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论叔本华的生命意志

小地主

摘要: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认为,痛苦源于生命意志,源于不断循环往复的欲求。而现实中又恰恰多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因此,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悲观。只有对生命意志进行否定,通过禁欲主义,最后以死亡来灭绝欲求,以实现摆脱痛苦。然而,欲求是无法避免的,痛苦也就无法消除。但是,叔本华过分夸大了欲求的消极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的过程和程度,以达到对人本思想的宣扬。同时,他所宣扬的禁欲之路对于摆脱痛苦来说,也是一条狭窄之路。事实上,只有对公益的追求及主体社会内化的完成,才能真正摆脱痛苦,实现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生命意志;欲求;禁欲主义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表象是意志的客体化。因此,世界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一种无法遏制的盲目的冲动和无限的欲求,而意志欲求的本质是生命,即生存和繁衍。因此,生命意志又可以称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和痛苦是一致的,它是痛苦之源。同时它愈强烈,则痛苦愈深。

一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

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欲求的产生是因为不足和匮乏,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足,并且这种不满足只无止境的。每一次欲求的满足、结束都必然一个新的欲求的起点,导致欲求的循环不止。欲求的无限,使痛苦也无穷无尽。即使欲求的实现带来了满足,它也是暂时的。纵然欲求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它所带来的又是孤寂、空虚和死寂,它也同样是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同时,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愈显著。好比植物没有痛感,低等动物痛感微弱一样。因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痛苦的程度也越深。天才更加痛苦。“于是任何人生彻底都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之间消逝的”。[1][377]因此,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欲求之间、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是痛苦的,悲观的。但在现实的人类社会生活中弥漫的,又都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对欲求的不断渴望和追逐。当人们抱着这种理想和目的,去努力实现以后,他们发现得到的是更大的痛苦。它体现

了一种更为强烈的生命意志。同时欲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生命意志所带来的痛苦也必然随之不断加深。欲壑难填,使人痛苦、无聊无限。

二否定生命意志,摆脱痛苦的深渊

既然肯定生命意志是导致痛、悲观的本原,那么要摆脱痛苦就必须否定生命意志,抑制人的欲望,摆脱一切世俗的利益和欲求,去消除一切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理想和目的,抛弃一切理性和科学的观念以及以理性为基础的一切道德规范,而进入无我的境界。对于艺术的直观审视可以使主体摆脱生命意志的束缚,在“自失”的状态中实现一个纯粹的主体,使直观和直观者和二为一。所谓“自失”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观审的时候,在进行直观的时候,暂时忘却了其个体,其意志。但是,我们从“自失”的含义中可以发现,这种忘却个体、忘却意志是暂时的。因此,这种对于痛苦的摆脱也是一种短暂的、暂时的摆脱。如何实现永久的摆脱痛苦呢?叔本华认为唯一可行的、正确的途径就是走禁欲主义。

禁欲之路虽不同于艺术之路,但它同样需要通过直观这“清净剂”,即认识意志的本质。“生命意志之否定,亦即人们成为彻底的清心寡欲或神圣的东西,经常总是从意志的清静剂中产生的,而这清净剂就是对于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的认识”。[2][545]具体的说,禁欲行为包括自愿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寂灭三种。

自愿放弃性欲。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强烈的表现。性欲的满足、新生命的诞生就等于是延长里个人有限的生命,实际上是延长了个体的痛苦和空虚,是把生命肯定到死亡之后,肯定到无限期。新的生命就像是一只又上了发条的“人生之钟”,又给生命写上了一张“卖身契”,使痛苦不断循环,永无止尽。因此,放弃性欲就是拒绝了这种痛苦和空虚的无限制的传承,使人生得以解脱。

心甘情愿地体验痛苦。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一个净化炉,人只有在痛苦的炉火中经过不断的煎熬,受尽折磨之后,在体验到绝望之后,才会转向内心世界,苦思冥想,认识自己和世界。通过不断的忏悔、不断的自苦,以此来抑制、降低,直至灭绝意志,最终以死来达到彻底的绝欲,达到“不可动摇的安宁”,达到“寂灭中的快乐”。

死亡寂灭。就是前面所说的“和清心寡欲相伴随而不可动摇的安宁,是寂灭中的快乐”[3][546]。但是,这种死并不就是等于自杀。因为自杀从根本意义上说,

也是对生命意志的一种肯定。然而,我们知道,禁欲之路同样是充满痛苦的,是需要坚强的意志支撑的。事实上我们说,禁欲本质上也是一种欲求,它是一种对无欲的欲求。既然如此,禁欲也无法从本质上达到无欲的境界。因此,叔本华的禁欲之路也不是摆脱痛苦,实现超我无欲、无生命意志的正确可行之路。

