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从容说课

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了解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知道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变化复杂得多。全球气候变暖是第一部分内容的核心。人为因素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自然规律,人为因素在其中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因此,要正确地分析人类在气候变暖过程中所能起的作用,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作用,首先应该从宏观背景上了解气候变化大的规律,从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教材中列举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重点,为的是说明一个问题:全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影响:沿海低地可能被淹、不同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可能有减有增、自然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强、水资源的不稳定和供需矛盾可能会增加。围绕这个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选择了一个“案例”,以增强思考性和实证性。“活动”的设计比较开放,一方面通过科学家的预测,扩展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部分预测的线索,让他们自主探究。“案例”的选择,事实材料比较具体,让学生能够理解。但全球气候变化后果的巨大和严重性是宏观、大范围而又不易觉察的变化,容易让学生感到与己无关。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而施加的,因此,教学要从如何减少二氧化碳谈起,“活动”的设计也应围绕着这个主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师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生(学生回答)

师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推进新课

师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师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生不是。

师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师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师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图2.25和图2.26

(投影)P

49

师请大家看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生(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合作探究)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

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很好。如果从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师下面大家做第49页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生(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师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内容,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

生(阅读,讨论,回答)

师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下面我们再一起做P

活动1。

50

(投影)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思考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生(分组合作探究)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师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生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

(过渡)

师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投影)图2.28“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

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师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生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

师很好。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生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师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影响农业的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师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生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师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

(过渡)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师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生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师我们来看P

活动3。

53

(投影)活动3背景资料内容

师思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

生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

(投影)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

(2)与同学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师请大家先阅读第54页的“阅读”部分: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再来回答。

生(1)(合作探究,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

生(2)(分别详尽叙述)……

师还有哪些适应对策?

生培养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生政策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生技术手段: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生(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

练习:

1.二十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2.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2.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的生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课堂小节

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2——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

探究内容: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

探究办法、过程: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进行预测。

探究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及答案解析

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大气运动》精练卷 第Ⅰ卷 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A.20hPa B.22.5hPa C.27hPa D.28hPa 2.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A.重庆蒸发旺盛B.北京风力强劲C.哈尔滨盛行偏西风D.广州阴雨连绵 3.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A.甲B.乙C.丙D.丁2017年11月15日,滁新高速安徽颍上段发生多点多车追尾,部分车辆起火,70多辆车不同程度受损。 事故原因为早上突发团雾天气,能见度低于百米。团雾指的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影响,形成的小范围浓雾,尤其在高速公路上,非常容易影响驾驶人视线,图2为昆明至贵阳高速公路某路段团雾发生时拍摄的照片。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4.推测该路段团雾多发的季节是()此卷 只 装 订不密封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

A.春夏B.夏秋C.秋冬D.冬春 5.下列关于该路段团雾多发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水平气压梯度小,风力小②水汽充足 ③晴天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小 ④汽车尾气中排放的微粒多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浓雾发生时,有些居民进行地膜覆盖,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浓雾使() A.大气逆辐射减弱B.地面辐射增强C.能见度降低D.太阳辐射增强 7.浓雾发生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A.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减弱了地面辐射 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公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下面左图是拍摄到的北极地区海鸟,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8.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全球性的大气环流》教案 旧人教版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与特点。 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 影响。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范围。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季风的形成以及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气压带和风带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否认四个假设条件。) ● 〔思考〕什么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总结〕在同样日照条件下陆地吸热快,故积累的热量多,而海洋吸热慢,积 累的热量就少。我们就把陆地与海洋在获得热量方面的这种差异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思考〕结实右图中等温线弯曲的原因 ● 读图2.16与图2.17观察后回答 ①南、北半球一月和七月图上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 ②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存在差异是什么?为什么? (南半球两个气压带基本都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在30°S 以南地区。 而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尤其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分割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总结〕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决定的。 〔演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北半球为例〕 三、季风环流 ● 〔思考〕①季风的概念?形成原因是什么?(重要) ②季风主要分布在世界哪些地区?风向在海陆间如何变化? ③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显著? ● 〔思考〕〔读图第40页〕我国西南地区及南亚季风是怎样形成的? 陆地 海洋 1月份

