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改进_顾鸣英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改进_顾鸣英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改进_顾鸣英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改进_顾鸣英

化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3操作

精确称取新鲜面粉试样约1g,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丙酮30mL使之溶解;然后加入50% KI溶液2mL,立即盖上盖子,摇匀后放在暗处15 min;用0.1mol·L-1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不加淀粉指示剂),直至棕色消失为滴定终点。同时用不含过氧化苯甲酰的面粉进行空白试验。

4分析结果

面粉中增白剂的质量分数(x)按下式计算:

x=[(V1-V2)c×0.1211]÷m×100%

式中,V1——

—试样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mL);V2——

—空白消耗Na2S2O3标准溶液的体积(mL); c——

—Na2S2O3标准溶液的实际浓度(mol·L-1);m ——

—试样的质量(g);0.1211——

—与1.00mL1.000 mol·L-1Na2S2O3标准溶液相当的以克表示的过氧化苯甲酰的质量。

5允许差

两次平行测定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2%,取其算术平均值为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食品添加剂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化工产品行业标准[S].(HG2684—95).

[2]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1996).

[3]贾淑贞.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卫生管理规范[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刘广新等.学习规范,掌握检验方法,规避市场风险[J].面粉通讯,2004年专刊.

[5]许牡丹,毛跟年.食品安全性与分析检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6]苏锡辉.粮油及制品质量检验[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6.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方法的改进

顾鸣英*,丁伟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62)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0-0018-02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一学期(试

用本)化学新教材,第二章浩瀚的大气第

50页,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作为课堂实验

(如图1)。

操作要点:(1)在反应器中加入二氧化

锰。(2)在分液漏斗中加入3%左右的

过氧化氢(双氧水)水溶液。(3)调节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速率,使反应能保持较平稳地进行。此实验方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对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进行了探究和改进。

1教材实验存在的问题

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制取氧气,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双氧水浓度低(3%左右),反应速度慢,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时间长,由于氧气的量少,常常难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若改用浓度较大的双氧水进行实验,由于升温效应反应速度会加快,可导致反应液沸腾起来,橡皮塞甚至会弹出,气流快速从导管中冲出来,并夹杂有水雾。

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H2O22H2O +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双氧水常温下分解放出氧气和热量,温度越高,浓度越大,分解就越快。一旦引发了分解,放出的热会使物料温度升高,更能加快双氧水的分解速度,产生更多的气体,甚至导致反应难于控制。

2实验方案的改进

从理论上分析,实验室制取氧气,双氧水的温度和浓度、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催化剂与双氧水接触的表面积,都会影响双氧水分解放出氧气的速度。

在不同的温度下,笔者选择不同浓度的双氧水,选用不同种类的催化剂和不同的用量、不同的二氧化锰粉末与水泥的质量配比,进行优化选择的对比实验。通过正交试验法进行双氧水制氧的方法改进,最后得到比较合适的实验条件:室温下双氧水浓度约10%~15%,

固体催化剂中二氧化锰粉末

*在读教育硕士生。

18

实验与创新思维2009年,第10期1教材分析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对硝酸的不稳定性没有相应的实验,只有文字的描述:

“硝酸不稳定,很容易

分解。纯净的硝酸或浓硝酸在常温下见光或受热就会分解。硝酸越浓就越容易分解”。

根据教材的描述,将硝酸直接加热是不能实现硝酸分解的,结合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将硝酸的分解实验设计为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硝酸不稳定性的科学探究实验的展示,呈现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模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

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实验流程2.1发现问题

学生知道在加热或光照下硝酸会分解:

4HNO 3

4NO 2↑+O 2↑+2H 2O 。

质疑:光照条件下硝酸的分解也是由于温度升

高而引起的吗?

2.2猜想与假说

学生提出两种假说:一种认为光照就是导致温

硝酸不稳定性的探究实验

赵中华,伍举培

(四川省什邡中学课题组,四川德阳

618400)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10-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与水泥的质量比1∶2或1∶1。制取装置改用启普发生器。

固体催化剂的制作方法:二氧化锰与水泥的质量比1∶2或1∶1,加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制成黄豆大小的固体颗粒,24小时后晾干固体化,可以用做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如图2:固体催化剂形貌)。

