访群众居住地分布

南阳市区镇平县桐柏县其他

2%

58%

36%

4%图3:受访群众受教育程度分布

小学及以下中学大学硕士及以上

(二)调查工具

问卷共有17题。第1-4题旨在调查受访对象的年龄、性别、籍贯、受教育程度。第5-9题旨在调查受访对象对南阳非遗的了解程度。第10题旨在调查受访者了解南阳非遗的途径。第11-13题旨在调查受访对象对保护非遗的态度。第14-17题旨在调查受访对象对保护非遗的意见。

第5-6题、11-13题均采用里克特五级量表,第7-9题均采用“是”“否”作为答案备选项。

(三)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1.南阳群众对南阳市非遗的了解程度

5-6题旨在调查民众对非遗常识的了解程度(表1)统计结果显示,70%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21%的人知道“文化遗产日”的具体时间。这表明我国近年来在非遗的宣传方面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在对非遗的细节认识方面,从民众对“文化遗产日”具体日期的了解程度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

7-9题基于南阳板头曲、镇平玉雕、桐柏皮影,旨在调查民众对玉南阳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表2)。7,由图1 的数据统计结果可知,65%的人知道镇平玉雕,南阳板头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6%的人知道桐柏皮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还有一部分人并未关注非遗项目的级别,这提醒着我们们还需继续加大非遗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非遗。

表1:关于“民众对非遗常识的了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

*1:很不赞同2:不赞同3:不确定4:赞同5:完全赞同

表2:关于“民众对玉南阳非遗项目的了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

2.南阳市群众对非遗的了解途径

第10题旨在调查受访对象对非遗的了解途径(图4)。调查结果表明,26%的人是通过新闻、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体了解非遗知识的,19%的人是通过公共场所或公益广告的宣传了解,20%的人通过报刊、书籍或学校学习了解,19%的人通过旅游见闻或他人告知来了解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也为12%的民众提供了了解非遗的途径。尽管途经如此之多,仍有4%的对非遗完全不了解。其中,新闻、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体是人们了解非遗的主要途径。这表明,非遗的宣传和保护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对非遗的宣传可以更多地与媒体,例如电视、网络、新闻等结合,扩大宣传途径,甚至利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新媒体宣传来吸引公众的眼球。

3.南阳群众对保护非遗的态度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保护和继承它们刻不容缓。对此,我们的11-13题旨在调查群众对保护非遗的态度(表3) 。根据表统计结果,11、12、13题的均值都在3.5以上,这说明绝大部分群众对非遗的保护都是持赞同态度的,也都会有意识的关注一些非遗保护方面的信息,愿意为非遗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群众对非遗的保护积极态度持。

表格1:关于“群众对保护非遗的态度”的描述统计量

20%26%12%

19%

4%

19%

图4:了解非遗的途径

报刊、书籍或学校学习

新闻、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体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

旅游见闻或他人告知完全不了解公共场所宣传或公益广告

4.南阳群众对保护非遗的意见

14题旨在调查群众认为保护非遗的目的(图5)。由图可知,20%的人认为守护民族的的精神家园和培养后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是保护非遗的主要目的,19%的人认为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用文化征服世界是主要的,还有16%的人认为开发商业价值重要。

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经过了岁月长河的沉淀,去除槽粕,遗留精华。然而,非遗的传承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因此,15题旨在调查群众认为当前非遗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图6)。有统计数据可知,少数人认为保护非遗的目的是开发商业价值,其他几方面目的(保护和维系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后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增强文化软实力,用文化征服世界)所占的人数比例基本相同。这说明人们更愿意将保护非遗看作是关于发展人文和教育的事业,而非是一项营利性事业。

16题旨在调查群众愿意接受的宣传南阳非遗的方式(图7)。与第10题相比,相同选项所占的人数比例相似,说明日常生活中群众了解南阳非遗的途径与所期望了解非遗的途径相同。通过新闻、广播、电视或网络媒体以及报刊、书籍或学校学习依旧是比较普遍、人们乐意接受的宣传了解方式。

