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创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创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创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创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真实的英豪》

●教育方针

常识方针

1.了解、堆集“舍暇、阴霾、刻不容缓、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朝思暮想”等词语。

2.了解有关航天和载人国际飞船的开展概略。

3.了解讲演词的特色。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及写作思路。

才干方针

1.联络日子领会,赏识、了解本文意味深远的语句。

2.领会悼文的爱情头绪,领会本文一同的艺术魅力。

德育方针

1.领会悼文对堕入沉痛之中的美国公民所起的鼓动和鼓动效果,在重复吟诵中遭到熏陶。

2.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求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力。

●教育要害

充沛吟诵,领会讲演词表达的思想及其爱情改变的头绪。

●教育难点

了解文中意味深远的语句,取得思想启迪。

●教育办法

1.吟诵法。这篇讲演词情感表达丰厚、激烈,冲击人的

心灵。朗诵是领会著作爱情的最好办法。只要这样才干感触讲演者的心境,充沛了解课文内容。

2.探求拓宽法。课前鼓动学日子跃搜求有关航天探险的

布景材料,以求在有必定感性知道的前提下深层了解课文内在。以学生探求为主,教师处以必要的指点,特别是挑选要害词语揣摩言语的办法。

●教具预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演示朗诵磁带。

●课时组织

1课时

●教育进程

[教育要害]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揣摩文中意味深远的语句。

[教育过程]

一、导语规划

(多媒体显现有关航天飞机外形、熊熊的火球、爆破时

分叉的火焰、麦考利芙相片等)

同学们,科学开展的漫绵长路上,处处叠印着探求者明

显的脚印,而向不知道国际每跨进一小步都会添加一百的险阻。1986年1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上空的一声巨响,“应战者”号航天飞机化为碎片,人类探求太空的豪举遭受严峻不幸,这个“全美的灾祸”深深震慑着人们的心灵,在1月31日休斯

敦航天中心举办的悼念大会上,时为总统的里根宣布了声情并茂的讲演,对罹难的整体机组人员所表现出的勇气和献身精力给予逼真昂扬的称颂。今日,咱们将在这篇讲演词的引领下去回忆为航天作业而献身的英豪们。(板书文题、作者)

二、材料助读

多媒体显现:

1.美国航天飞机“应战号”

“应战者”号是美国研发的第二架航天飞机。与榜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比较,

它在结构、材料和设备方面都有所改进。

“应战者”号的首航时刻在1983年4月4日~9日,共完结了两项首要使命:发射

一颗两吨半的“盯梢和数据中继”卫星;宇航员斯托里·马斯格雷夫和唐纳德·彼德森

进行榜首次“太空行走”。

1986年1月28日这次飞翔,是“应战者”号的第10次飞翔。

2.摘自《北京晚报》1986年1月29日有关美国“应战号”产生爆破的报导

美国“应战号”航天飞机于1986年1月28日在卡纳雅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

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5万英尺的蓝地利忽然爆破,机上包括女教师麦

考利芙在内的七名宇航员悉数罹难。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是美国宇

航史上最严峻的一次事端。美国上下极为震动,现场观众惊惶万分、痛哭失声,各

地下半旗致哀,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哀悼的钟声。

三、吟诵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全文,感知内容要害。标明段序并疏解字词。

多媒体显现:

(1)给加粗字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集()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释义。

闲暇:作业或学习之余的闲暇时刻。

刻不容缓:急切得不能再等候。

锲而不舍:雕琢一件东西,一向刻下去不放手。比方有恒心、有意志。锲:雕琢。

阴霾:文中指一种压抑、烦闷的气氛。

孜孜不倦:描述十分勤勉,不知疲倦。

朝思暮想:睡梦中都想着寻觅,描述火急地期望着。

归宿:人或事物终究的着落。

2.教师伴奏范读全文,学生领会悼文的思想爱情。考虑:以特定身份(既作为代表全国公民的总统又是公民中的一员)讲演的里根,在悼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指名学生答复,教师归结:

里根在讲演中表达的爱情包括沉痛和力气两个方面。从

爱情头绪看,文章前半部分首要是抒情沉痛心境,后半部分则首要表达力气,两种爱情不是爱憎分明,而是难分难解。美国宇航史最严峻的一次事端带给人们的无疑是沉痛,但讲演者的言辞更意在于给后继者奋然前行的勇气和力气。

3.学生速读全文,勾画出给人启示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并扼要评点。

学日子跃讲话,教师归结:

(1)“英豪之所以称之为英豪,并不在于咱们颂赞的言语,而在于他们一直以高度的作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奇特而美好的国际进行探求的职责感,去实践真实的日子以致献出生命。”

七位宇航员是真实的英豪,他们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向国际进军的赞歌,他们的开辟精力、勇于探求的精力鼓动了美国甚至全国际公民。

(2)“在苦楚中咱们知道了一个意思深远的道理:未来的路途并不平整,整个人类行进的前史是与全部艰难险阻奋斗的前史。”

往后的路途绵长弯曲,航天作业不会一往无前,它需求人们为之奋斗、献身;一同,不只航空作业,整个人类行进的前史便是与全部艰难险阻奋斗的前史。要奋斗,就会有献身,前仆后继,才会取得成功。

(3)“咱们所能找到的仅有安慰是,咱们在心里知道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天主承诺以永存生命的归宿。”

航天勇士的灵魂虽留在了悠远的太空,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探求不知道领域的精力却鼓动、鼓动后继者愈加奋然前行。他们是人类的精华,是永久铭刻在人类探求史的。4.学生自在吟诵,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教师清晰:

从写作思路视点来看,文章以总——分——总的头绪行文。榜首部分(1~4)表达深深的哀痛和对英豪的称颂;第二部分(5~13)别离回忆献身的航天英豪,要公民永久记住这些“真实的美国英豪”;第三部分(14~21)召唤公民化沉痛为力气,持续英豪未竟的作业,持续向太空进军。

5.学生团体朗诵课文5~13语段,指名学生用一句话别离归纳七名宇航员的成绩或性情特征。

学生答复,教师归结:

迪克·司各比机长为探求太空不畏风险。

迈克·史密斯为祖国屡建战功。

朱蒂丝·莱恩尼科笑对作业,乐对人生。

埃里森·奥尼佐卡充溢愿望,建树了难忘成绩。

罗纳德·麦克耐尔性情坚毅。

格里高利·杰维斯不忘母校为国争光。

科里斯塔·麦考利芙以勇气和探求精力荣膺全国公民的教师荣誉。

小结:正由于作者捉住英豪令人感动的日子细节,打开厚意回忆,所以他的讲演才是令人感动的、和蔼可亲的,不给人客套、虚伪、造作的感觉。

四、研读探求

1.学生默读全文,研讨研讨疑问。

(1)讲演者提及女教师麦考利芙的时分,为什么说她“凝集了整个国家想象力”?

(2)宇航员们由于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献身,但为什么讲演者还说“这是倾诉成功和英勇的故事?”

(3)讲演词第16语段中说到一个世纪前美国西部的开辟者们的意图是什么?

(4)里根总统所宣传的美国精力的详细内在是什么?怎样看待这种精力?

(5)你以为里根这篇声情并茂的讲演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指名学习小组陈述研讨纪要,不同定见全班谈论,教师小结:(1)麦考利芙是全美选出来的教师代表,是国际上榜首位“太空教师”。她参加这次太空飞翔,其含义非同小可。原定由她在太空中向美国和加拿大250多万中小学生教学两节太空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扮演,孩子们没想到迎来的却是凶讯。在这里,“整个国家的想象力”可以了解为代表着美国未来和期望的中小学生。

供给助读材料:

多媒体显现:

殉难的女教师麦考利芙

美国“应战者”号上7名罹难的宇航员中,最有目共睹的是来自民间的中学女教师麦考利芙。她是一位恰当有名的社会学教师,在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教授社会学课。1985年她从11000名应征教师中被选中搭乘“应战者”号升空。

