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发展规划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发展规划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发展规划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发展规划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三个加快”和建设“四个遂宁”的战略部署,为把绿色食品、油气盐化工、纺织服装、机械配套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能源等三大潜力产业(以下简称“4+3”产业)做大做强,以此作为实施工业强市主导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4+3”产业发展基础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充分利用区域比较优势,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优势产业为重点,狠抓优质资源集聚,加快工业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遂宁工业经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培育形成了以“4+3”产业为重点的工业主导产业体系。2010年,全市工业“4+3”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74.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8.6%;拥有了7家上市公司,培育了盛马化工、沱牌集团、美宁集团、华润锦华等一批加工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效应好、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行业旗舰;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四川名牌产品44件,省著名商标25件,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主导力量。

(二)发展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国家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优先地位,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省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与市委、市政府建设现代产业高地的部署高度吻合,将为遂宁加快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

2.成渝经济融合发展的机遇。成渝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和遂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的加快形成,有利于遂宁充分利用两大都市资源,左右逢源,配套服务,接受辐射,主动融入,加快构建面向成渝市场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服务成渝、配套成渝、承接现代产业转移的发展高地,迅速成为成渝经济“轴”上的桥梁和战略支点。

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快速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为遂宁提供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一些新技术和新产业加快发展,遂宁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产业的加速转移,为遂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发展创造了机遇。

4.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的机遇。深入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10张国家级城市名片的取得,使人居环境和城市品味显著提升。西部现代职教基地的建设、市校合作的推进正加速遂宁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变,为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聚集创造了条件。“效能建设”、“投资环境年”、“创先争优”、“环境创优年”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遂宁正逐渐成为机关作风最硬、政务环境

最优、工作效率最高、公共服务最好、城乡环境最美的城市,为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主要挑战

遂宁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如战略调整不及时、不到位,全市大多数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随着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强,加上周边地市都纷纷加快工业化进程,遂宁工业加快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天然气资源紧缺,煤、石油、棉花等重要生产要素完全依赖外地采购,制约了化工、棉纺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净化能力相对较弱、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日益显现,正逐渐影响到一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思路、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建设“具有遂宁特色的现代产业高地”的总体要求,以工业强市为主导,抓住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实施的黄金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不断壮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潜力产业,切实增强“4+3”产业的产业集聚力、品牌影响力、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集约节约、成链集聚、开放创新、优质高效发展的原则。

(三)发展目标

1.产业总体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全市“4+3”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油气盐化工和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亿元(各产业发展目标详见附表)。

2.产业集聚发展目标

力争形成以园区为载体、以“4+3”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到2015年,全市产业园区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0亿元,工业集中区集中度达到85%以上;建成一批国家级产业园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

3.企业规模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300亿元的企业1户,超100亿元的企业3户,超50亿元的企业5户,超10亿元的企业25户。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绿色食品产业

立足本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发展以粮油、畜禽、果蔬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工业,建设一批带动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骨干项目,进一步提升食品行业综合竞争力。

——畜禽加工产业。以高金食品、美宁食品、南大食品、颐康实业等企业为龙头,以猪、牛、羊、鸡、鸭、鹅等畜禽肉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屠宰和精深加工。

——酒类饮料产业。以沱牌集团、华润雪花(遂宁)、香叶尖茶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技改扩能,打造拳头产品,进一步提高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原材料、技术、人才优势,巩固传统高档

品牌,壮大区域品牌,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加快果类饮料业的开发。

——粮油加工产业。以鑫泰粮油、汇强油脂等企业为重点,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射洪粮食物流园为平台,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特点的精制米、面、油、食用调料及深加工产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粮油制品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增加产品附加值。

——名特食品加工。重点发展罐头食品、调味品、糕点、方便食品、糖果以及其他食品制造等,大力推广“五香豆腐干”、小磨芝麻油、水磨元霄粉、白菜豆腐乳、冰糖、黄酒、姜糕、麻道姑豆豉、蓬溪“夹缸醋”、“白味坊”刺梨醋、姜黄豆腐干等名特食品品牌。

——果蔬加工产业。以三丰食品、开明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突出特色,注重品牌打造,使果蔬食品成为具有遂宁特色的产业。

(二)油气盐化工产业

以石油、天然气和盐卤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产业,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提高专业化生产程度,促进产业的整合互补,推动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发展。

——石油化工产业。以盛马化工为重点,抓好盛马化工技改项目,促进500万吨燃料油技改项目尽快投产达效,启动实施1000万吨技改炼油项目。围绕石油炼制业,努力引进相关技术,利用炼油尾气等相关副产品开发乙烯、丙烯、丁二烯及下游产品,推动石油化工向高分子合成材料行业发展,不断拓展产业链。

