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1.50 KB
- 文档页数:36
汉字真有趣1.感受汉字的趣味,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了解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3.能搜集字谜,开展一次猜字谜活动;能搜集体现汉字趣味的资料,办一次趣味汉字交流会。
相关课件、视频。
3课时◎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综合性学习主题1.观看视频,导入话题。
(1)课件播放动画片《汉字的故事》。
(2)学生交流看后的感受。
(3)导入单元综合性学习话题。
①引导学生交流对汉字的印象:在平常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汉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汉字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产生过什么影响?对于汉字书法艺术,你了解多少?②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汉字吧!让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起遨游汉字王国,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并为汉字的规范使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浏览整个单元,了解单元内容的概貌。
(1)快速浏览一下这个单元。
(2)在交流中明确本单元由“汉字真有趣”和“我爱你,汉字”两部分内容组成。
每个部分又由“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组成。
3.细读第一部分的“活动建议”,了解活动的主要任务。
(1)默读教材上的“活动建议”,思考:本次活动需要完成哪些任务?(2)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梳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开展猜字谜活动或举办趣味汉字交流会。
二、学习“阅读材料”,激发兴趣,为选择活动任务作准备1.指导学生使用“阅读材料”,提示使用“阅读材料”的方法: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阅读方法也不一样。
如,《字谜七则》可以边读边猜,利用以往猜字谜的经验,发现谜面内容和字形、字义的关联;《有意思的谐音》可以朗读出来,发现谐音特点,再理解歇后语的意思,体会其中的趣味;《有趣的形声字》可以一边读一边画出重要信息,了解形声字的造字方法。
2.学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
3.引导学生交流: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结合学生的反馈予以相应的指导:《字谜七则》《门内添“活”字》主要体现汉字字形和字义的特点,要引导学生说出猜谜的过程,了解字谜有文字谜、画谜、故事谜等类别,感受字谜历史的悠久及流传的广泛;《有意思的谐音》《“枇杷”和“琵琶”》主要体现汉字字音的特点,要让学生感受歇后语、故事中的同音字带来的风趣效果;《有趣的形声字》主要介绍了形声字的两种来源,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从“星”“凤”“蜀”“祭”等例字的演变过程中感受形声字的趣味。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语文学科电子教案课题人教版第三单元建议(2)课时主备教师刘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3.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从课文中理解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从综合实践及生活中搜集、积累用的比较精妙的语言,不断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回顾已学课文,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吗?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认识了一位机智聪明,善言辞,维护国家和自己尊严的晏子,那么我们今天再来一起探讨下晏子机智的语言魅力。
二、学习课文,体会语言的精妙《晏子使楚》1.找出楚王与晏子的对话,思考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自行归纳:(反驳)楚国是狗国楚国是下等国楚国社会风气不好2.了解了晏子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晏子是一个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半截蜡烛》我国古代有爱国的使者晏子,在战争时期也有这么一家人,他们用绝妙的方法保护着绝密的情报,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我们上学期学过的《半截蜡烛》,这次它以另一种文学形式——剧本像我们再一次刻画了这个生动的故事。
1.回顾课文,母子三人是怎样保护情报的?2.绝密的情报放在了半截蜡烛里,遇到了怎样的波折?燃吹点燃端夺拿点熄重新走回上楼3.找出母子三人与德军的对话,补充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朗读(有时间可以安排课本剧)体会人物当时说话的语气与心理。
4.小组试着分角色演绎,讨论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杨氏之子》1.伯瑙德夫人的两个孩子真是聪明又有胆识,那么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聪明的儿童?司马光、曹冲、孔融、诸葛恪等。
2.今天我们来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再认识一个聪明机智的儿童——《杨氏之子》(杨修)3.是说白话文,生倒推古文,理解意思。
小学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全册完整教案之三单元A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自然的情感。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掌握。
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难点课文结构的分析、写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书写和词义。
4.课文内容理解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点评、补充。
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找出课文的关键句、过渡句。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课文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写作训练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教师选取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课文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
3.写作技巧讲解教师讲解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复习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体会。
3.写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
第三单元习作写发言稿【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具体的场合让学生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发言稿。
2.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学写发言稿。
【教学难点】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明确要求1.师:老师先与第一组的同学们交流:请问,在我们的班委、中队委中,你最希望担任的职务是什么?(第一组学生参与交流。
)怎样才能让同学们相信你,投你宝贵的一票呢?师书:竞选发言2.师:第二组的同学听好,在你心中最想得到什么奖呢?(第二组学生参与交流。
