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作者陶渊明。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二语文教材上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指示,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采取了复述法,圈注法,主体思维法,情景教学法,反馈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

在指导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回血,学生既学的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四、过程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诱导,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本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讲析重难点,美读课文,迁移运用五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

提问: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平、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以《桃花源记》导入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

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设计以下问题: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2、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3、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4、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明确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后指名学生朗读,学生初步感知。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引领学生把握几个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解脱、畅快之情,第三段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享受家园之乐的舒适、宽慰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彻底放下的旷达之情。

指导后,再指名一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引领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体会情感。

再次,老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体会诗人辞官归隐的欢悦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朗读,在书声朗朗中体味情感,品味语言。

3.讲析重难点

高中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美读课文

通过诵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课下进行背诵,打好坚实的古文基础

4.精读课文,评价赏析。

在通读全文以后,讨论完成内容结构图,并划分段落。

第一段(1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2、3段)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三段(2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6.总结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2. 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

3.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

4. 具有“赋”的文体特点。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出拓展问题:

自由讨论:有人说“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是如何理解的?

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五.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王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滕王阁序》是第六单元的收录的第二篇古代散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特点。《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在对偶音韵和谐,用典凝练典雅,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同时他的文简典奥也给这篇文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指示,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采取了复述法,圈注法,主体思维法,情景教学法,反馈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

在指导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回血,学生既学的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四、过程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诱导,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本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讲析重难点,美读课文,迁移运用,归纳小结六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大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背景介绍,作者介绍。(关于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

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这一环节的的设计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独特地感受,体验,和理解。

3,讲析重点难点。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精读能力,把握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将划分层次,明晰文章思路。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赏析重点段落

第一部分:1、作者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突出了那些特点?

2、对人物的描写用了那些词,照应了前文中的哪个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和宴会,先写地势和人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环境)

第二部分:(著名的写景段落)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写出来。(色彩变化之美,远近错落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扩展成百字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写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一反悲秋、注入超逸豪迈)

4、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赏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用大量的典故来叙事、抒情。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4.精读课文,情感体验。

让学生精读全文,用笔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要求独立完成人,然后让学生起立发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思考:文中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出拓展问题:

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6.归纳小结,教后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鉴赏品味,最后跳出课本,深刻的理解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残酷事实和必然性,以及文中主人公高尚的情操,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信息english,诵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鉴赏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正如我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做更多的探索。

五.板书设计

《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庄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的第一篇,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指示,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练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听情节、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教学重点]

1、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2、了解、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待”的思想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采取了复述法,圈注法,主体思维法,情景教学法,反馈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

在指导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回血,学生既学的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四、过程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诱导,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本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讲析重难点,美读课文,迁移运用,归纳小结六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语: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今天,我们学习《逍遥游》一课,来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庄子及其思想简介。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属于道家学派。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投影生字难词,通过做练习的形式,来强化掌握。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指导朗读,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全班朗读,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讲析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那我们看看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

提问: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要求学生能合书回答。)

明确:“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适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

4.精读课文,评价赏析。

让学生精读全文,用笔划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要求独立完成

人,然后让学生起立发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分类总结文言知识。通假字,特殊句式,一字多意,等等。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出拓展问题: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6.归纳小结,教后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鉴赏品味,最后跳出课本,深刻的理解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残酷事实和必然性,以及文中主人公高尚的情操,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信息english,诵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鉴赏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正如我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做更多的探索。

五.板书设计

《陈情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课题、作者:李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新课标的指示,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2.能力目标: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全文。

3.情感目标:品味作者在叙述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入地叙事陈情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采取了复述法,圈注法,主体思维法,情景教学法,反馈练习法,小组讨论法,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

在指导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回血,学生既学的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

四、过程设计

本着“教重启发诱导,学重思维感知”的教学原则,本课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讲析重难点,美读课文,迁移运用,归纳小结六个教学环节。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朗读指导

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行讨论、评价、指导。

3,讲析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分析课文。

同时提出问题:

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精读课文,评价赏析。

让学生精读全文,用笔划出自己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以及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做简单批注,要求独立完成人,然后让学生起立发言,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

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5.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提出拓展问题:

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6.归纳小结,教后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从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鉴赏品味,最后跳出课本,深刻的理解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的残酷事实和必然性,以及文中主人公高尚的情操,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信息english,诵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鉴赏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正如我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

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有法,但教无定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做更多的探索。

五.板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复习归纳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一、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二、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官职”,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三、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4)悦亲戚之情话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点、难点