康科德中学有1200名学生。全校师生都以麦考利芙能作为榜首位美国布衣升入太空而感到极大荣耀。28日那天上午,全校师生兴致勃勃,像节日相同穿戴彩色六色的衣服,带着乐器,老早就挤入教室和礼堂的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候观看自己的教师的前史性宇航。

总算看到了“应战者”号腾空而起,同学们兴奋地喝彩起来。可是,一会儿学生听到一声爆破,看到一团火球和飞机碎片拖着长长白烟。一个个笑脸登时被吓呆了,大厅里一片幽静,孩子们很快放声大哭起来。良久良久,他们仍呆坐在电视机前,不相信那是真的。

从前和麦考利芙竞选的一万多名中学教师和他们的学生也都从电视中看到了这幕惨剧。

威斯康星州米尔沃基市斯托莱中学校长史伯斯塔说:“这个事情使人感到喉部如同

堵住一块东西似的。咱们要记住这个悲惨剧,接受经验再向行进。”

(2)人类探求太空的前史,原本便是一部冒险的前史,

一部英勇者的前史。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风险,完全可能一去不返,但他们并不惧怕,而是卑躬屈膝,义无反顾,随时做好了献身的预备。从这个含义上说,不论成功仍是失利,每一个升空的宇航员都是成功者,都是英勇的人,都值得人们学习。

(3)将开发美国西部的拓荒者的开辟进取与当时的宇航

作业作类比,阐明开展宇航作业相同需求前仆后继、开辟进取的精力。

(4)里根所宣传的美国精力的详细内在是指开辟精力、

想象力、英豪主义、献身精力、巨大的勇气、令人信任的名誉、刚毅不屈的质量等。

(5)本文的主题思想可以归纳为:哀悼罹难的航天勇士,表扬人类的探求精力,召唤人们化沉痛为力气,踏着先烈拓荒的路途,持续进行太空探求。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深化领会讲演词的特色。

教师提示:讲演词归于谈论的领域,但它一般不讲究说

理的严密性和思想的逻辑性,而总是以某一种精力鼓动听,以

逼真的爱情打动听。也即讲演词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力。动笔之先要澄清聚会的意图或活动的意图;了解听众的年纪、文化水平和感兴趣的问题;清晰讲演者所在的身份、位置,然后确认讲演的主题。内容要充分、明显,道理要说得精辟透彻;尽可能选用言传身教,以加强与听众爱情上的沟通,言语要理解通畅、朴素天然,并恰当选用设问、反诘、引证、比方等修辞手法。

本文动听心魄的力气,首要是里根作为讲演者的姿势和

角色定位恰当,以情动听,以情感人,言语都从内心中天然流出。

五、讲堂练习(分发讲义材料)

1.给下列语句挑选适宜的词语。

(1)在苦楚中咱们知道到了一个含义()的道理:未

来的路途并不平整,整个人类行进的前史是与全部艰难险阻奋斗的前史。(A.深入B.艰深C.深远D.深远)(2)就在灾祸产生的那天,咱们一切美国人都()地

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A.关心B.重视C.关心D.关心)

(3)那些为人类做出奉献而从不()些微酬谢的人建立起来的。(A.央求B.央求C.希求D.请求)

2.下面句中空白处应填的一组是()

咱们的国家确实十分走运,由于咱们依然保持着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咱们依然有像“应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豪。

A.巨大的勇气令人信任的名誉刚毅不屈的质量

B.令人信任的名誉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质量

C.刚毅不屈的质量巨大的勇气令人信任的名誉

D.巨大的勇气刚毅不屈的质量令人信任的名誉

3.请用简明的语句归纳下面一段话中的深入含义。

他们来自这个巨大国家的五湖四海——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互相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担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同。

4.“自豪”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带有不同的爱情颜色,请用褒义的“自豪”和贬义的“自豪”各造一个语句。参考答案:1.(1)C(2)C(3)C

