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含义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编辑]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扩展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扩展阶段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控制阶段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统一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

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

统一阶段特点:

1、建立集中式的DB及相应的IS;

2、增加大量硬件,预算费用迅速增长。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 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成熟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编辑]

诺兰阶段模型的作用

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其基本思想对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组织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编辑]

诺兰阶段模型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诺兰阶段模型对当代高校信息化的适用分析[1]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加强管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改善生活环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渗透,正在并将继续引发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高校的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高校信息化的成功或失败取决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其中信息化阶段划分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本文将以高校信息化的阶段划分为探讨的中心,借鉴企业信息化理论研究中的诺兰阶段模型。

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标准研制与推广、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一个以教育信息化为切人口、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正被各个高校重视和实施。但是,目前中国的高校中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大量的问题,诸如盲目投资、哄而上,没有规划,各个部门之间不能系统化,耗资卜大、收益低下等等。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思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与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专门的

研究是针对高校信息化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路径向前发展的现状不无关系。如果路径清楚r,相信将能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

诺兰阶段模型在2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和提出的,总结的是发达国家组织信息化的经验。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可以认为高校也是适用该模型来规划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经历的几个必然阶段。但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诺兰阶段模型提出的时间尚处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期阶段,在过去的3年中,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基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日算机系统功能之强大,使用之方便,网络之快捷,用户群之庞大,还有f言几白技术设备价格之低廉都是诺兰所在时代所无法预见的。所以诺兰阶段模型最好的用法是要与时代相结合,而且从该模型的描述中,也可以发现诺兰进行的阶段划分过于细致。综合上述考虑,本文将在借鉴模型基础上,给出4个更适合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高校信息化阶段划分模型,并对各个阶段的作用、做法和可能出现问题做相应的构想。

[编辑]

案例二:诺兰阶段理论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2]

一、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全球化,中国的企业该如何面对环境的迅速变化?如何促使本企业的信息技术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因此,了解企业进行IT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把握企业仃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IT潜力是非常重要的。诺兰阶段理论是分析企业信息化历程的重要工具。

二、诺兰阶段理论为企业的IT定位及发展策略提供了一个模式,回顾我国企业IT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企业IT的发展历程与诺兰的阶段理论有着较好的吻合。如图2所示,中国企业的IT发展始于微机时代,并经历了五个阶段。微机时代的各个阶段逐一地为中国企业所经历,并进而展开了网络时代的前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企业处于一种试验性引人新设备的思路下,谨慎而有节制地投资ITIT的支出处于缓慢增长阶段。

第二阶段是一段较为稳定的上升时期,反映在管理层次上实际上是对新技术的加深认识和消化的阶段,也是第三阶段扩张前期准备。

第三阶段以IT支出的猛烈上升为显著特征,信息技术在企业内的扩张短时间内就得到实现。然而,IT开支的突变导致系统不稳定,在系统内聚力的作用于下出现负反馈式的猛然降速或停滞。

随后的第四阶段,由于信息系统应用的调整,企业IT支出处于一种在一定振幅内的徘徊状态。经过一定时间后,系统调整收到成效的企业的IT支出重新上扬,进人第五阶段。应当指出,这次上升是一种趋于稳健的行为完全不同于第

三阶段的急剧态势。从诺兰阶段模型看,这是企业IT向网络时代发展的一种过渡行为。

1.阶段1:引入(20世纪80年代初至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企业微机应用的领域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用于生产控制上,另一类则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主要是财务处理,用于代替手工劳动。比较来说,生产的压力导致前一种类型的r 发展在长期看来是比较平稳的。而管理领域的IT应用是基于改善生产和管理环境、提高效率的见望及维护企业形象产生的,管理者初期对IT发展的支持是荃慎的、试验性的。计算机应用通常是由几个人的小组来进行管理的。小组成员负责从购置、安装、调试到应用中的维护、升级全过程,成员一般均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人员。

2.阶段2:传播(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IT应用的逐渐推广,最初只在生产控制上使用IT的企业开始所注意力转向管理领域,而原先用于管理领域的IT

