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常州第24中学刘霞

审稿:常州市清潭中学顾亚珍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诵读古今名家优秀诗文,陶冶情操,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感受本单元诗篇中生动的形象与意境,体会诗中丰富的想像和情感。

懂得写诗作文皆由感而发,因情而生,能进行自由作文创作。

4、积极参加赛诗会,编手抄报、壁报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热爱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品位。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毛泽东词二首》2课时

《古代诗词三首》3课时

《现代诗二首》2课时

《歌词三首》1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自由作文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其教学宗旨就是要借助诗人的创造精神和诗歌的深蕴旨意来教化学

生,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体验思想的启迪,神韵的领悟。各课设计思路简单介绍如下:《毛泽东词二首》:通过朗读可更好的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在诵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把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朗读背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卜算子·咏梅》可采用比较阅读。

《古代诗词三首》:①《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样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何能让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多角度理解木兰的形象特点,使这一人物回归本色生活,应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本诗时把分析木兰的形象特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意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人物,把握文本主题。这首诗风格刚健清新,语言质朴生动,既有雄浑的气势,又富有生活气息,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学习本诗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②《观刈麦》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处境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深深的谴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的含义。

③《破阵子》表达了作者虽有伟大的抱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描绘的梦境,体会作者驰骋沙场的壮志豪情。

《现代诗二首》:①《回延安》:语言通俗,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淋漓酣畅地抒发了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恰当运用民歌形式和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体

会从中抒发的感情。②《再别康桥》课前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学生由于平时对新月派诗歌接触较少,对这类充满浪漫气息的有唯美倾向的诗歌比较陌生,因此,很有必要对徐志摩和他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学生通过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唤起他们读诗的兴趣,教师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境,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然后穿插读诗技巧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情趣。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导演和引路的作用。

《歌词三首》:歌词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而言,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学生对于歌曲这一艺术形式并不陌生。而且很多学生能唱不少歌曲,对歌曲较为感兴趣。这是学习这三首歌词的良好前提。利用这一优势,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学习本文,应该先让学生学唱这三首歌,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这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词的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并进一步进行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再选唱其他爱国歌曲,可以组织班级演唱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诵读欣赏》:结合诵读欣赏的教学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让学生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

《写作:自由作文》: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赛诗会、诗歌朗诵会,或编写手抄报、壁报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丰富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品位。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导语:明确任务听讲

2 布置活动:

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

阅读、做好批注。教后反思

3 布置活动:谈谈你最喜

欢诗词?为什么?准

备3—5分钟,先有感

情地朗读,然后说出喜

欢的理由,体现自己真

实而独特的感受,

讨论,结合阅读提示,谈谈自己对诗词的喜爱。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

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

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

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

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

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

究问题。(如探究“中国

古代诗词“、”中国现代

诗歌“等等)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第三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

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

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

合单元专题,选取感兴

趣的专题,收集各方面

的材料,开展以“我与

诗歌”为主题的活动(可

以是壁报、手抄报、电

脑小报,宣传栏、广播

讲演、朗诵会、赛诗会

等形式)。

讨论、交流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

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后反思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

验吗?

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

自我反馈

班上)

4、你能品味诗歌中优美、凝练的

语言并做了一定的摘抄吗?

5、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

吗?

6、你参与了以“我与诗歌”为主

题的探究活动吗?

2 小结:自我小结

第2课时:《毛泽东词二首》之《沁园春·雪》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2、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能联系词中的文化背景说出自己对诗人

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

收集咏雪的诗词,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播放电视诗歌《沁园春·雪》,创设

意境;简单讲述这首的背景。

听讲

2 简单介绍词的知识。(词谱、词牌、

上阕、下阕等)

听讲,做适当记录。第二块:整体感知全词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初

步感受词的意境。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

2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纠正、完善。

(教师适时点拨)

交流、完善。

3 组织学生齐读,要求注意读出激越豪

壮的语调,把握重音、停顿和语气等。

全班齐读。第三块:精读品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阅读这首词

的感受,如谈写作思路、修辞手法、写

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等。细读并根据这些角度在相应的语句边做好批注。

2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预设以下一些内讨论、交流,做相应

容)

①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

②上阕中“望”字的作用;虚实结合;动静结

合等。

③下阕中“惜”字的作用;评价古人的意图;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等。

的记录。

3 梳理归纳:上阕写景,大气磅礴;下阕抒情、

议论,风流豪壮。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

合,浑然一体。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

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讲、完善。

4 探究阅读:你如何看待词中所提及的英

雄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历史人

物?