三对生命意志的批判

在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中,关于生命意志是欲求之本,痛苦之源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人本主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其唯意志论的思想。但是在欲求的延续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痛苦的过程和程度方面,具有一种为了其思想意识而过分夸张的痕迹。具体的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欲求发展过程的夸大、极端化

叔本华认为,生命意志导致的欲求是无限的。虽然在“自失”中可以暂时忘却欲求、忘却意志,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满足之后新的欲求又产生了。从叔本华的欲求发展过程看,欲求的内容是不断加深的,即总是渴求更高的目标和满足。这种渴求越向上,其带来的痛苦也越深。这又恰恰说明了你的生命意志的强烈。因此,欲求好比一把无限长的梯子,越往上,越狭窄,也越危险。然而,事实并非完全按照叔本华所论述的那样去发展。从总体趋势上看,由于人性的自私,欲求的加重是必然的。但是在必然中又存在着偶然,即欲求的保持或倒退。究其根源在于有人无法忍受痛苦的煎熬,从而停止了对新欲求的渴求。欲求的倒退一方面是无法忍受痛苦,另一方面则是存在一种无为的思想,即返朴归真。但它与禁欲是不同的。禁欲需要超强的主体意志,是一条痛苦之路。同时,欲求的发展程度,还会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的限制。人们欲求的对象,只有与当时阶段的生产力相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例如古代的人不会欲求坐汽车、飞机。同样,一种满足现状的保守的社会文化,也同样限制着欲求的发展。另外,欲求在不同的阶级、阶层之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农民不大可能去欲求做国王,国王也不会去欲求做农民。因此,我们说欲求的发展是一把不断续接的梯子,一节代表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的欲求是有限的,但随着它的不断延续,欲求又走向无限。

(二)对欲求产生过程延续性的夸大

叔本华认为,欲求是不断循环往复的,具有即时的延续性,即一个欲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欲求就会马上继之而起。这就意味着中间是不存在间歇的。因此欲求的过程是连续的。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一个欲求的满足和新的欲求的产生这段时间里,存在着短暂的中断。欲求的原因是因为不足和匮乏,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足。因此,在新的欲求产生之前,必然会存在一段时间的欲求的中止,即感受到不足、匮乏和不满足的阶段。所以欲求的暂时中止是客观存在的。那也就以为着欲求连续性的消失。由此可知,欲求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缀满点的射线。在它只上的每个点,都在演绎着旧欲求的终结,新欲求的酝酿和产生。它是一个不完整的连续过程,是一种充满缺憾的完美。

(三)对痛苦的夸大

叔本华认为,由于欲求的连续无限,痛苦也无穷无尽。整个人生充斥着痛苦。同时,由于欲求内容的加深,痛苦的程度也必然会加深。但是我们已经知道,连续永恒不断的欲求中充满着无数的间歇,这意味着痛苦也是充满间歇的过程。如果这些间歇也同样是充满痛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痛苦是连续永恒的。按叔本华的理论,欲求的满足只能带来短暂的部分的满足,即使是得到了完整的满足之后,随之而来的也是痛苦、孤寂和厌倦。也就是说人们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妨以自己为例。当我们的某一欲求实现以后,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的是痛苦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第一时间感受到是幸福快乐。而且这种幸福和快乐是发至人的内心的,是一种真实的感受,尽管它是短暂的。同时,只有当人们完全感受完这种幸福快乐之后,人们才会产生新的欲求。而正是这种真实的幸福快乐,才是人们追求新的欲求的动力,使欲求的发展走向无限。因此,痛苦之路并非是单调之路,而是一条充满无数美好插曲的星光之路,在每颗星上都闪耀着幸福快乐之光。

(四)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求之路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中,欲求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但目的却是唯一的,即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追求自我的满足。因此痛苦的本原其实是私利。而事实上,对于那些追求公益和崇高理想的人来说,欲求的过程是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主体,融于社会,融于自然,在追求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脱。虽然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也具有一定时间阶段性,但是社会和自然是无限的。因此追求无限,幸福和快乐的实现也无限,痛苦的摆脱也实现了永恒。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理论,通过对欲求发展过程的剖析,揭示了痛苦产生的根源。即人的私利。对于痛苦的摆脱,叔本华提倡走禁欲之路,以实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达到无欲的境界。但是,欲求是无法灭绝的,无欲也是一种对欲望的追求。因此对欲求的否定是无法实现真正的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则是通过对公益的追求,个体的社会内化,使自我融于社会、自然之中,达到意志的超然。这样痛苦才会真正的永久的解脱,幸福才会永恒。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叔本华100句名言 (2)