则向其它领域扩展,例如开始使用电子数据表格、档案管理及生产设计(CAD)等。由于多个部门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硬件开始分布于组织的各个机构,这种微机的分散式管理已是从数据处理时代开始以来,计算机硬件管理的最大变革。进一步,企业IT小组的规模扩大了,地位上升到科室的层次。但是,企业具体的IT应用仍单纯地强调技术含义,而不是从提高企业运作和管理效益的角度出发。

3.阶段3:扩展(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时,IT在企业内继续渗透,企业内各部门基本都开始使用计算机,如人事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电算化及物料管理等。对多数企业的IT发展来说,这个时期是计算机应用急速膨胀的阶段,许多企业正是利用这个契机使本企业的IT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上,多数企业职能部门对IT应用的管理仍是各自为政,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仍缺乏交流,企业范围内对IT发展的全局引导和控制,只是任其在企业内部“蔓延”。在整个企业IT成长的过程中,阶段3是发展剧烈又相对短暂的时段。

4.阶段4: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至90中末期)客观分析,阶段3的企业IT 投资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很多投资属于“赶时髦、走形式”,投资不少,却鲜有成效,导致了阶段4的IT紧缩。企业领导也在IT管理趋势于失控的情况下,开始加紧对IT项目的控制。阶段4有两个重要转变,一是IT在管理上的应用从替代企业低层的手工操作和基本数据管理向中高层的管理控制转变。二是企业对IT的管理从硬件向信息过渡。高层领导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处理数据,如何才能把数据转化为对企业经营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总之,阶段4是企业总结和反思IT应用的经验的阶段,是致力于彻底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阶段。而对一个正在发展IT的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本阶段是不同企业拉开差距的关键阶段。

5.阶段5:集成(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至今)经历了一段相对较长的调整期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各项IT应用逐步完善,IT的发展开始恢复向上增长的趋势,基于网络计算的时代到来了。这个时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各子系统纷纷冲破了部门之间的阻隔开始进行数据库级的沟通,IT应用的重心从基层管理移向了高层管理。单独的IT部门经理职权已不足已统筹管理各个部门之间IT的联络和协调。进而,组织中出现了相应的副总裁,兼管全企业的IT规划。这时,企业

形成了对IT部门有效的考核体系。IT部门的职责中心发生了显著的转移,维护成了运营的重点,外包和二次开发也扩大和加深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这一阶段的发展方向是组织间系统(Inter一Organiza-tion

Systems,IOS)。从90年代末起,随着Extranet和Intra-net的推广,部分企业在实现内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开始考虑供应链上信息流的畅通,这就标志着IT的发展已经进人了网络时代的第二个阶段—组织间系统。在供应链的思路下,企业已不再孤立的运作,而是把其作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通过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等手段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连接起来,企业开始注重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配合默契,而这种默契需要企业之间在信息上保持适当的交流和联络。当这种运作机制使企业间的关系从原来的利益竞争和对抗演变为利益共享和分担,由界限分明过渡到模糊时,虚拟企业也就随之诞生。

三、中国企业IT成长的关键因素根据阶段理论分析可见,综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主要有以下关键因素影响着企业r的成长:企业战略因素;中层领导的支持;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企业对计算机/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1.第一类:企业战略因素它描述了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及支持程度(主要体现在资金投人)。决策者和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得以实施。1998年,(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CSC)针对“IS管理中的关键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广泛调查中,“使信息系统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是世界各地区的CIO所公认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对IT管理的战略指导是信息管理中的最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只是一个信息系统的一次性建设问题,还涉及企业中的许多人和活动。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它也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需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IT的应用应当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规划,然而在某些企业里由于高层管理者的更迭,对IT的管理机制和态度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策的不连续性致使不少企业出现巨资进口设备弃置不用、人员闲置、部门随意合并等一系列恶劣情况。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第二类:中层领导的支持

它描述了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对企业信息化的总体态度。企业所做出的决策必须要与实际操作人员紧密联系尽可能地接近市场。IT的发展引起了企业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的改变,使组织结构由垂直型变为水平型,原来在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之间完成协调、交流作用的中层组织必然会也必须逐渐消失。因为中层管理人员担心自己在这种改变中会受到影响,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担心,中层管理人员必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强大阻力。如何取得他们的支持是企业更好地进行IT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的环节。