1、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篇幅很短,内容理解简单,因此,可以用一节课时完成(45分钟),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一小段) 2、提问: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平、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以前,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最新《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 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1、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预习法。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 2、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 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读。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省教学能手 市特级教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省教学能手市特级教师 教学园地 11-22 1224 :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淄博十七中王淑英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课文。陶渊明。这篇文章也是2003年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时我抽到的课题。根据文本特点和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本文如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 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 (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 (2)重要虚词:以 (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根据本文为自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一课时内容,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作者远远瞧见家门便“载欣载奔”,可见因为能购归隐田园心中着实高兴。全篇围绕着作者的乡间生活写着归隐的乐趣,如顾盼园中之景的悠然自得,如春种秋收的田中之乐。然而文章欢愉的气氛中却不时跳出一两句让人恻然的言语,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或棹孤舟”,“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怀良辰以孤往”,“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等。在作者快然隐居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是人生苦短的慨叹,是世乏知音的孤寂,还有一丝有些犹疑的洒脱。 二、说教法: 1、自读法。《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自读课文,相对于本单元其他篇目,它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因此,这堂课可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大多能得到陶渊明是个高风亮节的文人,作者乐于田园的隐居生活等结论,针对其复杂情感的

《归去来兮辞》(并序)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并序)》的说课稿 陈宁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并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课时、教学过程、小节、作业设计、板书十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予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本必修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文本,鉴赏这篇千古美文,通过语言来把握文章的奥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掌握陶渊明诗文语言“平淡自然”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讲授、朗读、讨论等方法,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热爱田园生 活的欣喜之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 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的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积累文言常识和把握文章的情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两大重点。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

我的十分钟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第五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结合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文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3、诵读并背诵全文,疏通文章行文思路。 4、了解坐着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 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法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单元设置要求,我将主要运用诵读法、问答法和点拨教学法三种方法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以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回答在欣赏这首古筝曲时讲述了一种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接着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对陶渊明所做的定位来引入,回顾学过的田园诗文代表作(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题目,介绍“辞”的文学知识。 3、诵读课文,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共同感受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4、划分段落,思考问题,理清文章思路,归纳文言知识点。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及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品味作品之美。(1)陶渊明为什么要归去? 解读第一段:“心为形役”,注意本段文言知识点(胡、奚、是、非等)。 ——归去的原因: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2)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 解读二、三段:分组思考,合作学习。 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为一幅画面,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生活情趣。 ——归去的生活:闲适宁静,悠然自得。 (3)作者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 解读第四段:由木欣欣以向荣,作者心生悲叹,抒发的人生感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教师资格证面试高中语文说课《归园田居》说课稿(参考)

教师资格证面试语文说课 《归园田居》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其一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

2021年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归 去来兮辞》说课稿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 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法设计】 1、自读法。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堂设计】 一、导入

归去来兮辞 说课稿(背诵精华版)

5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今天上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板书《归去来兮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鲁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5课,与《荷塘月色》共同构成“走进自然”这个模块。本单元旨在在自然的怀抱里净化自己的灵魂,放飞自己的情感。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文言文,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此篇课文对帮助学生学习以后的文言文,树立高洁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这是他们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三篇文言文。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文言知识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是,相对而言,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还有所欠缺。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提高品位语言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辞官归隐的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和点拨法三种 (1)诵读法主要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小组齐读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2)讨论法主要是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点拨法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含义 2、学法:我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1)自主学习体现在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的过程中 (2)合作学习体现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的过程中 (3)探究学习体现在质疑问难,与文本深层次对话的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疏通文意,解决字词问题。 第二课时理清文章结构,学习论证方法,鉴赏语言。 本节课共6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会通过播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以《桃花源记》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在八年级,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它刻画了一个没有世俗纷扰、安逸闲适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同类题材的文章《归去来兮辞》。 (板书:陶渊明) 这样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感知作者、辞的文体知识和写作背景方面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我会加以补充 2、字词问题学生课下已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进行了梳理, 课上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就学生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识积累。 3、然后,请学生听配乐朗诵,思考问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辞官归乡 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提炼文章观点,初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一。

高中语文课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高中语文课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

