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

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

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
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

明清之际政治哲学的突破

许苏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学者的政治哲学有一个与传统政治哲学相区别的显著特征,就是以现实的人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和国家,从经验和理性中而不是从先验的“天理”中引申出社会和国家的自然规律。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传统的政治伦理至上主义,确立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切的原则;二是突破以抽象的类精神来淹没个体、剥夺个人权利的中世纪原则,凸显个人的权利意识;三是突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政治哲学,探索理性化的制度建设之路。

一、人道主义原则的重建——对传统的政治伦理至上主义的突破

明清之际早期启蒙学者的政治哲学以人道主义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确立起“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即人道原则高于一切政治伦理原则的近代观念。这一原则与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的观念极为相似。按照自然法,珍视人的生命、尊重人的权利的人道主义原则乃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高于一切人为的特殊的立法,而一切人为的特殊的立法都应服从这一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

顾炎武政治哲学最显著的特色,是对历代统治者所奉行的“宁赠友邦,勿予家奴”的反动政治哲学的批判,强调以民族利益和人民福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纵观三千年中国政治史,他发现,“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①;而历代专制统治者为了实现“家天下”的特殊利益,多有效法此故伎者。为了清算这一把“家天下”的特殊利益置于民族利益和人民福祉之上的反动政治哲学,他重申并发挥孟子所说的“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他认为一姓之兴亡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的事情;而“亡天下”则意味着“率兽以食人”,是万万不可以的,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强调“治天下必自人道始”,以“先王恤孤之仁”反对宋儒之所谓“饿死事极小”的说教。其所谓“人道”,不仅高于传统的君臣之义,也高于宋儒的理欲之辨,体现着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切的精神。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批判,也是从人道主义这一至高无上的原则出发的。他说君王之得天下,是靠“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得来的;君王在取得天下后,又“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其一人之淫乐;因此他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反对专制主义的君主至上的原则,批判“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认为“一姓之兴亡”的国家是抽象的共名,而“万民之忧乐”高于一切,因此他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②。在这里,黄宗羲同样确立了人道主义原则高于政治伦理原则的观念。

王夫之确立了“生民之生死”高于“一姓之兴亡”的近代政治原则,即以人道主义原则为政治的最高原则。他说:“生民之生死,公也;一姓之兴亡,私也。”他说“生民之生死”是古今之通义,皇权不是至上的,不能把维护皇权作为政治的最高原则。也是从人道主义原则出发,王夫之对以朱熹为代表的“申

韩之儒”的政治思想作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以朱熹为代表的“申韩之儒”,这些“任其一往难收之意气”的道学家,总是借崇高的道德名义做伤天害理之事,表面上是讲“仁义道德”的儒者,而实际上是主张以严刑峻法治天下的法家,“言则圣人而行则申韩”,“以圣人之言文申韩而为言”;自从程朱理学被确立为统治思想,“后世死于申韩之儒者积焉”③。这正是后来戴东原谴责程朱理学“以理杀人”的先声。此外,王夫之还对程颐、朱熹等人提出的恢复上古三代的“肉刑”、特别是剁脚和阉割之刑的主张给以了义正辞严的谴责,斥之为“荼毒天下”的谬说,悲凉地发出了“圣人之言足以文邪慝而有余”的慨叹。他主张废止以非人道的方式对待罪犯的专制酷刑,认为专制酷刑的存在也是专制政治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官员们正是以其“暴”而济其“贪”,只有禁暴,才能止贪。

二、个人权利意识的凸显——对传统的抽象类精神的突破

在早期启蒙学者“依人建极”的自然法中,“天”不再是皇权专制主义的纲常名教之天,不再与人的生命权、财产权、追求幸福之权、思想言论自由权等等相对立,人的权利被认为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首先是私有财产权利的凸显。顾炎武的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是“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也”的自然人性论,并由此借以揭示人民之所以遭受苦难的根源首先就在于君主“肆于民上以自尊”、“厚取于民以自奉”。他认为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应该是“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而不是以天下为一己之私产。针对中国专制政治可以任意抄人的家、剥夺人的财产这一主要特征,他坚决主张保障私有财产,认为不仅新皇帝不得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而且被老皇帝剥夺的财产也得物归原主。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亦是以“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为逻辑起点,以人“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为归宿。显然,这里所说的“自私”、“自利”,并不是日常语言中的损人利己的意思,而是指人的自然权利。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怒斥剥夺人民“有生之初”就有的自然权利的帝王乃是“为天下之大害者”,主张用保护每一个人的自然权利的“天下之法”取代专制统治者的“一家之法”或“非法之法”。王夫之不仅主张尊重人的生存权,还主张尊重人的私有财产权。他反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传统观念,说土地不属于帝王,而是属于人民,无论如何改朝换代,个人的土地私有权是不可剥夺的。