3.第三类:计算机/信息部门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它代表企业的信息部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IT在企业内应用的深度。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程度,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有一定的IT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求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够灵活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信息部门能够有效地管理整个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只有硬件水平的提高是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实际的信息化程度的。企业既可以通过招聘引进新鲜血液,促进信息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通过IT部门职员的自身学习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原有人员的技术水平,促进整个信息部门的进化。

4.第四类:企业计算积了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

它概括了企业对信息部门的管理机制以及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的地位和职权。企业赋予信息部门负责人相应的地位和职权是体现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企业的IT组织学习的逐步深人就一直伴随着IT部门负责人的地位的逐步上升。另外,企业如何管理、控制和指导信息部门的工作,如何对信息部门进行业绩考核都属于这一类的范畴。信息部门作为一个新兴的部门,所完成的工作与企业的其他部门有很大的区别,它的实际绩效也难以衡量,它不像生产部门那样有产出、利润率等可以衡量其工作成效,它主要是实现了一种辅助的功能,它能给企业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但在实际中很难量化IT 的投资收益情况,很难分清利润中哪些是IT带来的,从而导致了一些人的盲目乐观和另一些人的盲目悲观,这都是应该避免的错误态度。如何有效地管理信息部门,衡量IT的绩效是企业中IT管理的一个关键。

将诺兰阶段理论应用到我国企业之中,这将有助于我国的企业管理者识别企业的独有特征,进而有效地借助阶段理论来控制企业的IT发展策略。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诺兰的阶段模型汇总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 初装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 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蔓延阶段特点: 1、数据处理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2、出现许多新问题(如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计算机使用效率不高等。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控制阶段特点 1、成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2、采用了数据库(DB)技术; 3、这一阶段是计算机管理变为数据管理的关键。 集成阶段

从Nolan模型到Synnott模型_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研究

从Nolan模型到Synnott模型 ———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研究 马芝蓓 (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 广州 510275) 摘 要 通过对诺兰(N olan)模型和施诺特(Synno tt)模型的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指出了诺兰模型的局限性所在,提出信息系统发展的时空特性是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组织 管理信息模式 诺兰模型 施诺特模型 信息系统 现代组织为实现其自身目标,须对组织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信息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在此过程中,组织中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利用,对提高组织竞争力正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的机制问题,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系统逐步成为现代组织中管理信息的有效工具,信息系统在现代组织管理信息过程中所扮演角色也就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年来,信息系统在提高组织竞争力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以有效整合并优化组织中的信息资源,特别是以战略层信息资源管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对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换言之,以赢得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不仅是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信息系统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本文希望通过对诺兰模型和施诺特模型的比较分析,并结合信息系统在时空维度上的进化,来探讨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的机制与信息系统自身发展演变过程之间相关因素的规律性问题。 1 从诺兰模型到施诺特模型  1.1 诺兰模型的理论背景及其对组织管理信息模式选择的影响 诺兰模型是第一个描述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抽象化模型,与其他描述信息系统成长的模型相比,诺兰模型是比较成功的,也是管 理信息系统教科书中介绍最多、为人了 解并接受最广的概念模型。20世纪60 ~70年代,作为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代表 人物之一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 诺兰(Richard Nolan)先生,在对西方信息 系统建设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进行大量的 调研分析之后,得出了反映信息系统发 展过程的阶段理论假说,并在70年代中 期首先提出信息系统发展的四阶段模 型,之后又提出了六阶段模型,其中以六 阶段模型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如 今,诺兰模型已成为衡量组织信息化发 展程度的重要工具。诺兰模型指出,信 息系统的开发均经历了初装期、扩展期、 控制期、整合期、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六 个阶段。诺兰模型还强调,此六阶段是 信息系统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并 且以上的各阶段彼此不能相互超越。 诺兰模型的提出可以减少组织在选 择管理信息模式中的盲目性,对自身发 展阶段进行定位,并能够进一步指导组 织在制定信息系统规划过程中,根据各 阶段特点及伴随下一个阶段的各种特征 的出现,进一步确立本组织当前所处的 阶段,从而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信息模 式的选择。例如,在第二阶段———扩展 期,信息系统开始从会计和统计等部门 向其他各部门扩展,各部门的使用者也 开始普遍感受到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 理的便利,大大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同时各部门也相继开发出大量的适用于 本部门的应用程序,但由于缺乏综合开 发信息系统的整体思路,重复和冗余信 息大量出现,代码也不尽一致,使信息不 能在更大范围内共享。20世纪60年代, 美国大多数公司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再 如第六个阶段———成熟期阶段,显示这 一时期信息系统具备能够相对满足组织 在各个管理层次上对信息进行处理的需 要,主要用于组织管理信息达到合理化 与省力化的目的,从作业层、策略层到战 略层,进而实现信息系统对组织中信息 的全面、系统而有效的管理。由此可见, 运用诺兰模型,我们可以在诺兰先生所 描述的六阶段之中衡量组织信息系统建 设的进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诺兰模型的局限 性也逐渐反映出来。由于现代组织管理 信息资源的关键已从对信息系统自身所 处阶段信息化程度的衡量,逐步转移到 高度关注组织在竞争中的地位。换言 之,即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在新的 社会发展环境中,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 战略调整才能达到信息资源配置最优 化?处在成熟期的信息系统,又有哪些 新的规律可循?这在当时诺兰模型所提 出的年代,尚无法给出进一步明确的表 述。因此,诺兰模型也就不能充分说明 若在信息系统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竞争 对手之间,如何通过诺兰模型来进行组 织管理信息模式的调整并实现其差别化 战略的选择?诺兰模型不能解释的方面 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尽管如此, 诺兰模型仍是我们探索信息系统自身发 展规律的重要工具,也仍然是组织管理 信息模式选择的重要参考模型之一。  1.2 施诺特模型的启示 在信息技 ·情报方法· Journal of Information No.9,2002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练习1答案2

