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分布在哪里人口有多少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分布在哪里人口有多少

仡佬族历史 仡佬族分布在哪里人口有多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仡佬族历史仡佬族分布在哪里人口有多少

导语:仡佬族分布地与人口仡佬族是我国56个民族其中的一个,它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仡佬族文化以其独特

仡佬族分布地与人口

仡佬族是我国56个民族其中的一个,它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仡佬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民族个性占据重要地位。那么,仡佬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去详细了解一番吧。

仡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贵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人口,其余各省份都有分布,以杂居为主。贵州聚居地主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4个地区,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仡佬族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有1845人(1999年人口普查)。在越南,仡佬族人口主要居住于河江省的同文、黄树肥两县境内。

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人与古代贵州一代的僚人有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

仡佬族信仰 仡佬族崇拜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仡佬族信仰仡佬族崇拜的是什么 导语: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 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 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想,或是对财富的希望,或是对事业的希望。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章节答案葛剑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下) 复旦大学葛剑雄 2018年最新版答案 1.1中国人口的來源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关于中国人口的来源,机械增长是指()。 ?A、本地人口出生、死亡的结果 ?B、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死亡的结果 ?C、外地人口死亡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D、外地人口迁入和本地人口迁出的结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历史上,()曾迁入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或今天中国范围。?A、回鹘 ?B、高丽 ?C、契丹 ?D、昭武九姓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多选题】根据记载,中国古代的人曾迁往()。 ?A、日本 ?B、东南亚 ?C、欧洲 ?D、美洲 我的答案:ABCD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根据记载,公元前2世纪左右,乌孙、月支等南迁。()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人口与户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代实际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情况是()。 ?A、实际人口大于户籍人口 ?B、户籍人口大于实际人口 ?C、实际人口和户籍人口相当 ?D、实际人口长期是户籍人口的两倍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判断题】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对户籍登记的影响最大。() 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判断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符合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1.3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公元初,中国人口的数量大约是()。 ?A、2千多万 ?B、4千多万 ?C、6千多万 ?D、8千多万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2 【多选题】中国古时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增长缓慢,也就是()。?A、高出生率 ?B、低死亡率

《人口的迁移》教案(3)

人口的移动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原因 [讲授过程]: [探索活动]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因为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现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现: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二战后国际人口出现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发达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边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发达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原因: 分析前面的迁移,赋予很种迁移一个原因 得出迁移的主要原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发达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项目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争(例) 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 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害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 投亲靠友 逃避种族歧视

中国历史各时期的人口总数,以及占世界人口和GDP的比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西汉02年,中国人口达6000万,占世界人口30%,GDP占世界总GDP的40%。 在唐75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达35%,GDP占世界总GDP的比例高达50%。 北宋1100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比率一度达40%,是中国占世界人口比例的最高峰值,GDP占世界总GDP的80%左右,为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比例中的最高峰值。 明1600年,虽然经过元的浩劫,但明朝仍然把中国人口从15%提到到35%,GDP占世界总GDP的40%。 清1850年是19世已中国人口的高峰,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达35%左右,GDP占世界的30%。 秦始皇时代的人口总数在2000-3000万之间 西汉初的人口估计在1500-1800万之间,在武帝初的元光元年(前134 年)增加到约3600万。武帝中期开始,人口出现了多年的停滞和负增长,到末年(前87年)下降至3200万。此后增长恢复,到西汉末年(公元2 年)达到约6000万的高峰。 隋朝人口最多时为5600万,隋末唐初,黄河流域还没有恢复战争的创伤,全国人口不足3000万。隋唐之际的人口谷底估计在武德五年(624 年),约为2300万。此后以年平均8 -12‰的增长率增加(包括因自境外迁入而增加的部分),至安史之乱前的755年达到8000-9000万的高峰。 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已初)的1亿左右 西夏和金被蒙古灭后,境内的人口锐减至1000余万,仅及原来的五分之一弱,是中国人口史上罕见的浩劫。灭南宋14年后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元朝境内的人口总数仅6000余万,只有13世已初的一半,元朝的人口峰值估计约8000万 明朝的人口不断增长。经过明朝初年的经济恢复和大规模的移民,14世已末的人口已经回升到7000万以上。与户口统计数上的停滞和倒退相反,实际人口始终在持续增长,到17世已初突破2亿大关,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新记录。 明清之际持续多年的战争,加上天灾人祸,使中国人口第二次遭受巨大的损失。实际上,在康熙二十九年,全国人口仅1.2亿,远未恢复到明朝后期的水平。在完成统一的1759年刚突破2亿,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达到了4.3 亿,随后在清末下降到3.6亿。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三次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创新实验学院生科104班孙志明2010014971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大迁移,而电视剧《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恰恰就是对历史真实的写照,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了逃离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吞下艰辛和无奈,加入规模的迁徙大军去,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乡土情结特别强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背井离乡?想要知道这些,我们就不能不了解这段历史。 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最强,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据相关史料记载,“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先后历经了四次移民高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迁徙才尘埃落定。 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存在特定的“闯关东”路线、存在“闯关东”的特定背景。因此,“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然而,“闯关东”同历史上许多移民活动一样,移民迁徙活动极大地促进的中华大地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对民族团结和和融合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

