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目录

简介

研制

科学任务

活动年表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

发射过程

变轨过程

近月制动

简介

研制

科学任务

活动年表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

发射过程

变轨过程

近月制动

?日志

?工程十大关节点

?重大意义

?中国的探月工程

?月面撞击坑

?相关资料

?相关信息

展开

编辑本段

简介

“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古老的神话故事。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嫦娥一号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绕月飞行一年。执行任务后不再返回地球。

编辑本段

研制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平

嫦娥一号

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

×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编辑本段

科学任务

嫦娥一号的四项科学任务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四项科学任务,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科学探测仪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测仪系统、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激光高度计、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太阳风离子探测器、CCD立体相机、干涉成像光谱仪。

在初样研制阶段,有电性星和结构星这两颗初样卫星承担卫星测试工作。电性星的试验主要是用于一些带有电子性能的设备的综合测试,结构星的试验主

要是要考核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温度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两颗初样星进行整星测试。整个初样测试阶段持续到2007年6月份,随后进入卫星正样星的研制阶段,进行“嫦娥一号”正样卫星的研制。

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对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进行了41项可靠性的设计工作,以提高其运载可靠性。

编辑本段

活动年表

“嫦娥一号”活动简介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后,将用8天至9天时间完成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飞行。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时,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

编辑本段

月球探测工程准备

探月计划酝酿10年

探月计划

1994年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

月球探测工程立项

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的研制测试工作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

中心负责。

携带仪器

嫦娥一号

卫星有效载荷因不同的航天任务而异,搭载的科学探测的仪器和科学实验的设备有效载荷包括微波探测仪分系统、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有效载荷数据管理分系统等。微波探测仪分系统将主要对月壤的厚度进行估计和评测,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被动微波遥感手段对月表进行探测。空间环境探测分系统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等3台设备组成,将探测地月和近月的空间环境参数。还有用于拍摄地球表面照片的CCD相机。

嫦娥一号准备使用的科学仪器包括:CCD立体相机(用于拍摄全月面三维影像);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用于获取月面光波图谱);伽马/X射线谱仪(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微波探测仪(用于获取月壤厚度);以及月球背面亮度温度图和月球两极地面信息(世界上首次在探月卫星上使用);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低能离子探测器。

任务与目标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四大科学任务: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球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工程系统五项工程目标:

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

编辑本段

发射过程

简介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椭圆形地球同步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200公里,最远为5.1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1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12.8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月圆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卫星奔月总共需时114个小时,距离地球接近38.44万公里。而过去,中国发射的卫星距离地面一般都在3.58万公里左右。

发射倒计时

36小时:部分系统进行最后“体检”。

12小时:进入发射前功能检查状态。

8小时:进入发射程序,各系统进行辅助准备。

7小时:加注液氧。

5.5小时:加注液氢。

2小时:进入射前系统。地面开始给系统加电,同时各种口令也在这时开始下发。

40分钟:3号塔架回转平台开始展开。

15分钟: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90秒:转电。从地面给系统供电,变为系统内部电池供电。

60秒:从塔架后伸向前塔的橘黄色电缆摆杆此时摆开,准备为火箭点火、发射。

40秒:01号指挥员开始报告倒计时。

30秒:牵动。是过去发射系统的专有命令,尽管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有关系统,但这一程序沿用至今。

10秒:点火倒计时。

0秒:点火。

发射过程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602秒成功发射升空!

18:07火箭一二级分离。

18:09整流罩分离火箭飞出大气层。

18:10火箭二三级分离。

18:15火箭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

18:25卫星进入初始地球轨道。

18:26三级火箭二次点火。

18:28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关闭。

18:29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周期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18:36卫星指控转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18:59卫星太阳能帆板打开。

10月24日19时15分确定发射成功!

编辑本段

变轨过程

第一次变轨

2007年10月25日17时55分完成第一次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第二次变轨

北京时间10月26日17时44分,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第二次变轨后,将进入24小时周期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

第三次变轨

北京时间10月29日18时01分39秒,远望三号测量船消息,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10月29日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卫星远地点高度由7万余公里提高到12万余公里,开创了我国最远航天测控的新纪录。进入绕地飞行48小时周期轨道。

第四次变轨

北京时间10月31日17时28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四次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卫星远地点高度由12万余公里提高到37万余公里,进入114小时地月转移轨道。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三次近地点变轨。北京时间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北京飞控中心对各项测量数据的计算表明,卫星变轨成功。由绕地飞行轨道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1月2日上午10时33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首次轨道中途修正。10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按照指令要求,星上装载的两个小推力发动机点火成

功,对卫星飞行航向实施修正。10时33分,发动机关机,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

脱离地球

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在发射升空后要先围绕地球用5天的时间转5圈,第一个阶段是绕3圈,每圈16小时,第二阶段是用24小时绕一圈,第3个阶段是用48小时绕一圈。

火箭把卫星送入轨道后,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约600公里,让卫星经过测控站上方时速度相对减少,便于后续控制。第二、三、四次点火实施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这3次变轨目的都是加速,每变轨一次,卫星的速度就增加一点,通过3次累积,卫星加速到10.916公里/秒以上的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最低速度,向月球飞去。

编辑本段

近月制动

第一次近月制动

11月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点火,第一次近月制动开始,嫦娥近月制动将持续22分钟。11时37分,嫦娥一号卫星主发动机关机,第一次近月制动结束。到达距离月球420公里,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12小时月球轨道。

第二次近月制动

11月6日第二次近月制动进入近月点200公里,远月点1700公里,周期为3.5小时的轨道,运行3圈。

第三次近月制动

11月7日8时24分,第三次近月制动开始,这次近月制动将持续10分钟。8时34分成功完成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进入周期为127分钟,环绕月球南、北极的,高度200公里的极月圆形环月工作轨道。

近月制动克服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来自制动时机的唯一性,如果不能在月球捕获点实施近月制动,卫星就将与月球失之交臂,难以进入环月轨道。

第二个挑战是月球空间环境的复杂性,由于是中国卫星首次绕月飞行,对其空间环境缺乏实际的了解和认识。

第三个挑战来自对轨道的测量与控制。按照计划,嫦娥一号卫星要实施三次近月制动。第一次要把卫星的飞行速度从每秒2.4公里降到每秒2.06公里,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第二次要把速度降到每秒1.8公里,进入周期为3.5小时的环月轨道,第三次再降到每秒1.59公里,最终进入周期为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如果没有高精度的测定轨技术和轨道控制技术,很难保证这些任务的完成。

