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 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

3、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交叉——对侧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

下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四、视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双级细胞(I级)、节细胞(II级)、外侧膝状体(III级)。

2、交叉部位:视交叉中央部(只有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视觉;

4、传导束:在间脑为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视辐射。

6、中枢投射: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

7、传导途径: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I级)——节细胞(II)——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III级)——视辐射——内囊后肢——枕叶距状

沟附近视觉中枢。

8、损伤分析

(1)损伤一侧视神经,同侧视野全盲;

(2)损伤视交叉中央部,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3)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4)损伤一侧视束,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5)损伤一侧外侧膝状体或一侧视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五、对光反射

(1)定义:光照一侧瞳孔,双眼瞳孔缩小。

(2)传入神经:视神经

(3)中枢:顶盖前区

(4)传出神经:动眼神经

(5)效应器:瞳孔括约肌

(6)传导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六、听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 级)、下丘(III级)、内侧膝状体(IV)。

2、交叉部位:外侧丘系交叉,但有部分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听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外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

6、中枢投射: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7、传导途径:螺旋器——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斜方体交叉(部分不交叉)——外侧丘系——下丘(III级)——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8、损伤分析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若交叉平面以下受损,则导致听觉障碍。

七、运动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2)交叉部位:延髓锥体交叉

(3)功能: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4)皮质定位: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

(5)经内囊部位:内囊后肢

(6)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脑桥——延髓锥体

I、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对侧脊髓外侧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前根——脊神经——躯干、四肢肌。

II、锥体处不交叉——同侧皮质脊髓前束(部分加入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索下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沿同侧下行——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躯干肌)。

(7)损伤表现

I、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四肢硬瘫。

II、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出现硬瘫;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出现硬瘫。

III、损伤内囊后肢或大脑脚底,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IV、损伤锥体,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V、损伤锥体交叉,双侧上、下肢肌硬瘫。

VI、损伤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

VII、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同侧软瘫(损伤一侧颈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上肢肌肉软瘫;损伤一侧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下肢肌肉软瘫)。

VIII、损伤前根或脊神经,支配区同侧软瘫。

2、皮质核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脑干运动神经核。

(2)交叉部位: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的皮质核束纤维完全交叉至对侧,外,其余均部分交叉终止于双侧脑干运动神经核。

(3)功能:头颈部肢的随意运动

(4)经内囊部位:内囊膝部。

(5)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向下陆续发出纤维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6)损伤分析

I、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

II、核下瘫,同侧所有面肌和舌肌瘫痪。

病例一:针刺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试问痛觉是怎样传到感觉中枢的?

答: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受器——左侧隐神经——左侧股神经——腰丛——脊神经节……

病例二:针刺小指后引起痛觉,其传导途径如何?

答:小指皮肤感受器——尺神经——臂丛——……

病例三:右上颌牙痛时,其痛觉传导途径如何?(略)

病例四:光照左眼,仅右眼瞳孔缩小;光照右眼,也仅右眼瞳孔缩小。病损部位可能在?(左侧传出神经受损)

病例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损伤,有那些传导通路发生障碍?

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是右侧躯干、四肢、头部浅、深感觉传导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

所在,所以损伤的传导通路有:躯干及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及四肢深感觉传导路,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可引起对侧(右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和本体感觉障碍,右侧头面部痛、温和触觉障碍。

病例六:右侧内囊后肢损伤将导致?

答:三偏综合症。内囊后肢无皮质核束经过。

病例七: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将导致?

答:右侧皮质核束障碍。内囊膝部无皮质脊髓束经过。

病例八:三岁女孩,就医前一周因发热曾在右臀部注射青霉素,烧退后发现整个右下

肢瘫痪,肌张力减弱,右膝反射消失,。半年后检查,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有显著萎

缩,但整个右下肢感觉正常。问受损于何处?