叔本华名言100句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叔本华 ·人类幸福的两大敌人是痛苦和无聊。 ·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机利用时光。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孙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 ·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读书越多,留存在脑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读书多,他的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的黑板一样。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 ? 11.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叔本华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 · A certain amount of care or pain or trouble is necessary for every man at all times .A ship without a ballast is unstable and will not go straight. (Arthur Schopenhauer. Geman philosopher)一定的忧愁、痛苦或烦恼,对每个人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 ·具有伟大心灵的人,相对于他的心灵来说,永远是王。 ·人只有按照自然所启录的经验来生活。 ·愚昧无知如果伴随着富豪巨贾,那就更加降低了其人的身价。·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21. 不加思考地滥读或无休止地读书,所读过的东西无法刻骨铭心,其大部分终将消失殆尽。——叔本华 * 同在一个舞台上,有的人是帝王,有的人是臣子,有的人是将军,士兵或仆人和其他等等,他们彼此的不同只不过是外在的不同而已,但各种角色内层核心的实在性确是相同的,大家都是可怜的演员,对自己的命运充满着渴望与焦虑。 * 人的最高,永恒和丰富的快乐实在是他的心灵。 *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真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要姓杜得多。一种平静欢愉的气质,快快乐乐的享受非常健全的体格,理知清明,生命活泼,洞彻事理,意欲温和,心地善良,这些都不是身份与财富所能促成或代替的。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

