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研究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研究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研究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研究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研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政府举办的实施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其使命是通过对疾病、残疾和伤害的预防控制,创造健康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促进人民健康;其宗旨是以科研为依托、以人才为根本、以疾控为中心。在卫生部领导下,发挥技术管理及技术服务职能,围绕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任务,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研究,做好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的组织实施;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安全、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妇女儿童保健等各项公共卫生业务管理工作,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加强对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控制,在防病、应急、公共卫生信息能力的建设等方面发挥国家队的作用。

下图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组织结构图:

中心职能处室有:人力资源处规划财务处国际合作处科技处实验室管理处设备条件处教育培训处基建处二期筹建办后勤管理处新址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科技开发办公室学术出版编辑部保卫处党委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群众工作处离退休人员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

中心直属单位有: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非法人独立单位有:政策研究与健康传播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处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流行病学办公室全国12320管理中心控烟办公室;

挂靠单位有:政策研究与健康传播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公共卫生管理处慢性病防治与社区卫生处结核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流行病学办公室全国12320管理中心控烟办公室;

相关协会有: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公共卫生信息专委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预防医学会预防医学情报专委会。

分析得可以得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组织结构类型为防御者型,因为它处于比较稳定的环境之中,领导成员通过高度的集权和专业化分工以及程序化标准化的作业活动使得疾控中心稳固的发展。它具有严格的层级控制系统和高度的部门分工差异性,部门的目标稳定而富有效率。技术上属于常规型的技术,因为工作的多变性较小而可分析性较大,工作的标准化、规划化程度都很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很平稳的。这是由于其自身的事业单位的属性决定的。事业单位,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首先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因此他的公益属性较企业属性更强。

中国疾控中心的具体职责: 1、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和疾病防治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政策咨询。2、拟订并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重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对全国实施情况进行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价。3、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营养食品、劳动、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公共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食源性疾病、学生常见病、老年卫生、精神卫生、口腔卫生、伤害、中毒等重大疾病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提出预防控制对策。4、参与和指导地方处理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国家重大疾病、中毒、卫生污染、救灾防病等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应急反应系统。配合并参与国际组织对重大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5、参与开展疫苗研究,开展疫苗应用效果评价和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并对全国免疫策略的实施进行技术指导与评价。6、研究开发并推广先进的检测、检验方法,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提供有关技术仲裁服务,受卫生部认定,开展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测、检验,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7、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负责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信息搜集、分析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专题调查,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9、开展对影响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公共卫生问题防治策略与措施的研究与评价,推广成熟的技术与方案。10、组织实施国家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指导、参与和建立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项目,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广成熟的技术与经验。11、负责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技术指导,研究农村事业发展中与饮用水卫生相关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12、组织和承担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13、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的培训。14、开展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15、承担卫生部交付的其他工作任务。

根据对其职责分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组织结构(事业单位)有以下三个特点:1.服务性,这是事业单位最基本、最鲜明的特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是保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2.公益性。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在一些领域,某些产品或服务,如教育、卫生、基础研究、市政管理等,不能或无法由市场来提供,但为了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就要由政府组织、管理或者委托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从事社会公共产品的生产,以满足社会发

展和公众的需求。事业单位所追求的首先是社会效益,同时,有些事业单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实现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服务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家规定向接受服务的单位或个人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3.知识密集性。绝大多数事业单位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性组织,专业人才是事业单位的主要人员构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服务是事业单位的主要手段。虽然事业单位主要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但由于其在科技文化领域的地位,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因此可以得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中国的卫生疾病预防方面具“垄断”的地位,并且是由国家保证的一种地位,因此外部环境极其稳定。

发展战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创立是国家卫生部将卫生防疫站分成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2个独立核算机构。在国家,省市层面的分家已经完成,但是在县区的防疫站分家工作还没有充分开展,仍没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独立单位。这样单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角度上说的话应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公益性,更好的完成自己的职责,使得下级部门变得不可或缺,从而是得在县区层面也有独立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好的完成全国个个地区的以及不同行政层次本职工作。

在改进措施上,或许还是应该更好的发挥自己公益性,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打消人民群众中的一些对事业单位的固有成见,成长为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项目名称: 组织工程学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首席科学家: 曹谊林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起止年限: 2005.12至2010.11 依托部门: 上海市科委

