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腑

六腑

六腑
六腑

六腑

脏器合称: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小儿推拿穴位名。六腑在前臂尺侧,近小指的一侧,从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六腑

?组成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物

?生理特点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人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古称府,有库府的

意思。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

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

而不使之存留。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顺。

六腑的生理功能具体为:饮食物入胃,经胃

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糟粕经燥化与传导作用,排出体外,成为粪便。在饮食物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以助消化。三焦不但是传化的通道,更重要的是主持诸气,推动了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六腑在生理功能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一腑有病,可影响他腑而致病。如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可使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大肠传导不利可影响胃的受纳,引起纳食不佳,腹胀等

六腑具有出纳、转输、传化水谷的共同功能。《灵枢·本脏》:“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经》。《小儿按摩经》谓位于前臂屈侧尺侧边,

自肘至腕一线;《幼科铁镜》则谓位于前臂伸侧,自肘至腕一线。常用推法。旧法强调:男儿在左臂自肘推至腕,称退下六腑、性凉,主泻。女孩则在右臂自腕推至肘,称推上六腑。现不分男女,皆推左手,取退下六腑之法。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神志昏沉,热泻等症。

正文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合称。腑,在<内经>中写作“府”,有府库的意思。六腑的基本功能是受纳、消化饮食物,并分别清浊、传送糟粕。具体地说,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下移肠道,小肠进一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其中之精微物质。胆排泄胆汁入小肠中以助消化。大肠接受小肠中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的水分,其余的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残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下输于膀胱。三焦在其中起联系作用。六腑配和,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转输和排泄。腑与脏通过

经脉连属,功能上相互配合,从而构成了脏腑之间的密切联系。腑为表,属阳;脏为里,属阴。其中胆与肝、胃与脾、小肠与心、大肠与肺、膀胱与肾、三焦与命门,构成表里关系。

因六腑以下行、通畅为顺,故病变主要表现在气机上逆、气机阻滞、消化障碍、清浊不分、小便不利、大便不通等方面。六腑之间,一腑有病,可以影响及他腑为病,腑有病也可影响及脏为病。对六腑病变的治疗以“通”为大法,如和胃、泄胆、通肠、利尿等。若六腑病及五脏,必须脏腑同治。六腑为表属阳,五脏为里属阴,腑病及脏、表病及里、阳病转阴,则表示病情加深加重。六腑有病,及时调治,便可防微杜渐。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其主要功能为:

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故称胆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胆汁排泄畅达,脾胃运化功能健旺。若肝气郁结,胆汁排泄不利,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可见胸胁胀满、食欲不振、或大便失调;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日久则导致砂石淤积。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功能对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各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胃的主要功能为:

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是指胃能够容纳由食管下传的食物,并将食物进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的功能,故胃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的运化功能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常把脾胃同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把脾胃的功能概括为“胃气”。人体后天营养的来源与“胃气”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常把“胃气”的强弱作为判断疾病的轻重、预后的一个重要依据,治疗上注重“保胃气”。如若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失常,则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气酸腐、消谷善饥等;胃气大伤,则饮食难进,预后较差,甚则胃气败绝,

生命垂危,故有“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说。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饮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下传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清者由脾转输,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糟粕排出体外,整个过程是靠胃气的“通降”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胃主通降就是指胃能够将食糜下传小肠、大肠,并排出糟粕的过程。

胃主通降就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因此,胃失通降,不仅使食欲下降,而且因浊气上逆而发生口臭、脘腹胀满疼痛,或嗳气、呃逆、大便秘结,甚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其主要功能为:

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

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小肠的这一功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来自胃中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将其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其中清者经脾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浊者下传于大肠;二是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经气化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走肠道,而见大便溏泄、小便短少等症。故临床上常采用“分利法”来治疗泄泻,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阑尾尖端可指向各个方向,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一般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最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