——天然气化工产业。以美丰股份、美丰集团、洪达家鑫、天赋军安等企业为重点,努力引进关键技术和相关企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制合成氨产业链、天然气制烯烃产业链、天然气制乙炔产业链和天然气制氢氰酸产业链等四条产业链,主要生产复合肥、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乙烯和醋酸乙烯共聚树脂、乙炔、氢氰酸及其下游产品。

——盐化工产业。以久大蓬莱盐化为重点,推进技术进步和清洁化生产,向盐化深加工发展,在提高真空盐、液体盐及品种盐产能的同时,实施碱化工下游产品项目,促进盐化产业链形成。在此基础上,努力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盐化工产业与天然气化工相结合,发展硅氟材料产业链。

(三)纺织服装产业

以提升发展棉纺织为重点,带动化纤、丝绸、印染、服装、装饰和产业用面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把技术改造与资产重组、适度规模经济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内部关联度。

——棉纺织产业。以华润锦华、华纺银华、天骄纺织、天宏纺织等棉纺织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原料精细化、仪器化检测,提升企业电子配棉能力;重点发展棉纺高支纱、精梳纱、特种纱线和高档服装面料,精梳纱比重达到60%,无卷化率达到70%,无梭布比重达到80%,无结头纱比重达到90%,将“海蒂丝曼”培育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

——印染产业。以新绿洲印染等企业为重点,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自动控制水平;鼓励发展涂料印染、微悬浮体印染、转移印花、数码印花等无水或少水印染工艺技术,大力推广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的运用。建成多条能适应纯棉布、化纤布、混纺布、宽、中、窄幅相结合的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印染生产线,不断提高印染加工能力。

——化纤产业。以德泉化纤等企业为重点,采用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控制水平;加快多功能、差别化产品研发和应用,支持中小型企业利用废旧聚酯瓶片生产市场适销纺织品用纤维,鼓励纺织企业提高聚酯再生纤维使用比例,积极发展细旦、超细旦涤纶短纤。

——丝绸产业。以先富丝绸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重磅绸、高档服装丝绸面料,积极开发大豆纤维和其它纤维交织的丝绸产品,缫丝自动化率和未梭织绸化率达到100%,积极发展绢纺织产业。

——服装产业。以迪奥服装、祥和服装、成进美服装等企业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机会,支持建设服装加工专业园区,积极承接和引进国内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竞争力强的本土服装企业,做大做强服装产业。

(四)机械配套产业

立足遂宁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基础,以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振兴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努力推进整车制造业加快发展,引导汽车零配件企业集聚发

展;支持农业机械、石油机械、纺织机械、电工电器、工程(矿山、建筑)机械等专用机械生产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实力,壮大产业规模。

——汽车和汽车配件产业。以坤鼎车业、东乘车辆为重点,加大企业技改投入,不断提高整车生产能力和水平;努力争取与国内外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好现有汽车生产目录,着力打造坤鼎、科威达等一批汽车品牌,促进整车制造业发展。以恩比贝克飞虹轴瓦、君格机械、天泉汽车空调、富士电机、明强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围绕整车制造业,努力引进、开发汽车零部件关键技术和企业,不断壮大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集群。

——节能和新能源(电动)汽车。依托市创新工业园已有的汽车产业基础,重点支持坤鼎车业清洁能源型汽车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天齐锂业锂资源优势,重点突破电池关键材料技术,电芯、单体及模块技术,加大力度研制高性能纯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

——农业机械产业。以东升机械、钟声农机、佳信机械、通用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开发适合广大农村生产生活需求的特色农用机具,通过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快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石油机械产业。以京石工程、万勃石油机械为龙头,以安东石油、川庆石油等企业为纽带,不断引进和发展相关配套企业,重点发展石油机械钻具及成套设备加工产业。

——电工电器产业。以晶源电气设备、昊天电器、万众电缆等企业为重点,突出发展输变电装备、电磁铁、

输电电缆等产品;不断加大超高压、大容量电网设备的研发力度,着力形成完整的输变电装备和电工器材产业。

——其他专用机械产业。以华能机械、四维环保、丝丽仑新纺织、射洪纺织机械、通用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加大技改和创新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坚持走专业化道路,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矿山机械、环保装备、纺织机械、起重机械等产业集群。

(五)电子信息产业

积极构建特色产业突出、产业结构合理、优势产品领先、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十分重要的高端电子产业配套基地,建成西部电子元器件、新光源、电路板制造中心。

——电子元器件产业。以大雁科技、立泰电子、太晶电子、云翔电子、晶美硅业等企业为骨干,着力发展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芯片、薄膜电容、电子硅材料等关键元器件生产。加快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集成电路与分立器件(包括发光二极管)封装测试、芯片制造企业,并同时引进一批相关配套企业。

