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非洲文明

7非洲文明

7非洲文明
7非洲文明

非洲主要古文明及地理分布

读图学史:根据课本和地图册,找一找非洲有哪些古代文明?哪些处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地图册,初步了解古代非洲固有的古老文明。培养学生读图了解历史信息的能力,确立空间概念。探究讨论:有人说非洲古代文明是外部输入的,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谈谈看法。

欣赏文物图片:赤陶雕像面部有哪些明显的人种特征?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的独创性等。引导学生研究史料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善于捕捉历史信息的能力,确立史由证出的观念,使他们学会运用史料证明观点的方法。

挑战名人:黑格尔《历史哲学》里对黑人的论述

材料分析:你同意黑格尔的说法吗?请用史实说明。

确立学生对非洲固有文明的认识,考古发现等史料证明非洲特色文明是人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挑战名人观点。过渡

通过印第安人的起源,引出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了解美洲古老文明的缔造者——印第安人来自亚洲,在美洲进行长期的繁衍发展。

结合地理学科等知识,介绍解释印第安人来到美洲的原因。

学科渗透,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美洲古文明

美洲古文明及地理分布

读图学史:根据课本和地图册,找一找美洲有哪些古代文明地理位置?

引导读地图,初步了解美洲古文明。培养学生读图了解历史信息的能力,确立空间概念

阅读教科书;玛雅文化有哪些巨大成就?

讨论;假如你是玛雅人你为你的哪一项文明成就感到骄傲?为什么?

阅读课文了解玛雅文明的成就。并根据所学知识谈谈玛雅人的成就对世界的影响,如太阳历、20进位法、培育玉米等农作物等。

组织归纳,补充史料介绍玛雅人的智慧;玛雅人的金字塔、玛雅水晶头骨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体会阐明观点,讲述合理均可

史料补充激发学生历史探究兴趣。课本知识

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即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进一步了解玛雅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介绍阿兹特克文化与印加文化。

阅读课文资料,欣赏图片,进行比较归纳。如建筑水平先进、医术高超、被西班牙人所灭等。

课文资料分析,图片比较。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历史资料的能力。

历史竟技场;美洲三大文明中心表格

学生分组,结合课文和地图归纳列表整理印第安文明。

总结归纳:印第安人独立自主的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美洲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复习知识点小结

各抒己见:通过学习非洲,美洲的古文明,谈谈自己的感想。

谈学习后的体会。归纳总结学生的感想。强调非洲,美洲的古文明,与亚欧古文明同样繁衍发展,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使学生明白不要用有色眼光看待这两个大陆的文明,而是要站在全世界和全球的高度看问题作业

1.完成练习册2.查找玛雅文明之迷

课后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已经学习的古代亚欧文明,读非洲地理地图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地理位置。通过埃及文明为代表的北非文明引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古文明二、非洲古文明

1.看图学史:为何近代欧洲地理学者用野生动物填补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空白?

师:在大家学习第一课(史前人类社会)时我们就了解到考古学家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和石器多数是出土非洲,这证实了非洲是人类最早的起源地。说到非洲文明,人们会马上想到最具代表的古代埃及文明。但是对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因素,当时与外界很少交往,基本上处于封闭和与世隔离的状态。我们来看近代欧洲人对非洲南部的认识:

展示近代欧洲地理学家绘制的非洲早期地图、迪安斯威夫特的描述观察思考;为何近代欧洲地理学者用野生动物填补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空白?

这张地图说明了直到近代人门对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知之甚少,甚至当时的欧洲殖民者认为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非洲自古就是荒蛮之地,它的文明都是外来的。

事实真是这样吗?非洲真的是黑暗的大陆吗?

2.根据课本和地图册,找一找非洲有哪些古代文明?哪些处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读出国家名称,然后归纳)3.读图学史

观察比较;请观察:赤陶人头雕像面部有哪些明显的人种特征?

师;诺克文化的代表:赤陶雕像(来历)1943年,在尼日利亚中部一叫诺克的村庄,人们在采矿坑里挖出一个赤陶人头雕像,村民们觉得这个人头像横逼真,便拿了做稻草人的头。后来英国派驻当地的官员看到这个头像,也被头像吸引,于是他要人们凡是发现这类物品都要向他报告,之后,在尼日利亚大约8万平方米的广大范围内相继发现了160多件同一艺术风格用土烧制的人和动物的赤陶雕像。根据赤陶雕像的艺术雕刻,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风格不同于亚欧作品。这说明了什么呢?非洲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文明。

3.西非三国:公元3世纪起先后出现了三个强盛的西非大国;加纳、马里和桑海。(地图演

示)

4.读图学史

现在再来看一下在南部非洲发现的大津巴布韦遗址:

师:“津巴布韦”在非洲班图语的意思是‘石头房子’这些在南部非洲发现的最大的石头建筑遗址:用90多万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而且石块间不用灰浆其中一堵约250米长、10米高的椭圆形城墙,一座约9米高的圆锥形石塔和建筑在90米高悬崖上的“卫城”,