位。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阑尾的长度平均7~9厘米,也可变动于2~20厘米之间,上端开口于盲肠,开口处也有不太明显的半月形粘膜皱襞,阑尾外径介于0.5~1.0厘米,管腔的内径狭小,静止时仅有0.2厘米。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附于其后内侧壁,随盲肠位置而变异,通常位于右下腹。其基底部位置一般固定于盲肠三条结肠带的汇合处,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有时也以左、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右1/3交点(Lanz点)表示。

阑尾的血运来自阑尾动脉,它是一个无侧支的终末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因此,一旦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易使阑尾发生坏死。阑尾静脉回流是经阑尾静脉、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入肝。因此,当阑尾发生化脓性感染时,细菌栓子可引起门静脉炎和肝脓肿。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其淋巴液回流方向与静脉血回流相一致,可达回结肠淋巴结。阑尾的淋巴组织在出生后就开始出现,

12~20岁达高峰,以后渐减少,55岁-65岁渐消失,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阑尾的神经由交感神经纤维经腹腔丛和

内脏小神经传入,因其传入的脊髓节段在第10、11胸节,所以急性阑尾炎发病开始时,常有第10脊神经所分布的脐周围牵涉痛。

手术后可能的问题

1.肠粘连:肠粘膜与腹膜、腹壁不必要的粘连,会引起腹痛便秘等症状。

2.肠梗阻:由肠粘连引发,就是严重的便秘,严重的还需要手术。

3.神经损伤:不需过多解释,手术的必然后果。

4.伤口感染:阑尾炎本身即为感染性疾病,含有大量的大肠杆菌、肠球菌等细菌,手术

切口为II类或III类切口,为可疑污染伤口或污染伤口(视化脓程度及是否穿孔而定)。感染严重者伤口长期不愈合,甚至形成窦道。

5.阑尾残端炎:阑尾没有切除干净,留下了超过1cm的残端,继续发炎,需二次手术。

6.疤痕增生:疤痕体质者专属后遗症,一般体质者3个月即可痊愈,疤痕体质者则可影响半年至数年。疤痕增生疼痛可影响全身,长期疼痛可导致心情抑郁、神经功能紊乱等其他疾病,造成二次后遗症。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刺激性食物均可以引起疤痕疼痛。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三焦的具体功能为:

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发挥其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的代谢,虽有赖于各脏腑的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调

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上焦如雾根据三焦部位划分,上焦主要指胸中,包括心肺二脏。心主血,推动血液运行于全身。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将水谷精气布散于全身。因此,上焦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输布水谷精微(气血)

中焦如沤中焦主要指上腹部,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胃主腐熟,脾主运化,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因此,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转输水谷精微和化生气血的功能

下焦如渎下焦主要指下腹部,包括肾、膀胱及大小肠。《难经·三十一难》说:“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是说下焦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传导糟粕,排泄二便。糟粕的排泄,一是从大肠排出大便,一是从膀胱排出小便。

1)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

认为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2)三焦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认为三焦与命门元气的运行相关,“命门为并列于脊柱二侧之交感神经节,三焦为交感神经互相连络之脊神经。”更有人认为三焦为整个“植物神经”。

(3)三焦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根据《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和《难经·三十一难》三焦为“水谷之道路”的论述,将六腑合而为一,并以三焦代替之,认为三焦是指消化系统的生理作用。

(4)三焦为整个代谢系统认为三焦气化是物质代谢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人体从外界摄取食物,在体内进行腐熟、消化并吸收;第二阶段是被吸收的精微物质,化为精、气、血、津液,在体内运输、被利用及相互转化;第三阶段是机体将利用后的浊气、浊液等糟粕排出体外。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分别概括物质代谢三阶段的不同特征。也有人认为三焦是“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还有人认为三焦“包括循环、呼吸、消化、排泄诸器官的功能”。还把三焦

的三个部分作了分工,“上焦为血循环,中焦为淋巴系,下焦为排泄系”。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