一、研究内容 在前期“973”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期“973”提出的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 1.组织工程化组织形成与转归机制 采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超微结构影像学和激光捕获等技术手段,研究组织工程化组织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结构分子的表达、调控及与组织结构功能的关系,并阐明与相关正常组织发育过程的异同点。 采用细胞标记、转基因小鼠、影像学等手段观察组织工程化组织形成后的转归及功能特性,探讨成熟细胞和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在形成组织工程化组织中作用的异同点。 2.组织微环境对干细胞分化、特定组织形成与成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通过蛋白质谱分析、高压液相层析等技术阐明组织微环境的组成成分,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细胞间作用;分析和测量组织微环境中各种物理刺激的种类、强度与频率。 探讨组织微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干细胞分化以及组织形成的影响并在基因表达与调控、信号传导等水平阐明其作用机制。 利用外源性因子的添加、生物材料的表面修饰以及生物反应器,模拟细胞的体内生理环境,优化组织构建条件。 3. 生物力学对调节细胞分化和促进组织工程化组织形成的机理 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信号转导、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力学及生物反应器等技术,研究力学作用转化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途径及调控机理,以及与具有特定生物力学性能的工程化组织形成间的关系。 探索力学效应如何促使成体干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如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平滑肌细胞)和终末分化细胞转分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腱细胞)的可能性及其相关机理。 4. 生物材料组成与特定构型对细胞分化、组织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采用各种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及三维快速成型、仿生、模板造孔、分子自组装、纳米图案化及表面活性接枝等技术,探索材料特殊的表面精细结构和三维空间构型对不同种子细胞(包括干细胞)的迁移、粘附、增殖、分化及组织形成与成熟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5. 同种异体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研究与通用胚胎干细胞库的建立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细胞标记等技术,检测不同分化阶段细胞表面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细胞的免疫原性并跟踪植入体内同种异体干细胞形成组织工程化组织的能力及其转归。 通过孤雌生殖方法,建立一定数量的同源双倍体胚胎干细胞系。通过诱导分化研究,证实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并探讨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组织的可行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6年投稿须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2016年投稿须知 王莉莎,张楠,王蕾,赵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辽宁省沈阳市110180 2016稿约导读— 1 杂志出版目标与范围 2 投稿、审稿、出版周期及开放获取 3 采用稿件热点方向 4 稿件模板 5 对原创性基础或临床研究论文的要求 6 论文撰写指南 7 对文章学术不端的检测8 为文章第一或通讯作者注册身份识别码(ORCID) 9 鼓励作者出版前将文章数据注册到开放获取公共平台(中国DOI存储库/国际Figshare平台) 10 期刊与文章作者的版权约定 11 欢迎作者撰写能与期刊互动栏目的文章 12 与本刊的联系方式 关键词:稿约,出版;期刊;体例;规范;创新DOI:10.3969/ 中图分类号:R318 1 杂志出版目标与范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杂志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出版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结果的经同行评议的开放获取期刊。期刊以面向国际立足本土为出版宗旨,以双盲严谨的审稿流程,科学规范的编辑服务,优质快速的出版周期,办中国组织工程领域最优秀的学术期刊为工作目标。期刊曾经2届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并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第一批数字出版示范单位”。 2016年杂志将重点出版来自于组织工程领域的干细胞培养与移植,生物材料选择与应用,骨科组织植入物研究,组织工程细胞学实验,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的优秀文章,出版来自于组织工程在体客观量化评价、精准医学研究、以及具有转化医学意义的大动物实验结果的文章。期刊在重点关注上述问题的同时,也尤为关注和支持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创新性成绩,以严格的审稿时间和加快的出版速度,支持国家级、省级基金支持项目优秀文章的快速发表。 本刊尤其欢迎具有临床试验注册号的临床试验文章,欢迎基础研究文章原始数据获得注册号的文章,期刊致力于促进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转化,希望我们出版的精品栏目及其优秀文章,能对更多青年研究工作者产生良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对于医疗器械和制药企业的 一些早期和后期市场领域的优秀试验 研究成果,期刊也予以考虑,这些也 会对临床工作者的实践工作产生良好 的指导作用。 杂志发表的文章类型包括研究原 著、综述、研究方案、研究结果、研 究假设、学术探讨、评论、编读交流、 临床实践、影像图片等中英文文章。 文章体例详细要求详见www. https://www.doczj.com/doc/ee4624861.html,文章模板栏目。 2 投稿、审稿、出版周期及开放获 取 2.1 在线投稿平台作者可以通过, @ https://www.doczj.com/doc/ee4624861.html,或咨询专线024- ,或手 机。投稿后,当论文已处于审稿或等 待审稿状态时,1个月内请勿将稿件 再投至他刊。 2.2 投稿如果您已经阅读了本刊 投稿须知并且准备投稿,请确定上传 文档应包括以下内容: 完整的论文应包括:文题、作者 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 表格及致谢、参考文献等内容。 本刊要求的辅文内容。 推荐2-4位小同行专家审稿人。 上述文件应在同一文档中,以 word文件上传。另外,图片应以单独 的300像素jpeg或tif形式分别上传。 请将组合图分割为独立图片,如图 1a、图1b和图1c,标注适当的图例 后分别上传。无需将图片整合入word 文档中。 关于出版的更多要求,详见 2.3 投稿后的同行评议每篇稿件都 要经过2位以上同行专家盲法审稿评 议。审稿人来自由国内外学科小同行 组成的杂志审稿专家队伍,所有发表 在杂志的文章都将经过严格的双盲同 行评议,期刊将在投稿后4周内通知作 者审稿意见。根据审稿意见,编辑部 决定稿件返修,再审,被接受或退稿。 2.4 出版周期 2.4.1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坚 持精审快发的出版流程 精审:文章投稿后要接受2-4名小 同行专家审稿7-30天。 快发:一般稿件3-6个月出版;有 可申请加急优先出版条件的稿件,外 审通过后文章可在2-3个月内出版。 2.4.2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申 请加急发表稿件的条件 有省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课题的创 新性研究稿件; 有原始实验数据DOI注册号的基 础研究稿件; 有北美临床试验中心注册号的临 床研究稿件; 2.5 杂志对作者的出版后服务出版 前与作者核对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作者需准确回复。之后杂志将以特快 专递免费邮寄赠送2本期刊及5份彩 色抽印本。作者也可在印刷前向杂志 社订购更多的彩色抽印本或杂志,以 利于更好的传播论文的学术及技术经 验。文章出版后每月将通过电子报、 手机公众微信、纸版发行等多种线上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 疾控中心临床实习时间安排、利弊认识以及学习方式、胜任力的自我评估,探讨全科医学生在医联体内临床实习的认同度。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习心得体会三篇1 20XX年7月4日——8月26日,我们XX大学XX级预防医学专业6名同学前往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始了为期8周的生产实习。很荣幸学校和单位能够提供这样宝贵的生产实习机会给我们,在这短短8周时间内,我们也抓紧每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认真踏实地进行实习工作,收获了很多知识经验,并大大提高了动手能力。 20XX年7月4日——7月13日,我们组在急性的传染病控制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疫情报告程序、某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年度防疫计划的制定、外来人口的卫生管理。我在XX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周半的工作。初来乍到,XX老师先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的使用方法,并示范了基本操作,让我们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有了大致的了解。随后,她又详细地告诉我们XX市各区县的急性的传染病现况,以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解决措施、应对方法。XX老师还将各种工作简报、工作文件等资料给我们阅读,让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利用网络系统,协助她进行疾病的记录、审核和查重。 在工作过程中,XX老师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教授我们,

