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五分册)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单元核心: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挟坚船利炮,连续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逼迫清政

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催生了强烈的救亡图存意识。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率领太平军,纵横数十年,横扫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刺激下,洋务派以“自强”、“求富”相号召,开展了历史30多年的洋务运动,使中国走上了步履蹒跚的现代化之路。

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虎门销烟:①起因(实质):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全球殖民扩张,蓄意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英国走私鸦片促使虎门销烟等禁烟运动的开展。②危害:经济→白银外流,造成银荒;社会→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③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④虎门销烟:1839.6,林则徐,意义是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也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2.《南京条约》:①爆发:1840.6,以东南沿海一带为主,最后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②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③内容:割香港岛给英;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④影响: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

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国家主权主权独立、领土完整领土、关税、贸易及司法主权被严重破坏社会性质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

主要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外资同中华民族;地主和农民

革命任务单一的反封建反外国侵略;反本国封建统治

思想观念“天朝上国”自居,闭目塞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⑤站前英国和中国:

英国中国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经济资本主义工业强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军事坚船利炮,战斗力强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外交对外殖民扩张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

3.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①五大变化(见2影响)。②四个积极: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为资本主义产生创造条件(经济);打击清政府,客观冲击旧体制,动摇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变革(政治);惊醒天朝上国观念,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方(思想);打破闭关锁国,有利于吸收先进,向近代社会过渡(对外)。③三个开端: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修约”交涉:①导火线:1856.10,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②实质: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

2.《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①《天津条约》内容: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火烧圆明园(1860.10,英

法联军)②《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③总计:开放16处,赔款1600万。

④对中国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沙俄趁火打劫:①内容:《瑷珲条约》(二鸦)、《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伊犁界约》(19世纪80年代)。②总计:割地约151万平方公里。

三、太平天国运动

1.金田起义:①背景:外因(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内因(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以传教为名发动起义)。②思想:(基督教)政治经济男女平等。

③经过:1851.1,建号太平天国,洪秀全东乡称天王→1851秋,永安建制(严肃军纪、配土地和产品;目标:建立理想社会;意义:表达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局限性: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在太平军占领区也未实行过)。

2.北伐与西征:①北伐(进攻北京推翻清朝;因孤军深入后院不继而失败);②西征(夺取长江中下游要地以捍卫天京;在湖口之役胜利)。

3.天京陷落:①由盛转衰:1856春击溃清军江南江北大营→1856秋天京变乱转衰。②变乱原因:具体(领导层腐化;封建等级制取代朴素平均思想;夺权斗争激烈);根本(农民阶级局限性)。③重建领导核心:军事(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政治(洪仁玕《资政新篇》,未实施)。④失败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敌杀);主观(农民阶级局限性)。⑤影响:正面(反封建反侵略双重性质,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影响深远,反映了特殊时代特征,是旧时农民起义的典范);负面(旧式的农民战争不可能为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苦境的中国找到一条出路)。

四、洋务运动

1.总理衙门的设立:①定义: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国封建地主阶级改良派(洋务派)发起的一场向外国学习、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运动。②兴起缘由:清政府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外交困。③领导:中央(奕忻、文祥);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④目的: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⑤思想基础: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⑥总理衙门:1861,总理大臣奕忻,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物,是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同时为洋务运动提供便利渠道。

2.从“求强”到“求富”:①内容:

军事民企海军培才

时间地点19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北洋、南

洋、福建

水师合并

为“北洋

舰队”1862,奕忻,京师同文馆;1863,李鸿章,上海,厂方言馆;1872,派留学生出国

领导人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口号宗旨自强,练兵制器求富

具体最早:1861,曾,安庆军械所;

最大: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1873,上海,轮船招商局;

湙州,开平矿务局。

③洋务运动结果:失败(标志为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④评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却未改革封建政体,不可能实现独立富强的目标。

第二单元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

单元核心: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民族的命运。甲午战争后,面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层继续探索救亡图存的出路。无论是鼓吹变法的戊戌维新运动,还是以“扶清灭洋”相号召的义和团运动,以王朝自救为目标的清末新政,均以失败而告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民主共和的始基。由此,中国的社会结构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五、民族资本主义与早期维新思想