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是六腑之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致分布在人体的头面、胸、腹腔部位。目前学者对三焦的某些概念尚存在争议,有的说它“有名而无形”,有的认为它对应于人体胸腹腔的某些脏器。但是相比于研究三焦具体在哪,学者们更愿意关注三焦的生理功能,认为这更有实际意

义。三焦能运行水液,是人体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所以将三焦称为“决渎之官”,决渎是疏通水道的意思,“决渎之官”便是负责水利工程的官员了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脏六腑与五行阴阳关系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实践经验归纳的由木、火、土、金、水为符号的五行理论,它深刻的描绘出人体器官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大自然的五行,它代表人体的五个脏器,和五行是什么关系呢?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有五脏就有六腑,五脏和六腑是经络关系。 肝为经,胆为络,心为经,小肠为络,脾为经,胃为络,分泌系统是胰腺,肺为经,大肠为络,肾为经,膀胱为络,肝为经,胆为络,肝胆相照,相互影响。心为经,小肠为络,食物中营养,水分经小肠吸收后进入脾脏输入肺,另一部分进入肾输入膀胱,当心有火时,会使小肠受热,受热后的水分进入肾输入膀胱,会出现尿热,尿痛,甚至尿血的现象,如果久治不愈时,就考虑调理心脏等。 脾为经,胃为络,胃是容纳食物的,象一个发酵器,脾象蒸馏器,提炼输送,二者配合,将营养输送到全身,由于经络影响,胃寒脾受湿,脾受湿困胃,所以胃功能减退。肺为经,大肠为络,肺受寒时,会出现腹泻,时间久了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肺有火时,会产生便秘,便秘久了会使毒素二次吸收,加重肝的负担。肾为经,膀胱为络,肾功能不全的人会出现膀胱炎,结石等。 在五行中,大家都知道,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脏里边就是说肝好-心就好,心好-脾就好,脾好-肺好,肺好-肾好,肾好-肝更好。有相生就有相克,在五行里隔位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脏里就是肝不好克脾,肝是帮助胆分泌胆汁儿的,肝功能不好时,立即对脾有一个坏影响,使食欲减退,厌油腻,腹胀,胃胀,所以肝大脾就大。 脾克肾:脾有生化气血作用,当这个功能差时,立即对肾有一个坏的影响。 肾克心:比如心脏病,治了几年,几十年,最后还是死于心脏病,也就是西医忽视了肾克心的道理。 心克肺当心有火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前胸痛,因为心克肺,是相互制约的。肺克肝:肺有火时,肝火更旺,反过来就困扰着肺。 从相克的理论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脏器有病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连及伤害,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病,并且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就会变成慢性病进入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就是相克的连续,这样周而复始的相克,就会使所有的脏器受损,功能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一种或同时出现几种病症,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五行不协调,阴阳不平衡。 而健康就是体内成分之间的适当平衡,一个人只有身体平衡了,人才会直立地站在五行(自然界)当中。 当一项机能特别突出的不足,就破坏了和谐,失去了平衡,就形成了疾病. 我们还可以通过颜面望诊来观察周围人的健康状况。 从五窍,五体,五志,五味,五色来表现: 肝开窍于目:肝脏不好眼睛干干涩涩。 心开窍于舌:心脏不好的人影响中枢神经,吐字不清。 脾开窍于口唇:脾胃不和,口淡无味,口唇无光泽。 肺开窍于鼻:肺功能不好,会引起鼻塞,鼻炎,鼻窦炎。 肾开窍于耳:肾功能不好会引起耳鸣,耳聋,中耳炎,闹耳底。 五体: 肝主筋和指甲:久走伤筋,,筋伤肝衰,肝好筋自然柔软,肝不好腿抽筋,指甲有竖纹,不光滑。 心主脸:心脏不好的人早晨起来脸浮肿。 脾主肌肉:脾胃不和,肌肉就不发达,四肢无力。 肺主皮毛:肺功能不强,头发干燥,汗毛孔粗,皮肤无光泽。 肾主骨:肾功能不强时,影响骨骼健康。 从五志来看:情绪会伤肝,怒则伤肝脾气暴躁,控制不了天气,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喜则伤心,注意心情,乐极生悲,不要去那种过于激动的场合。 脾:思则伤脾。现在来自个方面非压力很大,情绪紧张,思虑过度,导致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面黄肌瘦。肺:悲忧伤肺,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悲也悲,喜也悲,悲伤过度,不停咳嗽,时间久了开始咳血,形成肺结核而死。