2.A

3.他们为了一同的抱负和使命,从祖国的五湖四海走到了一同。

4.如:(1)王晓同学在省里的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咱们都为他感到自豪。

(2)她从前次考试后就自豪了,所以学习成绩下降很快。

六、讲堂小结

“应战者”号尽管已化为碎片,但人类的探求精力却得

到了发扬,恰如新闻谈论《“应战者”号追思》中说:“一部科学史证明了一条定理:为了开辟,有必要冒险。”从达尔文、诺贝尔到利赫曼、罗蒙诺索夫,无一不是冒着生命风险研讨科学的,人类前行的史书镌刻着英豪的姓名,而布景则是这种开辟进取、勇于探求的精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不可是前贤的职责,也是咱们的使命,愿因有了咱们的担承,人类探求的脚步走得更远。

七、安置作业

学习了《真实的英豪》后,你有什么感触,写一篇读后感,标题自拟。

●活动与探求

1.收集一些关于人类探求太空国际的材料,了解人类对

太空进行探求的前史与现状。我国人在古代就开端观测天象,制作星空图等。我国也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可以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之一,当时我国正在研发载人国际飞船,争夺在近期内将咱们的载人飞船送入太空,进一步进步咱们的航空技能,进步咱们的国力。请同学们就此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国际航空技能开展状况的了解,以及你对我国行将发射载人飞船的观点。

2.阅览音讯《美“应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破》

(张允文)与新闻谈论《“应战者”号追思》(郝铭鉴)

3.阅览下面语段,答复后边问题。

①载人国际飞船是一种能确保宇航员在太空日子和作业

以履行航天使命并安全回来地上的航天器。我国研发的载人国际飞船的首要用途是进行近地轨迹飞翔,实验载人航天技能;调查轨迹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要素对人体的影响,开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察,为经济建设供给材料。

②我国研发的“神舟”号载人国际飞船,由乘员回来座舱、轨迹舱、服务舱和应急设备等部分组成。回来座舱是飞船的中心部位,它是飞船上升和回来进程中宇航员乘坐的舱段,也是整个飞船的操控中心,不只要求和其他舱段相同能接受起

飞、上升和轨迹运转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并且还要求能饱尝再入大气层和回来地上阶段的减速过载和气动加热。轨迹舱是宇航员在轨迹上的作业场所,里边装有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服务舱设备推动体系、电源和气源等设备,对飞船起服务确保效果。应急救生设备确保能在应急状况下使宇航员安全回来地上。

③此外,载人国际飞船还采纳如下办法以处理一些特别问题。一是环境操控办法,首要效果是调理舱内和航天服内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确保宇航员所需的氧气量、通风量、用水量,并吸收和处理废物。二是人工操控办法,首要是在主动体系失灵的状况下,由人参加操作和操控飞船,处理应急状态下的一些状况,免生意外。三是安全回来办法,首要是确保宇航员安全回来。这除了设置牢靠的防热保护层确保回来舱不致被焚毁外,还要使回来进程中的制动过载设备十分有用,以确保宇航员的身体可以接受;一同还要进步落点精度,以便及时发现宇航员。四是高牢靠性办法,首要是力求满有把握。为此,在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之前,飞船各体系和设备均要进行牢靠规划,要害部件选用双备份或三备份,飞船须在严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上测验,并进行模仿飞翔实验。

(1)上文三个天然段顺次介绍了我国研发的载人国际飞

船的________、________和处理国际飞船的________,首要运用了________的阐明办法。

(2)从第②段看,对载人飞船各舱段的一同要求是什么?(用原文作答)

(3)为确保宇航员安全回来,文中介绍了哪三点办法?

(4)从文中看,国际飞船在正式载人飞翔之前要完结哪

三方面的作业?意图是什么?

(5)请你结合课文内容给国际飞船和载人国际飞船下定义。(6)我国研发的载人国际飞船的首要用途是什么?

参考答案:

3.

