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影像学:超声治疗学

医学影像学:超声治疗学

医学影像学:超声治疗学
医学影像学:超声治疗学

【超声医学总论】

目的要求

熟悉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知识,熟悉超声诊断应用范围,了解超声新技术、新方法,掌握超声临床诊断基础知识;熟悉心脏超声检查适应症;了解M型超声心动图的特点及常用超声探察区,掌握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常用超声断面的解剖和声像图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熟悉常见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

思考题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类型、常用超声断面的解剖和声像图特点

第一节诊断超声的物理特性

一、超声波概述

超声波定义声源振动频率〉2W赫兹(Hz)的机械波为超声波。

超声诊断所用声源振动频率一般为:1-10兆赫(MHz),常用为:2.5-5.0MHz

超声波的主要物理量1、波长(λ)在波的传播方向上,质点完成一次振动的距离,单位是mm。

2、周期(T)质点完成一次振动的时间

3、频率(f)单位时间内质点完成一个振动过程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4、声速(C)单位时间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距离,单位是m/s,人体软组织平均声速为1540m/s。

C=f.λ并与介质的弹性(k)和密度(cp)相关

超声波的方

向性①直线传播——可获定向传播的超声波束。

②在相同声源直径的条件下,频率越高,波长越短→束射性或方向性越强

声源、声束、声场与分辨

力1、声源:能产生超声的物体称为声源,通常采用压电陶瓷、压电有机材料或混合压电材料组成。声源由超声换能器发出

2、声束:从声源发出的声波,一般在一个较小的立体角内传播。其中

心轴线名声轴,为声束传播的主方向。声束两侧边缘间的距离名束宽

3、近场与远场:超声束各处宽度不等。临近探头的一段距离内,束宽

几乎相等,称近场;远方为远场

4、分辨力——基本分辨力和图像分辨力

(1)基本分辨力:

1)轴向分辨力沿声束轴线方向的分辨力。其优劣影响靶标在

深浅方向的精细度。分辨力佳则在轴向的图像点细小、清晰。通常

用3-3.5MHz探头时,轴向分辨力在1mm左右

2)侧向分辨力指在与声束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长轴方向

的分辨力。声束越细,侧向分辨力越好

3)横向分辨力指在与声束轴线垂直的平面上在探头短轴方向

的分辨力(又称厚度分辨力)

(2)图像分辨力:指构成整幅图像的目标分辨力。有细微分辨

力和对比分辨力

声速(C)单位为m/s。一般固体物含量高者声速最高,含纤维组织(主要成分为胶原纤维)高者,声速较高,含水量较高的软组织声速较低,液体声速更低,含气脏器中的气体声速最低

声阻抗(Z)各种回声图像主要由声阻抗差别造成。系密度与声速的乘积,单位为g/cm2.s

界面两种声阻抗不同物体接触在一起时,形成一个界面。

接触面大小名界面尺寸。尺寸小于波长时名小界面,反之名大界面

二、人体组织对入射超声的作用

反射【定义】超声波入射到比自身波长大的大界面时,入射声波的较大部分能量被该界面阻挡而返回,这种现象称之为反射

【特性】大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反射现象,使入射超声能量的较大部分返回至声源。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散射小界面对入射超声产生散射现象,使入射超声的部分能量向各个空间方向分散辐射。返回至声源的能量甚低。散射来自脏器内的细小结构,临床意义十分重要

折射组织、脏器声速不同,声束经过其大界面时,前进方向改变称为折射绕射又名衍射。声束绕过物体后,又以原来的方向偏斜传播

衰减系声波轴向振动与介质之间摩擦致能量消耗的结果,它与超声探头频率及声波运行距离有关。在正常及病理情况下,组织的衰减会发生变化

多普勒效应

当一定频率的超声波由声源发射并在介质中传播时,如遇到与声源作相对运动的界面,则其反射的超声波频率随界面运动的情况而发生改变,称之为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特性】多普勒频移与声速成正比。为获得最大血流信号,应使声束与血流方向尽可能平行(θ角尽量小)【方式】多普勒方程:fd=2fo×(V.cosθ÷c)

fd:多普勒频移;fo:发射频率;V:血流速度;θ:声束与血流夹角;c: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实际应用中fo:即为换能器(探头)频率;c:超声波在人体软组织中的平均传播速度为1540m/s

