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论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论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论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f12470813.html,

论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作者:李丹青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

摘要:纪念性建筑作为人类寄托情感的物化形式,能让人宁静的反思现实、凝聚国家民族精神、增强自身文化归属感,而这些对于营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氛围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本论文主要从外部环境、内部空间、建构表达三方面来研究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字:纪念性建筑;艺术表现力;建构表达

Abstract:The memorial architecture as a form of human emotion, to reflect the reality, can let a person quiet condensed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 enhance their own cultural sense of belonging, and these to construct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tmosphere is extremel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start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nternal space and construction of three aspects to study how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Memorial art expressive force.

Key words: commemorative architecture; artistic expression; construction of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纪念性建筑的空间是其承载各种纪念性要求的主体。它所承载的行为带有浓厚的社会属性,目的是给参观者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一种意念,一种深沉的感受。与一般性的空间营造不同,往往把纪念空间的精神功能放在首位,它比其他空间更富有哲理性、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营造其所需的技术要求更高、创造难度更大。在当代的中国,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下面主要从外部环境、内部空间、建构表达三方面来研究如何增强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纪念性建筑外部环境的艺术表现

纪念性建筑外部空间是人类进入到纪念馆之前的“序曲”,其营造的纪念性氛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进入纪念馆室内前的心境。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外部空间就是室内展厅的延续,

可以作为天然的室外展场。几乎所有优秀的纪念馆在其外部空间的纪念性氛围营造上都是较

成功的。要使得外部空间具有艺术表现力,符合纪念性氛围的要求,可以单一或综合使用以

下3种手法:轴线、空间、情境,本论文将重点介绍轴线和空间的运用。

几乎从最早的人类集体建造大型建筑的古埃及人建造神庙时起,人类就已经意识到轴线

在纪念性空间秩序表达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1.1轴线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摘要】: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草原住宅 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建筑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创建了家园。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俯视山庄全貌。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

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学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学校与众不同,学生入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期间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赖特认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进行,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劳动、吃饭、娱乐、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步扩建的,塔里埃森的建筑每年都要进行修改、扩建,不断完善,学员参加建校劳动,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赖特夫妇曾于1927年1月访问过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Phoenix),当地的阳光和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威斯康星州春绿县的冬季则是既阴冷又潮湿,医生劝告赖特夫人,若每年冬季迁居菲尼克斯,避开北方的阴冷,赖特至少会延长生命20年。1936年赖特患了一次肺炎,促使赖特夫妇决定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内建立自己的塔里埃森分校。他们在靠近菲尼克斯的史考茨代尔(Scottsdale)买了800英亩(约324hm2)的荒地,背靠麦克道尔山(McDowell)、遥望天堂谷(ParadiseValley),当时四周几乎荒无人烟,设计图纸是赖特在现场的帐篷中绘制的,沙漠中的阳光强烈,白色绘图纸反射的眩光刺目,不得不改用深色的纸,赖特亲自绘制了设计图,1938年分校建成,命名西塔里埃森,时年赖特已70岁。

建筑细部处理做法

一、混凝土接茬处理 我们的工艺就是在以上存在上下层接茬的部位设置预埋螺栓。螺栓距离成型混凝土完成面为50—100mm,螺栓间距@500,距离剪力墙端部、转角处不大于100mm。上层模板下放到预埋螺栓位置,利用螺栓进行加固锁死。下层成型混凝土处贴双面胶,模板加固时将模板和剪力墙的缝隙锁死。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效果,另一个关注点时混凝土的上口成型尺寸和方正,如果不能保证其质量,即使使用了螺栓和双面胶,仍然可能存在漏浆现象。所以在浇筑混凝土时,要由专人对模板进行校核,一旦发生变形,必须立即加固恢复。只有两点都做好,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现场做法电梯井的接茬

外墙接茬顺直平整 二、三小间模板支设 卫生间止水梁与现浇混凝土板同时浇筑,放好卫生间支模控制线,根据现浇板厚度用ф10钢筋焊制马凳,马凳间距500mm 设置一道,采用胶合板模板支设,在现浇板底部设一根50×80mm 方木对顶,上部设一根50×80mm 锁口方木,间距均为1000mm 设置一道,止水梁高度均为200mm,具体见下图: 卫生间止水梁示意图 50*80方木 50*80方木间距1m 胶合板 现浇板 镰刀卡 钢筋撑棍 10@500 马凳