交流、完善。

课后学习:

1、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两首诗词在取景角度上的异同。

2、背诵《沁园春雪》,摘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第3课时:《毛泽东词二首》之《卜算子·咏梅》

学习目标:

1、结合搜集查阅的资料和对两首咏梅词的比照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及思想感情,丰富语文积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梅花的高贵品质中受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染熏陶。

课前学习:

1、搜集古今诗人的咏梅作品。

2、查阅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文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后

反思

1 由“你见过梅花吗?你了解梅花吗?”引入。

以“多彩的梅世界”为题,组织同学汇报交

流搜集的资料。(诗文、图片、乐曲等)搜集人自行介绍。(详细内容、搜集渠道、自我感受)。

2 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针

对搜集信息的质量、渠道、展示效果等方面)

自评、互评。

3 背景介绍:这是毛泽东写于1961年12月的一首

词。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

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

泽东作了这首词,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

听讲

第二块:比较阅读,探究意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这两首词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可从构

思考、讨论、交流

景、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来做对比)

2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朗读时两首

词分别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自由朗读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批评、指正。交流、完善。

4 组织学生朗读,男生读毛泽东的词,女

生读陆游的词。

男女生分读。第三块:自主学读,理解研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把搜集的关于两首词的赏析文章,发给

各小组,鼓励各组根据阅读理解,探究

发现,深入体会两词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各组探究、交流。

2 学生结合本组的学习,交流理解与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点拨。引导学生互相补充、

评价。(可预设以下内容)上阕:①联系

一下时代背景,“春归”、“春到”有什么象征

意义?②“已是悬崖百丈冰”对梅花的描写

有什么作用?③哪一个字写出了梅花的美

丽?④“梅花”在词中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下阕:①你是怎样理解“俏也不争春”的?整

篇: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②

词的上下阕内容各侧重于什么?抒发了作者

什么样的情感?

交流理解与收获。

3 归纳小结。听讲

4 组织学生齐读两首词,读出你的理解。齐读两首

第四块:深悟情感、创意表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或对

梅花的感情,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作、绘画、背

诵、抄录等均可。)

交流、完善。

2 成果展示,相互评价。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3 感情读背,升华理解。读读背背。

课后学习:

关于咏梅的诗词有很多,根据你的课内外积累,试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名篇附板书设计

卜算子咏梅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陆游

形象傲雪俊俏,积极乐观寂寞凄凉,饱受摧残

思想感情乐观向上,充满自信低沉孤高,悲观消沉

境界气势恢弘,博大高远狭隘局促,灰暗抑郁

第4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木兰诗》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2、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乐府诗的特点。

课前学习:

1、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把握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自由朗读全文。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曾经出现过

为数不少的女英雄形象,为我国古代

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光彩。你能举

几个例子吗?学生举例可能涉及:穆桂英、顾大嫂、扈三娘、孙二娘、花木兰等等。

2 简介乐府和《木兰诗》背景听讲第二块:整体感知诗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朗

读全文,读准字音。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自读,

划出不会读的字。

②同桌互读,订正字音。

2 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师生共同评议指正。

师生共同评议指正。

3 组织学生全班齐读,巩固字音和停

顿。

全班齐读

第三块:精读全诗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参看页下注释及

工具书,试译课文,如有困难,提出

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或教师帮助释

疑。协作翻译全诗,小组内答疑解难,指定一人记录小组内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准备质疑。

2 指定学生翻译,其他学生纠正、完善。

(教师适当点拨)

交流、完善

3 组织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大声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

地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齐声朗读。第四块:研习讨论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设疑:熟读全诗后,能谈谈你收获最

大的一点是什么吗?

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2 预设讨论的主要内容:①木兰的形象

特点。②乐府诗的特点。(教师适时

点拨)大胆谈出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

3 关于木兰的形象(可参照下面内容)

①木兰是一个勤劳的热爱和平的劳动妇女。

②木兰是一个聪明又孝顺的女儿。

③木兰是一个坚毅果断、报效国家而不贪功

名的巾帼英雄。结合课文中描写木兰的语句谈人物形象。

4 关于乐府诗(重点分析修辞方法的使

用,突出诗歌的韵律美)如:排比、

对偶、夸张、比喻等。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感受其语言特点。

5 小结: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既使得诗

歌语言生动流畅富有韵味,体现出浓郁的民

歌特色,又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有血

有肉,真实动人,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附板书设计

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课后学习:

请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诗》为题编一则故事,将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第5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观刈麦》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歌,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2、能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读课文。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思考学过哪些

描写农家生活的诗歌?