1.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①背景(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创造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等条件;受洋务派企业的诱导;机器生产的优厚利润吸引部分地主官僚及商人投资近代工业);②产生标志:1869,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1872,陈启源,广东南海继昌隆机器丝厂。③分布特点:东南沿海,轻纺采矿航业等轻工业为主。④影响:为中国社会增加新的经济成分;形成新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及无产)。⑤概况对比:

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19世纪40年代

产生地点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外国非法企业

阶级来源部分投资于新式工业的商人地主和官僚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阶级特点革命性妥协性并存(反抗与依赖并存)受压迫深、革命性强

2.西学传播:①核心影响:传播近代科 aw技,冲击传统文化,改变思想观念。②背景:必要性(社会变革的需要);可能性(文化交流的扩大)。③渠道:新式学堂培才;翻译西书上市;归国人员宣教。

3.早期维新思想:①条件: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思想条件(西学传播)。②代表: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商战)。③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文化(废八股倡西学)→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④影响:先导作用(为戊戌变法作了思想与舆论准备);局限性(未摆脱传统伦理观念的束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六、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

1.黄海海战:①战争起因:经济(明治维新后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即根本原因);政治(近代天皇制);思想(军国主义传统和武士道精神);借口(日本利用东学党起义出兵朝鲜)。②经过:次序(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态度(清政府避战求和;日本全力进攻)。③失败原因:黄海海战后,李鸿章命令北洋海军躲入威海卫港,不许“巡海迎敌”;慈禧太后祝寿。

2.《马关条约》:①内容: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②赎辽:俄法德三国干预,赔3000万两赎辽费。③影响:对日(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刺激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对华(打断现代化进程,洋务运动破产;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进一步刺激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对远东(打破列强均势,使列强在远东争夺加剧)。

七、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①领导:资产阶级改良派。②历史条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的先导作用)。③领导(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④影响:1895

年,各省应试举人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群众性爱国请愿运动。

2.百日维新:①变法过程:序幕(1895公车上书)→宣传(南学会、强学会;1896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创办时务学堂;以严复的《天演论》为思想武器,介绍《进化论》,宣传民权)。②失败标志:1898.9.21,戊戌政变(103天)。③性质: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思想解放的潮流。④影响:积极(宣传西方进步学说,冲击旧思想旧文化,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民主革命的兴起);消极(触犯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利益,和平改良的道路行不通)。

八、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瓜分狂潮:①方式:经济侵略(政治贷款、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倾销商品);政治侵略(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竞争(18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②门户开放: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中国的产物。③义和团运动:斗争目标(扶清灭洋);激发根源(民族矛盾);运动局限(盲目排外)。

2.八国联军侵华:①时间:1900.6,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侵华。②结果:清政府被迫接受《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①内容:1901.9,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

4.5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反帝性质的组织;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②影响: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③过程:《南京条约》(开始)→《北京条约》(加深)→《马关条约》(深化)→《辛丑条约》(沦落)。

九、清末新政

1.变法上谕的颁布:①原因: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照旧统治;王朝自救。②过程:1901-1905,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③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但并未触及根本的专制制度。

2.预备立宪:①背景:资产阶级立宪派奔走活动;“立宪”日本在中国战场击败“专制”俄国。②实质:假立宪真集权,大失民心。③过程:1905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6预备立宪→1908颁布《宪法大纲》→1911“皇族内阁”成立。

3.皇族内阁:①上谕:原则(决定权在清);目的(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步骤(先改革官制);期限(取得成效再行宪政);结果(略作调整无实质变化)。

十、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中国同盟会:①历史背景:政治(戊戌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革命成为新选择);经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扩大,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变法维新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知识分子队伍壮大)。②准备:1894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口号“振兴中华”→1895广州起义(宣传革命活动与思想;办报刊、译书籍;邹容《革命军》)。③同盟会:1905.8,孙中山在东京建立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提出三民主义的16字纲领(民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创立民国;民生→平均地权)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了新阶段。④深入发展: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①辛亥革命:1911.10.10,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建立中华民国。②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意义:进步(结束君主专制;创建民国,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给中国先进分子以巨大的刺激和深刻的启发,使他们觉悟到必须另谋新的救国救民之路;);局限(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性质)。

3.南京临时政府成立:①建立: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②性质: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政权。③《临时约法》:1912.3,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促进政治民主化、法制化。④清帝退位:1912.2.12,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⑤袁世凯篡位:1912.3,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⑥国旗:清政府(黄龙旗)→武昌起义旗→中华民国五色旗(五族共和,五族一家→汉满蒙回藏/红黄蓝白黑)→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单元核心:20世纪初,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激烈,冲