三、楼梯 楼梯底面模板采用覆膜胶合板,侧模也采用覆膜胶合板,踏步模板采用覆膜胶合板。踏步模板与楼梯踏步高度相同,支设方法见下图,支设时先支设楼梯平台梁底,待绑扎完钢筋后支设平台梁侧模,然后再支楼梯底模,楼梯底模根据与平台梁成的角度倒角,使角度与所成角相同。

基于现有模板体系,现提出“1CM”工艺:即加固模板的方木,下部的模板上提1cm,上部的模板下降1cm。目的使下部的方木离开混凝土面,铁抹子可以方便的深入到15mm厚的模板内,可以将阴角抹压到位; 上部下降同样是减少混凝土的粘连,在抹压上部面层时,首先清理干净模板上的灰浆,并用铁抹子将混凝土抹压到位。注意的是,模板的高度一定要和构件尺寸一致,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楼梯抹压示意图剖面示意图 摸压成品示意图完成后楼梯间四、构造柱加固 构造柱、过梁支设图示,为了增加二次结构的外观质量,减少二次构件的施工难度,在主体施工时,对于门洞口处≤240mm的砖垛,洞口高度≥2100处的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建筑艺术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筑艺术鉴赏这门课程,转眼,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所学所知并不多,却也对建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个人的体会感受。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比如, 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建筑艺术的特点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 ——《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特性、艺术的语言,为欣赏建筑艺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图片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达成其他两个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起学生对建筑文化与民族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重点:了解建筑的涵义、类型、特性。 教学难点: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领会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远古的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它们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基于上述原因,教材中安排了几课建筑方面的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二、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概念理解: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内涵。 举例:悉尼歌剧院在阳光照映下既象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分别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 悉尼歌剧院的兴建过程一波三折:有克服不了的技术难关、有拂袖而去的建筑师,还有差点让政府破产的超高工程费。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类型。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及欣赏》论文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00000000 姓名:000 学号:000000000 日期:000000000000000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建筑学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其中的涵义,懂得如何欣赏建筑艺术。因此,必须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使大家能够懂得建筑的本性,然后才能谈到欣赏。 为何要在艺术欣赏的教学中强调对建筑艺术的领悟呢?首先,从大家相对熟悉的艺术性来说,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通常与壁画、雕塑等作品一起构成美妙的艺术氛围。此外,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对此有全面的论述。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西方常常被列于各种艺术的首位。它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第二,建筑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在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今天,建筑学无疑是一个范例,它带给我们许多能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在打开思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这说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历史,并且对历史有着特殊的热爱与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古建筑遗存或遗址。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建筑艺术欣赏这门课,我有了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

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

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与理解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建筑总是以物质需求为先导的,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教皇亚历山大有句名言:“真的有价值的是实用,华丽的光环确实跟感官借来的。”的确,就大多数建筑物而言,人们特别是使用者习惯于要求建筑本身首先应符合使用的要求,进而考虑经济、美观的因素,以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结合。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作为一门艺术,建筑除了具有自身的物质性以外,还具有一定的精神性,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统一,建筑艺术之中,精神性和物质性之间的比例不是均等的,而是各有侧重。有的建筑物质性特强,而精神性却难以表现,如仓库、车棚、厂房、水塔等;有些建筑精神性略有提高,如学校、医院、办公楼等;有些建筑的精神性偏重,如博物馆、剧院、美术馆;还有些建筑精神性处于主导地位,如教堂、宫殿、寺庙、园林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只有精神性,而无物质性的建筑,如纪念碑、纪念塔、雕塑等,像西格拉姆大厦只单纯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依托,毫无任何物质用途。就建筑而言,精神性越高,其本身就越趋向艺术性,艺术价值也就越高。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艺术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不灭的凝固美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 …… ……” 对苏州园林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从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苏州园林》得到的。那时候还在上初中,对“园林”这一概念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只是让我记住,我国有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叫园林,而散落民间的苏州园林为园林之最。然而,江南苏州园林至今尚无机会一游,可以堪称中国园林典范的园林也仅仅到过颐和园一处。不过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对苏州园林也有了大概印象。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类似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更增添了人文气息,更贴近常人生活。设计者和匠师们匠心独运,自出心裁,使园林在每一点上都各具特色,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园林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虽然无法体会一下“荡舟其间,薄荷而饮”的幽闭意境,但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虚实交错,还是可以称得上“漫步林园上,如在画中游”呀! “ 提高美的民族,就是提高人类灵魂和生命的民族”。 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无所谓。因为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把自己的建筑绘制的如此的美,恐怕不仅仅限于江南的苏州吧。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的黄土高原;绚丽多彩,迤逦多姿的云贵高原,应该也有着像苏州园林一样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民朴民风的民间建筑形式吧。即使我没有上过建筑赏析课,但如果见到如此富有特色的建筑,应该也会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建筑所带来的美感吧!那些有的格外引人注目,而且是无与伦比的。比如北京四合院;广东的“围龙屋”,还有我至今尚未游览过的云南“一颗印”。