17题旨在调查群众易于接受的开发南阳非遗的方式(图8)。统计结果表明,40%的人支持和鼓励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表演,如在某些旅游景点进行常规化演出,32%的人认为应该把非遗内容做成网络游戏、动漫、影视剧资源或制作成影碟影像、书籍等进行出版,17%的人觉得亲身参与体验某些南阳非遗项目更易于接受,还有11%的人更倾向于通过购买到正宗的南阳非遗产品或融入南阳非遗元素的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来支持非遗的产业开发。可以看出,大部分群众更偏向于将非遗表演商业化和及体验化,这对以后南阳非遗产业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6%

20%

20%

19%

6%19%

图5:群众认为保护非遗的目的

保护和维系本民族的文化身份

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后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

增强文化软实力,用文化征服世界开发商业价值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21%

17%22%14%

10%

16%

图6:群众认为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

群众缺乏保护意识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

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缺乏资金传承人老龄化

三、南阳市非遗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对南阳板头曲的传承人宋光生、南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冯建志、桐柏皮影戏传承人蔡正祥、镇平玉雕大师刘国皓的采访和个人经历,我们对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镇平玉雕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一)南阳板头曲:传承情况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

南阳板头曲国家级传承人宋光生先生从14岁就开始跟随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曹东扶老师学习古筝,是曹东扶最小的一个学生,和音乐打了一辈子交道。宋先生告诉我们,孩子最好的学习古筝时间是8岁,“太早了他们手操控不顺,太晚了也不行。”仅是一件乐器就要从小练起,而演奏板头曲需要琵琶、古筝、三弦等众多乐器演奏,这也说明了培养板头曲传承者的艰难。

通过对宋先生的采访,我们获知,1980年,宋先生的女儿成功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古筝,随后宋先生又辅导他的侄女考中。之后当地便有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古筝,所以宋先生在南阳进行的教学,大部分家长都是奔着他的名声送孩子来学习的,为的是让孩子在以后的艺考中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如今学生们学习古筝的功利性比较强。

采访中,宋先生告诉我们,最近他因为身体原因,不再出门讲课,在家编写整理有关板头曲的书稿。宋老师直言:“现在考级划分为级,但我感觉这样定太简单了,大调曲不是那么好学的,有可能这样是为了简单些顺利推广吧。但是我

现在教的还是按照我自己的要求划分为十级,稍微严点要求学生们吧。” 传承人逐渐老去,希望严格要求学生,让这门艺术得以传承,而事实是考级划分却事与愿违,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板头曲并未能很好地被传承发扬。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导致南阳板头曲传承情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板头曲演奏较为复杂,培养传承者较为艰难。2. 如今学生们学习古筝的功利性比较强。3.考级水平划分略低,与传承者的标准并不一致。

令人欣慰的是,南阳师范学院,作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原曲艺研究基地,主动担负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任。2009年,南阳师范学院便开设地方曲艺和板头曲课程,特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宋光生等为客座教授,板头曲和大调曲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到2016年为止已培养4届本科毕业生,其中有6人考上研究生。板头曲的传承情况有所好转。

然而,即便如此,南阳师范学院的冯建志教授告诉我们:“板头曲现在发展的较好的也只剩邓州的宋光生国家级传承人和南阳两位省级传承人,因此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郑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冯彬彬自2003年以来走访过邓州市以后,又于2007 年5 月走访了镇平、内乡、南阳等地,深感不安的是如今能弹奏板头曲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人趋于老龄化,南阳和邓州尽管有一些中年爱好者,但力量相对薄弱,年轻一代更是后继乏人。[3]

(二)桐柏皮影戏:传承危机迫在眉睫

桐柏皮影戏的传承人蔡正祥先生从十几岁就开始接触皮影戏。他对皮影戏感兴趣是因为它像动画片一样精彩好看,在兴趣的驱动下开始了解皮影戏,了解之后知道剧情丰富,有奸臣坏人,有忠臣好人,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能教化人。

