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
高新技术产业园基础设施工程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1)

1.1、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

1.1.1、项目名称及业主名称 (1)

1.1.2、工程项目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1)

1.1.3、项目研究过程 (3)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4)

1.2.1、编制依据 (4)

1.2.2、编制原则 (4)

1.3、批准的规划 (5)

1.4、研究范围和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 (5)

1.4.1、研究范围 (5)

1.4.2、研究的主要内容 (5)

1.5、主要研究结论 (6)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6)

2.1、研究区域概况 (6)

2.2、周围路网概况 (7)

2.3、道路现状及评价 (7)

2.4、沿线建筑情况 (7)

2.5、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7)

2.6、工程地质资料 (13)

第三章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13)

3.1、交通量现状分析 (14)

3.2、交通量预测 (14)

第四章主要标准和规范 (20)

4.1、主要规范 (20)

4.1.1道路工程 (20)

4.1.2雨水工程 (21)

4.1.3污水工程 (21)

4.1.4给水工程 (22)

4.1.5桥梁工程 (22)

4.1.6路灯工程 (23)

4.1.7电力工程 (23)

4.1.8弱电工程 (24)

4.1.9燃气工程 (24)

4.1.10热力工程 (24)

4.1.11绿化工程 (24)

4.1.12交通工程 (25)

4.1.13人行地下通道工程 (25)

4.3、通行能力 (28)

第五章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33)

第六章工程设计方案 (35)

6.1、方案设计原则 (35)

6.2、工程总体设计方案 (36)

6.3、道路工程 (37)

6.3.1道路走向 (37)

6.3.2平面设计 (38)

6.3.3道路纵断面设计: (39)

6.3.4道路横断面设计: (41)

6.3.5路面结构设计: (43)

6.3.6路基设计: (47)

6.3.7交叉口设计 (48)

6.4、雨水工程 (49)

6.4.1雨水工程概况 (49)

6.4.2雨水工程设计方案 (49)

6.5 污水工程 (52)

6.5.1污水工程概况 (52)

6.5.2污水工程设计方案 (52)

6.6、给水工程 (60)

6.6.1工程概况 (60)

6.6.2技术标准 (61)

6.6.3给水输配系统 (62)

6.7、桥梁工程 (68)

6.7.1桥梁工程概况 (68)

6.7.2 桥梁设计方案 (69)

6.8、照明工程 (69)

6.9、电力工程 (70)

6.10、弱电工程 (72)

6.11、燃气工程 (72)

6.11.1工程概况 (72)

6.11.2技术标准 (73)

6.11.3燃气管网系统输配方案 (74)

6.12、热力工程 (79)

6.12.1工程概况 (79)

6.12.2技术标准 (80)

6.12.3热力管网系统 (81)

6.13、绿化工程 (84)

6.13.1 项目概述 (84)

6.13.2、设计原则 (84)

6.13.3、道路绿化方案 (85)

6.15、人行地下通道工程 (87)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 (87)

7.1 对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论证 (87)

7.2 工程施工期环境影响因素 (88)

7.3 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因素 (88)

7.4 针对项目所采取的环保措施 (89)

7.5 生态环境 (91)

第八章新技术应用及建设可研项目 (92)

第九章工程招投标 (108)

9.1 编制依据 (108)

9.2 招标的基本情况 (108)

9.3 招标初步方案 (109)

第十章项目实施方案 (110)

10.1 工期安排 (110)

10.2 实施方案 (110)

10.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111)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11)

11.1 投资估算 (111)

11.1.1、编制内容及依据 (111)

11.1.2、主要材料价格 (112)

11.1.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说明 (113)

11.1.4、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 (113)

11.2 融资方案 (114)

11.3 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 (115)

11.3.1、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及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计算 (115)

11.3.2、资金来源 (115)

11.3.3、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及递延资产摊销计算 (115)

第十二章经济评价分析 (116)

12.1 概述 (116)

12.2 编制原则 (116)

12.3 社会效益 (117)

12.4 环境效益 (118)

第十三章结论和存在问题 (119)

13.1 结论意见 (119)

13.2 存在问题和建议 (120)

第十四章附录 (120)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项目研究过程

1.1.1、项目名称及业主名称

项目名称: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基设施建设工程

业主名称: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1.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工程主要建设内容有:石山路、虎山路2条道路工程,虎山路北起陈张路,向南至腾曹路,全长约1340m。石山路西起现状X009路,东至孟庄路,全长约6160m。烈青大桥建设工程,引桥桥台后与规划道路连接的工程。烈青大桥北边起于x001(烈青路)与101省道交叉口,南边止于规划建设的五宋路与望煤路交叉口,线路两侧为淮北市经济开发区新区规划用地,烈青大桥的线位和走向按开发区新区规划确定。烈青大桥南北两岸的主要疏解工程为线路接入市政道路的交叉口,北岸x001与101省道、南岸五宋路与望煤路交叉口通过设置地面渠化来完成。烈青大桥按照Ⅵ级航道设计,

单孔双向通航净宽40m,考虑水流交角和基础宽度,拟定主跨跨度为60m。烈青大桥南岸道路长824.0m,北岸道路长112.52m。

1.1.3工程项目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6年2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由新城综合区和龙湖工业园区组成。经过多年建设,新城综合区已成为淮北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工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载体。2004年9月设立龙湖工业园区,作为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补充用地,但龙湖工业园选址先天不足,采煤塌陷及煤矿资源压覆,可建设用地不足,启动区用地基本用完,同时龙湖工业园位于城市上风向,工业污染对未来淮北打造生态“山水城市”建设产生潜在威胁。

面对龙湖工业园显现出的用地瓶颈问题,有必要跨出园区,为未来发展寻求新的载体,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必须改变原有一园发展模式,走“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载体——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