(1)首要用途组成部分一些特别问题的办法分类别(2)能接受起飞、上升和轨迹运转阶段的各种应力和环境条件。

(3)①设置牢靠的热保护层。②使回来进程中的制动过

载设备十分有用。③进步落点精度。

(4)①对飞船各体系和设备进行牢靠规划。②在严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地上测验。③进行模仿飞翔实验。意图:确保高牢靠性,力求满有把握。

(5)国际飞船是一种能在太空作业以履行航天使命的航天器。载人国际飞船是一种能确保宇航员在太空日子和作业以履行航天使命并安全回来地上的航天器。

(6)进行近地轨迹飞翔,实验载人航天技能,调查轨迹上失重和空间辐射等要素对人体的影响,开展航天医学;对地球资源进行勘察,为经济建设供给材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 册教案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__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 __成立五十周年之际, __、 __、__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 __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

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一单元千古涛声第一课长江郭风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3.领悟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品味学习本文的语言。重点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通过本文的学习体会作者对祖国对时代的赞美。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长江的挂图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3.作者简介: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17年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

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4.学习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玫瑰()曙天()吹拂()哺育()舢板()驳船()堆栈() 5.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6.自主、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本文界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2)互动学习:互动1:作者描写长江问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备课

龙廷镇中心学校2017—2018学年度3443模式课时备课年级:年级学科:上课日期:2018年月日 课题老王课型新授主备人个备人 学习目标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准备PPT 是否使 用课件 教学实施过程集体备课及二次备课 阶段环节教学活动设计 开始篇()作业讲评 ()预习检测 ()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 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 人的尊严和崇高。 过程篇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简介作者: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 生于北京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 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 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 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 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 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 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 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

(完整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 的特点。3.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 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 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 挚的特点。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 2.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 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 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不过,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 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

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 忆性散文《邓稼先》。 (一)、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 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 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 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 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 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因为他学 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 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实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 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 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 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 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 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xx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进度表

第周星期第节本学期累计总课时年月日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 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春》教案语文版

第1课《春》

2.诱思导学1.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读时注意语气.语 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出示字词 3.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读课 文:弄清字、 词。 2.学生自读把握 语气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课 文,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认真听 读的习惯,使不 同层次的学生都 能积极主动地获 取知识。 3.合作探究教师出教师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第一部分的哪些词表现了春天来临 的过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 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第二自然段与下面五个段落的是什 么关系?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春草图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草的特 点?这段除了些草,还写了人在草地 上的活动,作者为什么要写人的活 动? 4.春花图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可爱的花 儿的? 5.作者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调动了 哪些感官来写? 6.春雨图中作者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 点进行描写的? 7.作者在这幅画面中主要围绕一个 “多”字来描绘人们“迎春”的图景 的,试问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 “多”? 8.在最后一部分,作者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觉融合到三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句 中,朗读并揣摩,说说它们分别体现 了春天的什么特点?这三个比喻句的 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与教师的点拨和 学生的学习合。 成绩不错的学生 更注和积累,成 绩略差的同学的 理解并及时消化 畏难心理 让学生自主思 考,深入理解写 景散文描写景物 时应抓住景物特 点、多角度、有 顺序描写,并深 入理解文章内 涵。 4.朗读背诵指导1.朗诵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 音的把握,以及对作者感情的处理。 2.背诵要按文章结构顺序 学生朗读并背诵 培养学生快速高 效背诵文章的能 力。 5.拓展延伸这篇散文运用了精妙的词语和丰富的 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请找出此类句子,品味赏析。 学生有难度,教 师加以点拨 培养学生语言欣 赏能力,以读促 写。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pdf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分。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 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 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 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 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 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 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

