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所谓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进程。有些科学素养还包括一些特定门类的能力。”具体地来说,它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

径。”

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探究方式的更新,它们会被不断地修正。因此,他认为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提出科学的解释。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式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

并发展自己的个性。

然而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受自然常识的框架所束缚,存在偏重知识传授的弊端。20世纪以来,教学案例开发的思想使西方教师教育受益不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学案例的开发再度进入兴盛时期,在我国,教学案例的开发在教育中还只是刚刚受到关注,直到二期课程改革实验阶段,基础教育领域才形成案例开发研究的高潮。

我们《小学科学新课程典型课例研究》课题组以教学案例开发为突破,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模式和有效性,从而发现可以借鉴的规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与顺利进行。

选题的意义:

(1)教学案例仍是小学教育研究的主渠道,研究有典型性的案例

是素质教育提升的关键。

(2)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

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3)教学案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

业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内容:

(1)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

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2)对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开发,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积

极作用。

价值:

(1)创新程度:从教学案例开发的途径探索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

(2)理论意义:依托教育教学,利用案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新课

程的研究发展。

(3)应用价值:为推进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有效

的模式参考。

研究程序

研究对象:小学3——6年级学生。

实验研究时间:2009年7月——2010年5月

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研究法。

研究途径:

(1)对典型教学案例的研究与探索,以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

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2)研究、探索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

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规律和有效性。

实施步骤:

本课题于2009年6月―2010年5月在西门大街小学等5所小学进行实验研究,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研究准备阶段(2009年7月至8月)

1. 确定研究方向并论证课题;

2. 设计实施方案;

3. 组织课题组人员并成立课题组;

4. 实验教师进行有关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讨;

5. 准备实验条件和制定检测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

(一)成立研究小组、确定教学案例开发具体可行的操作流程、建立规章制度、营造教学案例开发氛围等。参与实验的教师根据课题组要求和自身实际,制定个人的实验研究规划。

1. 分年级探索性的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

2. 积累试验资料,写好实验笔记;

3. 上好实验汇报课、研讨课;

4. 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或经验论文。

(二)参与实验的学校建立联系网,定期进行交流。积极参加教育管理部门举办的专题讲座,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及研究方法的指导,并定期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

1. 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验措施;

2. 推出实验精品课,上好实验特色课;

3. 与其他实验学校交流实验成果;

4. 积累资料;

5. 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或实验论文。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5月)

1. 收集实验过程中积累的所有资料并分类整理,存入实验档案;

2. 对实验课题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写出结项实验报告;

3. 上级教科研部门对该课题进行验收评估;

4. 根据验收评估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实验报告;

5. 进行该实验课题的全面总结。

研究过程

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假期(2009年7月至8月)的理论学习与研讨,提高了自己的认识,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加强了科学教学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开学伊始,组员们各自在自己学校分年级探索性的进行初步的实践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实验笔记,并在教研活动中(2009年10月15日)进行了汇报、交流和讨论,同时确定了五位组员展示一节典型的、有特色的实验汇报课或研讨课。具体安排如

下:

现,探究中感悟,重点培养了三种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描述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怎样才算上好科学探究实验课呢?我们课题组研究认为:一堂好的科学探究实验课,不仅要看这节课学生有没有动手,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在动手的同时是不是动脑了,思维的层面是否打开。下面就科学探究实

验课的一般步骤略谈一二。

一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善于提出问题,善于猜想与预测”在一定的意义上讲,能反映出一个人科学素养的程度。科学教学中创设机会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能使探究活动目标更加明确,探究任务更加清晰。因此,科学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平台,培养学生善于提

出问题、猜想与预测的能力。

例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教师出示两杯一模一样的水(一杯白开水,一杯白糖水),并让学生观察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认为没有什么不同。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一尝,并指导学生尝的方法,两位学生通过尝的方法知道:一杯是白糖水,一杯是白开水,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它们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这时教师趁势将学生的好奇及时引到这节课的中心来,“既然是糖水,就应该有糖有水,可糖到哪去了?我们怎么看不见哪?”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描述糖“化了”、“在水里了。”教师又继续追问“那它是怎么化的呀?”学生根据日常

经验描述,对于如何“化的”描述不清,教师接下来问:“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过程呀?”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问题从孩子们生活中感兴趣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来,巧妙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问题进入教学情境,能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语言描述不清“白糖怎样化了的?”正说明学生头脑中对“溶解”概念的前认知是模糊的、不清楚的,这就需要对“溶解”过程进一步观察认识,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了预测的

作用。

再如在执教《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

教师出示一张纸、一块塑料泡沫,让学生先猜一猜它们在水中分别

是沉还是浮。

生1: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沉,纸会浮。

生2:我认为塑料泡沫会浮,纸会沉。

教师:哦,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1:因为泡沫比较大,纸比较小。

生2:因为泡沫比较重,纸比较轻。

教师:是吗?好,心动不如行动吧,验证你们的猜测吧!