三、超声诊断原理

高频脉冲发生器→换能器(将电能转变为声能)→组织界面(反射)→换能器(将声能转变为电能)→接受放大装置→示波管→显示系统(显示图像)

换能器即为超声检查用的探头

四、人体组织的声学分型

(一)无反射型:液性组织(如:血液、尿液、心包积液、胸水、腹水、胆汁、羊水等)

(二)少反射型:基本均质的实质性组织(如:肝脏、肾脏、脾脏、心肌、瓣膜等)

(三)多反射型:结构较复杂、致密,排列无一定规律的实质性组织(如:乳腺、心外膜、肾包膜、骨骼等)(四)全反射型:含气组织(如:肺、胃、肠等)。

超声检查时使用偶合剂,就是为了防止探头与皮肤之间存在空气,影响探查

五、超声的生物效应

产生超声生物效应的主要物理机制有:热机制、机械机制、空化机制。

当超声剂量(声强)超出规定,将造成若干生物效应

第二节超声诊断仪器及方式

A型超声仪;B型超声仪;M型超声仪;频谱多普勒超声仪;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仪;三维成像超声仪;超声组织定征仪等

现多为双功或多功能超声仪

第三节超声治疗设备及新技术

国产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肿瘤系统(超声聚焦刀),系世界领先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超声医疗设备,已销往国内外

证实对肝癌、骨肿瘤、乳腺癌和软组织肿瘤治疗安全有效。还有超声消融;超声引导微波、激光、射频治疗肿瘤;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基因治疗等

【超声微泡造影剂】

●超声微泡造影剂是一种小于红细胞的内含气体的微球,可通过静脉注射随血流到达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可用超声实时监控,增强组织显影,提高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检诊血管病变等。

超声微泡造影剂可作为一种空化核,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将发生压缩和膨胀,当声能达到一定强度时,微泡可被瞬间击碎,增强“空化效应”,引起一系列生物学效应。超声波击碎微泡后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为其增强基因转染和局部药物释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声孔效应:是由于声空化伴随发生的冲击波、射流对细胞作用的结果,是“低功率超声辐照微泡治疗肿瘤”、“超声增强药物释放”和“超声基因疗法”的重要物理基础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药物或基因方式:①药物直接黏附在微泡表面(静电吸附);②药物嵌入微泡膜中间;

疏水的药物可混合在一层油脂层内,形成一层薄膜包绕气泡,其外包被着一层稳定的膜,在这种结合方式下,微泡可连接抗体,用于靶向释放药物。

第四节心脏超声解剖及探测方法

一、心脏超声解剖二、M 型超声心动图

原理

M 型超声心动图为一维超声诊断法,加入慢扫描锯齿波,使组织某一点的反射光点,从左向右移动扫描。纵坐标为扫描的空间位置线,表示深度(距离);横坐标为光点扫描时间。此法常与B 型超声合用,亦可单独使用价值定量诊断较好。主要用于对组织器官的形态学诊断,并可进行功能学诊断。系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成像

三、切面超声心动图

原理为B 型超声诊断法,也称二维超声心动图。辉度调制型。以不同光点表示界面反射信号强弱。反射强则亮,反之则暗。称为灰阶成像。可显示脏器二维切面的活动图像,为实时显像价值

定性诊断较好。主要用于对组织器官的形态学诊断,并可进行功能学诊断。系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成像探查区同M 型超声诊断法。有胸骨旁区(胸骨左缘3-4肋间)、心尖区、剑突下区、胸骨上区。常用为胸骨旁