二是经济自由权利的凸显。顾炎武以“有私为人之常情”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经济运作的自然规律。基于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他认识到“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的经济规律,从而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他认为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之所以难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主要就是来自各种非经济因素的破坏和干扰,这些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专制统治者对人民的超经济强制式的掠夺、对某些经济部门商品贸易的垄断,以及官商勾结、垄断市场等等,而最大的破坏性因素乃是政治腐败。其论说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儒家士大夫为维护其乱收费的特权而阻挠自由贸易的观点相比,可谓不谋而合。黄宗羲从肯定人们追求其合理的经济利益的观点出发,主张“工商皆本”;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所遭受的苦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要求摆脱专制主义的超经济强制式掠夺的愿望。

王夫之也对皇权专制主义直接介入社会经济运作作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样做只能破坏经济发展,干扰人民的正常的经济生活。他说:“人无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他认为老百姓不需要统治者为之谋生计,统治者为百姓谋生计的结果只能使“民生日蹙”。他反对统治者设关卡“暴虐商民”,反对闭关锁国政策,主张以“视敌国之民犹吾民,敌国之财皆吾财”的眼光去发展互利互惠的商品贸易。最有趣的是,王夫之在《四书稗疏》、《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宋论》等著作中都严厉批判了朱熹所提出的农业生产“合作均收”化的主张,认为这种一大二公的制度只能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结果只能是谚语所说的“共船漏,共马瘦”,即大家都乘坐在一条破漏的船上,大家都共有一匹瘦马,共同贫穷,普遍贫穷!无论在农业方面,还是在商品流通方面,王夫之都主张“行之以自然”,让人民自由地发挥其“治生之力”,而反对任何行政权力的介入。这种思想,只有在明清之际新经济萌芽产生以后才能产生。

三是思想言论自由权利的凸显。顾炎武指出:“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④这一论述可以简化为“清议亡而干戈至”七个字,将其命名为“顾炎武定律”。在顾炎武看来,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和避免动乱,除了要有权力制衡以外,还要允许不同的声音存在;即使在政治最腐败的时候,只要民众还能够通过“动口”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政治就还有改良的希望;如果统治者连民众的这一和平地表达意见的权利也要扼杀,使得人民再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公开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干戈就会代清议而兴,血与火的批判方式就会取代和平的批判方式,统治者和整个社会都将为此而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这一“定律”,既是对中国历史上兴亡治乱之规律的总结,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扼杀言论自由与社会动乱的因果关系,阐明了体现社会公正和正义的批评之声对于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黄宗羲主张学校议政,以造成“朝廷之上,闾阎之细”都不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普遍民主氛围。王夫之反对专制统治者“恃一人之耳目以弱天下”和“利病定于一言”的思想专制,认为这是造成人才凋零、导致“进异族而授之神器”的民族灾难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主张允许体制内的不同声音,主张从制度上来保障人们不因提出与君主不同的意见而遭到迫害。以上这些观点,都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接近了西方近代自然法学派的“天赋人权”学说。有人说中国哲学中没有人权观念,这是不合乎实际的。

三、理性化的制度建设之路的探索——对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的突破

一是揭露专制制度摧毁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基础。顾、黄、王并不反对传统的政治哲学注重道德修养的合理因素,但他们明确认为专制制度是不可能造就一个有道德的社会的。顾炎武认为专制政治体制的弊病,首先就在于它使统治者的权势欲、贪欲和肉欲恶性膨胀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认为,专制政治体制不利于好人,有利于坏人,并且使好人变成坏人:“窃怪人主之立法,常为不肖者之地,而消靡其贤才,以俱入于不肖而已。”“消靡天下之人才,而甘心以便其不肖。”他深刻地揭露了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专制政治体制如冰炭不可同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专制暴政摧毁了中国社会生活的道德基础这一长期为人们视而不见的事实,说明了中华民族道德正气的复兴只有在专制制度不复存在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的深刻道理。王夫之揭露了专制政治的非道德性,愤怒谴责专制政治体制“销天下之才智,毁天下之廉隅”⑤。他以隋文帝父子为例,证明专制制度必然要重用坏人,使好人也会变成坏人,原因是坏人有把柄捏在皇帝手里,便于驾驭;坏人不可能得民心,民众纵有怨恨,也只是