编辑本段

日志

发射相关

·2007-11-03 嫦娥一号卫星不再实施中途修正直飞月球捕获点。

·2007-11-04 嫦娥一号卫星飞至距地面38万公里高度。嫦娥一号将会在月球吸引下加快飞行速度。

·2007-11-05 嫦娥一号卫星根据参数调整姿态及轨控姿态,嫦娥一号主发动机点火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工作22分钟后,正常关机。月球捕获卫星,卫星进入周期为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成功完成首次近月制动后顺利进入环月轨道,嫦娥一号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

·2007-11-06 嫦娥一号实施第二次近月制动,卫星发动机准时点火,工作14分钟后,正常关机。顺利进入3.5小时轨道。第二次近月制动主要目的是使嫦娥一号进一步降低飞行速度,使其进入“过渡”轨道,从而为卫星最终进入工作轨道做准备。

·2007-11-07 8时24分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三次近月制动。卫星顺利进入高度为200公里、周期为127分钟的工作轨道。即将进行绕月探测活动。并向地面传回30首歌曲。

任务运行

·2007-11-20 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工作正常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打开。卫星已处于三体定向姿态,即太阳帆板跟踪太阳以保持供电,定向天线跟踪地球以保持通信,星上安装有效载荷的一面对着月球以利于科学探测。开始传回探测数据,经过处理制作完成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11-21 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正常,星地之间数据传输畅通。

·2007-11-26 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幅月面图像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

·2007-12月2号和3号进行了轨道维持,卫星轨道调整为近月点193公里,远月点194公里。

·2007-12-09 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数据

·2007-12-11 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部分月球背面图像

·2008-11-13 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了“嫦娥一号”卫星所拍摄制作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

撞击月球

·2009-3-1 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

编辑本段

工程十大关节点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携带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升空——“嫦娥一号”开始奔月之旅。在嫦娥一号卫星飞向38万公里外月球的过程中中,需要进行一系列高度复杂又充满风险的动作。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从卫星发射到最后数据分析过程的10个关键环节都能顺利完成,那么绕月探测就圆满成功了。”

关节点一:运载火箭发射

长征火箭

美国和苏联在20世纪的探月活动,因运载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测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运载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确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

将嫦娥一号卫星送上太空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迄今这一型号火箭的发射成功率为100%。此前,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与应用广泛的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曾多次“联姻”,每次都取得圆满成功,用来发射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最合适。

在中国现有的3个航天发射场中,只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具备发射长征三号甲等大推力火箭的能力,而且这里纬度低、海拔高、交通便利,是发射各类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理想场所。

关节点二:入轨

卫星能否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是判断发射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在火箭起飞的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200千米、远地点约51000千米、运行时间为16小时的大椭圆轨道,成为一颗绕地球飞行的卫星。

关节点三:变轨

嫦娥一号卫星在16小时轨道飞行一圈半后,10月25日,地面注入指令,卫星上推力为50牛顿的调姿发动机开始点火,约4分钟后,推力为490牛顿的主发动机点火实施变轨,将卫星轨道近地点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10月26日,当卫星再次到达近地点时,卫星主发动机再次打开,巨大的推力使卫星上升到24小时轨道。在24小时轨道上运行3圈后,10月29日卫星上的主发动机第三次点火,实施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轨道。

这几次变轨都是通过卫星上的发动机使卫星加速。从理论上讲一次变轨就可以实现,但为了充分利用燃料,同时也为了方便地面控制,把变轨逐步分解。

关节点四:奔月

在3条大椭圆轨道上经过7天后,嫦娥一号卫星将正式奔月。

10月31日,当卫星再一次抵达近地点时,主发动机打开,卫星的速度在短短几分钟之内提高到10.916千米/秒以上,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真正开始了从地球向月球的飞越。

嫦娥一号卫星选择的奔月方式有着3方面的优点:一是可以确保重力损耗控制在5%以下;二是将几次近地点机动安排在同一地区,有利于地面监测;三是安排了24小时轨道,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发射日期延后的问题。

关节点五:修正

在地月转移轨道,也就是从地球轨道到月球轨道的这段距离,嫦娥一号卫星需要飞行约114个小时。

在人类探月活动的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探测器未能实现月球的捕获而丢失在星际间的事故,这大多是由于飞行过程中卫星姿态和速度控制不精确造成的。如果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近地点有1米/秒的速度误差或1千米的高度误差,飞到月球附近时都将产生几千千米的位置误差。

在高速飞行的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必须在地面的指令下进行中途轨道修正。一般来讲,至少需要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是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一天之内,第二次是在到达月球的前一天内。这些指令,都是由设在北京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的。

关节点六:制动

11月5日前后,当嫦娥一号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需要实施第

一次近月制动,所谓近月制动,就是给在地月转移轨道高速飞行的卫星减缓速度,需要进行减速制动,完成“太空刹车减速”,才能被月球引力捕获,建立正常姿态,进行环月飞行。成为绕月飞行的卫星。

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上经过114小时来到距月球约200公里的近月点时,卫星飞行速度达到每秒约2.4公里,如不及时有效制动,卫星将飞离月球,与月球的再次交汇将更加困难。如果制动量过大,将会撞击月球。“减速制动”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卫星当时的位置和速度矢量是否正确。经过多次复核、复算,中国已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

关节点七:绕月

11月5日11时25分,嫦娥一号卫星第一次近月制动,从地月转移轨道进

入12小时月球轨道。从这一刻起,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

11月6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二次近月制动,速度进一步降低,卫星进

入3.5小时轨道,并在这个轨道上运行7圈。

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进行第三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轨道。这是卫星绕月飞行的工作轨道。这个轨道为圆形,离月球表面200千米。

关节点八:探测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科学仪器将开始为完成4

项科学任务目标展开工作。

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

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

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

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关节点九:传输

按照科学家的通俗说法,这次为“嫦娥”买的是“单程票”。嫦娥一号卫星,需要从38万千米外将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传输天线有两部:一部是定向天线,方向始终对着地球上的接收天线;一部是全向天线,也就是没有固定方向的天线。

空间衰减、时间延迟,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测数据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地面应用系统为此专门建造了两座被称为射电望远镜的大口径天线: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线口径达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径达40米。两座大口径天线,时刻注视着嫦娥一号卫星的一举一动,把卫星传输来的信息全部收集起来。

关节点十:研究

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数据十分珍贵。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些数据,将决定着探月活动价值的高低。

传到地面的数据将被送到设在北京的地面应用系统总部,进行预处理。完成预处理的数据,将由地面应用系统组织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处理,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科学发现。

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的许多数据将完全公开,供全世界的科学家研究分享。中国“嫦娥”,将为人类的航天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本段

重大意义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文化领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政治

从政治领域来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嫦娥一号在十七大胜利闭幕之际成功发射升空,无疑是对中共十七大献礼的最好礼物。这将极大的振奋全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共的执政威信。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在事关全民族利益、指向国家改革开放深化的重大时代事件面前,民众与中央上下同欲,其产生的集中效应不但能确保“嫦娥奔月”成功,也能在以后的日常建设中起到领航灯作用,保证社会又快又好地和谐发展。嫦娥奔月的成功,还将意味着在国际空间开发和探测上,中国必将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具有发言权。这也是中国在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后,要求成为国际空间站第17个成员国的原因所在。