全部用约30厘米长、1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块垒成。大津巴布韦规模宏大,建筑精巧。起初有人认为这是外来人的作品。考古学家研究表明大津巴布韦修建于5世纪到16世纪,是当地居民班图人的作品,这又证明了什么呢?结论:非洲有自己较高水平的文明。5.挑战名人:

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非洲黑人没有“通达哲学的能力”,因为“黑人的精神意识十分微弱,或者更确切地说根本就不存在”。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正像我们所看到的,他们从来就是这样”,“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

——《历史哲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史实说明。

结论;这些都有力证明了非洲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独立自主的创造了非洲特色的文化。

三、美洲古文明

1.过渡:我们结束了古代非洲之旅,现在让我们起程穿越大西洋,把视线转到另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大陆美洲,提到美洲,欧洲人习惯称它为“新大陆”,其实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在美洲已经生活劳动了数万年啦,有谁知道印第安人属于哪种人种?(黄色人种)类似亚洲蒙古人。有一种说法印第安人原先居住在亚洲大约在5万年前,在第四纪最近一次冰期来临时,海水大量蒸发并一下血的形式转移到陆地,这样出现了海面下降,结果白令海峡露出海面,成为可以通行的桥梁,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通过这座桥梁进入美洲,他们由阿拉斯加走向美洲各地,创造了美洲古文明。2.读图学史:根据课本和地图册,找一找美洲有哪些古代文明地理位置?

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是印第安人的分支他们先后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玛雅文化(今天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一带)、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一带)、印加文化(安第斯高原以秘鲁为中心)3.我们先来探究一下玛雅文化(展示;玉米、西红柿、可可等农作物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阅读思考:玛雅文化有哪些巨大成就?假如你是玛雅人你引以骄傲的一项对世界文明贡

献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生;阅读讨论发言

归纳补充:玛雅人的智慧(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玛雅文明的好奇心)

玛雅人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就掌握了“0”这个数字概念,比中国人和欧洲人都早了

800年至1000年。

玛雅人测算的地球年为365.2420天,现代人测算为365.2422天,误差仅0.0002

天,就是说10000年的误差才仅仅一天。

玛雅人的历法可以维持到4亿年以后,他计算的太阳年与金星年的差数可以精确到

小数点以后的4位数字。

这个神秘的民族在南美的热带丛林建造了一座座规模令人咋舌的巨型建筑。玛雅人

的神庙建筑。(出示图片,比较埃及金字塔,介绍建筑特色“光影蛇形”现象等)玛雅人雕刻的水晶头颅十分接近人的真实头颅结构,而玛雅人尚不懂得炼铁,硬度

极高的水晶,他们又是如何雕刻出来的呢?(观看剪辑影视:水晶头颅之迷)最大的谜团是:灿烂的玛雅文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突然神秘消失了?3.玛雅文明之后阿兹特克人、印加人继续创造了同样辉煌令世人着迷的阿兹特克文化、印加人文化。

生:阅读比较;阿兹特克文化与印加文化有哪些相同点?

师:归纳补充:1。建筑水平高超:铁诺第兰城(今墨西哥)铁诺第兰:长着许多刺的仙人球,据说流浪许久的阿兹特克人在铁诺第兰看到了他们期盼已久的神的旨意——一只停在仙人球上嘴里叼着蛇的雄鹰,于是定居在这,大兴土木城市极为繁盛。(墨西哥国徽)古城的壮观和宏伟,城市规划、各具特色的巨型坛庙令现代建筑大师也惊叹!印加文明:交通公路,马丘比丘城: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库斯科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南部112公里的高原上海拔2430 米高的山上,三面临河,一面是连山的热带山林的悬崖峭壁,常年笼罩在云雾中。马丘比丘城内有神庙、王宫、堡垒、民宅、街道、广场等建筑,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并且,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至今令世称奇人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而古印加人是如何把巨石搬来有时怎样垒起来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谜团一样的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到此一窥印加文明的神奇。

2.医术高超:阿兹特克人:会用奎宁、毛地黄。印加人:麻醉术、脑外科手术3.农业:阿兹特克人灌溉系统。印加人;培植了马铃薯,把鸟粪作肥料、开梯田、人工灌溉系统等。

四、历史竞技场:美洲三大文明中心表格(知识梳理)