沿海地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产业分工已取得重大突破,我省高层领导可直接参与长三角高层领导定期磋商平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在加紧建设。这些标志着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建设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将迎来黄金期。

淮北市为安徽省首批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市,统筹城乡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加快城市转型、优化产业布局,是城乡一体化目标所在;通过对淮北市空间结构定位分析、产业发展和城市拓展互动分析、用地条件分析、发展腹地分析等,最终确定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方向——南部区域。

为贯彻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淮北市城市建设“东拓南进”发展战略的要求,发挥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化、功能综合化工业基地作用,实现淮北市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稳步、健康、快速发展,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本工程为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实施建设工程,对于带动整个开发区的建设,为以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工程的建设实施十分必要。

1.1.4、项目研究过程

1、向政府等相关部门了解路网规划情况;

2、道路沿线踏勘、了解沿线土地开发和使用情况;

3、分析工程所处地区交通现状及建设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4、结合地区现状和规划,提出符合道路等级,满足交通发展要求,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施工简便、适用安全可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相关工程有序衔接的总体设计方案;

5、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6、整理成文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编制依据

1、《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2010-2030)》(淮北市人民政府淮北市城乡规划局 2010.11)

2、《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4.1.29)

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4、区域平面地形图(1:1000)

1.2.2、编制原则

按照总体规划,本次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石山路、虎山路为城市次干路Ⅱ级,拟建烈青大桥位于开发区新区西北部,是整个开发区西北部对外重要的出口路,为烈青路跨越新濉河关键性控制工程,烈青大桥的建设不仅将开发区新区与主城区、濉溪县、凤凰山工业园有机衔接起来,而且实现开发区内部路网与烈青路、五宋路、烈山大道、101省道之间的有机衔接。在充分考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注意经济、社会及环境等综合效益。因此在工程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做到:

1、在镇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贯彻稳中求快、好中求省的原则,远近结合、节约投资;

2、结合规划,尊重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3、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拆迁,节约土地,节省工

程造价;

4、坚持科学态度,提高工程质量。

1.3、批准的规划

本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为已批准的《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总体规划(2010-2030)》(淮北市人民政府淮北市城乡规划局 2010.11)。

1.4、研究范围和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研究范围

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总规划面积为76平方公里。北侧起步区5.26平方公里。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工程起步区东面、北面临新濉河,南到无峰岭,西至赵楼村。与宝迪工业园隔河相望。

1.4.2、研究的主要内容

1、按照道路规划标准,结合地区现状和规划,提出符合道路等级,满足交通发展需求,技术先进、功能适用、经济合理、施工简便、使用

安全可靠,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相关工程有序衔接的总体设计方案。

2.论述工程所处地区交通运输现状及工程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工程提出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和社会意义。

4、路线走向、设计方案比选和主要控制点

5.施工方法及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6.投资估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5、主要研究结论

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为: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和皖北地区创新增长点、安徽省省级开发区、淮北市重要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淮北市南部综合新城区。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个能为淮北实现城市转型、工业立市目标的城市新区;打造一个能为开发区扩区提供保障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创建一个能为淮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创业中心;创建一个土地利用功能适度混合,居住、就业相对平衡,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新城区。

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设施工程作为区域的先期启动项目,承担着建立初具规模的综合交通系统为重点,理顺对外交通,预留向南发展的通道,以及建立与东部新城、主城区的快速交通系统,提高综合交通能力等重要使命。工程的建设对引导城市向南发展,巩固和增强扩区区域中心的地位;推进沿新濉河、王引河的滨河景观带建设,积极改造、生态恢复山体景观等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设施工程的建设十分必要。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1、研究区域概况

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淮北市南部,本次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实

施工程研究范围:新濉河以南,无峰岭以北,赵楼村以西区域,总面积约为5.26平方公里范围内。

地块交通条件优越,北临青龙山火车站,北有市域南外环五宋路,东有101省道接符篱镇,与京台高速公路出入口、泗许高速公路出入口联系便捷。

2.2、周围路网概况

开发区扩区南临泗许高速(泗洪-许昌),东靠京台高速(北京-台北),S101省道南北向贯穿规划区,向西直接与S202省道相连,使开发区与周边低市及全国重要地域联系十分方便。

2.3、道路现状及评价

区域用地位于淮北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北高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微倾,除西部有少量低山地形分布外,其余为广阔平原。区域内现状有村镇间道路联通各个区域,等级较低,路面状况较差。

2.4、沿线建筑情况

本工程所在地区沿线多为农田和民居,部分路段有现状老路及沟渠。沿线有高压线塔分布。

2.5、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开发区扩区范围地处中纬度地区。开发区扩区范围位于淮河流域中游,二、三级支流范围里,隶属于华北平原南部的淮

北平原中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枯丰基本依赖降水补给的多寡,地下水资源赋存于地层的多孔介质之中,水的运动较为缓慢。近年来,城区及近郊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给水能力逐年减少,呈现超采现象,应该予以防范。全市水资源的水质较好,均为重碳酸钙型,矿化度小于1.0克/升,但其钙镁离子偏高,导致水的硬度较大。

地震烈度为6度。

(1)气象

淮北市地处北温带,属北方型大陆性气候与湿润性气候之间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202天,根据1999—2009年近20年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年平均气温15.5℃,极端最高温度40.4℃,极端最低温度-14℃,实测极大风速24.2m/s,年均降雨量867.7mm,最大积雪厚度14cm。

开发区新区范围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冬季显著,夏雨集中,无霜期长,日照充足。主导风向全年以偏东风为主,其次为偏北风和偏南风。

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1.6°C,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4°C;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54.8毫米,年平均无霜期20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年平均蒸发量为1815.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4430.2小时。

