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对于学生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它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导入”、“学习”、“策划”、“汇报”、“论证”、“完善”。在教学中可采用先“扶”后“放”、先“粗”后“细”、先“亮点”后“不足”、先“自主”后“请教”等策略。

[关键词] 方案制定教学目的环节策略

一、教学分析: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呢?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做一顿饭,大到一个企业管理,处处都要用到规划能力。规划能力可以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灵活应变能力,使工作和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所谓规划人生就是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和客观环境等因素,选择一个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个目标。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积极地去策划,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规划活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地从规划活动走向规划人生。

(二)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学生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在小组内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自主地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导入”: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用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

“策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

(二)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周密的计划。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此过程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在此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汇报”: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论证”:在学生小组汇报后,全班师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完善”: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全班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仅提供一种做法和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活动主题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先“扶”后“放”

根据学生的能力、经验和认知的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低、中年段,主要以“扶”为主,高年段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在学生初次拟定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引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活动方案(计划)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的蓝图,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活动总结评价等内容。” [1]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方法。教师再提供了一份活动方案设计表,引导学生较规范的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在提供此表时要注意为学生自主拟订保留空间,当学生对方案的设计比较熟悉的时候,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方案的形式及要素,只要抓住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不一定完全按此表填写。让学生经历“感知一模仿一创新”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从而学会活动方案的制定,提高规划活动的能力。

(二)先“粗”后“细”

制定活动方案时,先让学生根据活动的目的,大致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活动的内容要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以便达到活动的目的。在保证活动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既可以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能力。

大致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后,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总任务和分期任务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对细节的考虑。因而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线条太粗,活动内容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如:学生在制定

采访活动的计划时,就简单写上,到环保局采访,了解水污染情况。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考虑,采访谁、如何与采访对象联络、采访的内容、采访记录的方法、活动中可能遇到难题等,如果这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当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时,可能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2]所以,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细化,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要具体、可操作,条理清晰。活动计划越细、越具体,活动的操作性就越强。

(三)先“亮点”后“不足”

在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完善自己的活动计划。千万不要把交流论证搞成“批斗会”,把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说得一无是处。因而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先说说其它小组活动计划的“亮点”。

欣赏完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接下来就要对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寻找“不足”。可行性是活动计划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细节,来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活动小组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能否互补,形成合力;邀请的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指导者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实验,实验需要的设备及材料能否解决;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参观访谈,应到哪儿去参观,找哪些人访谈,这些地方是否安全,好不好联系,交通是否便利?活动过程中,估计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这些资金?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会不会与我们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时间安排不能太紧,因为活动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找出“不足”后,最好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他们参考。

(四)先“自主”后“请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

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在学生自主策划初步制定活动方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向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教师、社会人士等指导者“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让他们为完善自己的计划出出点子;或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为完善活动计划提供参考。在课内班级交流论证时,要认真向同学“请教”,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好的做法。这样做,一则可以让学生去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则可以培养学生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活动方案的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经过学生自主策划制定、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完成后,还要注意: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方案机械地执行,随着活动的开展,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修订活动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