谈谈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200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他被人们寄予很高的评价。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懂康德,他还算是一个小孩子。”可见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总结经验和理性主义,重新为哲学理出新方向及模式,奠下现代哲学基础。他是公认的近代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与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开创者。康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包含了“先验论”,包括“先验感性论”、“先验知性论”、“先验理性论”与“自由意志论”等。 康德所具有的人本精神,源于他的“自由意志”。因此,个人不受知识与欲望所影响的自由意志,乃是康德式人本的重要基石。康德用狭义的实践概念来讨论人类道德活动的基础。他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而不是经验论者和启蒙学者所说的感觉或情感。对于康德而言,理性是一种自发的能动力量,如果理性能够不受任何外在于自身的因素约束,这样的理性就是纯粹的,而纯粹理性的意义就是自由。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康德指出:在自然领域,一切都是被决定的,理性只能服从决定论和自然规律;但在实践领域,理性是自由的,不为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他还指出,人是理性存在者,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惟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而不是被迫地行善;惟有自主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被迫做出的事情,即不是善,也不是恶。康德认为,人生是痛苦的经线,纬线编织成的地毯,只有不死的精神和绝对的自由意志,才是值得追求的至善和人生境界;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永远不要将他人视为手段,要永远视其为目的。“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用他的“先验演绎”的形式论证道德存在的问题。他说:“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自由,使得道德成为可能,”康德从自由意志推出一种责任,推出一种普适原则下的个人责任。“人的自主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得人成为自由的主体。”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它本身就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的自由意志是一种属于人类自我的意志。 康德把自由的伦理意义阐述为“善良意志”。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的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也就不称其为自由了。康德认为的善良意志,就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意志。康德深化了“自由意志”的内涵。康德所讲的意志自由是完全不受现实世界物质约束的个人意志,是一种精神。善良意志是绝对自由的,因为它只以自身为目的,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包括社会的约束力、自然情感以及个人好恶等等方面的约束。善良意志以自身为目的,就要以摆脱了一切经验因素的理性规则为指导。服从规则与自由不是矛盾的,因为善良意志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叫自律。善良意志自己立法,自己守法,这就是道德自律。我们要全面把握康德的这种区分的关键是要看到,一方面,自由意志不但不取消自由的任意,而且是通过人的自由的任意表现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如果说自由意志是一个理性的事实,那么自由的任意则是经验的事实;另一方面,“只有存在者有了自由,亦即从肯定的角度被视为基于理性的根据而自我规定的能力的那种自由,他被设想为拥有相应的偏离理性规定的能力才可能是有意义的。”(引《康德的自由理论》)康德在他的道德公设中,把道德规律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进行了归结:人只有是自由的,道德才有立足之地。自由已经作为纯粹理性的现实、道德的先决条件。 对于康德这个观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体现,就是结交朋友,我们交朋友,都要先看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试论尼采的权力意志 摘要 尼采是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论者。他在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而发展为权力意志论者,他的这一主张又被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所承继。他的哲学主张,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哲学界的注意,然而在他去世后,却成为一种很有市场的思 想潮流,尤其是当代,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很大。他在继承批判叔本华“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上认为事物的生存意志除了求生存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求权力、求强大、求优势、求自身超越,真正的权力意志将对生命的肯定作为新的价值原则而建立,从而体现出它的创造性,因此在尼采哲学中,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因此只有准确把握权力意志论,才能真正理解尼采哲学。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哲学思想,是受古希腊古典文学、美学的影响而萌生,吸取了叔本华唯意志论思想,在批判一切,重估一切,否定理性主义,否定上帝的存在中逐渐形成的。尼采为了寻求人的本来面貌,放弃了对音乐的爱好而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他研究了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这本书。书中叔本华把世界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表面东西称之为表象,世界的运动变化都是由意志决定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大自然中的一切全都是意志客体化,是我们直观到的意志活动。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也就是延长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的意志又叫“生命意志”。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比作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他的唯意志哲学走上了一条从肯定人的生命意志而滑向消极人生的路线。尼采以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为出发点,加以改造、引伸、扩张,认为意志的无限延伸和尽头就是权力。他接受了世界运动和变化发展都是由意志决定的观点,用意志来对世界各式各样的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但是,他又不同意叔本华把意识作为消极无为,人在意识面前是顺应、否定、放弃的消极求生意志。他认为,人生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人们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 而要消除痛苦,不能采取逃避的办法,而要加强自身的权力,超过一切弱者,使白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尼采说,生命的本质是意志,它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本能的冲动和创造的力量,能够自我创造,自我扩张。他所谓的“权力”指的就是“征服”,支配和奴役他物的力量,是说生命具有自我扩张的能力。同时这里的权力是广义的,它指的是人不断地改善、扩大、增长、超越自身的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归结为追求政治权力的的意志。“权力意志”具有迷惑性,所以它也被翻译为“强力意志”。 尼采的哲学是乐观的,他倡导积极向上不断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人生。尼采的哲学是浪漫的,在他看来,人生可以是荒谬的、渺小的、艰辛的,但应该是真实的、自强的、任意的,因此是充满欢乐的。尼采主张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强调人不应该成为环境的奴隶,不应满足于“已经如此”的状态,而应该努力去追求和实现“应该如此”的存在。因此,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的创造力量,不断地克服困难,要不断地扩张和超越自己,这种力是生生不息的。尼采始终站在高处,他对自己没有恶感,也从不与人产生敌意,甚至从未惩罚学生。不惩罚学生据说是因为最懒惰的学生对他的课程也会“变得用功起来”。尼采是一个精神的强者,他“怀疑一切不自私的倾向及亲切友爱”的表示,他觉得那是“衰弱的象征”。他认为克服怜悯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后感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以优美的语言和一针见血的见地,揭示了生命中最真实的痛楚,给我们这个喧嚣的时代以居安思危的警示。阅读他的文字仿佛于浮躁中感受到一丝宁静,于狂热中焕发出一份清醒,于盲目中寻找到些许理性。他的很多思想观点于今天仍然具有丰富的价值。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就是,它告诫我们生活如此残酷,只有正视痛苦,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才能确定自己的世界,在这大千世界中站稳脚跟。 突然想到于丹老师曾讲过的一个故事:在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用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得不服气了,它们对佛像提出抗议说:“我们本是兄弟,来自于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那个佛像淡淡的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他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以成佛”。今天的社会给人的压力太大,只有一个人有效的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生命反张力。而叔本华所倡导的自我体验正是建立这种内心价值系统的一种方式。叔本华的一生也恰是历经挫折磨难、千锤百练,甚至千刀万剐后才功成名就,受到大众的认可和追捧。这正如他自己所言:“当人们变得老朽,生活的快乐和消遣就像秋天的落叶一去不复返了,也就在那时,名声才像冬青树一样开始萌芽”。 我想,要理解叔本华的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生平。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既然叔本华被奉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那么就一定有形成他悲观思想的客观原因。 阿尔图尔·叔本华(1788——1860),19世纪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但泽(今波兰)一个世代为商的家庭。早年在法国受教,后随父母游历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1809年进入哥亭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1814年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182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讲师,又因与黑格尔竞争惨败而离开讲坛,靠父亲遗产过离群索居的生活,死于法兰克福,终年七十二岁。他的主要著作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叔本华的父母是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老叔本华比约翰娜(即叔本华的母亲)大二十岁。老叔本华生性耿直,坦率得吓人,对违背他心愿之事从不假以辞色,哪怕是国王。而约翰娜则生性活泼,喜欢交际,又极富才情。由于性格和年龄的差距,夫妻二人的关系并不和谐。约翰娜经常在家中举办沙龙聚会,以其高雅的风度、机智的谈吐、高超的交际手腕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这让沉默寡言的老叔本华妒火中烧。妒忌也是最终导致他从汉堡家中阁楼上摔下来而死于非命的原因。叔本华深知忌妒之害,他在《论生命悲剧哲学》一书中指出:“忌妒是人的天性,……但却是幸福生活的大敌。”“至于忌妒,我们可以认为是针对别人的。如果我们遭到别人的忌妒,应当永远记住:没有哪一种仇恨像忌妒而引起的仇恨那样难以和解,我们应该小心谨慎,避免遭人忌恨,并且,正如其他许多形式的不幸一样,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浅谈自由意志