(2)水文

濉河,古代大川,称睢水,鸿沟支流之一。清代之濉河源出砀山县黄河故道,南流经萧县、濉溪、宿县、灵璧、泗县,至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长290公里。今濉河上游有大沙河、相西河、洪碱河三大支流,县境内有龙岱河、闸河汇入。过去有溪河在老城东面汇入濉河,与溪河相对的还有一条西流河汇入濉河,两河口东西相距不到200米。溪河集永城、夏邑、萧县、砀山之水,比降小,水势缓。西流河上接龙河、岱河,聚徐州西南山区之水,比降陡,水势猛,汛期洪峰到来时溪河水受顶托,经常倒

灌成灾。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为错开溪河与西流河两水入濉之口,避免顶托,把溪河口堵死,使溪河水从水龙庙(今县卫校)转折向南8里至孙庙,又转向东南,从黄桥村入濉河。并在濉河堤西300米处建一座放内水堵濉水的三孔闸。溪河入濉口下移4000多米后,每逢暴雨,濉河洪峰到来时,为了防止濉水倒灌,就把三孔闸关上,等到濉河水位下降再开启闸门,放溪河之水。但这时溪河两岸多已积涝成灾,问题仍未能解决。直到清咸丰年间,南丁楼人翰林丁彦涛,为解除家乡水灾之苦,以保濉溪城为名,奏请朝廷拨款,把溪河从孙庙改道向西,穿刘楼至帝于庙北,又转而向南汇入巴河(今王引河)。从此濉、溪两河分开,各成水系。

建国后,1951年3月14日至4月28日,濉河进行第一次治理。自土楼乡房庄起至符离集西闸河口止,全长47公里,符离集至闸河口一段,长3公里,以疏浚为主。闸河口至濉溪一段,长30公里,以培修旧堤为主,并拓宽河床。濉溪至房庄一段,长14公里,就原河槽挖深,西岸筑堤。这次治理出工4万人,完成土方222.31万立方米,仅1个多月就完成了任务。同时在治理龙岱河时,将西流河东头堵死,龙岱河之水不再经西流河入濉,而与下游雷河接通,在陈路口汇入濉河。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濉河进行第二次治理,疏浚与筑堤相结合,以复堤为主。由洪碱河口开始,下游至奎河口,全长79.77公里。上工3.63万人,完成土方453.1万立方米。为了便于淮北煤田的开发,1958年冬至1959春,将濉河改道,在渠沟至黄桥段开挖新河,长10.5公里,上接萧县瓦子口,将岱河、龙河上段及大沙河来水截入。瓦子口至黄桥一段称新濉河,全长26.09公里,我县境内后黄里至黄桥长17.52公里。老濉河在渠沟堵死,渠沟堵坝至闸河口一段仍称濉河,长33.5公里。这次治理出民工3.2万人,完成土方224万立方米。改道后黄桥以上来水面积增加到1960平方公里。1970年对新濉河、老濉河又进行了一次疏浚,上自萧县瓦子口,下至宿县濉河引河口,长53.42公里。由萧县、濉溪市、濉溪县、宿县4县、市出工6万人,完成土方1543.60万立方米。至此,新老濉河全长53.42公里,流域面积1562平方公里。

建国后濉河共治理4次,投资1349.99万元,总计完成土石方2443万立方米,已达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洪碱河口至黄桥闸长11.39公里,来水面积1562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359.8立方米,除涝水位31.70米至30.80米,河底高程26.85米至25.9米,河底宽63米,水深4.9米,边坡1∶3。黄桥至陈路口长6.82公里,来水面积1620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361.5立方米,除涝水位30.7米至30.1米,河

底高程25.8米至25.2米,河底宽63米,水深4.9米,边坡1∶3。陈路口至闸河口长为21.59公里,来水面积2045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463.3立方米,除涝水位30.1米至28.44米,河底高程24.8米至23.14米,河底宽67米,水深5.3米,边坡1∶3。濉河口宽95米至100米,堤脚距120米至130米。境内防洪保护面积34平方公里,可蓄水106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万亩。受益范围有闸河、宋疃、古饶、平山、溪河、土楼6个乡26个行政村,可耕地4.5万亩。本干有中型节制闸2座、公路桥12座、国营电站3处、群众自办电灌站24处。沿岸有排涝涵10座。

新濉河又称肖濉新河,基本为原濉河的上游河道,沿城区西南部绕城而过,经濉河引河注入新汴河。现肖濉新河自瓦子口起,上承岱河、大沙河来水,于黄里汇湘西河,至会楼汇洪碱河,经濉溪县城西,至陈路口汇龙岱河,于符离集闸上汇闸河,在宿州北的蔡桥注入濉河引河。河道自瓦子口至新汴河长62.1km,流域面积2626km2。其中淮北市境内自相山区后黄里北(宿州市萧县、相山区分界)至闸河口(濉溪县、宿州市埇桥区分界)长37.7km,闸河口以上流域面积2045km2。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确定淮北市城市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肖濉新河规划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

(3)设计水位和流量

淮北市水务局提供烈青路大桥桥址处河道相关规划资料如下:

桥址水文参数(水位高程为85国家高程基准系统)

根据《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2004)》第6.2.1条,Ⅵ级航道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洪水重现期采用5年一遇,因此烈青大桥最高通航水位建议采用5年一遇除涝水位,即相王大桥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29.96m,烈青大桥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30.41m。

(4)通航

根据皖政秘﹝1998﹞149号文件《关于同意全省内河航道技术等级(Ⅴ~Ⅶ级)评审意见的批复》,萧濉新河航道是六级航道。萧濉新河航道(黄桥闸一闸河口)23.24公里,通航里程21.79公里。萧濉新河道上起濉溪县黄桥闸,下游经濉引河、新濉河入洪泽湖,续经大运河连通苏北、苏南航道网。由于下游新汴河自开通以来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治理,致使淤积严重,加之受其它不利条件的影响,近年航道满足通航水位的时间越来越短,致使淮北市已经连续几年没有走过1吨货。