讨论、交流

2 简单介绍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

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听讲

3 组织学生读课文,并为生字注音。

并试着概括诗歌内容。读课文,正音,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块: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

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

用“---------写出了--------”的句式

说一说

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

2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学会赏析方

法。

交流、完善。

3 组织学生思考:①用一字概括百姓

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

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②面对这

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

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思考、讨论、交流。

4 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班朗

读。小结归纳: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

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

自己做了对比,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

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全班朗读

第三块:再读诗歌,激发想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将理解融入其

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

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

描写的画面。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

象:①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

等)②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

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再读诗歌,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2 组织学生交流。交流、完善。

3 总结学法:读诗韵,赏妙点,悟情

感,创意境,现主旨。

听讲

4 组织学生读背课文。读背课文。

课后学习:

以“你看……”开头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100字以内)

第6课时:《古代诗词三首》之《破阵子》

学习目的:

1、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2、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3、在理清文章的思路中,培养想像能力。

课前学习:

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为生字正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播放录象:金兵入侵,战火弥漫,

北方沦陷区老百姓流离失所,与此

相对比南宋统治者在杭州西湖边

醉生梦死。导入语:面对此情此景,

一位位爱国将领,一个个仁人志士站了

出来,南宋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就是这样

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他著名的词《破阵子》。

听讲

2 播放名家朗读,请学生注意读音、

节奏、语速、情感等

听读,看课文。

3 组织男女生分组交替朗读,“沙场

秋点兵”“可怜白发生“两句齐读。

注音朗读节奏,表现豪壮与悲凉的

英雄之气。注意醉态,“八百里”“五

十弦”的壮阔军营,“快马”、“弦

惊”的激烈战斗,“可怜白发生”

的悲壮与无奈。

男女生分组交替朗读。第二块:品读赏析,感受意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选择最喜欢的词句进行

分析,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品读赏析

2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适当点评。交流、完善

3 归纳小结: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

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

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

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

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

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

听讲

起壮志未酬的悲情。第三块:发挥想象,感受豪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发挥想象:①假如你是词

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

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②假如

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

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描述

2 “可怜白发生”一句,让学生读南

宋文人类似的悲叹。(如:文天祥: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岳

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

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举例

3 组织学生全班齐读。全班齐读。

课后学习:

背诵《破阵子》,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第7课时:《现代诗二首》之《回延安》

学习目标: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课前学习:查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

的亲身感受

交流 2 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

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

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

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

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听讲

3 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

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听讲

第二块: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

成五部分。

自由地散读

2 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

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

音部分。

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

3 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

价。

交流、完善。

第三块: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

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

点拨。

质疑、答疑。

2 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

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

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

析性的文字。赏析诗歌,选择这首诗的某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 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

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

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归纳、做相关记录。

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第8课时:《现代诗二首》之《再别康桥》

学习目标:

1、咀嚼、吟诵,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2、能说出本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

1、布置“我所知道的徐志摩”,让学生上网查询徐志摩生平资料及相关的现代诗,寻找诗歌散文电视《再别康桥》。

2、说说这首《再别康桥》怎样打动了你?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片段和电视散

文《再别康桥》,让学生谈谈“你所

知道的徐志摩”根据预先找的相关资料,交流“我所知道的徐志摩”

2 放《神秘园》乐曲,配乐范读,充分

营造读诗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入境。看课文、听朗诵注意重点字词读音与全诗意境

3 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阅读全诗后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的感受。第二块:配乐朗诵,加深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边看康桥风光片,边放声朗读,自

行品味:诗中哪些字词激起你的共鸣?换一

种读法会怎么样?教师适时点拨。

边读边品味

2 组织学生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理解诗眼:第一节中的“轻轻的”三个字须重

读,节奏整体上呈轻微跳跃之感

②理解意象:第二节中的“金”、“新娘“、“艳”、

“心头”重读,“荡漾”用琶音

③理解抒情法:第三——第五节是情感发展高潮

段,读时应投入,表现诗人的豪情,突出个别动

词,节奏加快。

④理解诗意跌宕:第六节诗人抒情格调陡转,此

节读前要有较长停顿,语气突转后再一气呵成。

⑤理解诗的回环美:要将“浓得化不开”的离情

充分表现出来,重读“悄悄的”、“云彩”二字可

采用拖音或一字一顿,以显示结句的意味深长。交流,与教师可达成互动。

3 小结:这首诗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

涵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

的品味。再次播放音画,组织全班朗诵。

全班朗诵。

课后学习:

1、课外延伸:找徐志摩另外一首《偶然》进行自我朗读鉴赏。

2、仿写精彩诗节,多读好诗,有条件可以试着配乐。

3、选择与亲人团聚或分别时的一1-2个场景,学写一首小诗。10行左右,要求

写出真情实感。

附板书设计

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开头——感伤、无奈

柳影——由衷欢喜

青荇——永久恋情

清潭——陶然忘情

高潮——快乐至极

转折——悲从中来

结尾——意味深长

第10课时:《歌词三首》

学习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三首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培养学生爱校、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

上网或查阅书籍了解作者;利用工具书,结合页下注释,读准课文;学唱三首歌。第一块:朗读比较,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这三首歌词,思考两个

问题:①找出每首歌词你最喜欢的一句歌词,并说说

喜欢的理由。②三首歌词表现了什么共同主题?放声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2 教师明确:这三首歌词都联系到歌颂祖国、歌唱人

民、歌唱美好的生活等内容,歌词感情充沛,艺术感

染力强。

听讲

3 组织学生全班齐读,体会感情。全班齐读第二块:协作学习,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后

反思

1 播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彭丽媛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以及《黄河颂》,分

小组讨论听后的感受。这三首歌中最打

动你的是哪首歌?为什么能打动你?学生自我思考1-2分钟后选择一首最喜欢的歌曲。被同一首歌打动的同学组成几个学习小组,共同交流讨论,自由推选组长,作好记录,并推选一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

2 组织学生全班交流:《我的中国心》歌词凝

重,感情深沉,表达了海外赤子永不改变的爱

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从赞美家乡、

歌颂理想、憧憬未来三个方面表现这片土地充

满了希望。歌词结构严谨,韵脚明亮,形式整

齐,语言明快。《黄河颂》是诗人张光年写于

抗日战争初期的一首很有影响的抒情诗。以

“我”为抒情主体,抒发了发自内心的强烈感

情和民族责任感。诗的语言十分精彩形象。三

个比喻,贴切而又形象生动,句式的选用和句

子长短的安排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黄河的气

势和诗人心中的激情。交流、完善、做相关记录。

3 组织学生学唱这三首歌曲。学唱这三首歌曲。第三块:创作歌词、表达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模仿这三首歌词,创作一首小诗来赞

美我们伟大的祖国、赞美我们亲爱的家乡或我

学生自行创作。

们的学校。

2 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饱含深情地朗读出来;

3 原创歌曲演唱会。原创歌曲演唱课后学习

一、写出除课文以外的其他三首爱国歌曲的名称,并学会欣赏。

二、学唱《长江之歌》,并对歌词作简要评析。

第11课时:《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2、背诵古诗三首。

课前学习:

查阅工具书,上网搜集相关资料,试读这三首诗。

第一块: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

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

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古诗文,

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听讲

2 范读或放朗读录音,组织学生划分节奏。边听边划分节奏,可

小声跟读,注意节奏

划分规律。

3 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律诗

有八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

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

二二一”。回答,总结规律,并做相应记录。

4 组织学生齐读,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读

诗的方法。

全班齐读。第二块: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释疑. 结合所查资料,利用工具书

和课文的注释,独立思考分

析,然后与同学合作讨论。

2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

解、点评及赏析,并适时点拨。相互交流对诗词的理解、点评及赏析。

3 归纳小结,并组织学生在理解的

基础上再次全班齐读。

全班齐读。第三块:背读诗歌,再悟美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自由地读读、背背自由读背。

2 指名学生示范背读。听讲、纠正、完善。

3 师生一起背诵。师生一起背诵。

4 回味小结:通过这三首诗的朗读、感

悟,让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

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

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审美能力。

听讲

课后学习:

背诵这三首诗

第12、13课时:写作——自由作文

写作目的:

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

课前学习:

预习有关“自由作文”内容。

第一块:盘点“自由作文”知识要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组织学生自学自学

2 师生归纳小结:①什么是自由作

文?②为什么可以自由作文?③

怎样写好自由作文?

