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培训现状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国内外医学教育对比与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国的医学教育与国情密切相关,社会对医疗服务态度的变化正是医学教育转变的关键,病人对医生的依赖程度逐渐减轻,对医生技术水平的要求逐渐增高,所以目前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美国是医学教育与医疗体制的先进代表,我们应学习其优势并加以创新,结合中国医疗现状,建立起中国特色医学教育体制。
1、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回顾历史,美国医学教育也经历了多次改革,20 世纪50 到60 年代期间,强调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哈佛大学启动了“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 Based Curriculum PBC 或PBL)的课程模式[1];到了90 年代,随着以全科医师特别培养计划为目标的医学教育改革文件出炉,美国已初步从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让学生从临床实践中学习基本技能,培养临床思维的新模式[2] 。
众所周知,美国的医学是精英教学,报考医学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学士学位,报考时没有专业限制,但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以展现个人优势为标准来组织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按照自身优势全面发展。
这无形中培养了美国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他们不是以传统考试成绩来判断一个学生好坏,而是更注重临床实际操作的技能,他们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基本专业知识,以问题为中心,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并学会在面对疾病时应如何考虑,如何处理,在临床实践中把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与提高。
美国医学生学到的是如何面对“病人”,而非“疾病”。
2、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2.1我国传统教育办学理念与世界先进医学相矛盾。
我国一直沿用医学专科院校的单一培养模式,但随着医疗进步,医学服务,医学伦理等学科的出现,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单一的医学专业知识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医学院校与非医学院校的合并是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医学本科生加学心理,伦理等课程也对将来进入临床处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常言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就英语学习而言,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是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的利器。
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为获取语言知识和信息,进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所采取的步骤、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本文简要回顾并概括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指出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1 国外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国外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受认知心理学发展的影响极大。
最先进行学习策略研究的是Aron Carton。
1966 年,在Carton 出版的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Study 一书中,他首次提到不同的外语学习者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学习,开了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之先河。
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的初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Rubin 和Naiman 等。
继Carton 之后,Rubin 开始着手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在此阶段,人们主要是研究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曾确定了一些成功外语学习者的共同特征。
Rubin 指出:外语学习者在心理特征和学习方法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1]。
Naiman 等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研究[2]。
初期阶段的学习策略研究从宏观的角度,在方法和研究成果上都给后来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两个缺陷:第一,通过实际观察/问卷和访谈调查等手段发现的学习策略尽管数量很多,但并不全面,也不系统。
很多学习策略从外部是无法观察到的,而学习者也很难准确地描述自己所使用的学习策略。
第二,没有理论指导,我们就不能肯定哪些是基本的学习策略,哪些是辅助性的,也不清楚学习策略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习策略研究迅速发展阶段80 年代,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确认和分类作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的关系以及语言信息加工、处理的认知过程。
国内外石化企业HSE管理对比分析一、引言石化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随着社会进步和环境意识的提高,石化企业的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成为了各国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对国内外石化企业的HSE管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我国的石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国内石化企业HSE管理现状目前,我国石化企业的HSE管理在不断加强,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我国石化企业的HSE意识相对较低,部分企业对于HSE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其次,我国石化企业的HSE规章制度体系未能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导。
另外,我国石化企业的HSE培训和教育水平有待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较弱。
最后,我国石化企业的HSE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执法,整体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国外石化企业HSE管理现状相比之下,国外石化企业的HSE管理较为成熟。
首先,国外石化企业对HSE的重视程度较高,普遍认识到HSE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国外石化企业的HSE规章制度体系健全,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
另外,国外石化企业注重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HSE意识和应急能力。
最后,国外石化企业的HSE 管理有严格的监管和执法,确保规范执行。
四、国内外石化企业HSE管理对比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石化企业的HSE管理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HSE管理意识方面,国外石化企业更为重视,注重将HSE管理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的模式。
而国内石化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和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
在HSE规章制度体系方面,国外石化企业拥有完善的规定和标准,且执行效果较好,而国内石化企业的规章制度体系亟需完善与更新。
在员工培训和教育方面,国外石化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而国内石化企业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在监管和执法方面,国外石化企业的监管手段和执法能力较强,确保了HSE管理的有效实施,而国内石化企业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酒店员工培训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培训体系的研究集中在——。
Wangchuk D等(2018) 认为,很多酒店都没有意识到培训课程的选题是一件非常考究的事情,顺应时势是每一个酒店都要具备的基本意识,同时培训对象的差异性,也是酒店需要在设置课程时关注的问题。
