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功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功能

【学习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3、阐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正确区分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的过程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极少数特殊空间除外)。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途径:能量是以物质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主渠道向前传递的。

(5)能量流动过程图解。

2、能量流动的特点

单向流动: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

逐级递减:是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能量在流动中逐级递减的原因是:(1)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2)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其含义是指“在输入到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这里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应是指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

3、生物金字塔

4、能量的传递效率的理解与有关计算

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的含义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到下一营养级。如果按20%这一最高效率计算,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为100%计算,第二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20%×20%=4%……,第n 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能量的11

5

n -(若按传递效率为10%计算,公式为

1

110n -),由此可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1)设食物链A →B →C →D ,分情况讨论:

(2)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的传递效率不同时,相关问题解决思路为:设在A →B →C →D 食物链中,传递效率分别为a %、b %、c %,若现有A 营养级生物重M ,则能使D 营养级生物增重多少? 计算:M ·a %·b %·c %=X 。

此时不再涉及“最多”“至少”。 5、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现象

(1)生物富集

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线性,又称生物浓缩。

(2)生物放大

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放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是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6、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1)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系统,使能量得到多级利用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功能399160物质循环】

1、碳循环的过程

(1)概念:生命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运动。

(2)碳循环的过程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①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②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带有全球性;

③光合作用是CO2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

④碳元素通过细胞呼吸、微生物分解、化石燃料利用等途径返回无机环境。

2、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温室效应

(1)成因:大气中CO2增多

(2)危害: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一些沿海城市和国家面临灭顶之灾。

(3)防治: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的利用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要点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实例

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 (2)作用:决定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3)表现: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3.信息传递的作用或应用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①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②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③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当雪兔数量减少时,这种营养缺乏状况就会直接影响猞猁的生存。猞猁数量的减少,也就是雪兔的天敌的减少,又促进雪兔数量的回升……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周期性的数量变化。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

【典型例题】

类型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例1、(2015 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答案】D

【解析】

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都属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A正确;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还有热量消耗等,D错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

【举一反三】:

【变式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转变的顺序是()

A.光能→化学能→热能 B.热能→光能→化学能

C.化学能→光能→热能 D.光能→热能→化学能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应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然后依次再被各级消费者利用,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于无机环境中。

例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C错。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举一反三】:

【变式一】

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________。

(2)从能量流动的方向看,其特点是________。

(3)能量流经各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多,能量损失________。

【答案】(1)食物链(2)单向的,不循环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3)10%~20%(4)越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全面理解。本题中的第(3)小题,食肉动物的能量为800 kJ/(m2·a),约占植食动物总能量[4009 kJ/(m2·a)]的20%,而植食动物的能量大约占浮游植物总能量[39000 kJ/(m2·a)]的10%,由此可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

【变式二】

如下图所示食物链,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5.8×109 kJ,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 kJ,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_

B

【答案】4.5×107 kJ

【解析】E的能量一部分传递给B,一部分通过食物链传递给A,所以E的能量减去传给B的能量,剩下的能量传给A。传给B的越多,则传给A的就越少。所以B消耗E的能量用传递效率10%计算,即1.3×108/10%=1.3×109(kJ),E剩余的能量为5.8×109-1.3×109=4.5×109(kJ)。E的能量通过C传给A和通过D传给A所经历的营养级相同,且A得到的能量最少,传递效率用10%计算,为4.5×109×10%×10%=4.5×107(kJ)。

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例3、(2014 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答案】D

【解析】富营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反复性,而能量流是单向的,所以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故D项正确。

【总结升华】考查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概念。

【举一反三】:

【变式一】

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人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答案】B

【解析】DDT 是一种不易分解并能长期残存的农药。当人们施用DDT 时,真正落到植物上的大约只有5%,其余95%不是落到地面,就是在大气中漂浮,以后随雨水流入地下,或顺小溪流入江河,流归大海。随着大气环境作用和海水运动,DDT 被运到全球各个角落,然后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在各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起来。可见,DDT 已加人生物地化循环,故南极动物体内也会含有DDT 。

