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观察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通过本实验,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并认识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的。

2.温度对水体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生存影响。

3.不同水体环境下微生物的活动情况。

二、实验原理

自然界的水可分为地下水和地面水,除了地下深层水外,如湖泊,河流,海洋等各种地面水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但它们所含的微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都不相同。其中有些是“土生土长”的,例如自养菌中的硫磺细菌,硝化细菌,铁细菌,光合细菌等。异养菌中的假单胞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及藻类。在水生细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占95%),阳性菌占4%,而球菌只占1%。另一些水生细菌是外来的,它们来自土壤,空气,垃圾,工厂废物或城市下水道污水。来自前两者的微生物一般都是腐生性的,而来自下水道的微生物中,很可能含有人体肠道致病菌,例如霍乱,伤寒,副伤寒和痢疾等病原菌。因此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作为饮用水。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水的来源及水中所含营养物和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如河流在留进城市前含菌量低,经过城市后汇集了大量污物,使含菌量大增,流出城市后含菌量又逐渐下降,沿岸与陆地毗邻的水中菌数较多,反之则越少,这种现象在大海更为明显,如果港口中的海水每毫升含菌10万个,则1~2千米外只含有500个,4千米外只有几十个甚至更少了。

水层的深度也影响微生物的分布,不论在淡水还是海水中细菌最多的地方不在水面,而在距水面5~10米处,此后逐渐减少,直至底部又有所增加。深层水中好氧微生物较少,厌氧和兼性厌氧的微生物较多。在几千米以下的深海中存在一些只能在几百个大气压下生长的嗜压微生物。

海水和淡水的差别在于含盐量,含盐量越多,则渗透压越大,反之则越少。因此海洋细菌和淡水中的细菌耐渗透压的能力相差很大,一般的海水和盐湖水中含盐量为4%,而死海的含盐量更高,但也有微生物生存着。例如在死海或其他含盐量高的海水中,存在着高度耐盐的细菌,如一种死海盐杆菌在18%至饱和盐水中均能生长,在15%盐水内仅略生长。而湖泊,河流中的微生物是厌盐的,在高于1%的盐水中就不能生长。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直接影响水的饮用价值,一般认为良好的饮用水中细菌数100个每毫升以下,如超过500个每毫升时,即不适合饮用。因此饮用微生物学检查中不仅要统计总菌数,还要检查病原菌数。由于病原菌数目很少,难以直接找到,一般根据病原菌大肠杆菌都来自粪便污染这一原理,通过检查大肠杆菌的数目来确定水源被粪便污染的程度,检查大肠杆菌可用伊红美兰等鉴别性培养基。根据我国政府所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中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个每毫升(37℃,培养24小时)。大肠杆菌不可超过3个每升。

三、实验装置与仪器

1.实验仪器

(1)烧杯,数量×6

(2)胶头滴管,数量×2

(3)显微镜,数量×1

四、实验步骤

1.分别取适量的地下水,地表水,海水的已备样溶液双份于六个烧杯中,

并标记为A1,A2,B1,B2,C1,C2。

2.将每组中的A2,B2,C2用酒精灯加热两分钟,并分别在加热后取一至

两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情况。

3.将每组中的A1,B1,C1在常温保持下取一至两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

微生物的活动情况。

4.对比分析每组的微生物活动情况的异同。

5.清理实验场地,写实验报告

注意事项:

[1]实验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戴手套,穿实验服,避免污染。

[2]实验结束后请注意清理场地。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讨论

1.A1 B1 C1 组中微生物在水中的活动情况有何异同?

2.A2 B2 C2组中微生物在水中的活动情况有何异同?