……

本环节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观察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浮? 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而是充分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引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猜想,为学生经历一个“猜想――发现――修正――再猜想――再发现――再修正”的科学探究过

程做好铺垫。

二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科学探究作为一种认知活动,要经历一定的活动程序或阶段。尽管科学包括许多不同学科门类,其研究问题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类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经历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计划、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小学科学的探究活动也不例外。事先制定活动计划对于我们合理的使用课堂四十分钟是十分重要的。活动计划的制定根据探究内容、活动的目的任务、计划具体的提及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及安排、所需工具和材料等,对各个具体步骤要有明确的指示,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要做好合理安排。如四人小组可分为: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小组长,各成员各司其职,在进行活动时就不会出现混乱的现象。

在探究活动中,为了方便学生进行探究,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在制定计划时,教师可以制作一张记录表,便于学生得出结论,记录表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结果,它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如在教学小学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课中可以设计如下

的表格:

要把要做的实验在自己做一遍,提前预料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从容驾驭实验过程,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实验效果。

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根据已经制定的实验计划(教师指导下)来实施实验,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实验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实验用具,检查学生操作过程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

进行点拨。

实验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对新知进行整理和总结。

总之,探究的有序、有效开展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作用。为了使科学探究活动更有序更有效,在探究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落实实验探究小组,明确分工、任务和探究内容,在实验探究

前应让学生先设计好实验方案,便于学生操作。

2、要求学生人人参与探究,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共同协作,

从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3、教师在备好实验器材中,对于一些关键的材料,老师要加以调

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4、教师要参与巡视,对部分学生和小组进行启发引导,同时也可

提醒督促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之中。

三收集数据,整理信息

资料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时代,面对浩瀚的信息海洋,要快速有效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分工、和多途径的信息检索。

1、明确目标

学生在收集时,要明确任务、目标,老师要给予指导,不能让收集游离于表面的累积,而是一定的思维加工。例如:在“观察、描述岩石的特点”的观察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研究任务有目的、有重点地获取信息。教师在实验前引导他们从“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点”,“怎样描述岩石的特点”等方面入手,如: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看:形状、颜色,摸:感觉,等)全面地观察岩石;要求学生把感觉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思考观察的结果;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词汇记录和表述等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与记录。让学生能够在任务驱动下快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分工合作

有时候让学生去收集的一些资料或者信息还真的不容易,就是我们教师本身要找相关的资料,要想收集的比较详细全面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基于这种情形的考虑,教师可以采取给学生分组、分任务的方法去收集和整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既降低难度,也减轻学生查找相关信息的负担,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在“采用多样的方法全面地观察岩石”的过程中,由于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岩石,所以,课上采用手摸、鼻闻的同学就记录手摸、鼻闻的

观察结果;采用轻轻敲打的同学就记录敲打后的观察结果;采用滴盐酸的同学就记录滴盐酸的观察结果……分工合作,让每个人都能有目的地参与到信息收集的活动中,避免信息的重复,同时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

兴趣。

3、多途径收集

在科学探究实践中,学生需要一些相应的资料支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三个途径去获得所需要的资料:一是在科学教学中,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直接的资料,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二是直接由已经出版的图书获得资料,图书资料类型很多,最理想的场所是图书馆。受学生年龄和信息搜索能力限制,对于查阅专业资料,我会为学生提供一批专业书目,如学习动物单元时:《十万个为什么――动物卷》、《动物世界》、《小百科》……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也是资料查找的重要来源。然而网络信息良莠不分,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小学生要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因此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时理性地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信息。

4、整理信息

在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之后,还需要把各种信息有效及时的加工处理,将有效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此,教师应着眼于两点:首先是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让学生首先分别推测橡皮、小刀、纸板、回形针、钥匙、塑

料尺、剪刀等几种物体是否导电并写出推测理由,学生的原始认知已经被调动出来。而此时,学生非常希望知道结果与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但经实验检验,其中的剪刀和小刀与大部分同学的猜测不一致,产生了强烈的认知矛盾。为了抓住这个思维冲突,教师马上让学生进行了分析。但学生此时争先恐后回答的仍然是跟预测阶段的导电原因分析一致。剪刀和小刀与他们预测情况相反的事实冲击他们原有的认知,但由于物体太多,学生知道自己预测的不正确,但推翻原有认知建立新的原因分析又似乎不能解释所有物体的导电情况,为难之下,他们又选择了实验前的原因分析结果。看来此时产生的思维冲突,已经打乱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变得混沌和不知所措。这时,再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联系自己前后两次对物体导电的实验现象,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思维沉淀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抓住新旧信息的契合点,建构新知。其次是培养学生养成整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升就是要做到及时反思与整理。加强阶段性的总结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总结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时空要及时;二是形式要多样;三是评价富有鼓励性。