怨官员而不怨皇帝,这样皇帝就可以“偷固其位”了。在这样的体制中,好人也需要“纵酒纳贿”、“托以污名”,才能得到重用,如李渊 后来的唐高祖 即是如此。王夫之指出,像传统儒家那样既要维护专制制度,又要提倡道德人格,乃是绝对不相容的两回事,道德的言辞不过是帝王用来欺骗不明真相的民众的统治工具而已。帝王“忌天下之贤而驱之以不肖”,其结果必然是“毒流天下”,最后连他们自己也将遭到“身戮国亡”、“斩宗灭祀”的悲惨结局。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乃“天下之大害”,斥全部专制主义的法制为“非法之法”而根本否定其合法性,提出以真正具有合法性的“天下之法”来代替君王出于一己之私欲的“一家之法”;根本否定传统的特权人治和使好人变坏人的政治体制,坚决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二是探讨理性化的制度建设之路。与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的“修、齐、治、平”的政治哲学不同,顾炎武从现实的人、尤其是从皇帝和官员们的“私”和“欲”的现实存在出发,来探讨如何“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大公”的途径,探讨有效防止政治腐败的理性化的制度建设之路,包括分权制衡、法制建设和“以名为治”的制度设置等方面。他还紧紧抓住了确保政治体制健全运作的另外两个关键的因素,即“选举”与“舆论”:“天下之才皆可由天下人举而荐之”的选举,被他看作是人才兴国的一大要务;而“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则被他看作是弥补体制内的权力制衡之不足的又一种权力,把它看作是保证政治清明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因素;并且将此二者也纳入了制度化建设的轨道,成为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以人的自然权利为逻辑起点,认为建立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由此展开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和民主政治方案的设计:主张分权制衡,学校议政,“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公是非于学校”,自中央至地方,学校的权力与各级行政权相平行,使学校成为决定国是、对皇权和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具有制约作用的民意机关和权力机构,并由此而使广大民众“渐摩濡染”,从学校议政的精英民主向普遍的民主制过渡。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使天下人人各得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王夫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政治改革方案,相权和谏官的权力都是为了制约皇权。在人治与法治的问题上,他更主张法治,“自天子以至百官咸受裁焉”,皇帝不能言出法随,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他主张“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刑尤详于贵,礼必逮于下”,反对孔子提出的对老百姓要“宽猛相济”、“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治国主张,他所主张的立法精神,与现代法治国家重在防止政府官员犯罪的立法精神完全一致。他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为专制政治的腐败之所以成为不治之症是“法之不均”造成的,“严下吏之贪,而不问上官,法益峻,贪益甚,政益乱,民益死,国乃以亡”。要反贪,就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以“司宪者”的权力制约行政权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出处:《江汉论坛》2005年第10期)

注释:

①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九、十三。

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③王夫之:《老庄申韩论》。

⑤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九。

政治哲学的伦理学基础

政治哲学的伦理学基础 摘要: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古代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是直接同一的,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政治与道德相疏离的倾向,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则普遍确认政治正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因此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 关键词:政治哲学;伦理学;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在西方学界,政治哲学的复兴是以罗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的《正义论》为标志的,而在我国学界,政治哲学研究进入活跃状态已是21世纪的事情,晚于欧美近三十年。因此,在我国,政治哲学仍然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这自然会带来对政治哲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在这个讨论中,厘清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关系不仅涉及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同时也涉到我们对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内在相关性的理解,更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善”是道德生活的核心概念,或者说是伦理学的最高范畴;“正义”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或者说是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而无论是“善”还是“正义”都代表着一种体现健全人格和健康社会的正面价值,因此对“善”的追求和对“正义”的追求,无论是在伦理学中还是在政治哲学中,都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本文试图通过概要地梳理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阐释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理解。 一、古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 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4.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产生: 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上一些较小的单位来量,从而产生了小数。 2、小数的组成: 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三部分组成的。小数中间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例如: 二、小数的意义 1、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①、一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 ②、两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

