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课件教师用书

2019年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课件教师用书

2019年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课件教师用书
2019年高中化学必修2配套课件教师用书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第一课时元素周期表—————————————————————————————————————[课标要求]

1.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及结构。

3.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1.元素周期表中的数量关系:

(1)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结构的记忆口诀:

七个周期横着看,三短和四长;纵看共有十八列,七主七副零Ⅷ三;

副族元素中间站,主族元素靠两边;若分金属非金属,硼砹之间划连线。

3.1~20号元素的名称:

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

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相关信息

1.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原子学说

B.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C.提出分子学说

D.发现氧气

解析:选B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B项正确;提出原子学说的是道尔顿,提出分子学说的是阿伏加德罗,发现氧气的是瑞典化学家舍勒,选项A、C和D不正确。

2.查阅元素周期表,从每个方格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相对原子质量

B.元素名称

C.原子序数

D.元素的性质

解析:选D在元素周期表每个方格中可以知道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但不能知道该元素的性质。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

①含义: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②数目: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③特点:周期序数=该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

④分类:

(2)族

①含义:元素周期表18个纵行中,除中间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外,其余每一纵行为一族。

②数目: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③特点:主族元素的族序数=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④分类:

⑤常见族的别称:

[特别提醒]

只有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而副族和第Ⅷ族元素不存在这一数量关系。

1.为什么将Li、Na、K等元素编排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主族?

提示:Li、Na、K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有一个电子,且都属于主族元素,故它们编排在同一主族。

2.同一周期的第ⅠA 族、第ⅢA 族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多少? 提示:2、3周期时,相差2; 4、5周期时,相差12; 6、7周期时,相差26。

3.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一定为第ⅡA 族吗?一定是金属元素吗?

提示:不一定;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可能是第ⅡA 族元素,也可能是稀有气体元素氦,也可能是过渡元素。

1.周期 (1)结构

(2)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的关系 ①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一般为1。

②同周期第ⅡA 族和第ⅢA 族元素原子序数的差值取决于它们所在的周期数,具体如下:

2.族(1)结构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序数差的关系

①位于过渡元素左侧的主族元素,即ⅠA族、ⅡA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上一周期元素的种数。

②位于过渡元素右侧的主族元素,即ⅢA族~ⅦA族,同主族、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下一周期元素的种数。例如,氯和溴的原子序数之差为35-17=18(溴所在第四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

3.各周期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

1.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A.8、18、32、32

B.8、18、18、32

C.8、18、18、18

D.8、18、18、18

解析:选B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到第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为2、8、8、18、18、32,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8、18、18、32,B项正确。

2.下列各组的三种元素,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C、H、O

B.Li、Na、K

C.F、Cl、Br

D.Si、P、S

解析:选D A项,H是第一周期的元素,C、O是第二周期的元素,因此三种元素不在同一周期,错误;B项,Li、Na、K分别属于二、三、四周期,错误;C项,F、Cl、Br分别属于二、三、四周期,错误; D 项,Si、P、S为第三周期的元素,正确。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下列元素属于第ⅦA族的是()

A.钠

B.氯

C.硫

D.硅

解析:选B短周期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属于第ⅦA族,选项B符合题意。

2.原子序数为15的元素磷,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A.第二周期第ⅤA族

B.第三周期第ⅣA族

C.第三周期第ⅥA族

D.第三周期第ⅤA族

解析:选D15号元素磷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第ⅤA族。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16个纵行

B.除零族元素外,非金属元素全都是主族元素

C.同周期ⅡA族与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5

D.同族上下相邻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32

解析:选A A项,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错误;B项,除零族元素外,非金属元素全都是主族元素,正确;C项,同周期ⅡA族与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25,例如第六周期的Ba与Tl的原子序数分别是56和81,相差25,正确;D项,同族上下相邻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差可能为32,例如Cs和Fr的原子序数分别是55和87,相差32,D正确。

4.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若发现119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0族

B.第八周期第ⅠA族

C.第六周期第ⅡA族

D.第七周期第ⅦA族

解析:选B第七周期排满,零族元素是118号元素,所以若发现119号元素,则应该在第八周期第ⅠA族。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表中所列元素中:

(1)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周期______族。

(4)k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周期_____族。

解析:第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故b、h、j、a、c、f、i、l、m为短周期元素。b、a 为第ⅠA族,c、d为第ⅡA族,f为第ⅢA族,h、g为第ⅣA族,i为第ⅤA族;j、k为第ⅥA族,l 为第ⅦA族。c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ⅡA族;k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ⅥA族。

答案:(1)a、b、c、f、h、i、j、l、m

(2)a、b、c、d、f、g、h、i、j、k、l

(3)第三第ⅡA(4)第四第ⅥA

1.下列对现行的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是按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的

B.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都是同一族

C.同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定相同

D.同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解析:选D现行的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的,18个纵行分成了7个主族、7个副族和1个0族、1个第Ⅷ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不一定是同一族(如Mg、Mn最外层都是2个电子)。对副族元素和第Ⅷ族及0族元素来说,同族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不相同(如He和Ne不同等)。

2.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二、三周期中所含元素种数分别为()

A.2、8、8

B.8、8、18

C.2、8、18

D.8、18、18

解析:选A在元素周期表中,第一周期只有H、He两种元素;第二周期有Li、Be、B、

C、N、O、F、Ne共8种元素;第三周期有Na、Mg、Al、Si、P、S、Cl、Ar共8种元素。

3.下列元素属于第三周期的是()

A.H

B.N

C.Na

D.K

解析:选C Na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4.银在周期表中的表示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银的原子序数为47

B.银的摩尔质量为107.9

C.银为过渡金属元素

D.银原子核外有47个电子

解析:选B107.9是银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而非摩尔质量,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1,B 项不正确。

5.在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A.铁

B.铍

C.砷

D.碘

解析:选A A项,铁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Ⅷ族,不属于主族元素;B项,铍为ⅡA 族元素,为主族元素;C项,砷为第ⅤA族元素,为主族元素;D项,碘为ⅦA族元素,为主族元素。

6.由长周期元素和短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是()

①0族②主族③副族④第Ⅷ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因为副族和第Ⅷ族均在第四周期及以下,所以只有0族和主族由长周期和短周期共同构成。

7.下列元素中,属于第二周期ⅥA族的是()

A.钠

B.氧

C.氯

D.硫

解析:选B A项,钠位于第三周期第ⅠA族,错误;B项,氧位于第二周期第ⅥA族,正确;

C项,氯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错误;D项,硫位于第三周期第ⅥA族,错误。

8.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ⅡA族,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不可能为()

A.第ⅢA族

B.第ⅠA族

C.镧系元素

D.第ⅢB族

解析:选B短周期中,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第ⅡA族,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在第ⅢA族,在四、五周期中,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在ⅢB族,在六、七周期中,为镧系或锕系元素,所以原子序数x+1的元素不可能是第ⅠA族元素。

9.完成下列表格中的内容。

解析:6号元素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ⅣA族;8号元素氧,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ⅥA族;13号元素铝,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ⅢA族;17号元素氯,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ⅦA族。

答案:

10.X、Y、Z是短周期的三种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

(1)X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

(2)Y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它所在的周期数是________。

(3)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短周期为一至三周期,故X为第一周期的氦元素,Y为第二周期的氟元素,Z为第三

周期、第ⅥA族的硫元素。

答案:(1)氦(2)9二(3)第三周期第ⅥA族

1.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周期表中的主族都有非金属元素

B.周期表中的主族都有金属元素

C.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都位于长周期

D.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都位于主族和0族

解析:选D A项,如第ⅡA族,全部是金属元素,错误;B项,如第ⅦA族,全部是非金属元素,错误;C项,如Na、Mg、Al都位于短周期,错误;D项,周期表中的非金属元素都位于主族和0族,正确。

2.下列各组元素中,属于同一周期的是()

A.H、Na

B.N、Cl

C.Mg、Si

D.F、S

解析:选C A项,H、Na属于同一主族的元素,错误;B项,N位于第二周期,Cl位于第三周期,错误;C项,Mg、Si均位于第三周期,正确;D项,F位于第二周期,S位于第三周期,错误。

