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2018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2018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2018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2018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第一课《定位置》

内容标准:

1.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2. 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力培养

1.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猜测。

2.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定性的观察与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2. 乐于与人合作。

设计意图

“定位置”是粤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就定位置、辨方向、学会看地图几个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在各种日常活动中常常需要判断自己与周围环境

相对位置的关系,所以需要运用方位及相关名词。本课借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了解方位的概念,从学生熟悉的自己身边的位置入手,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继而体验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相对关系,再借助情景,活学活用。通过“教学楼的位置”这个亲历活动,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和科学的描述能力,慢慢过渡到能根据一个参照物的位置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建立“位置”的概念,通过定位置的活动,让学生在“说说自己的位置”、在“位置‘接力’”等活动中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难点是在参照系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班级学生座位表、学校平面图、标明方位的卡纸、游戏活动卡片、绸带、南海海洋地图、船模型、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同学们,我们科学课的好朋友妍妍和我们一样都升上三年级了,开学的第一天,她来到了新的课室,课室里的同学就给她出了一个难题。

(出示课本图片。)

妍妍的位置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帮她找找吧。

汇报:学生根据图片进行汇报。

讨论:为什么每个人的说法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坐的位置不同,标准不同,所以说法不同。)

小结:我们应怎样确定位置呢?

二、活动一:说说你的位置

导入: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自己在课室里的准确位置吗?学生自己在小组内说自己的位置。

讨论:自己的位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清楚自己的位置吗?看谁说得最多,描述得最清楚。

小组讨论,共同商讨好描述方式。

汇报:各小组用比赛的形式描述自己的位置。

指导:为什么描述位置时都要借助其他的物体来说,不借助其他物体可以吗?

小结:你认为要确定一个准确的位置需要怎样的条件?(参照物、方向等)新|课 |标|第 |一| 网

先看看教室里面有哪些东西,它们分别在你的前、后、左、右哪个位置,然后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位置说一说自己坐在哪里。他们可能会说“我在靠近门窗的一边”、“我旁边有什么”、“我在某某的后面,我在某某的前面,我在某某的左面,我在某某的右面或我在谁和谁的中间”等等。当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以后,教师可以显示座位表,请每一位同学依照表格写出与自己相隔两个位置的前后左右同学的名称(如果座位是靠边的可不分不写),然后上交,老师随机抽取表格,请大家找出是谁写的,比一比谁找得快(作者不得参与)。从游戏中学生可能发现同一个同学的位置有不同的表述,让学生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知道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从而知道有很多种表达自己位置的说法。

注意老师应准备一些空的表格给学生(每个格子代表一个座位),在第几排与第几座交叉的地方做上记号,代表自己位置的格子。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坐标图”的方法来描述自己的位置。但在教学中,注意不要出现

“坐标”一词,只是让学生知道能用这样一种形式对位置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也可以让学生面对教室的四个面,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想一想有什么发现,面对不同方向,前后左右的物体就不同。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们“说一说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提问“如果不借助其他物体,能不能说清楚自己的位置?”从而使学生真正地意识到位置的确定是相对的。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用“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排?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座?”或“从左往右数,你是第几行?从前往后数,你在第几座?”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位置。

新- 课-标- 第-一 -网

三、活动二:位置“拉力”

准备:写有“前”、“后”、“左”、“右”和“1”、“ 2”、“3”、“4”的卡片。

活动:玩一个游戏让一位同学在这两叠卡片中各抽出一张卡片(方位词和数字词),出示卡片,这时与卡片对应位置的同学立刻站起来。看谁反应得快,站错或站起来较慢者为失败。

注意: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座位排列情况来选择相应的卡片,尽量不要出现选定位置不存在的现象。

四、活动三:教学楼的位置

导入:出示课本插图。

问题:试着描述书中学校的教学楼的位置。

要求:让学生观看书中的插图进行描述,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描述,只要能准确表达清楚1~4号楼的位置就可以了。

小结:播放《我们怎样确定位置》的视频。

五、拓展:远洋船的位置

导入:出示课本远洋船长故事图片。

交流: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方向的?

小结: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又是怎样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自己去寻找一下相关的资料。

目的:达利船长是怎样知道船的位置的?通过理解、分析达利船长的故事,加深学生对“方位”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辨方向》

内容标准:

1.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2. 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够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来描述方向。

2. 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3. 认识一天中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科学的规律。

2. 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设计意图

方向属于较抽象的概念,代表方向的名词来自于人们的共识所下的定义。当我们需要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时常常用

到方向。根据太阳的升落,定出东南西北,认识方向,找出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进而在生活中活学活用。

本课是本单元第三课的准备课。

教学流程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认识东南西北等方向,难点是学会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变化的规律等方法来判断时,辨认方向。

教学准备

自绘的动物公园地图、自绘的街道图、橡皮、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出示动物公园地图。

问题:我想去猴山看猴子,该怎么走?

讨论:看地图,确定图上猴山和自己在图中的位置。你该往哪边走?

交流:学生利用地图进行汇报。

小结:地图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一:太阳与方向

问题:你知道我们是怎样定方向的?