)师:你们的这些梦想很好。
如果有一天你梦想成真,真的拿到了这个奖,你需要做一个——获奖感言。
师书:获奖感言3.第三组的同学要到敬老院去慰问老人,我们去对老爷爷、老奶奶们说些什么话呢,你们需要拟一份慰问发言稿。
板书:慰问发言4.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场合需要发言?全班交流:联欢会、当运动员代表……5.师:是啊,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场合,需要发言。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发言更全面、精彩、有条理一些,就有必要先拟好发言稿。
书:写发言稿二、分组讨论,明确内容1.师:在不同的场合,根据不同的需要,发言稿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下面请三个大组的同学思考本组发言稿应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小组集体探究。
2.三大组依次交流,教师板书要点。
如:竞选发言:理由、优势、措施、……发言稿获奖感言:心情、感谢、打算、……慰问发言:原因、心意、祝愿、…………3.师:通过刚才的思考与探究,同学们对于写发言稿有了好的方法与建议吗?生自由交流。
师指导:要写一篇发言稿,首先得考虑该场合的需要,选择好写哪几方面的内容。
(板书:选择内容)然后将这几个内容一方面一方面写具体,做到条理清楚(书:条理清楚)。
4.默读教材上本次习作的内容,看看还有点要求。
生说师书: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三、尝试撰写,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材感兴趣的内容动笔写作,师巡视指导。
回顾·拓展三交流平台[目标预设]1.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课文学会的收获和感受,培养学生乐于和善于与人交流的习惯,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2.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学说精练简洁、幽默诙谐、生动得体的语言。
进一步了解相声、剧本等文学形式。
3.培养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学说精练简洁、幽默诙谐、生动得体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形式的语言艺术。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过程预设]一、回顾单元主题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
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活跃我们的生活,能愉悦我们的身心,。
反之则不然,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就是这样奇妙。
凡是精练幽默生动的语言都是被艺术化了的语言,都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二、阅读交流平台重温精典语言1.自由读交流平台。
2.重温精妙语言。
(1)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这个九岁小孩子的聪明机智,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应有的礼貌。
同时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也让我掌握了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基本学习方法。
(2)晏子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以楚王之法回击楚王,不仅维护的自己和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楚国上下的尊重。
我们也从中感受到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光彩。
(3)伯诺德夫人一家进行了了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斗,在不动声色中,与德国侵略者周旋,用他们的机智、勇敢、冷静保护了情报,挽救了一家人的生命。
既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又让我们初步了解了剧本这一艺术形式的特点。
(4)《打电话》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里啰唆、废话连篇、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不仅使我们了解了相声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而且明白了打电话与人交流要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不说废话,这样不仅节省时间,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文明行为的表现。
我爱你,汉字▶教学目标1.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必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制订主题为“我爱你,汉字”的活动计划。
2.根据制订的活动计划,开展主题为“我爱你,汉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策略1.仔细阅读本板块的“活动建议”,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搜集哪些材料。
2.制订活动计划,回顾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3.小组开展活动,运用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搜集各种资料。
4.选择编小报、办展览、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
2.通过小组交流,制订调查方案,调查学校、社会中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自豪感;提高对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必要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1.汉字不光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近汉字,研究汉字,一起去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吧!(板书:我爱你,汉字)2.对于“汉字”,同学们是最熟悉不过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她,都在跟她打交道。
许多世界名人是这样评价汉字的。
课件出示:●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
●爱汉字,就是爱自己的祖国。
●汉字有形象、有色彩、有气味。
●一个汉字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综合性学习第二大板块“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探究汉字悠久历史文化的兴趣,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阅读资料,交流收获1.引入:请大家自由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三则材料,读完后同桌交流讨论一下,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有关汉字的知识。
(生看课本后组内交流)2.学生交流后全班分享。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备课素材【教材分析】《遨游汉字王国》是部编本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个综合性学习主题单元,集中了综合实践课的特征。
本单元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汉字真有趣;二、我爱你,汉字。