3.温度的变化对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

列举五种极端环境下微生物及其应用 所谓极端环境是指高低温环境,高盐环境,高酸,高碱环境,高酸热环境,高压环境,还有其他特定环境如油田、矿山、火山地、沙漠的干旱地带、地下的厌气环境、原子炉等高放射能环境、高卤环境以及低营养环境等。能够在这些具有强烈限制性因子的环境下顽强生存的微生物,一般统称为极端环境微生物。 【1.极端嗜盐菌】人们发现在高浓度盐环境中,存在许多抗高渗压的微生物。我国从新疆和内蒙古的盐碱湖中分离出了一些极端耐盐菌。它们竟能在含0—15%Nacl的环境中生长。有些菌株可以在含5%—25%Nacl范围中生长。极端嗜盐微生物中唯一的真细菌是光合微生物的外硫红螺菌属;唯一的真核嗜盐微生物是杜氏藻类。微生物学家琼纳斯克在含盐量高达36%盐液中发现一种微生物,命名为Halophiles。还有地中海嗜盐杆菌等 应用:第一,医药工业:西班牙学者报道地中海嗜盐杆菌在高浓度NaCl介质中生长,聚B-羟基丁酸积累达细胞干重的45%,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PHB能用于医学领域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开发,如人造骨骼支架、药物微球体、外科手术以及裹伤用品等。此外,目前发现有些嗜盐菌素对去盐作用不敏感,所以可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领域,筛选抑菌谱广、性质稳定的嗜盐菌素,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环境生物治理:嗜盐碱放线菌Nocardioidessp. M6能快速降解污染物2,4,6-三氯酚可应用于环境治理,利用其嗜盐特性除去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还可用于开发盐碱地等。由于bR蛋白具有质子泵作用,在未来的太阳能利用技术设备中,还可用作海水淡化和研制天然的太阳能电池。 【2.极端嗜碱菌】多生活在盐碱湖和盐池中,生活环境PH值可达11.5以上,最适PH值8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含答案)

自然界中细菌真菌的分布 1.罐头食品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腐败变质,这主要是因为( C ) A.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侵入 B.罐头密封很严,细菌无法呼吸 C.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没有细菌 D.罐头在封罐前经过高温高压灭菌,封罐后罐内细菌无法生存 2.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 )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3.霉菌在下列哪种环境中最容易出现( B ) A.潮湿的沙土地B.潮湿的粮食 C.干燥的衣物D.煮沸的牛肉汁 4.腌肉长时间不易腐烂,主要原因是( C ) A.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B.空气中没有飘浮着的细菌 C.盐分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D.大多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不会使肉腐烂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______适宜温度__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一定水分____、_____适宜的酸碱度___。 6.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 (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培养基__; (2)__接种_: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3)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恒温环境或温暖的地方进行___恒温培养___。 7.细菌和真菌是___生物圈__中广泛分布的生物,但不同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____不同_____,如好气性芽孢杆菌需要___有氧___的环境,而乳酸菌需要___无氧__的环境,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有________________。在经过严格的_灭菌___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细菌 1.细菌的发现者是( A ) A.荷兰人列文虎克B.英国人罗伯特·虎克 C.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D.沃森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菌细胞特点的是( C ) A.个体是单细胞的B.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 C.细胞中有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3.芽孢是细菌的( B ) A.分泌物B.休眠体C.后代D.生殖细胞 4.外科手术器械和罐头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够杀死________为标准( D ) A.球菌B.杆菌C.螺旋菌D.芽孢 5.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6.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球状___,大肠杆菌呈_______杆状____,小螺菌呈___螺旋状_____。 7.用罐头来保存食物是根据________的实验发明的( C ) A.达尔文B.列文虎克C.巴斯德D.弗莱明 8.细菌的以下特点与它们的广泛分布有关: (1)细菌的个体___为单细胞状态__,极易为各种媒介携带; (2)进行___分裂__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3)能形成休眠体___芽孢__,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____细菌____。 真菌 第1页(共6页)第2页(共6页)

第四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后练习题全解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第三版_周群英 课后习题目录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1)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3)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6)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 (8) 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12) 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6) 第二篇微生物生态 (20) 第一章微生物生态 (20) 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2) 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26) 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28) 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31) 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4)

