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诗仙李白生平及其著作赏析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 吹拂着我们, 使我们舍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 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 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 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 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靴。

低声, 念他的名字, 他们看见水月轻晃, 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 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 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生平梗概: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写李白的几句诗,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羁、不阿权贵的性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李白,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吉尔吉斯坦境内), 生于唐武后年间,卒于肃宗年间,年62 岁。大约5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四川的江油县, 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 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那时, 苏颋为益州长史, 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 他说:“是子天才奇特, 稍益以学,可比相如”。20岁时前往峨眉山隐居, 修道, 谈佛, 作诗, 舞剑。大约25 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13年春,李白离开四川, 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与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可见其生活的一斑。

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天宝初年,他应召入京, 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家, 浮游四方, 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14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而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捕,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遇赦而还,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这次漫游历时三年多, 地点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 因溺死。但事实上应是肃宗宝应元年, 因病在当涂谢世, 年62岁。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轶事:

1、姓名由来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上,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试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吟道:“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机灵的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儿子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2、铁杵成针

李白5岁那年,突厥人入侵碎叶,举家东迁,来到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定居。他从小聪颖过人,不少书他看一二遍就印在脑海里。但他贪玩,读着读着就不肯用功了。据说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铁杵在磨石上用劲地磨,说是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大吃一惊:“这么粗的铁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针呢?”老

奶奶满怀信心地说:“只要不停地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这件事使李白悟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读书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从此,他刻苦读书,学问大有长进。除向书本学习外,李白还重视向社会学习。他一生出三峡,入湖北,游洞庭,登庐山,下扬州,走中原,访东鲁,进山西……走遍了祖国的大多数省份,寻访名胜古迹,开拓了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的诗篇提供了书写不完的素材。

3、皇帝“御床赐宴”

李白初到长安时,是十分荣耀的。据说,他面见皇帝那天,玄宗降辇步行迎接他的到来。一见面,玄宗就说:“你没有官职,而我竟能知道你的名字,可见你一定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在交谈中,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甚为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款待他,

这叫做“御床赐宴。”由于有一碗汤太烫了,玄宗还亲自拿起汤匙,为他调凉点,这叫做“御手调羹。”

4、高力士脱靴

李白不仅看不惯宫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顾谋求个人私利的权贵,甚至连皇帝及其身边受宠的“红人”都

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有些人便制造谣言,在皇上面前大讲李白的坏话。其中说李白坏话最多的两个人,是高力士和杨贵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朝中的许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马屁才爬上来的。然而,李白却十分鄙视他。

这日凑巧唐玄宗、杨贵妃由高力士、杨国忠等陪同在兴庆宫沉香亭赏花作乐,好不兴浓。贵妃因嫌所听皆为老词旧曲,无甚新意,旋求皇帝发旨宣李白觐见吟诗助兴。君臣之礼相见,皇帝赐座,觥筹交错间,已酒过三巡,皇帝乃说:太白,今日牡丹花开,贵妃邀你助兴,不要败了贵妃兴致,不然唯你是问。

哪知这李白乘着酒兴径直就把腿伸到高力士面前,让他帮着脱靴。高力士心里那个恼火自不必说,想自己堂堂内侍省主管,人家想巴结着奉承着都来不及,你李白算个什么鸟什子,敢在太岁头上动起土来。可是皇帝雅兴在旁边二话没

说等着呢,于是强忍怒火,弯腰替李白把靴子换了下来。

李白于是走到书案前拿起笔来,在砚台里蘸了蘸,皱眉嫌墨汁过淡,对站在一旁的见杨国忠道:“把墨给研一研。”

这杨国忠可是贵妃的堂兄,依仗贵妃权倾天下,大臣们都得让他三分,李白让他研墨,岂不是一种奇耻大辱?终究碍于皇帝面子,无奈之下只好拿起墨块研磨起来。

这件事可把高力士气坏了。因此,他伺机要对李白进行报复。有一天,他见杨贵妃正在兴冲冲地吟唱李白写的《清

平调词》,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句时,高力士乘机在一旁煽动说:“这李白真是胆大包天,他竟敢在词中将你比

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那赵飞燕虽然才貌出众,但后来由于作风放荡,被皇帝废黜了。李白的这种比喻,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一来,杨贵妃也恨起李白了。从此以后,他们串通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对李白冷淡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深知,长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书皇帝,请求离去。玄宗也乐得做个顺水

人情,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送了他一些钱,就把他打发了。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着走出了长安。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性地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抒发个人

的种种感受,歌颂中国的壮美河山等等。正如一位诗歌史专家所说: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像李白那样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艺术上,他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

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从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成就对唐代及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中国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诗人。他的诗歌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李白与酒

读李白的诗句,有个很深刻的印象:李白爱酒。

李白的一生是矛盾的。儒家的用世济时与道家的神游求仙,纵横家的汲汲于功名与侠士的不矜其功,高远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这一对对矛盾左右着诗人的命运,真是“行路难,行路难!

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他张扬自我,豪放不羁,洒脱乐观,如一位飘逸不群的仙子出于浊世而不染。无论有几多矛盾几度挫折,他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