③、三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来表示,它的计数单位是千分之几 2、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 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三、小数的读写法 1、小数数位顺序表 ①、整数部分没有最大的计数单位;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一(个)。 ②、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小数部分没有最小的计数单位。 ③、在数位顺序表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④、十分位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它与个位的计数单位一(个)之间的进率是10。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模板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关系研究 一引言 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无疑是一项重大课题。对政治哲学的关注和研究,仿佛已成为我们时代的基本动向之一,以至于一位思想者做出了这样的断言:“我估计政治哲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会成为中国的重要显学”。了解和把握西方政治哲学是繁荣和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必要条件之一,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不可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但可以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作出变革和超越,而这种变革和超越即包含着对它之前和它之外的各种政治哲学有益成分的吸取和发扬。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异常繁荣,一些有影响力的派别纷纷出场并且脱颖而出,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问题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膨胀,一个庞大的问题域的存在表明了人们研究能力的不断增强,表明了人们对政治事物的研究不断深化。不得不承认,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而且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说自话的境地。面对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们提供的丰富的政治哲学理论遗产,我们究竟应当从中选择什么样的视角、理念和制度诉求,来作为我们讨论政治哲学问题的基本框架,仍然是一个难以择定的理论难题甚至是禁区。诚然我国政治哲学界在引进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这种引介大致还处于一种以拒斥性批判的态度引介和以醉心其中为前提引介的二元对峙状态,如何在将西方的当代政治哲学成就引介的基础上,走出单纯理论消费、学术贫困的局面,告别敌视性的政治心态、自恋化的学术习性,还需要一种理论的大智慧。有鉴于此,本文有意识地注意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努力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高度考察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以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提供方向。 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路向 透过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错综复杂的发展图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广袤而深邃的地带,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西方政治哲学发展中所呈现出的研究路向,它表明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趋势。 1概念之争:规范性抑或评价性 政治哲学是规范性的抑或是评价性的,这一问题涉及对政治哲学的根本理解。政治哲学是政治科学这一更大领域的一个子领域,其他的子领域,例如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

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论文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全文如下: 前言:在对政治哲学进行研究时,如果忽视其双重维度的属性,只是进行单一的研究,那么研究出来的结果将会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对于政治哲学的蕴涵,也不会充分的展示 出来。因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必须要从双重维度的视角来进行研究,以便于保证 研究的全面性。马克思政治哲学属于政治哲学中的一种,在对其进行研究时,同样需要以 双重维度为视角来进行研究。 一、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一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 在进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政治哲学的理论前提,所谓理论前提,就是指政治哲 学的概念。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核心的内容就是如何理解政治和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政治哲学的概念中,两个基本的组成元素就是政治和哲学,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相 互的,具有双向性。基于政治哲学的概念,人们在进行研究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一个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对哲学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另一个则是从 哲学的角度出来,对政治进行研究,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 在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中,在政治和哲学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核心定义。在施 特劳斯的理论中,政治和哲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政治哲学表达 式中,政治所代表的是研究的内容和作用,哲学表示的是研究的方法,据此,政治哲学就 是对政治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式为关联政治的哲学方式;另一方面,在政治哲学的概 念中,政治是形容词,并不代表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基于此,在进行政治哲学的研究时, 主要研究的为哲学问题,采取的方式为政治方式。 实际上,在这两个方面的定义中,政治哲学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在第一方面的定义中,侧重点为政治,而在第二方面的定义中,哲学才是侧重点。对于这两种定义,施特劳 斯所欣赏的是第二种,这种认知具有比较好的明确性,不过,一贯性是不存在的。在施特 劳斯后来的研究中,再次对政治哲学的概念做出了解释,在这次的解释中,政治成为了强 调的侧重点,通过哲学的方式来处理政治问题,这种变化说明,在进行政治哲学研究时, 必须要充分的考虑政治和哲学的关系,从而更加全面的理解政治哲学的涵义。 通过对施特劳斯相关理论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政治和哲学的关系,政治方式处理哲 学问题和哲学方式处理政治问题是相互依赖的,不能分开来进行研究,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政治和哲学的相互关系充分的反映出来,而这也正是政治哲学的双重维度。 二、政治哲学双重维度视角下的马克思政治哲学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 崔文奎 内容提要:费希特作为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其政治哲学 与康德、黑格尔的政治哲学一道,构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孕育产生的土壤。马克思 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而且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相界分的思想及劳动概念。更为重要的 是,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突破。 关键词:费希特;马克思;政治哲学 恩格斯认为:“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永远不会创立起来。”①这就是说,对于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他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马克思不仅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康德黑格尔等的哲学思想,而且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费希特的哲学思想。就费希特本人而言,他不仅是民主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而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者”②,更为重要的是,费希特的哲学体系被胡贝尔认为“完全论证了社会主义”,是因为他的思想中包含有大量的“空想社会主义”成分。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批判地继承了”费希特法权思想中所包含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分”。③因此,探究费希特政治哲学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影响,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与费希特的关系,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境域中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内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费希特政治哲学与青年马克思 青年黑格尔派对费希特是非常推崇备至的,甚至表现出一种把黑格尔“费希特化”的倾向,日益接近费希特把人看作是能动的、实践的观点。1836年秋到184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该博士俱乐部的基本立场是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和鲍威尔、科本一样,同为该俱乐部的主将,都自称是哲学上的“雅各宾党人”,博士俱乐部的领袖人物甚至被称为“神学的罗伯斯庇尔”。在该时期,马克思把他在先前所自发接受的那种伴随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浪漫主义和自由主义观念化为德国哲学的理性形式。在博士论文 ①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序言;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德国古典哲学》,第34页,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页人民出版社年版。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2)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物质和运动的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1)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7、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