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1 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 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 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3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答: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还含有脂质和多糖。整个病毒体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核酸内芯有两种: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4叙述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繁殖过程有:吸附、侵入、复制、聚集与释放。首先,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以它的尾部末端吸附到敏感细胞表面上某一特定的化学成分,或是细胞壁,或是鞭毛,或是纤毛。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的代谢改变,宿主细胞内的核酸不能按自身的遗传特性复制和合成蛋白质,而由噬菌体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所控制,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这个过程叫装配。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的装配过程如下:先合成含DNA的头部,然后合成尾部的尾鞘、尾髓和尾丝,并逐个加上去就装配成一个完整的新的大肠杆菌T系噬菌体。噬菌体粒子成熟后,噬菌体的水解酶水解宿主细胞壁而使宿主细胞破裂,使菌体被释放出来重新感染新的宿主细胞一个宿主细胞可释放10到1000个噬菌体粒子。 5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毒性噬菌体。 侵入宿主细胞后,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6 什么叫溶原细胞(菌)?什么叫原噬菌体? 答: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被称作溶原细胞。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称为原噬菌体。 7 解释Escherichia coli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1. 内容 1.土壤中的微生物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所以成了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可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也是它们的大本营,土壤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物质转化,因此,土壤微生物是构成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大,类型最多,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2.水体中的微生物 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和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水体是微生物栖息的第二天然场所。 ?淡水微生物 淡水中的微生物多来自于土壤、空气、污水或动植物尸体等,尤其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常随土壤被雨水冲刷进入江河、湖泊中。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一部分生活在营养稀薄的水中,一部分附着在悬浮于水体中的有机物上,一部分随着泥沙或较大的有机物残体沉淀到湖底淤泥中,成不水体中的栖息者,另外也有很多微生物因不能适应水体环境而死亡。因此,水体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一般要比土壤中的少。 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和种类对该水源的饮用价值影响很大。在饮用水的微生物学检验中,不仅要检查其总菌数,还要检查其中所含的病原菌数。由于水中病原菌数比较少,所以通常采用与其有相同来源的大肠菌群的数量作为指标,来判断水源被人、畜粪便污染的程度,从而间接推测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概率。 我国卫生部门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是:1ml自来水中的细菌总数不可超过100个(37℃,培养24h),而1000ml自来水中的大肠菌群数则不能超过3个(37℃,48h)。 ?海水微生物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咸水占地球总水量的97.5%。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3%左右,所以海洋中土著微生物必须生活在含盐量为2%~4%的环境中,尤以3.3%~3.5%为最适盐度。海水中的土著微生物种类主要是一些藻类以及细菌中的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弧菌属和一些发光细菌等。 3.空气中的微生物 空气中并不含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充足的水分和其他条件,相反,日光中的紫外线还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因此,它不适宜微生物的生存。然而,空气中还是含有一定数量来自土壤、生物和水体等的微生物,它是以尘埃、微粒等方式由气流带来的。因此,微生物的分布是世界性的。但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凡含尘埃越多或越贴近地面的空气,其中的微生物含量就越高。在医院及公共场所的空气中,病原菌特别是耐药菌的种类多、数量大,对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十分有害。

2018届高考地理专题检测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专题检测(二)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有一块著名的“金刚宝石”,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据考证,该岩石是地质时期岩浆在地下冷凝形成。据此完成第1~2题。 1.“金刚宝石”最可能属于( ) A.玄武岩 B.石英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金刚宝石”景观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浪侵蚀 B.风力搬运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2017·浙江绍兴模拟)读南极洲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的断裂带( ) A.距其近岩层老 B.附近多海沟地貌 C.分割了岩石圈 D.附近多褶皱山脉 4.有关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其性质为寒流 B.使南极洲增温增湿 C.使海洋污染范围缩小 D.受极地东风带影响 (2017·浙江台州适应性考试)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第5~6题。 5.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6.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外力侵蚀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挤压弯曲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挤压弯曲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8.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第9~10题。 9.下列月份中,R河干流流量最小的是( ) A.2月 B.4月 C.7月 D.12月 10.R河未能塑造出宽阔的河口三角洲。其原因最可能是( ) ①海潮顶托作用强②上中游地区森林水土保持作用强③河口地壳的上升④河口泥沙被沿岸洋流向西北搬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中阴影部分甲表示沙尘的扩散,虚线乙表示某洋流。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关于乙洋流流向和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由南至北暖流 B.由北至南暖流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 试卷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5x3) 1.AGP:藻类生产的潜在能力;把特定的藻接种在天然水体或废水中在一定光照度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藻类增长到稳定器为止,通过测定干重或细胞数来测定其增长量。既AGP高,富营养化程度高。 2.荚膜:是一些细胞在其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把细胞壁完全包围,这层粘性物质叫。。 3.硝化作用:是指氨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形成硝酸的微生物学过程。硝化作用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铵氧化成亚硝酸;第二个阶段为亚硝酸氧化成硝酸。 4.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诉诸染色体上,与宿主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温和性噬菌体。 5.定向培育:在培养基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不排出部分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保持长时间生长状况的一种培养方式。 二.填空题(20x1) 1.PHB是细菌细胞内含物质之一,是______碳源和能源_____的储藏物质,易被脂溶性染料染色鉴定。 2.放线菌的菌丝可分为___基内菌丝_____,气生菌丝________和_孢子丝_______。 3.污染水体的污化带可分为____多污带_____,中污带和__寡污带_____。