让我们在很快的时间内学会了熟练操作网络系统和各种报表,并对科室工作很快适应,初步树立起了工作态度。7月11日,由于XX老师出差,我接替了她的科室工作,即接收从XX医院以及各县级疾控送来的手足口病、流感等流行传染病的咽拭子样本,并填写相应表单,交往检验科送检。这是我第一次体验一个人全权负责工作的感受,由于正值暑假, 天气炎热,各地的传染病层出不穷,不时有各地样本前来送检。XX老师临走前耐心地向我阐述了接收样品的步骤与程序,使我能够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也能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将一个个样品交接工作圆满完成。我非常感谢这两位热情耐心的好老师。 20XX年7月14日——7月22日,我们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实习。 实习内容有:艾滋病疫情管理与干预工作。我们的指导老师是XX老师。他是一位认真踏实、勤奋负责的好老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必须和许多同志群体、性工作者及其他HIV高危人群打交道,面对这些感染者和他们的家庭所带来的痛苦,XX 老师深知只有感染者和家人、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共同携手起来,积极面对艾滋病防治,艾滋病的阴霾才会渐渐在感染者身上被驱散。 XX老师对于前来疾控中心的咨询者、检测者从来没有一丝歧视和厌烦,他不仅热情而耐心地解决咨询者的每一个疑问,普及防艾知识,还带着检测者做血清检查,并对检测结果严格保密。在性艾科实习的一个半周,我对同志群体、HIV高危人群的管理与防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惧和担忧。人类战胜艾滋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人类消除艾滋病歧视并不需要等待,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够完全接受艾滋病,但只要全社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