萧濉新河航道系梁化河道濉河经多次改道而成,其中青龙山港口以下10.2公里(航道上游青龙山至小孤堆段)为复式航槽,系1988、1989年用大型挖泥船机按六级航道标准而成,下游为天然航道。在宿县符离有100吨级船闸一座,自1990年4月1日萧濉新河航道通航以来,每年均按六级航道标准进行正常维护,目前是淮北市连通江河航道网的主要通道。

萧濉河道黄桥闸至符离集段浅滩水深1.3米,航宽23米,弯曲半径185米;符离集至濉引河口段:浅滩水深1.2米,航宽30米,河道顺直。符离集有100吨级船闸一座,系1984年由省航道局投资建造。长100米,宽7.0米,闸门水深2.0米,门口宽7.0米,设计水头差4.7米。沿岸有桥梁4座,通航宽20米-30米之间,通航高在2.4米-6.1米之间。跨河电缆一处,埋深低于航道标高2.1米。沿岸有各类码头3座,抽水站25座,闸13座。目前,该段航道每年按Ⅵ级航道标准进行正常维护。

萧濉新河航道黄桥闸至濉引河口29公里,自1990年至正式通航以来,每年均按Ⅵ等级航道标准进行不同程度维护。青龙山至古饶段23.24公里是本次先通后维护的原则通航的,目前除个别浅滩及部分跨河建筑物不同程度航外,基本达到Ⅵ级航道标准。

萧濉新河航道腹地煤炭、建材资源丰富,最适合水上运输。该航道是淮北部矿区煤炭运往苏浙泸地区最为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萧濉新河航道腹地物产丰富,煤炭、电力、纺织、梁酒工业发达。然而由于腹地航运开发较晚,煤炭等大宗货物运输一直以公路、铁路为主。1990年萧濉新河通航后,虽承担了一部分煤炭的外运单由于下游新河河灵壁段航道浅滩的困扰,运输一直在2.4-11万吨之间。目前该地区铁路运输已近饱和,大量煤炭除公路承担一小部分外,又北上徐州港,南下宿州、蒙城港。目前,萧濉新河因下游新汴河航道通航水位得不到保证、节制闸和船闸维修,也不通航。

烈青大桥桥址所处的河段为黄桥闸-古饶段(航道上游青龙山至小孤堆段),为复式航槽,系1988、1989年用大型挖泥船机按六级航道标准而成,按照Ⅵ级航道维护,依照《内河通航标准》及淮北市地方海事局和港航管理局《关于烈青和相王两座大桥通航标准的复函》(淮海函〔2011〕2号),拟建大桥采用通航尺度为:单孔双向通航净宽40m,净高5.0m。

图4-1 拟建淮北市烈青大桥通航净空示意图

(5)工程地质

由于本项目地质勘探正在进行,前期共收集淮北市已建四座桥梁地质资料作为工可阶段地质参考。

其中烈青路1号桥距离拟建烈青大桥约1km,因此本阶段先参考烈青路1号桥地质资料进行方案研究,待初勘资料出来后进行修正。

地质勘探资料主要结论为:

1、本路段处于平原地区,自然地形较平坦,地貌属冲积平原地带,上部土质结构较松,下部土质较密实,强度较大,中等压缩性,土质均匀,层位平缓稳定。

2、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Ⅲ类。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3、本次勘察查明地下水位埋深1.8-3.2米,地下水埋藏较深,路基土可按干燥型考虑,

4、路基不均匀土层主要为部分段的杂填土层,应清除。

5、拟建场地为可进行本建筑的一般地段,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建设。

(6)矿产资源

淮北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范围内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煤、铁等,并已开发利用。规划地块内部西北侧为吉山煤矿和赵楼煤矿,东南部靠近古饶镇为前岭煤矿,同时位于规划区西南部,十里长山附近有一处铁矿区,矿藏资源分布对本次规划有一定的制约影响,通过合理的分期,处理好开发区建设时序与采煤时序的关系至关重要。

2.6、工程地质资料

淮北市位处华北地震区南部,邻区东有郯庐大断裂,西有阜阳麻城大断裂,南有五河利辛断裂,其中宿北断裂横穿濉溪县临涣,地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的地区。

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范围内整体地势平坦,水系发达,沟渠纵横,闸河、王引河、新濉河贯穿地块,河道平直,水量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夏季水流量大、水流急,冬季河水变浅,水流缓慢。

第三章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道路交通建设,应以构建快速交通系统,提高片区间的交通联系能力;满足该区内部交通需求,形成布局合理、建设水平较高的道路网络;能够适应智能化交通组织、满足公共交通优先发展、适度机动化水平和机非分流运行等要求的道路交通系统。

3.1、交通量现状分析

通过对淮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交通运量和路网交通量的研究,项目区域内交通量将随着开发区的建设及运营呈增长趋势。

根据国内其它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开发区的实际调查情况,路网中交通组成呈现出客车比例逐年上升,以小客车上升最为明显,货车比例逐年下降的趋势,以中型货车下降最明显。预计随着开发区的迅速发展,公共交通的需求将日益增长,客车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大,随着人们对出行舒适、便捷要求的提高及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后劲,小汽车快速增长,逐渐占居半壁江山成为必然趋势。

3.2、发展非公发生、吸引交通生成预测

3.2.1 社会经济预测

对于未来经济预测方法,按预测的性质来区分,可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

定性预测法是以逻辑判断为主的预测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预测者所掌握的信息和情报,并结合各种因素对事物的发展前景做出判断,并使之定量化。常见的定性预测方法有专家经验法、历史分析法、未来情景描述法、德尔菲法、主观概率法、领先指标法和交叉影响预测法等等。这种预测法是建立在经验、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之上的。

定量预测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方法,对已掌握的信息及其演变关系进行数量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和相应的软件进行计算,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常见的定量预测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经济计量模型法等。这种预测法是建立在统计学、数学系统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上的。