大学生暑假关于仡佬族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暑假关于仡佬族社会实践心得体 会 大学生活已经过半,大学时代也将走到尽头,大学生也该走向了社会大众,而我却仍在故纸堆中谋求一丝的安心和些许的满足。马克思曾说过“实践出真知”,最精妙的智慧就来自于实践,最无谓的勇气来源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抱着保护民族文化、热爱社会公益的朴素心愿,作为一名大二学生的我,加入了四川大学“乡土仡佬”暑期实践团队,参加了以“仡佬族儿童乡土美学教育与校园民族博物馆自建计划”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能在简短的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走近社会。我们跌跌撞撞,我们步履维艰,但是不断的摸索让我们最终成长,大步向前。 仡佬族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5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由于民族文化体系的薄弱和民族文化意识的衰微,仡佬族汉化严重,处于亟需关注的边缘状态。以务川龙潭村来说,当地小学所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极少,且授课方式枯燥,多以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为主,以至于儿童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知与兴趣,民族身份认同度低。 对此,四川大学文化行者协会持续关注仡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志愿者黄雨菲等人在2016年3月份成立“乡土仡佬”团队,致力于传承仡佬族民族特色、守护乡土文化血脉,我有幸能够成为团队一员,一起为传承和保护仡佬文化而努力。 团队提出了“乡土仡佬”的理念,并决定采用校园民族博物馆自建的方式,一方面增强仡佬族儿童对博物馆文化载体功能的认知,培养其对于文化的尊重与欣赏态度,一方面引导孩子们做本民族文化的主人,锻炼动手动脑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与文化自觉。 志愿者们在校期间对项目开展进行了深度规划和合理调整,为暑期项目开展做了充足的准备。暑期实践期间一共展开三部分内容:最先进行的田野调查,走访了龙潭古寨申寨主,采访资深教师申学能、申学祥老师,和文化保护人士邹老师深度交谈,保证了团队能够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弥补前期准备阶段间接获取资料的不足,为之后的授课和博物馆筹建做准备;第二板块也是核心板块,志愿者们开展“龙潭小学夏令营”,招收了近六十名孩子,期间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授课活动,主要有“民族知识普及”课程(主要围绕仡佬族历史、饮食、服装、民间艺术)“乡土美学教育”课程(讲授文化遗产、古村落保护等与乡土文明建设相关的系列知识)和“文化素质拓展”课程(绘画、手工、体育竞技等)三个部分,夏令营授课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民族的灿烂文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形成了一个简要的认知,并在学习中锻炼了发现“美”的能力;第三板块就是此项目的创意点和成果载体,团队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自己筹建了一个小型的仡佬族校园民族博物馆,利用前期实践所得的资料制作仡佬文化展板,充分利用校园展出孩子们精心绘制的文化衫、志愿者们手绘地图和团队拍摄制作的明信片等实物,让孩子们在一个良好的、自我参与的文化保护形式中感受到仡佬文化的丰富多彩,让更多人了解仡佬文化。 在整个社会实践中,分工合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在团队项目中担任宣传者的角色,主要负责微博运营以及暑期新闻稿写作,团队项目的进程、仡佬文化宣传、联系媒体拍摄报道、记录团队项目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我的职责所在。宣传工作对于一个大学生实践团队来说十分重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仡佬文化、了解仡佬精神,使社会理解大学生群体传承和保护仡佬文化的行为和举动,宣传工作必不可少。但是宣传却只是手段,手段固然重要,内容依旧为王,仡佬文化保护项目才是整个社会实践的核心,整个团队都围绕传承和保护仡佬文化而努力。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整个团队为了共同的目标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 出什么结论。 【结论】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过渡】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 【板书】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