4.病毒的化学结构有____蛋白质___和_核酸______组成的核衣壳,个体大的还有_被膜______. 5.菌落特征是分类鉴定的依据,可以根据____表面特征______,_边缘特征________和纵剖面的特征三方面来描述。 6.细菌的形态有_球状______,__杆状_____,___螺旋状______和丝状。 7.水体有机污染的指标有_BIP指数_________,____细菌菌落总数 _____和大肠菌群。 8.P/H指数可用于衡量___水体污染和自净指数______________,其中P代表__光和自养微生物__________,H代表___异样型微生物 _________. 9.新陈代谢包括__同化作用___________和__异化作用_________,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三.选择题。(10x1) 1.细菌中参与光合作用的是(A )。 A.紫硫细菌和绿硫细菌 B.大肠杆菌 C.放线菌 D.立克次氏体 2.微生物稳定生长期,(B )。 A.细胞分裂速度增加 B.细胞分裂速度降低 C.群体在最旺盛阶段 D.群体在最少阶段 3.下列细菌都被认为是真菌除(D )外。 A.蘑菇 B.酵母菌 C.霉菌 D.变形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 难点: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形判别。 【教学过程方法】 1.教学方法 (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景观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际景观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共同作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人类活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山脉、高原 3、板块运动消亡边界 海沟、岛弧、 陆洋海岸山脉 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引入下一节课内容)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留下的”痕迹”称为地质构造。 布置课后作业 思考:地壳运动如何使地壳发生变形、变位? 探究性练习: 板块练习1: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个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板块?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板块? 板块练习2:读图思考: 4、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 边界? 板块练习3:请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下列地形的形成: 1.东非大裂谷: 2.大西洋: 3.喜马拉雅山脉: 4.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岛弧链:

微生物实验报告:环境中微生物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和分离纯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方法。 2.学习并掌握各种无菌操作技术,并用此技术进行微生物稀释分离、划线分离接种。 3.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法分离微生物。 4.认识微生物存在的普遍性,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 土壤中有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的微生物,可以从中分离、纯化得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常用的是平板分离法。 平板菌落计数法是将待测样品经适当稀释,使其中的微生物充分分散成单个细胞,取一定量的稀释样液接种到平板上,经过培养,由每个单细胞生长繁殖而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即一个单菌落应代表原样品中的一个单细胞。统计菌落数,根据其稀释倍数和取样接种量即可换算出样品含菌数。 三、实验器材 土样10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平板20个,未知菌种平板,当天降雪; 平皿,涂棒,接种环,无菌200ul, 1000ul吸头,记号笔,酒精灯,取液器:1000ul 、200ul 各一支,培养箱; 0.9% 无菌生理盐水,250ml三角瓶中装99ml生理盐水,每瓶加约20粒玻璃珠,250ml 三角瓶中99ml生理盐水,作100倍稀释用。 四、实验步骤 1.配置培养基:取牛肉膏5g,蛋白胨10g,NaCl5g,蒸馏水1000ml配置培养基,调 pH至7.2,灭菌。于讲课前倒板20块。 2.采集野外样品:选择肥沃土壤,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土壤数10g,装入烧杯,带 回实验室;取校河水装入烧杯,带回实验室;取新积雪中间层转入烧瓶,带回实验 室。 3.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取土样1.0g,放入盛99ml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用手振荡5min使土壤均匀分散成为土壤悬液(10-2)。用200ul的无菌吸头从中吸 取0.1ml土壤悬液,注入事先分装有0.9ml无菌水的试管中,吹吸3次,摇匀(10-3)。 类推制得10-4、10-5的土壤悬液。 4.涂板: 1)土壤稀释液(9块):用无菌吸头,分别吸取10-3、10-4、10-5浓度土壤稀释液100ul,较均匀地放入已写好稀释度的牛肉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用无菌玻璃 涂棒涂匀。每个浓度做3个平板。 2)单菌落划线(4块):用接种环挑取未知平班上的菌落,做单菌落划线分离,每人2板。 3)手指(1块):分别用未洗过的手指头, 用自来水打湿的手指头,用自来水洗过的手指头,用肥皂洗过的手指头和用酒精棉球擦过的手指头(不用毛巾擦)在同 一平板的不同分区涂抹(用力一致)。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有答案)