到现在为止,蔡正祥收了七个徒弟,但是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只留下了三个徒弟在家跟着师父。虽然蔡正祥也希望徒弟们能够做出成绩,把桐柏皮影戏传承下去,但现状不容乐观。现在在桐柏只剩下了五家皮影班,里面人数也越来越少,如此下去,结果就是面临失传。

蔡正祥先生向我们分析了桐柏皮影艺人和观众人数越来越少的原因,根据访谈我们做了整理,结果如下:1.当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削弱了皮影戏的娱乐性。

2.皮影戏内涵丰富,需要观众耐心观赏才能领略其剧目表达的意思,而如今在年轻一代中,具有这样耐心的观众少之又少。

3.皮影戏的经济价值不高,导致年轻传承者的缺失。

4. 皮影戏的传承有年龄的限制性,需要传承者从小开始学习,而希望学习皮影戏的年轻人的缺失直接导致皮影戏无法得到很好的传承。

“要让桐柏皮影戏继续传承下去,不改变吧,观众少了,改了吧,那传统韵味就没了。我在网上看了很多皮影改了后,那就是改成小品了,观众挺多的,但是它毕竟还是个戏剧,叫做皮影戏。但是该改的还是应该改,比如灯光上,布景上,人物雕刻上,这些都可以改精良上,在原有基础上修改吧。”蔡正祥先生也对桐柏皮影戏的发展很是忧心。

(三)镇平玉雕:市场发展及传承已较为成熟

镇平玉雕大师刘国皓在玉雕界独树一帜,作品引人入胜,颇受欢迎。

目前,镇平县在实际发展中,全县85%产业都为玉雕产业,可见对玉雕的重视程度。同时该产业加工从业人员多达12 万人,年产值13 亿元,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得镇平县的实际发展得到推动。全球现有的所有玉器种类,在镇平县都有所加工和销售,成为玉器集群区域。镇平县在发展中,形成了玉器产业群体,发展程度相对成熟。[4]

谈及镇平玉雕发展到如今规模的原因,刘国浩告诉我们:“镇平玉雕是从古到今都有,因为人口多地少,更早人们染布做生意来养家糊口,随之玉雕发展也成了一门赚钱的手艺。虽说行业有高有低,但是这个玉雕行业还是利润可观的,人们也就从事的多了。虽然这里不产玉,但是这里可以买到所有种类的玉。”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丰富的经济价值是镇平玉雕良好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访谈最后,刘国皓先生也表达了对玉雕后辈的嘱咐:“第一必须是绘画技术过关,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继续发展有所创新。其次年轻人不仅要继承老一辈的基础,而且要跟着时代潮流,不断创新。”

四、针对南阳市非遗发展的建议

南阳板头曲、桐柏皮影、镇平玉雕分别代表了如今南阳市非遗发展的三种不

同现状,即传承情况好转但依然不容乐观、传承危机迫在眉睫、市场发展及传承已较为成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因此,针对这三种发展现状,基于采访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今南阳市非遗发展面临以下几点问题:群众缺乏保护意识,很多人不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资金支持;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

几位采访者都有一个共性,很多人都是因为名声了解到了这些默默无闻的非遗项目。比如宋光生老师就是因为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他的教学帮助下,成功考取中央音乐学院,从而吸引众多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宋老师这里学习古筝;刘国皓大师也是因为他玉雕出名吸引很多外地人前往镇平订购玉雕。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人是通过电视、网络以及书籍和学校学习了解非遗的。所以目前应该加大利用电视、网络以及书籍对非遗进行宣传的力度,比如使用自媒体(微信推送、短视频)和漫画等受当代人欢迎的新途径。

(二)提高非遗的变现能力

从几位的采访中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多年的学习,有些更是要从幼儿开始学起,其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坚持几十年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时候并不能得到金钱上的收获,甚至不如普通的务工人员收入高,这也使得选择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为了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传承下去,有更多的人能够选择学习这些项目,应该让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书面上的字眼,更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变现能力,鼓励更多人了解并支持其发展,解决资金缺少的问题。比如开展有关非遗的商业表演,制作相关游戏、动漫、书籍,将非遗融入纪念品或者手工工艺。

(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带动非遗发展

桐柏皮影戏就有很多戏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板头曲也是极富中国色彩的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所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更多人关注这些非遗。如今七夕已经变成情人节,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和忽视。面对现代各式各样的文化冲击,保护传统文化以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迫切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叶晓丹. 浅谈大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 文教资料,2013,(20):69-

70+68.