浅析建筑设计的艺术性

浅析建筑设计的艺术性 本文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剖析,首先提出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然后介绍了建筑的造型要素,从而揭示了建筑艺术意蕴丰富的内涵。这对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标签建筑;设计;艺术性 1 前言 建筑设计艺术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剖析,首先提出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然后分析了建筑艺术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最后介绍了建筑的造型要素,从而揭示了建筑艺术意蕴丰富的内涵。这对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2 建筑艺术设计的原则 2.1 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建筑,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建筑。在处理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建筑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 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建筑所提供的便捷的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 体现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建筑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建筑则以简洁大方为美。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

建筑细部设计的探讨

建筑细部设计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9-05-07T14:13:47.53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1期作者:谢宇锋1 方正燃2 [导读] 本文研究了建筑细部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建筑细部设计具体部位、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建筑细部的原则、建筑细部创新设计、建筑细部的产生部位与表现手法等。阐述了建筑细部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呼吁建筑师重视建筑细部设计。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312000 摘要:本文研究了建筑细部设计的相关内容,包括建筑细部设计具体部位、分类以及表现手法、建筑细部的原则、建筑细部创新设计、建筑细部的产生部位与表现手法等。阐述了建筑细部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呼吁建筑师重视建筑细部设计。 关键词:建筑细部;设计;探讨 ? 1 引言 细部是由于设计者在建筑设计时.为了体现建筑的美观、展示建筑的坚固实用而设计的结构性和装饰性的部件.这些部件在建筑中所占比例很小,所以称为细部建筑中,细部除了满足功能性的要求外,还有别的作用和意义。既然我们讲到了建筑细部,那么细部又到底是什么呢?就我个人的想法而言,建筑细部可以说是最接近人体尺度的,给人最直接建筑感的建筑构成元素。细部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引起我们五官上那些微小却又精妙的共鸣,以我们的身体尺度作为基础去满足我们感官上追求丰富细致体验的要求。我们再回到建筑物本身,从外立面的角度来看,细部主要部位自下而上依次为台阶、勒脚、门窗、栏杆、阳台、檐口、屋顶。那么我们进一步研究能够发现这些部位在形式和功能上有着特殊的含义,比如门起到连接室内、外空间的功能;梁柱又能够将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的力进行转换。因此,细部主要位于有着功能、造型、结构上发生某种转变的部位。 建筑细部具有自身的特征、特性。建筑细部的发展带有历史性和发展性和时代性.细部在过去发展的状态基础上演变,又是未来演变发展的基础模型。无论建筑细部的如何发展,只要坚持“实用、美观、和谐”的原则坚持建筑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整体和部分的协调、感性和理性一致的原则,就能设计和建造出令人称奇的细部[1-2]。 2.细部设计原则 建筑细部设计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各种各样.但建筑的细部和整体都表现出一个特点:和谐相处,相互融合.融会贯通。在上文中黑川纪章也讲到建筑细部就是建筑的一个局部”,但是它也是在遵从整体性的原则上去定义的。细部是整体的部分,细部离不开整体。传统意义上.细部是整体的一部分,依赖于整体存在。细部不能脱离整体各个部位细部设计必须要符合建筑整体的风格,使得不同部位的细部有机组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局部为整体而服务,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3]。细部的存在应是服务于整体建筑的总体构思之下,通过细部的和谐配合、完善处理来彰显整体的完美。整体和细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 建筑细部的创新设计 3.1 屋顶细部设计 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在建筑造型和功能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过程中,建筑屋顶也有着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平屋顶、坡屋顶发展为现在的薄壳、悬索结构、大跨度屋顶,屋顶造型有着极大的丰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屋顶有着极佳的观景高度,具有开阔的视野。同时屋顶的作用也不仅仅只是为了遮风挡雨,屋顶花园、屋顶车库、屋顶游乐园等皆已被建筑师所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 3.2 门窗细部设计 门窗在建筑中的地位就如同眼睛一般重要,是连接室内和室外的唯一构件。门窗的平面形式、明暗程度、图案雕刻、使用材料、颜色等在设计的时候都需要细细斟酌。