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一节认识地球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

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读图1.1-1,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

古代凭直觉臆断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

明地球是球体;20世纪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直觉臆断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 地球卫星照确证

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探险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向西南方向渡过大西洋,

穿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他们继续向西穿过印度洋,绕过非洲南

端的好望角,终于在1522年9月返回西班牙,首次完成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

航行。在这次航行过程中共用了3年时间。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依次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没有经过的是北冰洋。)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1圆的球体,而是一个2、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P16)

还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1、 登高望远。

2、 月食的过程。

3、 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船只,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4、大草原上远处奔跑的马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马匹,然后看到整个马群.

3、地球仪是人们根据地球的的形状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制成的地球模型。(P16页)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为经线,它具有以下特点:(如上面中图所示)

①所有经线长度都相等,形状为半圆;②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③所有经线均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④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⑤任意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2)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相交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纬线。纬线具有

以下特点:(如上面右图所示)

①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相等;纬度不相同的纬线不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向两

极逐渐缩小为点;

②所有的纬线均相互平行;

③所有的纬线均指示东西方向;

④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圈,

但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⑤任意两条相邻纬线的间隔相等。

经线和纬线的关系是垂直的。 4.经度和纬度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

4、地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5、赤道:在地球仪上,

6、两极:地轴穿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7、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

8、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作90°, 赤道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P17页)

9、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度、 30°-60°为中纬度、 60°-90°为高纬度。(P17页) 10、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是30°。

11、中纬度和高纬度的分界线是60°。

12、上面(北侧)是低纬度,下面(南侧)是中纬度,该点是30°S 。

13、上面(北侧)是中纬度,下面(南侧)是低纬度,该点是30°N 。

14、上面(北侧)是高纬度,下面(南侧)是中纬度,该点是60°N 。

15、上面(北侧)是中纬度,下面(南侧)是高纬度,该点是60°S 。

16、经度的起点线称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17、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18、纬线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19、纬线长度不相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90°纬线<60°<30°<0°纬线)

20、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一点。也就是,纬线度数越大,

长度越短。而经线长度都相等。

21、纬度最大为90°,经度最大为180°。

22、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和东经160°(20°W 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

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23、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24、某一点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该点是160°E 。

25、某一点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该点是20°W 。

26、在南美洲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以北24千米处,有一座建于1936年的赤道纪念

碑。

27、英国首都伦敦东南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是国际科学界确定的计算地理经度和世界时区的起点。

29、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的方法: ①、西、东方:小→大→小

②、东、西方:大→小→大 180°

0° 160°E 20°W

东经 西经 西经东经 东半球西半球 西半球东半球

20°← 0°→20°和20°→ 160° 160°→ 180°←160°和160°← 20°

(东半球的范围) (西半球的范围)

③、南、北方:

5.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如图1.1-7所示)

(2)东西半球的划分,不是 以0°经线和与其相对的180°经线为

界划分的,而是以20°W 和与其相对

160°E 所组成的经线圈来划分东、西半

球的。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从大洋上 通过。(如图1.1-8所示)

北 方 南

大 小

↓ ↑

经纬网图

图形:①、横纬竖经图(一般图形:“田”字形)如:

②、横纬弧经图(西瓜形“

”) 横纬弧经图

(南瓜或鼓形“

”)

③、圆线纬线,米形八方射线经线(蜘蛛网形“ ”,中心点为南极或北极)

判断经、纬度:

1、先判经线,(竖线),从经、纬网图中,看每条竖线上的数字,找到最小数字

(起点)和最大数字(终点),如果最小数到最大数往右逐渐增大为东经(符号为

“E ”),因此,从最小往最大数标上箭头,并在上面标上符号“E ”,说明这是

东经。同理,如果最小数到最大数往左逐渐增大为西经(符号为“W ”),因此,

从最小往最大数标上箭头,并在上面标上符号“W ”,说明这是西经。在经、纬

网图中,如果只有一边最小数到最大数往右(或往左)逐渐增大。那只标一边的方

向符号,另外一边就不要去标方向符号了。

2、再判纬线,(横线),从经、纬网图中,看每条横线上的数字,找到最小数字(起

点)和最大数字(终点),如果最小数到最大数往上逐渐增大为北纬(符号为“N ”),

因此,从最小往最大数标上箭头,并在上面标上符号“N ”,说明这是北纬。同

理,如果最小数到最大数往下逐渐增大为南纬(符号为“S ”),因此,从最小往

最大数标上箭头,并在上面标上符号“S ”,说明这是南纬。在经、纬网图中,如

果只有一边最小数到最大数往上(或往下)逐渐增大。那只标一边的方向符号,另

外一边就不要去标方向符号了。

3、在经、纬网图中,标好方向和符号之后,写答案时,该点属于哪边的就写哪

边的数字和符号。

答案格式:该点=数字+度号+方向符号(如:40°E :40 + °+ E)

读的时候,先读方向符号,再读数字,最后读度号。(如40°E 读作:东经40度)

特殊的三条线:

①、凡在0°纬线上的点,写答案就写赤道(或0°纬线)。

②、凡在0°经线上的点,写答案就写本初子午线(或0°经线)。

判断四半球:

1、先判东、西半球,从经、纬网图中,看每条竖线上的数字,根据东西半球的

分界线(20°W 和160°E ),

①、20°W ,从20°W 往左(或西)增加到180°(或往西数字逐渐增大)为西半

球,从20°W 往右(或东)减小至0°再又逐渐增大到160°E (或往东数字逐

渐增大)为东半球。

②、160°E ,从160°E 往右(或东)逐渐增大到180°(或往东数字逐渐增大)为

西半球。从160°E 往左(或西)逐渐减小到0°为东半球。

2、先判南、北半球,从经、纬网图中,看每条横线上的数字,根据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0°纬线或赤道)

①、0°,从0°往上(或北)数字逐渐增大到90°为北半球。

②、0°,从0°往下(或南)数字逐渐增大到90°为南半球。

特殊的三条线:

①、凡在0°纬线上的点,不要判断南北半球。因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②、凡在20°W经线上的点,不要判断东西半球。因20°W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凡在160°W经线上的点,不要判断东西半球。因160°W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总结

1、纬线的特点:

(1)所有的纬线都是;

(2)所有纬线的长度;

(3)纬线指示方向。

2、纬度:

(1)赤道的纬度是度;

(2)北半球是北纬,用表示;

(3)南半球是南纬,用表示。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1) 为低纬度;(2) 为中纬度;

(3) 为高纬度。

4、经线的特点:

(1)所有的经线都是;

(2)所有经线的长度;

(3)经线指示方向。

5、经度:

(1)地球上的零度经线叫做;

(2)本初子午线以东的为东经,用表示;

(3)本初子午线以西的为西经,用表示;

(4)以本初子午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西变化的规律:度数逐渐增

大。

6、半球的划分:

(1)、根据和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2)、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

练习:

1、某地以东是西经,以西是东经,以北四季变化明显,以南有阳光直射深井底的现象。该地位于( )

A.0o,120oE B.60oN,160oE C.23.5oS,160oE D.23.5oN,180o2、有关经纬线长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纬线都等长B.赤道的长度与经线等长

C.赤道的长度约是经线长度的2倍D.赤道的长度比经线稍长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初子午线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经线B.0o经线东侧为西经、西侧为东经

C.180o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D.向东数值递减的是西经

4.本初子午线是()

A、地球仪是的任意一条经线

B、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C、是地球仪上的任何一条纬线

D、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与著名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为吻合的地点是()A.赤道B.北极圈C.南极点D.北回归线

5、有人从赤道上某点出发,依次朝正北、正西、正南、正东各走100千米,最后终点位于()

A.出发点B.出发点正东C.出发点正西D.出发点正南

6、下列各点中,符合“西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A.20oW,60oN B.0o,26oN C.180o,17oN D.19oW,15oS

7、西半球的范围是()A.本初子午线以西至180o之间B.160oE以东至20oW之间

C.180o经线以西至0o经线之间D.20oW以东至160oE之间

8、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方向保持不变,将会出现的情况是()A.甲、乙两人都可回到出发地点B.乙能回到出发地点,甲则不能