不同的估计方法是建立在不同的最优准则之上的,最后进行模型的优劣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是合理的模型,才能用于经济预测并期望有续好的预测效果。

本项目的社会经济预测采用定性预测方法。

淮北市“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交通量预测的基本原理,常用的有惯性原理,类推原理和相关原理等。惯性原理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往往表现出它的延续性,即“惯性现象”,惯性是趋势外推法的理论依据。类推原理指许多特性相近的客观事物,它们的变化有相似之处,通过分析类似相似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根据已知事物的变化特征,推断具有近似特征的预测对象的未来状态。相关原理指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下发展的,事物之间的影响常表现为因果关系,相关原理是回归预测的理论依据。各种预测技术各有优缺点,现代预测愈来愈趋向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方法。

淮北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三个定位-建设山水生态型、宜居宜业型、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

六个环节-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经济,巩固完善融资平台,继续深化改革开

放,持续扩大有效投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九项任务-加速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强化龙头带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强化要素配置,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产业,打造幸福淮北。

八大目标-(两个板块、四个突破、两个领先)。打造煤电化和非煤两个千亿元产业板块;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城镇化率、工业化率皖北领先,双双进入全省第一方针。

开发区新区区发展总目标:在规划期内形成一个能为淮北实现城市转型、工业立市目标的城市新区;打造一个能为开发区扩区提供保障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创建一个能为淮北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创业中心;创建一个土地利用功能适度混合,居住、就业相对平衡,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新城区。

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区内总人口为5万人,远期到2030年,区内总人口31.5万人。

用地规模:开发区南区近期用地规模为20平方公里,其中含烈山开发区与市开发区共建区10平方公里,淮北市开发区10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其中烈山开发区为20平方公里,淮北市开发区为48平方公里。

3.2.2通行能力分析与车道数论证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线形景观与环境协调等方面得到的服务质量或服务满意程度。为了说明公路交通负荷状况,评价公路交通的运行质量,《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以交通流状态为依据,将服务水平划分为四级,定性地描述交通流从自由流、稳定流到饱和流和强制流的变化阶段。

3.2.3基本公式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可知,车道数计算公式如下: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优质科技资源,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坚持合理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二、重点任务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2009-2011) 2009年至2011年是荆州高新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新挑战,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新思路,提出新目标,制定新措施,超常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努力跻身于全国省级高新区前列、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荆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工业重心也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为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荆州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2.97亿元,同比增长51.83%,其中高新技术产业22.85亿元,同比增长45.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16亿元,同比增长37.7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54%;规模企业达到150家,同比增长5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79%;财政收入5.34亿元,同比增长26%。主要经济指标绝对值和增幅在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第四,在全市名列第一。引进项目110个,总投资额为75.5亿元,到位资金24.6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过1000万元的项目61个,建成投产项目62个、投资额达30亿元,在建项目达84个、投资额过100亿元。高新区经济规模迅速增长,发展后劲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产业带动作用日趋凸显。

2、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加快以“五园两中心”(机械工业园、电子工业园、化工工业园、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生物医药工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产业平台建设,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凸显,引进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同时大力实施创业中心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业中心孵化能力,成功孵化了以高新技术企业荆鹏软件、明德科技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引外援”和培育“本土明星”,已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机械加工为主)、新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纺织印染、生物医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五大产业。现有的150家规模以上企业,先进制造产业48家、新材料产业30家、纺织印染产业20家,特色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3、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创新体系。区内现有企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公共技术共享服务平台2个,留学生创业园1个,博士园1个,高新技术企业9家,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126家。2008年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项目13个,省市项目19个;获专利权的21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的企业1家,近60个科技研发项目通过科技查新报告,20多家企业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各类创新活动踊跃、创新资源不断聚集,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园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水、电、气、通讯等逐步配套完善,工业区工业用地达到了“五通一平”,投资硬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对进区办理各项手续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审批环节代办制,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进行建设环节包办制,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世界五大高新科技园区简介 高科技园区在北美称“大学研究园区”,在其它英语国家叫“科学园”,在日本叫“科学城”,我国则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最早的高科技园区诞生于本世纪中叶美国的硅谷,它在很短时间内创造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技术产业集中发展的奇迹,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旺盛的生命力很快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到了八十年代,高科技园区不仅在欧洲,而且在亚洲蓬勃发展起来。至今世界比较规范的高科技园区已经有900多个,从业人员数百万人,成为本世纪最具生命力的社会经济细胞,并日益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国外不同类型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总结其成长的内在规律,将有助于加快我国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 1.依托大学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奇迹——美国硅谷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以南,北起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帕拉奥托市,南至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市,长48公里,宽16公里,有4000余家高技术公司,雇员总数超过100万人。硅谷是美国微电子工业的发祥地,集中了全美90%的半导体公司,生产电子工业所需的最基本材料——硅片。

硅谷原是一个连名字也没有的果园,1891年美国参议员斯坦福在此建立了斯坦福大学。1951年,在该校一位校长提议下,在其周围创建了一个高科技工业园。由于斯坦福大学的技术资源、风险资本和创业精神为新兴的半导体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1955年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将研制和生产晶体管的公司迁至帕拉奥托市,致使该市成为美国电子工业的发祥地。此后,大批创业人才从东部和中西部涌来,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很快以晶体管和硅片为主的半导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起来。1956年IBM公司在圣何塞市开设研究与开发中心,为半导体进入计算机创造了条件。到80年代,以斯坦福科学研究园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研究生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为主的基地,高技术公司数量一度曾高达5000余家,成为袖珍计算器、电子玩具、家用电脑、无线电话、激光技术、微处理机、电子表等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的诞生地。近年来,几乎与电子工业沾边的所有新产品都出自硅谷,全区年营业额达2000亿美元。 硅谷成功的经验主要有:毗邻斯坦福大学及其研究机构;市场、厂房及设备等基础结构好;人才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生活环境好。硅谷是多种因素的自然产物,并没有一个硅谷发展规划,政府只是一个间接的支持者。 2.高技术企业集中发展的代表——美国128公路高技术产业带:硅路 波士顿第128号公路始建于1915年,位于美国波士顿郊区,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八大案例解读