【变式二】

右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请据图回答:

(1)碳元素从B 流向A 、C 和从A 流向C 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

(2)图中B 为________;A 为________;C 为________;C 的作用是________,其代谢类型为________。

(3)B 的作用是________和________。

(4)B 、A 、C 均可通过________作用将________分解成________返回大气中。

(5)若B 为绿色植物,则a 进行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反应式为________,b 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反应式为________。

【答案】(1)有机物 (2)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释放出来 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 (3)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呼吸有机物CO 2、H 2O 等 (5)线粒体

C 6H 12O 6+6O 2??

→酶

6CO 2+6H 2O+能量 叶绿体 CO 2+H 2O ???→光能

叶绿体

(CH 2O)+O 2 类型三: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例4、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做过以下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丛林包围的屋里,一只雌性易大天蚕蛾扣在笼子里,周围撒满樟脑。尽管外面风狂雨骤雨,但还有几十只雄蛾扑向纱笼,此现象说明( )

A .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无线电波

B .昆虫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因为昆虫都具有趋化性

C .昆虫间通过信息联系,联系的媒介是阴雨天气

D .昆虫的雌雄个体间通过信息相互联系,这种信息是化学信息——性外激素 【答案】D

【解析】昆虫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它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并且具有挥发性,其作用是引诱异性个体前来交尾。这样雌雄性个体就可以通过化学信息联系在一起,完成生殖过程。

【总结升华】考查生物之间的各种信息。 【举一反三】: 【变式一】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息;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出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 .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 .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 .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各种信息的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分类是以传递信息的载体为依据来划分的,物理信息是通过物理因素、物理过程来传递的,如:光、声、温度、磁力等;传递化学信息的是一些化学物质,如: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是通过动物的特殊行为、动作这些“肢体语言”来传递和表达的。题干中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很明显属于化学信息。鸟发现天敌后,做出了很夸张的动作,强调的是特殊的行为,

所以属于行为信息。

【变式二】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植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答案】C

【解析】行为信息是指动物的一些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行为信息。而本题中的“南种北移”并非动物的行为。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 性知识点总结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

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网分析食物网时应注意: a 越复杂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动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不循环不可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a、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

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 (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动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注意: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将动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3.许多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6.起点:从开始。渠道:沿依次传递。去处:呼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 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传递效率为。 8.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的利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的部分。 9.组成生物体的等元素,都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下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所以又叫。 10.碳循环:①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②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的形式进行循环的。③绿色植物通过,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又把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体又被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 1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种类、、。13.信息传递的作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 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备注: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1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整理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 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 O 2、CO 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 维生素 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 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

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 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 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c.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 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汇编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单细胞生物在水环境中生活 2.体液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前者占体液的2/3,后者占体液的1/3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4.大多数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大多数血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生活的具体 的环境为组织液、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淋巴。 5.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排到外环境或与外环境相通的腔道(呼吸道、肺泡腔、消 化道等)的液体(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6.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相互渗透 7.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营养物质(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如尿素),气体(O2,CO2),激 素等。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的主要区别是后者有较多的蛋白质 8.溶液浓度越高,吸水能力越强,溶液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9.正常人的血浆pH为7.35—7.45,血浆的pH保持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的缓冲作用有关。血浆中 维持pH稳定的缓冲物质主要为H2CO3/NaHCO3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与内环境稳态相关的系统包括: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1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3.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14.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章动物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基本方式是反射 16.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来实现,反射弧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感觉由脊髓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感觉的形成只需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完整。 感受器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的功能是将感受器的兴奋传向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的功能是产生兴奋并对传入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传出神经的功能是将神经中枢的兴奋传向效应器 效应器的功能是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17.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和突起(轴突、树突)等部分组成 18.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到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19.(P18)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电位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刺激时,刺激 部位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由于兴奋部位与未兴奋之间有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膜外的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的电流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电流方向相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 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与HCO 3-、HPO 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 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突起 树突 轴突神经纤维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概念的形成——通过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认识并形成内环境的概念 人体结构、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的内环境(细胞获得营养和排除废物的媒介) 2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重点解决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关系。增加淋巴循环图,以便于学生构建出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的空间上的联系, 要点分析 一、体内细胞的生活环境 1.体液 2.内环境 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虽然也是液体,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关系