浅谈自由意志 ———读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有感 10029010 庄莹盈自由意志的提出,首先我们应明确其概念。自由意志(free will)是一个哲学信条,它认为我们的选择最终取决于我们自己。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构成自由意志的主要架构包括宗教、伦理、心理、科学等方面,举例而言,在宗教范畴,自由意志可能意味全能的神并不以其力量掌控个人的意志和选择;在伦理学,自由意志可能意味个人在道义上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心理学,这意味心灵控制身体的部分动作;在科学领域,自由意志可能意味身体的动作,包括大脑在内,不全由物理因果所决定。 显然通过以上定义,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依然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但又很难将这个概念准确的描述清楚,只能说它来自于一种强烈的直觉。如果尽可能粗略的表述自由意志论的观点,那就是:相信自己的行为是完全是自由的,不被某种力量所约束,也不可能被预测。 根据文献和参考资料的查阅,在粗略阅读奥古斯丁的《论自由意志》一书后,仅就个人观点分析,所谓“自由意志”其实包含两层意思: 1.人的动机或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 现在有个人说:“我每天大约睡觉8小时。”其实这句很寻常的话,在一定程度上就违背了该层自由意志论。也就是说,既然人的行为不受任何“物理定律”所约束,可当事人却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一条有章可循的“规律”——每天睡觉约8小时。在生活中,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你告诉别人:我喜欢吃苹果。其实就是等于用一条不算太严谨的“物理规律”,框住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但是,假如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几乎找不到决定式的规律可言呢?比如街头有一个酩酊大醉的酒鬼,摇摇晃晃东倒西歪,你无法知道他下一步迈向哪里。但此时有一个好事的统计学家路过,发现这个酒鬼随机行走的步伐符合某种正态分布,甚至还可以计算出酒鬼步长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现在即便一个人的行为是高度随机的,其实还是可以给出一种统计式的“物理规律”来描述他的行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自由意志理论发展简述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自由意志理论在历史上的发展,结合现代物理学背景下,探讨了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说明相容论和不相容论都存在不同的理论困难,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自由意志问题仍然会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 自由意志是相信人类能选择自己行为的信念或哲学理论(这个概念有时也被延伸引用到动物上或电脑的人工智能上)。通俗的说就是人不完全由大脑控制,人的自由意志拥有对人自身的最高管理权限,超过大脑。 自由意志一直是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话题,几千年来一直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没有定论,其根本的矛盾在于,从内在的观点看,我们对于自己的行动有自主感,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但是从外在的观点来看,世界的构成是物理的,而物理世界的因果规律是封闭的,一切都是被决定,不存在自主性。 古希腊哲学家对自由意志有了自己初步的见解,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是向善的,只要他明白了善的知识,他就会停止作恶,趋向于善行。柏拉图认为灵魂的理性部分需要控制低等的激情和行动。亚里士多德则说“所以道德性依乎我们自己,过恶依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有权利去作的事,也有权利不去作。我们能说…不?的地方,也能说…是?。如果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不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如果不做高贵的事情,在于我们,那么,做可耻的事情也在于我们。”人既然有行善的自由意志,也肯定有作恶的自由意志。虽然都是唯物主义者,伊壁鸠鲁跟德谟克利特对此却持有相反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到,伊壁鸠鲁认为人的灵魂是有原子组成的,这些原子具有脱离直线做偏斜运动的倾向,那么人的行为也有可能脱离命定的必然性,获得意志和行为的自由。德谟克利特认为人被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觉妨碍了对必然性规律的认识,感性世界只是一种主观假象。 西方中世纪是被宗教神权统治的时代,基督教对自由意志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解释,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神正论中把世界上的恶分为三种,物理的恶、认识的恶、伦理的恶。他认为前两种恶是因为世界缺乏完善性造成。而伦理的恶,则是自由意志的代价,人因为选择善或恶而受到上帝的奖惩。 中世纪的哲学家对此也多有论述,斯宾诺莎将人类的自由意志比为一颗自己选择了飞行路线与落点的石头,他写道,“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人们会相信他们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意志和欲望,但忽略了致成因素。”斯宾诺莎的一切都受逻辑必然性支配的观点断然否定了目的论,进而也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这是莱布尼茨绝对不能接受的。他认为“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由无数精神性实体单子所构成,而人作为较高级的单子,是具有自由意志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康德对此有系统的论述,康德立足于人的本性, 提出了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从自然事实层面的外在自由即经验自由和价值层面的内在自由即道德自由两个层面上追问了自由的本性。这两种层面上的自由统一在人这一矛盾主体之中。康德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把“我”作为实体而否定人的自由的观点。并设立了三条基本的道德规律, 他认为只要揭示了道德规律也就展现了自由意志的规律, 所以这三条道德的规律是从不同的方向指向一个共同的中心,自由。他们分别是先验的自由、实践的自由和自由感三个层次。他认为,自由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超越时空的,超越因果律之外的,它不被外在的任何事物机械地决定。因此在康德看来,人的每一瞬间都可以自由选择。 到了近现代哲学,自由意志问题的讨论更加复杂化,在自由意志和决定论问题上一共存在下面几种观点: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