心脏的长短轴与切面

【为便于理解,记住8个字:长短、前后、左右、上下】

①长短:指心脏的长、短轴。长轴:二维超声检查时,二维声束由心底至心尖方向切探,与人体的长轴

有30-45度的角度;短轴:二维声束由与长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切探

②前后:指二维超声探查心脏时采用的冠状切面

③左右:指二维超声探查心脏时采用的失状切面

④上下:指二维超声探查心脏时采用的横切面

为D型超声诊断法。系利用多普勒效应,使用各种方法显示多普勒频移的超声诊断法。可检测血流的速度和方向,主要用对脏器的功能学诊断

原理优缺点

脉冲多普勒

(pulse wave Doppler,PW)

用单晶片换能器放射超声脉冲,在一选定的时间延迟

后,接收回声信号(多普勒频移信号),并以灰阶方式显

示,在时间轴上展开。

优点:可定位检测;

缺点:不能检测高速血流。

连续多普勒(continous wave Doppler,

CW)

用双晶片换能器,一个连续发射脉冲波,另一个连续

接受回声,由于无发射延迟,探头接收的是整个声束通道

上所有血流信号的总和。

优点:可检测高速血流;

缺点:不能定位诊断。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以二维切面为背景,实时直观显示血流方向、速度和状态。【血流方向】红(朝向探头)蓝(背离探头)绿(湍流)【血流速度】以色彩的明亮和暗淡表示

(辉度越亮,速度越快)

【血流状态】层流的颜色单一,湍流为多彩镶嵌。

五、心脏腔内声学造影

这里指的是心脏腔内声学造影。我国王新房教授1978年提出了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证实安全有效

国内外学者还应用有声振白蛋白、维生素C、醋酸或盐酸与碳酸氢钠相加产生二氧化碳。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行右心系统声学造影。有利与了解心室内分流、反流和确定解剖部位。亦可进行左心声学造影

探头置于食管或胃底,从心脏后方向前扫查,克服了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局限性。有单平面、双平面和多平面探头,可探查到多个切面图像

七、其他超声心动图新技术

有彩色多普勒能量图;组织多普勒维超声;动态三维超声;心脏超声组织定征;心肌声学造影;介入超声等

八、心脏功能的超声测量

M型及二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反映心脏的形态学变化,能通过测量腔室大小、室壁运动等检测心脏功能。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测量心腔、大血管的血流速度、方向和分析血流性质。其综合应用可以全面、无创的定量估测或定性分析心脏功能。

(一)心脏收缩功能测定

应用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的收缩及舒张期内径、心室每搏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左室内径缩短率(FS)、室壁增厚率(△T%)等

(二)心脏舒张功能测定

二尖瓣前叶EF斜率可反映左心室舒张早期快速充盈情况;脉冲多普勒能很好评价心室舒张功能,主要通过E 峰峰值速度、A峰峰值速度、E/A比值等分析左心室舒张功能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归纳

第1 页共24 页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TX线的特性: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0.031~0.008nm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 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2血管照影 三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

医学影像学发展及应用作者:陈郑达指导教师:王世伟摘要:医学影像学在医学诊断领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过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对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很大的科学和直观的依据,可以更好的配合临床的症状、化验等方面,为最终准确诊断病情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应用在治疗方面。关键字:医学影像发展正文: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核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技术如心脏和脑的磁源成像和新的学科分支如分子影像学在不断涌现,影像诊断学的范畴仍在不断发展和扩大之中。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20~0.06)×10-8厘米之间。由德国物理学家W.K.伦琴于1895年发现,故又称伦琴射线。伦琴射线具有很高的穿透本领,能透过许多对可见光不透明的物质,如墨纸、木料等。这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可以使很多固体材料发生可见的荧光,使照相底片感光以及空气电离等效应,波长越短的X射线能量越大,叫做硬X射线,波长长的X射线能量较低,称为软X射线。波长小于0.1埃的称超硬X射线,在0.1~1埃范围内的称硬X射线,1~10埃范围

