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分别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在教育思想上有很大不同。

而比较中西方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注重权威西方注重平等中国在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之后,教育的发展就基本进入了传承为主的步调之中,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无论诗书礼乐还是射御历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还是先生讲、学生听,而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文化主张尊长有序,传统文化中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提倡师道尊严。

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

在古代私学中的先生就是最大的,先生的话就等同于真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开拓性和批判性。

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等级、权威观念,使中国教育必然携带着强制和暴力的色彩。

主要是指以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

说一不二,不容置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蹂躏。

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他们

1 / 7

变得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在西方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可以说,平等是西方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群,同样的,在教育上也能表现出来。

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平等交往的伙伴的角色,他们做的不是讲解,更多的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他们的老师会和你在讨论之中使你明白你想要的,然后让你自己去探寻;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是让你先做,而不是指导你的做法是对是错。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在先辈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

西方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中国注重稳定西方注重变革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静态的。

---------------------------------------------------------------最新资料推荐------------------------------------------------------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止的,中国的民众大多也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与我国的农耕社会是分不开的,同时,因为这种安土重迁、求久、拒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压制了国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和学术价值观。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西方教育在对待基础知识和教育改革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

中国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的四书五经还是现在的基础语文数学自然社会。

强调基础知识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基础知识并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

与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极不相称的却是我国停滞不前、呆板得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

课程设置多年来一成不变,教材内容十几年大同小异这使得国教育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

在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和殖民初期我们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西方个体文化中的那种鼓励独特、有创见,激励和促进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的东西。

而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之中,家长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并让他们的孩子自己总结规律,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

3 / 7

与中国相比较,西方人更富有冒险、创新、开小路的特质。

他们看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随时都会弃旧图新。

这种喜变、求变、善变的文化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教育不断改革、不断向前。

中国教育注重效率西方教育注重素质中国自从科举考试出来之后,大家的教育不是为了做人做学问,而是为了升官。

科举的本意是在有文化高素养的学子中选出人才,但渐渐演变成了为了科举而读书,在现代的初级教育,同样的大大提高了对于知识的传播,但同时也降低了对于人文素质的提高。

虽然在知识传播上大大的提高了文化的普及,但在人文精神方面确实大大的降低了。

现在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

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最新资料推荐------------------------------------------------------ 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们的素质培养,减低了孩子们在他们所处的位置的责任感,对于素质的养成有很大的推迟甚至阻碍。

反观西方,孩子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

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精神文明方面,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给孩子们机会犯错并改正,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言行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社会、家庭以及各种位置,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给他们精神上的生长空间。

中国教育重同一性西方教育重多样性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

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

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

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

5 / 7

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决定了中国教育天然地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

即用统一的内容、方法、进度、单一评价机制生产成品。

教育毫无生气,窒息着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中国,一堂课上得好的标准是:

教师讲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则认真听讲、细做笔记,回答提问态度谦虚,甚至连学生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

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规范、紧凑,实则缺乏内在感染力。

过于追求同一性和规范性的中国式教育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

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

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

西方学校的教学氛围自然灵活,较少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强制规范和统一要求,在教与学的设计、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会感到轻松与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

---------------------------------------------------------------最新资料推荐------------------------------------------------------ 活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差异有着极大地不同,以后在中国的教育更应该更重视素质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但对于我们特有的教育的优点也不能丢弃,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教育的弊端,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使我们的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7 / 7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2.重共性而轻个性 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权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权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

中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区别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寄予的殷切期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更是每位父母无时无刻要求自己应尽的义务。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也筹备着把孩子送出国外去留学。 中国教育是以学习知识为主,比较在意学生的个人成绩,而西方教育是以训练学生的能力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承认,从某一角度而言,西方教育更发达。 中西教育的本质区别: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从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得到的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西方教育重视以人为本,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应试教育,直接把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记住并接受。结果学生缺乏创新思维。 1、家庭教育: 中国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 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2、教师作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西方教育基于人文思想,从小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3、考试压力: 中国教育系统的考试负担相对较重,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家庭,还来源于升学和择校。对高分的期待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成绩被作为用来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不仅如此,学生的平均成绩还用于评价教师的表现。如果学生考试成绩好,老师未必会加薪,但是学生成绩过差,老师的薪资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美国学生在考试方面的压力相对较轻,并且教师受到源于学生成绩的影响较小。 出路:学习西方教育模式,发展兴趣爱好 如今孩子压力太大,一个个从小就驼背、近视,除了学习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江西龙虎山文武学校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开展兴趣教学,可以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身体。

