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走向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走向

形势与政策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走向

目录

一、中国外交的新环境

二、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三、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四、中国外交的新风格

五、中国外交的新未来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和今年“两会”结束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格局变化和中国发展大势,着眼长远和战略全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开拓进取,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实现良好开局,谋划全面布局,提出许多重大对外战略思想、外交政策和策略方针,开展一系列重大对外行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外交领域的大手笔一处接着一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这一处处大手笔,凝聚着我们党对中国外交新环境的科学判断,展示了我们党关于中国外交的一系列新理念、新布局、新风格,也昭示着中国外交更加恢宏的新未来。

一、中国外交的新环境

环境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变迁的。环境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变幻性。关于国际国内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十八大报告也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国内形势均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外交已经呈现为“双面博弈”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外交面临的内外环境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这些新的特征也必然对中国外交提出新的要求。

从国内看,一方面,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我们已经站在了可以发挥综合优势的发展新起点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跨上新台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第二大贸易进口国和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最大新兴市场,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20%,人民的生活也在持续改善。这些,都为我国继续前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国内市场和区域开发空间广阔,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科技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资金供给充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将长期存在。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基础,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党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

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步入了“深水区”,进入了攻坚期,进入了解决“发展的问题”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步推进的阶段。容易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前面道路上的都是“硬骨头”。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我国是经济大国,但远不是经济强国。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靠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更为突出的是,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难以持续。从社会环境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诉求也越来越多样和庞杂。在发展进程中,经济增长的制约条件增加,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期待。

从国际看,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在国际上,中国外交面临着更多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的经济、社会和安全后果日趋显现,中国的发展成就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种怀疑、担忧、恐慌和防范中国的声音不断出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步入了“树大招风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斯诺登事件,美国监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十八大报告)。

新时期中国面临的安全压力,不仅有传统安全威胁,也有非传统安全威胁,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壮大,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传统安全责任有所上升,国际安全压力也逐步加大。未来五至十年,中国最大的安全压力来自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带来的结构性压力。自 2009 年以来,美国启动“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断强化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的盟国关系,频频举行军事演习,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 ( TPP) ,推销美国的自由民主价值观,给亚太地区制造了紧张态势。同时,地区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我国周边的不少热点问题“高烧不退”,一些周边国家政局动荡,一些涉我领土主权的问题频发,其中不少直接影响着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朝鲜半岛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六方会谈陷入僵局。黄海、东海和南海地区争端联动,树欲静而风不止。伊朗问题、阿富汗问题、

叙利亚问题等地区热点局势复杂,各方力量仍在持续博弈。随着国际化加速发展,中国在周边和世界各地均面临着日益上升的安全压力。

从非传统安全威胁来看,随着中国与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中国海外利益加速拓展,新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十八大报告的不同部分提到了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比如大规模传染病、严重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国际金融危机、重大突发事件、气候变化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等,诸如此类的新安全问题如果处置不当,均可能上升为影响中国和平发展全局的总体威胁。因此,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要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与国际社会“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这是新时期中国对国际环境认识的升华,中国不再把安全仅仅视作中国自身的国家安全问题,更将其视作涉及世界各国的人类安全问题,中国不仅要努力维护自身的安全,更要为整个世界和人类安全作出贡献。

在我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之后,我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频繁,互动关系更加复杂。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利益问题,包括经济摩擦、领土争端等。另一个是心态问题,即中国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发展壮大、世界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有一个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适应大国角色的问题,世界也有一个逐步接受中国发展壮大和大国现实的问题。利益问题是短期问题,心态问题则是长期问题。利益问题与心态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愈加纷繁复杂,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必然充满欣喜也充满矛盾、充满期待也充满纠葛。

日益复杂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给今天的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日益呼唤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布局与新风格。

二、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应环境变化和历史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既契合中国利益又符合世界发展利益、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影响的外交新理念。主要包括:

第一,关于“中国梦”。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但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一系列外事活动,“中国梦”的世界含义、“中国梦”作为中国外交新理念的特色越来越凸显。正如习近平同志在非洲所讲的那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非洲,世界和非洲的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中非虽然远隔重洋,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联结我们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友谊、密切的利益纽带,还有我们各自的梦想。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亿多非洲人民正致力于实现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非洲梦。中非人民要加强团

结合作、加强相互支持和帮助,努力实现我们各自的梦想。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告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那样:“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中国梦”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品牌。“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关系格外引人关注。简而言之,“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互为前提、互为依托、互为机遇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中国梦”必须有和平发展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不可能持续发展,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没有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不可能保持稳定,同样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世界的发展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没有世界要发展、求合作的主流,中国发展是无源之水。未来也是一样,没有世界的繁荣发展,“中国梦”永远只是个梦想。另一方面,“中国梦”同样给世界的和平发展注入活力、带来机遇。一个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大力量,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是对世界繁荣发展的重要贡献。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那样,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将持续扩大,对外投资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而城镇化进程每年将把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带来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充分说明,中国越发展,越能给世界带来发展机遇。