内的称软X射线。自从X射线发现后,医学上就开始用它来探测人体疾病。但是,由于人体内有些器官对X线的吸收差别极小,因此X射线对那些前后重叠的组织的病变就难以发现。于是,美国与英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寻找一种新的东西来弥补用 X线技术检查人体病变的不足。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科马克发现人体不同的组织对X线的透过率有所不同,在研究中还得出了一些有关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为后来CT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1967年,英国电子工程师亨斯费尔德在并不知道科马克研究成果的情况下,也开始了研制一种新技术的工作。他首先研究了模式的识别,然后制作了一台能加强X射线放射源的简单的扫描装置,即后来的CT,用于对人的头部进行实验性扫描测量。后来,他又用这种装置去测量全身,获得了同样的效果。1971年9月,亨斯费尔德又与一位神经放射学家合作,在伦敦郊外一家医院安装了他设计制造的这种装置,开始了头部检查。10月4日,医院用它检查了第一个病人。患者在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朝天仰卧,X线管装在患者的上方,绕检查部位转动,同时在患者下方装一计数器,使人体各部位对X线吸收的多少反映在计数器上,再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使人体各部位的图像从荧屏上显示出来。这次试验非常成功。1972年4月,亨斯费尔德在英国放射学年会上首次公布了这一结果,正式宣告了CT的诞生。这一消息引起科技界的极大震动,CT的研制成功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CT和MRI诊断新进展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是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CT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CTA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经肘静脉以 3.5ml/s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50~60ml;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术,CT值设为150HU~200HU。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VR)。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面显

示血管。 2.头颈CTA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明,合理应用CTA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CTA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82%~92%。颅内动脉的CTA能清晰显示Willis环及其分支血管。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系统,称脑CT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头颈CTA新进展-64排螺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3期以上外周静脉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CTA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CTA; (2)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根据程度可分为级:I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II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III级,椎动脉受压,管腔狭窄。(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特别是在颈动脉CTA;0.6mm~0.625mm层厚的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CT

医学影像学重点 自己整理的

5、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 的年龄。(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6、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的骨组织消失。(见于炎症、 肿瘤、肉芽肿) 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消失,骨皮质边缘模糊。 1、骨质疏松:指一定体积单位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 钙盐都减少,但故内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仍正常。X线:骨质局限性密度下降,骨小梁变细,间隙变宽。 2 骨质软化: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 量减少。X线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骨小梁和骨皮质边缘模糊 7、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 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3、骨膜增生: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形成骨膜新 生骨。通常有病变存在。X线:骨骼密度上升,骨皮质、小梁增厚。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 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9、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 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Colles’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答:Colles’骨折为桡骨远端3cm范围内横行或粉碎性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跌倒时,前臂旋前,手掌着地,引起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观察患肢呈银叉畸形、刺枪刀样畸形。 X线表现为:桡骨骨折远端向桡侧、背侧移位,掌侧成角,可见骨折线。常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和尺骨茎突骨折。 10、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 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11、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 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12、骺离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 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 13、肺野:充满气体的两肺在胸片上表现为均匀一致较为透明的区域称为肺野。 14、肺纹理:在充满气体的肺野,可见由肺门向外呈放射分布的树枝状影,称为肺纹理。 15、肺门角:肺门上、下部相交形成一钝的夹角,称为肺门角,而相交点称肺门点, 右侧显示较清楚。 16、原发综合征:原发性肺结核(Ⅰ型),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 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少数为成人。X线:典型表现呈“哑铃状”,包括: ①原发浸润灶②淋巴管炎③肺门纵膈淋巴结肿大 17、肺实变: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内的空气被病理性液体、细胞或组织所 代替,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泡性肺气肿、肺出血、肺结核、肺泡癌等。 空洞:是由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后,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的。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 医学影像实习心得体会1 时光飞逝!转眼间实习生活已经过了3个月,回想自己离开学校的那一刻,期待中带着一丝不安的心情,似乎还是昨天的事。从学校到陌生的医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然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会有些不安,上班的第一天,当我还没有来得急去熟悉这医院,我已经开始投入紧张的临床实习中。在实习的时间里,自己感觉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感觉受益匪浅…… 第一,对专业的认识。作为一名医学护理人员,我们不能停留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护理最重要的还是操作以及能设身处地的为病人解除病痛。在临床实习中,我真正看到了病人的疾苦,他们迫切的希望我们能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治愈疾病。我们要用爱心来关怀他们,同时也要用恒心来对待他们。 第二,我们要学会主动学习。临床实习不像在学校里学习,有老师天天讲课,有一大堆的作业,有源源不断的考试,而是一