对政治哲学的三点认识

对政治哲学的三点认识 摘要:学术界对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学科定位众说纷纭,但还是有一些基本观点是可以确定的:政治哲学的论域正从直接为政治服务的形而上学宏大政治叙事理论转向对社会政治的微观分析,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理性分析,政治哲学是对社会政治的道德和价值分析。 关键词:政治哲学;理性;道德;价值;分析 政治哲学历史悠久,但其在中国学术界还是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任重而道远。政治哲学在知识的景观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政治哲学处于一个暧昧的地位上,它一方面要回溯到一种对它的各种前提所作的本体论说明和对它的种种概念的阐释上;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增加方法与问题的多样性而回溯到与所有想要研究 人类行动的不同学科的相遇上。”[1]101政治哲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并且直接受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了政治哲学研究的独特理论境域。目前,学术界对政治哲学的内涵及学科定位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的认为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认为它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认为它是一个哲学与政治学的交叉学科,有的认为它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文化哲学,有的人认为不存在独立的政治哲学学科。笔者认为,这是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有争议的、在短期内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问题,但在政治哲学的主题研讨下,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观点可以确定的。 一、政治哲学论域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分析 中西古代政治哲学都以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为主要特点,占统治地位的是社会整体主义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主要围绕着王霸之道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尤以《论语》、《中庸》、《孟子》为典范。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从个人“修身”出发,经“齐家”,终达于“治国”这一伦理目的王国。这正如黑格尔所说,中国人的“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那乃是一个国家的道德”[2]125;中国哲学从抽象发展到非哲学性(黑格尔的偏见)的具体,就是“道德、治国之术”[2]132。这种社会整体主义思想,经西汉董仲舒的“存理灭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封建专制大一统思想而至顶点,一直持续到清代。古希腊罗马时期政治哲学思想主要围绕着城邦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而展开,尤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典范。作为社会整体主义者的柏拉图,他创作《理想国》这部古代西方正义论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3]133。现代理性批判主义哲学家波普尔认为,柏拉图的政治哲学,首要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只要是推进国家利益的都是善良与公正的,“道德的标尺是国家利益。道德不过是政治的保健术。”[4]209柏拉图正义理论的鲜明特征是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价值观上的国家主义。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重点探讨城邦的政体问题,按照亚里士多德自己的说法,《政治学》的论纲是“理解何种政体是最好的,每种政体在各种政体的优劣排序中的位置,以及它有着何种法律与风俗”[5]318。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反对形而上学的、神学的政治国家理论,却构建起了另一种宏大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理性千年王国”理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们或从社会原子论出发,从个人出发来论证个人与国家的统一性,如社会契约论者霍布斯、洛克、卢梭;或从社会整体论出发,从国家整体出发来论证个人与国家的统一性,如孟德斯鸠与黑格尔。正像马克思所总结的那样:“霍布斯、斯宾诺莎、许霍·格老秀斯,直至卢梭、费希特、黑格尔则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他们从理性和经验出发,而不是从神学出发来阐明国家的自然规律……现代哲学持有更加理想和更加深刻的观点,它是根据整体观念来构想国家的。它认为国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在这里,必须实现法律的、伦理的、政治的自由,同时,个别公民服从国家的法律也就是服从他自己的理性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6]227-228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日益转向形而上学的宏大叙事理论与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重要知识点归纳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重要知识点归 纳 一、听写 沉寂 盘问 口哨 埋伏 凝神 烧毁 维护 壮烈 牺牲 谢意 沉浸 深情 凯旋 征衣 凝固 阿姨 精通 经济 贡献

圣坛 罪恶 呼吁 健康 木屑 呻吟 宛转 芦苇 打扮 脊背 枕头 防备 卓越 弥漫 威胁 蔚蓝 巡弋 梦幻 阻挡 绿茵茵不慌不忙杂草丛生

聚精会神 模模糊糊 以防万一 断断续续 永驻人间 飘飘忽忽 歪歪斜斜 不速之客 二、比较组词 削(削皮) 喂(喂养) 哨(口哨) 挺(挺拔) 斯(斯文)甩(甩开)销(销售) 偎(依偎) 捎(捎带) 蜓(蜻蜓) 期(期末)用(作用)攀(攀登) 泰(泰山) 骆(骆驼)