第二,关于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 >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催生了合作共赢的理念。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们高举合作共赢的旗帜,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起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丰富实践也催生了合作共赢的理念。30多年来,中国本着互利共赢的精神,全方位推进对外友好合作,中国同世界的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同世界的利

益交融也在日益加深。中国的和平发展,得益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旋律,又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日益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至2011年,中国年均进口7500亿美元商品,相当于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多年来,中国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向经济困难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相应国际义务。截至2009年底,中国通过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8种方式,累计对外援助25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无偿援助1062亿元,无息贷765.4亿元,优惠贷款735.5亿元。

可以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人民的期盼。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做世界持久和平的维护者、共同发展的开拓者、友好合作的促进者、互利共赢的倡导者。

中国外交新理念突出共赢,强调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要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宣告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所有这一切均贯穿着合作共赢的思维,而不是片面强调以意识形态画线和以国家利益画线。在此种思维主导下的中国外交,不仅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者和执行者,更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等世界共同利益的捍卫者和贡献者。

第三,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在国际关系中,大国关系是国际局势的导向性因素,也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塑造性,因素。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大国政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最近两年来,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就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12年2月,习近平访美期间,就如何落实两国元首共识,进一步提出要构建“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

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此后,一系列中美之间的高层交往均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作为重要内容。

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双方同意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会晤中,习近平主席从政治意愿、丰富积累、机制保障、民意基础、未来空间等5个方面阐述了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在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中不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建议。关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习近平在会晤中用三句话作了精辟概括:一是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二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三是合作共赢。就是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短短的时间,新型大国关系从理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巨大力量,凝聚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局势的科学判断、对国际关系发展历程和中国外交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一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强。第一,针对的是国强必霸、崛起必战的传统逻辑与思维;第二,针对的是意识形态偏见和零和游戏为代表的冷战思维;第三,针对的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包括大国之间利益交融的现实;第四,针对的是中美之间共生共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复杂关系;第五,针对的是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期许与担忧。针对这五个方面,新型大国关系理念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无意称霸,更无意争霸;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中美关系的本质特征,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关系,而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中美两国合作好了,就可以做世界稳定的压舱石、世界和平的助推器。

中国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远不止于中美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将成为引领中国发展未来与世界备大国关系的指针,也将成为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新理念远远不止上述三点,“命运共同体”等新的理念同样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必将催生中国外交的新面貌,推展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三、中国外交的新布局

新的历史起点呼唤新的外交布局,新的外交布局必然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全方位。领导人的外交活动最能体现一国外交的宏观布局。最近一段时间,习近平主席的两次出访、李克强总理的一次出访和中国举办的国际活动、接待的外国领导人已经充分展现了中国外交的全方位布局特色。中国领导人的出访国有大国强国、也有小国穷国,有近在咫尺的邻国,也有远隔万里的非洲、拉美国家。中国主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也出席了在南非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中国领导人出访的地区有国际热点地区,接待的外国领导人也有热点国家的领导人。中国领导人外交活动的每一个“点”都是有考究、有思量的,这些点串起来,就是中国外交的恢宏布局。兼顾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兼顾了周边国家、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兼顾了双边合作与多边舞台,也兼顾了公共外交与热点问题。

第二,宽领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活动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个领域。首脑外交既谈政治,也谈经济,既推动经贸合作,也推动人文交流,同样也会探讨人类共同挑战的应对之方和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习近平主席第一次出访是到俄罗斯和非洲。在俄罗斯,双方共签订32项合作文件,数额大,期限长,被称为“世纪合同”。仅能源领域的合作就涵盖油气、核能、电力、煤炭、新能源等多个行业,贯通上下游各领域产业。

双方还就两国地方合作形成重要共识,开辟了中俄互利合作的新领域。习近平和普京总统共同出席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商定明后年互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大幅增加互派留学生名额。习近平主席访非期间共签署了40多个合作文件,包含一批有利于非洲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习近平还宣布了一系列支持非洲的措施,包括加强对非援助、投融资合作、职业人才培训等。强调中方将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重在帮助非洲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在非洲,习近平还出席了我国援非医疗、文教等项目的启用仪式,鼓励中资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庄园会晤”。两国元首介绍了各自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并就中美经济关系深入交换意见。这既是中美两国的相互交底,也是两国元首之间的一种治国理政经验交流。这在中国与其他大国元首之间的交流中并不多见。

