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国内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与研究

1. 引言

利用生物特征的主要手段就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者行为特征来进行身份鉴定的过程。由于生物特征本身与传统的密码等身份鉴别相比,具有很大的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目前较常用来进行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有:面像、指纹、虹膜、声纹、步态、签名等。

最近几年,在技术开发商的努力和资金流向的共同作用下,生物识别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精度和产品稳定性的提高,生物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防范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各国政府基于安全的考虑和市场的迫切要求,一直是这项技术的关注者和推动者,特别是今年7月的英国伦敦爆炸案,使得公共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各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今世界充满变幻的国际环境下,特别需要一个安全的体制来保障公民的人身安全和社会安定,而生物识别技术自然成为整个安全保障体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的生活娱乐、经济往来,已经与电脑和网络密不可分。数字化生存中的身份问题逐渐突现。作为娱乐的数字化生活,虚拟的身份未偿不可甚至可以保护个人。但作为承载经济生活的数字化网络,身份问题却容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网络使面对面的交易变成非面对面的,面对面的安全感顿然消失。网络还使得面向连接的交易变成非面向连接的交易,双方的在线安全感完全消失。所以说身份问题,在信息化的今天,比过去更加重要。因此生物特征技术也正在成为未来数字世界身份确认的重大工具。

2. 最新国际生物特征的应用背景

英国伦敦爆炸案、印尼巴厘岛的一系列恐怖袭击,表明这个世界还不安全,“9·11事件”以后,美国通过了《反恐法案》。同样在爆炸前伦敦申奥口号是“种族融合的伦敦”,而在爆炸后,英国政府为了加强国内信息收集和反恐工作,也开始准备修改《反恐法》,同时欧盟国家及八国集团的重要会议中多次将国家安全列在首位,积极推动本国的国家反恐法案的制定和补充。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寄希望于生物识别技术,希望在身份确认和安全防范中引入生物识别技术。在过去的一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电子生物护照的推进,2005年6月,ICAO(国际民航组织)官员公布了护照9303第6次改版,这次改版对生物识别特别是人脸识别的应用提出最新规划。同时美国政府一直在推动电子生物护照这个应用,它坚持所有使用免签证的国家必须在2006年计划发行允许使用生物技术的护照。这项决定已获得美国国会通过。

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强制使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预定在三年内开始。他们已经宣布计划在2005年底开始换发本国的外交护照,并且计划在2006年之前让所有的护照包含生物识别数据。该计划迫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免签国家更紧密地关注该技术并可能加速他们原来认为并不重要的计划。许多国家都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测试,欧盟的有些国家也在今年已经发放了少数的电子生物护照。

不仅如此,美国国务院和移民局开始给外国访客签发具有身体识别技术的签证和其他文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为外国人签发上面附带指纹信息和照片的过境卡,凡是申请签证的人员,除了接受更严格的审查外,必须留下自己近期的指纹数据。而到规定的截止期限之前,27个可以免签证到美国旅

行的国家公民必须开始签发带生物特征数据的护照。而之前签发出去的证件仍然可以用来访问美国,只是不再享受免签待遇。

生物识别技术在电子商务中越来越显现重要地位,电子商务中身份的表示方式也经历了几次发展变化。从最初的帐号方式,到出现“帐号+密码”的方式,以及现有的数字证书。无论以上的哪种方式,都因为它自身的可泄漏可复制可传播的特点,导致其不能满足识别的唯一性和安全性需要。传统的身份不是人与生俱来的特征,而是系统分配的信物符号。所以传统的身份识别系统只认牌(符号)不认人。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构建可信任的交易主体表示形式,已经成为交易系统中的基础课题。正因为生物特征的独一无二性、不可抵赖性,以及自身的防伪性,使得采用生物特征作为身价标识将成为主流选择。在身份识别方面的技术焦点亦将要转变为以生物特征为身份确认信息的生物识别技术。因此有了生物识别技术,数字化生存中的身份确认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2008年即将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其安全问题是保障整个会议顺利圆满举行的前提,这两年奥运会技术小组一直关注和测试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我们相信,生物识别技术一定会给奥运会的安全保障提供最强的技术支持。

3. 国内外生物特征技术的最新发展

近几年生物特征领域三大发展引人注目,第一生物特征的多样化发展;其次各项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第三是多生物特征融合技术的研究。