高新技术园区规划八大案例解读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doczj.com/doc/ef1668884.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德新区(一期)产业发展规划项目背景 长德新区的发展发展环境优越,秉承了长春市、国家战略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以及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区域品牌优势、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环境优势等。因此,长德新区将继承和发扬现有区域优势,加速地区

山东鲁南高科技化工基地园区规划 山东鲁南高科技化工基地位于滕州市木石镇,包含官桥镇部分区域。基地地处我国规划的七大煤化工基地的苏鲁豫皖煤化工基地,在发展煤化工方面具有政策优势。山东省是我国化工产品消费大省,而且山东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背靠人口稠密的中部,区位优势明显。加上滕州具有较好的资源条件,特别是煤炭地质储量达到12.93亿吨,具有发展煤基化工产品的天然优势。2000年经山东省批准,在滕州市木石镇成立煤化工高科技工业园。 此规划目标是在2015年之前,建成以甲醇、醋酸、煤基烯烃、合成氨/尿素、生物法环氧乙烷为龙头,涵盖煤基燃料、甲醇深加工、醋酸深加工等产业链,产品涉及煤基燃料、化肥、塑料原料及制品、表面活性剂、胶粘剂、饲料添加剂、电子化学品等,具有鲜明循环经济特征的高科技化工基地。

湖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湖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资本结合,促进我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特色产业基地是指依托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形成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产品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区。 第二条基地是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集聚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密集区,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辐射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示范区,是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条认定条件 1、基地具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可以是单个园区,也可以由多个专业园区组成。 2、基地纳入当地政府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或者科技发展规划,当地政府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3、基地应具有相应的归口管理机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4、基地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中介服务体系,如经济鉴证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风险投资与融资担保机构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或者组织。 5、基地产值在10亿元以上。

6、基地内产业关联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不少于2家。 7、具有比较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其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 8、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申请的特色产业基地的条件可适当放宽,但不能低于上述指标的十分之一。 第四条申报与认定程序 (一)基地由市(州)科技局或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向省科技厅申报。 (二)申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应提交申请报告、《湖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认定申请表》《湖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湖南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等材料。 (三)省科技厅根据地方政府的申请,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申报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论证。 (四)经评审通过后,由省科技厅正式下文,授予“湖南省××特色产业基地”匾牌。 第五条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科技厅将在科技计划、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当地政府应根据有关规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给予重点扶持。 第六条对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对不合格者,将取消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资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高新技术园区介绍

1高新技术园区 高新技术园区,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地区,是集科研、教育、生产、贸易、娱乐于一体的共生结构,是高新技术产业孕育和成长的综合性基地。根据其功能、结构、范围和特点的不同,高新技术园区在国外也被称为“高技术开发区”、“科学/技术公园”、“科学工业/技术园”、“科学/技术城”、“高技术产业带”以及“硅谷”、“硅山”、“硅岛”等。 高新技术园区自1951年美国加州的斯坦福研究园(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硅谷”)创建以来方兴未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新技术园区现在已遍及全球。目前,全世界高新技术园区近1000个,而且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从高新技术园区的分布来看,主要还是以集中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其数量约占总数的80%。在众多的高新技术园区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 ?美国-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园区; ?英国的剑桥科学园;苏格兰的“硅峡”;爱丁堡的赫利奥特瓦大学科学园; ?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技术开发区; ?德国的海德堡科学园; ?意大利的托里诺高技术密集区。 ?日本的筑波科学城,九州的“硅岛”; ?韩国的大德科学城和光州技术城; ?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 ?新加坡的新加坡工业园等。

1.1硅谷-Silicon Valley,网址________ 硅谷坐落于加州旧金山以南的半岛,圣克拉拉县上一块长约70公里、宽约15公里的狭长地带。五十年代还是无人知晓的农业区,但到了八十年代已无可争辩地在历史上享有信息技术革命发源地的崇高地位,如今聚集了8000家高科技公司,33万名科学技术人员,其中有8000名由美国一流名牌大学培养出来的自然科学博士。硅谷最令人称道的是它对高科技公司的繁衍能力,平均每两个星期就诞生一家新公司,75%能存活6年以上。高科技巨人HP、Intel、IDG、Sun、Apple都是从这里发祥的。 关于硅谷的神话近来在我国国内与风险投资紧密连在一起。“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的发动机”,此类呼声越来越经常地听到。但关于这一点,国外有学者指出,不应把风险投资基金看作构成某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原因的先决要素,而更应看作是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度发展后自然产生的结果。对硅谷的实证研究表明,风险投资的资本大部分来自硅谷自身积累的财富,尤其是风险投资家,曾在早期实际从事过高科技开发事业的工程师和经理,他们的丰富经验和出色判断能力是保障风险投资机制成功运作的关键。可以说,是硅谷自身的社会网络造就了自我支持的金融系统,乃至整个自我支持的高技术制造和服务的创新环境。

中国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有哪些

新材料产业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是众多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在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以及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在十三五规划呼之欲出的2016年,新材料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发展前景看好,国内各园区也纷纷涉足新材料产业。科技部高新司曾在2013年底开展产业化基地复核工作,复核主要针对2013年底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1、宁波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宁波新材料科技城) 宁波高新区成立于1999年,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是宁波市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核心载体。2013年,启动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力争用20年时间,将新材料科技城全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高端资源集聚区,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中心,成为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智慧新城区。 领域:高性能金属新材料、海洋腐蚀耐候材料、海洋防腐涂料、环境友好功能高分子材料等 成立时间:1999年 入住企业数:94家 重点企业:TCL通讯科技(宁波)有限公司、诺安检测服务(宁波)有限公司、宁波东方集团等 2、苏州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苏州纳米城)