——高效照明产业。以鼎吉光电、雪莱特电子、柏狮光电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照明产业,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先进高科技超亮LED照明、无极灯照明、高压钠灯金卤灯照明以及时尚灯饰产业,形成一批年产值过亿元、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的企业,建成西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制造中心。

——电路板(PCB)产业。加快台湾志超电子液晶面板及笔记本主板和惠州英创力电子电路板项目落地实施。推动海英电子、深北电子、广天电子等企业多层高

密电路板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PCB产业园,进一步加大力度从台湾、沿海等地引进并建成投产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路板生产企业,建成西部电路板制造中心。

——新型平板显示器产业。加快推进实施博视显示平板显示器生产项目,努力引进等离子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TFT—LCD)和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等光电显示部件及相关配套器件制造企业;大力支持从面板到平板电视的一体化生产技术、玻璃基板、滤光片、偏光板、驱动IC、LED背光模块六类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生产集群,打造一个新型显示器件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

——数字视听产业。加快推动射洪畅乐科技MiNi 话筒及相关项目的实施,大力促进消费类数字视听产品如MP3/MP4、多媒体功放、数字功放、教学类电子产品,特色通信类产品如车载娱乐装置等电子产品的引进生产。加快各类手持式和便携式数字音视频娱乐类产品及其关键件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电视终端、机顶盒、显示器件、数字电视信号编辑、处理、传输设备等项目。

——电脑及电子设备产业。加快推进台湾昶辉集团、射洪正安杰电等电脑生产项目的实施。积极拓展应用空间,发展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融合的电子装备,重点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微电子组件与厚薄膜集成电路、现代功率电力电源设备、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电力控制系统、工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数控机床、测试仪器、电子节能产品、GPS导航系统、UPS等产业。

——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依托河东新区新规划的软件产业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高层次人才带课题、项目、成果、资金到遂宁投资兴业。初步形成软件应用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为主的产业特色。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开展监控、安全系统集成等产业的外包服务,积极承接软件国际外包业务,以拓展服务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突出软件与服务业的战略地位。

——物联网产业。依托全市已有的电子元器件、电路板以及数字视听等产业的基础,围绕RFID(射频识别技术)、音视频传感器、中间件等核心软件技术以及行业应用,加强与全国著名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推动全市物联网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力争到2015年,引进或培育1—2家物联网产业方面的龙头企业,并初步形成遂宁的物联网产业园。

(六)绿色能源产业

大力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积极推进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规模化制造和应用,加快发展光伏产业;充分利用水能资源,稳步发展水电产业;积极发展生物沼气、生物柴油、甲醇燃料、乳化柴油等新能源产业。

——动力电池产业。立足锂材料在动力蓄电池中的性能和成本优势,积极推动天齐锂业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合作,大力发展汽车燃料锂电池、大容量电力存储设备和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努力引进发展锰镁干电池等动力电池相关产业。

——光伏产业。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区位等比较优势,坚持内涵和外延发展相结合,以“龙头推进、产业聚集”为主线,努力引进开发硅材料太阳能电池技

术和产品,推动技术产业化,努力把光伏产业建设成内外结合型、多门类、多层次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水电产业。依托省电力遂宁公司、明星电力、明珠电力等企业,按照“适度超前,开发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实施涪江沿线水能梯级开发,加快推进打鼓滩电站、柳树电航工程、吴家街电航工程等梯级电站建设,力争到2015年,新增18万千瓦装机容量。

——生物能源产业。围绕生物沼气、生物柴油、乳化柴油等能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生物发电项目建设,加强工艺技术创新与优化。以大唐电力、汇强油脂等企业为重点,加快论证实施秸秆发电、生物柴油、沼气发电等项目。

(七)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医药)

立足全市医药产业现有实际情况和生物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生物医药制造产业。依托专业化生物产业园区,积极引进国内、省内知名的大型医药企业到遂宁落户。依托科创集团、珠峰药业、泰乐制药、回春堂生物、陈善堂药业等企业,积极争取与省内外生物医药工程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实验基地、技术研发分中心或产业孵化基地,以动物、植物、微生物及药用菌类等药用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药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高端医药中间体、生物药品、诊断产品等创新药品。

——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制造产业。大力支持泰乐制药、回春堂生物、陈善堂药业等制药企业改进工艺、扩

大生产规模、产品升级和标准建设,做大做强现有制药企业;努力引进实力制药企业,支持开发先进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推进中药提取物发展;加强制药企业与省、市内医疗机构和医药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开发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中药相关产品,做大现代中药产业。