“汉字真有趣”通过字谜、谐音、形声字等方面的活动展示了汉字的趣味性。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很强烈,对汉字学习有浓厚兴趣,并已具备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和能力。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传承之心。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谐音: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的修辞格。
歇后语:概念: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含义: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谐音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篇一《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一、活动目标1.通过综合性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社会用字调查,增强学生规范用字的意识,努力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4.在活动中,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落实计划的实施;学会撰写调查报告。
5.认识15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我爱你,汉字》,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资源1.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学生多途径搜集到的有关汉字起源、造字形式、因为写错汉字或读错汉字而发生的笑话、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例等资料。
2.搜集的优秀书法作品,寻找身边的小书法家。
也可聘请有书法特长的老师、家长作指导。
第一课时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对综合性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呢!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相信大家一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历史。
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的P92-97页的阅读材料二、整体阅读,了解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一)教师谈话:首先,请大家一起走进课本P92-97页,让我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二)教师出示阅读要求:1.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思考:这七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2.除了上述七个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3.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三)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四)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汇报第一题。
教师作适当点拨。
[要点: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发现;一点值万金;街头错别字;赞汉字;古代书法作品赏析;我爱你,中国的汉字](1)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
《回顾·拓展三》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和感受。
2、引导学生读书后乐于和善于跟别人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互相启发、相互学习的目的。
3、通过积累不同形式的对联,让学生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4、启发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艺术这个专题,交流在读了那些具有语言艺术魅力的文章后的感受与体会。
2、积累不同形式的对联。
教学难点:1、从众多的语言材料中获得一定的语言技巧,运用于学习、生活中。
2、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优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揭示主题导入: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
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自读内容,互谈感受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教师巡视课堂,保证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三、畅所欲言,尽情交流1、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
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2)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
2、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
2、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二、阅读对联,感悟特点1、出示教材中的对联,学生自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
2、导学: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间 第十课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 课 型 新 授 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 《世说新语》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1. 学会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喜爱中国独特的文言文的韵味。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启发引导法
教 学 过 程
一、学习单元导读 1.我们语文课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学习语言,学习怎样与人交流,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ppt课件出示: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合理使用语言的艺术。(板书:语言的艺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组课文,如何学好这个单元呢?读了单元提示你就明白了。 2.读“单元导读语”后简单交流。 二、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历代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曹植做七步诗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古代文献记载中的一个孩子的言谈机智的故事。(板书课题:杨氏之子。)这个孩子就是杨氏之子。 齐读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姓杨人家的孩子。氏,姓氏。 引导学生说说议议,比较“×氏之子”与“×氏之女”的区别。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因为古人写作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觉得文言文很难学,其实学文言文也不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 教 学 过 程