C.甲能回到出发地点,乙则不能D.甲、乙两人都不可能回到出发地点9、某地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北侧是中纬度,南侧是高纬度,此地点是()

A.西经20o与赤道交点B.东经160o与南纬60o交点

C.东经160o与南纬60o交点D.西经20o与北纬60o交点

10、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该点的经纬度是()

A、0o、0o

B、160oE、0o

C、20oW、0o

D、180o

E、0o

11、一架飞机从上海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一直朝正北飞行。那么它最终可以()

A.绕地球一周B.到达北极点C.到达南极点D.到达上海

12、划分五带的最主要依据是()A.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B.有无极昼极夜

C.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D.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13、甲地位于31oN,165oE;乙地位于28oS,125oW。甲地在乙地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14、两艘海轮,甲轮在50oN,160oE;乙轮在30oN,160oW。甲轮在乙轮的(B)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南方向

15、下列四地中,6月22日中午身高相同的人影子最长的是()A.济南B.成都C.海口D.北京

16、当120oE是正午的时候,下列处于午夜时分的是()A.0o经线B.60oW经线C.60oE经线D.180o经线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热带都在低纬度,寒带都在高纬度

B、低纬度都在热带,高纬度都在寒带

C、中纬度都在温带,高纬度都在热带

D、低纬度都有阳光直射,高纬度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认识地球教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能力目标: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认识地球章节练习题

下面关于傅科摆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北半球傅科摆轨迹顺时针转动 B. 赤道处,傅科摆轨迹转动最快 C. 南北极点处,傅科摆轨迹不转动 D. 傅科摆轨迹转动一圈,最快是24小时 答案: B, C 1983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系统科学委员会将()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的最终目标。 A. 探讨地球的本质问题 B.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探索 C. 人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D. 透视和理解地球系统随时间的演化 答案: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是人类第一次用自己的足迹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答案: 是 导致海底岩石的磁记录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是() A. 海底不断扩张 B. 地磁极周期性地倒转 C. 海底岩石对称地形成 D. 地磁场强度不稳定 答案: A, B 下列哪些能源,使用后会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 A. 木材 B. 煤 C. 石油 D. 核能 答案: A, B, C 地球之所以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最关键的几个因素是() A. 有土壤 B. 表面温度适宜 C. 有液态水 D. 有大气

答案: A, B, C, D 用“铀铅原子钟”测定岩石年龄,需要知道岩石中最初的铀铅元素含量。 答案: 非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正确 C.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D.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答案: C 恒星的结局因其质量不同而有三种可能:形成白矮星、形成中子星、形成黑洞。 答案: 是 亚里士多德推测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有() 正确 A. 在不同纬度北极星相对人的位置 B.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C. 日食现象 正确 D. 月食现象 答案: A, D 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正确 A.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声波频率会变高。 B.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接近时,光波频率会红移。 正确 C.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声波频率会变低。 D. 当物体向我们高速离开时,光波频率会蓝移。 答案: A, C 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 正确 A. 火星和木星之间 B. 水星和金星之间 C. 地球和火星之间 D. 木星和土星之间 答案: A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宇宙大爆炸发生于约137~138亿年前。 B. 宇宙目前仍处于不断膨胀之中。 C. 当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小于5×10^27kg/cm^3时,便形成一个封闭的宇宙。 D. 太阳系形成于约46亿年前。 答案: C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湘教版

第一节认识地球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和赤道的周长 2.了解纬线的定义,理解纬线的特点、纬度的含义和纬度的分布,掌握南北半球的划分。 3.了解经线的定义,理解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含义和经度的分布,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 重点与难点 1.经纬线的特点及经纬网地图上的方向的判断。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东经、西经的判断。 自主合作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自主学习】 1.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稍______,赤道略______的不规则球体(旋转椭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_________km.赤道周长约_________km。 思维延伸: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地球上的_______________位置。 【跟踪练习】 1.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B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C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若地球按1:20000000制成一个地球仪,则地球仪的赤道周长约为() A.40cm B.20 cm C.200 cm D. 400 cm 二、地球仪 (一)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地球仪上地球绕转的轴(倾斜方向不变)。 1.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两极,北极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指向_________;与北极对应的点叫_______,表示地球的最____端。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公转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地球仪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从地球仪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____时针方向转动, (二)在地球仪表面,与南北两极点距离相等的地方所画的圆圈叫_________。赤道将地球平分为_____、_____两个半球。 (三)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使用版