Yang等(2018) 提出了有关酒店培训课程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培训不仅仅是针对基层员工,每一个阶层都需要得到相应的培训,比如说服务人员、管理层以及企业家等。
此外,培训时间的设定非常重要,如果是培训技能,应该将每一次的时间设置的更短一些;如果是培训管理水平,应该尽可能的保持适中;如果是培训理论分析水平,就要花费较长的一个过程。
Baldwin和Ford(2016)年提出的培训效果模型提出受训者的特征能力、培训本身设计、及工作环境这些变量会影响学习培训的各个方面。
此后学者们综合两者的研究成果提出,有三种因素会影响到培训效果,即培训系统因素、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
目前除却培训系统因素外,学者们已经渐渐将变量切入点转向了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而处于为了使研究更具备实用价值以及寻找到更多的可控制的因素的目的,相对于个人特征,组织环境更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综上,国外对员工培训的研究起步较早,并且较为全面,相关理论的涉及面也比较丰富。
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以后,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创新性的理论知识,并对科学化的要求极高。
他们所创造的丰富成果,对于其他研究者起到了良好的借鉴意义。
2 国内研究现状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国外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培训体系的研究集中在——。
其中关于——研究金泉等(2018)以S宾馆作为研究案例,对其员工培训的现有情况展开了问卷调查,通过回收的有效问卷,对具体的培训时间、课程内容以及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万丽萍(2017)重点关注的是国内酒店的员工培训情况,她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然而培训内容与后期评估的缺陷还是没有消除,所以对此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比较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教育领域,学校信息化建设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对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引言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优化学校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方式。
国内外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整体发展方向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差异。
二、硬件设施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设施是基础且必不可少的一环。
国内的学校普遍面临着硬件设施落后、投入不足等困境。
虽然一些重点学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整体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而国外的学校普遍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设施,比如多媒体教室、电脑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国内目前仍存在着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水平不高、培训机会有限等问题,导致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相比之下,国外的教师信息技能培训更加重视,学校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培训课程和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教学资源共享与开放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开放。
国内学校在这方面尚有欠缺,教学资源的共享程度不高,不同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有限。
而国外学校更加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交流,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跨学校、跨地域的教学资源共享。
五、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国内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更多地局限于电子课本、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还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新兴技术进行教学创新。
相比之下,国外学校在信息化教学应用方面更加广泛和深入,利用网络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手段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六、校园管理与服务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包括校园管理与服务的改进。
国内学校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务管理系统不完善、学生信息管理不规范等。
而国外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各项管理与服务功能的自动化,提高了校园管理效率。
中国企业管理培训行业发展现状一、企业管理培训行业概况1、企业管理培训行业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培训是以提高企业组织管理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优化、评价及指导的过程,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多个方面,包括战略管理、生产采购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等各个模块。
纵观企业管理培训行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企业管理培训行业支持政策企业管理培训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类,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促进管理创新,有助于刺激社会消费、促进内需增长,获得了国家政策的一贯支持。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就业工作的重视,鼓励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
二、企业管理培训行业产业链1、产业链结构管理培训行业的上游主要是讲师,讲师重点参与环节仅有授课,培训机构一般采用经典教材授课或另设教研团队,教研活动并不严重依赖讲师,加上讲师群体较为分散,所以行业上游不具备较大议价权;中游主要有高等院校商学院、跨国培训公司在华机构、咨询专注型公司以及企业管理培训公司四类参与者提供管理培训服务;行业下游主要是企业消费者,来自流通业、制造业和金融业的客户占比较大,但就单个企业用户来说,仍较为分散,所以下游议价权也较低。
2、下游用户需求近年来,我国新登记企业数量持续增加,2020年达804万户,同比增长8.8%。
随着新增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初创企业或对管理培训的需求较高,庞大的市场主体是管理培训行业发展的基石。
三、企业管理培训行业发展现状近几年企业培训意识提高,培训消费能力增强,再叠加市场竞争加剧、企业自身发展需要,企业管理培训需求十分强劲,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2016至2020年,我国企业管理培训市场规模由2180亿元增至40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6.9%。
预计到2021年将有望达到4757亿元。
我国企业平均培训投入不断增长,据统计,2019年企业平均培训投入达到2472元/人/年,较2015年相比增加了329元/人/年。
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急诊医学是一门重要而复杂的医学学科,在医疗体系中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急诊医学的概念是通过接收急性突发疾病或创伤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及时、规范和高效的医疗服务,以挽救生命,治疗疾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本文将对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对及状况进行分析。
一、国内急诊医学的概况中国急诊医学的发展,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10年发布的中国急诊医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急诊科以及全球急诊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国家。
立足于我国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医疗需求,中国把急诊医学服务作为国家战略,建立起完备的急诊医学体系和服务网络。
由此,国内急诊医学已经发展至全科医学范畴内,并所涉及的学科日益扩展。