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meta分析写作模板-中国组织工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文章的写作模板及要求 文题(≤30个字): 明确本研究报告是系统综述、meta分析、还是两者兼有, 文题内容是否新颖?是否重要?是否与临床医生关注的问 题有关系? (全体作者及单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简介,学历,职称、 邮箱,16位ORCID号,手机号) 摘要(结构式四段论) 目的:简要2,3句话阐述文章背景及目的。 方法:包括检索数据库、主要代表文章特征检索词、时间 段、纳入研究的依据、简要入组标准、研究对象和干预措 施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并描述文献质量分析方法、meta分 析软件、主要和次要结局名称及观察的统计量指标类型。 结果:先说明文献质量的结果,应有相关主要meta分析 组间高低比较的结果,附统计量数值。 结论:结论需客观回答文题和目的提出的问题,说明研究 的主要结论、局限性和展望。 关键词:8个 基金资助:基金名称,编号,项目负责人姓名 0 背景(500-800字) 总体要求: (1)介绍当前已知的研究理论基础; (2)通过对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和研 究类型(participants,interventions,comparisons, outcomes,study design,PICOS)5个方面为导向提出所 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附背景文献; (3)需说明国内外是否有类似meta分析研究发表?文章的 特点? (4)最后需交代研究目的、立体依据、实践依据、创新点和 临床实践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策略: 1.1.1 检索者: 1.1.2 资料库:如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维普,万方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等。 1.1.3 中英文检索词: 1.1.4 检索时间范围(包括最后检索日期): 1.1.5 文献检索策略:以图或类表形式展示,至少说明一个资料库的检索方法,包含所有检索策略的使用,使检索结果可以重现,最后还需说明检索软件及手动检索的应用情况。 如: PubMed数据库检索策略(检索词后面标记检索符号,举例参考):1.2 纳入与排除标准:将指定的研究特征(如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和研究类型5个方面的要求,还应包括随访期限)和报告的特征(如检索年限、语种和发表情况)作为纳入研究的标准,并给出合理的说明。注意排除标准不要描述成纳入标准的否定内容。 1.2.1 纳入标准 (1) #1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itle/Abstract] #2 LDH [Title/Abstract] #3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Title/Abstract] #4 RLDH [Title/Abstract] #5 #1 OR #2 OR #3 OR #4 #6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discectomy [Title/Abstract] #7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Title/Abstract] #8 PTED [Title/Abstract] #9 PELD [Title/Abstract] #10 #6 OR #7 OR #8 OR #9 #11 recurrence [Title/Abstract] #12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Title/Abstract] #13 recrudescence [Title/Abstract] #14 relapse [Title/Abstract] #15 #11 OR #12 OR #13 OR #14 #16 #5 AND #10 AND #15 中文数据库检索策略如下(举例参考): #1冠心病 #2心绞痛 #3复方丹参 #4通心络 #5临床 #6 1 in 摘要 #7 2 in 摘要 #8 3 in 摘要 #9 7 or 8 #10 8 and 9 #11 1 in篇名 #12 2 in篇名 #13 4 in摘要 #14 5 in摘要 #15 11 or 12 #16 13 and 14 #17 15 and 16 #18 10 and l7 1