五脏六腑的功能复习过程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毛、肌肉、筋骨、精髓和气血津液等组成的一个整体。 脏腑学说就是研究人体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称为五脏。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肮和三焦,称为六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腑是化生精血津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主要器官。分别来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精气,指精血津液),以藏为主。六腑是主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的,是泻而不藏,以通为用。 六腑是传导饮食物的器官,它们既分工又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传导和排泄过程。如胆的疏泄胆汁,助胃化食;胃的受纳腐熟,消化水谷;小肠的承受吸收,分清泌浊;大肠的吸收水分和传导糟粕;膀腕贮存和排泄尿液;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其中一但腑功能失常,或发生病变,都足以影响饮食物的传化,所以说六腑以通为用。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通常用“脏腑”来总称人体的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心外面有心包经) 六腑指:小肠、大肠、胆、胃、膀胱、三焦。 脏腑共同配合,五脏为主帅,六腑为辅佐,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功能。由此出现了物种表里关系: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一、肝与胆 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主藏血”,肝有储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液”之说。肝气条达有升发疏泄 的作用,可舒畅全身,令人精力旺盛又心平气和、神情怡然。 (1)“肝开窍于目”,肝是眼睛的根,肝的精气充足,眼睛明亮、黑白清晰,炯炯有神,如果火上炎,可是双目肝赤、肝虚则会双目干涩,视物不清。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的精气充足能养筋、筋壮肢体灵活自如,指甲丰满光洁、透明呈粉色;肝虚则筋发硬,活动迟钝不灵,指甲糟脏,凹陷不透明,缺少血色。 (3)“怒则伤肝”肝气调达顺畅,人的精力旺盛而又能心平气和,与人交往亲和友善,肝瘀气则易生怒火,目光凶狠,脸趁呈绛色,体内臭气鼓胀,令人厌恶而避之。 肝阴包括血液和全身筋与肌肉运动时所需的润滑液——阴津,肝阴足,身体轻松自如,内心自信不愠不和。肝的不适之证分阳亢和阴虚,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都会影响形象美,调肝要区别阳亢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分别如下: 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阴者性情焦躁但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和眼角膜有斑,或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者眼窝内凹,或干涩视物模糊,或迎风流泪,或眼花,或色盲,或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神经炎。 3.肝阳亢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阴虚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阴虚者两腿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焦躁,处事不周;阴虚者办事心余而力不足。 二、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包括心脏和大脑。例如:心里想,不是指心脏在想而是讲大脑在思考。 心主神明是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对其它脏腑的功能起领导作用,气足血旺的人精神愉悦,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心气虚的人心悸,二目无光,兴致索然,重则厌食。 (1)心气足面有光华

五胀六腑功能图

五脏六腑的功能 五脏:心、肺、脾、肝、肾心包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心脏的功能: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间偏左的部位。通过不停地跳动,把血液输送到全身,供给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肝脏的功能包括: 第一,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变得无毒或者低毒。 第二,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容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相应地也很大 第五,免疫防御功能。 脾的主要功能是 1 主运化(运化食物,运化水液). 2 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溢出脉外.大肠的功能: 大肠长约1.5m,在空、回肠的周围形成一个方框。根据大肠的位置的特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三部分。