环境监测微生物知识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3分) 1.环境监测微生物测试主要包括的项目有沉降菌、浮游菌、表面微生物、人员微生物。其中 沉降菌测试的时间一般为4h。 2.对于洁净区表面微生物取样,对于规则表面通常使用RODAC双碟进行测试,对于不规则表面 一般使用擦拭取样法。 3.静态状态下进行的环境监测,除监测操作人员(不得超过2人),无其他操作人员活动。 4.酵母菌和霉菌的监测为1年4次,一般在1、4、7、10月采用沙堡氏培养基加测。 5.所用的每一批号的培养基,应选取3只进行阴性对照,以检验此批号培养基无菌是否良好。 6.应在A级关键操作的同时,对A级背景区域进行微生物项目的监测。 7.807车间的N1070/06房间及809车间的T128、T149、T207、T239房间,如某一品种在该 区域生产时需要进行A级操作,则该房间按相连B级频率测试;如该房间没有A级操作过程,则按不相连B级频率测试。 8.无菌双碟在洁净区使用时,应在双碟表面标明测试区域、测试位点、测试日期、产品批号 (限有产品的A级区域),避免混淆。用于写标识的笔应为不易擦除的无尘记号笔。 9.沉降菌测试时,在准备好的双碟底部写好编号后放置在各取样点,将培养皿大盖全部打开, 并扣在不产尘的灭菌纸或PE膜上。 10.沉降菌测试过程中,如双碟被不慎触碰,A级双碟继续监测;其他级别的双碟结束测试 并重新放置双碟继续监测,结束后结果按累加计数。 11.浮游菌测试测试位置一般距地面0.8-1.5m左右,A级区域仪器放在工作台面上。 二、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 1.简述培养基双碟递入递出流程。 1.培养基由车间物流通道进入。 2.在D级递物柜间黄线外去掉纸箱或转运筐。 3.打开物流递物柜房间递物柜紫外灯,空照30分钟后,递入培养基双碟。 4.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方可递入C级区。5操作人员在C级区对双碟进行表面清洁,去掉最外层塑料袋包装,递入B级区递物柜内,用紫外灯照射60分钟后递入B级区存放。 6.A级隔离器内使用的双碟,在隔离器前灭菌去掉第二层包装,带单层塑料袋包装递入灭菌。 7.监测完毕,将培养基用双层聚乙烯包装袋热封好,递出无菌室。 2.简述使用R ODAC双碟进行表面微生物测试的步骤。 取R ODAC双碟倒置,打开培养皿盖,用适当压力(保证双碟表面与被测表面完全接触)使R ODAC双碟培养基表面接触被测部位,接触面积为25cm2,盖上培养皿盖,倒置。取样完毕,用蘸有75%乙醇的丝光毛巾擦取样部位三遍,以杜绝培养基或其他擦拭液的残留。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污水处理中的微生物原理 编辑说明:此章在很多书上都有涉及,但深层次讲解的少,编写此章的目标是,使入门者真正理解各类微生物特点和会用生物相分析系统环境,使本章作为中控室、化验室观测生物相的必要知识。编写时要注意多涉猎专业书籍,结合微生物学和一些论文,力图达到不仅知道结论,还要深究原因。 我们在第三章已经说过: 生物处理方法的核心(或者说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核心)是,使用设施、设备,控制曝气量、水量、污泥量、营养物质等,创造出适宜微生物存活和生长的环境,并有意的引导微生物的生长向我们需要去除的污染物性质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所以,凡是采用了微生物处理方法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微生物原理是污水处理的核心知识,一个好的运营师,可以通过微生物的状态和变化就可判断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各种变化,并提前采取措施将出现的问题苗头消灭。 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生活于活性污泥中,在生物膜法中,微生物生活于生物膜中,存在地方虽不一样,但生物种群是基本一致的。另:微生物种群非常多,按世代期(可理解为生长周期)分,从几个小时长一代到几十天长一代不等,活性污泥是由人为控制泥龄的,一般在10~25天之间,不会超过30天,所以种群是人为遴选优化过的,具有去除污染物针对性更强,但难以降解的污染物去除效果不好的特点;而生物膜法的污泥变化是由生物自行生长脱落决定的,所以各种世代期不同的种群在理论上均有存在,具有去除污染物更彻底,但处理量有限制的特点。 在微生物学领域里,习惯将动胶菌属形成的细菌团块称为菌胶团。在水处理工程领域内,则将所有具有荚膜或粘液或明胶质的絮凝性细菌互相絮凝聚集成的菌胶团块也称为菌胶团,这是广义的菌胶团。如上所述,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绒粒)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表现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丝状膨胀的活性污泥除外),是活性污泥的基本组分。它的作用表现在: 1、有很强的生物吸附能力和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一旦菌胶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破坏,则对有机物去除率明显下降,甚至无去除能力。 2、菌胶团对有机物的吸附和分解,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例如去除毒物、提供食料、溶解氧升高。 3、为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提供附着场所。 4、具有指示作用:通过菌胶团的颜色、透明度、数量、颗粒大小及结构的松紧程度可衡量好氧活性污泥的性能。例如新生菌胶团颜色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则说明菌胶团生命力旺盛,吸附和氧化能力强,即再生能力强。老化的菌胶团,颜色深,结构松散,活性不强,吸附和氧化能力差。 第一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要求化验室强记,中控室熟悉)在污水处理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社会的环境,各个种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细菌按形态可分为球菌、杆状;螺旋状;丝状四种。 2 3. 各种微生物有一些共同特点,包括个体极小;分布广,种类繁多;繁殖快,易变异。 4. 细菌的呼吸类型分为发酵;好氧呼吸;无氧呼吸。 5. 细菌营养物质吸收和运输的四种途径分别是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 6. 列举几种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维生素C;氨基酸;嘌呤;嘧啶;(生物素;烟酸)。 7. 细菌连续培养有恒浊连续培养;恒化连续培养两种。绝大多数污(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均采用恒化连续培养 8. 