生物特征的多样化发展:提起生物特征,人们自然会想到指纹,指纹技术由于其技术的稳定性一直在生物特征领域是“热门技术”,但是指纹技术自身的缺陷,也给其他生物特征留下很大的发展空间。

让人们感到惊奇的是,以前大家不大关注的生物特征如虹膜、语音、步态等现在又有了重大的技术突破。最有代表性的是拥有掌型技术、人指静脉纹技术、虹膜技术的厂商在今年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最新产品,在例如手机等商业应用中经过对使用人群的简单训练,这些产品的高识别率、可接受度等优秀品质受到众多使用人员的欢迎。

备项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以其非侵犯性、可接受性等众多优势,近几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生物识别公司及科研院所开发的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精确度方面的发展可能是最快的。FRVT2002技术表明人面像识别技术的验证能力可与1998年的基于指纹的商用系统相比(False Accept Rate设为0.01)。在仅一年后,提供商声称改进的技术超出了这个水平。特别考虑到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大规模的项目指定该技术(电子生物护照指定人脸技术为必须的生物特征)。这一指标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大大缩小了与指纹技术的差距。在2003年人脸识别技术有一项重大突破:3D技术的出现。该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2D中光照和姿势带来的困扰,虽然3D技术本身也有一些问题,但其卓越的识别性能还是吸引了更多技术厂商和应用客户的眼光。

多生物特征融合技术的研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的不可估计性,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往往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特例,譬如在使用指纹认证时,相当一部分人不能采集到清晰的指纹。另外,在一些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领域,单生物特征识别的性能很难达到预期的需要。多生物特征认证技术利用了多个生物特征,结合数据融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扩大系统覆盖的范围,降低系统的风险,使之更接近实用。

多生物特征认证系统比单生物特征认证系统在具有更好的性能。国际上许多学者已致力于多生物特征人的身份认证技术的研究,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指纹和人脸商业系统进行结合,并在大规模人群上进行测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近年来己成为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未来生物特征应用领域的必然趋势。

4. 我国生物特征技术的发展和最新应用

2002年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组织了国内第一次面像识别技术测试。在这次测试中,遵从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原则,建立了严谨的评测方案与流程,严格遵守商业规则及保密承诺,以其独立方的性质、行业地位及测试方案的科学指导性赢得参评厂家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此次工作,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建立了相应的测试软硬件环境,是国内最早开展人体生物特征技术评测及拥有实测经验的部门。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和行业应用的迫切需求,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再次举行了人脸识别技术测试,其中测试中最优人脸识别算法推荐到深圳罗湖自助通关中应用,经过几个月的测试,人脸认证软件的旅客自助通道系统在深圳罗湖口岸正式投入使用,通过率超过了97%。

2005年2月受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委托,我所就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周边防检查指纹算法及指纹采集器开展技术测试及招标选型活动。作为技术咨询方,配合六局及珠海、深圳边防总站的同志进行技术调研,并协助六局及招标公司参与标书有关技术指标的制定。完成指纹算法测试、指纹算法与指纹采集器适应性测试、指纹采集器物理性测试三大内容。

2005年6月经过本次测试中标的厂家,已经在开通的深圳、珠海自助通关中应用,指纹识别率达到99%,特别是珠海总站的指纹识别系统,在应用当天就抓到一名通缉犯。我们看到,生物特征技术的应用为公安业务的改革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纵贯历史,人类对生物特征的认识和利用由来己久。展望未来,更加安全的国土、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便捷的商务必将让生物识别技术大放光彩。

未来5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未来5年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前景的分析 我国生物识别市场主体数量 近几年来,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主体数量呈迅速增长的趋势,截至目前,行业企业数量超4000家。根据统计,2013-2018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8年,行业新增企业数量达558家,同比上年微增3.14%。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新增企业数量达428家。 图表2013-2019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新增企业数量情况 单位:家,% 数据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融资分析 整体来看,近三年来,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融资热度逐渐上涨。根据IT桔子数据统计,2012年,我国生物识别技术投融资金额仅0.09亿元,至2018年,行业投融资金额高达163.81亿元。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融资数量达5件,金额达12亿元。 图表2012-2019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融资概况 单位:亿元,件