四汇报交流,建构知识

汇报交流是学生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探究,对知识的理解进行说明、概括,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重要依据。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常常遇到学生有如下不尽人意的表

现:

1、学生在汇报交流时,由于对发现的现象和结论不能肯定,造成

表达语言不够精炼,描述不够清楚,声音不够洪亮;

2、部分学生还沉浸在有趣的探究活动或自己无目的的玩耍中,没

有养成倾听同学的汇报交流习惯,生成资源得不到共享;

3、学生倾听后质疑少,不善于对同学发现的现象和实验结论进行

补充,缺乏争议和验证;

4、小组汇报交流单一化,往往把汇报交流落实在个别学生身上,

小组合作和沟通得不到体现。

针对上述现象,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要时常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积极地评价氛围,对汇报较好的学生可以拍手赞扬等,对不好的学生要寻找闪光点,给予鼓励;对汇报内容比较散的同学,多

进行指导;

2、建立学生轮流汇报交流责任制,让更多同学参与交流沟通之中;

3、重视学生汇报交流时的语言表达,力求做到科学规范、准确、

简练。

如学习《运动起来会怎样(二)》的时候。孩子们在饶有兴趣地做完安静、运动刚停状态测试脉搏的活动后,“ 为什么运动时我们的心脏跳动会加快?”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经过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后,成熟的思考和解释已呼之欲出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但此时高举小手的孩子映入教师的眼帘,“李正”,教师叫起了他。“老师,我认为运

动后,身体会丧失血液……”话还没说完,全班同学一片哗然,“什么呀?”、“那人还不死了?”、“你运动时还往外流血呀?”……教室顿时开了锅。“我觉得李正的话有可取之处,一定会对我们的思考有更多帮助和启发。看谁会听,并能把发言中好的地方借鉴过来?”教师冲大家说,又鼓励李正:“没关系,把你的想法说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李正继续说到:“由于丧失血液,心脏会加快收缩和舒张,为丧失的血液进行尽快的补充,不然会失血。”教室再没嘈杂,孩子们都立着小耳朵听完了他的发言。此时,平时最高傲、自负的王琪举起了手:“老师,李正的话有可取的地方。运动时,人体确实要丧失一些东西,需要心跳加快来弥补。我帮他纠正一下,丧失的是氧气,人对氧气需求量大了,血液就要流动快些,所以心脏跳动快。”大个子赵辰也站起来说:“运动时,体内营养、氧气消耗多,废气产生多,这些东西都要有血液带进带出,所以心跳要加快,好让血液快速运输,完成交换。”刚才经历过一次意外的李正,又一次高举小手:“老师,我明白了,我要更正……”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倾听、包容、接纳的氛围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会逐步完善、深入。

另外,探究的步骤也不是直线型的,其中存在很多的反复和思考。比如当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假设有问题,或实验设计有问题,则就必须回到假设或实验设计的环节重新再来。因此,儿童探究的过程和步骤并不是事先确定好的。而是在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形成的,教师则需要在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每一步探究的目的,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学科学课中的观察教学

11月12日在公园路东街小学由赵媛老师执教了《空气占据空间》,本课是三年级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第6课。本册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和发展科学探究的理解力为侧重点,在《水和空气》这一单元体现的最充分。本单元设计大量实验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事实证明问题,认识物体的一些特性,初步理解科学概念,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是第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水和空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探究空气是否和其他物质(固体、液体)一样占据空间。教学重点是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猜想。难点是学生通过科学事实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占据空间。并让学生认识到观察和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

释更具说服力。

首先由赵媛老师对教材进行分析,讲述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最后,针对这一典型课例,整个课题组的成员对科学课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研讨。我们认为: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观察常常是为了发现或验证一个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控制设计的研究方法。科学观察不仅包含运用多种感官的有目的的模糊观察,而且包括了使用科学仪器,在尽量符合自然条件状况下的实验、测量等精确观察。科学课中的观察教学主要根据教学内容、学情、教学活动的需要来设定。一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式:

一设置情景,联系学生的日常观察,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对真实现象的观察能引发出探究的问题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观察经验作为起点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对情境的观察主动联系自己的日常观察经验并表达想法。如在教三年级〈蚂蚁〉一课,了解蚂蚁是学生最熟悉的动物之一,开始用图片+故事的方法设置情境,激发了孩子们认识蚂蚁和讲述日常观察蚂蚁活动情况的热情。教师同时也观察了解到:有的讲述是学生的观察,有的只是根据观察生出的推理或想象。而且讲述多是一只蚂蚁的活动,少有这种动物的群居信息。针对这些,教师又组织学生到校园里用昆虫盒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并画下来。通过这种环境重新强调学生对日常观察事实的回忆,有的学生说:“有只蚂蚁咬了我一下,仔细一看,原来这只蚂蚁的头上长了个小夹子!”其他的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蚂蚁头上的小夹子有什么用?我观察的蚂蚁头上为什么没有?”有的学生突然想到:蚂蚁王国里还有蚁后,她长的又胖又大…教师抓住时机,讲述了科学小故事〈蚂蚁王国〉。毕竟观察蚂蚁真正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观察蚂蚁的生活,激起学生爱护周围的动物和生存环境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日常观察与现有观察利用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做到有目的的观察。知识的学习与观察能力结合起来,客观的认识动物,观察的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的生发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去主动学习。