经济

从经济领域来看,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进步和深空探测的深入,对相关材料的需求必将促进相关行业、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月球上特有的矿产资源和能源是对地球上矿产资源的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月球表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太阳能,月壤中蕴藏的丰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变的材料,应用前景广阔。

军事

从军事领域来看,表明我国的导弹打卫星和激光摧毁卫星的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虽然这次嫦娥一号卫星没有携带任何与军事有关的设备,但是中国的运载火箭可以在发射出现故障时实施紧急关机,飞船和卫星可以在外太空实施数次变轨,当卫星发生故障,也可以用弹道导弹或者激光予以摧毁,显示我国如果要在外太空实现军事用途也并非难事。

科技

那么从科技领域来看,“嫦娥奔月”将促进中国航天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中国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月球探测将推进宇宙学、比较行星学、月球科学、地球行星科学、空间物理学、材料科学、环境学等学科的发展,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将带动更多学科的交叉渗透。目前中国科学家对月球的了解和认识往往依赖于他国提供的材料,这样就丧失了许多研究月球的机会。

文化

从文化领域来看,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探月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颠覆性改变”,人类第一次将思维与身躯同时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进入到地球以外的无限宇宙空间中,实地接触了月球表面,人类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种科学理论得到部分验证或反证。人类文明编年史从国家疆域、地球视野进入到“光速世界”,堪称又一大跨越。

小结

嫦娥奔月的成功带给中国人的是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就如当年中国爆炸原子弹之后全世界华人的欣喜。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大国,可是中国却在很久以前丢掉了自己的强国地位。每一次成功带来的国家强大的希望对于中国人都是激励,这种激励又进一步刺激了新的成功,获得巨大的民族动力。“嫦娥奔月”所带来的攻坚精神、创新意识都成为了全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嫦娥奔月”是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通过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识、时代意义,使公众接受了氛围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启蒙。

编辑本段

中国的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 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落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期回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本段

月面撞击坑

日前,月球上三个月面撞击坑被国际天

万户坑

文学联合会(IAU)批准命名为蔡伦、毕升和张钰哲,实现了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实体命名上零的突破。至此,月球上共计以14个中国人的名称命名了19个月球地理实体,包括12个撞击坑、 2个月溪和5个卫星坑。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此次命名是我国科学家利用绕月探测工程全月面影像数据首次申报的月球地理实体名。

据悉,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8台有效载荷共获得原始数据约1.37TB,目前已获得经各种校正和处理后生成的数据产品约5.13TB,并且取得了以国际先进的全月球影像图和三维地形图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月球地理实体的命名奠定了技术基础。

据中国科学院探月工程总体部主任、中国月球地名命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刘晓群介绍,被命名的月球地理实体本身须具备特定的条件,比如,须具有特殊

的科学研究应用价值,直径须大于100米,对其进行命名有助于月球研究及月面测绘等;其次,所命名的名称也必须符合IAU规定的要求,如,撞击坑只能以著名科学家姓名命名,且须为去世三年以上的科学家,山脉则以地球上山脉名称命名等[1]。

编辑本段

相关资料

嫦娥一号为月球画像

嫦娥一号为月球画像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该星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其中前3项是国外没有进行过的项目,第4项是嫦娥一号首次获取8万公里以外的空间环境参数。此外,美国曾对月球上的5种资源进行探测,嫦娥一号将探测14种,其中重要的目标是月球上的氦-3资源。氦-3是一种安全高效而又清洁无污染的重要燃料,据统计,月球上的氦-3可以满足人类1万年以上的供电需求。月球土壤中的氦-3含量可达500万吨。

首次面对“日凌”考验

嫦娥一号全面“体检”首次面对“日凌”考验

自2007年10月24日以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已成功飞行了16天,从11月8日起,工程人员已开始对其进行长达10天的卫星自身的各项功能及它所搭载的探测仪器进行在轨测试,看看它们在绕月飞行状态下能不能正常工作,从而为18日正式开始的科学探测做好准备。

从2007年11月9日下午17点29分开始,嫦娥一号卫星迎来了一项全新的挑战——那就是“日凌”现象。“日凌”是指太阳、探测卫星和地面站的数据接收天线恰巧在一条直线上,太阳产生的强大的电磁波将干扰地面站的天线接收卫星信号,从而造成通讯中断。一旦出现“日凌”的情况,不能够保证连续对卫星跟踪的条件下,会提前把一些需要执行的指令通过注入,提前放在星上,即使追踪不到卫星,卫星也能按照我们预先设置在星上的指令去正常执行,保证卫星的安全。

专家估计“日凌”现象将持续到11月11日上午。针对嫦娥一号卫星探月,中国已经启用了设备更新、功能更强大的大天线;卫星发射之前,科研人员已经计算了“日凌”发生的具体时间,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日凌对嫦娥一号通信电路的干扰。正常情况下,嫦娥一号所受干扰不会影响它完成探月使命。

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中国公布嫦娥一号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成功。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是由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获得的。CCD相机采用线阵推扫的方式获取图像,轨道高度约200km,每一轨的月面幅宽60km,像元分辨率120m。中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共由19轨图像制作而成,位于月表东经83度到东经57度,南纬70度到南纬54度,图幅宽约280km,长约460km。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CCD相机开机获得的第一轨图像。2007年12月0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部分月球探测数据,包

月球表面

括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局部三维景观图。

月球背面“万户坑”影像

中国公布嫦娥一号拍摄月球背面“万户坑”影像

2007年12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首次公布中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

星拍摄的月球背面部分区域影像图。图为月球背面以中国古人名字命名的“万户撞击坑”。包括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图、色彩编码地形图。万户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纬9.8度、西经138.8度区域,直径52公里,从地球上不能直接看到。

20世纪70年代,这座撞击坑被国际天文联合会以中国明代人万户的名字命名为“万户撞击坑”。中国明朝官员万户将自己绑在捆有47枚自制火箭的椅子上,两手各持一个大风筝,点燃后冲天而起,开天辟地写就了中国历史上飞天梦想的壮举,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飞天尝试的第一人。

编辑本段

相关信息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二十四日对外宣布,截至今天,由中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按计划圆满完成在轨运行和探测一年的各项任务,共获取了1.37TB(1TB=1024GB)的科学探测数据。