数据来源:IT桔子,中投产业研究院 行业领先企业或资本青睐。 在融资情况方面,目前以科大讯飞、旷视科技为代表的行业领先企业频频获资本青睐。根据不完全统计,科大讯飞自2016年起,共计融资轮次达8次,而旷视科技自2012年起共计融资次数达6次,2019年8月,旷视科技去香港申请上市。 图表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领先企业融资情况

资料来源:中投产业研究院整理 随着技术的成熟与进步,生物识别技术将会得到深化与普及,并开始得到更大范围的采用,比如在边境安全方面。在今后几年中,应用将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生物识别将会出现长足的发展。 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饱和,各大手机厂商都倾向于采用创新手段提高手机“卖点”,与以往苹果、三星、华为、小米等采用指纹解锁的方式相比,微软推出虹膜扫描解锁,在行业处于领先位置。虹膜扫描比指纹解锁更加安全,在微软的示范效应下,预计虹膜识别技术将在手机领域逐渐普及,生物识别产业将获得利好。 早前,生物识别这一技术主要应用在政府与军队等对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中,随着互联网强势影响,生物识别逐渐走向互联网金融、智能家居等更多领域。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与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在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与社交娱乐等方面,作为前沿技术的生物识别将迎来巨大发展空间。 2018年,业内期待采用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移动设备和智能卡在全球市场中继续发展。同时,业内期待市场对生物识别身份验证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以确保处于快速发展中的移动支付和金融交易市场的安全性获得保障。

几种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

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人类生物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这里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唯一的(与他人不同)、可以测量或可自动识别和验证、遗传性或终身不变等特点。所谓生物识别的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 方法/步骤 1.指纹识别 指纹是指人的手指末端正面皮肤上凸凹不平产生的纹线。纹线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不同的纹型。纹线的起点、终点、结合点和分叉点,称为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指纹识别即指通过比较不同指纹的细节特征点来进行鉴别。由于每个人的指纹不同,就是同一人的十指之间,指纹也有明显区别,因此指纹可用于身份鉴定。 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最成熟且价格便宜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目前来说指纹识别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我们不仅在门禁、考勤系统中可以看到指纹识别技术的身影,市场上有了更多指纹识别的应用:如笔记本电脑、手机、汽车、银行支付都可应用指纹识别的技术。 2.静脉识别 静脉识别系统就是首先通过静脉识别仪取得个人静脉分布图,从静脉分布图依据专用比对算法提取特征值,通过红外线CMOS摄像头获取手指静脉、手掌静脉、手背静脉的图像,将静脉的数字图像存贮在计算机系统中,将特征值存储。静脉比对时,实时采取静脉图,提取特征值,运用先进的滤波、图像二值化、细化手段对数字图像提取特征,同存储在主机中静脉特征值比对,采用复杂的匹配算法对静脉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对个人进行身份鉴定,确认身份。全过程采用非接触式。 3.虹膜识别 虹膜是位于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圆环状区域,在红外光下呈现出丰富的纹理信息,如斑点、条纹、细丝、冠状、隐窝等细节特征。虹膜从婴儿胚胎期的第3个月起开始发育,到第8个月虹膜的主要纹理结构已经成形。除非经历危及眼睛的外科手术,此后几乎终生不变。 虹膜识别通过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其核心是使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人眼睛的虹膜特征进行描述和匹配,从而实现自动的个人身份认证。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表明:虹膜识别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中错误率最低的。从普通家庭门禁、单位考勤到银行保险柜、金融交易确认,应用后都可有效简化通行验证手续、确保安全。如果手机加载“虹膜识别”,即使丢失也不用担心信息泄露。机场通关安检中采用虹膜识别技术,将缩短通关时间,提高安全等级。 4.视网膜识别 视网膜是眼睛底部的血液细胞层。视网膜扫描是采用低密度的红外线去捕捉视网膜的独特特征,血液细胞的唯一模式就因此被捕捉下来。视网膜识别的优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可能受到磨损,老化等影响;使用者也无需和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同时它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另一方面,视网膜识别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如:视网膜技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设备投入较为昂贵,识别过程的要求也高,因此角膜扫描识别在普遍推广应用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5.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是根据人的面部特征来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包括标准视频识别和热成像技术两种。 标准视频识别是透过普通摄像头记录下被拍摄者眼睛、鼻子、嘴的形状及相对位置等面部特征,然后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身份识别。视频面部识别是一种常见