组织工程的现在与未来

组织工程的现在与未来 摘要:随着各项高新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的研究也迅速发展起来,这使得组织 工程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本文回顾了组织工程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各器 官组织工程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我国的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并对组织工程的 发展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器官组织工程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has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makes the application of tissue engineer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issue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organ tissue engineering, and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tissue engineering in China, and made a prosp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 Tissue engineering;Seed cells;Organ tissue engineering 1.引言:组织工程学是在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材料研究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学科。它标志着医学将走出目前组织移植和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崭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细胞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的逐步完善,人们进行了大量的通过单纯细胞移植方法治疗组织或器官缺损的探索,远期临床观察证明单纯细胞移植不能形成理想的组织与器官。另一方面,在生物活性材料领域的大量研究与实际应用也证明,仅仅通过改善材料本身的性状,应用不具备生物学活性的材料也不能达到理想的组织再生修复效果。因此,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组织、器官缺失和功能障碍问题,一直是生命科学积极努力探索的重大课题。 2.组织工程的发展历史 组织工程的创建和发展不过是最近30余年的事,早在1977年Green曾试图将分离的软骨细胞移植于脱钙的骨支架中,以复制软骨,但以失败告终[1]。1989年Wakitain将软骨细胞移植于胶质支架中进行移植,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细胞繁殖,并维持它在培养基中的显形(Phenotype),同时避免了细胞间变[2]。但得到有限的成功。直到20世纪80年代,组织工程开始有了新进展。先是美国在1987年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随后,日本、英国亦相继展开研究。目前美国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大学以及企业都参与组织工程课题的研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doc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对公众进行健康指导;协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公众不良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公众掌握自我保健与防护技能。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导意见(2008 版) 流感是由A、B、C 3 个型别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977 年以来,每年在全球流行的流感病毒为A(H1N1)、A(H3N2)和B 型。该病潜伏期1-4 天(平均2 天),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头痛、不适、干咳、咽喉痛和鼻炎等,一般呈自限性,多数患者症状3-7 天即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发生流感病毒性肺炎、加重既往基础疾病,或继发细菌性肺炎、鼻窦炎、中耳炎及其它合并感染,严重者导致死亡。流感可致各年龄组人群发病,其中儿童感染率最高。但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流感并发症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最高。 流感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近距离和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传播,也可能存在空气传播(含病毒颗粒的≤5μm 飞沫核可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该病毒传播迅速,在养老院、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引起暴发。在我国北方地区,流感秋冬季流行,12月至次年1 月出现流行高峰,夏季传播基本停止,表现为典型的温带季节性流行特点;在华南地区,全年均有流感活动,但秋冬季和次年夏季(7 至8 月)可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流行模式。 我国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流感监测,积极参与全球监测活动,推广流感疫苗接种,指导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的个人卫生的公众指导。 一、流感监测 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是全球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

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流感病毒的活动强度、季节特征和病毒变异情况,为全球疫苗毒株的选择提供依据。目前我国流感监测网络由197 家哨点医院和63 家网络实验室组成。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流感病毒分离鉴定、毒株的抗原性、基因特性和耐药性分析等。针对近年来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监测单位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按照流感样病例的定义和监测科室的设置要求,报告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数和就诊病例总数,每周一录入到“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周末和十一、春节长假期间要安排好病例报告工作,杜绝漏报、迟报和节假日缺报现象。 (二)各哨点医院要严格掌握标本采集对象,保证每周最低采样量,不得集中突击采集标本;严格遵循标本采集、保存和运送的技术要求,努力减少上述环节对病毒分离率的不利影响。采集的标本应在4℃条件下,24 小时内运送至监测网络实验室;未能24 小时内送达的,应置-70℃或以下保存。 (三)网络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病毒接种、传代技术,提高收获病毒的血凝滴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在24 小时内处理标本和接种病毒,并在完成病毒分离鉴定后24 小时内,将结果录入“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对于MDCK 细胞分离阳性的,要将留存的原始标本继续接种鸡胚,进行病毒分离。 各实验室应用中国疾控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下发的标准参照血清进行病毒鉴定时,发现对所有下发标准血清HI 效价均≤20 的毒株,

目前人工韧带与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现状

目前人工韧带与组织工程韧带的研究现 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交叉韧带损伤后,由于其愈合能力较差,因此长期以来,对重建交叉韧带使用材料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本文主要对细胞因子在组织工程学韧带中的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在组织工程韧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工程韧带附丽的基础研究,骨和组织工程韧带之间的愈合关系作了较详细介绍。另外,对人工合成韧带、胶原支架韧带也作了概述。 【关键词】人工韧带;组织工程韧带 交叉韧带损伤后愈合能力极差,目前临床重建交叉韧带使用的材料包括自体移植物、异体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自体和异体移植物重建交叉韧带依然是目前的主流选择,常见的自体髌腱或半腱肌移植具有较高的强度,在附丽位点能够获得骨骨或腱骨愈合。但对自体供区会继发膝前疼痛、髌腱炎、髌下脂肪垫挛缩、相应部位髌骨骨折、绳肌缺失等并发症。异体髌腱、跟腱、阔筋膜材料存在来源少、免疫排斥反应、生物长入延迟甚至传播疾病的危险[1~2]。因此,长期以