[2]王永健. 桐柏皮影戏音乐调查与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冯彬彬. 关于河南板头曲的传承保护研究[J]. 中国音乐,2012,(01):211-215.

[4]陈居婷. 镇平玉雕产业发展现状浅析[J]. 中外企业家,2014,(22):25-27.

2020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精品】

戏剧曲艺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戏剧曲艺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戏剧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这学期的努力,戏剧曲艺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很多戏曲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校组织教师根据实际,结合校领导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戏剧曲艺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为我校开展戏曲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这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200份,收 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0 女,57.14% (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 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 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2.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AS- 42.86%

lOO^n (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 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

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 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 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 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 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 用述络志醤他 (1) 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 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 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 其有同等比例的则是通过他人讲述,50%勺人则选择了其他途径。 数据显示:

非遗进校园的策划方案

非遗进校园的策划方案 关于非遗进校园的策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

下: 组长:苏藻(校长)副组长:成员: 四、职责分工 1、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少先队大队部负责进行有计划的宣传报道。宣传内容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保护意义;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括;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普查成果、保护措施、取得的成就;我州国家、省、市、区县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介绍;国家、省及我州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法规、相关知识等。 3、教导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接受乡土乡情的教育。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备,确保经费投入。 五、活动安排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学习阶段 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宣传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形成人人知、人人爱、人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1、认真学习《传统文化》上开设的宣传专题专栏,提高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认识。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引导学

非遗日活动总结

我国以百余项活动迎接第三个“文化遗产日” 记者11日获悉,为迎接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文化部等部门将组织演出、展览、讲座等百余项活动,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来自震区的民间艺人将一展绝活 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从6月11日开始,至9月1日结束。展演的节目是从全国各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类项目中精选出的,以传统戏曲为主,包括福建的高甲戏、山东的柳琴戏、浙江的婺剧、北京的曲艺、江苏的淮海戏、东北的二人转、安徽的傩戏等。 来自四川省包括地震灾区在内的民间艺人,将在6月14日带来四川民族民间歌舞专场演出,其中有羌族演员近20名,有的演员家中有伤亡情况,还坚持参加演出,向全国人民展现四川同胞面对重大自然灾害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重建家园的决心。 传承人露身手珍贵古籍现真容 8月1日至9月15日,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将在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举办。展览以图文展板、实物展品、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向观众展示近年来我国传承人保护的基本状况和主要成绩。为了让观众零距离地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非凡创造力,届时将邀请剪刻、编结、织染、雕镌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作现场表演。 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将于2008年6月13日至7月20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举办。2008年3月1日国务院批准颁布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列入其中的珍贵古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展品最精的大型古籍展览,展出的古籍善本近400种,包括六朝隋唐写本、宋元旧本、宋明拓本以及版画、简帛文书和民族语文古籍等。 尽显人文奥运风采 配合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在“文化遗产日”期间也准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据统计共有近百场展览、演出、讲座等。 北京市的“文化遗产日”活动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在北京市16个区县、社区举办“华影争艳迎奥运”全国皮影展、2008怀柔汤河川满族风情展、“感悟端午节俗传承民俗文化”等系列活动;二是在奥运文化广场、奥运主题公园等地举办来自全国其他省区市的有关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广场演出;三是北京市承办的河北梆子、京剧、昆曲演出等剧场演出;四是景泰蓝经典艺术作品展、金漆镶嵌作品展等展览;五是在地坛公园、北京大学等地举办2008北京端午文化研讨会、“端午节民俗知识”讲座、北京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线访谈等讲座。(记者周玮)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 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 四川民俗民风 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 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