3.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A.第三周期第ⅤA族

B.第二周期第ⅦA族

C.第二周期第ⅤA族

D.第三周期第ⅦA族

解析:选C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元素X电子层数是2,最外层电子数是5,故选C。

4.“嫦娥一号”的四大科学目标之一是探测下列14种元素在月球上的含量和分布:K、Th(钍)、U(铀)、O、Si、Mg、Al、Ca、Fe、Ti(钛)、Na、Mn、Cr(铬)、Gd(钆),其中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

A.5种

B.7种

C.8种

D.9种

解析:选A在题给元素中,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O、Si、Mg、Al、Na,共5种。

5.以下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8个副族

B.元素周期表有3个长周期和3个短周期

C.第ⅢA族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列(从左向右)

D.0族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8列(从左向右)

解析:选D周期表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A项错误;周期表中的第一、二、三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均为长周期,B项错误;第ⅢA族位于周期表中的第13列,C项错误。

6.下列原子序数所代表的元素中,全部属于主族元素的一组是()

A.22、26、11

B.13、15、35

C.29、34、16

D.18、12、14

解析:选B A项中22、26号元素和C项中的29号元素均为过渡元素;D项中的18号元素为0族元素。

7.下列各表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原子序数,表中数字所表示的元素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实际位置相符的是()

解析:选A B项,4和5号元素中间间隔10个纵行,错误;C项,1和2号元素中间隔有副族和第Ⅷ族,错误;D项,17号元素下面是35号元素,第三周期和第四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8,错误。

8.在元素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五种元素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若B元素

的核电荷数为Z,则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A.5Z

B.5Z+18

C.5Z+10

D.5Z+8

解析:选C题目给出周期表中的部分元素的位置关系,根据该特点,D、B、E不可能是第ⅠA~ⅢA族元素,应分别位于第二、三、四周期;根据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可知原子序数分别为A:Z-1;C:Z+1;D:Z-8;E:Z+18,因此这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5Z +10。

9.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已知X、Y、Z三元素的质子数之和为40,请回答:

(1)写出X、Y、Z三元素的元素符号:

X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Z____________;

(2)Y在周期表中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设Y的质子数为n,则X、Z的质子数分别为n-8-1,Z为n+1。由题意知,n -8-1+n+n+1=40,n=16,即Y为硫元素,X为氮元素,Z为氯元素。(2)Y是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三周期、第ⅥA族。

答案:(1)N S Cl(2)第三周期ⅥA族

1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规律,可推知,表中X的元素符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个由原子序数1、7、17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其原子序数为13。

(2)由元素周期表可推知X为14Si。

(3)Ca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第ⅡA族。

(4)H、N、Cl三种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为NH4Cl。

答案:(1)13(2)Si(3)第四周期ⅡA族(4)NH4Cl

第二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课标要求]

1.了解碱金属、卤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了解碱金属、卤素原子结构特点,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了解碱金属、卤素性质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并能初步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

1.必记两种方法:

(1)元素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其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来判断。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与氢气

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来判断。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

氯气黄绿色,溴液深红棕,碘是紫黑固。氯易液化,溴易挥发,碘易升华。

3.熟记4个化学方程式:

(1)2K+2H2O===2KOH+H2↑ (2)Cl2+2NaBr===Br2+2NaCl

(3)Cl2+2KI===I2+2KCl(4)Br2+2KI===I2+2KBr

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特点

2.单质的物理性质(从锂→铯)

3.单质的化学性质

(1)锂、钠、钾与氧气的反应

①锂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Li +O 2=====△

2Li 2O 。 ②钠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O 2=====点燃Na 2O 2。

③钾在氧气中的燃烧比钠更剧烈,生成比过氧化钠更为复杂的氧化物。 (2)钾、钠与水的反应:

[特别提醒]

实验室里钠、钾保存在煤油中,而锂保存在石蜡中。

1.锂、钠、钾在加热条件下与O 2反应的产物类型相同吗?试分别写出产物的化学式。 提示:不相同;产物分别是Li 2O 、Na 2O 2、KO 2。

2.钾比钠活泼,钾能否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钠?