(1)盲肠为大肠起始的膨大盲端,长约6~8cm,(2)阑尾形如蚯蚓,又称蚓突,一般长约7~9cm (1)升结肠长约15cm,是盲肠向上延续部分,自右髂窝沿腹后壁的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形成结肠右曲,移行于横结肠。升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故活动性较小。 (2)横结肠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向左横行至脾处再向下弯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全部被腹膜包被,并借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中部下垂,活动性较大。 (3)降结肠长约20cm,从结肠左曲开始,沿腹后壁的左侧下降,至左髂嵴处移行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后面借结缔组织附贴于腹后壁,所以活动性也小。 (4)乙状结肠长约40-45cm,平左髂嵴处接续降结肠,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骶椎前面移行为于直肠。 直肠 : (1)直肠的位置及毗邻直肠为大肠的未段,长约15-16cm,位于小骨盆内 (2)直肠的形态直肠在盆膈以上的部分称为直肠盆部,盆部的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 (3)直肠的构造直肠壶腹内面的粘膜,形成2~3条半月状的直肠横襞,其中位于前右侧壁的一条,大而恒定,距肛门约7cm,相当于腹膜返折的水平。 大肠的运动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腑之大肠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属金、属阳。 大肠主传导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属整个消化过程的最后阶段,故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大肠这种重新吸收水分功能与体内水液代谢有关。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机体所需之水,绝大部分是在小肠或大肠被吸收的。 大肠在脏腑功能活动中,始终处于不断地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表现为积聚与输送并存,实而不能满的状态,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尤以大肠为最。 六腑之三焦

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 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 三焦能“通调水道”,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

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 ”,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的生理功能 脏腑是生化气血,通条经络,润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与气血,经络,皮肉,筋骨,精和津液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人体。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构成并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脏腑按其生理特点,分为脏、腑与奇恒之腑。脏,为五脏,即心、肝、脾、肺、肾;腑,为六腑,即胆、胃、大小肠、三焦和膀胱;奇恒之腑则为脑、髓、骨、脉、胆以及女子胞(子宫)。于此我们暂不提及奇恒之腑。 脏腑大况 心与小肠,心司神智、血脉,为生命活动的主宰。肝居于肋下,起藏血,疏通调气作用。脾与胃同于中焦,脾为阴,主运动及统血;胃为阳,主受纳,共同完成消化,吸收与供给其他器官能量。肺朝百脉,与心类似于君臣,心为君,肺为臣,以肺气辅佐血液运行。肾主藏静,主骨生髓,关系人的生长发育;肾同时主水、纳气,藏有的元阴与元阳为人生长发育的根本。 五脏具体描述 (一)心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靠左,脊柱之前。样子像朝下的荷花花苞,外面包裹有心包。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即心主神志,心主血脉。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为阳中之阳,主宰人的生命。与小肠相表里。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指心气调节推动血液于脉中循环,环绕周身流动。心脉直接相连、互通,为 一密闭体系。在心、脉、血这一循环体系中心为主导。若心脏停止,则生命终止。心火旺,则面红舌赤,舌尖深红而起刺;心气虚,则血脉虚,脉象无力;心脉塞,则面舌均较暗,可见紫青。 2.心主神志,指心主神明,即心藏神。广义之神指心主宰人的一切生理活动,狭义之神指 心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人的所有器官均在心的控制下彼此协调,以完成整体的生命活动。但需明确,心主神志,其实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为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心主神志正常,则精神十足,反应迅捷;反之则精神萎靡,思维迟缓。心主神志与心主血脉互相影响。 3.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 (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绪中的喜相关。喜一般认为是良性的,因此喜有益与心。但若喜乐过度则会损伤心神。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前半句指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后半句指心的盛衰可由面部观察而得知。 (3)心在窍为舌。指观察舌的表现,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状态。 (4)心在液为汗。指心和汗液有关联。通过主血脉和藏神的基础,司汗液生成与排泄,以调节人内外环境平衡。 个人理解:喜可以理解为激动,血液循环会加速,对心脏的负担就会加大,故欢喜过度易伤心。面部为血脉易体现之处,所以可以观察心的状态。舌为面部血管集中之处,易观察到血的状态进而看心。汗为血液的衍生物,亦可以观察心。 (二)肺 肺位于胸腔之内,横隔之上,分左二右三两肺五叶,是人体中位置最高的脏腑,因又称华盖。其性娇嫩,易染病,又称“娇脏”。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与大肠相表里。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资料讲解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 的关系

