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浮力说课稿

认识浮力说课稿

认识浮力说课稿
认识浮力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等六个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也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本节课包括什么是浮力,用称重法测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三部分主要内容。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沉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清楚浮力的定义、方向,明确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包括实验、理论分析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勇于探究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原因及用称重法测浮力。

难点: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关键:做好探究和演示实验。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仍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材料来支持。教学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实验与实例的作用,借助他们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浮力”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沉底的物体不受浮力,并非易事,需要老师巧妙设计,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三、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生活中例子和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探究,边动手边思考

本节所采用的教法:设疑,引导

四:说学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浮力的实验,参加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本节所采用的学法:观察、小组讨论、实验探究

五: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共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

1、浮力概念的建立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在分开小组,简单的说明怎样实验后,就不再多讲,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体验将盖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感觉,在盛水的水桶中放一个球,找一名学生按球,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浮力的存在。然后通过“怎样将落入小洞内的乒乓球拿出来?”的思考题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

(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的验证方案

根据学生的方案,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

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

?氢气球放手后能升上高空

?教师演示课本中物体在气体中受到浮力的实验。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

(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去掉底的、不盖盖子的瓶子中,向瓶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瓶子盖上盖子,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

(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3)对于该实验不需要学生做出准确的解释,只要意识到不盖盖子时球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即可。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产生的。

这一步的设计目的在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又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纠正学生由于对生活的肤浅认识带来的错误观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三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第四个环节,达标练习,巩固新知。

第五各环节,布置作业,巩固精华。一是完成课后作业,二是收集更多的关于浮力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采用提纲挈领的板书形式,在黑板的左边书写教材的大点,以及每一大点下面的知识要点;在黑板右边画草图,书写学生的猜想,结论等辅助性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说课稿

韦集中学:陈争光

2018.03.14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高一生物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说课稿

高一生物植物细胞工程基本技术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高一生物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说课稿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讲述了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和植物体细胞杂交三个方面的内容。 重点: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分化的概念、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流程 难点:细胞全能性与细胞分化的理解、植物细胞工程的技术要点 具体的讲,应该有以下内容: 细胞的全能性与细胞的分化 细胞的全能性与细胞分化的概念,虽然在《选修1》细胞、《选修2》遗传都有系统的出现,但是在本节内容的教

学内容中仍旧有重要的铺垫作用,是理解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安排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再导入主题工程技术的学习。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A、组织培养得到植物个体的简要流程 要求学生用简单的文字、箭头来表示具体过程,关注脱分化、再分化的概念; B、教材P34-35页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讨论与交流 对部分技术细节做出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灭菌很关键?前后培养基的成分相同吗?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的作用等等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A、体细胞杂交的流程图 B、具体技术细节的强调:去细胞壁方法、细胞融合后的多种结果、杂交细胞的筛选、杂种细胞的细胞壁再生 c、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关系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主要学习内容,要从理论基础、研究目的、研究的水平以及操作方法四个方面来系统学习,重点和难点应该放在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即“为什么”和“怎么办”。由于两大技术存在在很多新的知识,尤其是技术流程中的一些细节,又如植物组织培养基的成分等,教材都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着障碍,因此细胞工程技术要点就成为难点之一。 同步处理好教材中的其他问题处理 A、实验后的讨论问题;P35页 B、P38页“思考与探究” 2、教学要求与目标 新教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和旧教材相比,增加了相对可观的阅读材料、图片资料和生物学发展史的介绍,很多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根据《新课程说明》,很多生物科技内容并不是要求学生具体掌握和应用,而是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知识,深刻体会生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永昌城关一小杨斌元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浮力》。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再从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五课内容。这是本单元中的“分水岭”,从本课开始,学生将尝试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我打破了教材中的既定格局,着重从“认识浮力”、“ 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探究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的体积和浮力的关系”、“ 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这四个活动来展开教学。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解释。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研究过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对于重力、拉力等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对“浮力”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往往认为,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重力等于0,无法理解该如何测量浮力的大小。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解释为什么物体在水里会上浮。本堂课就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浮力”置于研究“力”的语境中开展,并通过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对“浮力”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进行,能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并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以浮力可以借助重力被感知开始。先感受到水对物体有一种向上的推力,叫浮力。再知道当物体静止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的大小等于重力。当用手将物体往下压时,浮力等于重力加上压力。最后了解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进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会上浮。这一条“浮力”的概念链为主线,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生动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 五、教学准备 为了很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我将准备好:教学课件、教师演示实验所需的一条简易拔河绳、一个弹簧称、三个大小不一的泡沫塑料块、、一个边上贴有刻度的水槽、一根细绳、一条毛巾。将为学生准备好:每组一个弹簧称、一个泡沫塑料块、一个边上贴有刻度的水槽、一根细绳、一条毛巾。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新课伊始,我便和学生玩了一个小小的拔河赛,这时学生们兴趣高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拔绳两边的力一样时拔绳是静止状态。这样,为课堂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我用手拉着一个空泡沫塑料块不动,问学生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并让一学生画在黑板上。再问学生:我们想知道泡沫塑料块受到重力的大小怎么办?学生知道使用弹簧称,这时便对弹簧称的使用进行复习。又问学生静止不动时拉力应该是多少?学生便从刚才拔河的游戏中明白:静止时拉力等于重力。重力知识是本课学习的基础,而“拉力=重力”则为接下来的静止状态的“浮力=重力”作了很好的迁移。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说课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学生们在几章中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对基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到铺垫的作用。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基因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基因工程,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及其操作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 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提问: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通过基因特异性表达而形成的。 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够吐出丝;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教学文稿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对上节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3、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相等得出