二明确观察目的,围绕一个问题展开

在观察活动开始阶段,学生通常关心将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研究,只要能动手或进行讨论,他们就会显示出兴趣。但研究什么、用什么方法合适、怎样开始往往被忽略,结果观察时往往跑题,把握不住观察的重点和中心环节,观察效率低。因此,教师应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所有的活动都应围绕着这一个中心任务来展开。比如三年级的〈空气占据空间〉这一课,导入部分教师设计一个实验情境: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满沙土、水和空气,把一块积木分别放入这三个杯中,学生观察实验产生相应问题:3号杯中的空气出来了吗?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空间吗?学生以往的观察经验在这里起到很大的作用:两种物体不能同时占据空间。因此学生明确了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到底要观察什么,通过观察现象说明什么。

三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细致观察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把各种观察方式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生采用搅拌后用眼直接观察盐和沙在水中的溶解。用这样的方法观察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时,学生产生疑问:水变浑了,还有一些沉淀,面粉可能溶解了一部分。教师利用学生对盐水的观察经验,设计对比观察盐水和面粉水,同时教学生新观察方法:把杯子对着光观察。这种方法学生能理解容易学会。学生结合两种观察方法都发现:在水中能看到面粉颗粒但看不到盐粒,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学生学会这种观察方法后,在观察洗衣粉和洗洁精的溶解时会结合几种观察方法,对科学事实观察的更清楚。因此自己能独立去辨别、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利用适当的观察

方法帮助学生把前后观察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其观察探究的能力,促

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

四运用启发性语言,引导学生建立观察间联系科学课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时,常利用拓展延伸的方法使学生从知识概念的建立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其实,从学生的观察经验—验正猜想—知识应用中的观察是一体的,教师想方设法建立联系,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应用和科学探究的关系。如三年级《金属材料》一课,教师提出发散问题1:生活中金属有哪些用途?有个同学站起来说:“可以打灰太狼呀”同学们笑起来.教师引导:打灰太狼的锅为什么用金属制,而不用其他材料呢?学生争先回答:“硬!结实”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金属较硬?然后实验观察比较金属、卡纸、木片、塑料片上的划痕,通过科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到科学事实,让大家确认观察的准确性。“金属还有什么特性让它成为做锅的最佳材料呢?”学生说“饭热的快。”“不怕火烧。”我们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把金属镊子、塑料勺、木夹、玻璃棒同时放入同一热水杯中,观察谁先热?事实使学生确认金属的又一性质:导热较快。教师又适时提出发散问题2:利用这些特性用金属制造什么?和发散问题1比较可以发现学生认知有没有提高以及对观察金属特性的作用理解的程度。加强了实验探究与知识应用的联系,使学