——医药专业市场。加快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西部药都”建设,支持西部华源医药有限公司做大做强。积极扶持回春堂、全泰堂、陈善堂等医药流通企业发展。不断引进和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流通企业,发展批发、零售和三方物流专业市场。

四、发展措施

(一)抓好规划的完善和实施

一是完善产业规划体系。根据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制定专项规划,把总体规划的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到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规划中,落实到各区县和重点项目中,做到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配套衔接,形成专项规划落实总体规划的合力。二是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各地要在贯彻落实本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环境容量、资源优势、交通条件、产业条件,抓紧制定、调整和完善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明确产业提升方向和发展目标,尤其是对本地区安置劳动力比较多、已初具规模的行业,要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三是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尽快制订和完善针对“4+3”产业的配套政策和规定,健全工业发展激励机制,对重大产业项

目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四是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对“4+3”产业发展规划内容,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对具备条件的规划项目,发改、经信、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要帮助企业尽早启动,争取早日投产见效。

(二)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掌握核心技术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提升新兴产业比重。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采用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项目,做大做强油气盐化工、纺织服装、机械配套、绿色食品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三是加快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优势产业从依靠普通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发展向依靠高素质人才、高新科技发展转变,推进优势产业从内向型经济模式逐步向外向型经济模式转变。

(三)强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一是提高园区规划建设水平。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着力形成多层次、梯度式的工业发展格局,使之成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二是不断增强园区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健全职业教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功能性建设步伐,满足

产业集群发展以及总部经济、物流集聚区、公共检测、信息平台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支撑条件。三是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绿色食品和生物产业、电子产业、非晶硅绿色能源、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等专业化园区建设。围绕电子信息、石油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更多的产业园区列入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四是加快建设生产性服务园区。以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一批引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专业性市场。

(四)大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一是强化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4+3”产业中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二是着力实施资源整合。引导沱牌集团、高金食品、美丰股份等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发挥龙头企业的聚集带动效应,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通过企业之间的聚集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壮大产业集群。三是强化专业配套协作。鼓励引导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做强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快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配套协作水平,形成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竞争能力强的“小巨人”企业,构建完善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

(五)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是抓好重大项目包装储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八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契机,加大项目攻坚力度,积极包装和储备一批对壮大“4+3”产业有较大促进作用的新项目、大项目,确保每年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助推盛马化工500万吨/

年燃料油升级技改、华润蓝剑(遂宁)20扩40万吨啤酒技改、东乘汽车15万辆低速载货汽车搬迁技改、恩比贝克飞虹汽车零部件及轴瓦材料加工生产线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尽快启动盛马化工1000万吨/年燃料油升级技改等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整体实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每年包装储备并推荐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四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好用活工业发展资金,引导、催生企业快上项目、大上项目。

(六)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深化院企、校企合作,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二是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三是加大新特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产品创新,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四是大力实施名品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依托品牌优势整合无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依托产业集群,通过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

(七)深化企业对外开放合作

一是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转变招商观念,创新招商方式,深化招商内容,围绕产业链条延伸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从单个项目、单个企业的招商向整体性、集群式招商转变;以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大品牌计划和充实延长产业链条为主,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技术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生产环保、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二是加快融入成渝经济区。依托交通、区位、环境、产业等优势,积极承接成渝产业转移;针对两地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从重点产品、关键技术、重点企业入手,推进两地产业互补发展,主动接受成渝产业辐射,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三是鼓励拓展境外市场。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四是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科技人员和成果的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创新资源。

(八)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一是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抓住全球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通过清洁生产、资源节约、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等手段,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共性技术,重点发展节约型、循环型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着力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二是强化工业节能监察。加强源头控制,完善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禁建设淘汰类、

限制类和产能过剩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抓好重点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工艺、设备及生产能力等限期淘汰制度。三是实施十大节能工程。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四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五是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支持企业落实清洁生产方案,引导企业对照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对标建设。

附件: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发展规划

附件

遂宁市“十二五”“4+3”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发展

规划

单位:亿元、%

归流河中心卫生院 二0一三-二0一七年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达到“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一总目标,进一步完善我卫生院的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现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五年工作计划如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求真务实,加快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坚持原则 按照上级部门决策、部署,以健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为重点,做好疾病防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完善基础功能为支撑、以扩大对外交流为延伸、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管理服务”为保障的办院思路。 具体目标和任务 一、继续引深行业作风建设,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三好一满意”活动。 医院的行风建设是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行风正,服务就好,效益才大。未来五年内,我们仍将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医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1.继续定期组织学习有关行风建设制度和上级指示精神,制定相应的工作