交流、完善。

3 作文训练: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

材,写一篇作文,或写人或记事,

或描写景物,内容不限,文体不限,

但要注意内容具体,写出自己最真

实的感受。学生同桌谈写作思路。

同桌交流写作思路。

4 交流,教师给予点拨。交流、完善。

第二块:学生写作并自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明确写作要求,组织学生写作。写作

2 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第三块:师生共同修改作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 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1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赛诗会

学习目标:

1、激发朗读诗歌、积累诗歌的兴趣。

2、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思想情操。

课前学习:

教师准备:

1、提出活动设想,帮助学生确立背诵内容

2、向学生介绍获得古诗的途径:语文书、古诗文必背、唐诗三百首

3、指导学生分工合作

4、选好主持人和评委,指导他们如何策划比赛

学生准备:

1、用三周的时间去查找、背诵书本内外吟诵季节的古诗词;

2、四大组的组长安排好本组的参赛对象,要求人人参加。每三人一组准备一个季节;

3、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当主持人,策划本场赛事的形式、内容和规则;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课后

反思

1 主持人宣布本次比赛的目的、形式、内容和规则(比赛的办法是:

以大组为单位参赛,根据累计得分评出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和第四

名,然后颁发小红旗和奖品。比赛规则是: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每个

环节各组均有三人参加,不得重复参赛。第一至第三环节中,三名选手

可以商定选择某一个季节的问题来回答。记分办法是加分制,答错了不

倒扣分。)

2 比赛分四个环节进行:(在各环节的比赛中,四大组均派出三名选手

组成一个参赛小组,不得重复参加)

①珠联璧合:即给出诗句的上句或下句,选手补出另一句。选手可以选

择季节。每位选手回答十题,每答对一题得五分,小组累计总分一百五

十分。

②完璧归赵:即根据所提供的作者及诗题,准确无误地背出原诗。选手

可以选择季节。每组另派三名选手参加,每人回答五题,每答对一题得

十分,累计总分一百五十分。

③火眼金睛:即根据所给诗句,说出它是吟诵哪个季节的。各组再有三

位选手参加。选手可以选择季节。每人回答五题,每题十分,小组累计

总分一百五十分。

④猫鼠对碰:即双方互相出题,要求对方回答。各组派出未参加的人上

台。选手不可以选择季节。每题思考时间不得超过三十秒。每位选手回

答五题,每题十分,小组累计得分一百五十分。

3 评委评出第一名至第四名,然后发奖品和小红旗

4 主持人致辞并宣布比赛结束。

课后学习:

1.每位学生写一篇活动心得

2.每人出一期“赛诗专刊”的手抄报

3.宣传委员负责出一期“赛诗专刊”的黑板报

第15课时:单元总结

综合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 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 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 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

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 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 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 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狼》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狼”的成语展示。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4、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5、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6、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前门拒虎,_进狼)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8、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9、象豺狼一样凶恶_成了习性。形容为人_。(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

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我们所熟悉的“画皮”就是出自《聊斋志异》中。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缀窘苫弛眈瞑隧黠 (二)读懂字词、句子。 段1: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止:通“只”;缀:紧跟。 段2: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从:跟从。并驱:一起追赶。 思考下面问题: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妥协退让。)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段3:写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表现屠户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窘:危急。顾:回头看。薪:柴草。苫:盖上。弛:放下。敌:攻击。 段4: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少时:一会儿。去:离开。暇:空闲。洞:钻洞。 隧:钻洞股:大腿。盖:原来。暴:突然。 思考下面问题: 1、“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2、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岳飞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译,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岳飞的性格特征,了解岳飞的事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分析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难点:领会岳飞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全班齐读课文,正音。 毕沅yúan 吴玠jìe 名姝shū 宵旰gàn 掳lǔ掠 束刍chú 颁犒kào 蹙cù额 三、讲解课文 1、解词(课下注解除外): 事,侍奉。 姝,这里指美女。 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 掳,抢取。

颁,颁发。 犒,犒劳,犒赏。 众,多。 尽,都,全。 召,召集。 所向,达到的地方。 克捷,获胜。 缺,缺。 竭,尽。 辞官,辞谢升官。 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分层次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3、全班朗诵。 第二课时 一、昨天让同学们回去之后把《岳飞》这篇课文串译一遍,然后总结出岳飞的三大品格,现在我请几个同学讲一讲。 (1)至孝至忠(2)治军有方(3)爱民如子 二、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 三、岳飞这个名字太响亮了,我们总是能够通过各种路径听到关于岳飞的故事,我也布置大家去搜集了,根据你们搜集到的资料,你们还知道岳飞还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和性格特点,小组交流补充一下,各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小组交流、讨论) 如:他国尔忘身,爱民如母;力挽狂澜,无私奉献;沥血衔冤,忠贞不渝;他为抗金大业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志酬乾坤。(学生举例说明) 这一切,铸就他成为万世楷模。岳飞的出现,不仅中国人民引以自豪,也为世界人民所敬仰。 四、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很丰富,那么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岳飞这个人物,是不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值得颂扬? 如:我们要学习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学习他“仁,信,智,勇,严”的品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