我所知道的叔本华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始祖。他出身于但泽(今属波兰)一个银行家家庭,1809年入哥廷根大学学习医学,后对哲学感兴趣。1811年转入柏林大学专攻哲学,听过费希特的课,1813年以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耶拿大学博士学位。 因家境富有,他不必为生计奔忙,一生潜心著述。只有1820年和1826年两度试图在柏林大学开课,均因找不到听众而失败。 1819年,他出版了自己最重要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几乎无人问津,直到三十多年后,人们才认识到他的哲学的价值,他的声望在他70岁时达到顶点,两年后他死于肺炎。 叔本华最重要的思想是他的“唯意志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两句话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他认为“意志”是高于一切的,个体的“意志”即是他“世界”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表现,思想也是意志的派生物。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他把理性置于意志的支配之下,认为意志统率知觉、记忆、想象、判断和推理,人的思想、理性应当服从神秘的、无从解释的意志。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叔本华对于意志的强调又引出了他的“生命意志论”。叔本华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生命意志是痛苦的本原,由生命意志产生的欲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一次欲求的满足、结束都必然一个新的欲求的起点,导致欲求的循环不止。欲求的无限,使痛苦也无穷无尽。即使欲求的实现带来了满足,它也是暂时的。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摆钟理论,认为人生就像一个摆钟,在欲求之间、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地来回摆动(同时他也说过人类幸福的天敌是痛苦与无聊)。意志的本质就是挣扎,它没有目的、没有满足,欲望的暂时的满足也立刻导致空虚无聊,导致进一步的欲望和挣扎,欲壑难填。所以人生本质上就是无休止的痛苦。 由生命意志便可以引申出他最广为人知的“悲观主义”。既然世界本质是某种无法满足的欲求,那么世界就无法脱离其痛苦的本质。于是叔本华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妄,只有痛