切要自己主动去学,去做。在临床,学习的机会很多,所有的医务人员都是你的老师,只要带着问题去工作,我们每天都可以学到很多。常带着一本小笔记本,把每天的问题写上,问题解决后急时记录答案,定期整理笔记本。这是一个实用而简便的学习方法。 第三,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能带着厌倦和不平衡的心理对待实习。表面上我们是老师的小跟班,重复地做着跑腿的活儿,休息时间比老师少,累了也不被老师、护士长理解。但是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是对等的,我们常常要付出更多才会得到回报。只有勤于动手才能学到更多临床操作。每个老师都有她的性格,我们不能要求他们都能像我们期望中的那样来进行教学,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用不同的方式来向不同的老师学习,而不应该总是抱怨老师不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到更多临床方面的知识。 第四,同学之间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学习。离开我们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医院实习,同学之间更应该互相关心和帮助,不管我们的性格有多么的格格不入,都要相互包容,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是难免的,最重要的是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彼此之间都是亲人。学习上也要经常互相交流,把彼此的收获分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医学影像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 1 页共 24 页医学影像学应考笔记 第一章 X线成像 一、X线的产生与特性 X线的产生:真空管内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轰击钨靶时产生的。T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成像基础; 2荧光效应:透视检查基础; 3感光效应:X线射影基础; 4电离效应:放射治疗基础。 X线成像波长为:~ 二、X线成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 X线的特征荧光及穿透感光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显像过程 三、X线图象特点 X线是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一图像组成的,是灰阶图象。

四、X线检查技术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度不同,这种组织结构密度上的差别,是产生X线影像对比的基础。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器官,可以认为的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它的物质,使之 产生对比。 五、N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运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使血管清晰的成像技术。 @ 正常X线不能显示:滋养管、骺板 第2章骨与软骨 第一节检查技术 特点: 1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2骨关节病诊断必不可少 3检查方法发展快 4病变定位准确,定性困难需要结合临床。 一普通X线检查 透视、射片:首选射片,一般不透视。

射片原则: 1正、侧位; 2包括周围软组织和邻近关节、相邻锥体;3必要时加射健侧对照。 二造影检查 1关节照影、 2血管照影 三 CT检查(优点) 1发现骨骼肌肉细小的病变; 2限时复杂的骨关节创伤; 3 X线病可疑病变; 4骨膜增生; 5限时破坏区内部及周围结构。 第二节影像观察与分析 一正常X线表现:(掌握) 小儿骨的结构:骨干、干骺端、骨骺、骺板。主要特点是骺软骨,且未骨化。 成人骨的结构:干骺端与骺结合,骺线消失,分骨干、骨端。 四肢关节:包括骨端、关节软骨和关节束。软骨和束为软骨组织不显示,关节间隙为半透明影。

