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本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空间及意境的比较

本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空间及意境的比较

本土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空间及意境的比较Native Design: A Comparison of Spa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etween New Suzhou Museum and Suzhou Garden

鲁 墨 LU Mo

摘 要 当代中国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城市建筑呈现同质化的趋势。本文以“本土设计”立意,从空间和意境两个方面对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全面深刻地传承了后者的风格特点,非常熨贴地嵌入了特定的建筑环境,从而延续了苏州的地域历史文化脉络。苏州博物馆新馆渗透着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创新理念,是一次本土设计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建筑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提供了绝好的范例。

关键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本土设计;苏州园林;空间;意境Abstrac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ity is gradually lost, and the building in the city takes on the homogeniz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 comparison between Suzhou Museum and Suzhou garde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It’s found that the former fully inherits the style of the latter and is very properly embedde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Suzhou museum, which is permeated with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Mr. Leoh Ming Pei—Chinese style with innovation, Suzhou style with creativity, is a successful practice of an indigenous design. It’s expected that it will provide a good example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city as well as city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Keywords: New Suzhou Museum; Native Design; Suzhou Garden; Space; Artistic Conception

时下,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从而引发了整个世界持续、深入的交流与互动。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的巨大演变,以文化为依托的建筑越来越呈现出整体性发展的趋势,相似性在增加,色彩鲜明的差异在消失,那些平庸而单调的房子、争奇斗妍的建筑表情掐断了城市的文脉,磨平了城市的肌理,以致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处于中国的哪一片土地上。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建筑师在许多重大标志性建筑竞赛中获胜时,我们一方面为其绝妙的构思、卓越的创造力而赞叹,一方面心中也充满了无奈和自责。显然,中国的建筑设计正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还没有找到文化的自尊、自信,仅仅停留于符号化、表象化的模仿与追风;还没有摆脱追逐产值利润指标的消费主义思想,甚至还没有把建筑创作当做是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当这一切问题愈加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需要停下匆匆的脚步,静心反思,认真寻找中国建筑的本土设计方向。

1?本土设计的提出及其含义

所谓本土设计,就是一种关注地域文化环境的建筑思考。普遍认为“本土设计”有三层含义,一是环境的概念,本土设计要综合思考与平衡建筑与当地的气候特点、水域分布、资源储备等之间的关系,尊重、协调自然环境,做到自然美与人工

中图分类号 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13)04-0102-05

作者简介

鲁墨: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871873064@https://www.doczj.com/doc/ee8716797.html,

美的完美结合;二是文化的概念,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本土设计要扎根于这片沃土中,从中吸取养分,延续历史文脉和创造新的文化,赋予建筑多样性、时代性与前瞻性;三是空间的概念,本土设计要强调地域性与场所精神,创造出反映城市特点的建筑,让城市恢复原有的个性,让人们重新找到认同感。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本土建筑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城市的,更是属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它不仅仅反映先人的智慧和文化;更要反映今人的智慧与生活[1]。当我们以本土的立场进行创作时,态度更为从容与客观,思路更为自由与轻松,建筑最终呈现和谐的状态。

2?苏州博物馆新馆与苏州园林之比较

从苏州园林营造体系的发展中可知,它是文人士大夫情操作用下的独特产物,是一种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的成果,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意义[2]。苏州博物馆新馆(以下简称苏博新馆)坚持运用本土化语言进行创作,把握苏州园林的精髓,以独特的形象深层次地传达苏州传统文化

内涵,赋予建筑园林的意境与韵味,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性,堪称“本土设计”的典范作品。下面通过苏博新馆与苏州园林空间与意境的比较分析来更加具体、深入地体会。

2.1 空间形态2.1.1?布局形式

苏博新馆占地面积为15391m 2,面积不大,位于苏州古城北部的历史街区,毗邻建于16世纪的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和建于19世纪的忠王府(1950年代后成为苏州博物馆旧馆),附近挨着建于14世纪的狮子林(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周边是一片传统居民集中住宅区,真可谓园林文化中之“圣地”(图1)。苏博新馆深刻考虑到与其所处的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关系,突出“本土”,做到了与苏州古典园林环境的完美融合。整体布局采用南北朝向的形式,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这种做法与苏州园林的传统营建模式相同。

苏博新馆在对内部庭院进行布局时注重建筑的尺度与比例,沿用苏州园林的内向布局形式,特点是建筑物、回廊、亭榭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3](图2)。苏博新馆中心一大片区域引入拙政园的活水,

环绕水池布置若干小院作为展厅。该馆地块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部为铺展区和行政办公区,同时作为与忠王府连接的通道;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对于苏博新馆的建筑高度,贝先生也是十分讲究的(图3)。建筑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m以内,为体现建筑的标志性,临街的西部展厅和中央大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m,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并且满足江南明代书画四大家巨幅挂轴的陈列,可谓一举两得。

如此精巧的构思为的就是契合苏州地区物质与文化的关系,打造创意型山水园,其突出优点体现在3个方面:(1)尊重街区历史风貌,契合苏州传统园林建筑风格,把握苏式建筑的灵气;(2)避免庭院的局促和拥塞;(3)体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理念,建筑外观形态低调,视觉效果极佳。2.1.2?空间组合