答:患者右下肢软瘫,为右侧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例九:脊髓C5——T1节断左侧半损伤导致:

答: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左上肢软瘫;

损伤皮质脊髓束——左下肢硬瘫;

损伤薄、楔束——左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消失。

损伤后角:左上肢痛、温、触觉消失。

损伤脊髓丘脑束——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觉消失。

病例十:面神经不同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

答:(5)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

(4)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

(3)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2)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泪

腺分泌障碍。

(1)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泪腺分泌障碍,

并出现听觉障碍和眩晕(伤及前庭神经、蜗神经)。

运动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图文)

运动传导通路 —系统解剖(图文) 运动传导通路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传导通路来实现。 (一)锥体系 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皮质核束主要由中央前回下部大脑皮质内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即上运动神经元(含胞体和轴突),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但面神经核的下部(支配睑裂以下面肌的核群)和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的纤维。脑神经运动核及其轴突组成脑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即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肌、舌肌和咽喉肌等。 脑神经或皮质核束损伤引起相应骨骼肌瘫痪,临床上分两种:①核上瘫,指由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而引起的某些骨骼肌瘫痪。当一侧皮质束损伤,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下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骨骼肌,不出现瘫痪。而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因只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故其所支配骨骼肌出现瘫痪,表现为对侧睑裂以下的面肌和对侧的舌肌瘫痪。②核下瘫,指由脑神经运动核及其所发出的纤维损伤,导致所支配的同侧骨骼肌瘫痪。 2.皮质脊髓束由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后肢的前部、中脑的大脑脚、脑桥腹侧部,至延髓形成锥体。在锥体的下端大部分纤维左、右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沿脊髓侧索下降,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沿途止于脊髓各 1

疼痛传导路径图PPT课件

疼痛传导路径图 一、头颈部疼痛有关的肌肉(24块) 1、颈部三块特殊的肌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 2、背部和颈部的肌肉:枕下肌群(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 由浅层到深层排列:斜方肌——夹肌一一头棘肌——回旋肌——多裂肌。 3、下颌、面部和头部肌肉:咬肌——翼状肌(翼内肌、冀外肌)一一颊肌一 一眼轮匝肌——颧肌——提上唇肌——喉肌(颈阔肌、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颈长肌)——颞肌——额肌——枕肌。 颞下颌关节(TMJ)由咬肌、翼状肌、颞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引起的。

二、肩膀、上背部和上臂疼痛有关的肌肉(16块) 1、斜角肌: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2、肩胛骨悬肌:菱形肌——肩胛提肌——斜方肌。 3、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4、上臂肌群:三角肌——大圆肌——背阔肌 ——喙肱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三、肘、前臂和手痛有关的肌肉(16块) 1、肘部肌肉——肱肌 2、手和指的伸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肘肌——指伸肌——食指伸肌。 3、手和指的屈肌: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前二肌肉间) 一旋圆肌——旋方肌——拇长屈肌。 4、手部的肌肉:拇对掌肌——拇内收肌——骨间肌。 四、胸部、腹部和生殖器痛有关的肌肉(13块)’

1、胸大肌——锁骨下肌——胸小肌——前锯肌——膈肌——肋间肌(肋间内 肌、肋间外肌)——腹直肌——腹斜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腹横肌)——一腰肌(髂肌、腰大肌)——骨盆肌肉(坐骨海面体肌、球海面体肌、耻尾肌、髂尾肌、尾骨肌)。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最细的Aδ和C纤维,并认为Aδ纤维传导刺痛,而C纤维则传导灼痛。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Aδ纤维和C纤维仅传导伤害性刺激,它们也传导触、压、温、冷等感觉信息。而痛觉也并非仅由细纤维(Aδ或C纤维)传导,也可由达到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构型的粗纤维(Aα纤维)传导。 二)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 痛觉传导通路比较复杂,至今仍不很清楚。一般认为,与痛觉的传导有关的脊髓上行通路有: 1.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 1)新脊-丘束 2)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 3)脊-颈束 4)后索-内侧丘系 5)脊髓固有束 2.头面部的痛觉通路 头面部痛觉主要由三叉神经传入纤维传导 3.内脏痛觉通路 大部分腹、盆部器官的内脏痛主要由交感神经传导,从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子宫来的痛觉冲动是经过副交感神经(盆神经)传到脊髓的,在脊髓后角(有人认为在Rexed V层)换元,其轴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 (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 (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1.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ostral ventromedial medulla, RVM)都是脑干的重要痛觉调制结构,它们是旁中央上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受来自脊髓前外侧索的部分痛觉传入。