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 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 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 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 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教材 ,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 充分显示了语文的特性 , 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 为完成好这学期的教学任务 , 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素质 , 特制订如下计划 . 一、教材分 析 本册共有 30 篇课文(其中讲读 15 篇, 自读 15 篇), 分为四大板块 , 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这学期共人 , 上学期语文最高分分,最低分分,优秀人数,人平分 分. 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太差 , 甚至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 . 学生的口语表达 能力不够 , 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 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 , 理解不透 . 三、学期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 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 ,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 发展学生的智力 , 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 ,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 发展健康个性 ,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 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 , 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 打下基础 . 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 , 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 , 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 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 ,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 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 具体的说 , 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 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 , 了解基本写法 , 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 , 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 , 培养默读的习惯 , 提高阅读速度 ,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 精彩片段 , 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 读文言文课文 , 要了解内容 , 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 熟练使 用常用字典词典 ,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 人文素质目标 :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 , 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 , 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 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 , 为人处事的心理 , 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 四、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 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 ,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 提高思想认识 , 陶冶道德情操 , 培养审美情趣 . 2.语文教学中 , 要加强综合 , 简化头绪 , 突出重点 ,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

202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导语】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主宰,让我们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成就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青春写满无悔!搜集的《2019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

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1邓稼先 1.通过小标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各部分的关系,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2.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情感。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感受句式运用服从感情表达需要的特征。 4.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梳理字词,了解背景 1.字音字形。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 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 2.重点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元勋:立大功的人(多指开创性事业中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界限分明地。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层,重复;穷,穷尽。 3.文体介绍。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篇一:《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ǐng)偏僻(pì)挖掘(jué)钓鱼(diào) 悠扬(yōu)弥散(mí)宛转(wǎn)踊跃(yǒng) 兽脊(Jǐ)蕴藻(yùn)乌篷(péng)支撑(chēng) 漂渺(miǎo)旺相(xiàng)撮着(cuō)桕树(jiù)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集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全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 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传记或散文。这些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或是博学睿智的科学家,或是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家……阅读、学习这些描写人物的作品,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说和做》是一篇散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本文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精选的事例典型,结构严谨,语言精练,抒情议论精当,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一文节选自萧红的《萧红全集》,是一篇散文。本文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简练生动,以对话表现人物,且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本单元的“写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精神”。旨在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学习、积累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并能在今后的写人作文中适当运用这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会读会写会用。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激发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全部教案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是对这部分容的理解困难;2、是有些难解的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 的情况? 二、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 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围。 三、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轻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卧,豁huō,敛liǎn,脑髓suǐ,陌生mò。鉴赏,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竹筛shāi,秕谷bǐ,系jì,传授shòu,书塾shú, 四、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五、细读课文 问: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 离儿童实际的私塾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案1 《狼》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能熟练的翻译课文,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 2、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理解句意、文意。 3、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关“狼”的成语展示。 1、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2、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狼贪虎视) 3、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4、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5、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 6、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前门拒虎,_进狼) 7、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8、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9、象豺狼一样凶恶_成了习性。形容为人_。(豺狼成性) 10、比喻坏人当权。(豺狼当道)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广读经史,学识渊博。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加之自幼喜欢民间文学,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吸取创作营养,熔铸进自己

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现实意义。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我们所熟悉的“画皮”就是出自《聊斋志异》中。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准字音。 缀窘苫弛眈瞑隧黠 (二)读懂字词、句子。 段1:写屠户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止:通“只”;缀:紧跟。 段2:写屠户惧狼。这是故事的发展。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从:跟从。并驱:一起追赶。 思考下面问题: 1、面对狼“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如何?(内心害怕。) 2、他用什么方法对付狼?(把骨头扔给狼。) 3、用这样的方法对付狼,体现了屠户对狼的态度是怎样的?(迁就安抚。) 4、“复投之”又体现了屠户怎样的心态?(妥协退让。) 5、“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什么本质?(贪婪凶残。) 段3:写屠户御狼。故事进一步发展。表现屠户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窘:危急。顾:回头看。薪:柴草。苫:盖上。弛:放下。敌:攻击。 段4: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少时:一会儿。去:离开。暇:空闲。洞:钻洞。 隧:钻洞股:大腿。盖:原来。暴:突然。 思考下面问题: 1、“狼不敢前”的原因是什么?(屠户“弛担持刀”准备搏斗。) 2、狼既然“不敢前”,为什么又“眈眈相向”?(不甘罢休、耍弄阴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