最新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教程文件

最新医学影像学重点总结【完整版】

医学影像学经典资料 名词解释 1、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骨骺与干骺端骨性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以时间(年和月)来表示即骨龄。 2、骨质软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含量减少,尤其是骨的钙盐含量降低,骨组织会发生软化。 3、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的骨膜新生骨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为骨膜三角。 4、假肿瘤征:绞窄性肠梗阻或闭袢样肠梗阻时,引起肠腔内充满液体,在腹平片上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5、龛影:胃壁局限性溃疡形成的凹陷为钡剂充盈,故在切线位时呈现局限性向胃轮廓外突出的钡影,称为龛影 6、天然对比:由于人体组织、器官的密度和X线照射方向上厚度的不同,在X线片上或透视电视屏上形成有对比的图像,这种自然存在的对比称为天然对比,即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7、IVP :静脉肾盂照影,根据有机碘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而进入肾小管,最后排入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使尿路显影。 8、脑膜尾征:见于脑膜瘤,在CT及MRI增强检查上邻近肿瘤的硬脑膜可见明显的强化 9、模糊效应:脑梗死后2-3周,梗塞区因脑水肿消失和吞噬细胞浸润,CT上密度相对增高而成为等密度。 10、介入放射学:在影像诊断基础上,利用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导向下,对疾病进行非手术治疗或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化和生理等资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技术。 11、肾自截:肾结核、病变波及全肾形成肾大部分或全肾钙化,肾功能消失。 填空题 1、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或信息来源是影像的图像; 2、影像的图像是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形如黑白照片一样;X线、CT图像反应人体相邻组织间的密度差别;MR图像反应组织间MR信号差别;超声图像反应组织间超声回声差别; 3、观察分析病灶时需注意:病变的位置、病变的分布、病变的数目、病变的形态、病变的大小、病变的边缘、病变的密度、信号或回声、病变的周围或邻近情况; 4、影像诊断原则:合理检查、熟悉正常、辨别异常、结合临床、作出诊断 5、x线本质为电磁波,特性:穿透性、感光效应、荧光效应、电离效应。 6、儿童长骨骨折的特殊类型是骺离骨折和青枝骨折。 7、MR对钙化和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X线和CT。 8、关节基本病变包括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 9、转移性骨肿瘤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10、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特征性表现是残存的骨破坏,大量的骨质增生,可有死骨形成。 11、食道钡餐检查的三个生理性压迹分别是主动脉弓压迹、左主支气管压迹和左心房压迹。 12、单纯性小肠梗阻的典型X线表现有梗阻近端肠曲胀气扩大和肠内有高低不等的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超出了传统X线摄影的 范畴,已经具备了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这些设备提供了巨大的信 影像信息,为临床提供大量的诊断数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影像学科和临床 医疗水平。本文谈了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史,归纳总结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260-02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应用工程学的概念及方法,并基于工程学原理发展起来的 一种技术,其实医学影像技术还是医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物理学的概念 和方法及物理原理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 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 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 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GE64排螺旋CT、上海DR、超声、核医学等。本文主要是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 1.1X线发现伊始即用于医学临床,基于X线的物理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人体组织间的密度、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的组织结构时,被吸收的程度不同,到达荧光屏或胶片的X线量有差别,就形成了黑白对比不同 的图像。X线检查首先是用于密度差别明显的骨折和体内异物的诊断,以后又逐 步用于人体各部分的检查。于此同时,各种X线设备相继出现[1]。 1.2计算机X线摄影,计算机X线摄影(CR)是使用存储荧光体技术的数字化X 线摄影技术,在传统X线机上就可以操作。它实现了X线摄影信息数字化,使数 字图像数据可用计算机处理、显示、传输和储存,优化了影像质量,突出感光趣 区的诊断信息,提高了X线利用效率。计算机体层成像,自从1972年英国工程 师Hounsfield发明了计算机体层成像(CT)并正式应用于临床以来,在近30年的时 间里,CT从最初每单层数分钟扫描、5~8分钟重建以及较小的象素、有限的图 像分辨率发展到今天的大容积多层螺旋扫描、每0.5秒旋转360度、实时图像重 建技术以及在轴、冠、矢状位上获得各向同性分辨率的图像,并从单纯的形态学 图像发展到功能性检查。 1.3后来基于人们对于质子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MRI设备用于临床。 其物理基础是磁共振技术。他通过测量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的MR信号,实现人 体任意层面成像。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 的 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 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 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西门子1.5tMRI 的软组织 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 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 性全身血管成像、脑弥散、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 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新进展 高勇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 100053 脑血管病(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VD )是一类由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因所致的脑部 疾病的总称。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数患者起病急、症状明显,由于 CT 的广泛应用,能得到及时的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 所以往往延误诊治时机。要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水平,就要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脑 缺血进程和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现代影像诊断学在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 CT 和MRI 诊断新进展 CTA 扫描范围可从主动脉弓到颅底或全脑; 50?60ml ;选主动脉层面,使用智能触发技 MPR 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 ,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 , MIP ) 和容积重组(volume rendering , VR 。应用机器配有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全 面显示血管。 2. 头颈CTA 应用现状临床实践表 明,合理应用CTA 能提供与常规血管造影相近似的诊 断信息,且具有扫描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势。报道显示颈动脉 CTA 和常规血管造影评价颈 动脉狭窄的相关系数达 82%?92%。颅内动脉的 CTA 能清晰显示Willis 环及其分支血管。 可以用于诊断动脉瘤、血管畸形及烟雾病或血管狭窄(图 1)。应用螺旋CT 重建显示脑静脉 系统,称脑CT 静脉血管造影(CT venography, CTV 。目前,此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病变的诊 断上已显示出重要价值。 3. 头颈CTA 新进展-64排螺旋64排螺旋CT 扫描速度很快,可完成 3期以上外周静脉 注入对比剂的增强扫描和大范围血管增强扫描成像,如脑、颈部、肺动脉、主动脉及四肢血 管等,可采集纯粹的动脉或静脉时相数据,这些都有助于对血管的观察和分析。而且它配有 高级血管成像功能与计算机辅助诊断相结合的病变发现和诊断软件,使其在血管成像方面的 优势更加突出。总结其在头颈、脊柱 CTA 上的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成像范围广,能很容易完成头颈部联合或长段脊柱、脊髓 CTA (图 (2) 可同时显示血管及其相邻骨结构及其关系, 如钩椎关节增生对椎动脉压迫, II 级,椎动脉受压迂曲,管腔无狭窄; 特别是在颈动脉 CTA 0.6mm ?0.625mm 层厚的 原始图 CT 值分为,富脂软板块(CT 值V 50HU )、纤维化 一、头颈动脉血管狭窄影像诊断 (一)头颈动脉 CTA 1.基本原理和方法 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 CTA )是螺旋CT 的一项特殊应用, 是指静脉注射对 比剂后,在循环血中及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峰的时间内,进行螺旋 CT 容积扫描,经计算机最终重建成靶血管数字化的立体影像。 扫描方式为横断面螺旋扫描,根据需要头颈 经肘静脉以 3.5ml/s 的流速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 术,CT 值设为 150HL ?200HU 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 2); 根据 程 III 级,椎 度可分为级: I 级,椎动脉平直,无压迫; 动脉受压,管腔狭窄(图 ( 3)可同时显示血管内硬化斑块, 像可 以清晰显示血管壁硬化斑块,并根据 3)。