生物识别技术之国内外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现状

一、生物识别应用之发展历程 生物识别技术起步于九十年代初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生物识别的发展历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7年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整个市场是有欧美澳不超过十家产品和系统供应商,国内厂商只是充当了分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的角色:进口国外产品,进行增值分销,或作一些简单的集成应用如门禁系统等。 第二阶段从1998年到2002年。在这个阶段,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技术和产品,中国厂商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突破,逐渐攻克了核心软件、硬件处理平台、采集器件、以及应用系统设计等难关,最终开始有少量国内设计和制造的产品出现。与国外产品的竟争开始。 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在此阶段,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在商业应用领域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直至目前最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了市场。国外厂商开始转向复杂大系统、多技术融合等中高端产品及应用口。 二、国内市场主导产品 2005年至今,中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不断快速膨胀。年均增长率超过50%,目前已经达到年销售超20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从产品形态看,主要如下: 1.出入口控制产品 主要指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门禁机、掌型门禁机、静脉门禁机、虹膜门禁机及人脸门禁机,以及基于PC系统的通道控制系统,识别技术主要也是指纹识别和人脸识别。 2.考勤产品 可以说,大规模将生物识别产品〔主要是指纹识别产品)应用于考勤,首先是在中国市场。其实中国市场确实是生物识别应用最具特色、应用领域最具创意的。目前市场上考勤产品的主要形态是基于单片机嵌入式结构的指纹考勤机。 3.门锁/箱柜锁 锁具市场,是中国传统的优势,单就五金件的加工,就是老外不擅长不愿做的环节。不过,如何提升产品档次,以差异化避免恶性竞争,是所有国内生物识别锁具厂商要深思熟虑的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欣喜地看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高品质、高利润的中国产品。 4.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可以规模化的商业级应用。尤其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可以全面推广。该应用的现状和前景都非常好,在金融行业内部人员操作授权方面的应用,特别体现了生物识别的价值。与此相比较,生物识别技术用于计算机开机验证等,以及PDA、手机等相似应用。就显得小儿科,可有可无。随着3G通讯时代的到来,通过手机平台进行远程登录及验证,对于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技术而,潜力巨大。 三、目前应用状况——细分市场数据 根据创立的生物识别市场细分原则,将生物识别市场细分为五大领域: (1)商业应用(Commercial Use) 主要包括考勤、门禁(企业应用)、锁类、逻辑门禁(验证授权等)、智能卡应用等。 (2)司法应用(Enforcement Applications) 司法鉴证系统(指纹、人脸自动识别系统等)。 (3)公众项目应用(Civil Applications)

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身份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以及GSM,CPRS,CDMA,WLAN等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相应业务的发展,身份认证的理论和技术已经在不断成熟完善的基础上,出现了几个研究热点。 2.1图像口令技术 传统的口令认证技术主要是基于文本口令,大部分安全系统为了保证口令的安全性都会要求用户选择较长的复杂口令,这种文本口令提高了安全性但是由于难以记忆,输入不便,使得很多用户仍然使用弱口令。图像口令技术是用一组图像组成的集合代替文本字符集合,用户通过从图像集合中选择P个图像合成自己的口令。认证系统系统在认证时给出T个图像,用户从中选出自己生成口令时的P个图像。由于图像包括的信息远大于文本,很难实现自动字典攻击。而且这种口令很难记录也不易与人共享,增加了安全性。 该系统的安全性在于从T个图像中选取P个图像口令的组合数大小,为了提高安全性应使组合数T!/[(T-P)!P!]尽量增加。 2.2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以上传统的身份验证方式,都是基于。what you know。或者。what youhave。的验证手段,它只能说明用户具有登录权限,并不能说明用户为非冒充者,直到生物识别技术的出现和越来越多的普及。比尔盖茨曾断言,生物识别技术将成为未来几年IT产业的重要革新。越来越多个人、企业乃至政府都承认,现有身份加密码或基于智能卡的身份识别系统远远不够,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未来的身份识别方面将