罗(罗列) 障(屏障)兀(突兀)樊(樊笼) 秦(秦国) 络(网络) 萝(萝卜) 章()元(元旦) 绵(绵羊) 浙(浙江) 桐(梧桐) 簇(簇新) 浓(浓厚)臀(臀部)棉(棉花) 淅(淅沥) 铜(铜锁) 族(民族) 农(农村)臂(手臂)稍(稍微) 擦(擦干) 蜿(蜿蜒) 蜒(蜿蜒) 乳(乳汁)据(据说)

梢(树梢) 察(观察) 碗(茶碗) 延(延长) 浮(浮动)居(居民)三、多音字 屏①bǐng 卷①uǎn(卷起) 转①zhuǎn(转身) 系①xì(联系) ②píng(屏幕) ②uàn(画卷) ②zhuàn(转动) ②ì(系绳) 重①h&iul;ng(重新)乘①héng(乘车) 似①sì(似乎) 饮①ǐn(饮料) ②zh&iir;ng(重视)②shèng(千乘) ②shì(似的) ②ìn(饮马)

四、成语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五、文内容 、《夜莺的歌声》一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写了四部分内容(一是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二是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三是写游击队消灭德国兵)(四写战斗结束后依然在村边小路旁吹奏宛转的歌声),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本质的探究——从四 大基本命题出发 1.导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而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在19世纪中后期,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建构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架构。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基或方法论的写作对现代的政治哲学和社会运动产生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包含了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哲学、以及革命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研究社会的发展,认为人类社会是架构在其赖以维生的经济活动上。经济组织的架构和生产模式被视为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的根本来源(或至少发挥了主要的影响),这些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马克思所谓的上层建筑。在国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结构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以经济为出发点检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和赖以谋生的生产方式。 方法论是一门解决如何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细分开来,世界观主要解决如何来认识世界,方法论解决如何来改变世界。通常来说,方法论应该包括世界观的内容,因为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认识问题。就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旨意研究的内容来看,究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放全人类的途径;同时,两人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在如何的去划定问题的范畴,探索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的发展,得到基本的原则和理论,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必然留下了极为丰盛的盛宴,以供后人享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是一门方法论实不为过。在这些丰富的精神食粮中,有四大主粮,分别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历史和逻辑相一致;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 然而,在查阅国内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文章时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经常引用《列宁选集》、《毛泽东文选》、《邓小平选集》中的文字,来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摘要: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重大的哲学事件,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学界对中国面对的重大社会现实不足的一种积极回应。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探讨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不足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论述。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学界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受西方政治哲学探讨热潮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政治哲学进行关注,甚至有学者断言政治哲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显学。政治哲学探讨的兴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者如何应对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不足,必须首先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及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不足的发源地,每一时代的不足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不足正是对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的反映。立足时代和现实探讨不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一条基本思路。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正是对当今时代所面对的一系列全球不足的回应。所谓政治哲学,综合学界观点,主要是指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的哲学反思。西方发达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早,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不足,如环境污染、政治腐败、能源危机、社会不公等。在此背景下,西方学界纷纷转向对政治、社会现实不足的探讨,并迅速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面对与西方社会相似的不足,但情况却更为复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特点更加鲜明。中国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专制政治系统及传统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与西方国家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根本不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以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政治力量就开始支配整个社会。以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府拥有全部的政治力量,制约着国家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仅社会是政治社会,文化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就连人也成为政治的附庸。传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再加上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面对的不足更为复杂。历史经验表明,每一社会的转型时期,矛盾都比较集中,同时也是矛盾的高发期。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展正处于革新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即由经济增加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展转型,是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f8369608.html, 马克思政治哲学对现代性的一种超越 作者:丁心悦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 摘要: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们高扬理性,也有了对理性的些许分殊,不管是工具理性的广泛应用还是价值理性的被排挤,归根结底还是主体自身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并用,是讲求科学认知的“是”与价值规范“应当”的统一,不仅以科学的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程,还从价值应当视角来批判的审视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病,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 关键词:理性异化共产主义政治哲学 一.现代性困境何以可能 近代以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进步,对理性的崇拜和颂扬使得近代哲学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从对客体的研究转向了对主体的研究,强调主客体对立,卢卡奇在其著作中写到“近代哲学向自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再把世界视为独立于认识主体而产生的(例如由上帝创造的)什么东西,而主要地把它把握为自己的产物。”近代的理性主义哲学认为只要认识对象是由主体创造的,那么它就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和准确把握的,如此,理性日趋取得了独断地位。康德的两大论断,实质上就是主体的理性能力为自然和为人自身立法。早期社会批判理论家霍克海默把理性分殊为主观与客观。主观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强调的是对理性的工具性应用来满足理性主体的个人愿望,甚至为了达到主观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客观理性更多的是从价值层面来思考与运用我们的理性。霍克海默认为随着对理性主体的高扬,工具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各方面的合理化发展,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同时伴随着客观理性的被挤压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暴露了非理性的多种弊端。 霍克海默的这一观念深受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影响。韦伯的理论侧重于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深度分析,为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与理性的关系,他提出了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这一对概念,“通过这一对概念,韦伯揭示了理性是怎样通过资本主义的制度实现其‘狡计’的。韦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是高度合理化的制度,但是,它只是具有高度形式合理化的制度。”我个人是比较赞同霍克海默的观点的,认为是工具理性的普遍应用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剥夺了个人自由和资本主义道德的沦丧。其实不管是工具理性还是形式合理性等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主体的理性能力,所以对于现代性困境我主要是从我们主体理性的日益膨胀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弊病特别是以异化这一视角来切入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二.理性与资本异化