苏博新馆的空间反映出一种场所精神的表达,带有某种感情色彩,通过创造场所精神让人们重新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当它吸收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融合苏州园林的营建模式时,本土设计让苏州这座江南古城重新找回了

自身的特色。

图1?苏州博物馆新馆总平面图

Fig.1 master plan of New Suzhou Museum

图2?苏州博物馆新馆(左)与留园(右)平面图的比较

Fig.2 a comparison of a plane graph between the New Suzhou Museum (L) and the Lingering Garden (R)

图3?苏州博物馆新馆南立面图与剖面图

Fig.3 the southern elevation and profile of New Suzhou Museum

苏博新馆因具有空间的开放性和参观路线的目的性,所以在借鉴先人做法的同时,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和技术实现了“共享空间”的营造,它不同于通常博物馆所选择的大体量的空间概念,而是采用“园林式”的空间组织,即以建筑平面铺开、廊道串联为基础,室内外空间作为整体,视觉设计作为核心的一套设计手法[4]。其空间序列可归纳为开始段→过渡段→高潮段→尾声段,以“欲扬先抑”作为开始,入口前院形成围墙与大门的传统形式,空间处理较为简洁,解决了参观高峰时段的人流问题,同时以较小、较封闭的空间压缩视野,与其后将进入的主庭院产生空间对比而获得豁然开朗的空间感受。正对前方的中央大厅被设计成八角形,玻璃材质的圆形入口使庭院景色若隐若现,引导观者自觉地步入其中,循着游廊进入展区。透过墙壁上的六边形窗洞不时可看到窗外变化着的粉黛青竹,可见而不可速达,到达回廊的尽头,顿时感觉眼前一亮,苏博新馆主庭院完全呈现在眼前,这是空间组织序列中的高潮段。受到贝氏家族的狮子林庭院影响,主庭院设计是其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力求寻找新的导向和主体,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

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5]。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的木质材质,屋顶设计成几何形态的坡顶,向上不断形成几何变化,既吸收了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又突破了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图4-5)。沿着曲折迤逦的小桥漫步,庭院中叠石、花木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到达东边,视觉的重点定格于露天紫藤茶座,气氛松弛,便于观者驻足交流游赏心得。茶室后面的青石小路通向忠王府,新旧两馆相通使组织序列中的尾声段小有起伏,令游客流连忘返(图6)。

在引导与暗示方面游廊起着重要

作用,它是古老苏州的智慧所在,因为具有狭且长的特点,常用来串联散落的建筑使之连接成为整体。苏博新馆采取共同串联的形式将廊与建筑物无缝连接,使参观流线的导向性更为明确。对于廊道围合度的把握,贝先生巧妙地改变苏州园林中廊道的侧面开敞方向,使开敞方向面向天空,并运用精细的金属百叶和玻璃材质设计成双坡形式的木色遮光条(图7),自然光线透过木贴

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光影,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发生变幻,给白墙带来如音乐旋律般的节奏,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同时,人们还可以

根据天气的情况来调节百叶,让展厅内部始终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为使廊道的墙面不过于呆板、生硬,苏博新馆将传统园林中的花窗活用于此,提炼出更为简练素雅的六边形尺幅窗,同时间隔布置景观小品,隔着玻璃观赏,观者可发现一木一石都经过精心挑选,仿佛也成为了苏博新馆中珍藏的艺术品。这些不断变化着的窗景暗示人们,向着它延伸的方向走下去,必定会有所发现,因而处于其中的人不免怀有期待,不知不觉中被引导至确定的目标,也就是景致所在的地方。可见,贝先生将苏州园林“借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

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图4?中央大厅的墙面造型

Fig.4 the metope modelling of

the central hall

图5?主庭院建筑

Fig.5 the main courtyard building

图6?新旧两馆的和谐相接

Fig.6 harmonious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ew and old

museum

2.2 意境表达

2.2.1?渗透与层次

苏博新馆牢牢把握园林意境的内在精神,追求意的幽雅和境的深邃,讲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通过创新设计手法,最终呈现出时代的面貌。渗透与层次是表达意境的重要手段,包括移步异景、对景、框景和借景等。移步异景是指随着时间、运动的变化而派生出视觉效果的改变。对景是透过一重层次去看可见范围的景物,该手法如果运用巧妙,可产生“看”与“被看”的效果(图8)。框景稍偏向于框的处理,强调的重点在于所对的景上(图9)。置身于苏博新馆的廊道中,透过勾勒过的六边形窗口,观者看到的是一幅幅天然而成的装饰画,主庭院中的钢构八角凉亭成了框中的美景,精美绝伦的藏品与赏心悦目的窗景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双重满足。从主庭院花园凉亭看漏窗,窗便成了“被看”的对象,墙垣立面的韵律变化与节奏感、粉墙黛瓦的淡雅色彩、在水中慢慢晕开倒影……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图10)。透空的廊道使得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原本被分隔的静止空间连通了,若似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打破了原本静止的状态而产生流动的感觉,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便是如此[6]。借景一般是指把园外景色引入园内,以扩展园内的空间感。从拙政园出墙而来的婆娑树荫、隔墙垂下的爬藤植物的枝蔓在墙垣上形成