占据不可或缺地位。 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提取人体的生物特征数据或行为的特征属性来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生物特征是指人体独一无二的可通过测量得到,又能被用来利用的身体或者行为特征,它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身体特征有:DNA结构、指纹、虹膜、视网膜、脸型、头发硬度等;行为特征有:音调、签名、行走步态等。生物识别技术的出现,为解决真正意义上的身份验证提供了可能,江林升教授提出的在网络化考试中运用实时人脸识别技术对身份的验证,效果显著,但实现此类技术所需的硬件、网络带宽等要求较高,因而实现难度较大,普及也相对困难。 2.3基于数据挖掘的身份识别 由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身份识别技术应运而生了。它不必像生物识别技术那样需要个体的生物特征,而只需个体的行为特征,又克服了传统身份识别的单一性缺点。它通过挖掘人们的历史行为,得到人们的行为模式,再根据相应的预测算法,来鉴别身份的真实性。 目前较为火热的Web挖掘,不但可以为网站挖掘出具有价值的信息,也能为网站的安全提供安全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对异常数据的捕获、用户可信行为的分析等应用也不断成熟,已为验证用户身份真实性提供了可能 3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个人身份信息自动识别模型 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人身份信息自动识别模型,如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一)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应用的优缺点,介绍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社会对个人身份认证与管理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相关产品已经大量地进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的品质做出了贡献。但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人们针对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提出了的质疑与挑战。例如,人体指纹可以比较容易地被复制与伪造,从而存在利用伪造的指纹副本对指纹识别系统进行欺骗的可能性。而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获取人体指纹进行伪造的难度并不大。2006年,美国的科普节目MythBusters利用一种模仿人体组织特性的凝胶材料制作了人体的指纹副本,然后利用这个伪造的指纹副本成功地通过了指纹识别系统的认证。在2009年,Duc Nguyen更是非常容易地利用一张真人大小的黑白图片通过了联想笔记本所用的人脸识别系统的用户登录认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首先需要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谈起。生物特征(这里特指人体的生物特征)之所以能够作为个人身份鉴别与识别的有效手段,这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四个特点所决定的: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生物特征的普遍性与唯一性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满足,而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则因各种生物特征的自身特点而有所不同。而且,受限于传感器与生物特征识别算法的性能,生物识别系统在识别精度与防伪性能上将会有所下降。例如,在理论上,只要人体面部细节特征足够多,那么即使是双胞胎也可以进行区分。实际上,对于一个现实的生物识别系统而言,要做到这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太过悲观,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多种生物特征相融合的识别方式,即多模态识别来提高系统的精度和保证系统防伪性。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个方向:多模态、非接触和网络化。 多模态:采用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可以获得比单一生物特征识别系统更好的识别性能和可靠性,并增加伪造人体生物特征的难度与复杂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综合利用来自同一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或者来自不同生物特征的多种识别技术,对个人身份进行判断的生物特征识

生物识别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 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报告编号:1527075←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02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传真: Email: 网上阅读:_YiYaoBaoJian/75/ShengWuShiBieJiShuFaZhanXianZhuangFenXiQianJingY uCe.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在多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 团队对生物识别技术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 监测的数据库,对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2015年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调查研究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预判,挖掘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章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背景概述 1.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综述 1.1.1 生物识别技术的定义 1.1.2 生物识别技术的必要性 1.1.3 生物识别技术的分类 1.1.4 生物识别技术的优势 1.2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

