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培养临床篇完整版

血培养临床篇完整版

血培养临床篇完整版
血培养临床篇完整版

血培养临床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针对特定的患者,临床医生应掌握采血指征、采血时机和采血套次。同时,应严格执行指南要求,以诊断或鉴别诊断C R B S I。

血培养的意义

菌血症高危人群

国内血培养的现状

阳性检出率<10%(国外约为15%)

原因何在

1.血流中含菌量低

2.血液中含抗菌物质

3.抗生素的应用

4.血培养的临床实践欠规范(时机、套数、量)

5.只做需氧培养,不做厌氧培养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1.医生开出医嘱

2.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3.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4.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采血指征

发热(≥38℃)或低温(≤36℃)

寒战

白细胞计数增多(>×109/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109/L)

皮肤黏膜出血

昏迷

多器官衰竭

血压降低

CRP升高

PCT升高

G试验升高

突发的急性呼吸、体温和生命体征改变

采血时间

宜在寒战或高热高峰前采集

尽可能在使用(或下一次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采血部位

采血套数

成人:同时采集2套(4瓶,需氧和厌氧各2瓶)

儿童及新生儿:1瓶儿童瓶,只需做需氧培养,特殊情况才做厌氧培养,宜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医嘱:血培养及鉴定,每个瓶子开1条医嘱,如需要采集2套,则共计4瓶,需要开4个医嘱

标本应隔多久采集

血培养瓶

蓝色:需氧瓶

橙色:厌氧瓶

黄色:儿童瓶

采血量

成人:每瓶8~10ml(如采集2套,需2个穿刺点,每个穿刺点需抽16~20ml静脉血)

儿童:每瓶1~5ml

新生儿:

采血量充足时,应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

采血量不足时,应先注入需氧瓶,后注入厌氧瓶

采血的先后顺序

关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导管尖端5cm做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导管不可拔除的,应采集外周静脉血2套做血培养,同时采集导管血1套做血培养,同时送检

临床护士应严格按要求执行医嘱,把握采血量和采血程序,着重关注消毒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

血培养瓶应孵育多久

结果追踪与探讨

常见漏检原因

血培养采集及运送程序(3个消毒)

粘贴医嘱条形码,1瓶1条码,采集前核对病人信息

手消毒:推荐戴无菌乳胶手套

培养瓶橡胶塞消毒:去除塑料瓶帽后,75%酒精消毒,自然干燥60s

穿刺点消毒:推荐三步法

o75%酒精消毒穿刺点,待干30s以上

o含碘消毒剂消毒穿刺点,60s,待干

o75%酒精脱碘60s,待干

使用注射器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轻轻颠倒混匀

脱手套,洗手

在LIS系统中录入采集时间

切勿冷藏,尽快送达检验科(24小时值班,随时接收)