提示:不能;因为钾与NaCl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而不是与NaCl反应。

3.你能根据钠、钾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测出氯化铯和碳酸铯的溶解性吗?

提示:能;碱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具有相似性,依据NaCl(KCl)、Na2CO3(K2CO3)易溶于水推测CsCl、Cs2CO3也是易溶于水的。

1.碱金属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R表示碱金属元素)

(2)递变性

具体表现如下(按从Li→Cs的顺序)

①与O2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与O2反应只能生成Li2O,Na与O2反应还可以生成Na2O2,而K与O2反应能够生成KO2等。

②与H2O的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与H2O反应可能会发生轻微爆炸,Rb与Cs遇水发生剧烈爆炸。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

即碱性:LiOH

2.从原子结构角度认识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个(×)

(2)化合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

(3)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4)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活泼,易失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5)Li在空气中加热生成Li2O2(×)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锂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熔、沸点:Li>Na>K

D.碱性:LiOH<NaOH<KOH

解析:选B A中锂的活泼性比钠弱,与水反应不如钠剧烈,故A正确;B中还原性:K>Na>Li,但K不能置换出NaCl溶液中的钠,而是先与H2O反应,故B错误;C中碱金属元素从Li到Cs,熔、沸点逐渐降低,即Li>Na>K>Rb>Cs,故C正确;D中从Li 到Cs,碱金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即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故D正确。

[方法技巧]

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特点

2.单质的物理性质

(1)递变性

3.单质的化学性质 (1)与H 2的反应

①X 2与H 2反应的比较:

H 2+I 2

2HI

从F 2到I 2,与H 2反应剧烈程度:逐渐变弱 从F

2到I 2,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2)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3)特性:I 2遇淀粉变蓝色。 [特别提醒]

(1)溴是常温常压下惟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 (2)卤素单质都有毒,液溴易挥发,保存时常用水封。

1.试比较F 、Cl 、Br 、I 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据此,能否判断F 、Cl 、Br 、I 非金属性的强弱?

提示:稳定性:HF >HCl >HBr >HI ;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即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F >Cl >Br >I 。

2.氯气能从NaBr 溶液中置换出Br 2,F 2比Cl 2活泼,F 2能否从NaBr 溶液中置换出Br 2? 提示:不能;F 2能与NaBr 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HF 和O 2,不能从NaBr 溶液中置换出Br 2。

1.卤素元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用X 代表卤族元素):

单质X 2

???

与氢气反应:X 2

+H 2

===2HX

与水反应??

?

如X 2

+H 2O===HX +HXO (X 为Cl 、Br 、I ),

例外:2F 2

+2H 2

O===4HF +O 2

化合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除氟外)都为强酸

(2)递变性

具体表现如下:

①与H 2反应越来越难,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增强,其水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即:

稳定性:HF>HCl>HBr>HI ; 还原性:HF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即HClO 4>HBrO 4>HIO 4。 2.从原子结构角度认识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判断下列有关卤族元素性质描述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熔、沸点降低(×) (2)随核电荷数增加,单质氧化性增强(×)

(3)随核电荷数增加,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4)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5)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2.下列关于卤素(用X 表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均可用X 2+H 2O===HXO +HX 表示 B .HX 的热稳定性随卤素核电荷数增加而增强 C .卤素单质的颜色F 2→I 2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加深 D .卤素单质越活泼,其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解析:选C F 2与H 2O 反应方程式为2F 2+2H 2O===4HF +O 2,A 项错误;从F 到I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HX 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B 项错误;卤素单质从F 2到I 2的颜色为:淡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C 项正确;卤素单质的活泼性由F 2→Cl 2→Br 2→I 2逐渐减弱,熔、沸点依次升高,D 错误。

[方法技巧]

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加,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元素及其典型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

1.卤素按F、Cl、Br、I的顺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

A.原子核内质子数增多起主要作用

B.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起主要作用

C.其单质的密度增大起主要作用

D.随着核电荷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大起主要作用

解析:选D F、Cl、Br、I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减弱所致。

2.已知钡的活动性介于钠和钾之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钡与水反应不如钠与水反应剧烈