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 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法设计】 1、自读法。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定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韩丽丽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板书题目)。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鲁人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的第一篇课文。它是田园诗派第一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写下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迷途折回”的喜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了农村的自然风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全诗情景交融、淡远潇洒、韵律悠扬、语言优美。这首辞体抒情诗,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高峰。该作代表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二、学情分析:刚刚进入高一,学生文言知识体系还不完善,但掌握文言知识是读懂文言内容的前提,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完善文言知识,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地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基于以上两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陶渊明的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重点的文言词语,如:谏、策、樽、觞、审、容膝、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眄、岫、盘桓、棹、窈窕、行、期、胡、奚、焉、曷、来、以;词类活用,如: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特殊句式,如: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3)了解作者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体会其高洁的志趣和乐天安命的生活态度。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法与学法:学习不是容器式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于此,我主要采用“五重发现”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展示、总结、拓展实现本文的目标 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 1、自学发现(课前预习) ①阅读学案中有关陶渊明生平、思想、归隐原因、归隐后生活的资料。 ②课前指导:指导学生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分清句读。学习文言文一般先言后文,指导学生再读文本,归纳、整理典型的文言现象。边读边思考:散文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看出来?勾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疑惑。让学生设计一个自己认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2、交流发现 ①小组内交流、共享积累的文言现象。 ②小组内交流、初步解答存在的疑惑,不能解决的疑惑留待全班共同解决。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重点是引导朗读和归纳文言知识。 1 课件展示表扬学案优秀的小组及个人。 2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其次,教师指导诵读,本文以六字句为主,按三拍读: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的情味。首句“归去来兮”应读出冲出牢笼、放飞心灵的畅快之情;末段首句“已矣乎”则要读出诗人参透一切的旷达之情。然后,让学生自由展示朗读,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第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是:《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陶渊明写的,文中描写了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课程的安排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据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依次是: 1、诵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这是我的教学重点。 3、把握陶渊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态度,这是我的教学难点。 古希腊学者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据此我将设计“字——词——句——篇”四步走的方式,教学课文,同时也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的语言特色及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及思维能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本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首先是第一个环节: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陶渊明的诗,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 这样的导入有助于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接着,我将顺势进入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据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我会让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作者和课文的资料,并对其进行适当补充。 其次,明确辞赋这一体裁及其特点。 再次,我会进行如何读抒情小赋的方法指导,三字句,二一顿;四字句,二二顿;五字句,二三顿;六字句,三三顿。随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重点字词,进行正音正形。 最后,我将帮学生疏通词句,总结出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三)紧接着进入重点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感情。 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在对文章的解读中,我将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将成立各小组,让他们合作探究以下问题: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心境又是如何? 我将引导学生找“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有二,一是田地将要荒废;二是自己的本心不愿出仕。此刻他的心境是自责的,另外,我还将引导学生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表明陶渊明的心境还是自悔的。“实迷

高中语文《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固的《苏武传》(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本课总共安排3个课时完成,现在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苏武传》(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4单元讲读课文。这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作品,他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傉使命的事迹,塑造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气势) 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之前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要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因此,我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相关文体知识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并翻译全文。 3、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翻译全文。 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点拨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理念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三步走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5min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责任。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提前告诉了学生本堂课将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展开,并给他们布置了学习任务,请他们借助工具书认真预习课文,理解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语法现象。)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归去来兮辞》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课时练习归去来兮辞并序(第1课时) 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基础达标]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答案D ; 解析A.“衡”通“横”。B.“孰”通“熟”,仔细。C.“曷”通“何”。 2.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答案C 解析景:日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答案D 解析D.均为连词,但前者表并列,后者表转折。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均为连词,于是。C.均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分)() A.悦亲戚之情话 ..于西畴 ..B.将有事 C.既窈窕 ..之得时 ..以寻壑D.善万物 答案D 解析A.“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B.“有事”,古指耕种之事,今泛指有事情发生。C.“窈窕”,此处意为“深远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 5.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3分)() A.眄庭柯以怡.颜B.或棹.孤舟 C.怀.良辰以孤往D.园日.涉以成趣 答案C 解析C.怀:留恋,爱惜。A.怡:使动用法,使……愉快。B.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D.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6.从文言句式的角度分析,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A.既自以心为形役B.为天下笑 C.遂见用于小邑D.鸟倦飞而知还 答案D 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D项为正常语序。 : [阅读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归去来兮辞 知识点整理说课讲解

十八归去来兮辞 一、基础知识 1、《归去来兮辞》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在任仅八十五日,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陇亩,不再出仕。 2、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 二、一词多义 1.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2.归 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 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到死) 3、心: 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4、夫: 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5、故: 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6、之: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7、奚: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8、委: 曷不委心任去留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交给) 9、寻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10、往

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11、以 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 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修饰,而) 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表目的,来) 12、而 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13.之 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 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 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