神经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 3、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交叉——对侧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

系解笔记(传导通路)

教学内容: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目的要求: 1.掌握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头面部浅感觉、视觉和瞳孔对光反射的传导通路,锥体系的组成,锥体束的组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止、行径特点、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2.熟悉躯体和四肢浅感觉,视觉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受损时所引起的视野缺损,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 3.了解听觉传导通路,瞳孔对光反射通路不同部位受损时的瞳孔变化,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比较,锥体外系的概念。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Conductive pathway of nervous system 感觉(上行)传导通路Sensory (ascending) pathways 运动(下行)传导通路Motor (descending) pathways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 pathways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 pathways 感觉类别感觉器 浅感觉皮肤、粘膜 (痛、温、触、压觉) 深感觉肌肉、肌腱、关节 (运动觉、震动觉、位置觉) 视觉视网膜上感光细胞 听觉螺旋器 平衡觉壶腹嵴、橢圆囊斑、球囊斑 嗅觉嗅粘膜 味觉味蕾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的含义 2.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传导至大脑, 引起意识性感觉. 3.躯体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至小脑, 不产生意识性感觉, 只是反射性调节躯干、四肢的肌张力和协调运动, 以维持身体姿势和平衡. (一)躯体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丘脑腹后外侧核Central radiation of thalamus 薄束核 楔束核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二)躯体和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略) 二、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Ⅷ层②中央后回上、中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 radiation of thalamus 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前、侧束 脊神经节 躯干和四肢的深感觉和浅感觉传导通路的异同: ●传导路的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由三级神经元完成,经过两次换元,从第二次换元起路径同. 中枢突 丘脑腹后内侧核③ 中央后 三叉丘系 丘脑中央辐射Central radiation of thalamus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精心整理 疼痛的机理和学说 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器(chemoceptor)。 1. 1)新脊 2)旧脊 3)脊- 4)后索 5 2. 3. 突可在同侧或对侧脊髓前外侧索上升,伴行于脊髓丘脑束上行达丘脑VPM (三)疼痛在脊髓水平的整合 脊髓是痛觉信号处理的初级中枢。伤害性刺激的信号由细纤维传入脊髓后角,在那里加工后,一部分作用于前角运动细胞,引起局部的防御性反射如屈肌反射等,而另一部分则再继续向上传递。(四)疼痛在脊髓以上水平的整合 1.脑干

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种感觉传入冲动汇集处,非伤害性信号和伤害性信号可相互影响,或是加强或是抑制,以进行各种传入信号的综合处理。中脑中央灰质和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rostralventromedialmedulla,RVM)都是脑干的重要痛觉调制结构,它们是旁中央上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接受来自脊髓前外侧索的部分痛觉传入。 2.丘脑 丘脑是各种感觉信息(除嗅觉外)进入大脑皮质形成主观感觉以前的最重要的整合中枢。丘脑接受来自脊髓、脑干的纤维投射,经过丘脑的中继投射到大脑皮质。主要包括腹侧核群、髓板内核 3. 4 1.概述 70)的概灰质( 2. PAG是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中一个上行与下行通路中的重要结构。它在痛觉调制中的重要性在于凡是由激活更高级中枢所产生的镇痛效应,都被证明是通过它才起作用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吗啡镇痛、针刺镇痛、电刺激间脑和边缘系统中一些与镇痛有关的核团(尾核、下丘脑、隔区、伏隔核等)产生的镇痛效应,都可被注入微量阿片受体拮抗纳洛酮于PAG而部分阻断。电刺激PAG或注射吗啡于PAG之所以镇痛,是由于激活了下行抑制系统的结果。 3.延髓头端腹内侧网状结构及下行抑制系统