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神志,又称神明、精神。志为情志,亦属于神的范畴。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观点,认为神的含义有三:其一,泛指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包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其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感觉、动作等生理活动,为人类生命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即中医学中狭义的神。人的神志活动主要包括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和五志(即喜、怒、思、忧、恐)两个方面。 五神与五脏 五脏与五神的关系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以称五脏为“五神脏”。神魂魄意志是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属于脑的生理活动的一部分。中医学将其分属于五脏,成为五脏各自生理功能的一部分,但总统于心。 (1)心藏神:心藏神是指心统领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活动。魂、魄、意、志四神以及喜、怒、思、忧、恐五志,均属心神所主。故曰:·“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神气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是以心正则万神俱正,心邪则万神俱邪”(《类经·脏象类》)。 (2)肺藏魄:魄是不受内在意识支配而产生的一种能动作用表现,属于人体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即无意识活动。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以及躯干肢体的动作、新生儿的吸乳和啼哭等,都属于魄的范畴。故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魄与生俱来,“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灵枢·本神》),为先天所获得,而藏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藏气,气舍魄”(《灵枢·本神》)。故气旺盛则体健魄全,魄全则感觉灵敏,耳聪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一、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 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 1、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 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 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 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4、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 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手抖、腿抽筋、舌颤,若热之极点可引起肝风内动而抽搐。肝血充足,指甲红润,如肝血不足,则指甲变软、变薄。 胆的主要动能:储藏胆汁,胆病的主要症状是肋痛,黄胆,口苦,呕吐苦水。肝与胆互为表里并且肝胆相连,发病时常互相影响,所以治疗时也要同步治疗。 三:脾与胃 1、脾主运化: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 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使各组织能利用它作为滋养。另外,还能运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胡关系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 五脏:心、肝、脾、肺、肾;实质性脏器,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中空管腔,受盛、传化水谷和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形类似于腑,功能类似于脏。 ?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此即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总概括。 脏腑之中以五脏为中心,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从而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 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足、脉道的通利是保证心主血脉功能的三个条件。在这个系统中,心起着主导作用。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表现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若心火旺,则面赤舌红,尤其舌尖深红起刺,脉数; 若心气不足,则血脉空虚,脉象细弱无力; 若心、脉为淤血所阻,则面色与舌色均较暗、可出现青紫,舌上有紫色瘀斑,脉象涩

而不流利,有时可有结代脉 2)心主神明: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指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2 、系统连属 (1)心在志为喜(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4)心在液为汗心火上炎,可见舌质红赤,甚则生疮; 心血瘀阻,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可出现舌卷、舌强、失语等现象。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肺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3 )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作用,主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肺司呼吸二、调节气机 三、助心行血四、调节水液代谢 2、系统连属: (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液为涕(3)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4)肺在窍为鼻(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五脏六腑功能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 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鼻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 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 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六腑功能 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功能 肝脏 一、储藏血液——肝病会有血虚、血滞的现象,同样的,血虚、血滞也会引起肝病的发作。 二、五脏之冠——有一个强健的肝,就不容易患疾病。反之,若是肝衰弱,就容易生病,身体衰弱、易患感冒、喉咙发炎、淋巴腺肿大等,都是肝功能异常所引起。 三、厌恶拘束——肝有喜好舒畅、厌恶拘束的性质,所以精神上受到压力,肝就会动气、焦急,造成肝功能异常。更年期的障碍以及经理级的职业病,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肝病。 心脏 一、支配意识——就是思考、记忆、判断等精神状态。心支配神气,所以心患病时,就容易健忘、失眠,造成精神上的障碍。 二、支配血脉——心能支配血脉,所以它和肝一样,与血虚及血滞都有连带关系。