2020年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知识点整理(表格版)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 标题原理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同一性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想问题、办事情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有时候会考察课本“一切从实际 出发的内容”) 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 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①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 移。 ②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仁者心动);③又要反对离开运动 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刻舟求剑);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②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①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坚持绝对 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轮;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 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 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 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 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②反对否认 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注意两重 性);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萎靡的精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 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①坚持客观规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把两者结合起来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第一章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搞清楚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开个好头。 知识体系: 第一节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含义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由来和含义 思想,一是指人们的思想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政治,一是指思想上的政治烙印,即政治认识、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等。二是指思想政治工作为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主要是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工作,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活动,二是指思想政治管理的专业化活动。 二、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含义及其研究领域 思想政治工作学,一是指它是关于人们思想与行为产生、形成、变化规律的学说,二是指它是关于对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三是指它是关于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学说。 思想政治工作学是研究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规律以及共产党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规律的科学。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研究领域,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应用理论研究,三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研究,四是思想政治工作文献和领袖人物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研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专题研究。 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 一、思想政治工作学范畴的含义 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 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本范畴可分为三类: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这里着重研究关系范畴中的物质与意识、思想与行为、政治与经济、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群体、认识与实践、教育与管理等七对基本范畴。

2020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归纳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会写字及组词 13、夜莺的歌 削xuē(削平、削尖、削减、削价、削铁如泥) 喂wèi (喂养、喂奶、喂鸡、喂鸭) 哨shào(口哨、哨子、哨声、哨兵、吹哨) 挺tǐng(挺拔、挺身、挺立、昂首挺胸) 斯sī(斯文、法西斯、慢条斯理、斯斯文文) 甩shuǎi(甩卖、甩开、甩手、甩掉) 踢tī(踢球、踢开、踢走、踢人) 枪qiāng(枪支、枪击、枪声、枪口) 防fáng(防备、防务、防止、防不胜防) 鬼guǐ(鬼脸、鬼混、魔鬼、神出鬼没) 汉hàn(汉族、汉语、汉口、汉阳、汉字) 滚gǔn(滚动、滚蛋、滚雪球、滚开、滚烫) 毁huǐ(烧毁、毁击、毁灭、毁于一旦) 惯guàn(习惯、惯用、惯性、惯犯、惯例)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牺xī(牺牲、牺牲品) 牲shēng(牲口、牲畜、畜牲) 凯kǎi(凯旋、凯歌、胜利凯旋) 征zhēng(长征、征收、征求、征服、南征北战) 阿ā(阿姨、阿婆、阿哥) 姨yí(姨父、阿姨、姨妈、姨母) 济jì(经济、接济、同舟共济) 贡gòng(贡献、贡品、贡出、进贡) 圣shèng(圣诞、圣地、圣洁、圣明、圣人) 驻zhù(驻地、驻扎、驻军) 罪zuì(罪行、罪恶、犯罪、罪大恶极) 恶è(恶劣、恶毒、恶战、恶习) 健jiàn(健身、健壮、健康、安康、康复) 康kāng(康健、小康、康复)