生有目的的学习观察。

四年级《风向和风速》要求学生制作小风旗测试风速和风向。学生根据要求选好材料制作完后,教师观察到一名学生用卡纸做了一面

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 (太平中心校张琼瑶)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丰都县2015年暑假中小学科学学科培训,截止今天已经学习两天了,迄今,我收获良多。 8月23日,来自重庆市教科院的曹雷老师为我们科学班做了为期一天的讲座。 今天上午,曹老师主要围绕科学课程观念、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两个典型案例为我们分析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西方国家的教育从小学阶段开始就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中国教育中所呈现给我们大家的却是“纸上谈兵”的科学素养,似乎也毫无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 下午,曹老师以“摆的研究”这一经典课题的同课异构的案例为主,为我们迎来了一场强大的思维碰撞盛宴。案例中的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基本一致,按照我们科学探究的传统流程来进行授课的,但是两位老师的上课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简洁明快、严谨教学,课堂氛围偏严肃,后者亲和力强,轻松民主,课堂氛围自由开放。虽然两位老师的风格大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课堂中通过引导、设问、追问等方式,不断的培养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综合今天的学习情况,我有了自己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感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认识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再适应当今的形势。20世纪末期,我国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口号。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为了适应形势,“课程改革”也相继被提了出来。那么,实行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呢?下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个人观点: 如何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呢?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动力。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学生在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进行探究。科学意识也比较淡薄。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探究经历较少,已有的经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因而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测,并把根据说出来,即做到思维的“具体化”。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再者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从实践中探求知识,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的得到训练,进而加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多方式的呈现自己所获得的探究结论,比如:个人汇报、小组代表汇报、利用展示台展示、其他小组提问质疑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断的发生思维碰撞,从而得到升华,最终得到一个科学的定论。 总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朝夕之事。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不断的用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对事物探索精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素养 科学素养的英文名字叫做Scientific Literacy。对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广泛认可的表述。针对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以下为国际上几个有代表性的表述。 z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 决定的能力; z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 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z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 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 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z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这些表述虽然很专业很到位,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让我们换一个轻松一点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怎么称呼孙悟空的? 猴哥!估计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这是影视剧中最常用的称呼,很贴切、很直观,可翻遍《西游记》也找不到这个深入人心的称呼。猪八戒可以称孙悟空“哥”、“哥哥”,不高兴的时候称“猴子”,生气的时候还可以称“弼马温”,就是不能称“猴哥”。估计如果称“猴哥”,不仅猴子会生气,连唐僧都不答应。理由很简单,生活中可以“王哥”、“李哥”地称呼,但那是对朋友的称呼。王大妈可以容忍别家的孩子称她们家老大为“王哥”,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家老二称老大为“王哥”。 我不是研究文学的,因此也没有攻击影视剧导演的动机。为什么会读出这样一个怪异的问题?是习惯,一种在阅读科技文献过程中自然养成的阅读习惯。科技文献中,名词定义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阅读这些科技文献,对一些专用词汇的使用方式会变得更敏感,在阅读其他文字时,自然就会有挑剔的眼光。所以我个人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于一种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是否能够有足够专业的挑剔眼光,应该可以作为评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小学科学素养题库 2 实验题: 过滤实验的操作。 实验要点:四靠四低于 连续测量并融化成水的问题,并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制成折线 统计图,并分析。 实验要点:测量温度的注意事项 制图的基本要求 分析要体现数字模型解释物理模型。 客观试题: 判断题。 华氏温度是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 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度。() 解析:正确答案为“错”。华氏温度是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 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 度,把水银温度计从 0 度到 l00 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 份,每一份为 1 华氏度,记作“1℉ ”。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 ℉,沸点为 212 ℉ 。 简述题。 (1)溶化、融化、熔化三个概念中任选两个概念进行辨 析?解析:能答出两个概念的定义即可得分。 “融化”与“熔化”是一回事,都是从固态转化为液态,对 常温下是液态的用“融化”,常温下是固态的用“熔化”。“溶化”则是另外的意思,是物质在溶剂里溶解。 (2 )凝结、凝华、升华三个概念任选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并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解析: 凝结: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现象: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冬天的最里出来的哈气等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 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 化。升华的现象:冬天晾衣服,没有风风,低温状态下,衣服上的冰 升华,衣服被晾干了。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凝华的实际现象有: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 晶,集聚成冰花;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 凝华成固态碘;用久的电灯光泡会显得黑,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 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连线题。 浮力伽利略 摆哥白尼 日心说托勒密 地心说阿基米德 解析:浮力——阿基米德;摆——伽利略;日心说——哥白尼; 地心说——托勒密;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尔 选择题。 牛顿是几世纪哪国的伟大的科学家()。任选两个方面并 说一说,他在数学、天文、物理力学、光学成就和贡献 A 、十六世纪英国人 B 、十六世纪波兰人 C 、十七世纪英国人 D 、十七世纪波兰人 解析:本题应选 C。 数学方面:发明了微积分。 天文方面:万有引力定律。 物理力学:牛顿三大定律。 物理光学:发现太阳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简答: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他是几世纪哪国的伟大的科 学家?请说出伽利略在摆的研究方面的贡献?并说出摆的摆动周期 公式。 解析: 16 —— 17 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摆的快慢在一定的摆角 下,只与摆长有关。 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2π√(L/g) ,只与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 度有关 ,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 比. 主观题: 简答题。 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解析: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 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 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 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 识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书本知识在知识论里面属于陈述性知识, 或称为编码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 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 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 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 解、学会与掌握这些知识。这是现行大多数教师所认识与具有的教 学观。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 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 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 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 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 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 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 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 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 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 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 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 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 习最大的不同。 简述题。 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溶解的概念的建立时,有一个把面粉放

1 下列不属于形式科学的是()。 ?A、地球科学 ?B、数学 ?C、计算机科学 ?D、数理统计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不属于社会和行为科学的是()。 ?A、心理学 ?B、经济学 ?C、地理学 ?D、工程学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3 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西方科学的形成的两个基础是()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发现进行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到自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A、希伯来文明开创的严谨求实的真理探索形式 ?B、希伯来文明记录于宗教典籍中人类对于神性与理性的分辨与探索精神 ?C、古希腊哲学家们发明的记录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形式逻辑体系 ?D、古希腊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对于理性和拼搏精神的追逐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Physics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是自然科学。() 我的答案:√对 1 中世纪前后,()的著述后来被翻译成拉丁文、希伯来文等欧洲国家语言,传递了古希腊的文明。 ?A、埃及语 ?B、希伯来语 ?C、阿拉伯语