突迭起,国际风云变幻莫测。欧洲的两大军事集团彼此敌视。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摧毁了欧洲的四大帝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实力对比。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因而只能暂时稳定国际格局。人类社会依然面临下一场战争的威胁。

十一、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列强支配下的世界:①特点(战争根本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日德迅速崛起,按照新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局部冲突:①三国:同盟(意德奥)、协约(法英俄)。②看表:

矛盾时间

意法→突尼斯问题;德法→欧洲大陆霸权德英→世界市场与殖民地(主要矛盾)

德俄→巴尔干问题;奥俄→巴尔干问题德奥1879;意奥1882;意德1882(三同盟)法俄1892;法英1904;英俄1907(三协约)

③争夺焦点:巴尔干地区(小国林立、民族众多、宗教势力交错、领土纠纷复杂、资源丰富、交通便捷)。

十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萨拉热窝事件与大战的爆发:①导火线:1914.6.28,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萨拉热窝事件。②爆发:1914.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战争过程:①三条战线:西→英法VS德;东→俄VS德奥;南→塞俄VS奥。②三个阶段:1914-1918。

3.战争结果与影响:①结束:1918.11.11,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②影响: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战火遍及欧、亚、非三大洲,正式参战国有31个,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损失。③性质:列强争霸战争。

十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①和会召开:时间(1919.1.18);目的(分赃、反苏和建立国家新秩序);参加者(协约国集团);三巨头(法总理克列孟梭、英首相劳合·乔治、美总统威尔逊)。②三国策略:法国(老虎→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确保欧洲大陆霸权);英国(狐狸→维持霸权,保证大陆力量均衡);美国(百灵鸟→十四点原则,建立国联,加强对国际事务

的干预和控制,维护世界和平,但国会不同意未加入)。③和约签订:1919.6.28凡尔赛宫→重新划分德国疆界;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赔款;对欧亚非重新瓜分调整。④国际联盟:1920.1,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局限: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2.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①时间:1921.11-1922.2,九国参与。②背景:战后亚太地区形式严峻和激烈的海军竞赛。③内容:《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五国海军协定》(美英同等制海权,抑制日本扩张);《九国公约》(瓜分中国)。

3.战后世界:①特点:英国(帝国→联邦,世界霸权地位和西欧中心地位遭到挑战);欧洲(政治格局改变,新国家出现,《洛迦诺公约》新和平秩序);德国(经济逐渐复苏)。②实质:一战后各国相互争夺与妥协的产物。③隐患:埋下德国复仇种子;分赃不均战胜国矛盾重重;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加深殖民矛盾。④局限: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第四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单元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确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也催生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

命。革命回应了俄国民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呼声,开启了俄国现代化道路的新历程。面对国内外敌人的围攻,初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受住国内战争的考验。战争结束后,列宁及时采取新经济政策,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建立起以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十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与俄罗斯帝国的覆灭:①时间:1917.3.8,由工兵代表苏维埃领导的工人和士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出现两个政权并立。

2.十月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①时间:1917.11.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②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③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与《土地法令》,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④影响: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推动了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十五、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①演变:1917前沙俄→1922前苏俄→1991前苏联→现在俄罗斯。②成立时间:1922年12月底。③最初成员: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第五单元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删)

第六单元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单元核心:辛亥革命后,民国取代了专制王朝,但共和政体并未真正建立。二次革命、护

国运动以几度余波显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落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清扫了旧文化的地基,为人们接受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新思想做了重要准备。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推进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联合“以俄为师”的国民党,进行了北伐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十九、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

1.社会习俗的变革:①内容: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和倡女权。②体现革命成果,有利社会进步。

2.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①二次革命(一次辛亥):1913,袁世凯通过暗杀宋教仁(导火索)和与日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企图实行独裁统治,在孙中山号召讨袁、李烈钧举兵响应、南方宣布独立、袁世凯镇压革命的过程后,革命失败。②护国运动:1915-1916,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五九国耻),并于1915年12月宣布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推翻南京临时政府,在全国人民反对与蔡锷云南兴师讨袁的内外作用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护国运动胜利。

3.军阀割据:①特征:私兵、地盘、武治。②主要势力:北洋(奉、皖、直、晋、定武);西南(滇桂)。③危害:使国家陷入分裂和动乱,不利于近代化建设。

二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青年》:①时间:1915.9,上海《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1916北京《新青年》。②内容:反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目的);民主与科学的自由思想、兼容并包(核心);北大《新青年》(策源地)。

