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浅议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尚未”范畴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近些年来,他的哲学思想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以“尚未”为核心的希望哲学更是倍受瞩目。本文旨在介绍布洛赫“尚未”范畴的基础上探求其现实意义。由此说明,布洛赫以他的面向未来的希望哲学思想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在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进行创新的同时,也对人类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尚未;乌托邦精神;现实意义

希望是人的特质,是人所拥有的最富人性的精神情绪,也是使人向往美好未来的力量。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西方,从托马斯·摩尔勾勒乌托邦,到马克思描绘自由王国,都在追求理想的未来社会状态。人类不懈追求美好社会的历程凝结着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现实的永不枯竭的力量,也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素有“希望哲学家”之称的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1885—1977)以他的面向未来、积极进取、善于挑战的希望哲学思想给人们的心灵带来药方。他在其代表作《希望原理》中揭示了“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在等待什么?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等问题,以其独特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诠释。今日我们重新审视与评价他的思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摆脱人类生存意义危机的困扰,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理论策略。

一、“尚未”范畴的要义分析

如果要用一个简洁的词语作为布洛赫哲学思想的标志,那么最精辟的概括就是“尚未”(noch nicht)。“尚未”是布洛赫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至少在以下几层含义上使用‘尚未’范畴:第一,‘尚未’即尚未意识;第二,‘尚未’即尚未存在;第三,‘尚未’是指关于人的本质尚未得到阐明;第四,‘尚未’即‘已知的希望’尚未完满实现。”[1]可见,“尚未”是指非现实存在的尚未生成的、面向未来正在形成的可能存在。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尚未存在”的存在论,它追问现实运动的一种潜在趋势,也包括社会变革中的潜在趋势。

在布洛赫哲学思想中,“尚未”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展开为人类生存的本质结构。它表现为各种具体形态的“希望”,“布洛赫相信,虽然希望是存在的一部分,但却由人类活动来实现。”[2]布洛赫以人的需要为其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人对未来的向往与期望来源于人的需要。人类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产生出希望,而希望又决定着个人、社会、历史的存在原则。“人的生存总是受各种各样的需要所驱动和影响。人的需要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呈现出从低级需要到高级需要搭建的梯级架构。事物的内在倾向性及人的需要不断驱动人超越现存,向着未来的理想目的地迈进。”[3]这种推理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线索,但又与其相区别,布洛赫认为,人的生存是被各种激情与期望驱使的,而希望是人的这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