血培养是菌血症、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不明原因发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诊断的最佳标本。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生物学)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血常规--血细胞分析 (一)红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数量(red blood cells,RBC) (2)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Hb) (3)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6)平均红细跑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以上各参数的定义参看红细胞一般检查。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BC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红细跑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2.临床意义 (1)RBC、HGB、HCT、MCV、MCH、MCHC各项的I陆床意义见红细胞一般检查。 (2)RDW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 ②对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而轻型海洋性贫血时RDW值正常。 ③用于对贫血的分类(Bassman MCV/RDW分类法),根据MCV、RDW值变化共分为六种类型贫血。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W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F.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白细胞数量(white blood cells,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溶血剂处理后皱缩白细胞体积的大小分为三类细胞,coulter JT3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将35~90fl大小的定义为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91~160fl大小的定义为中间细胞(middle cells,Mid.),161~450fl大小的定义为粒细胞(granulocytes,Gran.),不同仪器对细胞大小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3-26T11:36:55.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靳莎莎卫军 [导读]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靳莎莎卫军(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52) 【关键词】血培养血流感染诊断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351-02 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 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 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1.3 接种血液数量 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1.5 采集血培养标本的最佳方案 1.5.1 理想的血培养采集要求发病24小时采集2-3次对诊断菌血症或心内膜炎已足够,样品量至少要有10ml,并分装于2个瓶中(需氧+厌氧)。除非无法做静脉穿刺取血,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内取血,因为导管易被正常菌群污染。尽可能在静脉穿刺点一下取血,以避免血液被输液稀释。当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接种需氧瓶,因为真菌、铜铝假单胞菌、窄食单胞菌只长在需氧瓶内。厌氧血培养的阳性率不高,可以做2个需氧培养瓶,这样血液量的增加可能会更有价值。 是否将厌氧菌的血培养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实验室应该回顾自己的数据以决定。手工血培养瓶/系统不宜用于培养厌氧菌。酵母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应该引起重视。 1.5.2 婴幼儿的血培养采集一般婴幼儿只采取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不必像成年患者一样采取2至3套血培养瓶。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是0.1ml的血液也被注于儿童专用的血培养瓶中。一般不需做厌氧培养,除非临床考虑确实有厌氧菌血症的危险。 2 采集操作流程 2.1 血培养的采集规范用速干酒精消毒液洗手。皮肤消毒程序(三步法):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碘酊或碘伏的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穿刺点向外直径3cm以上;70%酒精脱碘,待酒精干燥后采血。 2.2 培养瓶消毒程序打开塑料瓶盖;70%酒精(不能用碘酒)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作用60s;注入血液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擦干表面参与酒精;必须两个部位同时采血。 2.3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可戴乳胶手段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切勿冷藏[1]。 2.4 注意事项从静脉取血;不要与血气和血沉标本一起采血;不推荐静脉血直接入瓶,以免血量控制不好,或对患者不利;不宜在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采血(除非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在申请单注明);若自导管设施取血,必须同时静脉取血,以求对比和解释。 血培养标本在接种前的注意事项:根据各类血液培养基德用途不同,正确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一般推荐每份标本至少使用需氧和厌氧两瓶培养基,以防漏检;培养瓶如刚从冰箱中取出,必须使其温度平衡到室温后接种;如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检测时,不能用碘酒消毒瓶盖,只需70%酒精消毒瓶盖;所用培养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变色或混浊,变色和混浊表示培养瓶有污染的可能,应立即与临床细菌是联系更换后在做处理;应注意培养瓶的有效期,不用过期培养瓶。 3 标本的运送 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必须马上送检;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室温中不得超过数小时;血培养瓶不得在采血接种后放入冰箱或冷冻。若血液标本采集后不能立即送到细菌室,需在室温中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冷藏,因为有些苛氧菌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球菌等遇冷很容易死亡[2]。 4 意义 规范的血培养能提升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准确、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隐藏的致病原,帮助医生正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类型,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从而降低血流感染的死亡率[3]。

血常规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 锁定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机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具有诊断参考价值,许多患者在病因不明时可以做血常规检查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还是观察治疗效果、用药或停药、继续治疗或停止治疗、疾病复发或痊愈的常用指标。 常用指标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①增多见于精神因素(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导致)、红细胞代偿性增生(气压低,缺氧刺激;长期多次献血)。②减少见于妊娠、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2.血红蛋白(Hb) 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血细胞分析仪发展史