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有何不同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中国式家庭教育范围慢慢扩大,“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诸如此类的词越來越多,指出了中国现实存在的一些家庭教育的弊端和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來看下中国式教育和西方式教育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式教育与西方式教育的不同 一、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口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验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学生口己知识的成果。回味中国的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那么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西方和中国教育最大差异就在于本质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从学生的本能出发,中国教育是一种“无次品生产”教育理念,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产出的是合格产品,教育之中的学生遵循“学习是不可以犯错的”的规律,学生创新思维在学校“完美”式教育模式中被禁锢。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课堂上从小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和思维口由,并对口己的言行负责。教师教育教学作用是指引者,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亲和无拘束,共同探讨问题,学生出现的疑问一起去图书馆或团体解决,学生口己去寻找资料正确与否口己做出判断,教师没有约束学生的口主思考。人文发挥学生独立或群体思维创造力一一让学生思想的口由和口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师提问, 学生最好正确回答,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彼动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谐的沟通,造成学生思维单一想象模糊的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硕背,牢而不固。 二、中西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儿个方面來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彼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來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而11纯粹的应试教育乂使大学成了学子们舒缓十儿年寒窗苦读圧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 三、中西学生从知识层面上的区别: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夭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口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口己擅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比与分析 近些年来,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在全球化的 今天,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了解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源自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 师重道,认为学生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更注重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这种差异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和背诵,也就是“举一反三”,而西方教育更强调理解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要沉下心来去学习,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西方教育则更注重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西方教育更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教育者则更强调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传统的中国教育对知识的重视也超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调死记硬背。 三、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文化不同,体现在教育中更体现为文化的内蕴和价值观的不同。对于中 国学生而言,文化差异往往表现为学习成绩的分数优越性,而在西方,学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学生智力的唯一方式,其个性和创造性也是评价学生的重要考量。另外,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和团队合作的精神,而在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主性。 四、教育意义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同时也 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也指向了改善和完善中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各自借鉴对方的优秀教学思想方法,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更好地培养出新一代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才。 五、结语 中西方的教育文化差异虽然存在,但是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弥补差异的巨大, 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对于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会有助于我们对文化间的理解更深入、更准确,而教育文化比较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话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更好地跨越不同文化之间思考问题,将文化交流和教育精神真正贯彻落实到位。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 中西方教育思想比较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分别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在教育思想上有很大不同。 而比较中西方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注重权威西方注重平等中国在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之后,教育的发展就基本进入了传承为主的步调之中,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无论诗书礼乐还是射御历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还是先生讲、学生听,而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文化主张尊长有序,传统文化中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 中国教育传统历来提倡师道尊严。 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 在古代私学中的先生就是最大的,先生的话就等同于真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开拓性和批判性。 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等级、权威观念,使中国教育必然携带着强制和暴力的色彩。 主要是指以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识专制和文化霸权。 说一不二,不容置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蹂躏。 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他们 1 / 7