在探测任务结束后,“嫦娥一号”卫星还自距地球三十八万公里的绕月轨道上向地面传回最后一段语音:“经过一年的太空遨游,我的任务已经结束。我祝愿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指引下,中国的探月工程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国家国防科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嫦娥一号”卫星状态良好,剩余的燃料仍可以支持卫星继续工作,超额开展相关探测任务。“嫦娥”工程两总决定,将充分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在轨资源为后继工程开展前期实验,具体实验项目有关专家正在论证。

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纪念金币

为纪念中国首次探月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纪念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盛事,纪念中华民族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盛事,相关部门破例批准发行了航天史上首套探月金币——“嫦娥一号金币”。这是我国航天史上首次发行探月工程纪念金币,金币共6枚,耗用999千足黄金20余克,每枚面值150美元,总面值共900美元。还配有一套用10多克 999纯金打造的中华飞天图金画,首次以黄金画卷形式精彩演绎从嫦娥奔月-第一颗卫星升天-神五、神六载人飞行-嫦娥一号发射,中华民族五千年飞天从梦想到现实的过程。全球限量发行3000套。

无论是什么藏品板块,“贵金属+大题材+大面值+首套”=升值已经是铁定的定律。嫦娥一号纪念币由 6枚999金币组成,每枚金币1/10盎司,光金币就耗

用黄金20余克,同时配有一幅10多克黄金打造的《中华飞天图》,形成航天收藏史上难得一见的币画双绝。整套金币光黄金的硬通价值就高达8000多元。其次是首次探月的世界性主题。国家有关部门仅在重大的背景和需要时才发行金币,而且都会因绝版限量而出现暴涨奇迹。再次全套纪念币高达900美元超大面值,

这也会为金币的升值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最后是“首套”,在所有类型藏品中,凡是“第一”的,都涨势惊人。。嫦娥一号纪念金币是我国发行的首套探月金币,其升值是不可估量的。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中国嫦娥一号卫星成功撞月

减速、下落、撞击…… 北京时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在撞击过程中,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CCD相机传回实时图像,图像清晰。

至此,在经历了长达494天的飞行后,静谧、遥远的月球土地终于成为这位中国首个“月球使者”的生命最后归宿。而随着此次“受控撞月”的准确实施,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也宣布完美落幕。

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为了保证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受控撞月”,嫦娥一号任务飞行控制组选择在青岛和喀什两个测控站同时能够进行测控的时间段内进行撞月

月球

控制。15时36分,嫦娥一号卫星开始减速,16时13分10秒成功落在月球的丰富海区域。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踏上“奔月”旅程,11月7日进入200公里的环月工作轨道。至2008年10月,在完成预定在轨一年的各项探测任务后,状态依然良好。

为了充分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在轨的宝贵资源,为后续任务积累数据和经验,中国探月工程领导小组决定按照“轨道从高到低,风险从小到大”的原则,应用嫦娥一号卫星开展卫星变轨能力、轨道测定能力的10余项验证试验。从2008年11月8日开始,预定计划顺利实施,嫦娥一号卫星轨道由200公里圆轨道降到100公里圆轨道,继而降到远月点100公里、近月点15公里的椭圆轨道,再升回到100公里圆轨道。