解读电影《夜宴》中的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

【摘要】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19世纪西方悲剧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电影《夜宴》取材于西方经典悲剧作品,电影设置了婉后和太子两位悲剧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对叔本华唯意志论悲剧观进行了冯小刚式的阐释。对电影进行西方悲剧理论视角上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影片。【关键词】《夜宴》;唯意志论悲剧观;叔本华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139-02一、叔本华唯意志论主义基础上的悲剧观叔本华的悲剧学说是以其生存意志论为哲学基础的,在其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明确提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两个根本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适用于一切有认识功能的物种,而作为高级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可以将其作抽象的哲学思考。哲学意义上的“表象”是针对“表象者”而言的,山川河流只是人的山川河流,日月星河只能是人的日月星河,没有人这个“表象者”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存在,依旧“同归于寂”。“整个世界只是一种与主题有联系的客体,是一种直观者的直观,也就是一种表象。世界万物的存在都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没有主体就无所谓世界,因而就无所谓“表象”。有了主体才有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表象。”①由叔本华的另一个哲学命题“世界是我的意志”,而世界是人的世界,他推导出了作为“表象”主体的人要认识世界就必须认识人自身的意志的结论,至此叔本华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叔本华式的本体论哲学理论构架――唯意志论主义哲学体系。在此本体论基础上,叔本华提出了其非理性直观认识论的观点。叔本华认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全面认识生命意志世界的本质,欲望、激情、意志才是认识的强大动力,世界的本原是意志,意志决定了万物。“意志”是无法用理性控制的盲目冲动,即所谓的生存意志。正如叔本华所说“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这恰恰导致了叔本华走向了唯意志论主义,体现在人生伦理层面上为人生痛苦论。人生痛苦论不仅是伦理上的,并且具有本体论上的含义。无穷的意志产生无尽的欲求,无尽欲求的无法真正满足产生痛苦,三者成连环的闭合状态,即是叔本华所谓的人生来痛苦理论依据。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完全可以和不能解除的口渴相比拟。但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也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②人的本质在于痛苦,其本源在意志的无止境,其特点在于欲求本身非满足性,所以人生来就是来受苦的,这是从意志推论出欲求,欲求得不到满足进而产生痛苦的结论。任何一部生活史就是一部痛苦史。二、电影《夜宴》的人物形象设置凸显了叔本华唯意志悲剧观的精髓(一)无鸾:塑造忧郁太子形象对人生痛苦论进行正面解读影片《夜宴》中,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悲剧色彩,影片中的悲剧主角所赎的不仅仅是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所犯下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电影《夜宴》描述了人性与欲望的同时并将其塑造得合情合理,更加突出了意志同自身矛盾冲突的悲剧本质。叔本华的悲剧观从本质上反映出意志同人自身固有的矛盾和冲突。意志以同自身的天然分裂来展示人生的痛苦、不幸和灾难的理所当然,借以唤醒人们对生存意志的否定,而采取顺从、退让的态度,心甘情愿地赎那与生俱来的原罪。在五代十国的年代,权利斗争异常惨烈,政治手腕强硬、果断坚决的人物才能在复杂的朝廷争斗中存活下来,而影片把太子无鸾设置成与主流权力斗争格格不入的人物形象。他深受中国古代伦理纲常思想的制约,使得其忧郁和软弱的性格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太子无鸾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鸾”指凤凰之类的神鸟,也就是女性的象征。“无鸾”这个名字饶有趣味,且隐含隐喻,预示着他本身就是一个忧郁软弱的人物。当父皇迎娶自己心爱的人婉儿时,他没有反抗,也无法面对情人成为自己母后的事实,于是隐遁在吴越竹林里习武弄歌,实则消弭意志。三年后,他的叔叔“杀父娶母”,婉儿再一次被夺走,他也没有实际行动,采取了顺从和退让的态度。软弱又阴沉的太子内心是复杂和挣扎的,比如他曾去市场找毒药复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叔本华及其唯意志思想 一、生平及著作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出身于但泽(当年德国的但泽市,现为已成为波兰的格但斯克了。)的一个大银行家家庭,是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l809年起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改学哲学,跟G·E·舒尔曼研修柏拉图和康德著作。 他为了向费希特学习,由哥廷根大学转到了柏林大学。l811年向柏林大学提交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逻辑必然性,根据认识的充足根据律,一旦我们承认了前提,那么我们必然绝对地承认其结论。2.物理必然性,根据因果律,只要出现原因,结果肯定毫无疑问地随之而来。3.数学必然性,根据存在的充足根据律,在正确的几何定理中所陈述的任何一种关系,都确实是该定理确定之关系,而且每一个正确计算也是不可辩驳的。4.道德必然性,根据这种必然性,每一个人,甚至每只动物,只要产生一个动机,就得被迫去做符合个体生来具有且不可改变的特征的事情。)由这篇论文,他1812年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24岁。 后来在魏玛他母亲的文学沙龙里结识歌德,非常崇敬歌德。而且在F·迈耶尔的指导下,开始研究印度哲学和佛学,尤其受到印度哲学典籍《奥义书》中悲观厌世思想的影响。 从1820年起,叔本华在柏林大学任讲师,讲授“整个哲学或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的精神的学说”,中间有一个趣闻,就是曾经公开与黑格尔同时开课争学生,但听课者从未超过三人。1822年被聘为副教授,因为当时的影响力确实赶不上黑格尔,所以一愤之下就辞职了,因为是祖上是大银行家出身,所以后来就靠着丰厚的遗产来生活。从l831年开始定居于法兰克福,直到逝世。 叔本华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文论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著作中。他的主要著作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1814) 、《视觉和色彩》(1816)、《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等。 二、意志论思想 叔本华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从黑格尔的对立面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我们知道,黑格尔把理性推向了极致,并且建立了体大思精的理论体系。他的名著包括《精神现象学》(1807),此书标志着黑格尔从谢林的追随者到独立创立哲学体系的转变;《小逻辑》(1812-1816),在这部书中他系统地阐明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三卷本的《美学》讲演录中,表达的也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主题和价值取向。黑格尔成为西方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而叔本华则认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有理性所不能达的境界,而且这种理性不能达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 这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应该如何来命名呢? 叔本华把它归结为“意志”,强调以“意志本体”取代“理性本体”。 也就是说,黑格尔将理性、理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或最高形式的存在;而叔本华则认为意志才是存在的本质,是第一位的。 实际上,对于叔本华的观念,并不难理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西方哲学美学中的理性主义传统经历了一统天下的辉煌之后,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已渐渐地暴露出它的弊端,西方社会日益暴露出理性所带来的技术进步与道德水平下滑的矛盾。人们对理性主义的观念开始动摇。特别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累积的矛盾加深,理性的力量也