第一章地球和地 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案 设计:王舟成审阅:陶 照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插图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组成及用途。 学习重难点: 1、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2、地球仪的用途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请注意从课本中划出和写下你的分析结论——轻松学习从这里开始) (1)、请同学们读课本第4-6页“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部分的相关文字探究思考:地球是一 个 。 (2)、读图B探究思考: 过程①古代人活动范围狭小,凭直觉认识世界,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②人类活动范围变广、视野扩大,大地不是平的,认为地球形状是 过程③人类根据太阳、月亮形状,推测地球形状是 过程④通过葡萄牙航海家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过程⑤20世纪,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完成课本第4页探索活动活动 推测的结论: (4)、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表面积,最大周长约。(温馨提示:划下来更有利于你掌握知识,还有一定要注意区分单位哟) 学习活动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5)、读教材及图D,总结地球仪的概念是:仿照地球,并且按照一定的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6)、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表示地理事物。(7)、地球仪上有“一轴两极”“一轴”是,它是为了研究地球

自转而假想的,实际上并不存 在。“两极”是和 二、合作探究: 1、找出更多的证据证明地球是 个球体。 2、你能否想出简单的办法看到 地球的全貌? 三、当堂训练 1.下列说法中,不能证明地球是 球体的说法的是() A 站在海边看轮船迎面驶来, 先看到桅杆或烟囱,后见到船 身。 B 电视塔越高,收视范围越 大。 C 飞机越飞越高,最后看不见 而消失。 D 日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 为圆形。 2.下列关于地球形状的描述,正 确的是() A.天圆地方 B.天如 斗笠,地如覆盘 C.地球是正圆形的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能证实 () A.“天圆地方” B. “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千米千米千米 5、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亿平方千米 6、地球赤道的周长约为() 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万千米 7、下列能够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经纬线图,说明经纬线的概念、特点 2、学会阅读经纬线图,理解经纬度的划分、表示、写法、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1、描述经纬线的特点。 2、运用经纬线图判断经纬度及书写。 导学内容 一、自主学习 学习活动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纬线和纬度 请同学们读课本第8-9页“纬线和经线”图文部分 探究思考: (1)地轴是指。实际上它是(存在、不存在)的。 (2)北极是指,南极是指: (3)纬线指:;是最大的纬线圈 (4)经线指:。(5)地球表面有真的经线和纬纬线吗?

第一节 认识地球(教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认识地球导学案

年级主任:钟国林适用年级:初一年级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 班级:姓名:组号: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方式。 课前预习 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用表面积、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描述地球的大小? 3、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并说出运动的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教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运动”,同位合作共同完成。 一、复习反馈: 1.什么是地图的三要素? 2.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 3.怎样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4.如何判别比例尺的大小,以及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范围、内容详略程度之间的关系? 5.你能说出地图家族都有哪些成员吗? 6.你知道学习地理有哪些基本方法吗? 二、讲授新课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地球的形状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年级主任:钟国林适用年级:初一年级 ⑴、“盖天说”、“浑天说”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⑵、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经过了哪些大洋? ⑶、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球形。 ⑶①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球形的; ②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③月食的形成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二)、地球的大小 1、自主学习: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如何描述地球的大小? ⑵、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地球的基本数据能够说明什么? 【探究结论】⑴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认识地球》教案第1课时