门窗在平面形式上有分简约的、粗犷的,形式不一,可以从这种抽象层面上体现整体格调。注意门窗立面分隔比例的协调性,尽量接近黄金分割比,同时既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又不能千篇一律,体现变化性。最重要的在门窗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整体效果,局部服务于整体,切不可只关注门窗效果而忽略整体协调性[4]。 4建筑细部的产生部位与表现手法 建筑细部的处理手法有很多种。色彩、形式、质感、材料、细部构造是构成建筑细部整体美的要素。母题可以形式出现,也可以色彩或艺术装饰来体现,只有如此才可产生空间的连续性、秩序性、流动性也就是说,建筑往往通过对比,均衡,渐变,分离,对称等手法来体现建筑的理念及构思,但要具体实现这些想法,必须从最根本的建筑细部来体现建筑细部主要产生于建筑不同功能部位、不同结构部位、不同形态部位的连接处。具体来讲,室外有屋顶、檐口、女儿墙、阳台、门、窗、墙体转折处等,室内有柱、梁、楼梯等细部。所谓不同结构部位的连接处是指在结构上起着一定的连接作用的部位。表现建筑细部的手法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相似和对比。但不管是哪种手法,最终都会落实到用什么加以相似或对比的内容上,即相似和对比的对象:形式、颜色和材料这3个方面。在特定的环境中,必须有一个主色调,才能创造富有特色和有倾向性的、从而也具有感染力的环境气氛。没我们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细部的处理手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细部元素的象征性不仅在形式上使人产生视觉联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唤起人们思索联想,进而产生移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建筑也因而更具有意义[5]。 5 建筑细部与整体的关系 整体风格与细部的精致表现相互协调,加上建筑本身的风格和各元素之间互相辉映.就能向人们呈现出具体、精致的美感。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是由各个细小的细节细部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组织关系相对善于其它的关系来说基本上没有受到整体理念的限定。表现细部的独立性要求设计师去研究具体的处理方法,这些方法蕴含哲学和美学的原理.与整体设计一样值得重视。 6 结语 总之,建筑细部的意义在于建筑的外观、材料、用途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从而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的系统。建筑细部主题的要素是多样的,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师,我们应该踏踏实实地深入进行一些有风格特点的细部设计,才能更全面地表达建筑师的设计、反映出建筑师独有的个性。同时使我们的建筑创作作品不再看上去落后于国外同行。细部必须与整体保持一致,必须在风格上、形式上、意义上体现整体的意象。正是细部与整体的一致性,决定了细部设计应从整体意象人手,是对整体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建筑艺术欣赏教案

邢台学院教案 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专业班级 授课教师会京 院部美术与设计学院

本课程教学总体安排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 课程性质与类型:公共选修课 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选修课,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古今中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形式的基本特征,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冶情操,重点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认识和分析当前建筑艺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在各专业深造和开拓提供活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翟芸《建筑艺术赏析》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考核式及成绩计算法: 要求:能够独立、系统完成设计案 评分标准: 1、课堂情况:(30分)出勤率、迟到、早退状况 2、作业情况:(70分) 1)本课程是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以后,能够掌握和熟悉各历史时期、各地域建筑创作的艺术与理论,掌握建筑代表作品的容和形式、艺术构思、总体布局、构图的形式美特点、使用等容。

2)考试小论文形式,综合谈谈对熟悉建筑的认识和感受,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教学日历 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授课学期:2014 ~2015学年度第一学 期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章节题目:第一章建筑艺术赏析 学时分配:共2课时 第一节建筑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 第二节建筑是空间的艺术 第三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其它: 采用的式授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大量图片、图例的分析与观摩来讲授理论知识。 课堂教学案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建筑艺术赏析,共2课时。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法与手段:讲授、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理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容,了解空间艺术的划分依据,掌握世界建筑体系。 教学重点、难点: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建筑赏析《福建土楼》 建筑学院艺术设计 姓名:闫立全 学号:201006007 指导老师:段志刚