B.钡可以从KCl溶液中置换出钾

C.氧化性:K+>Ba2+>Na+

D.碱性:KOH>Ba(OH)2>NaOH

解析:选D由于钡的活动性比钠强,所以钡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A错误;钡的活动性不如钾且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置换出钾,B错误;由于金属性:K>Ba>Na,故氧化性为Na+>Ba2+>K+,C错误;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碱性KOH>Ba(OH)2>NaOH,D正确。

[三级训练·节节过关]

1.F、Cl和Br都是ⅦA族元素,关于这三种元素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F>Cl>Br B.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

C.核外电子层数都相同D.最外层电子数都不相同

解析:选B F、Cl和Br都是第ⅦA族元素,故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B正确,D错误;从F→Br,核外电子层数增多,C错误。

2.下列对碱金属性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都是银白色的柔软金属,密度都比较小

B.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都是过氧化物

C.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D.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升高

解析:选C A项,碱金属中除Cs略带金属光泽外,其余都是银白色的柔软金属,Rb 和Cs的密度大于水,其余密度都比较小,错误;B项,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不一定都是过氧化物,例如Li只能生成氧化锂,错误;C项,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正确;D项,单质的熔、沸点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降低,错误。

3.下列事实不能用于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A.非金属单质与非金属阴离子在溶液中发生的置换反应

B.1 mol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得到电子数目的多少

C.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D.非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

解析:选B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根本依据是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而不是得到电子数目的多少。

4.关于铷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

B.Rb2O2与水能剧烈反应并释放出O2

C.是极强的还原剂

D.RbOH碱性比同浓度NaOH弱

解析:选D A项,铷、钠同位于周期表第ⅠA族,由于R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因此Rb与水反应比钠更剧烈,正确;B项,Rb2O2与水能剧烈反应产生RbOH并释放出O2,正确;C项,Rb是极强的还原剂,正确;D项,元素的金属性:Rb>Na,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所以RbOH碱性比同浓度NaOH强,错误。

5.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的单质在室温下呈液态(填写元素符号)。

(2)表中元素③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中元素⑥、⑦氢化物的稳定性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

(4)表中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可知,F的非金属性最强,K的金属性最强,单质在室温下呈液态的是Br2。元素③为Na,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元素⑥、⑦分别为Cl、Br,其非金属性:Cl>Br,所以氢化物稳定性:HCl>HBr;F无正化合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的酸是HClO4。

答案:(1)F K Br(2)(3)HCl HBr(4)HClO4

1.下列金属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

A.Li B.K

C.Rb D.Cs

解析:选D在碱金属中,随着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的增多,碱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增强,四个选项中与水反应最剧烈的应是Cs。

2.X、Y是元素周期表第ⅦA族中的两种元素,下列叙述中能说明X的非金属性比Y 强的是()

①X原子的电子层数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②X的气态氢化物比Y的气态氢化物稳定③Y的单质能将X从NaX的溶液中置换出来④X在暗处可与H2反应,Y在加热条件下才能与H2反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D X原子比Y原子的电子层数多,X在Y的下方,则非金属性X比Y弱,①不正确;卤族元素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性越强,②正确;Y能置换NaX中的X,则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Z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Z 1.原子数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 核外电子(Z个) ★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对于原子来说)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 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 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 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全套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 用》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是复习课,主要为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内容。要求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冶炼金属的方法,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观念。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了解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比较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在书写冶炼Ag、Mg等金属的化学方程式时,要让学生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加深对冶炼实质的理解,同时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讲铝和铁的冶炼时,可让学生观看高炉炼铁和氧化铝电解槽的图片或录像,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金属冶炼的一般原理,理解金属单质的活泼性与选择冶炼方法之间的联系。 2.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常识性介绍金属的回收和利用,了解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 3.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观念。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自主归纳冶炼金属的方法,金属的回收和资源保护的有关知识。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了解化学与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环保意识。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探究与活动,通过复习,了解探究过程的意义和方法,培养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介绍金属回收的重要意义,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和环保理念。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关注生活。通过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和自学能力。 要点提示 教学重点:归纳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这一章主要学习了资源的开发利用,下面我们进行系统复习。 推进新课 第四章复习课,一、金属的冶炼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填空。 投影: 1.在自然界中少数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其化学性质________;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以化合态形式存在的金属,其化学性质________。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 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 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 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①质量数==质 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 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最全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整理) 目录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2)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13) 《化学键》说课稿 (18) 化学能与热能的说课 (21)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说课 (31)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37) 《甲烷》说课 (43)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说课稿 (57)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一课时说课稿 (63) 《基本营养物质》说课稿 (75)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