微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水;碳素营养源;氮素营养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9.菌种保藏方法有定期移植法;干燥法;隔绝空气法;蒸馏水悬浮法;综合法5种。 10.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或转化者。 11.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2.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少数个体大的病毒,还含有类脂质;多糖 13.微生物按照细胞结构的有或无可划分为非细胞结构生物;细胞结构微生物;按照细胞核膜、细胞器及有丝分裂等的有无,可划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 14.细胞质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核酸;多糖;脂类;无机盐;水。 15.细菌表面带负电荷。 16.原生动物可划分为四类:鞭毛纲;肉足纲;纤毛纲;孢子纲 17.酵母菌有发酵型;氧化型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将糖转化为乙醇;二氧化碳的一类酵母菌。18.各种辅酶和辅基中,作为电子传递体系的组成成分的有NAD和NADP;FMN和FAD;辅酶Q,它们各自的功能是传递氢;传递氢;传递氢和电子。 19.污(废)水生物处理中,好氧活性污泥要求碳氮磷比为BOD5:N:P=100:5:1,厌氧消化污泥中的厌氧微生物群体为BOD5:N:P=100:6:1。 20.细菌衰亡的原因包括营养物被耗尽,细菌进行内源呼吸;有毒代谢产物积累,抑制生长繁殖。21.细菌的营养类型有光能自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异养型 22.根据细菌对温度的最适生长需求,可将细菌分为4类:嗜冷菌;嗜中温菌;嗜热菌;嗜超热菌。23.微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关系;原始合作关系;共生关系;偏害关系;捕食关系;寄生关系24.好氧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的中心是菌胶团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随着人类的物质文明和健康的需要,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提高空气质量和水环境质量的要求,环境工程除用常规的处理设备和构筑物处理污废水外,还与天然的湿地组合处理;后来又发展到用人工湿地处理污废水,或用处理设备,构筑物与人工湿地组合对污废水进行深度处理。顺应趋势,微生物也逐渐应用到环境保护中。它与物理,化学法相比,具有经济,高效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基本达到无害化。现在浅谈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处理废水,废物,废气的应用: 微生物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生物处理根据其处理过程中氧的状况,可分为好氧处理系统与厌氧处理系统。 好氧处理系统 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并将其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合成细胞物质。微生物在污水净化过程,以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主要成分等形式存在。 活性污泥法:又称曝气法,是利用含有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通气下使污水净化的生物学方法。此法是现今处理有机废水的最主要的方法。它是利用某些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形成表面积较大的菌胶团来大量絮凝和吸附污水中的有机物,并在氧的作用下,将这些物质同化为菌体的成分,或将其分解为CO2、水等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目的。所谓活性污泥是指由菌胶团形成菌、原生动物、有机和无机胶体及悬浮物组成的絮状体。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它具有很强的吸附、氧化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在静止状态时,又具有良好沉降性能。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占微生物总数的90%~95%。,并多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具有很强的去除有机物的能力,原生动物起间接净化作用。 活性污泥法根据曝气方式不同,分多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完全混合曝气法。污水进入曝气池后,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菌胶团絮状体,构成活性污泥骨架,原生动物附着其上,丝状细菌和真菌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颗粒状的活跃的微生物群体。曝气池内不断充气、搅拌,形成泥水混合液,当废水与活性污泥接触时,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很短时间内被吸附到活性污泥上,可溶性物质直接进入细胞内。大分子有机物通过细胞产生的胞外酶将其降解成为小分子物质后再渗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反应,使有机物转化为CO2、H2O等简单无机物,同时产生能量。微生物利用呼吸放出的能量和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合成细胞物质,使菌体大量繁殖。微生物不断进行生物氧化,环境中有机物不断减少,使污水得到净化。 生物膜法:生物膜法是模拟自然界中土壤自净的一种污水处理法,它是利用微生物群体附着在固体填料表面而形成的生物膜来处理污水的一种方法。因此,生物膜法又称为固定膜法。生物膜一般呈蓬松的絮状结构,微孔较多,表面积很大,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废水中的有机物流入时,被膜上的微生物吸附,进行生物降解,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生物膜随着微生物群体的生长增加而逐渐增厚,到一定程度时,它会由于受到水力的冲刷而不断剥落,同时又会不断地形成新的生物膜,而达到动态平衡。 生物膜的功能是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能分解糖被