高中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 2.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实验演示和对生活实例的分析,概括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简述大气运动的意义、分类和成因。 【难点】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 三、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先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好!有没有同学来回答一下上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请小花来回答。 生:上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和“大气还地面”。 师:回答的很好,整体概括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受热情况也是不同的,那么这种分布不均的受热状况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了解一下。 课前咱们已经准备好了热水、冰块和火柴等材料,接下来随机请几位同学按照书本的实验步骤合作完成实验内容,实验注意事项:热水和火柴具有一定的伤害性,进行实验的同学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进行,不要伤害到自己。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玩热水、明火等有危险性的东西。 ·

实验过程中请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实验结束后请同学来回答。 实验成功完成,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自己发现的现象好,小明来回答。 生: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又飘向冰块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师:观察的非常认真,概括的也很准确,那么烟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运动规律呢这就是咱们本节课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多媒体上已经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桌之间互相阐述学习目标,时间2分钟。时间到!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都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那么接下来咱们就具体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 生:起立朗读学习目标。 师:声音洪亮,朗读的非常棒!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自主预习书本37-41页的内容,并拿出自己的红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时间5分钟左右,现在开始。 生:自主学习。 师:同学们基本已经自学结束,老师看大家预习的都很认真,在不懂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记,那么接下来咱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讲授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习过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哪位同学愿意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生: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而热胀冷缩原理是指物体受热会膨胀受冷会收缩。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么空气同样会受热膨胀上升,受冷会收缩下沉,请同学们根据气压的概念和热胀冷缩的原理并根据书本30页图分析空气运动的特点,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同桌讨论3分钟。 % 老师看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自己讨论的结果。小丽来回答。 热力环流的形成 生:在b图中,A点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减少,气压减小,形成低压;空气在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B、C 两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

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4《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1课时)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C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C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 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活动】探究活动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 、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 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 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 年以来, 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C。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 我国气温上升了0.4 —0.5 C,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C。 3、全球气温升高, 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 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 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 、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 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活动】探究活动二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 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图等有关图表资料,认识全球 气候变化的事实。 2.利用有关图文资料,探究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岸、水循环、农业等 * 。 3.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全球气候变暖的适应对策,树立合作意识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 。 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 * 。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播放视频 从北半球的哥本哈根到南半球的德班,从西半球的坎昆到东半 球的巴黎,云集各国首脑,聚焦全球目光,关注一个问题,全球气候变化。 那么,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表现?对人类活动带来什么影响?我 们如何应对?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板书】【活动】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同学们拿出学案,按照要求,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 完成了知识的准备,让我们穿越时间,去探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历程。 请大家完成活动二。 活动三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这幅图同学们能看懂么? 懂,那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不懂,那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读这一副图~ 活动四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活动五 是谁?让北极熊哥哥如此忧郁? 是谁?让乞力马扎罗山的帽子不翼而飞? 又是谁?让马尔代夫阵地不保,眼看着就要香消玉殒? 不仅仅是马尔代夫,世界各地的阵地都保不住了。 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深刻而广泛 * 着人类,下面,我们将走进非洲的肯尼亚,看一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要去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请同学们拿好笔,一边观看视频,一边记录下气候变化带来 * 。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快速记录,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记得最多!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一、课标解析 课标:分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指导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地理环 境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重要影响,应提高环境危机意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气候变化的概念: 不断变化中 按时间尺度分 为 、 、 。 近代气候变化 特 点: 。 原因: 。 海平面 。危 害: 。 可能影响 影响 生产。具 体: 。 影响 过程。导 致 。 适应对策: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示意图,回答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 , 原因是 。 (2)二氧化碳对 具有强烈的吸收作用,因此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对 有很大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将发生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对全球变暖问题进行了考查,可涉及三方面的知识,一是近年来二氧化碳增 加及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二是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的内 在联系,是由二氧化碳吸收地面红外线长波辐射的性质所决定的。三是全球变暖的危害。 全球气候变 化