《认识地球》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实施小组学习形式,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本节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咱们在小学学过的一首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那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1、自主学习:读“地球的形状”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⑴、完成课文15页“活动”1题 ⑵、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什么?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⑴、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那四个漫长而委曲的过程? ⑵、“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⑶、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地球不是平面而是球体? 【教师精讲点拨】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探究结论】 ⑴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宇宙观测、卫星照片→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⑵由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第一次用铁大凡的事实向世人证明了一个真理:地球是圆的。 ⑶登高望远。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挡着,那应该无论在多高看的都是一样远,但实际是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一点,都是登高望远。所以地球是圆的;站在海边看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等。 学习任务(二) 1、自主学习: 读“地球有多大”一框内容,完成以下要求。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导学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 【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习难点】: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表面积 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 "的说法。 2、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图1.1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 4、读图1.2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 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 学习任务二: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是人们据地球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_________。 2、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和来表示、 、、、和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3、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 二、课堂达标 1.人类的家园是指() A.每个人的家庭B.自己的家乡C.我们的祖国D.地球 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球体 D.圆形 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78千米B.6371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 4.地球的表面积是() 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千米C.5.1亿立方千米D.5.1平方千米5.关于地球仪不正确的叙述是() 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 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 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 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 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古时候的人,由于活动的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区的一小块地方,因此单凭直觉,就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棋盘)"的盖天说.古代埃及人认识,天像一块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个方盒.俄罗斯人则认为,大地像一块盾牌,由三条巨鲸用背驮着,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类似的传说,不过他们认为驮着这块大地的,不是巨鲸,而是站在海龟背上的三头大象.大象动一动,便引起地震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坦的,而应该是弯曲呈弧形的.因为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是桅帆.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却在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如果向南走去,情况就相反.这些现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释. 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对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论证.他观察天象,从月食时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现象中,推断大地的形状为球形.当时,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圆球状的,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没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时候,由于人们还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特别是1519-1521年,麦哲伦率领的一支船队,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成功,这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我国,介绍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学知识,我国才出现"地球"这个译名 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利用,现在测得的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两者相差为2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 如果我们把这个庞大的地球,缩小制成一个直径1米的地球仪,赤道半径只比极半径长1毫米多,这点微小差别,在地球仪上是表示不出来的,所以我们使用的地球仪都还是正圆形的. 简单说: 天圆地方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大地不是平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是圆的 人造地球卫星照片,地球是球体 古时候人们认为天圆地方 后来人们又认为大地弯曲呈弧形 公元前500年前后毕达哥拉斯设想大地是球形 约100年后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断大地是球形 我国东汉年间张衡提出“地如鸡中黄” 15—16世纪麦哲伦通过环球航行证实大地是球形 17世纪牛顿推断地球为扁球体

认识地球导学案(2)

A 在 B 的 _________ 方向。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二)导学案 N0.5 [使用说明] 1?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这两部分,以备一上课的讨论。 2?自主完成,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半球的划分与经纬网的用途,逐步建立地理的空间概念; 2?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掌握用经纬网定位和定方向的方法;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享受合作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 难点: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 [能力立意] 深刻理解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与定方向,提高合作、比较、地理空间想象能力。 [ 课前回顾] 一 ?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 球体。 至 [自主学习] 重 要 纬 线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 半球的分界 线。赤道以北是 半球,以南是 半球 回归线: 0 N ( S ),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太阳直射的最北、最南界线 极圈: ° N ( S ),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极昼、极夜现象的最南、最北 界线 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 纬线是低纬地区和中纬地区的分界线, 纬线是中纬地区和高纬地区的分界线。 重 要 经 线 本初子午 线 即 经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的那条经线为 00 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是东、西经度的划 分界线 180°经线 既是1800E ,也是1800W 习惯上称作1800 经线 和 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划分为 东、西两 半球。东半球的范围是< W < E ;西半球的范围是 > W > E 、经纬网 1. 特点: ___ 线、 ____ 线互相垂直相交; _____ 线指示南北方向, ______ 线指示东西方向。 2. 用途: 经线 纬线 形状 长度 所有经线长度 长度 (从 向, 纬线逐渐 ,到 成一点) 指示方向 宀护¥方 位置大糸 二. 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约 __________________ ;平均半径约 _________ ;赤道周长约 ____________ 三. 1.经线和纬线 (1) 定位置: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如北京 (40°N, 116°E ); (2) 定方向:经线指示 __ 方向,纬线指示 _____ 方向; 经度 纬度 起始线 「0°经线,又叫 0。纬线,又叫 划分方向 从0经线向 方向划分 从0。纬线向 方向划分 表示付号 东经( ),西经( ) 北纬( ),南纬( ) 度数范围 「0。一 0°—— 分界线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________ 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数值的递 变规律 东经和西经的度数从 0。经线分 别向东、向西逐渐 ,最后增 北纬和南纬的度数从赤道分别向北、向南 逐渐 ,最大达 经度和纬度 上图:A 的地理坐标(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 的地理坐标( _______ , _____ ); A 在 _________ (东、西)半球; B 在 ________ (东、西)半球; A 在B 的 _________ 方向。 B 的地理坐标(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在 纬度, _________ (东、 西)半球; B 在 纬度, _________ (东、 西)半球;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答案2020精品