“我国探月工程二期确定将实现软着陆,技术跨度大,为在撞月过程控制和轨道测定方面积累经验,减少后续工程风险,决定在嫦娥一号卫星寿命末期,控制卫星撞月。”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嫦娥二号卫星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发射梗概 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发射时间 据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嫦娥二号最终将从2号塔位发射升空。26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移动塔开始向2号固定发射塔靠拢。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今天已经正式宣布,嫦娥二号将于10月1日的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到月球,开始了月球之旅。 嫦娥二号发射火箭残骸在10月1日19时11分坠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周围的村子。 发射准备 发射次日再行开放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门外,大院内宽敞的林阴道上少有人迹,偶尔会有几辆挂着军牌的车辆进出,驻地泽远乡派出所的一辆警车在附近不间断巡逻。发射中心大门侧边的一条通村公路入口,昨日开始由军人把守,其间有一位当地老乡,驾驶一辆贴着通行证的面包车试图开进,但被查出车上载有多名持外地身份证的人而被拦住。 在发射中心门外的水果摊上,发现几位身穿天蓝色工装的青年人。他们身后的“航天一院”4个字,表明他们来自北京,是火箭测试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身挂的出入吊牌上,不仅贴着各自的近照,写着各自的姓名,而且还有出入证的编号。离发射中心约5公里的铁路线上,一辆写有“成都铁路局西昌工务段”字样的巡线车正在专用线上检修。住在铁路旁的一位老乡称,估计马上就会有“罐罐车”运输火箭燃料进场。 据介绍:在发射时间上,目前有关方面的工作正在按照10月1日晚7时这一时间作准备,没有特殊情况,嫦娥二号将在国庆日晚7时开始奔月旅程。飞行数据 绕月高度:100千米飞行速度:15千米/秒 由于嫦娥二号卫星第一次轨道中途修正效果非常好,卫星运行一切正常,原计划进行的第二次轨道中途修正取消。据专家介绍,轨道中途修正的目标就是把卫星在原有轨道上的速度增量拉下来,把增量控制在10米每秒以下,根据2号下午的数字来看,这个速度增量还不到1米/秒。 据介绍,嫦娥二号卫星原计划要进行三次轨道修正,由于首次修正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目标,第二次的修正就没有必要了,在今后几天要择机进行第三次修正,目的就是要把卫星调整到抵达月球100千米近月点进行制动时的速度,因而中途修正是这次关键太空“刹车”的基础。据了解,从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到抵达距月球100千米的时间大约为5天。 “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 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为“嫦娥二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二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 运行时间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孙辉先透露:“实际上,嫦娥二号是嫦娥一号的备用星。”,发射嫦娥一号时,为确保绕月飞行的成功,准备了两颗卫星。“如果嫦娥一号没有实现当初的目标,可能就会发射这颗备用星,嫦娥一号的任务圆满完成了,这颗卫星就成为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的先导星了。” 孙辉先透露,作为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任务将持续半年。[2]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规则》(以下简称为“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8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许昌学院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张彦平 2. 李晓伟 3. 吴海峰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5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传遍全世界,中国从此迈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称其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州二号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神州三号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神州四号2002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艘可载人的处于无人状态的飞船。神州五号2003年10月15日第一艘载人飞船(杨利伟) 神州六号2005年10月12日第一艘运载两人飞船(费俊龙、聂海胜),飞船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 神州七号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第一次宇航员出舱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2009年3月1日成功撞击月球。 嫦娥二号卫星(简称:嫦娥二号,也称为“二号星”)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三丙火箭发射。但是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CCD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它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所探测到的有关月球的数据将更加翔实。“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观嫦娥三号登月有感 北京时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与“玉兔号”月球 车成功送入太空。2点21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根据北京中心计算结果,嫦娥三号探测器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现在我宣布,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嫦娥三号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实现月面软着陆,二是实现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将是中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月球车),也是月球24号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落月进行月面“回”三步,待实现“落”月任务后,探月工程三期工程将最终实现探月器的成功返回。届时将由月球车在月球表面进行打钻取样。这些采集的样品最终会放置在返回舱内,返回舱自己发动发动机,离开月球表面,进入绕月空间,加速离开月球,最后控制飞向地球,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后,可使用降落伞将所有样品安全降落在地球上,以进行充分利用。 12月14日,中国的嫦娥三号着陆器成功登陆月球虹湾附近区域并释放出“玉兔”号月球漫游车。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把中国变成了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月面软着路能力的国家,嫦娥三号的成功着陆,使中国人数十年来的登月梦想终于成真,更加激发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回首过去,从1939年的虎门销烟到现在的嫦娥登月,时光荏苒间百年已过,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了民族自尊,国家崛起不断奋进,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次的失败,多少次的成功,又掺杂了多少的汗水和欢笑呀。从无数次的经验中不断凝结共识:爱国,是行动。从自己做起,国家势必更强大!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国人,我更加骄傲!祖国的明天同样期待着我们去建设,我相信,我们伟大母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Word 文档仅供参考 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国旗下讲话 老师,同学们: 还记得在三年前,中国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飞翔,一举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 想,向世人显示中国又一次实现了飞天神话! 在今年的 10 月 1 日下午 18 时 59 分 57 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 升空,当晚 8 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嫦娥二号卫星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此次奔月有以下新亮点: 直接奔月了。嫦娥一号是先发射到地球附近的过渡轨道,绕地球7 天未来才飞向月球。最终到 38 万公里外的月球,嫦娥一号飞翔了13 天多。此次嫦娥二号卫星将由运* 载火箭直接送入奔月轨道,预计 5 天左右就可到达月球。 飞得更近了。相比嫦娥一号200 公里高度环月轨道,嫦娥二号将进行100 公里高度环月探测,并将进入 100 公里 15 公里椭圆轨道绕月飞翔,最近点距离月球惟独 15 公里,将在更近距离内探测月球地形地貌。 装备更好了。嫦娥二号将携带诸多新装备奔月,分别对嫦娥三号的预选着陆区进行优于10 米和 1.5 米分辨率的成像试验,能获得更清楚、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 技术更新了。同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技术系统更加复杂。嫦娥一号有9 个分系统,嫦娥二号增加了一具技术验证系统,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积存经验。 嫦娥二号的成功飞翔,是我国航天科学工作者和无数为航天事业作出奉献的科学家和相 关人员的骄傲,也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 &ldqu o;嫦娥二号蕴含着中华儿女别断求索、勇于进取、永攀高峰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当今世 界,开放和利用航天科技成果,正成为衡量一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尺,站起来、强起来 的中国别仅能够在一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一定会比人家做得 * 更美丽。中国航天人一次次的 高难试验、一次次新的跨越,一次次的成功发射,使中国人游览太空终究成为事实! 它有力地佐证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精益求精、别断创新的执著和勇气,生动地表现了中国赶超 世界水准、实现强国梦的理想和信念,鲜亮地凸现了中华儿女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智慧和丰采! 嫦娥二号昭示着科学技术是国家进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知识算是力量,科技算是引擎。 科技强,国家强。 同学们,作为中国人,我们应感到无比自豪;作为中国人,我们更要有一种别断求索、 勇于进取、永攀高峰的奋发向上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改日的辉煌而努力奋 斗。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Aerospace Con tro l and Applicati o n 第34卷 第1期2008年2月 嫦娥一号卫星的地月转移变轨控制 宗 红,王淑一,韩 冬,王大轶,李铁寿,张洪华,黄江川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 要:文章阐述了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阶段(从星箭分离到进入使命轨道)的高可靠、高精度自主变轨控制方案,介绍了飞行轨道、轨控策略及控制参数优化、星上自主变轨控制的系统设计和相关参数的地面标定等,给出了在轨飞行试验的验证结果。 关键词: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轨道控制;自主变轨控制中图分类号:V446 1;V44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579(2008)01 0044 07 O rbitM aneuver C on tro l duri ng C isl unar T ransfer Phase for CE 1Spacecraft Z ONG H ong ,WANG Shuy,i HAN Dong ,WANG Day ,i LI T ieshou ,Z HANG H onghua ,HUANG Ji a ngchuan (B eijing Instit u te of Control Engineering,B eijing 100080,China ) Abst ract :A high l y re liab le and accura te on board contro l syste m design sche m e is presented for the or b it m aneuvers o f CE 1spacecraft duri n g its cisl u nar transfer phase .F li g ht trajectories ,or b it transfer strateg i e s and para m eter opti m ization ,on board autono m ous m aneuver control procedures and para m eter cali b erations are addressed.Flight verification resu lts are g i v en as w e l.l K eyw ords :CE 1spacecraf;t cisl u nar transfer ;orbit contro;l autono m ous or b it m aneuver 收稿日期:2007 12 11 作者简介:宗红(1971-),女,北京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飞行器制导导航控制的研究工作(e ma i :l zongh @bice .org .cn)。 1 引 言 嫦娥一号卫星于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 18时05分04秒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一次远地点变轨和三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并于11月5日准确按计划完成第一次近月制动,成为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又经过两次变轨后,她终于到达离月面200k m 的通过月球两极上空的圆形工作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与月球轨道交会过程中地月转移变轨控制至关重要,特别是第三次近地点加速和第一次近月点制动两次关键变轨,其控制窗口具有唯一性和短暂性,必须保证按飞行计划及时、准确地完成各次变轨控制。为此,嫦娥一号卫星采用星 上自主定姿、自主姿态控制、自主开/关变轨发动 机、自主故障检测以及快速恢复轨控的自主变轨控制方案,由地面配合进行轨控参数优化及推力标定 和加速度计标定,并采取保证变轨精度的系统设 计,出色地完成了地月转移过程中的各项轨控任务。文中所指的地月转移阶段是指从星箭分离开始到进入使命轨道的整个过程。本文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地月转移阶段的飞行轨道和变轨策略、轨道控制大系统、星上自动变轨控制的设计、变轨控制参数的计算和标定、保证变轨精度的其它措施以及飞行验证结果。 2 地月转移飞行轨道及控制要求 2.1 在地月系统中的标称飞行轨道 嫦娥一号卫星的地月转移阶段,包括调相轨道、地 44