关于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的实验

关于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的实验 实验题目:关于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的实验 实验目的:1、复习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 2、掌握视觉形成的基本通路。 实验内容:观看视觉器官及视觉传导通路的挂图、模型。 实验结果:掌握了视觉器官的基本结构和视觉传导通路。现报告如下: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视网膜的厚度只有0.1-0.5mm,但结构十分复杂。它的主要部分在个体发生上来自前脑泡,故属于神经性结构,其中细胞通过突触相互联系。主要分成两层:外层为色素细胞层,内层主要为位于后2/3部分、具有感光功能的视部,视网膜视部有外向内主要分成感光细胞层(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 从靠近脉络膜的一侧算起,视网膜最外层是色素细胞层;这一层的来源不属神经组织,血液供应也来自脉络膜一侧,与视网膜其他层接受来自视网膜内表面的血液供应有所不同。色素细胞层对视觉的引起并非无关重要,它含在黑色素颗粒和维生素A,对同它相邻接的感光细胞起着营养和保护作用。保护作用是除了色素层可以遮继来自巩膜侧的散射光线外,色素细胞在强光照射视网膜时可以伸出伪足样突起,包被视杆细胞外段,使其相互隔离,少受其他来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条件下,视杆外段才被

暴露;色素上皮的这种活动受膜上的多巴胺受体控制。 此层内侧为感光细胞层。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动作动物,感光细胞分视杆和视锥细胞两种,它们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细胞。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态上都可分为四部分,由外向内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和视锥细胞在形成上的区别,也主要在外段它们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锥细胞外段呈圆锥状。视杆细胞中的感光物质主要是视紫红质,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红醛,在亮处分解的视紫红质,在暗处又可重新合成,这是可逆反应,平衡点取决于光强,所以视杆细胞对弱光敏感,不能区分颜色,对细小结构分辨率差;视锥细胞则分别含有视红、视蓝、视绿三种视锥色素,对物体的细小结构和颜色有高度的分辨率。现将它们的比较呈现如下: 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分布视网膜周边区视网膜中部,尤其黄斑 光敏感度高低 光分辨率低高 辨色无有 视色素视紫红质红、绿、蓝三种视色素 功能暗视觉明视觉 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层内的双极细胞发生

疼痛解剖与生理基础

疼痛解剖与生理基础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国际疼痛研究学会,1994), 是大多数疾病具有的共同症状,为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疼痛包含感觉和情感两个成份。“ 感觉成份”具有其他感觉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激活所需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定位分布和对刺激强度的鉴别等;疼痛的“ 情感成份” 是与逃避的驱动密切相关,其变异性极大,很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是临床的难题。 伴随疼痛有一系列行为反应,如缩回反射、逃避、保持损伤部位不动以及避免与相似的伤害性刺激接触等,以防止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但是将疼痛产生只是囿于损伤的范畴,显然是不全面的,因为组织损伤并不总是伴有疼痛的发生。绝大多数情况下,组织损伤兴奋伤害性感受器均最终引起痛觉,但在有些状态下,损伤并不导致疼痛。相反地,疼痛可在无组织损伤时产生,或是在损伤已完全修复后仍有疼痛存在。 第1节痛觉解剖学 一、伤害性感受器和传入纤维 (一)背根节(DRG)神经元 DRG细胞是感觉传入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发出单个轴突在节内延伸一段长度后分为两支:一支为周围神经轴突,伸向外周组织,接受感觉信息,另一支为中枢轴突,将外周传入 送至脊髓背角,完成初级感觉信息的传递。 DRG细胞依直径的大小分为三类,以大鼠为例,小细胞直径6-20μm,主要发出无髓鞘的C类轴突纤维,中等细胞直径20-35μm,发出有髓鞘的Aδ轴突纤维,大细胞直径大于35μm,主要发出有髓鞘的Aβ轴突纤维。以上三类细胞分别简称为C、 Aδ和Aβ神经元。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将伤害性刺激转换成神经冲动的C和Aδ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称为“伤害性感受器”。它们在形态学上是游离神经末梢,广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行使警报器的功能,使机体避开损伤性刺激防止组织受损伤。 “寂静伤害性感受器”: 在生理状态有相当数量的C纤维对常规的伤害性刺激不反应,但在组织炎症时,可产生强烈的持续性反应。这类感受器被称之“寂静(silent)伤害性感受器”或“睡眠(sleeping)伤害性感受器”。它们在鼠、猫和猴的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中普遍存在,占C类传入总数的20-25%。 (二)传入纤维 对外周神经传入纤维有两种分类标准,Erlanger和Gasser的Aα、 Aβ、Aδ、和C 纤维分类, Lloyd和张香桐的I、II、III和IV类神经纤维分类。两种分类的对应关系为:I类(Aα)是肌肉传入神经,直径为12-20μm;II类(Aβ)主要是皮肤传入神经,直径