2.文学革命:①内容:倡白话反文言,倡新文学反旧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②代表:鲁迅《狂人日记》、李大钊《庶民的胜利》等。

二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五四运动:①爆发原因:基本(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帝国侵略加剧;新文化运动为思想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为阶级基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导火索(1919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②经过:前期(1919.5.4-6.3,北京,青年学生罢课);后期(6.3以后,上海工人阶级罢课罢工罢市)。③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④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⑤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先进知识分子(主力);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参与)。⑥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⑦意义: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⑧比较:

性质任务主力领导前途奋斗目标指导思想

旧民主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反帝

反封建

人民

群众

资产阶级资本主义资产阶级

共和国

三民主义

新民主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专政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历史条件(四大基础):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和觉悟提高);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涌现);外部(共产国际的努力)。②一大:1921.7.23,上海→南湖;确定党成立、党名及纲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陈独秀为书记。③二大:四新(新领导力量、新理论指导、新革命策略团结一切、新奋斗目标);纲领(最高→实现共产主义;最低→建立民主共和国);时间(1922.7,上海,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二二、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①历史条件:必要性(国民党→孙中山长期以来革命活动的失败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堕落;共产党→二七罢工孤军奋战的教训);可能性(国民党→需要革命新鲜的血液以及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党→国民党的革命性、一定社会威望影响力与实力以及合作诚意);外因(共产国际的指导与帮助)。②中共三大:1923.6,广州,制定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党内合作)。③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标志国共合作实现(发展新三民主义;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2.黄埔军校:①时间:1924.5,广州黄埔,孙中山(总理),蒋介石(校长)。②意义:国共合作产物,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3.北伐战争:①基础:政权(1925.7广州国民政府的建立);军事(国民革命军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群众(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②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吴孙张)。

③结果:1926年7月,广东起,消灭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七单元中国的土地革命与抗日救亡运动

单元核心: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的夭折,中国共产党高举革命

旗帜,以血与火的抗争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革命武装,汇聚井冈山,在毛泽东领导下开创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会后,红军继续长征,并取得伟大胜利。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民族存亡危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二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①国民革命失败:1927.4.12上海,“四一二”政变→1927.4.18蒋介石南京政府建立→1927.7.15武汉,“七一五”政变。②三权分立:北京(张学良)、南京(蒋介石)、武汉(汪精卫)。③统一: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统一。

2.币制改革:①背景:政府成立初期,国内币制紊乱,严重阻碍经济发展。②内容:废两改元;法币政策。③影响:统一全国货币,有力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3.改订新约运动:①时间:1928.6。②内容: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领事裁判权(未实行)。

③意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的自主地位,改善了南京政府的外交形象,但未从在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

二四、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①时间:1927.8.1,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领导;。②意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井冈山会师:①八七会议:1927.8.7,汉口,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②秋收起义:1927.9.9,毛泽东,湘赣边,放城市退守农村。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新起点。⑤壮大:1928.4,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⑥思想: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革命根据地为

战略基地,三者紧密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农村革命根据地与苏维埃政权:①围剿:红军发展迅速令国民党震惊,先后三次围剿,红军胜利。②建立: 1931.11,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二五、九一八事变与全国抗日浪潮的兴起

1.九一八事变:①大陆政策:朝鲜→中国→亚洲→称霸世界。②背景原因:根本(日侵华计划蓄谋已久);直接(通过侵略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客观(蒋介石剿共;欧美不顾)。③时间:1931.9.18→193

2.2,东北沦陷→3月,日本扶植前清逊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④影响:中国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重大损失;中日矛盾上升,团结抗日首当其冲。

2.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①华北事变:1935,成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②一二九运动:1935.12.9,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二六、红军长征

1.第五次反“围剿”:①长征原因:直接(反围剿失败);根本(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②时间:1934.10,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毛泽东。

2.遵义会议:①意义:1935.1,纠正了左倾的错误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三大红军主力会师:①时间:1936.10,甘肃会宁。

第八单元“大萧条”中的资本主义世界

单元核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相互依存的程度进一步加

深。然而,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世界经济组织与国际贸易规则的缺失,威胁着脆弱的国际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调整了19世纪以来的自由主义经济政治,尝试发挥国家在经济与社会中的调控作用。与此同时,意日德三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体制,走上了对内独裁与对外扩张之路。人类社会面临战争的威胁。