答案:(1)升高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毁林(2)地面长波辐射气温(3)一方面全球变暖会引起部分极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另一方面,全球变暖会使世界各纬度地区的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2、读图,分析回答: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氧化碳的。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益俱增的原因:一是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二是。 (3)把图中预测海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 (4)按图中①状况发展下去,未来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前两问较基础,后两问难度较大。第(3)问重在分析图,由④→③→②→①,反映海平面上升幅度由小到大,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能源利用状况无变化。第(4)问,按①状况发展,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这是一道读图分析综合题,能力要求较高,解答中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需认真分析。 答案:(1)波动上升“温室效应”(2)森林被大量砍伐的缘故(3)按表中情况分析,对照图示得出自上而下依次是:②①④③(4)A、C、E 四、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高于全球平均值 B、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温增高比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

第三节 大气环流 1.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热力环流 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 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 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 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气压场:指气压的空间分布。: 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高压脊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低压槽线附近的气流运行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高 低 高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A B C D 高压 低压 北半球

4、全球性大气环流 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讲解时教师自绘世界海陆廓分布图,边绘边讲) 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 实 际 情 况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 北大 西洋 亚速尔高压 1月 陆低海高 陆高海低 带极地低压带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3)季风环流 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西北季风 南亚—东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东亚—东南季风 南亚—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 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 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 赤道气团(印度洋) ———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 空气由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 和赤道低压 成因 空气由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 冬季 夏季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2.4节 四川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蒋李军课程标准: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根据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⑵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⑶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图2.28、图2.29,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⑵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⑴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⑵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⑶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学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小组讨论】 阅读教材P47,据图2.29-2.30讨论: 1、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2、全球气温变化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之间有什么相关性? 3、人类哪些活动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人教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2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 方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保温作用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理解大气的重要性; 3.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4. 分析海陆间和城乡间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认识到热力环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5. 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及风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热力环流原理。
【教学难点】 1. 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2. 说明风的形成和风向规律。
第 2 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一起谋杀案。警察根据线索很快抓住两
个嫌疑犯甲和乙。警察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海风迎 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 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阴风阵阵,确实让人害怕。”
请大家思考一下,两个嫌疑人口供中的矛盾点是什么? 生:(可能的回答)夜晚的风向不同 师:两个人的说辞不同,可见他们中有人说了谎,说谎的人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让 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找出真正的凶手吧! (板书)热力环流 【讲授新课】 师: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
1 / 11

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 运动即为风。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就是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大家 不妨利用生活中的案例来了解大气的运动。
出示:空调和暖气的照片
师:空调和暖气是我们家中常用的生活物品,暖气主要是在冬季为房屋供暖,空调主要 是夏季为房屋降温。大家回忆一下,空调和暖气都安装在我们家庭的什么位置上呢?
生:(可能的答案)制冷空调往往采用壁挂式,暖气往往安装在靠近地面的位置。 师:大家知道空调和暖气为什么安装在房屋的这些位置吗?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热胀冷缩,运动方向不同等。 出示:热水和冰淇淋图片
师:因为空调和暖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我们不太容易看到,所以我们选择了冬季的一碗 热水和夏季的冰激凌来观察,由于热水、冰淇淋的温度与周围的气温有明显差异,很快就凝 结成了小水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汽儿”,请大家观察图中“白汽儿”的运动方向,试 着总结空气在受热、受冷情况下的运动状况。
生:(可能的答案)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受冷则收缩下沉。 师:为了更加充分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我们需要补充了解大气的相关物理学知识和规
2 / 11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最新范文 【导语】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高中地理教案:《大气环流》》,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 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