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做好群众满意度调查,搞好行风评议工作; 2.坚持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的培养,从根本上纠正不良风气,使职工自觉执行自治区卫生厅“八不准”“十严禁”等有关规定; 3.完善医德医风档案,并按照医德医风评分标准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规范进行年度考核,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推进合理治疗、合理检查,推行临床路径; 4.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决打击在药品购销活动和医疗服务中“收红包、拿回扣”“开单提成”等违规现象,坚决制止“吃、拿、卡、要”,坚决纠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 5.扎实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落实利民惠民政策,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上涨,切实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二、扎实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积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们卫生院的基本工作和任务,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全面完成好国家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尤其是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和妇幼卫生工作。 1.加强乡村一体化管理:采取培训、规范、考核等办法对辖区14个卫生室的行政、业务、人员、财务和药品购销等实行统一管理,药品要集中采购,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搞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健

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为贯彻落实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特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充分认识新材料产业标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今世界,以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国高度重视新材料开发应用。标准是新材料开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的重要支撑,是规范新材料市场秩序,促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维护产业利益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对于加快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促进材料工业转型升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民经济重大工程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黄金、稀土等原材料工业规模巨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截至2012年,原材料工业现行有效标准11814项,占工业和通信业现行有效标准的20%。各行业日益重视新材料标准化工作,新材料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2010年以来发布了碳纤维、光学功能薄膜、功能陶瓷等100余项新材料标准,推动了原材料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总体上看,我国材料标准体系仍以传统材料标准为主,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尚未健立,关键标准前期研究、技术攻关相对不足,标准制定所需的工艺参数、材料性能等基础数据缺乏。以我国技术和标准为基础的新材料国际标准未取得突破,被动跟踪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比较突出,难以满足新材料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需求。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产品涉及近千项标准,大多数需要新制定。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充分推动新材料技术创新与产品更新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支撑新材料产业发展对标准的需求为核心,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为依托,加快重点新材料标准研制步伐,加强新材料标准化工作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参与新材料国际标准化活动,全面提升新材料产业标准质量,推动新材料标准有效实施,形成覆盖面广、创新性强、重点突出、开放协调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为促进新材料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全国化工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之二 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征求意见稿)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二O—O年十月

目录 一、行业概况 (1) 二、行业科技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1) 三、产业发展科技需求分析 (14) 四、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及重点任务 (16) (一)指导导方针 (16) (二)总体目标 (17) (三)重点任务 (18) 五、技术重点方向 (22) 六、政策措施 (39)

前言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 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目前全行业总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油和化工 大国。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 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行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日益凸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率先实现 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社会和谐稳定。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 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经济持久繁荣的不竭动力。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做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至45%。这些都对行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迫切要求。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 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从“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 转变”的关键时期。制定并组织实施《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 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调整结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增强行业竞争力,推动行业稳定较快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纲要》在总结“十一五”我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分 析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行业发展面临的科技需求基础上,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总体要求,充分吸纳《我

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简要报告 1.项目概述 2001年底编制完成的《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以《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为依据,提出了由15条线路组成,总长为365.2公里的深圳市远景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在此基础上,2003年编制的《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2010年)》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的评估,作为二期工程建设的规划依据。目前深圳市地铁一期工程已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中1号线续建工程、2号线、3号线、4号线续建工程已经开工建设,5号线、2号线东延段、3号线西延正在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二期工程线路将于2011年7月大运会召开前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深圳市将形成约178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网络。 深圳市总体规划修编、国家铁路深圳地区布局规划及珠三角城际轨道的规划建设,使深圳市轨道网相关规划背景发生了变化。首先,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需要在更高层面考虑轨道交通在区域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中长距离运输中的优势,增强城市集聚和扩散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南北贯通、西联东拓的发展战略;其次,特区内外二元化严重,城市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为有效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需要积极发挥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发展的引导作用,以“TOD”理念带动土地的集约化开发,支持网状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以轨道交通支持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再

次,城市交通需求结构及形态变化较大,拥挤区域迅速扩大,城市核心区及组团部分道路拥堵严重,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需要采用大运量交通方式,建立以轨道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公共交通体系;最后,以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运输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为适应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趋势,推动城市布局结构的调整,协调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促进特区内外的一体化进程,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拓展轨道交通规划的广度与深度,深入研究深圳轨道交通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战略性的问题,构筑科学合理、前瞻性的轨道交通发展方案,开展本次《深圳市轨道交通规划》。 2.发展目标及策略 2.1发展目标 深圳市的综合交通发展目标为:构筑以轨道交通为核心、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远期公交在机动化出行中的分担率达到80%,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达到50-60%。根据深圳市城市及交通发展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发展具体目标为:(1)提高与内地联系的便捷性,扩大深港双城经济腹地。 (2)加强与珠三角其它地区的联系,强化深圳区域中心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促进东岸都市圈的形成。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 ___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新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的异军突起,对共立医院的位置产生巨大冲击,由于历史原因,我院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市场竞争中,实力强,管理好,经营活,待遇优的医院自然占据主动位置。为此,我院的业务发展状况,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医院业务发展壮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他工作获得较大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在区委、区 ___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准确 ___和大力支持下,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以服务创品牌,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医院初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与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协作取得丰硕成果;全院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大庆妇产医院的成功打造和健康运营及前列腺汽化电切技术、妇科微创技术、腹腔镜踩特色技术的成功开展,使医院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医院现有