二七、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黑色星期四:①柯立芝繁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涨。②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后果→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③时间:1929.10.24,纽约证交所。

2.危机的蔓延:①特点: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特别大。②影响:引起政治危机,结束稳定局面,激化固有矛盾,世界陷入激烈动荡中。③对策:美(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二八、罗斯福新政

1.国家调控经济:①措施:加强对生产和消费的控制;解决工人的失业问题。②内容:《存款保险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经济调整法》。③实质特点:以工代赈,3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2.社会保障措施:①措施:解决贫富差距、协调劳资关系。②内容:《社会保险法》、《全国劳动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③新政作用:调关系、缓矛盾、脱危机、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采取国家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二九、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合成表)

意大利日本德国时间1922,墨索里尼1936,广田弘毅内阁1933,希特勒

背景本身经济军事实力脆弱;

巴黎和会未达到预期目标;

战争付出巨大代价。一战后建立军事独裁

体制思潮;

“昭和恐慌”;

军国主义传统。

一战后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

经济危机;

军国主义传统。

特点对内→专制独裁(政治独揽

大权、经济国家干预垄断、

文化取消言论自由);

对外→扩军备战,侵略扩张1931-九一八事变;

1936-二二六兵变;

1937-七七事变。

对内→专制独裁(政治一党专

制元首独裁、经济国家干预松

财政紧货币、文化专制排忧运

动);

对外→扩军备战,侵略扩张

第九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单元核心: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突破与维护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开始,法西斯国家不断拨动战争的火焰。西方大国或坐视不理,或有意祸水东引,以致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人类的上空。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胜利。

三十、绥靖政策与“集体安全”的失败

1.德国毁约扩军:①内容:1933,退出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重建空军,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7,德意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构建轴心国战争体系。

2.英法绥靖政策:①背景:法国构建欧洲集体安全政策(《洛迦诺公约》)失败。②表现:1938,慕尼黑阴谋(顶峰)。③特点:妥协退让避战求和、牺牲弱小(手段)、祸水东引(目的)。

④影响: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二战爆发。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①时间:1939.8,,《慕尼黑协定》祸水东引的严峻下。②失败原因:祸水东引;英、法和苏联之间缺乏信任,以致国际局势进一步恶化。

三一、战争的爆发与扩大(合成表)

时间重要会战(战场)影响(意义)

德国突袭波兰1939.9.1,闪击战1940,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

(欧洲)1940.6.22,法国失败;1940.9.27,德意日三国同盟。

不列颠之战1940.8-1941.5 不列颠之战(欧洲)二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空战,

德国第一次失败;雷达出现。苏德战争爆发1941.6.22(周日)1941.9,莫斯科会战(欧洲)扩大战争(突袭苏联);德国陆

军第一次重大失败。

珍珠港事件1941.12.7(周日)日本联合舰队(太平洋)揭开太平洋战争序幕。

三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①事件:反法西斯(目标);1941.8《大西洋宪章》发表(条件);

1941.10莫斯科协定(基础);1942.1《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形成)。②三国协定:1941.3-42.1,

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③《租借法案》:美国援助反法西斯。

2.主要战场的战略转折:①三战场:欧洲、太平洋、北非。②三转折:太平洋(中途岛海战)、

苏德(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北非(阿拉曼战役)。

3.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①《开罗宣言》:1943.11,美、英、中三国首脑举行开罗会议,发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归还台湾等所有中国领土。②德黑兰会议:1943,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德黑兰会议,商定双方在欧洲战场与亚洲战场上的分工与责任。③诺曼底登陆:194

4.9,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④胜利:194

5.5.8,德降,欧战结束→1945.8.15,日降,二战结束。⑤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⑥变化:国际格局(出现苏美两级体制);国际政治(和平民主发展;出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崛起)。⑦影响: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为世界带来了和平,奠定新国际格局;对科技发展、军事思想和世界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总结(上海教材)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原因: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根本原因: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2、《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42年,清政府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洋银2100万元。 (3)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协定关税: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5)附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南京条约》的影响 社会性质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历史任务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 4、《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 (1)增开生庄(后改营旦)、汉旦、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舶可在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5、《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分别签订《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6、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后定都天京(南京)。太平天国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7、洋务运动 此时背景,内忧:民众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侵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开始,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相标榜, 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 8、总理衙门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主管一切需同外国发生联系的事务,是筹办洋务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分册