3实验的效果和原因分析

用上述方法制取250mL 氧气只需要2至3分钟,

产生氧气的速度适中,气流平稳,气体纯净透明,无白雾,可以直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由于双氧水浓度适中,且启普发生器中溶液量较大,因此反应过程中物料的最高温度可达50℃至60℃,符合启普发生器所需的实验温度,同时避免了气流剧烈沸腾,冲带水蒸汽现象。而且,若采用启普发生器可以随时中止反应,也即中止升温。

反应后的产物过滤后,回收固体催化剂,晾干

可以再用。测得废液的pH 为

7,呈中性,主要成分是水。

如实验制氧量不多,也可选用简易启普发生器(如图3),可节约双氧水用量。

4实验的主要优点和注

意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用于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实验的主要优点:可以连续制取氧气,制气时可控制反应的速度,防止双氧水快速反应时的喷射现象。制得的氧气纯净,实验现象明

显,操作简便。催化剂可以回收利用,反复使用。实验的重复性好,再现效果好。最后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没有污染,环保。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点:双氧水稀释配制后及时用,不能久放。固体催化剂要冲洗、晾干后保存。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编.初中化学实验大全[S].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

[2]张春艳.过氧化氢分解生物催化剂的比较探究[J].化学教学2006(12):7~9.

[3]孙丹儿.殷莉莉.过氧化氢制氧气实验不同催化剂的探究[J].化学教学2005(11):

5.

2

19

初三化学人教版制取氧气基础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与二氧化锰颜色相同的物质是 A. 氧化镁 B. 四氧化三铁 C. 高锰酸钾 D. 红磷 2、下列物质里含有氧气的是 A. 二氧化锰 B. 氯酸钾 C. 空气 D. 氧化镁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 放出的氧气不纯 4、工业制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此方法利用了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氧化反应 D.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5、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6、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 A. 质量减小 B. 在反应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质量增加 D.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7、检验集气瓶里的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A. 插入集气瓶中 B. 插入集气瓶底 C. 放在集气瓶口 D. 都可以 8、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 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9、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共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⑥⑤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气体,需满足的条件是 ①反应物是固体②反应需要加热③制取的气体不易溶于水④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⑤制取的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 D. ①②③ 12、在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将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里的质量分数(n%)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了下列图像,你认为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13、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有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1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 水和双氧水——加二氧化锰 B. 二氧化碳和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

课本中对这部分内容是这样安排的:在试管中加入 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不复燃,但说明了“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结论。显然这样的结论会使学生感到矛盾。将5 mL 10%的过氧化氢溶液放置一天(用橡皮塞塞紧),再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就会复燃,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学生对“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能生成氧气”就会变得清晰。 (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 因过滤操作安排在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中,在本课题的学习中较难安排将催化剂二

液制取氧气的实验条件为常温,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所选装置如图1所示。 图1 缺点: 1. 在实验操作中,很难做到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即很难做到使过氧化氢溶液 粉末分离而使反应停止)。 与MnO 2 2. 无法控制液体药品的用量,浪费药品。 因此做了适当的改进: 改进一 1. 改进所需器材 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 2. 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下图2所示: 3. 操作方法 ①先将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放入大使管的底部。 ②然后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打开活塞,逐滴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使 反应停止。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活塞关闭,使反应停止。 4. 改进后发生装置的优点 ①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向试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来控制反应的速度,可以得到 平稳的氧气流,同时也便于收集。 ②可以控制所加过氧化氢溶液的用量,节约药品。 ③操作简便。 改进二 1. 1. 改进所需器材 吸滤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 2.改进后的发生装置如图3 1. 操作方法 ①按上图将一根铜丝(一端系上装有二氧化锰粉末的小砂袋),伸入到吸滤 瓶底部。 ②将过氧化氢溶液放入分液漏斗中,通过分液漏斗逐滴加入5℅过氧化氢溶 液,使反应发生,产生气体。 ③不需产生气体时将铜丝向上拉起,将小砂袋脱离液面,使反应停止。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的相关问题做出以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理解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实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有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理解“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水平。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改进和制取气体的操作。 4、学生情况分析:

附件1: 课题名称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 取氧气 学校 学科化学设计人联系电话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使学生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3、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2、通过讨论交流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 实验内容实验名称: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器材: 仪器:试管、药匙、锥形瓶、分液漏斗、双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烧杯、镊子、托盘天平、吹风机、酒精灯、火柴等。 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氧化铜、锈铁钉 装置(附照片或图片): 实验室制取氧气并探究催化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催化剂种类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教学设计思路教学重点: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领悟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教学 进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 【提问】 1.自然界中氧气是如何产生的? 2.工业上是如何制备大量的氧气? 3.写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 字表达式。 【回答】 1.光合作用; 2.分离液态空气法; 对重要知识的 回顾,不仅可 以更好地掌握 重要知识点, 还可以为本课 的学习作好知 识准备。 过渡 【设疑】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时,经常遇到如下问题: ①高锰酸钾沾到手上,遇水对皮肤有腐蚀 ②当产生氧气不够时,不能随时添加高锰 酸钾; ③操作需要加热,受热不均容易引起试管 破裂; ④剩余固体很难处理,试管洗不干净,容 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聆听】把学生的思绪带 回到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 情景中,反思实验中成功的 方面以及不足之处。 培养学生善于 观察,勤于思 考的良好学习 习惯,同时也 很好巩固了高 锰酸钾制取氧 气的重要实 验。 新课引入 【提问】那么在实验室中还有没有更加简 单方便的方法来制取氧气呢? 【交流】将课前搜索的资 料取出,小组交流讨论。 使学生感受到 解决某一问题 的方法是可以 多样化的。 导入新课【板书】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一、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 1.药品: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 锰 【阅读】书本37-39页 演示实验 【探究实验】 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过氧化氢溶 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 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观察】学生观察并归纳 实验 实验(1)带火星的木条不 复燃, 实验(2)木条复燃。 【归纳】 (1)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 下分解缓慢,放出氧气很少 (2)加了二氧化锰,使过 感受不一样的 氧气制取方 法,培养学生 规范的实验操 作 3.高锰酸钾 →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教学过程设计 进 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复习知识 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 在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那么当时我们用什么药品制 取了氧气?制气装置是怎样 的?收集装置呢?书写比较三 个化学方程式 (回忆)用高锰酸钾 作药品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 内容,也为下面的新知识 打下埋伏。 2.课题引入 对比之后发现由过氧化氢制 取氧气比较简单环保,认真听讲学生能比较出用高锰 酸钾和过氧化氢溶液制 取氧气实验的不同之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 为下面的实验方案选择 提供依据。

3.学习活动1通过实验方程式2H2O2MnO2 2H2O+ O2↑,分析理论实验 步骤。 【提问1】打开漏斗的活塞 会看到什么现象? 认真思考做笔记 代表上台观察,描述 现象 了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方法 现象:过氧化氢接触二氧 化锰,反应剧烈,导管口 有气体产生。 学习活 动2 【提问2】在实验室氧气的收 集装置该怎样确定呢? (提示回忆上节课内容) 从下图中选择: 小组的成员回忆、讨 论 希望同学们记住向上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制取 氧气的方法。并注意能与 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 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反 应的气体不能用排水法 收集。并得出“气体收集 装置的选择取决于气体 的密度和水溶性”的结 论。 教师要补充说明:在“塞”好带 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塞后 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若 为分液漏斗,则打开塞子,缓慢 滴入溶液(根据反应速度确定滴 加过氧化氢溶液的速度)。】 回忆固、液试剂加入 的先后顺序。 让学生们想到先“固” 后“液” 的顺序。 待气泡均匀且较快放出时,用排 水法收集气体。【若为分液漏斗,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从水槽中取 出导管。】 清理实验台。 学生体会制取到氧气 时的快乐 体验分液漏斗与长颈 漏斗在制取气体过程中 的不同之处。同时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作业名称 学员培训帐号:xy5011094 学员姓名:吴红 所在学校名称:织金县珠藏中培训所在班级名称:织金、纳雍初中化学班 一、基本信息 1)学科:化学 2)所用教材版本:人教版 3)年级(册):九年级1、2册 4)课题名称: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探究 5)课时数:1课时 二、改进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过氧化氢的颜色状态,知道过氧化氢常温下是无色的气体; 2.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为过氧化氢的分解寻找一种合适的催化剂; 3.能组装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比较,学会探究学习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化学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氧气的制取,在氧气的制取中学生一个明白氧气制取的原理,反应式的书写,气体的收集装置等部分,掌握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和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方法,明确气体制取的装置,知道固体和液体在不加热的情况下制取气体的实验装置。 2.学生分析: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氧气的密度及水溶性的相关内容,以这个知识储备为基础,对氧气的制取及收集进行一些讨论。

三、结合国培课程研修对本节课设计与改进的教学反思(300-600字)