高低起伏的图案,白墙前“以壁为纸,

以石为绘”的石片假山与水中倒影难分

轩轾,真是“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

(图11)。隔桥远望,木、石、水三者相

互呼应,更显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在

朦胧的江南烟雨笼罩下,宛若一幅巨幅

的水墨山水画。

2.2.2?虚与实

对虚实关系的处理反映了设计师

的艺术境界,与之相关的疏与密、藏与

露等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此时

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贝先生在建筑设

计中十分偏爱运用玻璃材质,而玻璃

正是光影的绝佳营造者,其与厚重的

墙垣共同产生了虚实互衬的空间感。苏

博新馆主庭院中的一汪池水是与拙政

园相连的活水,水中睡莲亭亭玉立,摇

曳生姿;消夏池上睡莲略点一二,亭台

倒影,石桥曲折,虚实相生,韵味十足。

藏于馆内的“宋画斋”(图12)是贝先

生特意按原样复原的一个宋代民居厅

堂,所有构造全部运用传统工艺建造,

屋顶用苏北湿地生长的红茅草铺筑。图7?廊道屋顶

Fig.7 corridor roof

图8?对景

Fig.8 opposite scenery

图9?框景

Fig.9 enframed scenery

图10?主庭院一角

Fig.10

a corner of the main courtyard

图11?借景

Fig.11 borrowed scenery

图12?宋画斋

Fig.12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studio

这个特别的展厅只有一个出口通往廊道,三面围墙闭合,墙角的翠竹随风发出“沙沙”的声音,庭院中的地面铺满松软的细沙,置身其中好似时空穿越。这种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的造园艺术使得“藏”的境界得到巧妙的表现。此外,树木的丛植与点植因地制宜、疏密得当。主庭院中的乔木姿态优美,起到烘托陪衬建筑物以及点缀庭院空间的作用,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能达到很好的视觉效果。在廊道的尽头,一颗植物盆景便是最好的端景。丛植的树木多以翠竹为主,郁郁葱葱,密中有疏,建筑墙垣立面依稀可见。2.3 感官体验

苏博新馆对于意境的追求体现在一景一点、一草一木上,通过色、声、香、味、触来传达,同时借助观者的“悟”来领会和想象。建筑主色调的黑、白、灰延续了苏州园林的朴素、淡雅,深灰色的花岗岩边带代替一成不变的小青瓦,勾勒划分出墙体,体现了东

方艺术对线条的独特审美。精心挑选的植被布置于墙垣前,刚柔相济,给素净的墙面增添一丝活力,而植物本身也成为优美的天然雕塑。荷花落水庭中的立体瀑布跌水景观以全新的现代手法表达了传统潺潺流水的意境,其顶处的水源向一个方向呈阶梯状跌落,又分左右缓缓流下,最终一起汇入底部的荷花池内。粉色的睡莲散发阵阵清香,红色的鲤鱼穿梭于深绿的荷叶之间,时隐时现。紫藤茶院(图13)与荷花落水庭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成为园中焦点。园林是以种植花木起家的,花木的配置需要考虑春、夏、秋、冬等时令变化以及雨、雪、阴、晴等气候变化[3]47,春季的红杏、夏季的睡莲和翠竹、秋季的桂花、冬季的松柏等四季花木为苏博新馆生色不少。游览苏博新馆必须调动起视觉、听觉、嗅觉等一切器官才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于紫藤架下饮一杯清茶,值得细细品味的不仅有藏品、古玩,更有这一座现代园林。

3?结语

建筑是构成城市物质形态的最重要元素,建筑设计直接影响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特色。苏博新馆将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建筑范式活用于今天,运用现代建筑语言和技术以及对苏州传统文脉的独特解读成功完成了一次本土设计的尝试,再一次带我们去感受过去的历史和优雅的意境。2008年,苏博新馆荣获国内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同年的《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了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贺兰德·考特撰写的关于苏博新馆的文章,世界已越来越关注当下中国建筑业的巨大发展。苏博新馆的成功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仅是那些有形的、物质的资源,更多的是无形的、精神层面的

东西,包含先人的礼教、情感、信仰、习俗等。只要植根于民族的传统,

广泛学

图13?紫藤茶院

Fig.13 Chinese wistaria tea courtyard

习和运用现代技术,不断尝试各种创新的可能性,相信未来中国的建筑设计一定会赢得世界惊羡的目光和广泛的 尊重。参考文献:

[1] 崔愷. 本土设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254.

[2] 杨钏, 张兴国. 基于符号学的传统江南园林空间浅析[J]. 室内设计, 2013, 28(01): 77.

[3]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15-47.[4] 谢俊. 经典重温:贝聿铭大师建筑创作思想浅析——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 中外建筑, 2012(03): 72.

[5] 贾方. 苏州博物馆[M].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0: 239.

[6] 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9-55.图片来源:

图1、3: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图2:作者绘制图4-13:作者拍摄

收稿日期:

2013-04-10(责任编辑:卢秀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