阿基米德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探究认识V排=V浸。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上节通过探究得到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本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材通过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导学生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代替,使得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可以表述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不难想到,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由于浮力的大小跟这两个因素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自然也跟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学生对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跟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成正比的关系也不难确定。这就引出了本节要探究的课题:探究浮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基因工程及应用说课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2 第六章第二节内容。学生们在几章中已经学习了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对基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做到铺垫的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对基因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基因工程,让学生了解基因工程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及其操作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操作的工具,基本步骤及其应用。2、教学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其安全性。 四、说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

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六、说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提问: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通过基因特异性表达而形成的。列举:几种生物的不同性状:够吐出丝;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提问:人类能不能改造性状?能不能使本身没有某个性状的生物具有某个特定性状呢?引导:让禾本科植物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能否让细菌“吐出”蚕丝;让微生物生产出人的胰岛素、干扰素等珍贵的药物。(这种设想能实现吗?)定向改造生物的新技术——基因工程。 2、讲授新课:(1)基因工程的原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 页第二段,通过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并让学生理解基因工程概念,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最 后归纳列表,便于学生的记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所需要的基因产物。(2)基因操作的工具利用多媒体 课件演示抗虫棉培育过程示意图,同时提出讨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最后交流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在以上的基因工程培育的过程中,关键步骤或难点是什么?引导:关键步骤的完成过程中都要用到基因操作工具,并使学生形象地记忆“工具”的作用。A 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要想获得某个特定性状的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几个切口?可产生几个黏性未端B基因的针线一一DNA连接酶用DNA连 接酶连接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要连接几个磷酸二酯键?限制酶切一个特定基因要切断 几个磷酸二酯键?C 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大家一起思考下这些工具到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基因工程的过程呢?思考题:简要归纳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大致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想像科学家在分子水平上进行这一操作的精确性。(3) 基因工程的应用。

《认识浮力》说课稿

16 《认识浮力》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二)教材分析 《认识浮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第一节内容,教材安排了“什么是浮力”、“称重法测浮力”和“浮力产生的原因”三个部分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从现象深入本质,这种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浮力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技术中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是重力、压强、压力、二力合成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为后续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与沉作准备,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处于基础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知识经验 浮力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日常生活经验和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且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等。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及浮力的施力物体。 ⑵会用“称重法”测液体的浮力。 ⑶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实验认识浮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⑵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用理论分析法来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生活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养成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重点及确定依据:建立浮力的概念;学会“称重法”测浮力。认识浮力从概念和测量开始。 难点及突破策略: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建立模型,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交流、合作、讨论;类比法;建立模型;理论分析法;反馈练习等学习方法。 - 1 -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认识浮力》说课稿

《认识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它是建立在前一章力与运动,尤其是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的一课,当然,他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下两节浮力的大小探究、计算、物体的沉浮,所以很关键。 二、说学生情况 1、知识基础 本届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尤其是数学计算很不理想,这位本节课的浮力大小的计算带来了困难。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有了力的一些基本知识,虽不能灵活运用,但也对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认知水平 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仍强于理性认识,并且很多同学缺乏意志力,没有耐心,但对感兴趣的东西有敢挑战,愿意努力去弄清楚的精神。 3、任教班级学生特点 我所任教的年级,共两个班,60名学生,他们对实验探究、常见问题找原因等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怎样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推理 过程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进一步对物理产生兴趣。 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基础差一点,我觉得本节课的应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一侧重。因为浮力这一章内容尤其是浮力的计算,它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难点,如果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无疑能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也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枯燥的内容而不产生厌烦感。 四、说重点难点 认识浮力的存在、产生的原因及沉浮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以尝试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贯穿始终,掌握浮力知识为教学目标的一节课。为了实现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体验过程,通过分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表达见解,充分的去体现他们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能展现形象生动图片、动画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来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设计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平顶山市新华区焦店镇龙门口小学 王继民