(一)知识点的过渡和连接:本届内容是探究氧气的制取,以氧气的制取为例,对学生教授如何通过已学的知识来探索新的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的教学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虽然过氧化氢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化学试剂,但学生对过氧化氢一点都不了解,它为什么会分解生成氢气,这学生就更不知道了,所以如何让新旧知识衔接起来是一个问题。 (二)对催化剂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去理解的问题,这里提到过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如何提高反应速率的?催化剂参加反应了吗?这都得给学生做相关的解释,但对于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个问题,这就得老师把握好一个度了,这个度是最不好把握的,但是在处理的时候一定不能违反科学规律,如不可以说催化剂不参加化学反应等; (三)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具体而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除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外,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能够当场做出评价或者能在探究过程在红体现出来,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变得具体使用而且有操作性。

第二单元2.3制取氧气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2、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作错误的是() A.检查装置气密性 B.加入药品后,直接将酒精灯火焰对准药品集中加热 C.水槽中有气泡冒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气体 D.实验结束时,先从水槽中移出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3、某同学通过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固体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选项中的() 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②试管外壁有水滴;③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④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⑤用了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气体 A.①⑤B.①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4、已知FeCl3也可以做H2O2分解的催化剂,现向装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试管中滴入适量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应选用下列发生装置() 6、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减少 B.化学反应后催化剂本身的质量增加 C.催化剂可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D.化学反应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7、某同学误将少量KMnO4当成MnO2加入KClO3中进行加热制取氧气,部分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c代表氧气 B.t2时刻,O2开始产生 C.t1时刻,KMnO4开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物质的质量一直保持不变 8、在实验室里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下列操作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固定装置时,先放酒精灯,后固定试管 B.先装入高锰酸钾,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加热时,先对准药品集中加热,后移动酒精灯加热 D.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火焰,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9、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操作中,其中一项的操作目的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该项操作是() A.加热前先将试管外壁擦干 B.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在集气瓶中装满水,待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 C.加热高锰酸钾时先均匀预热,后固定药品部位加热 D.实验结束待试管冷却后再用冷水洗涤 10、下列反应装置中有缺陷的是() 11、有关氧气的收集、检验、验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装置为向下排空气法,可用于收集氧气 B.利用乙装置收集氧气,气体从a通入 C.用燃着的木条伸入丙中,若木条熄灭表明该气体是氧气 D.将带火星的木条放置于丁装置 d 处可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12、在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O2的过程中,有关做法不正确的是()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大同铁一中仝淑英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教学内容的延伸,教材中没有具体谈及此项内容,但是根据中考的要求以及当下学生的实际学情,我认为有必要设计此课题。 首先,我先对教材以及本节课做出以下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本课题安排在“氧气性质”之后,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同时本课题也是初中阶段学生制备常见化学物质的开始,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这节课是典型的气体制取探究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复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从而设计出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它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它也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针对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我设置了以下目标:认识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会解释用过氧化氢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不同的原因,并会从优比较并改进实验装置;认识“万能装置”及其作用;初步学会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操作。同时通过实验探究,丰富学生们的科学体验,激发探究的兴趣,另外通过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实验装置的比较和改进。 其次,来谈谈学生们的情况。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在《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中,初步了解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步骤及方法进行拓展归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本课题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氧气制取的相关知识,并且要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将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自己的具体实验相结合,能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正确的相关结论。所以,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用“演示法”来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用“实验仪器”作教具,充分发挥它们在化学课中的独特作用。而学生主要是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实验探究、总结归纳,最后通过发言提问的方式得出相关的结论。 当然,课前还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所需的仪器用品有: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气管、带导管的橡皮塞(单孔、双孔)、锥形瓶、集气瓶、水槽、棉花、玻璃片、药匙、长颈漏斗、分液漏斗、注射器、止水夹、火柴等。