变得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在西方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可以说,平等是西方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独立、自由和平等的。 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群,同样的,在教育上也能表现出来。 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平等交往的伙伴的角色,他们做的不是讲解,更多的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他们的老师会和你在讨论之中使你明白你想要的,然后让你自己去探寻;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是让你先做,而不是指导你的做法是对是错。 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在先辈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 西方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中国注重稳定西方注重变革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静态的。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中西方两种教育方式各有千秋。中西方教育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其中,中西方教育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种教育方式从理论上的出发点不同。 一、中式教育方式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重视悟性和天赋,注重启发学生悟性。对知识的传授方式 多采取讲解、讲解为主,讲究“笔直着,学识才深”之类的简约原则,鼓励学生灵活 应用知识,养成懂得思考、独立思考的习惯。 中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努力 向上。同时,这种教育方式注重道德和人民的感情,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但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再现”和记忆, 容易忽略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中式教育也注重入门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西式教育方式 西式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主探究。 教育内容包括语文、数学、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在传授知识内容时,西式教育更加注重严谨的逻辑性,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 西式教育的优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重视知与行的统一。同时,西式教育注重开展课程,学生可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不过,西式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式教育注重实践和创新,因此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中西式教育相互融合 在世界化的教育大环境中,融合中西式教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一些学校通过引进西式教育,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中式教育的理论学习,两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 值得强调的是,中西式教育的应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当西式教育过分注重开展实践,而忽略基本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时,应及时调整。当中式教育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扬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应加以提升。 总体而言,中西式教育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如何应用合理,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在中国的教育大环境中,需要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在这些探索中,中西式教育的相互融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的未来和命运都系于教育。 中西方古代学校教育也是有其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的。虽然不同国 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存在许多的异同,但是本文只讨论中西方古 代学校教育的异同。 一、教育的目的 中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区别。西方古代的教育目的 在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用知识,又要求 学生具备一种学习的能力。而在中国古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 教育人,即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素质。 在古代中国,教育是以文化传承为主,重视礼仪和文化传统。 孝道、尊师、修身、齐家治国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三 纲五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而在西方,教育更强调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重视锻炼学生的实 际操作技能。 二、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古代的师生关 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十分重要, 师尊高贵,学生应当敬师尊重,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观念,使得教育过程更加严谨和隆重,也会产生对师 长的尊重。而在西方,师生关系则相对较为平等,师者可以与学 生充分交流、探讨问题,试图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 三、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 中西方古代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中 国古代教育中,重视文化传统,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典、史书、诗 歌和礼仪等,主要教学方法也是童蒙教化,师长传授,逐字逐句、背诵朗读、肆意诵习、谈论共勉等。而在西方古代教育中,重视 实用性,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美术、体育、科学、语言、数 学等,主要教学方法是探究式学习,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 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比较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

比较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中西方教育比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教育之间的比较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仍然有一些显著的差异。接下来,本文将比较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之间的差异。 1. 目标定位 中国传统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人格和能力的优秀人才。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道德修养,希望他们能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而西方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具备成为未来领袖和创新者的能力。教育的核心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注重让学生获取先进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应对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2. 学习方式 中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注重于“师传道,授业解惑”,即师生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老师传授知识,学生听取并学习,深入学习和研究,然后再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知识水平。学生的成功不仅在于理论知识,也在于在道德和行为方面的优秀表现。 西方教育的学习方式注重团队合作与互动。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课程、项目和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成就主要通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估。 3. 评估标准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标准主要是基于学生知识的理论掌握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通 过考试、作文、口试等方法来评估学生的优秀表现。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道德行为也是评估标准中的一部分。 西方教育的标准基于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研究项目、报告、实验和社区服务等活动来评估学生的优秀表现。除了课程成绩,学生的参与度和成长也被考虑在内。 4. 教育方式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讲师通常是学生头号门生或最有学识的人,通常担任传道 授业的角色。讲师的地位在学生和父母眼中极其重要,甚至被视为家族中最优秀的人物之一。在学生的教育中,父母和师长经常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会指导、督促和支持学生的学习。 在西方教育中,讲师是一名指导者或教练,通常与学生进行密切互动。他们会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进行思考,并积极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课堂上扮演一个独立思考的角色,老师则是提供指导和支持。 总结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教育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变得更加明显。两者在目标定位、学习方式、评估标准和教育方式等方面各有优劣。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随着文化交流和教育持续升级,两者之间或者中西方教育之间的融合有望推动全球教育的持续进步和创新。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 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 (一)地理环境方面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自两河流域产生和发展了古代文明,虽然东部临海,我国古代时期仍属于封闭的大陆社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往往依赖于土地,习惯于长久的定居,而不愿忍受颠沛流离的迁移式生活。同时,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又加剧了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性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稳定的生活也导致了稳定群体的产生;农耕为主的生产劳动也造成了封闭的群体和部落,群体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来往与交流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渐渐丧失了创造性和自主性,也逐渐造就了封闭内向型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古代文明起源于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不单单依赖于农耕劳动,更多地依赖于海洋,繁荣和兴盛的海上自由贸易使得人们更加开放与包容,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契约式的社会文化。同时,海上贸易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生活状态的不稳定性,适应了具有开放性与探索性的生活后,人们往往不再依赖群体的支持和帮助,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的。因此,西方民众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个人权益不可侵犯,但是会互相尊重对方的权益。这种思想意识慢慢造就了西方社会开放外向型的传