几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几种生物识别技术的比较 生物测定技术根据人体自身的特征如指纹、声音等来识别个人的身份。目前,有很多的生物测定技术可用于身份认证。这里,我大多数流行的生物测定技术是怎样工作的,并对它们抓图、抽取特征、比较和比对的功能做以简单的评论。 虹膜识别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据宣称,没有任何两个虹膜是一样的。虹膜扫描安全系统包括一个全自动照相机来寻找你的眼睛并在发就开始聚焦,想通过眨眼睛来欺骗系统是不行的。 虹膜技术的优点 ?便于用户使用; ?可能会是最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它还没有测试过; ?只需用户位于设备之前而无需物理的接触。 虹膜技术的缺点 ?一个最为重要的缺点是它没有进行过任何的测试,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的唯一性认证的试验; ?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 ?因聚焦的需要而需要昂贵的摄像头,一个这样的摄像头的最低报价为4000美元; ?镜头可能会使图像畸变而使得可靠性大为降低; ?黑眼睛极难读取; ?需要一个比较好的光源。 视网膜识别技术 视网膜也是一种被用于生物识别的特征,某些人认为视网膜是比虹膜更为唯一的生物特征,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 ?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可能磨损,老化或是为疾病影响; ?使用者不需要和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 ?是一个最难欺骗的系统因为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 视网膜识别的缺点 ?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 ?很明显,视网膜技术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消费者,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 ?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 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识别,识别技术基于这些唯一的特征时是非常复杂的,这需要人工智能和习系统,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一个标准的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或者一系列部被捕捉之后,一些核心点被记录,例如, 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被记录下来然后形成模板;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条件下,因此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一个算法和一个神加上一个转化机制就可将一幅指纹图像变成数字信号,最终产生匹配或不匹配信号。 面部识别的优点 ?面部识别是非接触的,用户不需要和设备直接的接触; ?尽管可以使用桌面的视频摄像,但只有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以有效高速的扑捉面部图像; 面部识别的缺点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概述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文章论述了现有得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原理,特征的优缺点,介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身份鉴别;人体生物特征;发展趋势 1. 引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一大特征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 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得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是身份鉴别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指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认证的技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包括采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征(如人脸、指纹、虹膜、静脉、视网膜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和利用后天形成的行为特征(如签名、笔迹、声音、步态进行的身份认证技术。与传统的身份鉴定手段相比,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定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不会遗忘或丢失; (2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 (3 “随身携带” ,随时随地可用。正是由于生物特征身份识别认证具有上述优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认证技术受到了各国的极大重视。 2.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目前, 常用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所用的生物特征有基于生理特征的如视网膜、人脸、指纹、虹膜,也有基于行为特征的如笔迹、声音等。下面就这些常见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2.1. 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表面血管得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得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如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得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得唯一性。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及其固定得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非接触性得;视网膜是不可见得,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 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 2.2. 人脸识别人脸识别作为一种基于生理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以密码、 IC 卡为媒介的传统身份认证技术相比,具有不易伪造、不易窃取、不会遗忘的特点;而人脸识别与指纹、虹膜、掌纹识别等生理特

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

1引言 人脸识别是计算机模式识别和生物特征鉴别技术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它被广泛应用于娱乐,智能卡,信息安全,法律实施和监控等社会各方面。一般来说,人脸识别主要是指在数字图像或视频图像中,通过人体面部视觉信息,进行人类身份鉴别的计算机技术。人脸识别和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等相比,具有方便,快捷,易以接受等特点[1]。 计算机人脸识别的研究始于60年代末,最早Bledsoe 以人脸特征点间的距离、比率等参数为特征建立了第一个半自动人脸识别系统[1]。近几十年人脸识别研究逐渐发展,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技术和方法。虽然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但是计算机和人类的人脸识别能力相比,依然还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最好的商用人脸识别系统在实际使用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2人脸识别系统的框架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人脸识别系统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步骤: (1)人脸检测(Face detection):对输入图像进行分析, 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存在人脸,则标定出人脸的位置和大小的过程。 (2)人脸对齐(Face alignment):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缩 放,旋转,切割等操作,使所有人脸图像依照某种标准规范化的过程。 (3)人脸预处理(Face preprocessing):通过对人脸图像进 行处理,降低图像中光照变化,噪音干扰等情况对人脸识别带来的影响。 (4)人脸表示(Face representation):提取人脸中可以用 于描述人脸模式的特征并使用这些特征来表示人脸的过程。 人脸识别的研究进展 钱志明1,徐丹2 1. 楚雄师范学院, 云南省楚雄市 675000 E-mail: qzhiming@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 2. 云南大学计算机系, 昆明 650091 E-mail: danxu@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已成为模式识别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本文对近年来人脸识别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人脸识别存在的问题,系统地对目前主流人脸识别方法进行了分类和介绍,针对人脸识别中的一些局部表示方法做了分析和测试,并对未来人脸识别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脸识别,人脸表示,局部特征 Research Advances in Face Recognition Zhiming Qian1, Dan Xu2 1.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China E-mail: qzhiming@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 2.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E-mail: danxu@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vision, face recogni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rvey on the state-of-art face recognition research, systematically classifying and introducing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nalysis and tests some recent algorithms, which are used to extract the local facial features. In addition, several major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he area of face recognition are also pointed out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Key Words: face recognition, face representation, local feature