非遗进校园讲话稿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锡伯族民间故事”进校园讲话稿 传承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今天非常高兴地看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锡伯族民间故事”走进校园。 锡伯族源于西伯利亚,经过大兴安岭、长白山,来到沈阳,又从沈阳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为清朝戍边。锡伯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善于骑射,民风集质朴淳厚、荒凉古野于一身。锡伯族人以“念说”的形式讲述民间故事,这是一种说唱弹相结合的一门民间艺术形式。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弹唱”的形式已经消失,仅剩的“说”的形式也濒临失传。于是保护锡伯族民间故事,为故事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将优秀故事篇目引入校园,是焕发古老民间传说崭新生命力的最佳途径。 调查始末 2007年6月,沈阳市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按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总体部署,于洪区迅速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全区普查工作。在普查工作中,马三家街道东甸子村发现了一位83岁的锡伯族老人——何钧佑,他会讲多部锡伯族长篇民间故事,在十里八村

很有名气。 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于洪区文化馆的高度重视,于是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经省、市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鉴定,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民间故事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及学术价值的,并处于严重“濒危”状态。于是,于洪区政府采取了“先保护、后立项”的原则,投入资金30万元,聘请专家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工作者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实施保护计划,同时对故事讲述者本人的生活与健康状况采取可行的保护措施。 于洪区文化馆在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江帆的指导下,分别于2008、2009、2010和2012年,先后组织四个由民俗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为成员的调查采录小组,进驻何钧佑老人所在的村子,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与手段,以专业的水准,与老人一家同吃同住,对何钧佑老人的故事展开了调查与采录。 目前文化关采录整理成册出版的故事有:《喜利妈妈西征英雄传奇》、《海尔堪大神传奇》、《黄柯大神传奇》、《勃合大神传奇》、《石刀石锥历险记》。 故事内容及特点 何钧佑讲述的锡伯族长篇故事是何钧佑家族在日常生活中世代传承下来的,是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民间口头文

“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展实施方案

“非遗文化进校园”课程开展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标 1、通过教师讲授、非遗传人进课堂和参观及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了解绢人、绢花、绒鸟、脸谱、剪纸、抖空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历史价值和现今价值。 2、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授、参观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通过对非遗文化的学习,感受历史是实实在在的,认识非遗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同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提高文化素养,增加爱护“非遗文化”、保护中华文化的责任感,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程内容 为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选取以学校周边的东城区为讲授重心。东城一区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4项之多。课程在开课第一课时中就要将东城区历年申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择取重点进行讲述,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变迁、特点和现状做简单介绍。学生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整体概况上的认知,并且学生也可以理解为何要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随后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动手能力,使他们真正触摸历史,课程从绢人绢花、面人、脸谱、剪纸、说唱艺术这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领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认知。课程可以根据这四项“非遗”的各个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讲述教学;视频教学;请优秀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大师们进课堂,给学生亲自授课;学生亲自制作物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作,将优秀作品进行展览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由来、文化特点、当今现状等,更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的过程也是非遗文化的一个传承过程。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课堂成果展现的动手性都是这个课的精彩之处。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运用下,学生真正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自内心保护传承

2020年“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

2020年“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为贯彻落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XX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办法(试行)》(X宣字〔2020〕23号)精神,根据《关于印 发的通知》(蚌文广新〔2020〕22号)和《关于进一步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的通知》 (蚌文广新〔2020〕34号)有关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 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 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非遗(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 环境。以更大力度、更多举措促使非遗(戏曲)进校园,进一步推进优秀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为蚌山区文化首善之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精心遴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戏曲曲目和葫芦工艺雕刻、蛋雕、万胜苗刀、 心意六合拳、陈式太极拳等具有蚌山特色的非遗项目,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 媒体,让社会各界人士、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总体目标 2020年,全面展开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继续深入推进非遗(戏曲)进小学、进 中学工作。在抓好中小学校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基础上,要突出抓好我区乡(镇)、 街道(社区)及农村中小学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学习的课程化、普及化、常态化、特色化,扩大覆盖范围,力争到实现全区大中小学全覆盖,确保所 有学生能欣赏到一场优秀的非遗(戏曲)演出。 四、主要内容 (一)整合蚌山区地方资源,以泗州戏、花鼓灯为重点,组织戏曲专家和各专业剧团,创作、制作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合学生欣赏、易于学唱的戏曲曲目 音像资料,供学校在主题班会、课间及课余时间播放与欣赏。 (二)聘请和组织戏曲名家、戏曲工作者、戏曲志愿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深入学校开展非遗(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结对辅导。确保每个学校至少能听一次非遗(戏曲)知识讲座。