读几遍。 2.检查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2-3人读课文,随机重点指导读准“为(第四声)”,“曰”,“应(第四声)”。 3.大家从影视作品中看到过古人朗读诗文时的样子吗?在古代读文章是很风雅的事,古人读文章时很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教师范读。) 4.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老师范读。 5.再试着读一读,读给你的同位听。特别注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读懂课文、读出智慧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你肯定对这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谁能说一说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引导学生讲解意思,不需追求完整。) 2.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思考: 预设一: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1)你怎么知道“甚聪慧”就是讲杨氏之子很聪明?(看注释。借助注释是我们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2)谁还能用这个方法读懂哪些词语和句子?如,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指以示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预设二:为设果,果有杨梅。 (1)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是指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放水果的?(联系上文。联系上下文也是读懂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文中还有哪里可以使用这种方法读懂?如,乃呼儿出(招待孔君平)。 同学们真聪明,用文中的话说就是(甚聪慧)。当然,读懂文言文还有很多种方法呢!比如查阅工具书、利用成语典故等来理解。随着我们语文学习的深入这样的方法会更多更巧妙的。 2.你觉得这个故事中哪里写得最有意思?(ppt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象当时情境,他们会是怎样的表情怎样的语气?试一试。 (2)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谁是杨氏之子来和老师对答一番?2——3人,对出“应声答曰”的速度。 这就是“应声答曰”,可见杨氏之子(甚聪慧)。 (3)为什么这两句话很有意思?(这两句对答的话精彩之处在于,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由“杨”姓想到了杨梅;杨氏之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姓想到了孔雀。更妙的是杨氏之子的对答采用了否定的形式,以“未闻”的婉转语气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预设一:此 “此”指什么?(杨梅)怎么是君家果呢?孔雀怎么是夫子家禽呢?(在姓上做文章)板书:杨梅 孔雀 预设二:夫子 “夫子”指谁?(孔君平)板书:孔君平。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夫子呢?女人?普通人?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一个注释就明白了。“夫子”指士大夫阶层之类有文化的人,是尊称。如,孔子可称为(孔夫子),孟子可称为(孟夫子)等,这样的称呼体现了一个人的(礼貌)。 还有哪个词语也体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 预设三:未闻 师生对答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有何不同?(更委婉) 教 学 过 程
(4)听了这样的对答,孔君平会怎么说?(甚聪慧) 六、美读课文,熟读成诵 1.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两人的语言精妙,如果再读出大人小孩的口气会更有滋味的。学生练读。 2.个别读两人。 3.配上古筝曲会更有韵味。齐读。 4.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一遍。 2.课外搜集一两则《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 杨——杨梅 反应快 会听 孔——孔雀 会说 教学时间 第十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
课 型 新 授 课 教学资源 ppt课件 《世说新语》相关故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体会故事中人物应对语言的巧妙,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妙。 3.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4.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应对语言的巧妙,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 激发情趣 拓展延伸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考考大家应对能力。 1.对诗句。教师说前半句,学生集体对出后半句。 2.反应能力应对: 师: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真可爱! 学生的应对就要符合礼节和辈分。 同学们甚聪慧啊!上节课我们也感受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这节课我们继续我们的语言艺术之旅。 二、复习旧知,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将文言文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写在作业本上。请一生到黑板上默写。 2.这就是文言文的精彩,用简短的词语和句子用最精炼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姓“李”呢?——此是君家果 未闻李子是夫子家果 如果姓“柳”呢?——此是君家树 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让我们再有滋有味地来读读这篇课文感受一下语言的精妙吧!师生齐读。 3.《世说新语》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运用语言巧问妙答的精彩小故事呢! ppt 课件出示: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教 学 过 程
注解:内集:家庭集会。 太傅:古代官名,本文指东晋时的谢安。 俄而:不久,一会儿。差:差不多。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解:尝:曾经。 邪:语气词。 (1)说说能用什么方法读懂这两则小故事? (2)读懂故事,交流大意,体会语言精妙。 精妙一:未若柳絮因风起。尤其是“未若”二字。 精妙二: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尤其是“譬如”二字。 4.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精妙地说话的例子?学生自由交流。 三、综合学习,拟写提示语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1.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熟语和短文,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2.拟写提示语、广告词。 (1)幻灯出示,比较“严禁践踏草坪”和“别踩我,我怕疼”两句,哪句更能打动你? (2)所以,拟写提示语和广告词最重要的就是能根据表达对象的特点写得能打动别人的心。 ppt课件出示: 请为下列几种情况撰写提示语或广告词:节约粮食、节水、环境保护等的广告词;图书馆内、汽车站、火车站等处的提示语。(学生交流。) 3.按照四人小组结成合作团队,确定学习项目:其中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的小组试着排演其中一幕或一部分 四、总结 老师相信,“语言的艺术”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能使我们感受到汉语的无穷魅力,并且通过学习能让我们更准确、巧妙的使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