第三,多形式。多形式、甚至不拘泥于形式的外交活动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外交事务成竹在胸、驾轻就熟,仅仅几个月时间,就通过多种外交形式,谱写了外交的开篇之作。首脑外交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以后,习近平主席作为国家元首、李克强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他们的出访带动了世界的“中国风”。短短80多天的时间,中国高层领导人已同世界上5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会面。特使外交承担重要使命。刘延东同志作为中国领导人的特别代表于今年2月赴韩国,出席了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就职仪式。今年5月,中国接待了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特使,在朝核问题山重水复的时刻,给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带来了新的转机。“庄园外交”是近来国际媒体热炒的一个话题。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元首围绕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就双边关系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取得了重要积极成果。

夫人外交——“丽媛style”

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第一夫人的标准,彭丽媛具备了在民众中产生超强影响力的所有条件:美丽、知名度高和受到民众的喜爱。

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俄罗斯和非洲等四国,彭丽媛以国家主席夫人的身份随访也是首次亮相国际舞台。中国的“夫人外交”并不是第一次,但彭丽媛作为中国“第一夫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亮相,却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彭丽媛首次国际舞台亮相的第一天,蓝色呢子大衣、淡蓝色丝巾等服饰所展现的时尚品味及优雅自信的形象,好评如潮。在坦桑尼亚,她一袭白色西服套装,也让全世界的眼睛亮了起来。英国的媒体将彭丽媛说成是中国新“名片”,新加坡《联合早报》发出的评论称,这样的“第一夫人”是可遇不可求的。此时此刻,像彭丽媛这样的出现,正符合中国对自身在国际社会定位的合理想象和心理期待。

《俄罗斯报》的国际新闻主管这样评价首次国际舞台亮相的彭丽媛:以前国家领导人的夫人总是被她们丈夫的光环掩盖,但是彭丽媛的出现简直是重新定义了“第一夫人”这个

词。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表的文章称,彭丽媛具有“第一夫人”的全部特征:习惯公众的注目,有一种平易近人的美丽,拥有盛名。在远离公共视线几年后,彭丽媛第一次以中国“第一夫人”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公开亮相,出现了众多亮点。

彭丽媛引领的绝不仅仅是时尚风潮,她所带来的效应其实也在无形地引领中国政治的风潮。彭丽媛的出现令人振奋。

彭丽媛国际舞台首秀给中国人的一个“意外礼物”是:让中国舆论日益开放,谈论领导人家事似乎不再是一件神秘和禁忌的事情。跟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的彭丽媛在媒体上着实掀起了一股“第一夫人热”,或许是担心彭丽媛的风头盖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官媒在报道彭丽媛时相对低调,但民间的资讯传播平台却是掀起了一股铺天盖地的“彭丽媛旋风”。

西方媒体对彭丽媛的关注并不是从这次她随习近平出访开始的,从很早开始西方媒体就从不同侧面来了解彭丽媛。2007年以前,在西方人眼里,彭丽媛的知名度超过了她的丈夫习近平。当2007年习近平进入中共政治局常委时,美国媒体以幽默和实事求是的方式向美国民众介绍他们所不熟知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Who is Xi Jinping?(习近平是谁?)媒体给出的答案是:He’s Peng Liyuan’s husband.”(他是彭丽媛的丈夫!)《华盛顿邮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接触过彭丽媛的人对她的评价是,优雅、热情、热心公益事业、充满爱心。如果按照西方国家“第一夫人”的标准,彭丽媛具备了在民众中产生超强影响力的所有条件:美丽、知名度高和受到民众的喜爱。西方媒体在介绍彭丽媛的文章中,引用最多的是彭丽媛友人的一句话,她“天性热情,一定能赢得大家的心”。美国媒体观察彭丽媛时,称她身上散发出的魅力更多的是质朴、坦率、热情。

第四,谋长远。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工作重视战略思维,立足当前,但重点在于谋长远。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开展的“庄园外交”谋的就是中美关系的长远、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长远,是在做一件对中国、对美国、对全世界都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样,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非洲国家领导人提出,基础设施落后是当前制约非洲发展的主要瓶颈,希望中国支持帮助。

习近平急非洲之所急,表明要加快推进中非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伙伴关系,以促进非洲各国之间的互联互通。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事关非洲发展的长远大计,也将是中非长期合作的重要领域。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峰会期间着重阐述了中方对金砖国家合作方向、合作原则、合作领域的看法,提出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参与制定国际发展议程等倡议,期待金砖国家朝建立贸易投资领域一体化大市场、金融货币领域多层次大流通、基础设施领域海陆空大联通、民间往来领域文化大交流的方向共同努力。这些重要主张是着眼长远,力图从战略上引导金砖国家合作的方向。6月初在特立尼达与多巴哥,习近平主席表示,为了给中加合作再加把劲,中方愿在积极推动落实第三届中国和加勒比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举措的基础上,加大对加勒比国家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包括向