《民族团结一家亲》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并采取措施,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课着重强调各民族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平统一、共同繁荣。让学生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3、重点、难点。 重点:实现民族团结的方法,民族团结的作用。 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搞民族分裂和独立,而是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民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一些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和一张大合影照片。 学生准备:分组收集各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收集民族团结、祖国繁荣发展的图片。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图表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扮演一些角色,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不易理解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比较法:为了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所取得成就的理解,我出示民主改革前后的西藏图片,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改革的成效。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能力、思想,具体表现在:1、学生已经了解到各民族的团结,对民族团结的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下面我将从八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入手,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和意义。在阐述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时,教材用实例说明在一个足够大的群体中,即使基因突变频率很低,突变个体仍然会占有一定的数量。这个实例体现了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变”与“不变”的平衡,有助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本节内容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②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③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②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灵感,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③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②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基因工程说课稿

1.2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本节分为两个课时,这里我先说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说教材: 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本专题为专题一《基因工程》,是选修3整本书的重点,也是其它几个专题的基础。而其中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又是该专题的重中之重,是本专题的核心,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近三年高考题选做题中均有涉及)。上承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下接基因工程的应用,难点多,内容杂,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尝试分析某一转基因生物的研制过程及基本操作程序。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的理解,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前沿技术有更深刻的 了解。

②通过对四步基本操作程序的具体操作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为人类服务,使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愿望。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技术,追踪社会热点,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难点: 1、尝试设计如何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大肠杆菌生产出人的胰岛素。 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 二、说学生: 我校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掌握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及基因工程载体所需条件等知识,具备学习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一节的基础;而且经过一年必修教材的学习,学生的生物基础知识较扎实,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并且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而且对动手过的课程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基因工程一节对学生来说难点较多。因此在教学过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要说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我准备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 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学习目标的确定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浮力及测量浮力的两种方法; (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

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三、教法和学法:学案引导法,实验探究法等; 我们学校在推广使用学案导学法,所以本节课我仍然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 教学案在课前能引导学习进行目的明确的预习,解决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能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 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主要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新知,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师用具: 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氢气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铜块及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等 学生用具: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水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及铜块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小烧杯及溢水杯等 四、课堂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有位科学家曾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他的成就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此互动环节,能够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动手实验,体验浮力: 这个环节我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认识浮力! 活动一:把实验台上的一些物体放入水槽中,哪些物体漂着?为什么呢?你还有什么发现?接着启发: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引入活动二! 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说课稿

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乌拉特前旗第三中学郭晓慧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阿基米德原理》是浮力本章重点,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由“阿基米德的灵感”和“浮力的大小”两部分内容构成。在学生认识浮力,理解物体浮沉条件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本节是对上节知识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2、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浮力》的定性认识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浮力,依据《物理课程标准》中:“物理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探究性教学”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科学方法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2. 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及推导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乐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难点:实验数据处理及结论的得出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对浮力现象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其规律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第一节内容中用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如何测浮力,知道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本节做了铺垫。教师如何积极引导学生从生活小实验构建物理知识,用科学的观点和态度来研究浮力是一个关键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为科学探究类型课,该节课经过:“想想做做”、“浮力的大小跟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探究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从而有效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我选定本课的教法主要有:1、实验法。2、启发提问法。3、分析归纳法。学法主要有:1、实验

高中生物选修3第一章《基因工程》(高三一轮复习课)说课稿

高中生物选修3第一章《基因工程》(高三一轮复习课) 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交流和学习。 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科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第一章《基因工程》。由于本节课为高三一轮复习课,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教材中本章一共为四节的内容:第一节介绍工具酶的发现和基因工程的诞生;第二节介绍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第三、四节分别介绍基因工程的应用和前景。经过整合后我将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基因原理和技术为主干,通过以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抗虫棉为实例,重点突破工具酶的使用等技术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复习的课时,避免了教师重复新课内容的嫌疑,又使知识富有体系,能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抓住主干知识,使整块知识能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内复习完整。 教学的核心要素是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分析学习任务。我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出示),让学生课前先阅读任务单上的一篇题为《揭秘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过程》的文章,让学生有兴趣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习这部分内容。 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知道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学习需求。我运用访谈法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起点,以及学习需求,进行了一定的了解。分析信息,探明学情如下: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进行了分类,比如,从能力来看,学生感到知识杂乱,理不出线索,从情感来看,学生对基因工程的知识还是很感兴趣的,希望老师提供直观的学习情境。 这就为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制定教学目标,还需要依据课程标准。然而,课程标准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因为它难以评价、难以据此作为教学流程设计的依据。因此,必需对课程标准进行合理解读和处理。 本课的核心内容是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流程,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呢?我认为引导学生结合培育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PPT展示)回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为主线,并由此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每一步操作的精髓,进而通过分析每一步关键操作,各个击破重点、难点和考点;同时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关于转基因抗虫棉的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会知识的应用。按照这样的思路,形成知识体系。每个概念要素适用怎样的行为动词呢?根据概念要素的作用和地位,我确立了对应的行为动词。通过什么条件来实现呢?依据学情和教学条件,我制定了行为条件。我期望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呢?用行为程度来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浮力说课稿 《浮力》教学现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10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浮力》。是选自教育部审定2012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节“浮力”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科学课和社会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特点~现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说学情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说学法教法 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全国高效课堂巨浪的推动下~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通过图片~生活实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