一、填空题(1分×20=20分) 1. 诺兰阶段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_______个阶段。 2. 信息系统发展的________理论被称为诺兰阶段模型。 3.反映数据流在系统中流动情况的图是。 4. 一般将系统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生命历程称为。 5.U/C矩阵的主要作用是确定。 6.数据流程图的四种基本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7.数据流程图配以数据字典,就可以从图形和文字两个方面对系统的__________模型进行描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说明。 8.系统详细调查具体内容包括__________状况的调查和分析,__________的调查和分析。 9.系统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弄清用户对__________的需求,完成新系统的__________设计,规定新系统应当做什么。 10.在工资系统中,电费扣款一项属于__________属性数据。 11. BSP方法将_________和_________两者作为定义企业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 12. 系统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形成_________,系统设计阶段主要完成新系统的设计。 13.数据字典主要是对数据的加以定义。 二、判断正误(对的用“T”表示,错误的用“F表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系统的总体设计是一种比较具体的详细设计工作() 2.信息系统流程图反映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 3.系统分析报告所确定的内容是系统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 4.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组成。() 5.原型法方法贯彻的是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 6.系统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系统设计的依据。() 7.通常认为在系统设计中,模块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 8.进行可行性研究可从技术上、经济上、组织管理上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9.在数据字典中描述数据流时,用符号{ }表示重复。() 10.在数据字典中,处理逻辑的定义仅对数据流程图中最底层的处理逻辑加以说明。() 三、单选题(2分×10=20分) 1. 系统分析报告的主体中包括() A 数据流图、数据字典、加工说明 B 数据流、文件、文件条目 C 系统结构图、子系统分布图、模块图 D数据流、数据条目、数据项 2. 下面哪句话最准确地概括了结构化方法的核心思想() A由分解到抽象 B 自顶向下,由细到粗,逐步抽象; C 自下而上,由抽象到具体 D 自顶向下,由粗到细,逐步求精 3. BSP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 A 信息系统 B 数据类 C 管理功能 D 系统规划 4.决策树和决策表用于描述()。 A 逻辑判断功能 B决策过程 C数据流程 D功能关系 5. 数据流程图是描述信息系统的()。 A 物流模型的主要工具 B 优化模型的主要工具 C 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D 决策模型的主要工具

诺兰模型

题目: 结合诺兰模型,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并提出促进我国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什么是诺兰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的六阶段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普及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始阶段 组织引入了像管理应收账款和工资这样的数据处理系统,各个职能部门(如财务)的专家致力于发展他们自己的系统。人们对数据处理费用缺乏控制,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不讲究经济效益。用户对信息系统也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第二阶段普及阶段