占地 ___平方米,建筑 ___8000平方米。开放床位195张,现有职工253人,其中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医护人员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55人。全院开设5个病区,13个医技科室,12个职能科室。主要更新设备有飞利浦双螺旋ct机、岛津500 ___高频线机、cr数字成像系统、钼靶乳腺机、飞利浦四维彩超、经颅多普勒、电子胃肠镜、血液透析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办院的空间和规模较小,基础条件较为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强;特色专科的优势不够凸显,学术影响不够大,诊疗范围较为局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较少,临床疗效和技术水平不突出;学术队伍中高层次、影响力大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较为缺乏,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机构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不足,制度贯彻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规划

以下是卫生部明确提出来的“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这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未来五年国家还需投入最少数千亿元来实现自己对于民生的承诺,这个目标不是靠药品降价能实现的,反过来说药品降价仅仅是这个大棋局中的很小一个方面,资本市场对其的担忧过虑了。 “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目标时,用了这一组数字进行了具体的描绘。 卫生部明确“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 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 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 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宝安区道路专项规划 一、规划背景 随着区域的加速融合、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机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宝安区的交通需求将持续快速增长,预计2020年宝安区的客、货运机动化出行总量将分别达到2003年的约4.4倍和3倍,宝安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将面临巨大压力。 2005年6月,市政府发布了“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和“深圳市公共交通规划”,明确指出,面对交通需求持续增长的挑战,必须实施全面的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一体化交通体系,重点在于大力进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2005年12月,许宗衡市长在市政府四届十八次常务会议上再次指出,近期要大力推动特区外的道路建设,在5年内基本建成现代化的交通路网体系。2006年8月,许宗衡市长在现场调研我市重点交通工程项目时再次强调,各级政府、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力推进,力争实现2010年全市现代化交通路网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化出行需求,有效支撑宝安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市规划局宝安分局组织开展了“宝安区道路交通专项规划”,重点规划干线性主干道、普通主干道及次干道,其中,干线性主干道与上层次的高速公路、快速路一起构成了骨干道路网。本报告主要阐述全区的骨干道路网规划,重点为干线性主干道规划方案。 二、现状问题 二十多年来,宝安区的道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06年,宝安区次干道以上等级道路已达到约806公里。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需求迅速增长,交通形势仍然严峻。 为掌握宝安区道路交通的现状,本次规划开展了全面的道路普查、大规模的道路交通调查等。通过分析,本次规划认为宝安区的骨干道路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路网规模整体不足 宝安区现有骨干道路总长约271公里,各等级骨干道路网密度均未能达到“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特别是城市快速路和干线性主干道路网密度与标准差距明显。 注:取深标主干道密度标准的50%。 (二)路网布局不尽完善 目前,宝安区的骨干路网布局尚不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城市快速路,大

XXXXXXX医院发展规划纲要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历史沉淀,赢得广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经过七十五年的发展,医院的技术实力、科室设置、专科建设、人才队伍等重要发展指标达到了较高水平,奠定了在周边医疗市场的龙头地位,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好的影响力。除XX市外,病源还辐射周边县市,是XX市及周边县市疑难危重病人救治的主要承担单位。 2、二次创业,奠定良好发展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内涵建设方面,采取“扩容提速”、管理工具的应用推广、项目化成本控制等措施,医院服务能力、质量控制、精细化管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服务品质和医疗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员工服务理念明显转变。 (二)发展环境 1、医改背景下的新机遇。医药卫生改革实施以来,“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改革思路已确定,省委省政府已明确将XX作为“做优做强公益性医院,放开放活营利性医院”的改革试点,我院作为XX市最大的公立医院,必将成为改革的重要前沿基地。医院必须要有明确的认识,积极投身改革,把握有利政策,顺应