讨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方,相反的一方为西方。然后,使自己的左手对着东方,右手对着西方,则面朝向的一方为南方,背对的一方为北方。反之,傍晚太阳落下去的一方为西方,相反的一方为东方,南方和北方的判别方法同上。找出四个方向之间的规律按照顺时针的顺序。当已知一个方向后,可以依次找出其余的方向。

三、活动二:太阳位置的变化

任务:每天太阳东升西落,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基本相同。

观察:用模型进行实验观察。

找一件块状物体,可以是学生的橡皮擦等,用手电筒模拟太阳,沿一条直线上方走弧线,观察手电筒放置在不同位置时所产生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拓展: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观察,一天中正点时刻太阳所在方位。结合课堂上的实验,对照影子与太阳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看地图》

内容标准:

了解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识与功用。

2. 了解地图的发展过程。

能力培养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2. 体验建立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

“看地图”是“我们在哪里”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活动,开展确定方向的认识。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知识(前后、左右、远近的描述)入手,过渡到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并懂得利用地图来确定位置。在活动中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观察、小组讨论、趣味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及探索科学规律的兴趣,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能。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这些已知的知识,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看地图”一课中,从身边的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设计动物园参观路线的活动,明白地图对帮助确定方向和物体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继而以“认识地图”、“画学校地图”等活动,让学生学习并在生活中利用地图的知识,培养学生辨识地图和应用地图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地图的作用,学会认识地图,知道地图上的不同颜色、不同符号等表示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地图方向和图例、比例尺的概念。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观察地

图,回答或提示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在画地图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动手画校园地图,来加深学生对地图的认识。活动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校园,确定自己校园的方位,再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画一个简单的校园地图,最后让学生交流一下所画地图的情况,谈一谈自己在画地图过程中的感受和学到了什么。在拓展性的活动中,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从而体会地图的重要作用。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利用地图

“寻宝”的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会运用地图。

教学流程

提出问题——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迁移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方向、图例等),把所学到的地图知识应用于身边的实际生活之中。

难点是如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情景引入的动画、各种地图(动物园游览图、公园游览图、广东省地图省等行政区地图)。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图的知识,收集身边的地图,熟悉校园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情景:波波和他的好朋友们购票进动物园游玩。

问题:孩子们去动物园玩,有同学想买游览图,引出“地图有什么用?”的问题(利用任务驱动页,提出问题)。

目的:通过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设计参观路线

导入:出示课本动物园游览图(最好将地图投影出来,学生在汇报时能用电子教鞭软件把路线画出来)。波波和他的朋友进入动物园后,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想看的动物。

任务:设计参观动物园的路线。请学生为波波、彬彬、妍妍、琪琪设计几套游览方案。

要求:设计的路线尽可能先到达他们各自最想看到的动物所在的区域,然后再游览园内其他动物,尽量不走重复路,减少参观的路程。在汇报时选出“最佳方案”。

活动:各小组根据主题人物的要求对游览路线方案展开设计并讨论。

交流:小组中各成员在设计后要进行交流;小组成员评选出最好的设计图,并展示。比一比谁设计的参观路线更合理。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图,大组间相互评价各自的路线图,投票选出最佳方案。

活动:教师再指定观看某些动物,让各小组合作来设计参观路线,进行交流。

归纳:地图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地图的作用。如果没有地图,我们就会盲目地去寻找动物园的各种动物,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多走了路程,而且很可能经常走重复的路线。

三、活动二:认识地图

情景:(接活动一的第一方案情景)外地游客要离开动物园到省内的其他城市继续游玩。

问题:你能帮助外地游客看懂这幅行政区划图吗?在图中你能获知哪些信息?

出示带有图例的行政规划图。

观察:观察行政区划图。

汇报:以小小地图讲解员的身份,向外地游客(由学生或老师扮演)介绍行政区划图。

要求:引导学生从地图名称、城市方位、图例和比例尺等方面来表述。

归纳:要读懂地图就是要明白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一张地图除了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外,还需要使用确切的文字来补充符号不够的地方。

小结:播放《地图》视频,总结地图的知识。

四、活动三:画学校地图

情景:(接活动一的第一方案情景)外国友人非常感谢我们对他们的热情接待,他们也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小学学校的布局是怎么样的。

活动:为自己的学校画一幅简单的校园地图。

要求:

1. 小组合作完成校园及教学楼各层的地图。

2. 自行设计具有特色的简单图例,标识校园的各种场室。

分享:交流在画地图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五、拓展:地图的用途

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地方要用到地图?地图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给了你什么帮助?

目的:让学生体会地图的重要作用。

六、资料:地图的发展

任务: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了解地图发展的历史。

交流:谈谈自己对地图的了解。

七、课堂小结。

第四课《物体的特征》

内容标准:

1. 能判断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如木头、金属、塑料、纸等。并能按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重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在此经验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能用适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

2. 能判断物体是由玻璃、纸、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构成的。

能力培养

1. 学习比较的方法,能用各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量。

3. 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

“物体的特征”是“物体与材料”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先从物体入手,再研究材料,让学生从认识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获得抽象的概念。

本课安排了一些观察、描述、分类活动,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物品的观察,提高观察、描述和分类的能力。

教学流程

观察——提问——观察——记录——交流——运用。

重点难点

能判断物体是由玻璃、纸、陶瓷、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组成的;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质量和长度进行估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好各种体育用品图片、各种学习生活用品图片、黑胶袋或纸片箱、各种材料杯子的图片及实物、各种杯子的图片、一组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杯子、各种材料的样板、材料、形状、大小厚薄等不同的4组物体、各种测量物体质量工具(杆称、台称、电子称、磅称、地磅称等)的图片、天平使用示意图、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