第一课 古代两河流域 考试内容及要求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楔形文字(A);《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B)一、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代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水源充沛、土地肥沃,适合于发展农业耕作。 二、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历史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三、《汉穆拉比法典》 1、法典的特点:法典严厉打击各种社会犯罪,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通过严刑峻法全面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法典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法典是以神的名义进行颁布的,保留着原始习惯法的遗风;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法典的历史价值: (1)法学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史料价值: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 古代埃及 考试内容及要求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A);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A);金字塔与来世信仰(A);象形文字与纸草(A) 一、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尼罗河是古代埃及文明的摇篮) 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适合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居住。 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拥有对全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英国圈地运动典型途径之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客观条件)。(2)概况: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 15—16 葡萄牙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上海高中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分册完整版

写在最前:本资料原始版本来自于互联网,经大幅度增加修改内容和深度优化排版后发布于互联网,版权归修改作者所有,不推荐再次修改电子版本(将严重影响排版)。由于本资料最初编写目的仅为 让修改作者更好地复习历史学科,结合上课笔记编成,故本资料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同学的复习 计划,敬请原谅。2015年1月起本资料的所有权利转交给第二修改作者黄珍妮。 第一分册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A】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西亚)。 东:伊朗高原西:阿拉伯大沙漠北: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 大致与今伊拉克共和国相当。 苏美尔人(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这一地区古代文明的奠基者】。 【A】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B】《汉穆拉比法典》: 价值: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影响: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价值/评价①)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评价: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价值/评价②) 特点:①神明裁决②同态复仇③保护私有财产④严刑峻法⑤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第二课古代埃及(尼罗河) 【A】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A】统治模式: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绝对权威,自奉为神或者神的后裔。 君主专制: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强化王权神授,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控制所有的军队。 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A】金字塔: 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 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A】象形文字: 时间:公元前3500年以前。 材料工具:以刻刀和石头做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以纸草的使用最为普遍。 灭亡原因:复杂难懂埃及受到了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册知识点整理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 1.1 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中国与世界 B (1)中国”康乾盛世”后,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 (2)世界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上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文化上启蒙运动,形成资产阶级思想解放潮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主要侵略目 1.2 虎门销烟的领导人:林则徐 虎门销烟的意义:表现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坚定决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3 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 香港岛;五口通商地点 1.4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B 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五口通商口岸;协定关税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3 1.5 《南京条约》的影响(鸦片战争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C (1)政治: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的革命任务,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2)经济:外国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3)文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求强国御辱,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先声。(开始了近代中国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A (1)爆发的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的“亚罗号事件”,法国的“马神甫事件” (3)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2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咸丰帝外逃)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2 2.3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B (1)《天津条约》内容:开放南京等十口通商口岸;外国公使驻京;外国人可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船长江自由航行。 (2)《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赔款给英法各800万两。 (3)影响: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A 3.1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 3.2 清朝政府借用英法侵略者组织的“洋枪队”,起用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答案____电子版