仡佬族称谓漫谈

仡佬族称谓漫谈 贵贵州州省省遵遵义义市市第第五五中中学学 韩韩忠忠彧彧 ((贵贵州州 遵遵义义556633000000)) 摘要:仡佬族是散居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除极少数人会说仡佬话之外,绝大部分通用汉语,风俗习惯与汉族也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山寨和村落里面,家人和亲友之间的称谓与汉族习惯称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保持了本民族古朴的生活习俗。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婚姻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因为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就对象而言,有自称,他称和泛称;从范围来说,有亲属间的称谓,年龄的称谓,性别的称谓,社会关系的称谓,职业的称谓,代称称谓等。仡佬族他称中的亲属称谓与汉族有不少相异之处。研究称谓,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 关键词:仡佬族 他称 亲属称谓 案例 分析 仡佬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与古代僚人有渊源关系。仡佬族旧称“鸠僚”、“葛僚”、“革僚”,南宋以后始称“仡佬”。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余万,除部分散居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云南文山自治州,贵州遵义、织金、仁怀、黔西、安顺、普定、正安等县市外,主要聚居在黔北的务川和道真两个自治县。仡佬族有语言无文字,除了广西隆林,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普定县,遵义市的遵义县,仁怀市等地有六千多人会说仡佬话之外,绝大部分通用汉语,风俗习惯与汉族也基本相同。但在一些山寨和村落里面,家人和亲友之间的称谓与汉族习惯称呼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保持了本民族古朴的生活习俗。 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婚姻和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因为身份、职业而得来的名称。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例如:有一位高校女教师,虽然在户口簿上只有一个姓名,然而,她出生时有乳名;发表文章可能有笔名;学生称她“老师”、“先生”;按学衔称她“博士”;按职称,叫她“教授”;按职务,可能称她为“校长”、“书记”、“主任”、“主编”;如果参加几个学术团体,又可能称她为“会长”、“理事长”、“秘书长”;在家里,丈夫称她“妻子”“老伴”,孩子叫她”妈妈”,父母称她乳名;各位亲属则可能称她为”姐”、“妹”、“姨”、“婶”、“姑”、“舅妈”、”“嫂子”、“侄儿媳妇”、“婆婆”、“奶奶”;周围的人会称她“小姐”、“夫人”、“女士”、“太太”;老同学见面会称她的绰号;走在街上,陌生人问路,会喊她是“同志”,等等。用起来简单,想起来还真的很复杂。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

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概述人口政策,从其狭义的角度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资源的、生态环境的综合战略利益出发,同时考虑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程度,对其人口的生育行为所采取的政府态度。这种态度,或者鼓励生育,以促进人口增长,或者限制生育,以减缓人口增长。在限制生育中,政府还要规定具体的限制要求,这种要求,往往与我们所追求的人口总量目标相联系。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政策的演变历史,大体上可划分为3大阶段为鼓励生育阶段、生育政策酝酿转变(含反复)阶段和推行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一、阶段时期 ㈠、鼓励生育政策阶段:1949-1953,鼓励生育政策 ㈡、政策转变酝酿阶段:1954~1959年:政策转变酝酿,上层思想反复。 ㈢、实施限制生育政策阶段: 1960~1970年:实施限制生育政策,但没有全面开展。 1971~1979年:全面推行“晚、稀、少”政策(相当于“二胎化”)。 1980~1984年:生育政策紧缩,全面推行“一胎化”政策。 1984~1991年: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政策,但在城市继续实行“一胎化” 政策。 1991年至今: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揭示生育政策演变的历程,是为了运用科学历史主义的方法进行梳理和评价过去,以史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免蹈覆辙,指导未来。一句话,就是为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继续完善与发展服务。

1、“晚、稀、少”政策创造了生育率下降奇迹的第一个十年。 从1970年到1979年的整个70年代,全国城乡推行的“晚、稀、少”政策,允许有计划地生育子女数是最多两个。1971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指出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一般城市人口增长率要降到千分之十以下,农村要降到千分之十五以下。1973年12月,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汇报会上,提出计划生育要实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才结婚;“稀”指两胎要间隔4年左右;“少”是指只生两个孩子。此后在各地的宣传中出现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口号。可以说,七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相当于“二胎化”。由于其“从紧”,紧的合情,“从严”,严的有理有度,所以经过宣传教育与热忱服务,易受到大多数群众的普遍理解与拥护。加之,适宜的奖罚措施,使“早、密、多”传统落后的生育模式,时过不久便初步形成了“晚、稀、少”式的生育控制模式,最终跻身到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2、紧缩政策导致生育率大幅反弹与完善政策抑制反弹的第二个十年。1981~1982年,全国总和生育率回升为2.63和2.86,第一、二孩出生间隔超常地缩短为2.2年,出生率回升为20.91‰和22.61‰,1980年至1984年初推行的紧缩政策,不仅导致了生育水平急剧回升,而且还使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提前一年多于1986年到来。可见,80年代是紧缩政策酿成欲速则不达之果,是导致人口控制能力大幅滑坡,与完善政策尽最大努力抑制滑坡的十年。 (背景原因:1980年9月召开的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确立了20世纪末将中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奋斗目标,而这样的奋斗目标又是同人均1000美元的追求相联系的。1980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