嫦娥一号至嫦娥三号资料简介 嫦娥一号简介 “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任务“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一号”的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 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

cháng é y ī h à o w è ixīngjiǎnj i è
嫦 娥一号卫星简介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于 2005 年底完成了卫星初样产品的 研制和相关试验,2006 年 10 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 测试和各项试验,20071年已完成了产品研制,并通过了各项试验考核验证。
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三方号红卫星平台,并进行了○适 ○应 ○性 改造。其卫星本体为一个 2.22m×
1.72m×2.6m 的六面体,两侧各装有一个大型展开式太阳电池翼,当两侧太阳翼完全展开后, 最大跨度可以达到 18m,重量为 2350Kg,设计工作寿命为一年,将运行在月球表面 200km 高的极月圆轨道。
1 2007 年 8 月
嫦娥一号由以下多个分系统组成。
1. 结构与机构 2. 热控制 3. 供配电i 4. 制导 5. 导航与控制
? 推进 ? 数据管理 ? 测控数传 ? 定向天线 ? 有效载荷
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其中星上有效载荷用 于完成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的保障系统。嫦娥一号将直接执行 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的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 4 项科学任务。
中国的航天器已经达 到的距地球最远的距离为 7 万公里,而月球距地球 38 万公里,而且月球以及月球
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关系非常复杂,所以嫦娥一号卫星与一 般的地球卫星有很大的不同,在轨道设计、测控、制导导航 与控制、热控和数据接收天线研制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和关键技术。
---------------------------------i 2005 年 10 月

嫦娥四号 材料一: 嫦娥四号自2018年12月8日发射到2019年1月3日着陆月球用了26天,为什么嫦娥四号绕月时间比嫦娥三号多用了13天呢? 一是嫦娥四号需要等待月昼充能量。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探测器只有在月球着陆区的白天着陆,才能得到充分的太阳光开展工作。而嫦娥四号“近月制动”之后,运行的轨道面到着陆区上方的时候正好是着陆区的晚上,因此嫦娥四号要持续绕月飞行一段时间,才能赶在月背的白天实施着陆。 二是嫦娥四号发射窗口限制多。为获取最大的运载能力,嫦娥四号的发射窗口要考虑很多约束条件,使其与日、地、月的相对关系满足任务需求。例如,奔月轨道需要调整近月点经度和飞行时间,让环月轨道临近着月点上空,为登月创造条件;奔月飞行过程中,要考虑太阳能帆板的受晒问题,要求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太阳帆板之间的夹角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三是嫦娥四号的在轨测试需要力求精细。在升空和着陆过程中,嫦娥四号要按需调整速度和轨道机动参数,而且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还会有相应的科研测试项目。嫦娥四号绕月期间一些设备需要开机进

行测试,有足够的时间,才能让测试更完整,准备更充分。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1月9日)材料二: “嫦娥四号任务是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孙泽洲介绍说。虽然有嫦娥三号的技术基础,但是嫦娥四号有许多新研设备,有些还需要全新研制,而且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未知因素和各种风险非常高,设计难度非常大。同时,还需要新研制和发射一颗中继卫星,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位于日地连线上、地球外侧约150万公里处)上为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巡视器与地球之间搭建一条通信的纽带,这将实现首次人类航天器的对地对月中继通信。目前,他带领研制队伍已经进入最后决战决胜的时刻,即将迎来发射“大考”。 “我们希望用有限的条件尽可能多获得一些成果,在已有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希望步子迈得大一点儿,更高效地推动技术进步”。孙泽洲总设计师充满希望和自信地说。而他的这种希望和自信正是源于他投身中国航天事业二十余年的艰辛探索和悉心积累,从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开创我国航天第三个里程碑,到嫦娥三号完美的落月之旅,再到接过中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大旗,从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拓展到4亿公里远的火星,孙泽洲和他带领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迈出中

---------------------------------------------------------------范文最新推荐------------------------------------------------------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思想汇报 科技的创新,让人心跳。几十年自力更生,我国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到绕月探测,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前沿技术上取得这么多成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让中国人的心一起跳动。航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航天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丝一毫的差错或疏忽,都将导致整体计划的失败。这股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劲头,在观看火箭腾飞的刹那,已悄然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五千年积淀力量,六十一年昂首向前,不管风吹浪打,中国不卑不亢,迎接世界挑战,不屈不挠,展示中国风貌!从世博会的精彩纷呈到“嫦娥2号”的纵身飞天,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中国用行动一次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也将承接这些风光,展示中国的辉煌。它代表了我们向全世界展示的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在运动中激昂的斗志,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青春活力与热情! 1 / 7

身为中国人,在经历了祖国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目睹了祖国不断强大的过程,怎能在面对如此盛大的成功时还能平静下来?身为中华儿女,又怎能不为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我想这次的探月之旅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在中国的航天史迈另外领域的旅程杯,从这次计划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科技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很大的成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我们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特色,更是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了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平复差距还比较大,不过中国共产党正在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在同一水平上,再也不会有贫富之分,我们再也不会为买不上房子而愁,不会为由于路程遥远而不能回家而伤心了。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创新超越,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前列,成功举办了一次世界一流的奥运会和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世博会,尤其是嫦娥二号探月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让西方国家大开眼界,真正打开了中国科技强国的大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名声,我们在发展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真正的信心,相应的就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年轻一代也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那就是继承和发扬历史的传统,延续科技,经济的发展,在使命面前,我们别无选择,所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而要担当这种使命,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认清楚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作为一个入党

嫦娥一号卫星载激光高度计 作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 摘要嫦娥一号卫星载激光高度计在我国是第一次作为航天产品来研制,在工作模式、元 器件工作、工作环境保证和测试方法方面引入了新的技术问题。激光高度计的成功运行证明了其在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本文介绍了CE-1卫星激光高度计的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设计、发射系统设计和接收系统设计,阐述了其主要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路线;分析和总结了空间激光器的设计和激光高度计的空间适应性设计;阐述了激光高度计的地面测试情况;最后介绍了激光高度计在轨运行和在轨测试的情况。 关键词: 嫦娥一号卫星,激光高度计,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N247 文献标识码:A Chang’E-1 Satellite Laser Altimeter auther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Chang’E-1 Satellite Laser Altimeter, developed to Moon, is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planet’s topography by laser ranging.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develop space-borne laser altimeter in china. The Chang’E-1 Satellite Laser Altimeter has gained useful datum and obtained the scientific objectives. This proved that the laser altimeter’s design is reasonable. A description of the laser altimeter system was presented. The design included emitting system, received system, space environmental adaptability, space laser, prelaunch measurement and on-orbit operation situation. Keywords:Chang’E-1 Satellite, Laser Altimeter, system design 1.引言 激光高度计是我国于2007年发射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CE-1)的有效载荷之一。其实现了获取卫星星下点月表地形高度数据的任务,为月球表面三维影像的获取提供服务。通过星上激光高度计测量卫星到星下点月球表面的距离,为光学成像探测系统的立体成图提供修正参数;并通过地面应用系统将距离数据与卫星轨道参数、地月坐标关系进行综合数据处理,获得卫星星下点月表地形高度数据。激光高度计技术是从激光测距中演化来的,激光测距在我国的应用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但是在此前仅限于在地面或机载的情况,CE-1激光高度计是我国第一个星载激光高度计,由探头和电路箱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其主要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