苏州纳米城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综合社区,也是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核心区域。 领域:纳米新材料和MEMS 成立时间:2010年 入住企业数:154家 重点企业:苏州英纳特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第一元素纳米技术有限公司、苏州格瑞丰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等 3、宁波杭州湾新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前身是慈溪经济开发区,位于宁波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2014年2月18日,宁波杭州湾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宁波杭州湾新区将力争通过2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层次高端、机制体制灵活、现代都市气息与浓郁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宜居宜商宜业的国际化新城区,使之成为宁波乃至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起点最高、速度最快、协调性最好的区域。 领域:高性能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健康产业、汽车产业、通用航空产业等 成立时间:2001年 入住企业数:341家

产业园区的规划与理念

产业园区规划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统一 1、广州科学城概况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市的东北部,规划用地面积为37km2,是以高科技制造业为基础,以形成科学研究综合体为目标,具有高质量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高效率投资服务软环境的多功能现代新型产业区(图1)。 广州科学城的地形主要分为丘陵台地和河涌冲积谷地。其中大部分丘陵台地高程在50m~120m,北部最高的迁岗大山为288m,其地质构成以花岗岩、混合岩为主;河涌谷地则地势平缓,高程一般为15m~20m,其地质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堆积浅覆盖区,基岩地基和硬塑粘土地基的强度和埋藏条件相对稳定。科学城中的丘陵山地生态绿化环境良好,树木茂密,枝繁叶茂,以荔枝、橄榄等果树为主,谷地以农田为主。 2、广州科学城用地布局 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布局都是核心内容之一,是关系着全局性的工作。用地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园区的环境、开发成本、效率,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风格和魅力,也决定着其与城市或园区其他组成元素的和谐。总体上说,广州科学城在用地布局方面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图2)。 2.1 与自然和谐统一 为了充分利用科学城现状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规划项目组与重庆建筑大学黄光宇教授合作进行了以“广州科学城生态规划与建设研究”为课题的研究。根据研究成果,科学城总体规划对用地进行了适宜性分析,并以现状山体和河涌为生态系统骨架,充分尊重和利用现状山脉和谷地的走向,把建设用地安排在平坦的谷地上,并按谷地走向进行拓展形成纵向发展轴,横向拓展形成功能组团,各功能组团相对集中且有机疏散。这样的布局结构能充分利用自然山体资源形成较好的城市景观,真正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3)。 2.2 开发的经济性 在园区开发建设中,对大部分地区或城市的政府来讲,资金缺乏是制约园区开发和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产业园区规划要把降低投资、提高资金的效益作为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加以体现。 广州科学城用地规划充分尊重现状山体和生态环境,利用谷地进行开发建设,避免了对山体的大开大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公示 2010年12月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通过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审批,批复文号豫发改工业〔2010〕2087号。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于2011年2月取得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审查意见(豫环审〔2011〕47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有关规定,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现对该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进行第二次公示: 一、规划概况 规划名称: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0-2020年)规划范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北部,规划范围东至郁香路、南至站北路、西至郑州市西环绕城高速东1000米、北至新龙路,规划面积。 规划期限:规划的时间段为2010-2020年,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开发建设阶段。其中,近期为2010年-2012年,中期为2013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 主导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以超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产业。 发展定位:国家级重点开发区,河南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体制创新改革的综合试验区,郑州市科技创新城。以产业集聚为核心,发挥项目集群效应,着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等支柱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和重点发展超

硬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形成集聚区的特色产业;依靠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规划期末基本建成新型产业之城、自主创新之城、生态和人文之城。 二、发展规划及原规划环评执行情况 截至2018年,集聚区规划用地布局与原规划布局基本一致,入区企业符合园区规划要求,规划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所提到的环保要求大部分已得到落实,规划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对比原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集聚区环境管理机构及管理体系实施仍需加强。 三、环境质量现状 环境空气:通过收集郑州市及高新区例行监测结果及开展评价区域补充监测,区域环境空气主要超标因子为PM10、。在大力开展大气攻坚的基础上,区域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本次规划实施未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地表水环境:集聚区主要纳污水体贾鲁河出境断面常规监测主要水质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园区内地表水须水河水质现状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地下水环境:本次评价收集了集聚区内石佛水井厂常规监测数据,同时开展地下水环境质量补充监测,由监测结果来看,主要指标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标准要求,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较好。 声环境:本次评价监测点位声环境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

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浙委〔2008〕88号)和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9〕67号),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和示范作用,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二)主要目标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等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的发展模式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优化科技资源和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 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领、以

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格局;打造一批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产业支撑和配套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0%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政府要在园区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扶持措施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环境。 二是坚持高新优先、整体推进的原则。要始终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根本任务,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三是坚持发挥优势、突破重点的原则。加快发展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四是坚持协调发展、分工协作的原则。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协作体系。 五是坚持资源整合、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园区、企业和科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功能划分方案(8.5)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功能划分方案 加快建设包头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我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加快基地建设,结合稀土高新区实际,特制定产业基地功能划分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基地产业规划上,充分利用高新区20年来的发展成果,科学引领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产业规划的超前性。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稀土应用、(中科院、清华启迪、上海交大)产学研项目基地,培育发展一系列核心竞争力强、能参与高新区产业分工,实现与高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成为高新区主导产业多元化发展集群。 二、划分区域 1、电子信息及稀土应用(A01-A04) 为把我区打造成为内蒙电商生产制造基地夯实基础。培育新兴软件信息产业,抓住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互联网及信息产业升级换代的重大机遇,推进畜牧业物联网、云计算中心、智能仪器仪表单位入驻;加快转变稀土产业发展方式,依托包头稀土资源的整合,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强稀土产业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发光、催化等功能材料及应用产品,着力构建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产业链,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完整的稀