血细胞分析仪50年的发展历史和展望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 1590 年荷兰人米德尔堡和詹森设计制造了最原始的显微镜(图1),1610 年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小的物体并将其放大,后来被列文霍 克改进成为原始的显微镜。1658 年意大利人马尔皮基应用最 原始的显微镜首先观察到了红细胞,他是第一个见到红细胞 的人,开始进行红细胞计数则是200 年后的事情了。而设计 并生产出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则又过了近100 年。 自从发明了显微镜以后,人们从微观世界中了解和观察到 了血液的组成,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别将它们称为红细胞和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以后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许多疾病的发 生和发展与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依据对 疾病诊断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求对血液中细胞的数量进行计数。1852 年就有人开始设计对红细胞的计数办法,1855 年发明了用于计数血细胞的计数板,目前仍然使用的改良Neubauer 计数板就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 经典一种,虽然各种类型的血细胞计数仪已在广泛使用,但血细胞计数板法仍然是最为可靠和最为经典的计数技术,它不仅适用于血细胞计数,还可用于其他细胞、动物血细胞、微小粒子及需要在显微镜下计数的各种样品,因此计数板仍然是检验工作者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不应该忘记和放弃的手段。 随着对血细胞计数和分析需求的不断增加,对血细胞计数的方法进行改进,实现自动化、高速度、准确性、标准化和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的血液细胞分析技术与50 年前的发明虽然有着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但已经有了显著的飞跃。作者力图通过有限的资料对细胞计数和分析技术的发展进程进行回顾,并对最新的进展进行介绍和展望,期望对关注这一领域和从事血细胞分析工作的同行有所帮助。 一、血细胞计数仪的发展历史 谈到血细胞计数仪的发展史,在这个领域首开先河的人是1912 年出生在美国阿肯色州一个小城的人Wallance H. Coulter (图2a,b),他年青时对电子学

种血气分析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8 种血气分析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pH(酸碱度) pH为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表示体液的酸碱度,在细胞外液的正常值为:7.35~7.45,平均7.40。静脉血比动脉血低0.03~0.05。 pH>7.45:为碱血症(Alkalemia);pH<7.35为酸血症(Acidemia)。 血浆pH值的变化取决于血浆中碳酸氢根(HCO3-)与碳酸(H2CO3)的比值,正常情况下,HCO3-/H2CO3=20/1。 ?当血浆H2CO3原发性上升,致pH下降,pH<7.35时为失代偿性呼吸性酸中毒; ?当HCO3-原发性降低,致pH<7.35时为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当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致pH上升,pH>7.45时为失代偿性呼吸性碱中毒; ?当HCO3-原发性增高,pH>7.45时为失偿性代谢中毒。 HCO3- 和H2CO3的原发性改变是区分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失衡的重要标准。 但在pH正常时也不能排除体内是否存在着酸碱失衡,这是因为在酸碱失衡时,虽然体内缓冲对HCO3-与H2CO3的绝对值已发生改变,但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仍可维持其20:1的比例,使pH值保持在正常范围,这种情况称为代偿性酸或碱中毒。另外,在某些混合型酸碱失衡时pH值也可在正常范围。 pH 7.30~7.35及pH 7.45~7.50为治疗满意范围。 pH 7.10~7.30及pH 7.50~7.64为机体内酶系统活动受损的范围。 人可生存的最高酸度为pH 6.9,人可生存的最高碱度为pH 7.7。 pH值超出正常范围不大的情况下(既治疗满意范围),不影响正常酶系统的活动,不一定急需治疗。纠正酸碱中毒时亦不一定必须达到正常范围之内,只要达到治疗满意的范围即可。 2.pHNR(标准pH) pHNR是PCO2标定在40mmHg时血液的pH值,即排除了呼吸影响,只反映代谢性酸碱状态。故可用pHNR 与pH的差异来反映酸碱平衡受呼吸影响的程度。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复习课程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学习—————好资料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 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2] 研究表明[3],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单瓶或单套血培养不仅检出率不高,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很难做出临床解释,应该坚决予以废除。 