几种典型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前景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虽然这些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传统安全保护方式存在的隐患,提供了相对方便、快速、准确的身份识别方法,但与此同时,这些单一的技术也存在着各自的缺点。就拿指纹识别来说,人们会突然失去可用的指纹,如手指过湿、过干或出现手指暴皮等特征损伤时,或者手指有污物,指纹图像会变的破损或模糊,这样成功比对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识别率会大幅度下降。而且这类情况在现实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在煤矿里等。其他识别技术也有各自不同的缺点。 因此,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向,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使用。在国外,德国知名的法兰富尔协会研发了一种多重模板识别系统,DCSAG公司采用这种方法开发了身份识别系统BioID,提出了全方位生物特征识别的观点。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的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基于多特 征的识别技术。比如近期清华大学研制的TH.ID多模生物特征(人脸、笔迹签字、虹膜)身份识别认证系统,就是融合了人脸、笔迹和虹膜三种特征,因此识别率也很高。以后的研究,也将走这样的路线,即:将手指静脉和指纹两种特征结合起来以提高识别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近几年来,全球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已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对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正进行的如火如荼,前景十分广阔。利用生物识别技术,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方便、安全。这种新方法将在信息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将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可见,人体生物特征识别是~项发 展前景极好的高新技术。逐渐被一些机构和消费者采用,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安全保障措旋,使得这项技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2006年1月,国际生物特征组织IBG(International Biometrie Group)最新的《2006.2010年生物识别市场研究报告》中给出的数据,如图1.1~1.4所示。 预计,受大量的政府项目等推动,全球生物识别产值将从2006年的$2.1B(billion)增长至2010年的$5.7B(billion);2006年,指纹识别有望占到生物识别市场43.6%的份额,面部识别约占19%。亚洲和北美将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生物识别市场。各种生物识别应用系统的产值估计会占到整个生物识别市场(包括相关的设备生产、系统开发等)的产值的5%。 产业预测表明整个生物特征市场会继续增长。其中指纹识别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如图1.3 和1.4所示。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那些具有更高的识别性能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相信这种状况会改变的。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必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各个领域。从过去的10年的市场情况来看,指纹、人脸和掌型识别技术应用最为广泛,指纹识别占据了更大的优势,看起来用手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手段更易为大众所接受。国内市场上主要的生物特征识别产品基本上都是基于指纹识别技术的产品,而且已经应用到了很多的方面。另外几种被看好的技术是静脉、语音以及虹膜识别技术。 几种典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 每个人(包括指纹在内)皮肤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是唯一的,并且终生不变。依靠这种唯一性和稳定性,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这就是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