五、各抒己见:通过学习非洲,美洲的古文明,谈谈自己的感想。六、作业:1. 完成练习册2.查找阅读:玛雅文明之迷

非洲文化论文

我的非洲观 一、有关非洲简介 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非洲位于地球东半球西部,欧洲之南,亚洲以西,地跨赤道南北,面积为30,221,532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人口约十亿三千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非洲是世界面积第二大洲,同时也是人口第二大洲。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就是在非洲被发现的。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二、我对非洲的认识 (一)社会 1、民族 非洲民族以高加索种的闪族、含族,以及黑种的黑族和苏丹黑人、班图黑人为主。不过由于文化发展迟缓,知识程度普遍低落,虽然各地皆有丰富矿产,如金、铜、铁、锰、铀及非金属矿等,但只有少部份被开发,且过去都属于欧洲殖民地,经济结构并不健全;加以自然环境恶劣,不是太干就是过湿,而许多小国政治未臻稳定,且又种族复杂,逐造成非洲各国普遍处于贫穷状态。 2、政治 非洲人对政治非常关心,也很敏感,条件不好电视机电视信号不是很普及但男人绝大多数人手一个收音机,随时关心国际国内发生的事情,尤其是某个地区或本国有什么新闻,就算不用看电视黑人也会第一时间给你通报;非洲人都有政治信仰,都是本国某个党派、团体的支持者,所以会出现民主选举后国内短暂的混乱,只要军人不参于其中一般会平稳过渡;军人政变那就是另一码事,非洲国家的军事政变也比较频繁,一个小小的尉官、校官就可以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军事政变也是内战的导火索,许多人觉得非洲政局动荡的原因大多由此而来;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政局还是比较稳定,对中国人还是比较友好,非洲大陆不论大人小孩到处可以听到他们说:“你好”,尽管中国政府对非援助很多,非洲人对中国人还是比对欧洲人要差点。 3、自然资源 非洲大陆自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大多数非洲国家土地肥沃,并不是我们一说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学习任务] 任务一: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撒哈拉以南非洲 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授课人:田敏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 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 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限于篇幅,教材在编排中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把学生从中非友好往来的现实一步步导入对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的历史的新课学习。 (1)《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图片及主题“合作共嬴,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说明学习本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东非肯尼亚曼布鲁伊遗址出土铜钱和瓷片》图,说明中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 (3)《哥伦布四次美洲航线示意图》说明美洲的文明就是印第安人文明。 2、出示史料: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知识 (1)"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处"--黑格尔"非洲人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 --巴兹尔?戴维逊

简谈对非洲文明的认识

简谈对非洲文明的认识 这学期特意选择了非洲文明这门选修课,因为个人对非洲文明比较感兴趣,而且正好对非洲文明也不是特了解。 第一次听老师的课本来带了专业课的作业准备写的,但是一听老师讲的东西,我立刻被其吸引,图文相间的幻灯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通过课程我了解了古代黑非洲主要文明区域及其文明成果,理解了黑非洲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进一步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所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深刻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记得有一节课听老师讲阿克苏姆文明、大津巴布韦文化的概况,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看着非洲的地图,每个文明的兴衰,位置的变动,和这些文明相关的每一条河流,让我知道了以前一直不知道的知识。老师展示的图片,例如非洲比较早期的陶器,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出的人像,还有早期铸造的钱币,都清晰的展示了非洲当时的一些状况。古代阿克苏姆文明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因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而兴盛,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走向衰落,一个文明如果要保持活力就必须与其他文明交往,一个文明应当寻求自身独立的发展动力,而不能过于依赖其他文明的输入。 欧洲文明对非洲文明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后来兴起的非洲黑奴贸易,本来欧洲在非洲抓很少量黑人只是为了欧洲一些贵族家里的需要,这些黑人再被运往欧洲后在一些贵族家从事家务劳动,当时在欧洲上流社会这种做法比较盛行,贵族家有黑人仆人是非常有面子的一件事。后来也有一些黑人被运往东亚从事家务劳动,这时候黑奴的需求量是不大的。但在后来由于欧洲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日益扩张,对殖民地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使欧洲很多人开始从事对非洲黑奴的贩卖,从中谋取了大量的金钱利益,从而大量的黑奴被运往拉丁美洲,形成了黑奴贸易三角,知道后来英国政府严令禁止黑奴贸易。 学习非洲文明对我了解非洲很有帮助,希望在接下来的授课中老师多增加有关非洲文明的历史故事,这样更容易生动形象的让我们理解当时的背景,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段历史。 程纯洁 10101550136

浅析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浅析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摘要] 随着中非贸易的升温,纺织品出口作为对非贸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由非洲服饰的穿着特点决定了其纹样色彩的重要性,而色彩的审美趣味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这种符号不仅仅是从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等方面体现,不同色彩经过调和后所体现出来的和谐,更是区分不同民族的色彩审美趣味的关键之所在。本文以黑非洲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为切入点,从影响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调和的因素和方式入手,研究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的特点,为对非纺织品贸易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地理环境民族文化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 色彩是服饰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饰纹样的审美活动中,色彩作为“第一印象”的载体诉之于受众的视觉,进而影响到受众心理,给人以审美愉悦。在色彩搭配中,色彩的和谐是对色彩运用最高目标的审美体现。“色彩的和谐标志是人的情感方式在特定形态下表现出来的色彩构成样式。色彩和谐在色彩的有机组合中既普遍又极具理论性,它离不开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与人的心理因素紧密相关的客观基础。”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色彩在被人类运用的过程中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特征,色彩的表现形式也必定受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支配,这种关于色彩和谐标准的审美个性就是一个民族色彩的特点之所在。黑非洲是非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具非洲代表性文化的区域,其服饰纹样色彩以热烈、浓郁、具有节奏感而闻名。对于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特点的研究,重点在于找出非洲黑人运用、调和纹样色彩的方式,以及他们民族色彩的美感评定标准,这种喜好上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其地域、民族文化等深层结构对色彩审美心理的影响。 一、“黑非洲”的界定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非洲”(“Black Africa” or “land of blacks”),从地理上划分,这部分非洲的北界大致在北纬20°一带。黑格尔在他的著作《历史哲学》中把非洲分为三部分,一是“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黑非洲;二是“欧洲的非洲”;三是“亚洲的非洲”指尼罗河流域的非洲,特别是埃及。其实“黑非洲”是带有殖民色彩的名称,国外一些文献中把这个区域称为“Sub-Saharan Africa”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这个名称在其他语言中较啰嗦,再加之非洲人自己也采用“黑非洲”这种叫法,使得“黑非洲”这个名称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另外从黑格尔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当时黑非洲的地理环境比较闭塞,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小,是较具非洲本土文化特色的区域。 二、自然地理环境对黑非洲服饰纹样色彩的影响 黑非洲的自然地理环境是黑人生存的基础,其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河流、土壤、植被等,这些元素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自然资源。撒哈拉