来,人工韧带的研究从未停止。而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重建交叉韧带的实验也成了新的研究热点。 1 人工合成韧带人工韧带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经历了漫长的曲折过程。人工韧带具有无供区并发症、使用方便、早期康复、无疾病传播危险等许多明显优势。理想的材料,应该具备持续高强度、耐磨损、无组织反应等基本特性,并具有正常韧带的功能,同时允许有生理排列、再生新韧带倾向的组织逐渐长入。然而,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工韧带尚未面世。自上世纪60年代,人工韧带已经进入临床应用。70年代后的20年,有多种类型的人工韧带被植入体内。其中有许多著名的产品,包括Gore Tex,Leeds Keio,Kennedy等。在材料选择上,完全合成的碳纤维韧带,因在关节和淋巴内释放磨损颗粒,引起显著的炎性反应。此后,以碳支架结合胶原或聚酯、聚四氟乙烯纤维束合成的聚合物,临床成功率均不高[3]。涤纶和聚丙烯等带孔的纤维织物,理论上允许周围组织迁移长入,再生具有功能的韧带,同样因不可吸收而引发显著的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移植物失败和断裂。在纤维织物上种植成纤维细胞后虽然可再植入体内,但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有限。对这些合成的永久支架组织学研究显示类似瘢痕和肉芽肿。不是正常韧带的有序胶原纤维。 对早期应用人工韧带的随访研究并未显示优良结果,主要问题是早期的组织反应和晚期的磨损、松弛与断裂。因此,在经历了20年的发展后,人工韧带的应用趋于沉寂。然而,近年来LARS(ligament advanced reinforcement system)聚酯韧带的近期优良结果受到了关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第二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明细表 一、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二、收入决算表 三、支出决算表 四、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明细表 六、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支出决算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表 第三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8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概况 一、部门决算单位构成 林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于1986年12月(原林芝

地区卫生防疫站),正科级建制,是林芝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下属单位,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实行独立核算,非二级预算部门。 二、部门职责和机构设置 (一)部门职责 1.拟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负责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综合评价和疫情报告及预测、预报;拟定计划免疫工作规划,组织实施免疫预防接种。 2.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职业病、学生常见病等重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制定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职业病监测防控;负责开展传染病暴发流行和突发性危害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疫情、事故的专业技术调查,并制定控制对策和措施。 3.负责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工作。 4.承担卫生预防监测检验和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与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卫生学评价,卫生防疫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承担相关单位的检验委托。 5.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基层预防保健工作,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工作。 6.负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

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重点工作分析

慢病防治工作会议材料 某市疾控中心慢病防治重点工作 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人民生活方式改变以及都市化、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且有年轻化趋势。慢病是全球最要紧的疾病负担之一,已取代急性传染病,成为人们健康的“要紧杀手”,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针对某市具体情况,我们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汇报: 一、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社区工作,创建干预试点 某市疾控中心慢病所于2006年5月独立。独立初即对基层疾控机构慢病防治工作进行走访摸底,于2007年协助市卫生局制定下发《某市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考虑到各地工作基础、经济条件不一,要求各县(市)区依照各自实际情况,至少创建一个慢病防治示范社区。创建形式不拘泥于统一模式,鼓舞各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做出特色。当年与中国心脑血管防治中心联合举办了针对基层大夫的《社区大夫高血压综合防治技能培训班》,培训基层慢病防治专业人员168人。年底对基层疾控机构慢病防治示范社区的创建工作进行了考核与调研,

写出考核总结及调研报告。 近几年依照“方案”要求,多次深入基层指导、督导创建工作。起草了《某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综合防治方案》,并多次到部分区县为其辖区内的慢病防治人员及乡村大夫培训社区慢病防治技能。要求区县疾控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中,针对当地重点慢病制定具体干预措施和工作方案,引导社区(乡村)大夫开展工作,在资金缺乏情况下结合医保门规与新农合有的放矢、以点带面开展工作,逐步拓展示范社区的范围,以应对慢性病疾病负担快速上升带来的一系列严峻挑战。 按照《某省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试行)》的要求,在某区、某市积极开展以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为要紧内容的慢病防治试点工作,组织两地疾控机构参加慢病社区信息治理系统技术培训班。依照要求定期对两地心脑血管疾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目前示范点工作正扎实有效开展。 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的开展 依照我市实际情况,采取稳打稳扎分步走,使我市的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一步步开展起来。 2008年4月,以《中国疾病预防操纵信息系统》为治理平台,在全市医疗机构展开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并将报告范围定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1.疾病预防与控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二、主要工作任务 1.疾病预防与控制 开展疾病监测;研究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非传染性疾病等疾病的分布,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流行规律;提供制订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的技术保障;组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预防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救灾防病的应急准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后疫病进行监测报告,提供预测预警