改革趋势,才能促使医院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2、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新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提供的便捷性、有效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精准定位目标市场,推进“互联网+”技术及移动技术的应用,构建医疗服务线上线下的全面整合,丰富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将是医院今后发展的关键。 3、区域医疗市场竞争的新格局。在外来人口减少,社会办医力量不断壮大及XX市区域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下,人们的就医选择将会越来越多,这必将导致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医院必须在内涵建设上下狠功,着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在做强、做优的同时,需以品牌学科建设为主轴,服务改善为辅助,推进医院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结合我院现有发展基础,凭借新院的环境、资源及设备优势,并依靠互联网技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学科影响力,提高医院经济效益,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一家富有爱和责任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 (二)发展定位 1、在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前提下,适当发展高端和特需医疗服务。

新材料行业发展前景新材料行业分析 行业政策新材料一般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几乎都需要新材料的支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中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月22日,中国首部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将着力推动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六大新材料升级换代和自主创新,到“十二五”末,新材料产业规模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实现我国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战略转变。“十二五”期间,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

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将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新材料品种。 行业现状经过几十年奋斗,我国新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 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发端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新材料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品种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2021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 20xx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产能居世界前列。 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我国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超硬材料、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新材料品种不断增加,高端金属结构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自给水平逐步提高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人民医院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医院发展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积极开展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向管理要效益,扎实做好卫生责任目标管理工作,狠抓政风、行风建设,努力完成了全县的医疗救护任务和上级指令性任务。通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各项工作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医院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xx县第一人民医院属于县级全科医疗卫生单位,是城镇职工医保定点医院,城镇居民医保定点医院,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承担着全县人民的医疗、救护任务,是全县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中心。为了加快医院的发展建设步伐,按照xx县委、县政府县城搬迁工作的要求,医院于2007年3月正式迁往六库租房开展业务工作。在六库开设江东分院和老干村门诊,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和住院诊治工作,基本能满足患者看病就医的需求。(二)医疗服务情况。 1、医院设置病床65张,年门诊量7435人次,年业务收入达120万元以上;体检总量40262人次,包括征兵体检1000人次,学生体检7500人次及其他各类人员体检31762人次。 2、及时有效完成我县境内医疗救护任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46次114人,出动车辆46台次,共投入药品费五仟元。 3、采取措施,降低药费,按照全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药费降低5-10%;对持有《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额领取证》及《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人群,一律免收挂号费和诊查费,减免20%的床位费。 (三)在医疗工作中切实以落实“医院管理年”、“平安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注重医疗安全。不断深入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安全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及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严格执行医疗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定了医疗事故防范处理预案,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等;认真落实首诊负责制,做好急救急诊工作,年重大责任和医疗安全事故发生数为“0”。二是完善了临床“三基“、“三严”考核培训制度,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三基“、“三严”理论考试;严格规范医疗文书,年处方书写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6%以上;门诊处方划价合格率98%以上,住院病历划价合格率98%以上。三是着力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措施,认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技术,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职责,加强了医院感染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杜绝了感染事件的发生;四是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规定,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和规范临床用药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四)医院人才队伍有所增加。全院共有职工57人,其中卫技人员43人(医13人,护26人,药2人,技2人),占职工总数的75%;工人和后勤人员14人,占职工总数的25%。 1、卫技人员43人:高职3人(医2人,护1人),占卫技人员的7%;中职14人(医2人,护10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33%;初职26人(医9人,护15人,技1人,药1人),占卫技人员的60%。 2、执业情况:执业医师12人,执业护士26人,执业药师1人。

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策略与规划研究---以深圳特区为例 文章出处: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作者:吕国林,陆荣杰,田锋日期:2010-7-21 16:18:42 【摘要】 在深圳市整体交通规划的指导下,分析了深圳市慢行交通发展形势。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经验,在宏观层面确定了深圳市慢行交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策略;在中观层面落实区域差别化发展策略划分了慢行单元和慢行远足走廊,并针对自行车交通对设施的要求较高的特点,划分了完善的自行车道网络;在微观层面,分别针对慢行单元、城市慢行远足走廊以及自行车道网络提出了详细的规划设计指引。为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研究了后续的协同实施保障机制。 慢行交通,一般是指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h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从深圳市目前的非机动车交通构成来看,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故本文的慢行交通主要指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深圳市小汽车保有量以年均20%左右的幅度增长,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加,机动车交通不断侵占城市慢行空间,致使慢行交通环境日益恶化。根据市政府颁布的整体交通规划,深圳市将发展成为以轨道为核心、公交为主体的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1]。深圳市未来将主要依靠“公交+慢行”出行模式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而慢行交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环境构建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从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来看,城市交通问题处理得较好的城市,如香港、韩国首尔、丹麦哥本哈根等,均将慢行交通改善作为城市交通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了高度重视,这些城市宜人的慢行空间让人印象深刻[2]~[4]。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市开展了系统的慢行交通规划研究。 1发展现状 根据深圳市1995年、2001年以及2005年居民出行调查的结果,深圳市慢行交通呈现两极化的趋势,如表1。其中步行交通比例略有上升,由1995年的46.6%增加到2005年的55%,自行车交通比例明显下降,由1995年的29.8%下降到2005年的4%。但相应的机动化交通比例明显上升,表明大量的自行车出行已转化为机动化出行和步行。