非洲文化

谈谈我所认识非洲 为期一学期是我非洲文化已经结束,这篇论文我想结合我曾经看过的一篇非洲旅行日记谈谈我对非洲的认识和对非洲文化的见解。 首先,先来简单介绍下非洲的地理位置。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南部,欧洲的南方,亚洲的西南,印度洋、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赤道横穿大陆。非洲面积达3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洲。以前上地理课的时候,我对非洲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土地是呈南北沿赤道对称的,但它对称的南北土地的气候却大相径庭,这也为这块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更多的多元文化。 随着非洲越来越多的地区对外开放,许多中国人开始进入非洲,去感受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带来的魅力。我对非洲有很直观的了解是从一篇非洲日记开始的。这篇日记的作者是大勇和小花,一对小夫妻通过自己亲身的旅行经历来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要想真正的了解非洲,就得自己去一次非洲,虽然现在的我还没这个条件,但通过大勇和小花的视野,我能感受非洲文化。 以前我一直以为非洲大陆是一片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但是在我看过一些资料以后,我才知道非洲才是人类文化发源之地。非洲是人类进化史上从古猿到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完全形成的人”—能人、直立人、智人、直到现代人都存在过的大陆。人类学家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完全形成的人”的化石。这些发现使包括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在内的人类学家得出了非洲是人类诞生地的结论。考古学的材料证明,非洲各族人民很早就创造并发展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远古时代,当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故乡还处在冰川封固阶段的时候,在非洲大陆上就已出现了沸腾的生活。那时候,尼罗河流域还是不适于居住的沼泽,现在荒无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却是一片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前,北非气候发生了急剧变化,大草原逐渐干旱而变成沙漠。撒哈拉沙漠现在虽然是一大片枯竭之地,但在一万年以前,那里却曾有过灿烂的文明,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高中地理课学过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埃及人很早就发展了天文学,早在公元前4241年,埃及人就制定出相当精确的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埃及的金字塔之谜至今都没人破解,而在世界都闻名的三角百慕大水域的海底也发现了如埃及金字塔的神秘物体,那里是飞机船舶神秘消失的地方,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月球上也发现了类似埃及金字塔的神秘物体。埃及的古老文化实在是叫人叹为观止。 说到非洲文化,我们肯定会联想到非洲黑木雕。在上海的世博会的非洲馆内处处都能见到非洲黑木雕,可想而知非洲雕刻艺术的发达。非洲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灿烂的文化。如在尼罗河中游现今苏丹一带,公元前16世纪曾兴起一个库施帝国,它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是远古时代世界最富庶繁荣的国家之一。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马格里布的柏伯尔人,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就从事农耕,修建起原始水利设施,公元前500年左右已有铜器制作。柏伯尔人公元前就建立过毛里塔尼亚和努米底亚两个王国,遗留下大批岩画艺术品。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从狩猎采集野生植物发展到驯养动物和培植农作物,世界上有250多种农作物都起源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西非是大部分非洲农业的发源地。高粱、油棕等都是西非的固有产品,历史遗留在撒哈拉沙漠的一些雕像和洞穴壁画是西非人先放牧后田园生活的写照。西非在公元前几千年就出现了精制的赤陶雕塑品,公元前3世纪左右进入铁器时代后,先后出现过加纳、马里、桑海等强盛的古代帝国。在中南部非洲,到处可以看到铁器时代的遗迹,还可见到古时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的遗址。建有数千幢房屋的恩加鲁卡古城遗址、建于公元500年左右的大津巴布韦石头建筑物遗址都是中南非古代文明的标志。非洲中部和南部也先后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国家,诸如拥有发达农业、采矿业和对外贸易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起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刚果王国、雕刻艺品