统文化。 (二)生产方式方面 我国古代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相应地促进了人们对群体的依赖性,人们以稳定的生活为最大追求。另外,安稳的生活使人们聚集在一起,群体性生活造就了群体性的文化心理,即个人必须服从集体,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内部有统一的言行标准和方法原则。“求同”心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人们的个性在集体中往往得不到体现,集体也不太注重个体的权利与利益[2]。西方社会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开放型的海洋文明,自由贸易的发展使得人们喜欢探索和冒险,勇于尝试新鲜的事物。因此,西方国家的工商业和航海业起步较早,人们更加关注自然和客体,群体观念与家庭观念没有中国社会深厚。另外,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很早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在社会经济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造就了人们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西方社会普遍认为公民的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看法、思想及观念。可见,西方社会提倡个性与自由。 (三)道德观念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主张“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人们强调的

中西方课堂教育观的差异

中西方课堂教育观的差异 一、中国实行灌输式、鞭策式、尖子式的课堂教育,西方实行引导式、鼓励式、宽松式的课堂教育。 中国古代的课堂教育方法是强制灌输,即理解的要接受,不理解的也要接受。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填鸭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还是时间与汗水的积累,都是古代传统课堂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所致。而西方课堂教育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心智,不搞强制课堂教育。学生接受课堂教育是愉快的,他们从学习中获得乐趣,所以创造力得到极大发展。 中式课堂教育总是一再强调孔融4岁让梨、司马光8岁砸缸,而西方人则爱说爱因斯坦几岁算术还考不及格,牛顿几岁如何如何不行,你才几岁?你一定会行的!可见,中式课堂教育是鞭策式,强调高标准严要求,重在抓住今天;西式课堂教育则是既往不咎的鼓励式,强调从零开始,重在抓住未来。中国课堂教育是尖子式的,侧重危机感,要求出人头地跑在第一;西方课堂教育侧重宽松式,重在“只要你努力就成”。中国的课堂教育注重窄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注重广而博;中国的课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精神,西方的课堂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 二、中国的课堂教育崇尚书本,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具有历史的崇拜意识而缺乏怀疑、否认和批判精神。所以,中国的课堂教育注重对知识的

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使用知识的实际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也非常欣赏敢于挑战自己甚至权威的学生。假如老师和学生的观点有所冲突,他们会和学生实行讨论,有时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辩,但是一旦老师发现学生的观点是准确的,即使这个观点推翻了他自己所持的观点,他也会欣然接受,承认自己的观点错误,而对其学生大加赞赏。在国外,一个学生在求学于老师并追随于老师数载之后,会因发现先师理论之缺乏而另立门户、另创理论流派,甚至于同老师对着干。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很多学科的理论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学生反对老师的历史,而这种“徒弟”对“师傅”的“叛逆”则恰恰是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在我们中国,这种“叛逆”现象是很少见的。常见的则是,老师因学生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让学生的论文通过。 三、中国的课堂教育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西方的课堂教育鼓励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中国课堂教育看重群体,而西方课堂教育注重个体,这是中、西文化传统家庭本位和个体本位思想在课堂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差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无视个性差异,也就是强调群体,无视个体,强调个人服从集体。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这个思想对西方文化课