高一地理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学法指导(一) 一、本章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的延伸。声声不息的自然界是靠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转换和地球内部的能量的转换以及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来维持的。本章就把视角定在观察研究在各个圈层之间物质如何循环和能量如何转换的。本章通过分析大气圈的运动、水圈的运动和岩石圈的运动来研究这一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循环过程。本章第一节论述了地球上大气的热量来源和传递过程,以及全球大气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天气气候的形成机理,这些都是形成地理现象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二节从运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出发,说明地球上水的循环引起能量和物质的迁移,以及海洋中洋流的形成;第三节介绍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说明由此形成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三种运动都各自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中进行,大气运动是自然界能量交换的基础;水的运动是自然地理环境中联系能量平衡与物质平衡的主要桥梁;岩石圈中的地壳运动是通过地壳演化过程,使地球表层岩石圈的物质得到更新,能量得到转换和分配。 二、本章知识结构 整章知识结构见附图1。 三、课标要求及对应的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

四、要点解析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生产生活中可以利用大气运动的规律,以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如,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这样形成的热力环流分别为: 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上空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气流,近海面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生态系统中的清道夫—分解者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地球上生命波浪式发展、螺旋式进化的原动力之一。 2微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及降解———利用微生物进行环境保护的基础 2.1微生物抗毒微生物个体微小、繁殖迅速、数量巨大、代谢能力强速度快、易于突变,它们较其它生物更易适应环境。 2.2转化和降解许多微生物可以对生物外源性物质进行化学转化,使其转变成为毒性较小或易于被其它微生物所降解的化合物。如对杀虫剂DDT和对炸药TNT的转化。 3污染环境的废弃物的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Biotreatment)也叫生化处理,是指利用处理系统中的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以及各种特性来处理各种废弃物的过程。 3?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3?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 4被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在自身的生产代谢吸收中,降低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杭亮或使无毒化,从而使被污染的环境能够得到明显改善。 5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益环境的产品 5?1生物杀虫剂 现在主要的产品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制成的BT生物杀虫剂。 5?2可以被迅速分解的塑料—多聚羟基烷酸PHA 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化合物为聚β-羟基烷酸酯,简称PHA,它们是由许多个β-羟基化的饱 和脂肪酸聚合而成的。 6环境检测的重要指标 对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上,如沙门氏菌属、霍乱弧菌及各类容易引起疾病的病毒。通常对饮用水来说,检测大肠杆菌的数量以确定水被粪便污染的程度。(1)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2)废水中重金属的去除。真菌具有很高的生长速度,菌丝绵延,为重金属吸附提供较多的空间。 7. 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对污染物均用较强、较快的地适应,并可使废气得到降解和转化。同常规的废气处理方法相比,微生物法以其处理效果好、设备简单投资及运行费用低、安全性好、无二次污染、易于管理等优点,逐渐应用于空气污染控制中。 (1)煤炭中硫的脱除: 煤的生物脱硫是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在常压低于100 ℃的生长条件下,达到脱硫的目的。 (2)二氧化碳的微生物固定 8.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作用,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 8.1污水中有机物的降解 生物处理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 9. 微生物脱臭: 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附着于生物填料上的微生物利用污染物中的臭味成分作为能源,维持生

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性)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 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 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抗逆性休眠体,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 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环境微生物