?D、撒克逊语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2 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是()。 ?A、Isaac Newton ?B、Isaac Asimov ?C、Paul Forman ?D、George Sarton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西方科学起源于()。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希伯来 ?D、文艺复兴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4 爱因斯坦于200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的世纪人物之一。()我的答案:×对 科学启蒙绪论(三)已完成成绩:75.0分 1 西方公认第一位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是()。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毕达哥拉斯 ?D、德谟克利特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 2

小学科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自然科学,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从生活经验入手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倡导多种形式进行科学探究,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生活经验动手实践 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当历史的车轮碾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我们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都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素质正在成为每一位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不再是让学生通过课本学习了解科学常识、科学现象,而是以课本为媒介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将来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打下基础。 1 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鼓励探究性学习,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科学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小学生对科学现象、科学知识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很多时候学生关注的科学问题并不在课本范围内,但是,教师要呵护学生的这种学习热情,不以课本内容为局限,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广泛的探究。比如,在学习“燃烧”内容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蜡烛燃烧时,是先从蜡捻附近开始燃烧,还是先从蜡烛周围开始燃烧?这个在成年人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看来是如此神秘?教师不必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亲自进行探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得到第一手材料,加深学生对燃烧过程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还有学生喜欢进行小制作,比如,利用饮料瓶和废弃物制作建议手电筒;制作香皂纸;自制羽毛球等。学生的这些小制作是学生利用科学知识满足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具体表现,教师应给予应有的鼓励。 2 科学教学要从学生经验出发 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消除学习的陌生感和距离感。小学科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与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传播、天气知识、营养饮食等。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潜移默化地让学

小学一年级科学学情分析 其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五个班的科学课。通过半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一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有些学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学习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进行帮助;有的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 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六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二,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 (二)、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三) (四)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对于学生来说,他

让科学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左所小学余会仙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呵护其好奇心,鼓励善问,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中不断发生碰撞,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素养 我们知道,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中不断发生碰撞,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例如,我在上《太阳和影子》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知道磁能够吸铁。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二、呵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一)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二)学会“解难”。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发表时间:2018-04-24T10:25:21.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4期作者:胡仕君 [导读] 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 胡仕君(凤鸣镇中心校四川合江 646200) 摘要:小学科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兴趣则是培养过程中的良师。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尤为重要。从优化实验器材和身边的事物入手,提供课外探究的机会和开放的课堂,搭建发明创造的平台和推动科普阅读,这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4-0061-01 科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促进小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我国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科教师逐渐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里所提到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课程实施的综合性。核心素养与各个学科教学具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才能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与教育思想的转变,优化科学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1真正重视科学课程的开设和利用 在小学阶段多数科学课教师均为科学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有的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课时安排过多。造成低效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学的科学课程不属于学生与学校认定的主要课程,在思想上没有很重视这门课程,就造成教师在课前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活动材料准备不充分等,不能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因此就不能保证科学课的质量。要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要先从教师的思想上改变科学课不重要的观念,只有真正认识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课堂的有效性才能被充分实行。只有在思想上转变的教师才会精心地准备课堂。 2以教材为载体,灵活运用教材,全身心投入教学 干任何事情,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方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教学更是如此。在上课前,作为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重组教学材料,把握教材的内容,对教材充分理解,全方位认识,明确大纲要求,大胆地根据教育对象改动教材顺序,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与此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如何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果断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 3多样化教学方式 3.1情境问题策略 3.1.1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现场。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的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材实际或资源实际创设简易场景,实现触景生问。 3.1.2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开始。既可以老师引导提问、也可由学生独立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聚焦、导向。问题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小而实在,可探、可做。 3.2探究发现策略 3.2.1教师是探究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调控者。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整合。从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角度,对调查、观察、实验、操作提出建议;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的同时,教师要调控探究节奏,随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调节,实现“活”而有“序”,准时高效。 3.2.2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方式自由地、独立地去探究、去发现,去记录。让学生在小组和全班同学面前描述探究过程,展示思维方法,介绍新的发现。对个人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以组建小组探讨或全班集体探究、或师生共同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3.3交流分享策略 3.3.1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以后,启发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探究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3.2当学生收集的“事实”出现偏差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必要时可再次探究,分析并找出原因所在。 4建构评价策略 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和群体建构统一的过程。学生个体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得到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听课、与教师和同学讨论交流获取知识的过程是群体建构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共同体中,“新”知识是个体独立思考和群体协商的结果。学习评价是师生双方对学习过程(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实践运用等)结果和态度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过程,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对现象、数据的分析比较,加深理解。通过归纳概括,寻找规律,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教师要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与劣。教师评价,言简意赅,扶正抑误。 5教师的学科素养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 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起码要有一桶水。所以不管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规范,还是每一次实验的操作规范,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夕之间就能够得到提升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潜移默化下逐渐提升的。如何更好得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呢?首先就是要提升我们教师自己的学科素养,上课时注意自己的每一句话是否科学、规范。自己每一次实验的演示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其次要更加精细化地去备课,去研究学生在课堂的每个阶段他们的需要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的需要和教学目标一致起来,如何将满足学生课堂需要的过程转变为教学的过程。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总之,小学科学实践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我国教育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单一化知识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与学生进步的需求,因此需要及时的改革与创新。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学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