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的意义 篇一:2014 高考作文素材:嫦娥三号成功发射 北京时间 2 日凌晨 2 时 17 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 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 在夜幕中飞行约 18 分钟后,火箭将嫦娥三号送入近地点高度 200 公里、远地点高度约 38 万公里的地 月转移轨道。 据了解,嫦娥三号奔月飞行约需 112 小时,在此期间将视情况进行轨道修正,预计探测器将于 12 月 6 日飞行至月球附近,实施近月制动,进入 100×100 公里的环月圆轨道。 按照计划,嫦娥三号于 12 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 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 嫦娥三号探测器和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研制。与发射嫦娥二号卫星火 箭相比,用于此次发射的火箭进行了多项技术状态更改,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 全性。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186 次发射。 探月工程是中国 16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实施的又一 重大航天工程,规划为绕、落、回三步曲。2007 年 10 月成功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在轨有效探测 16 个月, 顺利完成第一期环球绕月探测任务。第二期任务的先导星嫦娥二号于 2010 年 10 月成功发射,目前飞离地 球已突破 6000 万公里,完成了一系列既定任务和拓展任务。 而嫦娥三号将主要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和月球巡视探测,是探月工程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 的里程碑意义。 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受访时称,中国有望在 2020 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从而完成无人探 月工程绕、落、回三个探测阶段,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篇二:嫦娥三号“奔月”,意义何在? 嫦娥三号“奔月”,意义何在? 1、嫦娥三号登月的里程碑意义。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 12 月 2 日 1 时 30 分 00 秒 34 毫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 火箭成功点火推上太 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首次开始 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之旅。嫦娥三号 3780 公斤,搭载的月球车重量约 140 美国和前苏联的月球车重量更小, 加齐全。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直接 转移轨道飞行约 5 天,进入 100 公 轨道飞行约 4 天,变轨进入 15 公里空。“嫦娥了奔向 38 重量约为公斤,比功能也更送入地月里环月 圆*100 公里椭圆轨道,再飞行约 4 天后,从高度约 15 公里的近月点开始慢慢由动力控制软着陆,成功后探 测器释放玉兔月球车,开展预定的月面巡视勘察,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一系列科学探测。

嫦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思想汇报 科技的创新,让人心跳。几十年自力更生,我国运载火箭从常规推进到低温推进,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到绕月探测,形成了长征火箭系列型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前沿技术上取得这么多成就。没有自主创新,不可能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团结奋进的航天精神,让中国人的心一起跳动。航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命运与航天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丝一毫的差错或疏忽,都将导致整体计划的失败。这股团结一致,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的劲头,在观看火箭腾飞的刹那,已悄然注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五千年积淀力量,六十一年昂首向前,不管风吹浪打,中国不卑不亢,迎接世界挑战,不屈不挠,展示中国风貌!从世博会的精彩纷呈到“嫦娥2号”的纵身飞天,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顺利召开,中国用行动一次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也将承接这些风光,展示中国的辉煌。它代表了我们向全世界展示的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在运动中激昂的斗志,一种属于中国人的青春活力与热情!身为中国人,在经历了祖国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目睹了祖国不断强大的过程,怎能在面对如此盛大的成功时还能平静下来?身为中华儿女,又

怎能不为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我想这次的探月之旅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是中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体现,同时也是在中国的航天史迈另外领域的旅程杯,从这次计划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在经济,科技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很大的成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正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我们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中国特色,更是从物质和精神上解决了人民的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社会平复差距还比较大,不过中国共产党正在致力于此问题的解决。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在同一水平上,再也不会有贫富之分,我们再也不会为买不上房子而愁,不会为由于路程遥远而不能回家而伤心了。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创新超越,科技水平达到了世界前列,成功举办了一次世界一流的奥运会和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的世博会,尤其是嫦娥二号探月火箭的成功发射,都让西方国家大开眼界,真正打开了中国科技强国的大门,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的名声,我们在发展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真正的信心,相应的就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年轻一代也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那就是继承和发扬历史的传统,延续科技,经济的发展,在使命面前,我们别无选择,所以,我们的任务很艰巨,而要担当这种使命,我们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认清楚自己,给自己一个定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向党组织靠拢.二,认真学习党章,关注党的重大会议和决策,努力提高政治素养.三,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要做好.四,学习科学知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资料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共同组成。与嫦娥一号、二号不同,嫦娥三号不再称为卫星,而是称作“探测器”,包括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 2013年11月26日嫦娥三号月球车得名“玉兔”在我国首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中,近65万网民投票“玉兔”号。 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总重近3.8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后,“玉兔”号将驶离着陆器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按照计划,将于12月中旬择机在月球虹湾地区实现软着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2017前后将开展探月工程第三期任务,主要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人类探月一般遵循“探”“登”“驻”三大步。中国探月工程将第一大步“探月”细分为三期——即“绕”“落”“回”三小步。 绕月探测工程,由嫦娥一号卫星承担。“绕月”任务圆满完成后,进入探月工程二期“落月”阶段,“落月”主任务由嫦娥三号承担。嫦娥二号由嫦娥一号“备份星”转为嫦娥三号“先导星”。嫦娥三号是中国首个在地球以外天体实施软着陆的航天器,将实现探月工程二期“落”的工程目标。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的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大部分,其中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由9个分系统组成;而着陆器是为了实现月面软着陆专门量身定做的新型航天平台,具有11个分系统。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经发射段、地月转移段、环月段和动力下降段等过程,飞行大约14天的时间,将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之后,着陆器释放巡视器;两器分离后,各自独立开展月面探测工作。与以往航天器相比,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就是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执行软着陆及月面巡视勘察任务,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第一。嫦娥三号在飞行任务期间,将重点实现三大工程目标。一是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等关键技术,提升航天技术水平;二是研制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具备月球软着陆探测的基本能力;三是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此外,嫦娥三号还将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及其可利用资源的调查、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与月基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对中国后续探月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将有效促进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 探月工程二期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任务。其中,先导星嫦娥二号在完成环