1、如何从粪便污染的水体中将大肠杆菌群中的四种菌逐一鉴别出来? 答:使用鉴别培养基,大肠埃希氏菌,枸橼酸盐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均能在远藤氏培养基上生长,但它们对乳糖的分解能力不同:前三者能分解乳糖,但分解能力有强有弱,大肠埃希氏菌分解能力最强,菌落呈紫红色带金属光泽;枸橼酸盐杆菌次之,菌落呈紫红或深红色;产气杆菌第三,菌落呈淡红色,副大肠杆菌不能分解乳糖,菌落无色透明。这样,这四种菌被鉴别出来了。 2、专性厌氧微生物为什么不需要氧?氧对专性厌氧微生物有什么不良影响? 答:因为专性厌氧微生物一遇到氧就会死亡。在氧气存在时,专性厌氧微生物代谢产生的NADP2和O2反应生成H2O2和NAD,而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过氧化氢酶,它将被生成的过氧化氢杀死。O2还可以产生游离O-2,由于专性厌氧微生物没有破坏O-2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而被O-2杀死。耐氧的厌氧微生物虽具有超氧化物歧化酶,能耐O2然而它们缺乏氧化氢酶,仍会被氧化氢杀死。 3、蓝细菌与其他光合细菌的代谢特征和特点有什么不同?各自在富营养池塘中的可能作用是什么? 答:(1)蓝细菌是一类含有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及藻胆蛋白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并产生氧的原核微生物。光合细菌是又一类含有光合色素,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但这些细菌与上述蓝细菌不同,都不含叶绿素,只含有菌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表现在:①它们不能光解水、以水中的质子还原二氧化碳,而是从有机物或水以外的无机物中取得氢。②它们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③光合作用一般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2)在富营养池塘中,由于存在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会引起蓝细菌的恶性增殖,并最终导致“水华”现象。其它光合细菌由于需要厌氧条件才能生存,当蓝细菌水华暴发时,水体会出现溶解氧过饱和现象,不会导致其它光合细菌的大量繁殖,仅在蓝细菌大量死亡,腐烂分解时,由于消耗掉水体中大量氧气,产生厌氧环境时才开始繁殖,并开始进一步分解水体的有机物。 4、在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微生物之间存在哪几种关系?举例说明。 答:种内关系:竞争、互助;种间关系:竞争、原始合作、共生、偏害、捕食、寄生 (1)竞争关系:在好氧生物处理中,当溶解氧或营养成为限制因子时,菌胶团细菌和丝状菌表现出明显的竞争关系。 (2)原始合作关系(互生关系):固氮菌具有固定空气中氮气的能力,但不能利用纤维素作碳源和能源,而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为有机酸对他本身的生产繁殖不利,但当两者一起生活时,固氮菌固定的氮为纤维素分解菌提供氮源,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的产物有机酸被固氮菌用作碳源和能源,也为纤维素分解菌解毒。 (3)共生关系: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放射虫类、有孔虫类与藻类共生。 (4)偏害关系:乳酸菌产生乳酸使pH下降,抑制腐败细菌生长。 (5)捕食关系:原生动物吞食细菌。 (6)寄生关系:噬菌体在细菌中生物。 5、如何培养活性污泥和进行微生物膜的挂膜? 答:接种污泥应尽量取自处理同类水质的污水处理厂。在这种情况下,活性污泥的培育可以直接在曝气池中进行,一般步骤如下:①将污水泵入曝气池,并按曝气池有效体积的5%~10%投入接种污泥。②在不进水的条件下,连续曝气数天,溶解氧控制在1mg/L左右。③继续保持曝气,以小流量进水,并逐渐提高进水流量,最终达到设计流量。每调整一个流量,一般应保持1周左右的运行时间。注解氧也应随流量的增加而适当提高,最终维持在2~3mg/L。判断活性污泥是否成熟,可以利用镜检的方法。微生物挂膜可分为自然挂膜法和菌种添加挂膜法。自然挂膜法是利用待处理污水中的自然菌种进行生物膜培育的方法。具体做法为:将待处理的污水一次性通往生物反应器,在不进水的情况下连续循环3~7天。之后改为连续进水,流量从小到大,最终达到设计流量。每调整一个流量,一般应保持3~7天左右的运行时间。在这过程中污水和空气中的微生物附着在填料的表面。生长繁殖,生物量逐渐增加,形成微生物膜。菌种添加挂膜法:为加速生物膜的形成或提高生物膜的降解能力,可向污水中投加优良菌种,如:污水处理厂成熟的活性污泥、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