非洲教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教材简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文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 【学情分析】 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找出本区的位置、范围,并通过读图说出本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本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了解本区是世界上黑种人的故乡; 4、运用图表,指出本区资源状况,结合本区历史背景,分析经济发展特点,指出未来发展策略。【教学方法】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以旅行者梁子的黑非洲之行为附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需要探究的活动主题并给以一定的提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动主题和提示如下: ◆课前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自编一个小话剧,体现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单一商品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活动提示:可模拟与发达国家进行外贸交易-----一方代表发达国家,另外一方代表某类初级产品的出口国,通过比较进、出口产品的不同价格入手来分析。) 【教学过程】 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 导入新课:以旅行者梁子“‘梁’眼看世界,独闯黑非洲”的十年黑非洲之行的视频导入新课。 板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简图。 教师讲解:根据区域学习的一般方法,要了解一个区域,首先要明确它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撒哈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

黑非洲有着较为古老而丰富的口头文学传统。口头文学丰富多采。一种类繁多,有谚语、格言、寓言、诗歌和各种叙事故事等。20世纪初叶。教会和黑非洲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口头文学作过不少搜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些神话故事集和传说故事集,如塞内加尔的《阿马杜_‘库姆巴的故事》、象牙海岸的《非洲的传说》。喀麦隆的《在美丽的星空下》、乍得的《在乍得的星空下》、加蓬的《加蓬故事集》、尼伯尔的《尼日尔的故事和传说》等。1960年;由几内亚历史学家、文学家吉布里尔;塔姆希尔。尼亚奈整理出版的《松迪亚塔》,无疑是黑非洲口头文学的优秀作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文学价值。 《松迪亚塔》是整理者根据几内亚西基里地区杰里巴。科罗村的?格里奥?杰里马莫杜;库雅泰的口头演唱记录整理而成的。?格里奥?是黑非洲专门从事口头文学演唱、传播和保存工作的人。他们以此为业,家族世袭。?格里奥?虽是行吟艺人,但据传曾在国王或酋长的宫庭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博古通今,熟谙王国或部落的家族谱系、历代国王或部落祖先的不朽业绩,精通固有的律法和传统的习俗礼仪,充当史官和国王或酋长的顾问及传话人。国王或酋长每有重大决策,如征战、继嗣等,都要征询?格里奥?的意见。?格里奥?在收集、保存、传播黑非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口头文学作品正是依靠他们才得以流传后世。

《松迪亚塔》这部既具有神话色彩又具有文献价值的长篇英雄史诗,共18章,歌颂了13世纪西非马里帝国的?国父?松迪亚塔一生的业绩。传说松迪亚塔是古代曼了国凯塔王朝的继承人,非王后所生。因先知有言他将为王,遂遭王后迫害,经历了疾病和贫寒等苦难。国王去世后,太后篡权,松迪亚塔与其母被迫流亡国外。其后王国遭外敌侵犯,太后和新国王不敢抵抗,弃国而逃。年轻的松迪亚塔联合一些国家和部落举兵进击,经过几次大的战役,终于消灭了敌人,收复了国土,开创了延续二百余年的马里帝国。这部史诗塑造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英雄松迪亚塔的形象,描述了黑非洲人民光荣的历史传统,反映了13世纪上半叶西非的社会政治生活和风土人情。史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结构完整,文笔活泼,语言隽永,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史诗中史实与神话相交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黑非洲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才华。 黑非洲大多数国家或民族的书面文学产生较晚,一般是在19世纪以后。至今发现的东非斯瓦希里语第一批书面文学的手稿,其创作时间大概是18世纪30年代。黑非洲书面文学的全面繁荣开始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达到高潮。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与重视。1986年、1991

非洲古代文化

《非洲古代旧石器时代文化》非洲是仅次亚洲的第二大洲,因赤道横跨其间,故它有3╱4处于热带地区,此外则属热带草原和少数高山地区的温带气候。这使得非洲的自然景观以沙漠、热带森林和稀树草原为主。根据气候、环境和植被的差异,将非洲划分为北部非洲、东部非洲、西部非洲、南部非洲和中部非洲。非洲古代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非洲旧石器文化和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珍珠。而东非地区大量史前旧石器文化遗址和远古人类化石的发现,为人类起源非洲的学说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非洲石器时代的划分 非洲史前时期的文化可划分为两大系统:北非地区(该地区在气候编年上可参考欧洲以冰期和间冰期的编年基础,采取以雨期和旱期的更替对植被河湖等变化来进行编年断代),该地区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有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其石器分期法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法;撒哈拉以南的东非、西非及南部非洲,由于其石器文化发展与欧洲地区差别很大,所以采取了一套单独的分期系统,即:前期石器时代(以石核石器为主,距今约300万年前-10万年前)→第一中间期→中石器时代(以修整石核和由此得到的剥片为主,距今约10万年前-15000年前)→第二中间期→后石器时代(以细石器为主,距今约15000年前-铁器时代)。这类分期法主要是以可以明确辨认的重大技术变革为依据,但目前尚存争议。 旧石器早期(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 这一时期在非洲出现了世界上迄今为止最早的石器文化,距今约300-200万年。但这一时期石器文化发展缓慢,整个现在非洲地理轮廓来看,石器文化明显趋于一致。以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的奥杜韦文化和广布亚非欧地区的阿舍利文化为典型代表。 奥杜韦文化,以砾石砍砸器为主要特征,石制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多为两面打击而成,一大型工具为主,其中最典型的为砍斫器数量为最多。其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在其第一二层的下部发现10处遗存,包括5处生活遗址和2处屠兽遗址。另外这10处遗存中有7处与能人化石共存,因此一般认为奥杜韦文化的主人为能人。此外,该文化遗址多傍水而存在,说明人类尚不具备远离水源而生活。 阿舍利文化,通常认为它是在奥杜为文化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广泛分布与欧亚非地区,因其最初发现与法国北部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尔而得名。该遗址最下层是奥杜韦文化层,其上第二层便有了阿舍利文化的因素。其在非洲分布较广,但目前在森林中却没有发现此类文化的遗址。阿舍利文化属于一种手斧文化。其出土石器中,以手斧和石刀、小型石器、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数