信息技术应用开始扩散,数据处理专家开始在组织内部鼓吹自动化的 作用。这时,组织管理者开始关注信息系统方面投资的经济效益,但是实 质的控制还不存在。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召集来自不同部门的用户 组成委员会,以共同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一个正式部门,以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了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目前的应 用开始走向正规,并为将来的信息系统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阶段集成阶段 这时,组织从管理计算机转向管理信息资源,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 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通常产生了很多独立的实体。在第四阶段,组织开 始使用数据库和远程通信技术,努力整合现有的信息系统。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开始从支持单项应用发展到在逻辑数据库支持下的综合应用。组织开始全面考察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的各种成本和效益,全面分析和解 决信息系统投资中各个领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第六阶段成熟阶段 中上层和高层管理者开始认识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不可缺少的基础,正式的信息资源计划和控制系统投入使用,以确保管理信息系统支持 业务计划。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充分体现出来。 以上就是诺兰模型的概念和具体的特点分成。那么诺兰模型对于中国 企业有什么可以借鉴和发展参考呢, 首先得知道信息化建设是21世界的企业发张必须之路,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任何企业与信息化脱开关联都会陷入沉重的发展压力和提高无限的 人力成本,计算机发展的今天需要的是全面的信息化建设以应对企业愈发 多的业务和信息交换。所以信息化建设在中国企业发展的今天越发显得重要。 中国企业的发展历史普遍的较短,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和建设方面走 在了西方社会的后面与之对比也显得不完善和落后,这是现状和事实!所 以在当今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我们也可以参考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一定的套路。 根据诺兰模型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中国企业都处在第一阶段初始阶 段(当然不包括大公司,大企业。)对信息化的要点把握不住,主要还是 停留在一个认知的阶段和小部分业务(工资和账单的运用)上,所以对着

企业信息化的六个阶段

诺兰模型——企业信息化的六个阶段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提出过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六个阶段: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扩展阶段 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控制阶段 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 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统一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

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 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 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 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用,各部门、各系统基本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IT系统的规划及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成熟阶段 到了这一阶段,信息系统已经可以满足企业各个层次的需求,从简单的事务处理到支持高效管理的决策。企业真正把IT同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整合和利用,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企业经营管理工具之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含义 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传播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 初始阶段 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

诺兰模型与信息化建设阶段分析

诺兰模型与信息化建设阶段分析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查理.诺兰提出过著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阶段划分理论,通常称为“诺兰模型”,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是起步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用做打字机使用。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第二是扩展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但此时很容易出现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的现象,缺少计划和规划,因而应用水平不高,IT的整体效用无法突显。 第三是控制阶段:在前一阶段盲目购机、盲目定制开发软件之后,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计算机的使用超出控制,IT投资增长快,但效益不理想,于是开始从整体上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组织协调,解决数据共享问题。此时,企业IT建设更加务实,对IT的利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目标。在这一阶段,一些职能部门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各软件系统之间还存在“部门壁垒”、“信息孤岛”。信息系统呈现单点、分散的特点,系统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第四是集成阶段: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建成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的IT建设开始由分散和单点发展到成体系。此时,企业IT主管开始把企业内部不同的IT机构和系统统一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集成共享,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IT系统和资源。不过,这样的集成所花费的成本会更高、时间更长,而且系统更不稳定。 第五是数据管理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信息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真正进入到数据处理阶段。这一阶段中,企业开始选定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的管理和使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课后题答案

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章课后题答案 第五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5.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何在?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那几个阶段? 答:(1)诺兰阶段模型的实用意义:诺兰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个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2)它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那六个阶段,分别是:①初装阶段②蔓延阶段③控制阶段④集成阶段⑤数据管理阶段⑥成熟阶段 5.2“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MIS的开发策略各有何优缺点? 答:(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的①优点: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②缺点: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由于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2)“自上而下”开发策略的①优点: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利于把握总体,便于优化。②缺点:难度大,规模大,较难面面俱到,周期长,风险大。 5.3什么是企业流程重组?为什么说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技术,而且涉及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企业流程重组是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行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的组织管理,新技术的应用与融合等紧密相关,因而,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 5.4制定MIS战略规划时使用BSP法主要想解决什么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课后题答案(1-12章) 1