第一单元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基础练习 1.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瓦窑堡抗日民族2.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3.C 4.D 5.C 6.B 7.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l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任举四例)。 二、拓展练习 8.(1)西安事变;1936年。(2)对张发动西安事变目的看法的矛盾;是和平解决还是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即“杀蒋”还是“放蒋”。(3)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是由其各自利益决定的(可引用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证明);西安事变时各方的态度围绕“杀蒋”和“放蒋”展开,可见,国内和国际矛盾相当复杂;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最终使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一、基础练习 1.平型关李宗仁台儿庄2.太平洋缅甸3.B 4.A 5.D 6.C 7.B 8.(淞沪会战)1937.8—11 太原会战(1937.9—11) 徐州会战(1938.1—5) (武汉会战)1938.6—10 二、拓展练习 9.(1)淞沪、太原、徐州及武汉;台儿庄战役。(2)1937年,洛川会议确定人民军队的战略任务是,在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之后,八路军开辟了晋察冀、晋绥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3)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重要战场。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企图。消耗了日本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敌强我弱,再加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方针,正面战场的战局对中国抗战形势不利。(4)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全民族统一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少了任何一个都不是完整的抗日战争。尽管当时的中国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分歧,但在抗日救亡这个共同目标上,却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基础练习 1.毛泽东思想毛泽东2.8 15 台湾3.D 4.D 5.C 6.B 7.B 8.D 二、拓展练习 9.(1)《马关条约》;1895年。(2)南宋时台湾与大陆就有隶属关系;元朝时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归属中央。(3)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对日宣战布告》、《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条款》。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1、马克思曾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结合课文中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的实例,说明股份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首先,股份制具有极大的资本积聚功能,特别是能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单个资本所无法实现的诸如修建铁路等耗资巨大的工程。如:1825年修建的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需高达10万英镑的投资,当时没有一个企业或个人能独立承担,于是组建了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公司。公司通过发售股票的办法,筹集了所需的巨额资金,并在短短一年中完成了铁路建设,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其次,股份公司中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有利于按市场规律实行生产资源和资金的优化组合。 所以,股份制解决了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一关键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到19世纪中后期,由股份公司和股票交易所等构成的股份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2、为什么说现代工厂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首先,现代工厂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地进行机械化生产。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到19世纪中叶,工厂已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其次,现代工厂制度适应了机器大工业的需要。工厂制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生产流程,制定各项技术操作规范及其他经营管理的规章,使机器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效能,使工人发挥最大限度的劳动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所以,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工厂制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11课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练习与测评 1、下面是1839年英国政府蓝皮书记载的斯皮特菲尔兹一个丝织工的证词,阅读后回答问题。 问:“你有孩子吗?” 答:“现在没有了,以前有两个,都死了,谢上帝开恩!” 问:“你是说对孩子的死亡感到满意吗?” 答:“正是这样,谢谢上帝!我因此卸下了养育他们的重担;他们呢,可怜的东西,则免除了尘世间的许多苦难。” 你如何理解这位丝织工的回答? 这位丝织工的回答反映了在工业时代初期英国工人的悲惨境遇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首先,工人在监工的监视下,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他们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无法承担养育子女和家庭的重任。 其次,资本家为取得高额利润,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工人的妻子和儿女与成年男人干一样的活,却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第三,工人无法生存必然起来反抗,劳资矛盾极为尖锐,将影响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四,工人的斗争将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社会立法的出现与完善,促进社会的公正、公平。 2、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这样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然而并没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面对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矛盾,各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作用如何? 工业革命期间,在工人争取生存而斗争的压力下,欧洲一些国家的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首先从工厂法开始,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和社会救济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作用: 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社会立法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知道: 1.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 深刻影响了两国的历史进程,民族意识增强,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基本因素及形成时间 统一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全国通用的语言、共同的民族意识。15世纪末,英、法两国发展为民族国家, 理解: 君主专制: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知道: 1.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 A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B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的《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广为流传,极大地刺激了一些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 C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D西欧各国君主为了自身利益,相继支持开辟新航路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 E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新航路开辟的基本情况 理解: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积极方面:(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2)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3)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4)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5)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第4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知道: 1.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代表人物 发源地:意大利。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 理解: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及影响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综合测试 参考答案

第五分册综合测试 第一部分选择题 01.C 02.D 03.C 04.D 05.C 06.A 07.A 08.C 09.C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B 17.B

18.B 19.A 20.A 21.A 22.A 23.C 24.A 25.C 26.A 27.D 28.C 29.D 30.C 第二部分阅读与分析题 31. (1) 时间:19世纪70年代(1872年,或洋务运动期间)。 意图:清朝政府推行洋务运动,为培养洋务人才而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 (2)历史信息:在美国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科目、学习成绩等),留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等状况。 (3)原因:①历经时间久远,资料可能残缺;②这些材料仅是实

物资料的部分,不足以反映这些留学生生活的全貌;③关于这些留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各种资料(如当事人的回忆,美国方面的记录、报道等资料,当时清朝政府的档案资料等)。 32. (1)可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内战,工业革命等事例加以说明。 (2)19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大败中国,成为强国。 (3) 维新派看到了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社会制度; 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但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最终变法因顽固派发动政变而失败。 33. (1)材料一。理由:这是甘地自己的著述,对他所主张的思想阐述得更为清楚、全面。 (2)材料三。甘地创立了独特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甘地主义);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伟人。 (3)材料一、二。材料一能了解运动的思想根源,材料二能了解运动的背景和过程。 (4)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主要事迹(任答一点即可得1分):同英国政府不合作、手纺车运动(土布运动)、食盐运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