医学影像学相关知识点

医学影像学相关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 螺旋CT(SCT):螺旋CT扫描是在旋转式扫描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连续平直移动而实 现的,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 线扫描的轨迹呈螺旋状,因而称为螺旋扫描。 2. CTA是静脉内注射对比剂,当含对比剂的血流通过靶器官时,行螺旋CT容积扫描并三维重 建该器官的血管图像。 3.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血液流动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对血管和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 一种无创造影技术。常用方法有时间飞跃、质子相位对比、黑血法。 4. MRS:磁共振波谱,是利用MR中的化学位移现象来确定分子组成及空间分布的一种检查方法, 是一种无创性的研究活体器官组织代谢、生物变化及化合物定量分析的新技术。(哈医大2009 年复试题) 5. MRCP:是磁共振胆胰管造影的简称,采用重T2WI水成像原理,无须注射对比剂,无创性地 显示胆道和胰管的成像技术,用以诊断梗阻性黄疽的部位和病因。 6. PTC: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在透视引导下经体表直接穿刺肝内胆管,并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管系统。适应症:胆道梗阻;肝内胆管扩张。 7. ERCP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在透视下插入内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再通过内镜把导管插入十二指肠乳头,注入对比剂以显示胆胰管;适应症:胆道梗阻性疾病;胰腺疾病。 8.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成像清晰的成像技术。 9. 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显影。 10. 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碘对比剂注入血管内,使血管显影的X线检查方法。 11. HRCT:高分辨CT,为薄层(1~2mm)扫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图像的检查技术 12. CR:以影像板(IP)代替X线胶片作为成像介质,IP上的影像信息需要经过读取、图像处理从而显示图像的检查技术。 13. T1 即纵向弛豫时间常数,指纵向磁化矢量从最小值恢复至平衡状态的63%所经历的弛豫时 间。 14. T2 即横向弛豫时间常数,指横向磁化矢量由最大值衰减至37%所经历的时间,是衡量组织 横向磁化衰减快慢的尺度。 15. MRI水成像:又称液体成像是采用长TE技术,获取突岀水信号的重T2WI,合用脂肪抑制技 术,使含水管道显影。 16. 功能性MRI 成像是在病变尚未岀现形态变化之前,利用功能变化来形成图像,以达到早期诊断为目的成像技术。包括弥散成像,灌注成像,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 17. 流空现象:是MR成像的一个特点,在SE序列,对一个层面施加90度脉冲时,该层面内的 质子,如流动血液或脑脊液的质子,均受至脉冲的激发。中止脉冲后,接受该层面的信号时,血管内血液被激发的质子流动离开受检层面,接收不到信号,这一现象称之为流空现象。 18. 部分容积效应层面成像,一个全系内有两个成份,那么这个体系就是两成份的平均值重建图像不能完全真实反应组织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19. TE 又称回波时间,射频脉冲到采样之间的回波时间。 20. TR 又称重复时间,MRI 信号很弱,为提高MRI 的信噪比,要求重复使用脉冲,两个90 度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范文 从学校到陌生的医院,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然而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会有些不安,上班的第一天,当我还没有来得急去熟悉这医院,我已经开始投入紧张的临床实习中。在实习的时间里,自己感觉确实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感觉受益匪浅……下面 就是带来的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医学影像技术实习心得1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