人体神经系统传导通路

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一、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路 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因位较深,又称深部感觉。此外在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中,还传导皮肤的精细触觉。 非识性本体感觉(反射性本体感觉):传至小脑,不产生本体感觉的意识,反射性调节骨骼肌的张力和协调运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姿势。 意识本体感觉:传至大脑皮质,产生意识性本体感觉。 精细触觉:皮肤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纹理粗细等感觉。 (一)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丘脑腹后外侧核 骨骼肌 肌腱 关节 皮肤 二、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一)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脊髓Ⅰ、Ⅳ~Ⅶ层 丘脑腹后外侧核 躯干和 四肢的 皮肤 (后角固有核) (二)头面部痛温觉和粗略触、压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节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脑桥核 丘脑腹后内侧核 头面部 皮肤和 粘膜 三叉神脑桥核 中央后回 的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一)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由三级神经元构成节细胞 外侧膝状体 1、视野visual field:眼球固定不动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视野。鼻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颞侧半视网膜,颞侧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鼻侧半视网膜,上半视野的光线投射到下半视网膜,下半视野的光线投射至上半视网膜。 2、视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损伤所引起的视野症状 ①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视野全盲 ②视交叉中央部(交叉纤维)损伤: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④一侧视束、视辐射或视觉中枢损伤: 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和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 (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光照侧眼的

视觉传导通路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眼球视网膜视神经部最外层的视椎细胞核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 中层的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 最内层的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汇集成视神经。视神经由视神经管入颅,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鼻侧半的纤维交叉,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布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过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 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矩状沟上下的视区皮质(纹区),产生视觉 视束中尚有少数纤维经上丘臂终止于上丘核顶盖前区。上丘发出的纤维组成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完成视觉反射。顶盖前区发出纤维到中脑动眼神经副核,构成瞳孔对光反射的一部分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光照一侧眼的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侧的反应成为直接对光反射,光未照射一侧成为间接对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入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听觉传导通路 听觉传道通路的第1级神经元为蜗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细胞,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一起,在延髓和脑桥交接处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 第2级神经元胞体在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发出纤维大部分在脑桥内形成斜方体并交叉到对侧至于橄榄核外侧折向上行,形成外侧丘系外侧丘系的纤维经中脑被盖的背外侧部大多数止于下丘,其纤维经下丘臂止于内侧膝状体,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肢,止于大脑皮质颞横回的听觉中枢。 少数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外侧丘系;还有一些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在上橄榄核交换神经元,然后加入同侧的外侧丘系。也有少数外侧丘系的纤维直接止于内侧膝状体。因此听觉冲动是双向传导的。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但若损伤了蜗神经.内耳或中耳,则将导致听觉障碍。 听觉的反射中枢在下丘。下丘内神经元发出纤维到上丘,再由上丘内神经元发出纤维,经顶盖脊髓束下行至脊髓的前角细胞,完成听觉反射 大脑皮质听觉区还可以发出下行纤维,经听觉通路上的各级神经元中继,影响内耳螺旋器的感受功能