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一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但有两个例外:一是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其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连续血培养可被用于评 精品资料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数:1710 更新时间: 2009-8-10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数量(red blood cells,RBC) (2)血红蛋白浓度(hemoglobin,HGB,Hb) (3)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HC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6)平均红细跑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以上各参数的定义参看红细胞一般检查。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BC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以所测红细跑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2.临床意义 (1)RBC、HGB、HCT、MCV、MCH、MCHC各项的I陆床意义见红细胞一般检查。 (2)RDW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当给以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值一过性进一步增大,随后逐渐降到正常。 ②对小细胞低色索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增大而轻型海洋性贫血时RDW值正常。 ③用于对贫血的分类(Bassman MCV/RDW分类法),根据MCV、RDW值变化共分为六种类型贫血。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W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F.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WCV、RDW均增大,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二)白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定义及参考值范围 (1)白细胞数量(white blood cells,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溶血剂处理后皱缩白细胞体积的大小分为三类细胞,coulter JT3型血液细胞分析仪将35~90fl大小的定义为淋巴细胞(lymphocytes,Lym),91~160fl大小的定义为中间细胞(middle cells,Mid.),161~450fl大小的定义为粒细胞(granulocytes,Gran.),不同仪器对细胞大小的定义有差别。根据三类细胞的百分率和白细胞数量,仪器自动计算出三类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数量与分类的参考值参见白细胞一般检查。 2.临床意义 (1)对白细胞三分类的评价,三分类对白细胞异常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当血小板有聚集或巨大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或未溶血的红细胞存在时可干扰林巴细胞的分类。当异型淋巴细胞、原始及幼稚血细胞、嗜酸或嗜碱粒细胞异常增多时,中间细胞数可明显增高。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异常(见图1-1-1,1-1-2,1-1-3)。遇上述情况时应做血涂片染色后油浸显微镜下白细胞分类。由于血液细胞在多种疾病时均可出现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液细胞分析仪各项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血细胞分析仪各种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作者:匿名文章来源:互联网点击量:1710更新时间: 2 009-8-10 血细胞分析仪各种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 (1)红细胞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1。定义和参考值范围 (1)红细胞(RBC) (2)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3)血细胞比容(HCT) (4)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 (6)平均红细胞培养血红蛋白浓度(mchc)有关上述参数的定义,请参考红细胞常规检查。 (7)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定量反映红细胞体积不均匀性的参数,用测量的红色细颗粒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2。临床意义 (1)红细胞、HGB、HCT、MCV、妇幼保健院、妇幼保健院ⅰ号大陆床意义见红细胞常规检查(2)RDW ①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缺铁性贫血发生时,RDW 值增加,铁有效给药时,值暂时增加,然后逐渐降至正常。 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时RDW值升高,轻度海洋性贫血时正常。③用于贫血分类(巴斯曼·MCV/RDW分类)。