嫦娥一号探月中的控制技术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其研制和发射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端。嫦娥一号卫星共有11个分系统组成:即总体,测试两个综合分系统;平台部分的结构,热控,制导、导航与控制、能源、推进、数据管理(OBDH)、测控数传、定向天线八个分系统及有效载荷分系统。本文主要对嫦娥一号GNC(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进行粗略分析。 嫦娥一号卫星GNC系统完成了许多复杂任务。在调相轨道,GNC系统执行一系列姿态机动和轨道控制,使卫星在适当时间转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地月转移轨道,GNC系统保证卫星对太阳定向,并执行几次轨道中途修正,使卫星捕获预定环月轨道起始点。在月球轨道捕获阶段, GNC系统执行几次轨控发动机点火,使卫星捕获月球轨道并进入标称环月轨道。在环月轨道, GNC系统使卫星本体对月球定向、太阳帆板对太阳定向、定向天线对地球定向。 嫦娥一号卫星GNC系统的敏感器包括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紫外月球敏感器、速率积分陀螺和加速度计;执行机构包括飞轮装置、推力器、帆板驱动装置、天线驱动装置和轨控发动机;控制器包括控制计算机、应急计算机、配电器和二次电源。GNC系统的软件包括控制计算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应急软件和部件LTU软件。LTU通过内部总线与控制计算机相连,构成计算机控制网络。控制系统的这种分布式体系结构保证GNC分系统高效、可靠、实时地实现嫦娥一号卫星的控制功能和性能。 1、巡航期间的姿态控制 在卫星环月运行之前,除了轨控阶段,卫星运行于巡航姿态。姿态确定是利用太阳敏感器的输出给出太阳矢量方向在卫星本体系的表示,然后根据太阳敏感器的安装矩阵计算卫星偏航角和俯仰角。巡航姿态角速度的确定是利用速率积分陀螺的输出,然后根据陀螺的安装矩阵计算卫星三轴姿态角速度。巡航姿态的控制分为太阳捕获和太阳定向两个阶段:在太阳捕获阶段,太阳敏感器输出,利用相平面控制算法,通过推力器点火驱使卫星旋转使太阳矢量进入数字太阳敏感器视场;在太阳定向阶段,通过数字太阳输出和陀螺输出外推,根据系统动力学,利用相平面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通过推力器点火和飞轮转动保证卫星Xs轴指向太阳。巡航姿态控制的特点是卫星既可以绕Xs轴慢旋,也可以使Xs轴绕俯仰轴偏

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杂谈 1003 2201 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成功突破 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对X频段深空测控、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和突破。 特点总结 更快更近和“看”得更精细 再过112个小时,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在这个比嫦娥一号工作轨道低了100公里的高度上,搭载在卫星上的7种有效载荷,将帮助嫦娥二号实现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4大科学目标。其中,新研制的CCD相机能够将图像分辨率从嫦娥一号的120米提高至优于10米。“这颗卫星飞得更快,离月球更近,‘看’得更精细了。”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 圆满成功 要等嫦娥二号传回图像 在轨工作期间,卫星还将降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图像的成功传回,将成为嫦娥二号飞行任务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嫦娥二号任务总经费投入约为9亿元人民币,卫星在轨工作设计寿命是半年。“如果

PowerPoint怎样制作嫦娥卫星绕月飞行动 画 PowerPoint怎样制作嫦娥卫星绕月飞行动画 PowerPoint制作嫦娥卫星绕月飞行动画 一、准备素材:星空图、月球图和嫦娥卫星图片。(月球图和卫星图最好用图片处理软件抠去背景。) 二、插入素材:运行PowerPoint 2003,新建一空白幻灯片,执行格式-背景命令插入星空图作为背景。然后执行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依次插入月球图和卫星图,调整好大小比例和位置。 三、创建动画效果:鼠标左键选定卫星图执行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命令,展开自定义动画任务窗格,单击添加动画右侧的下拉按钮,在下拉列表中选择动作路径-其他动作路径在基本类型中选择圆形扩展命令。然后用用鼠标通过六个控制点调整路径的位置和大小。把它拉成椭圆形,并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四、设置动画:用鼠标左键在自定义动画窗格中双击刚才创建的圆形扩展动画,打开圆形扩展设置面板,鼠标左键单击计时,把其下的开始类型选为之前,速度选为慢速(3秒) ,重复选为只到幻灯片末尾。(见图1)这样嫦娥就能周而复始地一直自动绕月飞行了。 五、绘制运行轨道线:用自选图形中的椭圆工具画一个椭圆图形,调整其大小和位置,让它与圆形扩展动画路径重合,再设置其填充颜色为无填充颜色,为线条设置自己喜欢的颜色和粗细。最后鼠标右键单击椭圆图形执行叠放次序-下移一层命令,让卫星在它的上面沿轨道绕行。 六、环绕处理:复制粘贴月球图,让它与刚才插入的月球图完全重合。右键单击刚才粘贴的月球图执行显示图片

工具栏命令,打开图片工具栏,选择其中的裁剪命令,从下往上裁剪刚才复制的月球图到适合的大小,(见图2)使得卫星产生绕到月球背面的效果。 七、动画完成,执行幻灯片放映-观看放映,我们的嫦娥也能绕月了!

物理小论文 -----------------------------论述“嫦娥一号”奔月的主要过程及其其中的物理学原理 姓名:高桥 班号:06121203 学号:1120121827

摘要:本文详细地描述了“嫦娥一号”奔月的整个过程以及在奔月过程中所蕴 涵的物理知识和其所应用的物理学原理,从更深层次分析我国完成嫦娥一号工程的艰辛 关键词:奔月过程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角动量守恒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我国宇航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最激动人心的事件当中就包括“嫦娥一号”工程的顺利进行,这次工程的成功也为后期的嫦娥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下一步登月计划以及更深层次对外太空开发开了先河,所以,有必要对这次工程进行深度剖析。 二、“嫦娥一号”探月过程 1.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直冲云霄,奔向遥远的月球,成功地进入环绕地球的预定轨道(即16小时轨道)。2.环绕地球运行 (1)第一次变轨。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一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2)第二次变轨。26日17时3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指令,开始实施第二次变轨。这是卫星的第一次近地点变轨。11分钟后,远望三号测量船传来消息,卫星变轨成功。变轨前,北京飞控中心对轨道参数及控制参数进行了精确计算,随后向在太空飞行了3圈处于近地点的“嫦娥一号”卫星发送了高精度控制指令,卫星主发动机准时点火,使卫星进入24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由5万多公里提高到7万多公里。这次变轨为卫星在预定时间到达设计的地月转移入口点创造了条件。 (3)第三次变轨。29日18时01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飞行第3圈时,远望三号测量船在近地点顺利发现目标,把相关数据传送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时把有关指令发至“嫦娥一号”卫星。实行这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由24小时周期轨道进入48小时周期椭圆轨道,远地点高度将由7万多公里提高到12万多公里。“嫦娥一号”卫星进入48小时周期轨道后,先后开启太阳风离子探测器和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环境探测。 3.实现绕地、月转移 31日17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接到指令,发动机工作784秒后,正常关机。17时28分“嫦娥一号”在48小时周期轨道上运行1圈后,成功实施第三次近地点变轨,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飞向月球。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四次变轨。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在地月转移轨道只进行了一次中途修正,就直飞月球捕获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