图1-1 4.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1)血浆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质、糖类、无机盐类、氨基酸、维生素、激素、抗体和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 组织液是血浆经过毛细血管滤过而形成的,其中各种离子成分与血浆相同,也存在各种血浆蛋白,但其浓度明显低于血浆。 (3)淋巴 组织液中的物质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因此淋巴的成分与组织液类似。与血浆相比,淋巴中水分的含量明显较多,另外,由肠道吸收的脂质绝大部分是经过淋巴运输而进入血液的。 (4)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溶液渗透压越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 二、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媒介。 图1-2 课外讨论 问题:血液的pH保持在7.35~7.45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正常的呼吸方式可以导致血液中酸—碱的不平衡,导致呼吸酸中毒(pH过低)和呼吸碱中毒(pH过高)。血液中存在三种缓冲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是碳酸氢根离子/碳酸缓冲体系。可以表示为:H2O+CO2肺H2CO3血液H+HCO-3 你知道如果呼吸太快、太深或者太浅会出现什么情况? 例题精解 例1.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例3.人体内的体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图1-3所示,根据图解回答:(1)C液体和D液体分别为________。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清单填空

第三部分稳态与环境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1、体液血浆 = (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用箭头图示画出)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二、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有、和个方面。 2、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3、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为,能保持稳定与血浆中的等离子有关。 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度左右。 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细胞可以直接与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同时又不断排出。 2、内环境与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和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外界的变化和体内活动的进行,都会使内环境的和不断发生变化。 2、体温: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但在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3、内环境的稳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叫做稳态。 二、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意义 1、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维持稳态的基础是。(1)直接相关的系统:、、、。(2)参与调节的系统:、、。 2、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最初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系统的调节。 (2)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和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现代观点:目前普遍认为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3、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的必要条件。 (1)正常的和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2)正常的和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吐槽牌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是水啊,满满的全是水啊!)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记住·是等·,而不是只有他们。。。)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Ps:上图表示的是。血浆和组织液两个是好基友,但是同时组织液和细胞内液是好基友。然后组织液单恋淋巴,淋巴单恋血浆(好复杂的关系啊~~~)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别问我为甚内环境居然是外液。。。要怪就去怪操蛋的生物学家吧。)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就当他们一个妈生的),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就当他生下来比较胖),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奇3武,奇4武。八班的妹子你们懂的。)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这货真心只需要有个印象就好~反正不会是氢氧化钠也不可能会是硫酸之类的,那东西都能拿出来调节的话,所有人都是superman了。)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骚年们,记住一个7就万事大吉了。)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老师们都比较喜欢用这些知识盲点坑人: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当年的大头奶粉就这样来的。)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组织水肿的一些原因啊: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必修三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2.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3.许多同学设计制作小生态缸,评价其设计制作水平的主要标准是() A.生态系统维持时间的长短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生态系统有机物积累的速度D.生态系统的成分是否全面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调节大气CO2平衡方面,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大于海洋生态系统 B.发菜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简单 D.生态系统在外界干扰作用下不受损害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5.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示意图,当一种生物的全部同化量来自两种生物时,且同化量各占一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 B.图中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是蛇 C.图中由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共3条 D.如蛇要净增重1千克,则最多要消耗绿色植物3 500千克 6.下列不符合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变草原放牧为圈养等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C.对濒危动植物进行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D.禁止利用生物技术对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和利用 7.2009年6月下旬,太湖某水域发生严重水华现象,水体发绿发臭,对渔业生产和居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