根据MCV和RDW值的变化,将其分为六种类型的贫血。A.小细胞同质性贫血:WCV下降,RDW正常,如轻度海洋性贫血B.小细胞异质性贫血:WCV减少,RDW增加,如缺铁性贫血。丙型阳性细胞均质性贫血:WCV和RDW均正常,如慢性疾病引起的贫血 D阳性细胞异质性贫血:WCV正常,RDW增高,如早期缺铁,营养性贫血E.大细胞同质性贫血:MCV增多,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F.大细胞异质性贫血WCV和RDW均有所增加,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2)白细胞分析参数1的临床意义。定义和参考值范围 (1)白细胞(WBC) (2)白细胞分类计数。根据溶血剂处理后白细胞体积缩小的大小,将其分为三类细胞。库尔特JT3血细胞分析仪定义35 ~ 90fl的大小为淋巴细胞(Lym),91 ~ 160fl的大小为中间细胞(Mid。),161~450fl的大小为粒细胞(Gran)。不同的仪器对细胞大小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三种细胞的百分比和白细胞的数量,仪器自动计算三种细胞的绝对值白细胞数量和分类的参考值见白细胞常规检查。 2。临床意义 (1)三种白细胞的评价三种白细胞对异常白细胞有一定的筛选作用当血小板聚集成巨大的血小板、有核红细胞或不洁红细胞时,它们会干扰角膜缘细胞的分类。当异型淋巴细胞、原始和未成熟血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出现异常增殖时,中间细胞的数量可显著增加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明显异常(见图1-1-1、1-1-2、1-1-3)在上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血培养的临床指征: 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 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1.1.2 血培养的标本采集时机: 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1.1.3 血培养的次数: 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在采集血培养后的2至5天内,不需要重复采集血培养 只有在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时在不同时间点采血才 有必要。 婴幼儿患者,需要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以一个需氧瓶和一个厌氧瓶为一套血培养,作为常规血培养组合。所谓“双瓶双侧”,是指从一个部位采血接种一套培养瓶,再从另一部位采血接种另一套培养瓶。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个血培养[2] 研究表明[3],只做1套血培养,病原菌的检出率仅为65%,两套血培养为80%,三套血培养为96%。单瓶或单套血培养不仅检出率不高,而且难以区分污染导致的假阳性,结果很难做出临床解释,应该坚决予以废除。 在抗菌药物治疗开始后的2至5天内,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一般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但有两个例外:一是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于其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连续血培养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地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5]。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血液分析仪各项参数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参数的临床应用 (一)红细胞总数(RBC)和血红蛋白(HGB或Hb) 临床上以Hb作为贫血判断指标而分为轻、中、重度贫血。 生理性贫血常见于:婴幼儿(造血原料需求增加),孕妇(造血原料需求、血容量增加),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逐渐下降)等。 病理性贫血: ①RBC生成减少或造血原料的缺乏如:再障、缺铁贫、巨幼贫等 ②RBC破坏过多,常见于红细胞膜的异常或酶的缺陷及一些免疫性因素。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海洋性贫血、PNH、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等 ③失血过多,外伤、手术导致的急性失血,胃溃疡、寄生虫、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二)红细胞压积(HCt) ?各种原因如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水、大量m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Hct是掌握血液稀释程度的可靠指标,常作为脱水病人的补液依据;Hct也是观察血液黏度的重要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 ?主要作为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依据,观察细胞体积改变以MCV为准,观察细胞色素高低以MCHC为准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表示红细胞体积大小分布的离散程度,能更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一的变化。此值增大,表示红细胞存在大小不一;此值正常,表示红细胞大小均匀。因此,RDW与MCV值结合观察,对贫血的形态分布更具有指导意义。 根据MCV、RDW进行贫血分类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正常,如轻型海洋性贫血。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小,RDW增大,如缺铁性贫血。 C.正细胞均一性贫血:MCV、RDW均正常,如慢性病所致贫血。 D.正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正常,RDW增大,如早期缺铁性、营养性贫血。 E.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大,RDW正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血液学检查项目参考区间及临床意义 1.全血细胞分析(24项)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区间:男4-5.5×10^12/L,女3.5-5×10^12/L,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 (3)血红蛋白含量(HGB):参考区间:男120-160g/L,女110-150 g/L。临床意义:增多见于休克、严重呕吐及腹泻、慢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山居住者。降低见于各种 贫血、白血病、大失血、造血机能障碍。 (4)红细胞比积(HCT):参考区间:男40-50;女37-47。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大量脱水或血浆丢失及真兴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见于各种贫血。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区间:80-98fl。临床意义:根据贫血体积大小判断贫血类型。体积增大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体积减小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区间:26-32pg。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 g/L。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8)白细胞分类(DC): ①中性粒细胞50%-70%②嗜酸性粒细胞0.5%-5%③嗜碱性粒细胞0%-1%④淋巴细胞20%-40%⑤单核细胞3.5%-7.9%。临床意义:①增多见于 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 性铅及汞中毒。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 镭辐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重度感染、再障、粒细胞缺乏等;②增多见于变 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 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③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 铅及铋中毒等;④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 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减少见于传染性急性期、放射病、 细胞免疫缺陷等;⑤增多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 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参考区间40-53fl。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 (10)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参考区间:0-15%。临床意义: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18%时有临床意义。 (11)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区间:100-300×10^9/L。临床意义:检测出血、凝血功能。减少见于再障、白血病、脾功亢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C。 2.网织红细胞计数(RET):参考区间:0.83%-1.37%。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 旺盛,表示好的发展。减少见于再障 3.红细胞沉降率:参考区间:男0-15㎜/L、女0-20㎜/L。参考区间:增快:生理性:见 于60岁以上的老人,妇女有月经期,妊娠期。病理性: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稀血症、高球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减慢见于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时。 4.血型(ABO血型(正定型)+Rh血型):临床意义:鉴定血型 5.血凝四项+D—二聚体:血凝四项(PT、APTT、FIB、TT)、D-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