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

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012年4月) 2012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 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印 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1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 整体架构。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

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创建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可喜成效,但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仍然任重道远。 1、认识不到位,总体发展不平衡。个别部门、县区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没有树立非遗保护的自觉意识,导致有关工作进展缓慢,工作不扎实,成效不明显,表现在有的县区在落实资金、建立保护工作等方面措施不力,致使一些非遗资源的普查、抢救、保护工作不能正常持续深入进行;有的申报项目不积极;有的重申报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 2、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经费来源单一。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中市财政拨款仅10万元,与周边地区相比是最低的,仅靠这十分有限的资金来发掘、保护和传承全市的“非遗”项目,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不少身怀精湛技艺的老艺人,大多年届古稀,精力不济,十分担心技艺失传。且有的传承人生活经济来源无保障,缺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后顾堪忧,明显影响其向后人传授技艺的积极性;三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加上“非遗”项目多数难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传授、学艺均难以为继。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提案 中国经济新闻网2012-03-04 17:14:44 本报北京讯(记者胡亮)“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全国政协委员对本报记者表示。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3月2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我国有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也是全人类共同财富。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昆曲、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和皮影戏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课题。目前,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19项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488名。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实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据李延声介绍,目前,我国已有许多地方开始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7年5月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成都市就决定非遗文化进校园。2009年11月25日,山东省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教育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在全市中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广教育》2010年6月18日报道题为《信阳师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新华网2010年8月17日报道,北京市一批中学的校长表示,将大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2011年5月10日,宁夏非遗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在银川市六中启动。2011年7月3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隆重举行。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思政简报752期报道,河北科技大学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1年12月27日《文化报》报道,新疆非遗项目被编入中学教材。从这些报道中既可以看出对非遗文化保护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说明了非遗文化保护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广大青少的文化自觉。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李延声建议: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总局等部委牵头,联合起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通知》,由国务院批准后向全社会发布。 二、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总局等部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联合编写大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统编教材(试行),其中有的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北京可以京剧进校园,四川可以川剧进校园,广东可以粤剧进校园,试行教材在全国各个学校推广使用。根据各地使用中反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编写正式教材。 三、对各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加以推广。比如北京对古琴、空竹进校园,河

2020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6篇【精品】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形式,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青少年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戏曲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戏曲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橱窗、电子屏、广播站等载体开展宣传,积极营造“戏曲进校园”活动氛围,同时让戏曲教育走进了音乐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悉,我校学生戏曲兴趣小组也正在积极组建中。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戏曲兴趣,更多、更直观的了解戏曲知识、表演形式,张湾区“戏曲进校园活动”今日走进了xx小学。 活动一开始,主持人对十堰的地方代表剧种豫剧的起源、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作了简短的介绍。接着市歌舞剧院的老师和演员们为师生们献上了豫剧《红灯记》和《花木兰》选段。同学们个个观看地津津有味,聆听得聚精会神,激动地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互动环节中京剧四大行当精彩的示范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纷纷上台体验学习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最基本的动作,场上掀起一阵阵高潮。 表演结束后,许多同学和老师都意犹未尽,表示说:“现场看豫剧表演,我还是头一次,既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又增长了戏曲知识,真希望还能再次参加!” 本次活动有效地弘扬了传统文化,传承了民族艺术,使该校的全体师生有幸品尝了一顿丰盛的传统文化大餐。 今年9月7日,我州召开戏曲进校园工作推进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xx片区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前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借开学之际,掀起全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新高潮。 在戏曲进校园活动中,各县市根据自身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会上,xx市教育局、xx县委宣传部、xx县教育局、xx市非遗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代表,作交流发言。 xx市文联、市非遗中心整合,将一批老专家、老艺人纳入戏曲教学库,积极开展戏曲讲座和培训,为各中小学校派去戏曲辅导员,充实专业教学力量。 xx市在中小学校秋季学期课程中开设戏曲课,并将戏曲进校园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学校艺术实验县”工作评价体系、“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学校”评价内容,积极开展“戏曲工作特色学校”创建工作。 xx县结合实际,制定了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明确“既普及戏曲知识,又培养后继人才”的工作目标,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小组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等多种工作手段相结合,实现县域全覆盖,乡镇有示范,县里有样板,剧目有特色。 xxx县选取京剧、豫剧、黄梅戏、咸丰南戏等经典剧目名家唱段,制作成光盘光碟,供学校在大课间、主题班会及课余时间播放。利用音乐课、选修课开设戏曲课程。县南剧团结合送戏下乡,将《女儿寨》《土司夫人》等南剧剧目送进中小学校。 7月15日至8月13日,xx县举办了一次戏曲夏令营活动,向学生普及南剧的唱腔特色、起源发展、戏曲音乐、表演等基础知识。如今,xx县实小、二实小、县民中、县一中、中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进校园工作总结