脾脏 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将食物的营养吸收,并分解成容易吸收的养分,输送到全身各器官。因为脾脏异常,往往会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营养不良,使身体消瘦。 二、支配肌肉、手、脚——身体过胖、太瘦或手脚冰冷,不想活动都是脾功能异常的症状。 三、支配血液——脾的功能衰退,就会造成血虚的现象和容易出血的情形。 肺脏 一、支配呼吸——空气经肺的呼吸作用进入人体内,供给所需的氧气。肺部异常有气喘、咳嗽等呼吸器官的疾病。 二、支配酸津液的循环——津液循环也在肺的支配下进行。肺若染患疾病,则肺部部会浮肿,皮肤会渐渐干枯。 三、支配鼻子——鼻窦炎、鼻脓症的发生,表示肺已有毛病了。 肾脏 一、储藏精气——精气有三种功能,其一为成长发育;其二是吸收食物中的养分,成为血气的来源;其三即支配生殖作用。肾有储藏精气的功

能,所以有人称肾是人生命力的测量器,老化现象的出现就是肾虚的表示。 二、支配体内水分——体内所有的水分都在肾的支配下。浮肿、停滞、尿崩症、排尿次数频繁等,都是由肾虚所引起的。 三、支配骨、耳、发——肾虚使人容易衰老,进而导致各种关节骨病,变弯、重听、头发脱落等现象的产生。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胃、肠等器官何时进行消化工作,何时停止,这些都由胆来决定。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睡眠,使所有的器官进入休息状态,需要相当的“决心”,所以胆虚的人常会失眠。 胃——能将食物消化成容易吸收的养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都是胃病的症状。 小肠——在摄取食物的养分时,便将它们分为水、气、血三种,然后输入各需要的器官。消化不良、下痢、便秘都是小肠方面的疾病。 大肠——承受各器官吸收后的残渣、然后排出体外。便秘、下痢是大肠方面的疾病。大肠发炎会使肛门红肿,甚至造成痔疮,导致肛门出血。膀胱——将体内的水分集中在一起,然后送到各需要的部位,再将多余

中医调理五脏六腑顺序 中医教你如何调节五脏六腑

中医调理五脏六腑顺序中医教你如何调节五脏六腑 一、中医养生五脏六腑如何调理一、五脏六字诀养生法我们都知道好听音乐是可以缓解人的疲劳,并且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的舒畅,所以说好听的声音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并且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发出声音来让我们的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哦。六字诀是我国传统养生功法之一,通过“嘘、呵、呼、呬、吹、嘻”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配合呼吸吐纳,可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特邀多位权威专家,教您学学这六字诀。二、多念“嘘”字,护肝六字诀中的“嘘”字功是护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练养肝“嘘字功”,不仅可以养肝明目,还有助于治疗眼疾、肝虚、肝火旺、消化不良,以及缓解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肝脏不好的人或者是肝脏的气血不足的人,一般都会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再要么就是经常手脚不方便、抽经或者是眼睛歪了。像这一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发声的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 1、口形: “嘘”字音xū。发音吐气时,唇齿微开,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舌尖放平,舌体微微后缩,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 2、做法: 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睁开,平视前方年老体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 3、呼吸法: 嘘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调节您的气息即可,之后就可以改为正常的呼吸节奏了。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还是需要坚持用鼻子来吸气,嘴巴来吐气。之后在来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让心情放松下来,最后慢慢的叩齿三十六下就可以了。嘘气后调息的目的在于补养体内正气,促进生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