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 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高中化学必修一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 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高中化学:1.2《元素周期律》说课(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2(必修)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本节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增强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学习的探究性。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巩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一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法与学法分析和具体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已经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离子键的相关概念。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 周期表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 生进一步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从而揭示化学反 应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 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 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①离子键;

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 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离子键的概念。 2.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学生能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怀疑、求实、创新 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高中说课稿范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说课稿_0501

2020 高中说课稿范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说 课稿_0501

EDUCATION WORD 高中说课稿范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说课稿_050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专题四《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课堂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

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和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作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右;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内容编排 本节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分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二、学生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前面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从这两方面入手比较容易;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为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学生有资源合理开发和应用的意识,通过这一节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说课稿全套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结构 质子( Z 个) 原子核注意: 中子( N 个)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 (N) 1.原子(Z A X )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 =质子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核外电子( Z 个) ★熟背前 20 号元素,熟悉1~20 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 个( 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 2 个),次外层不超过18 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 对应表示符号: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 ) 二、元素周期表 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 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 ........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结构特点: 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 第一周期12种元素 短周期第二周期28种元素 周期第三周期38种元素 元( 7 个横行)第四周期418种元素 素( 7 个周期)第五周期518种元素 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32种元素 期第七周期7未填满(已有26 种元素) 表主族:Ⅰ A~Ⅶ A 共 7 个主族 族副族:Ⅲ B~Ⅶ B、Ⅰ B~Ⅱ B,共 7 个副族 ( 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 B 和Ⅰ B 之间 ( 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 三、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实质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 果。...................

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 全套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说课稿全套 目录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1)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3)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4)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8)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10)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11)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15)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说课稿 (17)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8)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1)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23)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25)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2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一课时) (2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第二课时) (28)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30)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 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2)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元素周期表 ★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 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 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 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 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 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 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二、二、元素周期律 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 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 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 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 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 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 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 逐渐减弱 三、化学键 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NaOH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H4Cl中含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Na2O2中含非极性共价键与离子键,H2O2中含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 一、化学能与热能

高中化学必修2说课稿 全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 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二.说教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重点知识总结(选取)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与化学键 一、元素周期表中位构性及三者间关系 1.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或大雨3(小于8)的一定是主族元素 2.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二周期 3.阴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一定位于第三周期 二、易错点知识归纳 1.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2.Na、F、Al等无同位素 3.不是所有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大于④,比如氢元素 4.原子核各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为铍 6.原子失电子变为阳离子时,电子层数减少一层,原子的电子变成阴离子时,电子层数不变 7.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会摆脱原子核束缚离去,主要受1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2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的影响 8.Br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汞单质是唯一的液态金属单质 9.短周期第四主族与第七主族元素的原子间构成的分子,均满足原子最外层8的电子结构 10.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实现 11.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12.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4.单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非金属单质:F(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用于雕刻玻璃) 25.能导电的非金属单质,石墨和硅 26.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的五分之一:Mg 27.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是Al 28.形成化合物最多,单质为固体:碳 30.他两种常见氯化物,分子质量相差35.5:Al 31.同一周期的最高价氧化物从左向右依次是: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19.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的两种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化学键中共价键成分越少。 20.硫酸不能干燥碱性气体和还原性气体:因为硫酸呈酸性,与碱性气体会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具有强氧化性 21.高氯酸是最强的酸 22.氧和氟无正价 23.钠和鉀的合金常温下为液态 23.互为同位素的核素为同种元素 24.Fr的金属性最强,F的非金属性最强 25.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易错点总结 13.物质的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卦是同时发生的 14.物质本身的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物质中所含化学键的键能越大,物质的体系能量越低,稳定性越高 15.断开化学键所消耗的能量越高,越稳定 16.生成物越稳定,放出能量越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