非遗进校园工作总结 XXXXXX非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总结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公司对此高度重视,把非遗工作作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XXX文化内涵,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人员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在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 20XX年3月以来,我们对XXX的古作坊进行了长期的酿酒生产及遗址的保护工作,举行了古作坊投产议式,并利用每年XX月XX日的前后三天的XXX古文化节,对广大群众进行了XXX文化的宣传和酒的品尝,全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利用白酒生产的空闲时间举办了全公司的酿酒员工培训班,使员工员全面掌握XXX传承技艺的内容、程序、步骤和要求,并坚持统一工艺、加强协调、全面实施、有序进行的指导思想开展传承培训。为确保传承工作稳定有序地开展,成立了以传承人XXX任组长,XXX任副组长,生产车间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传承工作领导小组。以古窖池为基础,组成了传承工作班子,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切实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传承培训。利用酿酒生产周期之间的停产时间,组织全车间人员,对杜康酒的酿造技艺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使传承人能进一步掌握XXX的酿造技艺,使全体员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了XXX的历史及XXX的酿造工艺。在9月份生产开产之前,我起草了201X度XXX的生产 工艺方案,经传承人XXX审批后组织车间全体员工进行讲解,使其全面领会,并在生产中加以应用。本年度主要培养的传承人是XXX、现年27岁,已从事酿酒生产6年之余,XXX、 现年30岁、已从酿造4年之余,他们目前已提任班长和副 班长,酿酒技术水平在我指导下不断的得到提高。我们经常深入班组对发现有潜力、有上进心的XXX、XXX等同志进行 重点培养、作为下年度的传承对象徒弟,每月最少三次现场指导他们如何熟练掌握XXX酿造技艺,对出池酒醅及发酵过程的淘池酒醅通过感观鉴别,可以判断发酵情况的好坏,质量和产量的优劣,找出工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XXX的品尝,口感中存在的缺限,可以判断出生产中或勾兑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指导生产。掌握看酒花摘酒度技术。手握酒醅判断水份的温度的高低等技术。通过长期的现场指导和讲解,使他们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总结、逐步掌握其技术核心要点,努力培养成为我公司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人才。不断加强和培养传承队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关键在于传承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和培养

非遗进校园现状与思考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涉及人类非遗项目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马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容和活动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12年以来区将“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设在仙源中心学校,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文化认同感。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市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2012年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非遗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师生亲近非遗、让师生

非物质文化活动总结

东关小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活动教育总结 为了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我校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了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了学校特色,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 我校积极开展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先后组织学生观看了“非遗文化上档梆子进入校园”,采取活泼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积极了解“非遗文化上档梆子进入校园”这个活动中去,引导孩子在传承民间文化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校还开展了“晋城传统彩塑、面塑”欣赏、“九头十八匠”的故事传说讲解、古书院“手工豆腐”制作技艺了解、打铁花习俗、水陆院庙会、编笆、泥皮画、晋城十大碗制作技艺、“琉璃咯嘣”制作技艺、伏姜制作技艺、“白马脱缰”的传说等等非遗文化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做到“了四个结合”: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活动开展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相