在急诊医学体系中,急诊科不但承担了最广泛的急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是急性中毒、急性肝功能衰竭等的救治中心,关键时刻为决策提供保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急诊医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如何提高急诊救治质量,提高急救速度,同时更好地和国际接轨等。
二、国外急诊医学的概况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服务的发展,比中国发展要早得多。
作为急诊医学研究新兴领域的美国,它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和先进的急诊医学体系和庞大的急诊医学队伍。
在美国,医生在获得医学学位后,必须进行4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其中包括一年的急诊医学专业培训,同时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也相当完善。
急诊医学在欧洲的发展也相当迅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要有更为完备,更为高效的急诊医学服务,于是欧洲各国开始大力投入于急诊医学的发展。
欧洲的急诊医学系统是相当成熟的,同时,欧洲也是急诊医学领域前沿的科研机构的聚集地。
三、国内外急诊医学的比较1. 医疗资源的分配:急诊诊疗设备如心肺复苏、电除颤器、急诊内窥镜等,以及急诊药物等应急救治物资的配置标准和能力是两个地区最为耀眼的不同。
国内一些综合医院建设大力度较大,急诊内镜、药物使用、床位配置在逐年改善,但是缺少专科急诊与战略意义上的急救中心,导致效率低下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人力资源管理是指组织利用人力资源的全过程,包括人力资源的计划、招聘、培训、激励、评价等各个方面,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在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许多突破进展。
首先,人力资源规划是国内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一些研究探讨了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下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和工具。
其次,招聘和选拔是另一个研究重点。
研究者通过对招聘和选拔流程的优化,提高了组织的招聘准确性和效率。
此外,培训和开发也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些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培训方案的有效性和培训评价方法。
另外,激励和绩效评估也是研究的热点。
一些研究关注员工激励和绩效评估的方法与实践,以提高员工绩效和满意度。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首先,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关注的热点。
由于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运作,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不同国家文化和法律环境的挑战。
因此,研究者通过对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的研究,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多样性管理是另一个研究关注的领域。
在全球化背景下,组织面临着不同种族、性别和文化背景的员工。
研究者通过研究多样性管理的策略和实践,推动组织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展。
此外,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对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实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以促进组织的数字化转型。
总之,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关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和转型,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对员工的招聘、培训、激励、绩效评估、薪酬福利等方面的管理活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和薪酬福利四个方面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招聘方面,美国学者卡恩(Kahn)于1990年提出了“招聘渠道经济模型”,探讨了不同招聘渠道对企业招聘成本和员工素质的影响。
国内研究方面,徐向军等学者探讨了社会网络对员工招聘的影响,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出了社交网络中的“强连接”和“弱连接”在招聘过程中的作用。
培训方面,美国学者柏涅尔(Berner)于1987年提出了“培训回报模型”,研究员工培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国内研究方面,钟鸣等学者研究了企业培训对员工工作绩效和组织绩效的作用,并提出了“培训价值认知差异”和“培训参与度”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机制。
绩效管理方面,美国学者卡普兰与诺顿(Kaplan and Norton)于1992年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结合起来评价企业绩效。
国内研究方面,崔永亮等学者研究了绩效管理对员工授权感与创造力的影响,发现正向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员工的创造力发挥和工作投入。
薪酬福利方面,美国学者詹姆斯(James)于1990年提出了“能源交换理论”,研究员工对薪酬福利的认知和满足程度对工作动机和组织绩效的影响。
国内研究方面,杨军等学者研究了薪酬福利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影响,发现薪酬福利的公平性和满意度与员工的组织承诺密切相关。
总结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研究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国外研究注重理论构建和模型建立,强调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指导;国内研究注重实证分析和机制解释,强调对国内现实问题的解决。
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此外,也可以将跨国企业和跨文化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丰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培训现状对比
在国外,政府和其它组织都十分重视培训,培训成为员工教育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政府以立法的形式筹措培训经费,并且公款用于培训已成为合法的举措。
在1958年以前,在美国用朕邦政府的钱进行培训工作是受到禁止的,但该年政府职工培训法和它的修正案通过以后,一些政府机构增设了培训部门,在另一些机构较大地扩充了它们的规模,至1981年,经财政年度的统计数字说明,该年有492,314人上了政府培训计划的课程,总共支出的费用在3.7亿美元以上,且这还不包括军人和邮局工作人员的培训支出②。
其次,愿意支出培训经费,培训计划的经费不断增加。
既使在1982年,英国经济处于增长缓慢时期,对八十家工商企业进行管理人员培训的调查结论说:我们很受鼓舞地获悉在过去一、二年里培训计划遭受严重削减的情况很少。
很多培训人员说,他们受到的巨大压力是必须对需要的每一笔经费提出正当的理由,但是仅有极少数培训人员在过去一年里要求的经费遭到拒绝。
至少有十几个培训计划还增加了经费?quot;③有资料显示,美国100名员工以上的组织在1992年的培训开支为450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了12%。
④第三,培训经费在公司里所占比重很大。
在90年代初,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每年在员工培训上的花费达到1.2亿美元,这一数额占公司工资总额的3.6%,美国联邦快递(FederalExpress)公司每年花费2.25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这一费用占公司总开支的3%。
⑤目前,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技能的飞速更新,人们已经认识到培训不是一种特权或权力,而是一种需要,培训工作更是倍受重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务上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国内,渐渐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但培训工作做得并不理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培训正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曾在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上作过明确部署,要把培养企业家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加强现有和未来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争取用3~5年时间,系统地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企业家。
⑥目前,培训工作还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培训中心成为组织中可有可无的机构,效益好时,这个机构才有立锥之地,效益不好时,遭到裁减的首先为培训机构,究其原因: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培训的收益对组织的效益相关性不大,使培训不受注重;二是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