高中地理教案大气运动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大气运动 ●知识梳理 一、大气运动 1.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由于各纬度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1)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2)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此力是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成正比。 ②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反比,高空可忽略不计。 (2)高空风向: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近地面风向: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要受摩擦力的影响,在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讨论 如何理解热力环流? 提示: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以下问题: (1)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3)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引起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4)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二、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表现 (1)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 (2)形成因素:①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3)分布: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4)近地面表现: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产生的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季节受不同的环流控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很多气候类型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了冬夏间海陆气温的差异,进而造成了气压的变化,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 (1)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其中亚洲低压最突出,从而使副高仅保留在海洋上。 (2)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以亚洲高压最强烈,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3.季风环流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典型地区:世界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东亚。原因是: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最大的大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其他任何地区都显著。 思考讨论 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提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并有高原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

高二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测试题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自然灾害(以寒潮为例) 一、选择题 (2011年广州市天河区高三综合测试)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B.西亚 C.北非D.中亚 解析:第1题,根据粮食增产和粮食减产的图例,结合图可以确定全球变暖对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的粮食产量的影响,有的地方是增产,如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第2题,澳大利亚、北非和西亚三个地区都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全球温度升高3℃后,前两者出现粮食减产,而中亚属于温带沙漠气候区,在全球温度升高3℃后,其增加幅度没有西亚大。 答案:1.B 2.B

(2011年江西吉安模拟)地表环境中各事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当某事象发生变化时就会给其他事物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A.海平面上升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D.冰雪覆盖扩大 4.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采取的措施是()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解析:第3题,从图中中心事象(X)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与各个选项联系加以分析,不难得出中心事象(X)为海平面上升这一正确结论。第4题,由上题结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措施,应该是通过控制大气中的CO2含量,以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3.A 4.D 5.读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

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 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 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word学案[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刻尺度。2.把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缘故及可能阻碍。3.联系实际认识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措施。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①________变化的一种反映。 2.要紧表现:不同时刻尺度的②____________变化。 3.不同时刻尺度的气候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时刻跨度③____,变化周期④____。 (2)近现代时期 特点:波动上升,总的趋势是在变⑤____。 要紧缘故:大气中⑥________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阻碍 1.使海平面上升 (1)缘故: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__。 (2)阻碍:改变⑨________,⑩________________地区面临被埋住的危险。 2.对农业生产的阻碍 (1)有利阻碍:使积温?________,生长期?________, 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产量提高。 (2)不利阻碍:使某些地区?________,造成?________,在?____________国家,农作物减产。 3.阻碍水循环: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格局,加剧水资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矛盾。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多使用○21________。 2.植树种草。 3.防止○22________。 4.减少○23________,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24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1. 2. 3. 探究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探究材料教材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和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有的科学家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气候变冷。在白垩纪末期,整个地球发生了广泛性冰冷,日温差增大,冷热季节交替明显,恐龙因无法抗击和适应冰冷的突击,最后灭绝了。1.由材料分析,气候变化的表现有哪些?按时刻尺度分为哪几种?

高中地理必修1《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地理科组胡继兰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百度搜索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②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的读图分析,培养读图、析图能力。 ②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资料,提高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②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全球气候变化”是必修1第二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对于重难点的突破比较容易解决。教材中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用了很多不确定的词语,如“很可能是”“可能影响”等,笔者认为本节课思想性大于知识性,因而本节课的重点其实是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重难点】 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渗透环境教育和情感教育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1教材、全球气候变化相关图像、电影《后天》剪辑视频、学生互联网搜索的资料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投影有关全球变暖的图片【百度图片】 https://www.doczj.com/doc/e317467047.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83cab81eb0 22787f403417f6 https://www.doczj.com/doc/e317467047.html,/albums/758611/758611.html#2197651$4075890a2c bfa07f94ca6bf6 https://www.doczj.com/doc/e317467047.html,/albums/834804/834804.html#0$9252ae7e6330cc1b0 dd7da71 教学环节1:电影片段欣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