【关键字】地理、英语、指南、条件、动力、增长、计划、地方、认识、问题、合理、快速、合作、保持、提升、发展、位置、环境、资源、负担、能力、差距、增强、分析、汇集、形成、拓展、教育、解决、巩固、扩大、适应、协调 七年级地理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达标检测】 1、B 2、A 3、C 4、B 5、D 6、 C 7、C 8、A 9、B 10、A 11、D 12、B 13、B 14、B 15、D 16、C 17、D 18、B 19、D 20、A 21.C 22.B 23.C 24、(1)西北东北(2)900 (3)线段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50米 1:15000 25.(1)1;100000(2)正北 3 (3)自西南向东北西东西北东南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一课时) 【达标检测】 1、B 2、B 3、A 4、B 5、B 6、D 7、B 8、D 9、C10、D 11、C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C 19. A 20 .C 21.C 22、(1)B、D C、E (2)东南西北西北(3)E D 23、(1)甲图 (2) (60oS,30ow) 东北 24、(1)90oE,60oN (2)④ 4 65oW (3)正北西北③ 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第二课时) 试一试: 1、北东 2、b 3、略 4、A 能力提升 1、(1)150°E 65°N 180° 20°N 170°E 65°N (2)A 西北 A、C 2、B 【达标检测】 1、A 2、B 3、C 4、A 5、C 6、D 7、D 8、B 9、A 10、C 11、C 12、D 13.B 14.C 15.D 16、C 17、 D 18、B 19、(1)南(2)正西正北西北东南 20、(1)45°W,15°N 正东(2)逆(3)①②(4)①②③ 21.(1)略(2)B D 一天(3)正西赤道(4)极昼北温带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 【巩固练习】 1.D 2.B 3.D 4.C 5.C 6.D 7.A 8.D 9.D 10.A 11.B 12.C 13.(1)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北冰洋太平洋(2)略(3)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4)D亚洲⑤大洋洲⑥南极洲⑦(5)非洲③ 【中考链接】 1.A 2.B 3.C 4.B 5.C 6.D 7.C 8.D 9.D 10.C 11.B 12.C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巩固练习】

地球的运动 导学案

1.3地球的运动导学案设计者: 姓名:班级:组长:学科长: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似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制地球运动图示,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学习任务】 导入: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阅读“地球自转的周期”图,填出恒星日和太阳日,并分别 写出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原因导致的? 思考:地球不自转给有昼夜交替现象出现吗?如果有,它的周期是多长?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注意观察晨昏线的移动方 向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右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认识地球导学案2 (新版)湘教版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导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 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 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 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 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学习 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 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 难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 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法 指导 直观教学法 知识 准备 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呀我们先来猜一则谜语:不是桔子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不要看它个子小,能载大河和山川。 生:地球仪。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仪》。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认识地球仪 1、自主学习: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 )时针,从南极上空看

【教师精讲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探究结论】用右手指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学习任务(二)经线和纬线 1、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⑩高中低纬度是怎么划分的? 2、小组交流: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1)学生动手画一条经线和纬线,完成下表。 小组观察讨论。 定义形状长度指示方向 纬线 经线 【教师精讲点拨】 (1)经度和纬度的确定 规律:1、向哪去越来越大就用什么字母表示。(由此可以总结出经度纬度的变化规律) 2、0度和180度只有一条,所以后面不带字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