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 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医学影像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

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OO八?二OO九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23130006 课程名称生物医学工程导论主讲教师陈思平/汪天富评分 学号2006041034姓名涂远游专业年级大三工商管理(1)班 题目: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与综合而作出疾病诊断的一门学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它已由以前单一的,传统的X射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射线,CT,MRI及超声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形成了集医学诊断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一一医学影像学。至今,医学影像学科已成为医院中作用特殊。任务重大,不可或缺的重要科室,同时,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其它临床各学科的发展。 自从伦琴1985年发现X射线以后不久,X射线就被用于人体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这一新学科,并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至今放射诊断学仍是医学影像学中的重要内容,应用普遍。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 核共振成像(MRI)和发射体层成像(ECT),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与正电子发射体层(PET)等新的成像技术。这些成像技术都是通过数字化探测器,将X射线影像直接转化为数字化信号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将该影像还原在显示器上,由医生观察显示器而无需拍片。现在数字成像已由CT和MRI等扩展到X射线成像,使传统的模拟X射线也改成为数字成像。数字成像改变了图像的显示方式,图像解读也由照片观察过渡到兼用屏幕观察,

到计算机辅助检测(CAD )。影像诊断也试用计算机辅助诊断(CAD ),以减轻图像过多,解读费时的压力。图像的保存,传输与利用,由于有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而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使远程放射学成为现实,极大地方便了会诊工作。随着信息放射学的发展,远程放射技术作为传送图像信息的一种新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远程放射技术分别采用普通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纤电缆,激光与通讯卫星相连的微波发射装置和远程通讯系统传送图像。远程放射技术的应用在今后还会有更大的发展,采用远程放射技术进行医学影像的诊断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图像数字化,网络和PACS 得应用,影像科学将逐步成为数字化和无胶片学科。虽然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亦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以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都属于活体器官的视诊范畴,是特殊的诊断方法。 而近几十年来,由于微电子学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分子医学的发展,致使影像诊断设备不断改进,检查技术也不断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的形态成像诊断发展为形态成像,功能成像和代谢成像并用的综合诊断。继CT与MRI 之后,又有脑磁源图(MSI)应用于临床。分子影像学也在研究中。 影像诊断学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图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是医学影像技术取得的重大进展。利用图像引导技术可显示出器官的内部构造,便于脑部肿瘤。动脉肿瘤和其他缺陷的诊疗,增强了诊断和治疗之间的联系。用图像引导可缩小外科计划和实施两者之间的差距,结合先进的示踪技术,可在数字化的图像上测出外科器械的精确位置,使医生能观察到内窥镜或激光纤维之类的器械在体内的部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