市卫计委十二五工作总结及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深化医改,全市卫生计生工作呈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科学谋划“十三五”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一、“十二五”卫生计生工作成绩斐然 (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 出台实施《关于理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的实施意见》,从今年4月1日起,全市公立医院药品取消15%的加成,CT、磁共振、超声检查价格在现行基础上降低10%,适当调整和提高了诊察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和中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市卫计委和市级公立医院签署医改目标责任书,将公立医院落实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药品带量采购“三同步”、执行四项措施、建立五项制度等内容纳入综合目标考核。18年4-9月份我市公立医院总收入73915.36万元,医疗收入65391.1万元,比18年同期分别上升了10.2%和6.3%;门急诊及住院耗材费用占比9.8%,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门急诊及住院药占比为30.6%,同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 1. 提升城市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自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和省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流动人口享受各项服务等内容,实现了重点突破。全面整合部门资源,做好各类政策的高效衔接,积极促进流动人口在子女入学入托、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劳动保障、社会保险和困难救助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工作总体水平;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计生统一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参与”的流动人口均等化工作体制机制。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八月三日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 (2011—2015年) 新材料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先导,是当今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领域,推动着产业的优化升级。新材料产业关联度高、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是我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对我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创造深圳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深圳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本规划的实施,深圳将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1.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新材料产业规模约59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2%。涌现出以光启、比亚迪、中金岭南等为代表的新材料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杜邦、住友、日东电工等跨国企业已在我市建有大型生产基地或研发中心。 重大项目密集启动。日东电工偏光片、沃尔热缩材料等项目已建成投产,龙邦芳纶复合材料、星源材质锂电池隔膜材料、盛波光电偏光片等项目已开工,光启超材料、旭硝子玻璃基板、杜邦工程塑料、清溢光电掩膜版等项目有序推进。这些项目建成达产将增强我市新材料产业发展后劲。

vdΓ?ǔeê q

? ? q 8 ] ? @ q q) S??; Ф Ф9? ?e @ pJ?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取得突出成绩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等重大挑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时期各项任务。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局势保持稳定。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公务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圆满完成。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改革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一系列有利条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人力

××××××医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9年—2020年) 2019年9月

目录 一、“十二五”发展概况.......................................................................................................................... - 1 - (一)医院规模发展情况..................................................... - 1 - (二)技术力量发展情况..................................................... - 2 - (三)医院管理逐步规范..................................................... - 2 - (四)教学工作稳步推进..................................................... - 3 - (五)医疗业务开展情况..................................................... - 3 - (六)存在的问题......................................................... - 4 - 二、发展思路............................................................................................................................................ - 5 - (一)指导思想........................................................... - 5 - (二)发展目标........................................................... - 5 - 1、总体目标............................................................. - 5 - 2、阶段性目标........................................................... - 6 - 三、主要任务............................................................................................................................................ - 6 -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院规模 ..................................... - 6 - (二)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 7 - 1、加强内涵建设,狠抓医疗服务质量 ....................................... - 7 - 2、加大重点学科管理力度,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 - 7 - 3、完善专业设置,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 - 8 - 4、加强分院建设,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 ..................................... - 8 - 5、大力发展健康服务..................................................... - 8 - (三)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 9 - (四)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力度,打造三峡库区医学临床教学示范基地 ........ - 10 - (五)强化“科技兴院”意识,以科研促发展 ................................ - 10 - (六)加大医疗设备投入,为医疗技术的发展搭建平台 ........................ - 11 - (七)信息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 11 -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 - 12 - (九)加强医院内涵文化建设,提升品牌形象 ................................ - 12 - 四、保障措施.......................................................................................................................................... - 12 - (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和组织保障 ........................ - 12 -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12 - 2、加强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 .......................................... - 13 - 3、以人为本,民主管理.................................................. - 13 - 4、健全应急机制,确保安全稳定 .......................................... - 14 - (二)加强体制与机制创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4 - 1、坚持以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管理机制,健全院科两级管理体系 .............. - 14 - 2、积极主动适应医改政策,探索医院改革路径。 ............................ - 15 - 3、以人为本,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促进医院和谐发展 ........................ - 15 - (三)资金和后勤保障.................................................... - 15 - 1、加强成本核算,拓宽医院发展融资渠道 .................................. - 15 - 2、加强后勤保障,支持医院又好又快发展 .................................. - 15 - (四)开展风险分析调控,确保稳步快速发展 ................................ - 1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