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评价 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学科学课程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课程的建构,第二个是课程的实施,第三个是课程的评价,这三者实际上是三位一体。用我们最通俗的话来说: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应该是融为一体的。但是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小朋友怎样去评价他们的科学学习呢?尤其像一年级小朋友,他们识字量很少,怎么让他们去做题呢? 我们来关心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评价什么,怎么评价,是非常重要和关键。假如因为他不认识字而影响了他评价的真实的科学水平,这个评价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效的评价。其实在中小学其他很多科目当中有许多无效评价。2014年我在滨海,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候特别的纠结。后来灵机一动,做出了评价的尝试,我觉得效果非常好,当时很兴奋,觉得这应该是评价的一个方向。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评价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当时在滨海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能力。科学的评价引导着科学教育改革和课堂实施的方向。因此我们在确立小学生科学教学领域当中的这个评价指标的时候,如果以知识的多少为标准,那些会读书的小朋友拿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告诉你他就是科学大王呢?而且很多家长也乐于去展示学生这样一种不好的倾向。 所以我在教学当中,是不会以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我更多倾向于学生终身发展的一种长远目标科学教育的价值。我也不会以学生智商,小孩子很聪明或者他的智力测试的方式来进行衡量,这也无法衡量小孩子的这种学习的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着眼于学生对科学课的态度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习结束的时候,我把学生序列的梳理、整理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操作是这样。大概离学期结束还有两周的时间,我宣布本学期需要进行考试。当时滨海正在实施无纸化考试和快乐考试,这也给了我一个契机——怎样让孩子们考试很快乐。首先我跟同学们商量考什么内容,我当然不会考课堂学习之外的知识。考的内容,肯定是本学期课堂上学的知识,所以第一件事情让他们回去梳理本学期我们学过了多少内容,从第一课一直到最后一课。从哪些方面可以检索到我们所学习的这些内容呢?比如我们做了科学记录本,把一页一页翻开。我们看了多少视频,做了多少实验,读了多少书,外出参观多少内容,在教室外面的活动等等……我们把所有这些都一一地和学生罗列开来。学生第一个星期回去做完,第二个星期过来,我和他们商量:“你们看看,这么多内容你们会不会做?”当我们统统罗列出来以后,学生回去就检索,我会不会做?有没做过,有没有认真做。 怎么证明你会做了呢?一位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小罗浩对我讲:“老师你可以提问。”然后我问他:“你觉得我会问什么问题呢?”我随口举了小水轮的实验例子,罗浩把问题提出来,我问:“哪个小朋友会答呢?”许多小朋友举手回答,我一看有门,好办法。所有的问题不是我来问,所有的问题都是同学们问。同学们把每一课的问题提出来,于是我布置了这样作业。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这学期学习内容的清单。让小朋友们回家跟爸爸、妈妈商量,看看每一组题目里面可以提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回家都商量,第二天他们就把这个作业统统交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教学生活,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参加外出听课,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能很好的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当然,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内的继续教育就是针对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学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等。作为教师,则应抓住和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主地选择教育、参与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职业素养教育也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职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新版)测试题及答案学校: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2分) 1、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每个学生都要学好科学。 3、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方面的目标。 5、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四大领域中共有18个主要概念,这些概念又被分解为75个学习内容。 6、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7、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这8个要素描述科学探究的学段目标。 8、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 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 9、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的基础自然科学。 10、学情诊断有多种方法,如测试、访谈、让学生画思维导图、

观察等。 11、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的课程组织方式。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不能作为目标,因此2017新版课标对此做了适当调整。(√) 2、探究式学习是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3、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室管理员工作的,不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4、技术的核心是发现。(×) 5、金星、木星、天王星、冥王星等都属于八大行星。(×) 三、选择题。(每题2,共10分) 1、教师要讲究为学生的科学活动提供帮助的艺术,这样的形式有(ABC )。 A、变告诉为启发 B、变单向传输为师生互动 C、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D、变集体教学为小组活动 2、下面属于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有(ABCDF)。 A、戏剧表演 B、科学游戏 C、模型制作 D、现场考察 E、综合实践 F、科学辩论会 3、(B)是科学课程的宗旨。