信息;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和效果评估。 3.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 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依据,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4.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 开展食源性、职业性、辐射性、环境性疾病监测、调查处置和公众营养监测与评价;对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环境中影响人群健康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与评价,提出干预策略与措施,预防控制相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 研究、应用实验室检测与分析技术,开展传染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检验,开展中毒事件的毒物分析,开展疾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的生物、物理、化学因子的检测、鉴定和评价,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疾病和健康相关危害因素的预防控制及卫生监督执法等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 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的研究进展 马原松,石毅 (商丘师范学院生物系,河南商丘476000)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以及移植免疫学、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各自领域取得的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介绍了组织工程的基本定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组织工程;生物材料;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中图分类号 Q 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6)05-1040-02 器官和组织的缺损或衰竭是临床遇到的最频繁、最具有危害性的难题,尽管人们以器官或组织移植、外科再造和使用机械装置等治疗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例如:自体组织移植是以牺牲健康组织为代价的,同种异体、异种组织或器官移植,有免疫、供体来源及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外科再造可能带来长期的术后问题;机械装置,如肾透析仪等并不能替代肾脏的所有功能,难以阻止病情的恶化,且费用昂贵。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多学科成果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组织工程。 1 组织工程的定义与方法 1984年冯元祯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之后的化学工程 师R obert Langer 教授和麻省理工大学医学院的临床医生 Joseph P Vcanti 正式提出组织工程的概念。1987年,美国国家 科学院基金会(NSF )在加利福尼亚的Lake T ah oe 举行的专家讨论会上,首次提出了组织工程的概念,并明确了组织工程的定义:“组织工程是运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及方法,从根本上认识正常和病理的哺乳动物组织和结构功能的关系,并研究生物学的替代物,以恢复、维持和改进组织的生物替代物”。 组织工程的主要方法:将体外培养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于一种生物相容性良好并可以被肌体吸收的生物材料上,然后将细胞生物材料复合植入体内受损部分, 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肌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受损组织和器官相一致的替代物,从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的(图1)。目前,组织工程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①合适的种子细胞来源;②可供细胞粘性生长的生物支架或细胞外基质;③用于促进组织再生长因子;④组织的相容性等问题。 图1 组织工程示意 2 种子细胞的研究种子细胞是指为支架材料提供生命源泉,并能形成组织工程的功能细胞。根据构建不同组织的需要,可分为: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人胚胎组织细胞的研究、异种细胞的研究等。 2.1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 成体干细胞的可塑性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被认识的。不仅骨髓组织中存在间质 干细胞(MSCc ),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脂肪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分化,而且在其他组织如皮肤、肝、神经等也存在干细胞,这些干细胞还存在相互转化现象。有研究发现,接种在小鼠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可培养出干细胞;将神经干细胞接种在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可在小鼠血液中发现来源于神经干细胞的造血细胞。这些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有可能作为组织工程构建的种子细胞来源,其中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的组织工 作者简介 马原松(1970-),男,河南汝南人,讲师,从事作物育种及生 物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收稿日期 2005211212 程骨已有临床应用。同种异体MSCs 一直不发生或仅有程度很轻的免疫排斥反应,而且易于控制。MSCs 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为基因治疗开创了应用前景。 2.2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ES )具有发育的多能 性,可从早期胚胎的原始胚细胞及原始生殖细胞中分离培养获得。Th oms on 从人胚胎组织及原始生殖细胞中获得了人的 ES 细胞。由于人ES 细胞培养条件要求特殊,虽然可用多种 诱导物质使其定向诱导分化,但要成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还有许多问题尚待研究解决。Lanza 提出了治疗性克隆的新概念:采用成熟组织细胞核置换卵细胞核,在体外培养至胚泡期分离ES 细胞,再进行定向诱导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用于治疗目的。这一研究在小鼠和羊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在人的治疗性克隆研究方面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 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支架材料作为组织工程研究的人工细胞外基质,为细胞停泊、生长、繁殖、新陈代谢、形成新组织提供支持。 3.1 可降解高分子材料 国外研究较多的是PG A 、P LA 、P L 2G A 等。