尼采和叔本华的人生观比较

叔本华和尼采的人生观 唯意志主义是一种把人的意志绝对化,神秘化,把意志看成是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本质,认为意志高于理性的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哲学学说,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开创性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叔本华,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个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家,也是一个极端的悲观主义者。唯我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构架,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构成了其哲学思想的全部。他就是从唯意志论和和反理性主义走向了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尼采,是著名的意志主义哲学家,其哲学是直接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的,他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但他反对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的悲观遁世思想,不过并不否定人生是痛苦和无意义的论断。在他看来,“人生是多灾难的,而且常常是无意义的”①,这使人生陷于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人生就是恐怖的“苦海”。 二者的人生观都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其最大的不同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尼采的人生观是积极悲观的人生观。尼采人生观是叔本华人生观的发展。 一叔本华的人生观叔本华的人生观是一片悲天悯人、爱莫能助的凄凉景象,他把人等同于动物和其它万物;把意志、欲望和激情看作是人的本质; 他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欲求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持了乞丐的生命,以便明天延长他的痛苦。今天消除一种痛苦,明天会有千百种痛苦接踵而至,如性欲、狂热的爱情、嫉妒、仇恨、恐惧、好名、爱财、疾病等,意志发展越高,痛苦就越显著。知识的发展也不能解决痛苦,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所以越有知识就越痛苦。他也把人生比喻为一种苦难,一种原罪,一场悲剧,每个人都是这场悲剧中命中注定的悲剧演员。他还把人生比喻为一个肥皂泡,它是空空的,可人们却争着要把它吹的大大的,其结果是幻灭。还认为人生是无聊的。他说:“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就是人生的两种终极成分。”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禁欲行为有三种:一是自愿放弃性欲,因为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的表现,自愿放弃它,是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二是甘愿受苦,因为痛苦可以使人感到绝望,从而转向内心世界,净化人的原本贪欲的灵魂,达到神圣境界。三是自愿以死来达到彻底禁欲,灭绝意志,达到彻底的安宁,寂灭中的极乐。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二尼采的人生观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他说:“每部真正的悲剧都用一种形而上学的慰藉来解脱我们:不管现象如何变化,事物基础之中的生命仍是坚不可摧和充满快乐的。”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实用主义的主要论点是: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辩证关系

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辩证关系 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决定论的直觉观念可以这样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剧照是现在,影片已放映过的那些部分构成过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构成未来。在影片中,未来和过去并存;在和过去完全相同的意义上,未来是确定的。尽管观众可能不知道未来,每一个未来事件原则上却毫无例外地可能是确然已知的,恰如过去一样,因为未来存在的意义与过去存在的意义相同。实际上,制片人――造物主--会知道未来。 非决定论(Indeterminism)的最基本要素是相信自由意志。它认为个体有作出各种选择的自由,人们可以预测他自己行为的结果,能够自己决定如何去运作,例如根据他们自己利已的目的去牺牲公众的利益。它强调所有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负有责任的个人所决定的。大多数社会的法律和大多数教会的教条,特别是犹太-基督教教条都是基于个人负责的观点, 作出惩罚的结论. 心理学家们在这场古老的争论中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严格的行为主义者持严格的决定论的观点,而那些持存在主义观点的心理学家则成了非决定论者。然而,有许多心理学家都持骑墙的态度:认为决定论作为科学研究,不过在具体操作中也可以运用非决定论的观点。 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 两派对问题的主张是各说各话,像这样再争论一千年也不会有结果。换个角度让我们辩证地看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就会找到了它们和谐共处之道。地球人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上每一片土地,从球的意义上讲,都将有一定的曲度。但可能由于曲度太小,我们人类分辩率太低,总认为我们看到的地面是平的。而且很多时候当做平面处理更适合人类的生活。有人写书“世界是平的”,又有人写书“世界是弯曲的”,都来比喻评说今天全球化当下人们生活的社会学原理。这其实就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法。地球是圆的,这点是绝对的,因此地球上每一寸土地都有曲度;但地球又是平的,在相对于我们人类认知或实用的部分,地球却又实实在在是由无数个小平面组合起来的,所以地球相对是平的。 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就是这么个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决定论是绝对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或多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各种外在环境因素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