案例分析诺兰模型

案例分析--------------北京市第二机床厂信息化建设小记 北京第二机床厂成立于1953年,是以生产精密、高效外圆磨床和数控外圆磨床为主,同时生产加工中心、超精加工机床等产品的国家大型二级企业,其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并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应用效果:略见一斑 “虽然早在1985年北京第二机床厂就开始了计算机的应用,但起步早,发展较慢,已经不能满足工厂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北京第二机床厂信息中心副主任高登华如是说。 据高主任介绍,1985年几台286 PC机首开北京市第二机床厂计算机应用之先河,陆续开发的一些应用程序,把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从繁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让二机床人初尝计算机应用之甜头。1990年,工厂成立了计算中心,添置了一些软硬件设备,使计算机应用向规模化发展,先后开发了财务、供应、生产计划、设备能源、劳动人事、物资管理等应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厂现代化管理水平。 “但计算机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是应用大都停留在单机应用阶段,而且是简单的模仿手工操作和工作流程,是一种低水平的应用,数据不能共享,不能形成有效的资源。计算机应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1995年,北京第二机床厂争取到联合国UNDP援助的“独立制造岛示范项目”,利用这一契机,企业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建起了独立制造岛车间,将设备、刀具管理及预调、计算机辅助计划调度、现场数据采集、从CAD、CAM等系统用计算机网络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自动化信息流。通过优化加工过程、畅通物料流、减少等待时间、实现了生产的高效率、高灵活性和高质量。 在该项目的带动下,企业还投资数百万元,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在产品开发研究所建起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对内实现了资源共享,CAD技术得到了推广应用。达到了机械设计计算机出图率达到70%以上,电器设计出图率达到95%以上,并建成了标准件图库及180多种产品的图档库。 二MRPII:难啃的骨头 2000年,由联合国UNDP投资,北京第二机床厂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MRPII管理软件,开始在生产计划部门实施MRPII项目。技术人员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项目实施中去,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产供销人财物及产品数据,规范了编码,在全厂范围内进行了技术培训,并在一些重要部门重新进行了计算机联网。但几年过去了,MRPII系统依旧在建设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高主任认为: 1.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上MRPII项目时,领导包括技术人员对MRPII没有深刻的认识,只知道它是国外的先进管理软件,不了解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中的难度。 2. MRPII是基于国外企业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开发的软件,与中国企业管理现状有很大的差距,加大了实施过程中的难度。 3. MRPII实施过程牵扯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传统思想、旧管理方式、机构和工作流程调整中的人际关系对MRP II的实施都有极大的影响,而这些不是计算机人员所能解决得了的。 4.人员流失严重,没有计算机人员去组织、实施,进行系统维护,项目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5.软件供应商的服务不及时。其技术人员大都只懂技术,不懂管理。在项目实施阶段当真正出现问题时却解决不了问题。 总结MRPII进展缓慢的原因,高主任认为,一把手是关键。MPRII实施的过程一定会涉及到企业的业务重组,不能回避。只有第一把手真正参与,由管理人员实施,MRP II才有可能推行。 此外,实施MRPII是锦上添花的事,对于经营情况好的企业,能促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但对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MRPII实施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软件不是万能的,靠软件实施去改变落后是人员认识上的一个偏差。因此在上系统之前,一定要考虑企业的具体情况。若企业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规范,MRPII实施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 高主任建议企业在选择某个管理软件之前,不能单听供应商的一面之词,应多听听实施用户的意见,了解软件的特点,看其是否真正适合本企业。因为一些管理软件应用,看似容易,但用户真正掌握起来却很复杂。此外用户应该购买二次开发相对容易的系统,以便用户能灵活扩充其功能。 三发展方向:因地制宜 尽管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北京第二机床厂并不是一帆风顺,但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已经成为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识。谈及企业目前及今后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措施,副总工程师何放介绍说,结合厂区改造,目前信息中心正在做全厂网络建设方案,拟建成覆盖全厂各个相关处室及车间的计算机无源网络系统。此外,结合工厂改制,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必要的重组,加大计算机应用力度,实现CAD、MRPII、办公自动化的集成。“信息只有共享才能产生效益。否则网建起来了,网上没有东西,是不能产生效益的,更谈不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了。” 不贪大求洋,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实在在地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是北京第二机床厂孜孜不倦的追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相信信息化建设将带给北京第二机床厂一个崭新的明天。