氧气基础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与二氧化锰颜色相同的物质是 A. 氧化镁 B. 四氧化三铁 C. 高锰酸钾 D. 红磷 2、下列物质里含有氧气的是 A. 二氧化锰 B. 氯酸钾 C. 空气 D. 氧化镁 3、用双氧水制取氧气时,若忘记加二氧化锰,其结果是 A. 不放出氧气 B. 放出氧气速率慢 C. 放出氧气总量会减少 D. 放出的氧气不纯 4、工业制氧气,利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此方法利用了 A. 分解反应 B. 化合反应 C. 氧化反应 D.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5、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 硫在空气中燃烧 B. 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D.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6、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 A. 质量减小 B. 在反应后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质量增加 D. 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7、检验集气瓶里的氧气是否收集满,应将带火星的木条() A. 插入集气瓶中 B. 插入集气瓶底 C. 放在集气瓶口 D. 都可以 8、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 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 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9、将混有少量高锰酸钾的氯酸钾晶体,放入试管中加热,完全反应后,试管中剩余物共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10、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分为下列几个步骤: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试管口塞入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①③④⑤⑥ B、③②①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②③①④⑥⑤ 11、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气体,需满足的条件是 ①反应物是固体②反应需要加热③制取的气体不易溶于水④制取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⑤制取的气体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② D. ①②③ 12、在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时,某实验小组的四位同学,将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在混合物里的质量分数(n%)随时间的变化,绘制成了下列图像,你认为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13、某无毒气体的密度约是空气的5/9,且极难溶于水,那么收集该气体所有的方法是 ①向上排空气法;②向下排空气法;③排水法。 A. ①或② B. ①或③ C. ②或③ D. ①②③均可 14、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彩虹学校高峰 2016-04 1、教学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3.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2、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 难点: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实验装置的改进思路。 3、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4、教学过程

下面装置均是我们常见的反应仪 器,哪些可以用来制取氧气为什 么 提示:我们如何才能让气流按我 们的想法排出方便收集呢? 【教师评价】 大部分同学都组装出了以下装 置: 这套装置,很显然组装起来很方 便,它使用起来会不会有什么不 足呢? 【探究实验3】用以下装置制取氧 气,体会此装置的优缺点 【教师小结】:若用这套装置制 取氧气时,操作很方便,装置也 很简单,但是若还未收集满,药 品已用完,此时还需拔掉胶塞, 再加液体,会混入空气,很麻 烦,所以不便于随时添加药品。 【思考】有没有制得气体多些, 讨论探究 一,利用 桌面上的 仪器进行 筛选、并 展示成 果。 学生观察 实验现 象,交流 讨论此装 置的优缺 点 学生讨论 思考: 如何组装 仪器使反 应可以随 择实验仪器

又可随时方便添加液体药品的方 法呢? 提示:可以试着选用以下仪器 【讲解】研究者们经过不断探索 改进得到以下装置,克服了第一 套装置的不足 . 【探究实验4】用改进后的装置进 行实验 【思考】那这套装置还有没有缺 点呢如何改进 【教师总结评价】这套置制氧 气,气流会不够平稳,而且对过 氧化氢需要的比较多,那么怎样 改进可以控制氧气产生的快慢呢 并能节约药品呢? 通过讨论得出第三套装置: 时添加药 品呢? 实验体会 并思考以 下问题: 1这套装 置使用时 需要注意 什么呢 2该装置 有没有缺 点呢? 学生讨论 思考: 怎样改进 可以控制 氧气产生 的快慢呢 并节约药 品呢? 实验前不提醒, 让学生从自己的 错误中吸取教训 从而了解使用的 注意事项,有利 于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比较各装 置的优缺点,引 导学生改进实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省九台区第八中学 国琴 2016年11月2日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怀安县左卫中学:李媛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装置优缺点的比较。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教学器材:仪器:试管、药匙、火柴等。药品:5%的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教学过程:

除了试管,还可用 活动探究 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使用这套装置需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中,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必须液封

那么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教师拿出下列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其特

3.下列变化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和氮气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就是用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 B.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C.没有二氧化锰的催化,过氧化氢也能分解放出氧气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性质不变 5.(1)仪器⑤的名称是;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应选仪器(填序号)。 (3)如果用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填序号);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 6.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____; 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者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觉得其中相对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 _____ __ __ ,其理由是________ _ ; (3)装置A中反应十分剧烈,据此提出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 C.加热反应物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大同铁一中仝淑英 一、教材分析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节《制取氧气》的第二课时。《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利用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的实验,而且也是第一次接触到催化剂,对催化剂的探究及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探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中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及用途,并且学习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已初步具备了观察实验和进行简单实验操作的技能。通过这一节实验探究课,让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很容易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思路及教学策略 (一)教学思路:创设情景回顾氧气的性质→引出氧气的制取→探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探究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分小组制取并收集氧气→小结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二)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将课本的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方法(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 2.认识催化剂的特征和催化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