福建土楼建筑艺术欣赏 摘要: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关键词:倚山偎翠代表性巧夺天工优越性 福建土楼简介: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

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土楼(2008年7月6日列入“世遗”) 1 衍香楼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苏谷春后裔十三个孙辈中有五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今年二月国家文

《建筑艺术的特点》

课时:一课时课型:欣赏课 教材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特点,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重难点:能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学会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优秀的建筑。教学工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因该是非常熟悉的,现在还有人不住房子而住山洞,那就是野人了。我们逛的超市,读书的教室,还有体育馆,这些都是建筑。但作为美术的建筑我们又显得陌生,建筑就是房子吗?(提问)除了房子,桥梁,陵墓,纪念碑等都属于建筑。所以,比较准确地讲,建筑是利用物质材料创造一种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人为的空间。某些纪念碑、桥梁等建筑虽然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但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外部空间。但是,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与一般主要供观赏的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明显的区别,它与工艺美术一样是有实用价值,不象一张油画、或一座雕塑只供人们欣赏。(举例子:见漫画,说明作品中存在什么问题)总结得出结论:建筑不仅要考虑美观,还要注意其实用性和牢固程度。我们去买房子不是都十分注重房子的套形、所处地点、朝向,还有房子的外形是否气派。外滩的房子价格高,正是因为他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实用、坚固、美观"被称为构成建筑的三要素。评价建筑的艺术性,不仅仅是看它的造型和装饰是否美观,还要看它是否做到了实用、坚固、美观的统一。这也是欣赏建筑艺术的基本出发点。 二、讲授新课 1、建筑的艺术特征: 意大利现代著名建筑师奈维认为:"建筑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美国现代著名建筑师赖特认为,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总之,优秀的建筑不仅要设计师去设计,还要由能工巧匠将他造出来,所以建筑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具有艺术的特征。(作品欣赏) (1)建筑形象和表现的多样性 任何一种建筑都具有自己的建筑形象。这就是通过各种结构、造型体现的建筑的外观。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匠师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形、线、色彩、质感、光影等表现手段,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建筑形象,给人以精神上的感受。(天坛与江南民居对比) (2)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历史性和时代性 建筑具有许多社会文化的属性。一是它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建筑形式。不同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文化等条件的不同,从而形成建筑形式的地域差别。同一民族,由于地域条件的不同,建筑形式也不一样。(帕特农神庙与---------雅典卫城) 二是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具有较大的差别。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的差别就更明显。象上边欣赏过的天坛与现代的江南民居就具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欧洲人把他们以石料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古代建筑称作是"石头的史书"。 2、如何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筑: 当然,面对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优秀建筑,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欣赏。 (1)(五塔寺)(设问:这座建筑从外边看有什么用途?) 宗教,其奇特的外形使人感到迷惘和神秘,符合宗教建筑的性质。 不同类型的建筑的不同功能的外在表现。例如,优秀的住宅建筑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有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精编版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工程造价1232 姓名:靳晓兵 对中西建筑艺术的鉴赏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

1.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因此,中国建筑不用骇人的空间与体量,也不追求坚固久远。因为,以住宅为建筑的主流,建筑在平面与空间上,大都以住宅为蓝本,如帝王的宫殿、佛寺、道观,甚至会馆、书院之类的建筑,都以与住宅十分接近的四合院落的形式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宫殿、官署、寺庙、住宅外,较少像古代或中世纪西方那样的公共建筑。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精髓,发展现代园林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历史悠久,以其顺其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流传。亭台楼阁等是传统园林的主要建筑特色。但在近代,中国园林受到西方的强烈冲击。,我们应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设计,再创中国园林的辉煌时代。关键词:传统园林建筑特色现代园林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若把我国园林艺术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划分阶段的话,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秦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 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自唐朝已传入朝鲜、日本。特别是在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称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西湖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至今,它更成了五大州的朋友们想往的游览胜地。 在十八世纪,中国自然式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曾一度出现了“自然热”。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后改为皇家植物园,除模仿中国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出现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从此以后,我国园林艺术那种顺应自然的设计手法,在欧洲广为传播。 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一) 亭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