诺兰模型的启示

诺兰模型的启示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 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诺兰六阶段模型 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的概念,我们普遍称为知识经济,其根本特征是知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又称信息时代,其典型特征是谁能获取信息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全球性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需求。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存在着数据分散、数据源不惟一、核心系统难以对接、数据的分析不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众多的信息孤岛。目前,由国内大型企业和政府开展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

享工程,如银行业、电信业的大集中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工程、12金电子政务工程等都将信息资源整合纳入日程。但目前为止,信息资源整合不足仍是制约信息共享和有效利用的瓶颈。 信息化建设六阶段 美国著名信息专家诺兰(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信息化建设实际发展状况的全面考 察,提出了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及一个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的“诺兰模型”。诺兰模型分析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这对于我们认识信息资源整合必要性有深刻的意义。 诺兰认为,某一范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必须经过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装阶段。初期引入的一些计算机主要起宣传、启蒙的作用,不要求讲究实际的效益。 第二阶段是普及阶段。计算机开始普及,一些初期尝试的成功,使人们对计算机技术开始产生了实际的、基于自身工作需求的兴趣。 第三阶段是控制阶段。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多起来,计算机在经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由于缺乏全局的考虑,这

管理信息系统-诺兰模型

诺兰模型:把计算机应用到一个单位(企业、部门)的管理中。 第一阶段:初装 初装阶段指单位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到,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大多发生在单位的财务部门。 第二阶段:蔓延 信息系统(管理应用程序)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多数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在该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得最为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此阶段只有一部分计算机的应用收到了实际的效益。 第三阶段:控制 计算机预算每年以30%~40%或更高的比例增长,而投资的回收却不理想。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应用项目不断积累严格的控制阶段便代替了蔓延阶段。此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 第四阶段:集成 所谓集成,就是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系统。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此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第五阶段:数据管理 Nolan认为,“集成”之后,会进入“数据管理”阶段。 第六阶段:成熟 一般认为,“成熟”的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 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自下而上:从现行系统的业务状况出发,先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它首先从研制各项数据处理应用开始,然后根据需要逐步增加有关管理控制方面的功能。优点:能保证最终的系统可以运行。缺点:缺乏整体优化;开发过程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适用阶段:“初装”“蔓延”。 自上而下: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优点:整体性和逻辑性强。缺点:复杂、繁琐。适用阶段:集成成熟。 比较分析: (一)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基本思想: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 优点:(1)采用“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2)工作文件的标准化和文档化缺点: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适用场合:开发大型信息系统 (二)原型法 基本思想: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优点:采用“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易于用户接受。缺点:(1)它不适合用于开发大型的管理系统。(2)每次反复都要花费人力、物力,如果用户合作不好,盲目纠错,就会拖延开发过程。适用范围:开发小型信息系统

诺兰模型 及米诺模型

诺兰模型 美国哈佛商学院诺兰(Nolan)教授在1980年提出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论,即著名的诺兰模型。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经过起步、扩展、控制、集成、信息管理和成熟六个阶段。 图2-1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诺兰模型 诺兰将管理信息系统分为六个阶段,他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可能直接逾越到成熟阶段。 起步阶段:应用计算机完成一些报表处理、计算,使用尚处于低级阶段。 扩展阶段:使用一些单机软件代替以前的手工劳动。 控制阶段: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库存系统等,但系统之间存在分隔,无法共享。 集成阶段:采用统一的数据技术、统一的处理标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够在企业高层集成共享,但集成各类软件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时间更长,系统也不稳定。 信息管理阶段: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整个机构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如ERP。 成熟阶段:企业真正地把计算机同整个管理过程结合起来,将组织内部、外部的资源充分地整合、利用,如应用了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BI(商业智能)、PLM(产品生命周期)、Portal (企业门户)等扩大企业资源的外延,并以更加丰富详实的信息辅助高层决策,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能力、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 ·米歇模型 在诺兰模型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米歇模型更能够反映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特征。米歇模型认为,从总的情况看,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连续发展经过了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四个阶段。 图2-2 米歇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