科粤版 3.2.1 制取氧气第一课时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一、单选题 (★) 1 . 检验氧气的最简便方法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B.闻气味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观察颜色 (★) 2 . 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催化剂在反应后质量减少 B.催化剂在反应后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 C.任意一个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 3 . 下列装置中,最适合用来收集氧气的是() A.B.C.D. (★) 4 . 实验室制取氧气,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是因为氧气() A.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不易溶于水 C.氧气能溶于水 D.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 5 . 下列物质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A.KMnO4B.KClO3C.KCl D.H2O2

(★) 6 .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检验氧气B.熄灭酒精灯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 量 (★★) 7 . 下列有关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的实验中错误的是() A.制取B.收集C.验满 D.性 质 (★★) 8 . 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下列有关氧气的实验,其中相应实验装置有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B.氧气的制取

C.氧气的收集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9 . 下列关于过氧化氢和水的比较,正确的是() A.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C.所含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D.所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二、填空题 (★) 10 . 实验室收集氧气,如果欲得到较纯净的氧气,常用________,这是因为氧气_________;若欲得到干燥的氧气,则可用_________法,这是因为氧气____________. 三、单选题 (★★) 11 . 实验室需收集一瓶约含1/4空气的氧气,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集气瓶中灌体积的水 B.集气瓶中灌体积的水 C.导管伸入到集气瓶体积的处

课题3制取氧气 达标自查 1.实验室制取氧气: (1)药品:,,(反应:① ②。3 (3)操作步骤: 下面是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主要操作步骤: ①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对准试管中的药品部位加热; ②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③收集完毕,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 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⑦熄灭酒精灯。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4)收集方法: ①由于氧气,可以用收集; ②由于氧气,可以用收集。 (5)检验方法:。 (6)验满方法:。 2.下列变化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在氧气中燃烧 B.加热过氧化氢 C.蜡烛燃烧 D.加热高锰酸钾 3.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B.加热氧化汞制氧气 C.加热氯酸钾制氧气 D.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①质量变少;②质量不变;③化学性质改变;④化学性质不变; ⑤二氧化锰可以作为各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①和③ B.②和④ C.②④和⑤ D.②和③ 5.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则该气体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A.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C.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D.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能力提高 6.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碳酸钙加热氧化钙+ 二氧化碳 B.木炭+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C.甲烷+ 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水 D.氯酸钾加热氯化钾+ 氧气 7.)。 A.看集气瓶周围是否有气泡冒出 B.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 C.用燃烧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燃烧是否更旺 D.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 8.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跟空气里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9.你认为下列反应中,最适合在核潜艇内发生的反应 10.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是(纵坐标表示二氧化锰的质量)() 拓展探究 1.工业上用液化空气法制氧气与实验室常用的制氧气的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2.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普做过如图的实验:在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甲中放一只 小白鼠,乙内放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分别给予足够的光照, 发现在乙容器中的存活时间长许多。此实验说明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1)实验中甲是乙的对照,为使实验更为可靠,这两容器内的小白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我将从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实验教学内容 1、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二节课,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学生在已有氧气的用途的知识上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认识物质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有意记忆。 二、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学习观察和描述

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③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体验科学实验的过程.②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③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实验教学方法 利用翻转课堂课前将实验视频发送给同学们,今天同学们再分组探究和验证实验。 四、实验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教学环节:谜语导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翻转课堂,掌握化学性质;讨论归纳,知识的升华;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人和动物都需要,离开它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什么应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

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实验室用双氧水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学生能认识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的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中获得新知识,感受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催化剂更优化的选择,培养学生低碳环保的高贵品质; 2.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合理、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过氧化氢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装置优缺点的比较。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装置的优缺点。 教学器材:仪器:试管、药匙、火柴等。药品:5%的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教学过程:

除了试管,还可用 活动探究 通过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使用这套装置需注意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斗的末端必须插入液体中,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所以必须液封 比较分析这三套能产生氧气的发生装置的优那么在实验室氧气的收集装置该怎样确定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5.(1)仪器⑤的名称是;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KMnO4的方法制取氧气,制气装置应选仪器(填序号)。 (3)如果用H2O2分解来制取氧气,制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填序号);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 6.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成氧气和水,试回答下列问题: (1)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____; 收集一瓶比较干燥的氧气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是。 (2)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或者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你觉得其中相对比较好的方法是:_____ _____ __ __ ,其理由是________ _ ; (3)装置A中反应十分剧烈,据此提出该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是 A.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B.用体积小的锥形瓶C.加热反应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