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展望 【摘要】指纹指手指表面由交替的“脊”和“谷”组成的平滑纹理模式,其形成取决于胚胎中形成手指表皮部分的初始环境,有很强的随机性。包括指纹在内的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是唯一的。依靠这种唯一性,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生物识别技术已经成为身份识别的热门技术,而在生物识别领域,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自动指纹识别技术是集传感器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匹配、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现今,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公安、海关、银行等需要进行身份坚定的领域。随着网络的发展,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又提供了一种解决网络积及数据库安全和保密问题的新途径。 【关键词】指纹;指纹识别;生物特征识别;模式匹配 1.指纹及指纹识别技术概述 我们手掌及其手指、脚、脚趾内侧表面的皮肤凸凹不平产生的纹路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这些纹路的存在增加了皮肤表面的摩擦力,使得我们能够用手来抓起重物。指纹指手指表面由交替的“脊”(ridges)和“沟”(valleys)组成的平滑纹理模式,其形成取决于胚胎中形成手指表皮部分的初始环境,有很强的随机性。人们也注意到,包括指纹在内的这些皮肤的纹路在图案、断点和交叉点上各不相同,也就是说,是唯一的。依靠这种唯一性,我们就可以把一个人同他的指纹对应起来,通过比较他的指纹和预先保存的指纹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他的真实身份。这种依靠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验证的技术称为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 自动指纹识别技术是集传感器技术、生物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模式匹配、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由于它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已在计算机自动化办公系统、金融、保险、证券、电子商务、社保、身份证管理等行业以及军方和警方的得到普遍应用。自动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分为两类,即验证(Verification)和辨识(Identification)。验证就是通过把一个现场采集到的指纹与一个己经登记的指纹进行一对一的比对(one-to-one matching),来确认身份的过程。作为验证的前提条件,他或她的指纹必须在指纹库中已经注册。指纹以一定的压缩格式存贮,并与其姓名或其标识(ID,PIN)联系起来。辨识则是把现场采集到的指纹同指纹数据厍中的指纹逐一对比,从中找出与现场指纹相匹配的指纹。这也叫“一对多匹配(one-to-many matching)”。 2.传统的安全机制受到挑战 现行的许多计算机系统中,包括许多非常机密的系统,都是使用”用户ID+密码”的方法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的。实际上,这种方案隐含着一些问题。例如,密码容易被忘记,也容易被别人窃取。而且,如果用户忘记了他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汇总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姓名: 闫少博 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计科121班 学号: 19212107 指导教师: 伍艳莲职称: 副教授 2015 年6 月19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综述 作者:闫少博指导老师:伍艳莲 摘要: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技术。本文不仅分析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工作模式和发展现状,分析了基于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进展过程,指出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也对于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对每种生物特征 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并对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 了讨论,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生物特征识别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生物特征识别;生理特征;行为特征 A Survey of Biometric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uthor: YAN Shao-bo Tutor: WU Yan-lia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Nanjing 210095) Abstract: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huma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identify the personal identity of the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not only analysis the work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explain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some key techniques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ach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 and discussion the existing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ssu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cognition;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在我们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要用到身份识别这种技术,所谓身份识别就是我们在进行某一种特定的活动时所需要进行的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特殊步骤,而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生物,这也就可以把身份识别归结到我们的生物特征识别中来。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认识以及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标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从字面上的含义就是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进行个人身份认定的技术,但是我们要知道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识别,因为能用于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几个条件:普遍性;唯一性;可测量性;稳定性。普遍性就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征,唯一性就是任何两个人的这种特征是不一样的,可测量性就是这种特征是可以测量的,稳定性就是这种特征在一段时间内能够保持不变。以上四点是某种生物特征能否用于人身份识别的基本条件。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之所以可以运用到我们大家的生活中去是因为这是一个已经形成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Biometrics)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利用人体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别。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这里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用于身份鉴别的生物特征应具有普遍性,即任何人都具有这一特征;唯一性,不同人的这一特征各不相同;稳定性,这一特征不随时间、外界环境等的变化发生改变;可接受性,用这一特征进行人体身份鉴别可以被人们接受和认可;防伪性,这一特征不易仿造、窃取[1]。 1生物认证技术 1.1生物认证系统工作原理 通用生物认证原理与系统结构从逻辑上说,一个利用生物识别技术的通用身份认证系统可以分为注册模块和识别模块[2]。在注册阶段,合法用户的生物特征由传感器首次扫描以获得特征的数字化描述。为了加速匹配和减少存储需求,数字描述由特征提取程序进一步处理以生成压缩但有表达能力的描述,称为模板。取决于应用程序,模板可以存入生物认证系统的通用数据库或磁卡或分发给个人的智能卡中(见图1)。在识别阶段,传感器再次捕获用户的生物特征并转化成数字格式,此特征被特征提取程序进一步处理以产生与模板格式一样的描述。结果送到特征匹配程序后,与模板进行比较以确定用户身份是否合法。采用指纹作为身份认证的依据时,从传感器采集的就是用户的指纹图象,经处理后存入模板库的就是用户的指 纹模板。 图1通用生物认证系统 1.2常用身份鉴别方法 1.2.1指纹(Fingerprint)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夏鸿斌须文波刘渊 (江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无锡214036) E-maiI:hongbinxia@https://www.doczj.com/doc/ee6002770.html, 摘要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是根据人体各器官或个人行为之间的差异来鉴别个人身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特征鉴别技术将在军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介绍了生物特征的概念及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鉴别技术,对不同的识别方法的原理、特征做了较详细的分析与评价。对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也做了分析。 关键词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模式识别 文章编号1002-8331-(2003)20-0077-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TP391 Biometric Identifition Technigues Xia Hongbin Xu Wenbo Liu Yuan (SchooI of Information TechnoIogy,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Wuxi214036)Abstract: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 deaI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Is based on their bioIogicaI on hu-man behavioraI characteristics.As the deveIopment of a computer,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 wiII be used wideIy either in the martiaI area or in the daiIy Iife.The paper summarizes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technigues.AIso it fuIIy dis-cusses the identification principIe,character of different methods.The prospect and deveIopment of those methods are aIso anaIyzed. Keywords:Biometrics,PersonaI identification,Pattern recognition 基金项目:教育部“网络教育安全强认证技术”专项基金支持 作者简介:夏鸿斌,男,安徽庐江人,硕士生,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须文波,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密码学、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刘渊,男,江苏无锡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为网络安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