非洲文化特点

非洲文化特点 黑非洲占非洲总人口的70%以上,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位于北纬20度到南纬35度,西经20度到东经50度之间。因为该区主体为黑色人种的非洲黑人,故称“黑非洲”。 黑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那里的气候气候以湿热气候为主。黑非洲是黑种人的故乡,不同的部族之间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低,科技素质低是黑非洲在整个世界中立足的弱势,它的经济发展慢,粮食不能自给更使它在国际上的地位低下。只有在热带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森林上有一定的优势。在工业上黑非洲以采矿为主,它的制造业落后,其经济模式则是出口矿产或农产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经济脆弱。 曾经有很多人质疑非洲黑人文明的存在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一书中,把非洲分为“非洲本土”(即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的非洲”和“亚洲的非洲”(尼罗河流域)。他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它既没有显示出变化,也没有显示出发展”。他断言:非洲黑人“既不能进步,也不能教育”,“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之中”。可能非洲在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如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但是它在文化方面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不比世界上其他的种族文化差,像尼罗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艺术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音乐和非洲人民的生活是不可分的,从生老病死,婚丧喜庆,传统祭典,宗教信仰、成年割皮礼、巫师治病、祈福求雨,工作娱乐都和音乐舞蹈息息相关。非洲的音乐不是为音乐而音乐,当然也不是因芸术而产生。非洲的音乐也不是单一的芸术形式,它可是结合舞蹈、火祭、戏剧、面具、说书、巫术等,多种的表演赋予其他部族,功能的活动。除了少数说书或宫廷逸事,非洲音乐的特色是,旋律简单、分为两个乐句、大二度到大三度、歌词精简,不断的重复,领唱合唱,即兴等特色,主要是全民参予,带动高潮,达到共同诉求,无关于艺术。在非洲土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因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饮食特色,在非洲,原产的香料与蔬菜、水果较多,且品种多样,所以自古就形成了将许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的方法,对于肉食大多采用烤制之后,再用咖喱、奶昔、番茄汁等淋拌的制作方法,对于面食则采用与其他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方法。由于历史的因素,非洲菜式在保留传统的烹制方法外,也吸纳了很多法国菜式的做法,另外还受来自意大利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许多影响,从而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食物结构。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 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非洲食物向来以调味的艺术而闻名,将各种香料与调味料,如辣椒、豆蔻、肉桂、丁香等,运用得淋漓尽致。 在非洲很多地方,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手抓饭。吃饭时,大家围坐一圈,一个饭盒和一个菜盒放在中间。每个人用左手按住饭盒或菜盒的边沿,用右手的手指抓自己面前的饭和菜,送入口中。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撒在地上,这是主人所忌讳的。饭毕,长者未离席时,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客人则应等主人吃完后一道离开。 非洲人讲究发型,尤其是妇女,她们除了穿着艳丽多彩的服饰外,还喜欢梳新颖、雅致的发型。非洲妇女的头发生来卷曲,自己无法梳理,需要别人帮助。所以在非洲各国城乡,到处可看到专门为妇女梳头的流动摊位。非洲理发师心灵手巧,能根据不同年龄、身份和职业,设计、梳理出各式各样美观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型。非洲人讲究发型不仅是爱美的表现,而且还表明非洲各国人民的民族属性、传统观念和性格特点,乃至人的不同处境。例如,妇女剃了光头,通常是寡妇标志,说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尔小孩头上分别留有一绺、两绺或三绺头发,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亲、母亲或双亲;几内亚富尔贝族人不论男女,只要头

《黑非洲第一强军

《黑非洲第一强军 ?? “非洲解放军的那些事”非洲国家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一般都与外国有紧密的联系,由于他们经济不行,很难买得起美欧的高级武器。在这种背景下,很多非洲国家热衷于采购中国生产的武器装备,而且在采购之后通过与解放军的军事交流合作,沿袭解放军的武器运用方法、条令条例,而且学得非常相似,被很多人称为“非洲解放军”。(哈哈,今天就来给大家大概分析一下谁是真正的黑非洲第一强军!!!)?????? 最近这两天新闻不是整天报道,津巴布韦的军队进首都了,政变也好,清君侧也好,反正是不爽了,制止了老糊涂的穆加贝把政权移交给那个保姆出身的权利欲极强的老婆。国家层面的事就不说了,说说这个国家的军队吧。上街的装甲车一水的中国造,士兵的武器也是中国造,其实这个国家的军队也同那支赫赫有名的坦桑尼亚国防军一样,都是中国训练的,号称非洲解放军。一:坦桑尼亚在遥远的黑非洲,有这样一支军队,从战略战术到武器装备,从训练演习到条令内务,都跟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五成神似。这支军队就是坦桑尼亚国防军,号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嫡传弟子,部队的武器装备、训练建设、战略战术都与解放军很相似,被誉为东非解放军。坦军的战斗水平和作