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下面是我对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的总结,以及对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的一些思考。 首先,中西教育的观念差异是导致两种教育思想文化差异的核心因素之一。中西教育的观念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目标上,中西教育最根本的差异是,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中国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学术成绩,以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为主要目标。 在方法上,西方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术探究和批判性思维;而中国教育则偏向于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教育则更强调学生应对考试的应试能力。 在价值观上,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由意识和个人品德,倡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而中国教育则更加强调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集体观念。 这些差异的背后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由、独立和多样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文化差异在教育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中国家庭和社会中,考试成绩往往被视为评判个人价值

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所以中国教育更加注重学术成绩。而在西方社会中,个人发展和个体价值更受重视,因此西方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另外,中西教育的体制差异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教育体制相对集中,注重纪律和规范,教育资源分配较为不均衡;而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较为分散,鼓励学校和教师的自主性,更加注重平等和多样性。 这些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社会的差异。中国社会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影响下,重视纪律和秩序,教育体制也随之形成。而西方国家在近代以来,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教育体制也相应发展起来。 在面对这些差异时,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中西教育的差异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每种教育系统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不足。学习和借鉴对方的优点,相互交流和合作,可以提高教育的全球化水平,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中西教育思想文化差异是由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教育观念、方法和价值观的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相互学习和合作,可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西文化教育差异 中国的教育体制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少显得有点窘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之下,改革也是一种必然,但如何改革 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呢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需要慎之又慎今天我写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的文章是想警醒国人,继续发挥中国上千年来最大的传统美德:学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西方好的学习模式和教育方法引进来;希望咱们的改革能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一、学校的教育 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 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 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

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着差异 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 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

幼儿园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比较

幼儿园中西方教育理念的比较 幼儿园中的西方教育理念和中式教育理念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西式教育强调注重个人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强调幼儿的创新思维,自主性,合作和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中式教育更注重纪律,记忆和知识的灌输,以及父母对其孩子教育和操纵的大力参与。下面将从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和教学方式,教育内容的选择,家长参与和教师角色等几个方面阐述幼儿园的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区别。 一、学前教育和教学方式比较 在幼儿园中,西方教育更注重家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充分参与幼儿的学前教育,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各种兴趣班。中国幼儿园更加依赖老师,更注重孩子的知识考核和竞争,有着更为严格的管理和纪律要求。幼儿在西方教育环境下会有更多的时间去互相交流和合作,而在中国教育环境下,幼儿更多的时间会投入到单独的学习和考试中。 在教学方式上,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西式教育更注重幼儿的自我探究和发现,鼓励幼儿自主思考和表达。教师的角色是启发性的,注重观察和了解孩子的兴趣和天赋,灵活根据幼儿的发展和兴趣,为幼儿提供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相反,在中国的教育环

境下,教师的角色则更强调发音,记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模仿和知识点的灌输,而不是尝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是孩子交际能力,自主性和想象力的重要基地,这个阶段的教育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关注焦点。在选择教育内容方面,西方教育注重创造性和探究性,更注重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精神方面的成长。而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对幼儿的学科能力和学科基础建设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 三、家长参与 在幼儿教育领域,家庭、社区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教育环境下,家长们通常会把孩子的学前教育和潜能发掘作为家庭的任务。因此,西方教育更注重父母和社区的参与度,鼓励他们从幼儿的发展和教育需求方面出发为幼儿提供积极帮助。而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父母更注重并干预孩子的学习:特别是在后面几年,即使是很小的孩子的家庭都会确保孩子每天都要进行4-5个小时拼音及其他学科课的相应学习,否则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会落后于其他孩子,无法在小学和初中的升学考试中获得优势。 四、教师角色