双方商定的项目提供相关支持,今后3年建设一至两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加勒比国家派遣100名医疗队员,为加方培养100名在职研究生,提供1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农业发展、医疗卫生、人文交流,这一系列措施都是着眼加勒比地区的发展长远、着眼中加友谊长远的务实举措。

四、中国外交的新风格

短短几个月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风格在一系列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引来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概括起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风格至少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务实。习近平主席的外交“首秀”仅仅9天行程,但访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出席了66场活动,与32位国家元首及政要举行了会谈和会见,发表了20多次演讲和重要讲话,多角度、深层次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主张,出席了10多场人文和公共外交活动。可以说是一路风尘仆仆,席不暇暖,有时一天内不间断工作15个小时。习近平主席在美国短短2天的时间里,与奥巴马总统两度会晤,一次工作晚宴,还一起散步,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超过8个小时,话题涵盖中美关系、全球性挑战、国际地区形势和世界热点问题,还有两国各自国内情况与治国理政经验。既谈到了双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也谈到了多边合作与两国关系中的问题。双方互动的时间和质量、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二:自信。自信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自信实质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充分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出访和接待来访活动、在双边会见和多边场合、在发表演讲和出席典礼活动中,处处展现着自信的风骨。他们胸有成竹、谈古论今,他们不拘形式、深入坦诚,他们妙语连珠,始终是镁光灯的焦点,他们的举手投足处处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非关系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加勒比从未离开过我的视野”、“天空中的几朵云彩,遮不住中印友好的灿烂阳光”、“我是一个足球迷,中国足球一直很努力”、“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等等,这些话语,浅显、生动,鲜活、易懂,但又深刻、隽永,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睿智与从容、自信与包容。

关键词三:亲和。今天的外交,更讲究软实力。亲和力就是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国家领导人重要的魅力之一。在出访时,习近平主席和当地的民众像朋友一样谈天说地、亲切交流,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像老朋友一样谈心聊天。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广泛接触各界人士,讲故事,谈文学,评历史,论未来,说梦想,不忘老朋友,寄语青年一代;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有不少的现场发挥,和现场的听众互动非常活跃主动。在非洲,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谈到对非洲的两个印象很深,一是常来常新,二是热情似火,他还提到在非洲热播的中国家庭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这些都拉近了中非人民的距离。他在演讲中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概括中非关系,更是抓住了非洲人民的心。在拉美,习近平主席说“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还说“朋友要老,好酒要陈。中墨两国的深厚友谊,如陈年龙

舌兰酒,历久弥香”。李克强总理在印度问记者自己的照片会不会上头版;他刚到德国,就在电视前观看欧洲足球冠军杯决赛。这些朴实亲切的语言、诙谐智慧的言谈,缩短了中国领导人和世界的距离,拉近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感情。

关键词四:鲜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风骨更重要的体现在原则问题上、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的鲜明立场。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都应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同时有的放矢地指出,“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更不能为一己之私利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李克强总理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指出,“任何否认或企图美化那段法西斯侵略历史的言行,不仅中国人民不能答应,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正义力量都不能接受”。这些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体现了中国领导人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这是对中国人民的宣示,也是对全世界的宣示。

五、中国外交的新未来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不过刚刚亮相,中国外交的新篇章也只是刚刚开局。从中国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繁忙的身影,从中国外交新理念、新布局,的不断出台,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重视外交工作,更加注重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谋划各项工作。

我们相信,中国外交的未来会更有看头。现在的中国,已进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新时期。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利益在不断延伸,中国在逐步走上世界的中心舞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频繁的互动中日益紧密。今天,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中,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相影响、国际局势与国内局势的互相关联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这种关联面会更广,这种关联度会更深。随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熟悉国是,更加熟悉外交工作,中国外交会迎来一波又一波的新热潮,中国外交的新布局会更加完善,中国外交的新思路会更加明确,中国外交的新风格会更加清晰,中国外交的新看点也会更多。

当然,中国外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也是必然的。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有自己“成长的烦恼”。这种烦恼必然会体现在与世界的复杂互动中,体现在外交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更会给中国外交带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与挑战。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会风平浪静,中国的周边形势同样是波谲云诡。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不会一蹴而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暗流涌动。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不会消失,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仍会持续。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深化蔓延、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风险仍然如影随形。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适应新的角色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世界各国

适应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纠葛进程。但成长中的中国外交会在磨砺中更加精粹,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自信。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先哲孔子说过,“可久者圣人之德,可大者圣人之业。”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就是这样一项神圣、伟大而永久的事业。中国将积极探索特色大国外交,与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中国外交的新未来值得期待,中国外交的新未来一定会更加精彩!

资料来源:

外交部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e18362646.html,/mfa_chn/

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ee18362646.html,/

凤凰网https://www.doczj.com/doc/ee18362646.html,/

《2013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

王毅: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蔡润谈如何理解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政策走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