二、读读写写 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 维护壮烈谢意沉浸深情凯旋 征衣阿姨精通经济圣坛呼吁 不慌不忙以防万一杂草丛生 聚精会神模模糊糊断断续续永驻人间 三、读读记记 木屑蘑菇宛转芦苇苇絮枕头 卓越蓝盔威胁防备梦幻弥漫 巡弋阻挡脊背枕头打扮 绿茵茵手榴弹睁眼瞎 飘飘悠悠歪歪斜斜不速之客 四、多音字 第十三课:夜莺的歌声 劲:jìn(干劲)jìng(强劲) 教:jiāo(教书)jiào(教诲) 空:kòng(空白) kōng(空间) 觉:jué(觉察) jiào(睡觉) 缝:fèng(缝隙) féng(缝补) 钉:dìng(钉钉子)dīng(钢钉) 第十四课:小英雄雨来 还:huan(归还)hái(还有) 弹:dàn(枪弹)tán(弹琴) 拧:níng(拧毛巾)nǐng(拧紧)nìng(拧脾气) 第十五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济:jì(经济)jǐ(济南) 吁:yù(呼吁)xū(气喘吁吁) 丧:sāng(丧钟)sàng(丧失) 五、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赶紧—立刻快活—快乐轻蔑—轻视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表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西方政治哲学以及与马克思主义其他领域的界分。它由“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为理论目标、“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公正及其人的解放原理”为研究对象、“实现从政治道德建构论向政治形而上学批判转向”为研究范式和“哲学的现实化与无产阶级消灭自身的统一”为实现方式等所构成。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不仅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原理的厘清和体系的创建奠定了科学基础,更有利于全面、准确地阐发在人类面临共同危机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殊意义。 标签:马克思;政治哲学;西方政治哲学 政治哲学的边界,尤其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边界,一直是学界争议的热点。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特质的明晰,即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其他政治哲学的区分,会为今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建立一个相对规范的对话平台,会推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深入。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特质的研究,需要从理论目标、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实现方式等多维空间上通过立体形态来把握。 一、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目标是建立与共产主义实践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与价值信念 马克思政治哲学主要通过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建立与共产主义政治行为相适应的正义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所导出的规范、价值观念和由这些原则构成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基本结构。马克思政治哲学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自己的最高政治理想,这与其他政治哲学把公民社会、自由的国家、私有财产保护、法权的实现等作为最高理想原则不同。同时,马克思政治哲学针对不同的历史阶段确立了相应的政治价值追求。 古希腊以城邦的共同体的合作关系为理想的政治形态,但柏拉图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人都是在法律的强迫之下,才走到尊重平等这条路上来的。” ①即从事正义的事的人并不是出于心甘情愿,而是没有本事作恶。因此,柏拉图政治哲學的研究目的就是:如何通过契约实现城邦的稳定和人之善。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切奴役都违反自然?这个问题,无论依照理智或根据事实都不难予以解答。世上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有些人在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是统治者。”②因此,其研究政治哲学的目的则在于“探究主奴的结合对人类日常生活有什么实际的利益”③。 专于经济学的亚当·斯密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初期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的历史学家,他及其追随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研究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基础和发挥资本主义功能。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他们的使命只是表明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下如何获得财富。”④即在他们看来,贫困只不

哲学原理方法论整理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哲学板块: 1.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2.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现象和本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与理论、真理 3.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4.历史唯物主义 5.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理想、承担使命 二、相关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2)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派生出两个: 1.1一切从实际出发原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②主观符合客观 ③要尊重客观事实;要重视调查研究;要出以公心;要求真务实。 1.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的改造世界的作用。 ②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作用,正确的……错误的……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经过人的实践活动。 2.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 (选用:人们可以借助规律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或按规律办事会获得成功,违背规律会受到惩罚) 【方法论】: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实事求是。 3.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世界观】: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 派生原理: 3.1实事求是原理 ①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做到实事求是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其他: 运动和静止原理 世界观: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事物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政治哲学 大题

哲学 唯物论(辩证的唯物主义) 世界的性质 第1点: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2点: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⒈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两点:客观性、世界观。) ①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方法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客观性、世界观。) ⒈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⒉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前提,(构建和谐社会。)是承认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⒊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3点:世界物质性原理。 ⒈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⒉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⒊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起源和本质 第1点: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选择题。)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⒉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第2点: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难点。) ⒈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第3点: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的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选择题。) 意识的能动作用(难点、大题。) 第1点:人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⒈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⒉主观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⒊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第2点: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⒈什么是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⒉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⒊意识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①方法论:意识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反对错误的思想意识。 ②反对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物质决定作用而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否定物质决定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1点:运动 ⒈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 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