这些材料具有可标准化生产、可降解、细胞相容性好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6,34(5):1040-104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孙红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刘爱东 一、概述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重要时期,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才能满足生长发育需要,婴幼儿时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体格发育等方面并不完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不足,对营养物质需求量较大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婴幼儿膳食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都可以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活动效益。 中国婴幼儿膳食指南是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教育和指导婴幼儿抚养人采用平衡膳食,合理安排日常膳食,以达到促进婴幼儿健康为目的的指导性意见。为了帮助婴幼儿抚养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制定了相应的中国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以便直观的告诉抚养人婴幼儿不同时期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和合理的数量。 二、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世界卫生组织对于生后0到6月龄的婴儿应坚持给予纯母乳喂养,6个月内婴儿喂奶时应按需喂奶,每天喂奶6到8次以上,同时婴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少量营养补充品,如维生素 D 或鱼肝油。 三、0到6个月龄婴儿平衡膳食宝塔的制定依据 0到6月龄婴儿生长发育及膳食摄入特点:正常足月儿出生体重和出生身长分别约为3.3公斤和50厘米,婴儿出生后体格发育及开始快速生长,到6个月末婴儿的平均体重和身长分别增加到约7公斤和63厘米,此时期婴儿的消化系统远未发育成熟,因此严重制约了6月龄以下婴儿对食物的选择。母乳是这个时期婴儿最佳的膳食营养来源,完全符合0到6月龄婴儿对营养的需求,及自身消化吸收特点。母乳中维生素 D 、维生素 K 以及铁的含量稍低,因此在婴儿喂养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张 晨3 张 东3 高景恒3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中叶,生物学的两大发现是细胞和DNA的双螺旋结构,标志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形成,它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里程碑。 近二十年来,在国际上兴起了一门由生物医学和工程学技术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生物医学工程学(B i om edical Engineering),它的基础研究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随着自然科学各个学科的进步而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已着手进行人工合成和复制生命物质,并且日趋工程化,这正是现代医学区别于以往生物科学的显著特点,因此可望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人工复制的还原组织、器官的研究方面,一门新的学科正在产生,即组织工程(T issue Engineer2 ing)。它是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研究开发能够修复、维持或改善损伤组织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1~3],方法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的功能相关的活细胞种植于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 atrix,EC M),然后将它们移植到动物体内,达到形成新的有功能的组织的目的[4~11]。 1 组织工程提出的历史背景 现代外科的发展已使人类替换病损组织的梦想成为现实。替换物包括异种、同种异体以及自体组织和人工合成物质,但这些替代物由于种种问题而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异种组织引起的相当快速的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移植尽管在形态方面与自体移植相似,在术后早期可被宿主短时间接受,但排斥反应不可避免,且组织器官的来源有限;自体组织移植会造成供区损伤以及所能供给组织的局限性;人工合成物质植入后所引起的异物反应,继发感染及裸露等, 3 辽宁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辽宁沈阳,110015)这些都迫使科学家们寻求新的、更为理想的组织替代物。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市场上可应用的营养素(nutrients)和酶可将组织离解为有功能的细胞成份,从而开始体外细胞培养的研究。细胞工程(Cellu2 lar Engineering)的诞生使大规模细胞培养成为可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组织类型培养技术(h is2 to typ ic culture techniques)的普及,对体外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并预示了重建有功能的组织的到来[8]。 2 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 组织工程一经提出,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美国,从1988年起,就由国家科学基金会(T he N a2 ti onal Science Foundati on),以研究基金和资助方式建立一系列实验室[5]。日本也发展相应的研究[2,4,12,13]。1989年在全美力学工程学会(T he Am erican Society of M echanical Engineers)的冬季年会上,日、美两国还就组织工程举行了专题讨论会。到目前为止,关于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内容:①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开发;②种子细胞性质的研究;③组织工程化组织(tissue engi2 neered tissue)对各种病损组织替代的研究。 2.1 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研究 组织是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即EC M所组成,EC M是细胞附着的基本框架和代谢场所,因此,它的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其所构成的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其替代物的研究也就成为组织工程的研究焦点之一。 2.1.1 人工合成的EC M替代物的研究 常用于组织工程的两种EC M替代物是聚乳酸(po lylatic acid,PLA)和聚羟基乙酸(po lyglyco lic acid, PGA),后者又称聚脂肪酸或聚乙二醇酸[5,7,9,14~17]。由于这两种聚合物(po lym er)在体内能够逐步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