浅谈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的培养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小学荣志华 摘要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核心素养兴趣自主探究 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得到了大力的响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就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作为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可在培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并丰富科学探究方法与方式,促使学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升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教师在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该阶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与兴趣需求入手,促使学生在对科学探究产生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

生的主观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具备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参与到教 师的教学过程中去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思考,并进一步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前提。?比如:以《有趣的浮沉现象》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准备两个烧杯,烧杯里装着半杯水,把鸡蛋放进一个烧杯,鸡蛋下沉,而把鸡蛋放进第二个烧杯,鸡蛋却浮起来了。在此过程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促使学生对这一小魔术产生好奇心,然后带领学生共同来探宄下这个魔术背后的秘密。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并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素养的培养或者发展更多依赖的是个体的实际操作,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主动探究既是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进行有效学习的方式。所以要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参与活动,利用可用的资源探究未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与学校往往对此不够重视,从而开展的活动也是相当有限,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一教学知识点,设计出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教学情境中进行一定的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小学生科学 素养或者说是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过程。 同时,目前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以教材的相关内容为教学内容,而没有从学生日常中引入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认为学习科学没有用,和日常生活又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融入一些学生日常中的相关内容,要积极开展课外科学实践探究活动,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紧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 科学 (下) 复 习 题 姓名:

第一单元石头与泥土 一、填空 1、石头的样子是(椭圆形),比(鸡蛋)大,有(黑色斑点),不太(光滑)。 2、给石头分类,可以按(颜色、斑纹、大小)分, 3、土越细越适合做(泥塑)。 4、泥土可以做(乌龟)。(茶杯),(茶壶)等许多物品。 5、干沙子(不沾手),(颗粒大),(粗糙),干黏土(沾手),(颗粒小),(细腻). 6、沙子渗水(快),黏土渗水(慢)。 二、简答 1、石头有哪些用途? 答:石头可以修房子,修桥,修路,做装饰,做石像。 2、古代人把石头做成哪些工具? 答:古代人把石头做成石锤,石斧,石刀。 3、怎样筛泥土? 答:1、捡出不是泥土的东西。2、把大的土块捻捻碎,3、选择筛子。4筛泥土。 第二单元水 一、填空 1、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摸得着,会(流动)。

2、人们可以借助水的力量做(灌溉农田),(水力发电)。 3、(盐)和(糖)都能溶解在水里,(面粉)在水中不会溶解。 4、组装小水轮需要(准备器材),依次在胡萝卜中插入铝片和铁丝。 5、让小水轮转起来,可以(用嘴吹),用(手拨),还可以用(水)。 二、简答 1、有一杯水,牛奶,白醋,糖水,找一找那杯是水? 答:一、用眼睛看,分出牛奶。二、用鼻子闻,分出白醋。三、用嘴尝,分出水和糖水。 2、水是怎样流动的? 答: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 3、生活中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再水中溶解? 答:生活中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有洗衣粉,味精,盐,糖等,不能再水中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油豆子等。 第三单元空气 一、填空 1、不要长时间待在(空气)不流通的地方。 2、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3、把盖上盖子的空瓶压入水中,在打开瓶盖,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瓶中有(空气)。 第四单元动物与植物 一、填空

1Physical这个词源自于:()B、 2“什么是科学” 这个提法是恰当的,正确的。我的答案:× 3计算机科学属于物理学。我的答案:× 4按照维基的分类,医学属于下列哪门学科:()D、 5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形成的基础是:()B、 6科学知识极度依赖逻辑。我的答案:√ 7科学这个名词本身是需要发明创造的。我的答案:√ 8按人类对自然规律利用的直接程度,科学可以分为几类B、 9按与实践的不同联系,科学的分类不包括C、 10目前,对科学的定义普遍认可谁提出的较为精准B、 11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对教育提出的三点尖锐的批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12《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是谁的着作:B、 13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谁说的:C、

14科学中以权威的言论作为真理。我的答案:√ 15西方科学的形式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一是古希腊哲学家们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二是文艺复兴时期发现进行系统的实验。我的答案:√ 科学启蒙绪论(二) 1Georage Sarton认为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的学科是:()A、2阿拉伯科学的形成是在被赶出希腊化世界古希腊学者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我的答案:√ 3Times评选出来的上个世纪的代表人物是:()C、 4怀海特认为欧洲的母亲是:()B、 5科学的起源D、 6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牛顿。我的答案:× 7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D、 8科学史专业的最高奖是C、 9爱因斯坦出生在哪个国家:B、 10希腊终归是欧洲的母亲。要找到现代观念的源头,就必须看看希腊的情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