仡佬族人崇拜诸神

仡佬族人崇拜诸神 姚元华 岑巩仡佬族人过去对自然神的崇拜,主要有大地、水、火、雷、桥、洞、米、岩头等等,在这崇拜的诸神中,颇为崇拜的是土地神。 土地神 土地神也称上地庙,岑巩仡佬族人认为地有地神,万物得以滋长,土地生长五谷,才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须的生活资料,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据《礼记·祭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也是人类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立神庙。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汉唐之际,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并有了某某人死后做土地神的说法。 岑巩县仡佬族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共工的后裔,是开荒辟草的开荒业主,古老先民。自宋代以后,仡佬族人就认为土地神能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

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土地神,岑巩仡佬族人也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土地婆等。按处所方位又有山神土地、坳神土地、屋上土地、挡方土地等等之称。敬奉的神庙也有土地庙、土地官等称呼。土地神受到了仡佬族人的普通信奉。以前,在仡佬寨子上,一般每个自然村寨前,均立有一座约三尺高的土地宫,百分之九十几的住户,大门前立有挡方土地,缝年过节,红喜(婚嫁、建房、祝寿、满月等),白事(丧葬)均要备注肉等供品到土地公(婆)前敬奉,烧香烧纸,祈祷平安增福。 山神土地、坳神土地是立在山上和山坳处的土地。山神土地和坳神土地,均各司其职,分管山神和坳神,凡各种匠人上山做手艺,猎人扎山打猎,或某人从某山某坳经过时开始发病,或在家中生病及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均要到山神土地或坳神土地处敬奉土地神灵,以求平安,消除邪恶。 岑巩仡佬族人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均有土地公和土地婆,这与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极为接近。有研究者认为,“后土”是由远古时代先民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来,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在女性中兴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2节人口迁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人口和计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务府办发[2010]172号 【发布部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0.10.20 【实施日期】2010.10.2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责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务府办发〔2010〕17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务川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月二十日务川自治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中共遵义市委办公室遵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遵党办发〔2010〕4号)和《中共务川自治县委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县人民政府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务党发〔2010〕6号),设立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以下简称县人口计生局),为县人民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责调整 (一)取消已由省、市、县人民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取消协同有关部门制定生殖健康产业发展政策职责。 (三)增加参与全县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职责。 (四)加强对全县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稳定低生育水平。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检查全县各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坚持“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努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编制全县人口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事业发展规划,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起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地方性政策规定并监督实施。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相关职责,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在教育、卫生、民政、农业、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衔接配合,协调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治理工作,建立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 (四)制定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规划,规范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负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

浅谈道真县仡佬族民族文化 姓名:韩焦班级:09应数学号:200910010010 仡佬族,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是最早开发西南地区的民族之一,也是境内的土著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仡佬族先后有过濮人、僚人、仡佬族之称。在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统称为仡佬族。而道真就是一个以仡佬族聚居的地方,仡佬族在这块土地上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迄今为止,仡佬族文化已成为了道真富有无穷魅力的特色文化之一。道真县成立二十年以来,高度重视仡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成立了民族研究所和民族民间历史文化研究会。道真以仡佬族傩戏原生态元素编排而成的仡佬民族民间舞蹈更是曾在遵义市获得金奖。道真仡佬傩戏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审美价值,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因此,道真也被誉为“傩戏王国”。 20多年以来,道真尽力收集各类仡佬文化实物,其中包括仡佬族傩戏面具、服饰、乐器、道具等,收集整理后编辑出版了《仡佬族故事集》,《仡佬族歌谣选》,《仡佬族哭嫁歌》等一大批仡佬族文化书籍,并且,仡佬族傩戏、仡佬族高台舞狮和仡佬族三幺台等已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仡佬族人习惯把玉米粉放在蒸笼里蒸熟,叫作玉米干饭;这是仡佬族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主食,如果在节日里或是有远客临门,他们就在玉米面里加上相等的白米蒸熟,称为“混合饭”。为了祛潮取暖,仡佬族人每餐都少不了一锅辣椒汤;仡佬族人的辣椒有多种吃法,如辣椒粥、霉豆腐辣椒、豆辣椒等,不过,最受他们喜爱的要算是骨粉与辣椒加工腌制而成的辣椒骨。 “三幺台”作为仡佬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之一,也是道真仡佬族独有风味的食俗,浓缩了仡佬族食俗的精华。“三幺台”是道真仡家人最具特色且最隆重的一种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节日宴请等,都要用“三幺台”招待贵客,通过“三幺台”来互相倾诉交流,增加感情。办三幺台时,10人一桌,长幼尊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