结合;活动开展与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活动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 我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主题活动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教育的重要范本和载体,是在全区各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和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实现形式。本次活动旨在让青少年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爱国爱家乡热情,在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主动学习、传承、弘扬,成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 截至2011年,我国共有昆曲、端午节、京剧、中医针灸和皮影戏等2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保护现状,除需增加对非遗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之外,还应增强全社会的非遗文化保护的意识,尤其应将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是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牵头,联合起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进校园的通知》,由国务院批准后向全社会发布。 二是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组织有关专

家学者联合编写大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统编教材(试行),其中有的可以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譬如北京可以京剧进校园,四川可以川剧进校园,广东可以粤剧进校园,试行教材在全国各个学校推广使用。根据各地使用中反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编写正式教材。 三是对各地非遗文化进校园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加以推广。比如北京对古琴、空竹进校园,河南对武术进校园都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南通还在学校建立小型板鹞风筝博物馆,由学生担任讲解员,使青少年既学习了历史文化,又活跃了校园生活。 只要以上措施和办法能真正得到贯彻和实施,非遗文化保护教育进校园就一定能够做好,全民的非遗文化保护意识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推荐】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

【推荐】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 精彩的活动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你会有什么样的总结呢?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无头绪的状态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1 20xx年,xx区集中组织戏曲表演团体和当地戏曲名家以小分队形式,通过“2+X”方式,即为所到学校组织1场戏曲经典唱段(或折子戏)演出、开展1次戏曲知识普及讲座(或互动表演),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全年安排展演展示活动800场,覆盖全区30%以上各类学校,并建成一批戏曲传承基地,深入推进京剧、秦腔、眉户、道情、花儿等xx现存戏曲剧种以及非遗传承项目进校园。 优选承办主体。选定“戏曲进校园”任务承接主体为专业戏曲院团及各地具备一定条件的民间戏曲社团组织。承接任务的民间戏曲社团组织明确要求是一支较稳定的演艺团队且常年能开展各类戏曲表演活动,同时具有一定数量、能够开展戏曲辅导讲座的专业戏曲表演人才或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戏曲票友。 加强培训辅导。充分利用当地戏曲名家资源,依托当地文化馆站或专业戏曲院团,对本地“戏曲进校园”任务承接主体的业务骨干进行戏曲知识、专业技能的培训辅导,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表演水平和

综合能力。 建立活动档案。按照“一场一档”的工作要求,任务承接主体建立《“戏曲进校园”工作日志》,以文字、图片方式详实记录每场活动的时间地点、表演节目、辅导讲座内容等基本情况,并填写《“戏曲进校园”活动回执单》,作为年底考核的重要依据。 严格监督考核。继续推行展演活动学校评价重信息反馈、五市评价重跟踪督促、自治区评价重奖优罚劣的上下结合、动态管理的监管考评机制。演出承接主体如存在弄虚作假、或学校对其演出质量严重不满的,查实后,将在全区范围内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承接资格。 明确责任分工。五市教育局负责确定展演活动承接学校,并督导其做好场地提供、师生组织、课时调整、安全保卫等各项工作。五市文化局负责精选任务承接主体并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展演展示活动和辅导培训工作,会同教育部门共同做好展演节目的审核、传承基地的扶持等工作。 筹措工作经费。将“戏曲进校园”展演纳入当地公益性文化活动政府采购序列,筹措相应经费。自治区将本着“分级负担、择优补贴”的`原则,对各地“戏曲进校园”演出任务承接主体,年底根据考核情况给予补贴。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篇2 今年9月7日,我州召开戏曲进校园工作推进会,传达贯彻落实全省“戏曲进校园”工作xx片区推进会精神,总结交流前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借开学之际,掀起全州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新高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