战艺术也比其他非洲国家高一大截,历史上曾经打的非洲小霸乌干达和利比亚抱头鼠窜。有人曾说坦桑尼亚陆军是非洲唯一的步坦协同训练时候,坦克不会轧死自己步兵的军队。解放军教官经常告诫赴华培训的黑叔叔们:步坦协同第一条,别被坦克履带压死,第二条,别被坦克大炮喷死,第三条,别被反应装甲炸死。黑叔叔们在踢正步,把有中国特色的绑腿一结扎,立马就有了30%解放军风范。(1):坦桑尼亚坦克部队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军事援助,以全套中国武器武装了坦桑尼亚军队,大批坦军军官被派往中国培训学艺,以至于这支国防军在成立之初就焊上了牢牢的解放军印记。在1978年的乌干达坦桑尼亚战争中,中国式作战技艺发挥了巨大作用。1976年开始,坦桑尼亚与北方邻国乌干达发生边界战争,当年由总参牵头,组建中国驻坦桑军事顾问团,由海陆空三军组成。因为乌干达内乱造成乌坦两国关系紧张,1978年10月乌干达对坦桑尼亚宣战,不同政见的乌干达参谋总长逃往坦桑尼亚,随即有一个坦克团也叛逃到坦桑尼亚。中国在坦桑尼亚的军事顾问对这支部队进行了整编和训练。(2):坦桑尼亚步兵正步训练遥想当年,我们为他们配属了新的五对负重轮的59式坦克。这支部队后来编为”乌干达民族解放联合阵线“,参加了解放乌干达的战争。战争一开始,由于坦桑尼亚没有做好充分的防范准备,导致大片国土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的非洲和美洲检测

第5课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一、单项选择题 1.古代黑非洲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要冲,对外贸易高度发达是 指() A.库施文明 B.麦罗埃文明 C.阿克苏姆文明 D.埃及文明 2.有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由于三面环海,一面为撒哈拉大沙漠,因此“对于世界各部,始终 没有任何联系,始终是在闭关之中”。下列最能反驳这一观点片面性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阿克苏姆文明 D.古代大津巴布韦文明 3.下列对阿克苏姆王国描述准确的是() ①生活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②公元4世纪达到鼎盛时期 ③10-15世纪信仰伊斯兰教④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奴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4.10—15世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世界的贸易与交流主要集中在() A.东非沿海 B.南非沿海 C.西非沿海 D.整个非洲沿海 5.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黑非洲大多数地区发展缓慢,但东北非地区较早形成了高度繁荣的古代文明。这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A.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西亚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C.古代西亚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

6.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十分突出。下列选项中,自然环境特征明显与其他三个不同 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B.古代埃及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美洲印第安文明 7.“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即与整个欧亚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 下列植物属于印第安人培植出来的有() ①玉米②水稻③马铃薯④可可⑤小麦⑥西红柿⑦烟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⑥⑦ 8.14世纪阿兹特克人在今墨西哥地区兴起,他们以农业为经济基础,发明了“浮动园地”。对“浮动园地” 评价正确的是() ①扩大了耕地面积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③破坏了生态环境④扩大了中心城区的面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非洲文明中有许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格言,例如“等“牲口可以被继承,人应该自己选择”、你有了自己的主意,再去请教别人”……上述两条格言可以说明() A.非洲人历来注重财产继承问题 B.非洲文明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 C.非洲人善于思考哲学问题 D.非洲文明存在财产私有和个体主义的概念 10.—位考古学家说:“从美洲印第安文明的形成时期到西班牙人入侵这一漫长的时期内,没有一件实物或一篇记录足以证明秘鲁和中美洲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接触。”这段话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与其他文明是() A.相互联系,不断交往 B.各自独立,相对隔绝 C.战争不断,冲突激烈 D.文明多元,相互交融

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单元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 通过一组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提到非洲大多数人能想到的是:广袤的草原,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贫穷落后,炎热干旱……其实历史上的非洲并不是黑暗落后的代名词,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图片中诺克文化赤陶雕像和津巴布韦的石头城,而同时期的美洲也迸射着文明之光,如玛雅金字塔,印加结绳记事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索非洲,走进美洲,一起领略他们特有的文明的魅力吧。 【讲授新课】 图片情境,引出本课主题:“非”比寻常、“美”耀世界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材料,了解古代非洲文明的开端:班图人的文明 材料情境: 人们时常认为非洲的农业技术是从欧亚大陆引进的。……考古研究标明,非洲许多地区早在公元前就开始开采铁矿,就掌握了冶铁知识。……公元前2世纪到5世纪期间,冶铁技术通过已学会使用铁的班图农民传到非洲中部、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包有铁头的锄和装有铁头的斧使农业有可能扩展到非洲的森林地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自主学习 1.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班图人逐渐扩展到撒哈拉以南地区,到7—9 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古代非洲东非地区文明有何表现? 自主学习 (1)阿克苏姆王国: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 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10—15 世纪东非国家:

①国家兴起: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 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②经济概况:广泛使用奴隶,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 图片情境 培养时空观念,了解非洲文明的发展情况。 1、古代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东非文明的发展 ①条件: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

区域地理(非洲)知识点 一、位置: 1、绝对位置 2、相对位置 半岛、岛屿、边缘海、海峡 二、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高原大陆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海岸线平直,海湾、岛屿都较少 【思考】描述非洲大陆地形的特点 (1)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和缓;(2)高原逼近大陆边缘,使得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半岛、岛屿、海湾及良港;(3)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思考】描述东非大裂谷的走向和地表特征 (1)东非裂谷,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2)两岸悬崖壁立,附近还有许多死火山和活火山,谷底湖泊连串。 2、气候——对称分布 气温:非洲大部分处于热带与亚热带,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在20℃以上,因而被称为“热带大陆”。

降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年降水量比北非丰富得多,大部分地方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几个地区的气候的成因: (1)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 ①热带雨林南北两侧的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②非洲赤道附近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弱,降水少 (3)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 【思考】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有何特点?并简要说明原因。 (1)以热带气候为主;(2)干旱沙漠面积广大;(3)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呈带状分布。 【思考】分析几内亚湾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东北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 几内亚湾:受赤道低压和西南风的影响,全年高温多雨;沿岸几内亚湾暖流流经,增温增湿。马达加斯加东岸:南回归线穿过南部,地处热带,全年高温;又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暖流增湿增温。 【思考】非洲赤道穿过东部地区,为什么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为东非高原,由于地势较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河流 (1)尼罗河 水文特征:上游、中游、下游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下游农田的肥力下降,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 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2)刚果河 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的盆地) 成因:内陆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概况:向心状;水文特征:水位高、流量大、季节变化小、喊杀两肖、无结冰期、富水能;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上游流经刚果盆地边缘、落差大,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多、流量大;下游深切西部山地,形成串珠状峡谷,水能丰富 流量大而稳定(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 水力资源丰富 河段特征:①上游:水流湍急;②中游:流经刚果盆地中部,地势低平,落差小,水势平稳;水量丰富,河宽水深,利于航运。 (3)尼日尔河:

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检测卷:第5课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一、选择题 1.1891年古文物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写道:“我对这地区(古津巴布韦)的废墟古物没有多少信心。我认为,它们都是本地的。”可在挖出四只皂石鸟后写道:“(这些艺术品)似乎弹奏着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弦音……一句话绝不是非洲的。”本特观点本质上反映了( ) A.古津巴布韦文化与外来文化没有联系 B.认可外来文明对古津巴布韦文化的影响 C.对非洲文明存在种族歧视的错误倾向 D.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2.西方学者认为:“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非洲人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这一观点( ) A.对非洲文明的评价坚持辩证的观点 B.正确评价了非洲文明的历史 C.对非洲文明存在歧视与偏见 D.目的是为在非洲殖民扩张寻找借口 3.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废除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这些措施( )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需要 B.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 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4.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5.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瓷器文化 D.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高中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作业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1、曾经在今天北非地区兴起的文明古国包括( ) A.埃及和阿克苏姆王国 B.埃及和桑海 C.加纳和阿克苏姆王国 D.马里和桑海 2、8—15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加纳、马里、桑海等强国,其发展的优势在于( ) A.较早掌握炼铁的技术 B.大海阻隔了外族的入侵 C.受古埃及文明的影响 D.控制了黄金资源和商路 3、下列关于中世纪西非国家马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对外征服扩张,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B.对外贸易繁荣,与阿拉伯有着贸易往来 C.城市文化繁荣,是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D.城市石头建筑,创造了著名的“石头文化” 4、下图为基卢瓦出土的中国瓷器云龙纹青花梅瓶片,收藏于今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博物馆。考古学家推断出其原产于15世纪初的中国。这些文物可以说明东非国家( ) A.广泛使用奴隶劳动 B.经济上以园艺为主 C.与中国有贸易往来 D.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5、关于玛雅人创造的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修建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B.创立的历法中采用了20进制 C.知道零的概念,发明了数字0~9 D.创建了众多的奴隶制城市国家 6、印加帝国采取的措施:土地、矿产、和牲畜归国家所有;编制详细的人口普查表;废除世袭的地方首领;为同化被征服的民族,强迫他们迁至新地区定居;在国家的主持下,举行集体婚礼。这些措施() A.目的在于军事征服需要 B.缓和民族和阶级矛盾 C.巩固了帝国的统治 D.颇具极权主义色彩 7、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司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8、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被称为“神秘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