土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产业体系。 2、高端装备制造基地(B01-B12、D1-D4、C01) 根据我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特色,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形成依托高新区与产业基地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智能化装备、智能单机装备组装、4.0工业智能化新产品,通过培育一批“名企”、推进一批项目、开发一批新产品、做强一批产业链、打造一批产业平台来逐步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3、(中科院、清华启迪、上海交大)产学研项目 着力引进(中科院、清华启迪、上海交大)产学研合作项目,为把我区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环境,激活高新区的科技潜能,培育高精端产业发展。抓住工业装备升级换代的重大机遇,争取在智能机器、通航、功能新材料等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中共广州市委文件 穗字〔2008〕1号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 (2008年1月4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就我市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推动广州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深刻认识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主导广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优先战略,是提高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基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自主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强大推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和集中体现。以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广州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 2.进一步明确总体思路。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强化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形成具体强大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力争在若干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整体提升产业竞争力。 3.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1)发展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州作为区域科技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强化,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率先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形成一批布局合理、核心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家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至2010年,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10000件,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3%。 (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信息服务和创意产业、数控装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环保和新能源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家庭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重点产业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4.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高新技术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础上,完善和实施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意见。抓紧编制和实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战略探讨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战略探讨 朱美光博士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通过深入考虑我国高新区发展制度保障和环境基础,提出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高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内生化”和以主导产业为主,促进产业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等政策建议,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为顺应国际竞争新形势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潮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经过20 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军、提升区域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摇篮。园区内部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培养了大批现代企业家,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具创新能力的亮点。 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以及历史局限性影响,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趋同、互相渗透、重复建设,甚至恶性竞争现象。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二次创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高新区发展初期,由于依靠政府支持和政策优惠,大都是走“以地引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式外延发展道路。依靠土地、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倾销”来推动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不足,具体体现在高新区单位土地的产出率低下,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低,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率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导致优惠政策过度,空间扩张太快,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过度重视竞争规模而忽视了竞争水平,在政绩冲动驱动下,形成低水平重复和盲目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和招商引资过程中,重视即期效应而忽视远期效应,形成非经济吸收力(创新创业软环境建设)的不可持续性,导致企业追逐优惠政策而“流动”,使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空洞化”;第三,过度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张,导致土地的奢侈使用,降低了土地使用效应,造成了无谓的空间扩张。 产业结构高度趋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在发展初期,许多高新区在争相发展一般性高技术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项目时,片面追求结构的高度化而忽视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导致产业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明显。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部产业之间缺乏应有的关联度,致使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度不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相互关联,

临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 1.现状概况与分析 (1) 1.1 区域位置 (1) 1.1.1 临安市区位 (1) 1.1.2 高新园区位 (1) 1.2 规划范围 (1) 1.3 基地周边条件 (1) 1.3.1 环境条件 (1) 1.3.2 交通条件 (2) 1.4 基地自然条件 (2) 1.4.1地形地貌 (2) 1.4.2 气候条件 (2) 1.5 基地建设现状 (2) 1.5.1 建筑现状 (2) 1.5.2 道路交通现状 (2) 1.5.3 土地使用现状 (3) 1.6 用地适宜性分析 (3) 1.7 发展条件分析 (4) 1.8 现状概况总结 (4) 2. 规划总则 (5) 2.1 规划依据与原则 (5) 2.1.1规划依据及参考文件 (5) 2.1.2规划原则 (5) 2.2 规划目标、定位与规模 (5) 2.2.1规划目标 (5) 2.2.2规划定位 (6) 2.2.3规划规模 (6) 2.3 规划理念 (6) 3. 规划方案说明 (6) 3.1 策划体系 (6) 3.1.1 产业策划 (6) 3.1.2 功能策划 (6) 3.2 规划结构 (7) 3.3 土地使用规划 (7) 3.3.1 工业用地 (7) 3.3.2 居住用地 (8) 3.3.3 公共设施用地 (8) 3.3.4 道路广场用地 (8) 3.3.5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3.3.6 绿地 (8) 3.3.7 水域和其它用地 (8) 3.4 道路交通系统及竖向规划 (10) 3.4.1 对外交通组织 (10) 3.4.2 内部交通组织 (10) 3.4.3 道路等级 (10) 3.4.4 交通设施 (11) 3.4.5 步行系统 (11) 3.4.6 竖向规划 (12) 3.5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12) 3.5.1教育设施 (12) 3.5.2医疗卫生设施 (12) 3.5.3文化娱乐设施 (12) 3.5.4体育设施 (12) 3.5.5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 (13) 3.5.6商业设施 (13) 3.5.7市政公用设施 (13) 3.5.8其它设施 (13) 3.6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13) 3.6.1 规划原则 (13) 3.6.2 绿化系统规划 (14) 3.6.3 景观系统规划 (14) 3.7城市设计导引 (14) 3.7.1 风貌分区 (14) 3.7.2 界面控制 (14) 3.7.3 建筑要素控制 (15) 3.7.4 环境要素控制 (15) 3.7.5 岸线处理形式 (15) 3.8土地开发控制 (15) 3.8.1 地块划分 (15) 3.8.2 控制指标 (15) 3.8.3 开发强度 (15) 3.8.4 高度控制 (16) 3.8.5 建筑退线 (16) 3.8.6 建筑间距 (17) 3.9分期实施建议 (17) 4. 市政工程规划 (17) 4.1 给水工程规划 (17) 4.2 污水工程规划 (19) 4.3 雨水工程规划 (19) 4.4 电力工程规划 (20) 4.5 通信工程规划 (20) 4.6 燃气工程规划 (22) 4.7 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3)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