中西方教育差异四个点

中西方教育差异四个点 中西方教育差异四个点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都是伟大的,都是经过无数代人的心血锤炼出来的。但是不得不说,中西方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异,教育的动机、目的、方式,乃至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都有所不同。 一、教育的动机 传统教育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目标是一致的成就自己的梦想。什么是成就自己的梦想呢?家长自己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够实现。于是,从小就让孩子穿上舞鞋,去完成家长没有完成的梦想。 西方的教育中,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目标,是让孩子形成自己的梦想,并且自己想办法去完成它。比如在孩子小时候,让孩子多方尝试去做不同的事情,问孩子未来想做点什么,然后侧面辅助孩子,让他自己生长出达成目标的能力。 二、教育的目标 传统教育中,教育的目标是达成普遍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如果非要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我想就是出人头地吧。至于出人头地背后的潜藏的家长的想法呢,有的家长是真心从孩子角度出发,希望孩子的日子过得好,最起码不吃苦;也有的家长呢,攀比心理比较重,

希望自己的孩子让自己脸上有光。 西方的教育中,家长对于固定目标的达成似乎并没有那么重视,也就是说不一定要满足普遍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标准,他们对于未来的看法更动态一些。很多家长比较看重孩子能力的成长和心理的健康。 三、教育的方式 传统教育中,比较喜欢教孩子听话,听话二字代表的其实是顺服和跟随。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听着就好了 , 我说的,你就要照着办大约就是这个样子。 西方的教育中,更加看重孩子的思辨,也就是孩子的独立思想,这独立思想代表的挑战和质疑。我说的也不一定对,你认为什么是对的呢? 大约是这个样子。 的传统教育中,有明确的目的导向,更加看重结果,认为方式是为了目标服务的。 西方的教育中,更加看重过程,认为结果是在过程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四、课程体系不同 的传统教育中,很早就把知识的门类划分出来,听说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吧?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似乎都很难如此全面。

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拟 中国传统文化和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丰厚遗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开展过程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心理孕育了中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有关中西方教育思想的比拟研究,为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教育遗产提供了依据,也为学习吸收西方教育理念的精华提供了支撑,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中国教育重同一性西方教育重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使得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成为中国人典型的人生体验和一种约定俗成的典型情境,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标准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在思考问题和处理实际事务时,中国传统一向强调求同性,儒家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是具体的表现。 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必然会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内在地决定了中国教育天然地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大一统〞是中国教育的主旋律:即用统一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同一的进度、单一的评价机制“生产〞着一批又一批近乎一样的“成品〞。教育毫无生气的雷同窒息着学生个性的开展。学生“天资的不同水平,被淹没在泥浆之中〞[1]。在中国,一堂课怎样才叫上得好,统一的标准是:教师讲得层次清楚、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板书整齐标准;学生那么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答复教师提问时态度谦虚、声音洪亮,甚至连学生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标准、紧凑,实那么缺乏内在感染力。过于追求同一性和标准性的中国式教育不利于活泼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内在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西方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 “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了充分表达。西方学校的教学气氛自然灵活,较少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强制标准和统一要求,在教与学的设计、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学生在这种气氛下会感到轻松与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中国教育重持久稳定西方教育重变革创新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催生了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求久〞观念。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的、静态的,人们从生到死都生活在固定的家族中、固定的村落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止的。?易传?所谓“可久可大〞,?中庸?所谓“悠久成物〞,?老子?所谓“天长地久〞、“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等都是这种求久观念的典型表达。 中国历史文化“求久〞、“拒变〞的特性压制了国人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和学术价值观。中西方教育在对待根底知识和教育改革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由于要“求久〞、“求稳〞,中国教育必然特别强调根底知识的重要性,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强调根底知识本身并没有错,然而根底知识并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现代社会的开展可谓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然而与飞速开展变化的世界极不相称的却是我国停滞不前、呆板得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固守着所谓的经典知识传授牢牢不放,课程设置多年来一成不变,教材内容十几年大同小异……中国人怕变,担忧一“变〞就会“乱〞,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正确行为策略,这使得我国教育界目前正在进展的新课程改革遇到了较大阻力,使得中国教育保守有余而创新缺乏。 与中国文化“安于现状〞、“求稳〞、“求久〞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西方个体文化鼓励独特、有创见,鼓励和促进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西方人看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随时都会弃旧图新。这种喜变、求变、善变的文化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独立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