各种传导通路汇总

各种传导通路汇总

————————————————————————————————作者: ————————————————————————————————日期:

传导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回。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角膜反射:角膜受到的刺激-三叉神经的眼神经-脑桥三叉神经主核-发出纤维到双侧面神经核-颧支-眼轮匝肌收缩-双眼同时闭合。

各种传导通路汇总

传导路 传导通路分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和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传导通路) 、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后根的内侧部-薄束和楔束-第二级神经元(薄束和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回。

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关节等处的深部感受器-周围突-第一级神经元(脊神经节)-中枢突-脊髓后根的内侧部进入脊髓-后角的胸核-同侧外侧索-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腰骶膨节段第V-VII层外侧部-部分交叉-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旧小脑皮质。

上肢和颈部的本体感觉的第二级神经元在颈膨大第VI-VII层和延髓的楔束副核-楔小脑束(相当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吻侧束(相当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下脚-旧小脑皮质。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皮肤内的感受器-中枢突-后根外侧部(痛、温觉)-第二级神经元(脊髓第IIVV层后角固有核)-斜越1-2脊髓节段或交叉前上升1-2节段-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内囊枕部—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后根内侧部(粗略触觉)-交叉到对侧脊髓丘脑前束-在延髓中部与侧束相融合形成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骶、腰、胸、颈。

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口鼻腔粘膜的浅部感受器-周围突三叉神经的感觉支-第一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中枢突-三叉神经感觉根-升支(触压觉)和降支(痛温触觉) -第二级神经元(脑桥三叉神经脊束感觉主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到

疼痛的机制传导途径

疼痛的机制传导途径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或破坏的刺激作用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适应方式。这种致痛刺激在疼痛感受器接收之后,经过不同水平的痛觉传导路,最后达到脑,引起疼痛感觉 三大学说:特异学说,型式学说,闸门控制学说 基本传导途径(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 痛觉的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粘膜下层等处,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K+、H+、组胺、缓激肽、5-HT、Ach和P物质等内源性致痛因子。这类游离神经末梢对缓激肽等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称之为化学性感受

器(chemoceptor)。 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最细的Aδ和C纤维,并认为Aδ纤维传导刺痛,而C纤维则传导灼痛。但必须指出,并非所有的Aδ纤维和C 纤维仅传导伤害性刺激,它们也传导触、压、温、冷等感觉信息。而痛觉也并非仅由细纤维(Aδ或C纤维)传导,也可由达到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构型的粗纤维(Aα纤维)传导。 (二)疼痛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传导途径 痛觉传导通路比较复杂,至今仍不很清楚。一般认为,与痛觉的传导有关的脊髓上行通路有: 1.躯干、四肢的痛觉通路 1)新脊-丘束外周神经的细纤维由后根的外侧部进入脊髓,然后在后角换元,再发出纤维上行,在中央管前交叉到对侧的前外侧索内,沿脊髓丘脑侧束的外侧部上行,抵达丘脑的腹后外侧核(VPL)。此神经纤维束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故称新脊-丘束。该束传递的信息可经丘脑的特异感觉核群(即VPL)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上2/3处,具有精确的分析定位能力,这和刺痛(快痛)的形成有关。 2)旧脊-丘束或脊-网-丘束也是由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交叉后沿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部上行。旧脊-丘束的纤维分布弥散,长短不一。在上行途中多数纤维终止在脑干的内侧网状结构、中脑被盖和中央灰质区等处,再经中间神经元的多级转换传递而达到丘脑的髓板内核群以及下丘脑、边缘系统等结构。其中短的纤维就是脊髓网状束。还有少量最长的纤维直达丘脑的内侧核群。由于在低等动物就有此束,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