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自鸦片战争始,清政府屡战屡败,“谁打我打赢了,我学谁”。

可,近代化的探索历尽曲折。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戊戌变法

1898年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

1911.10 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1915年 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

60—90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先进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从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戊戌维新运动的目的是在中国建立() A.民主共和制度 B.君主立宪制 C.开明君主专制 D.汉族皇帝的新王朝 正确答案:B 解析:(1)戊戌维新运动是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他们要求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改革政治制度的初步尝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戊戌维新运动是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的性质及历史意义】 (一)戊戌维新的作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面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阴谋瓜分中国的严重危机而发动和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怀着满腔爱国热情,为变法救亡而奔走呼号,他们的行动符合维护民族独立和发

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激发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华民族全面走向觉醒的一座里程碑。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改革运动。变法所提出的改革措施,如政治上要求“伸民权”、“设义院”,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要求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都符合了中国走向民主、富强的发展趋势。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改革运动取得的成效很有限,但是它所提出的改革主题、改革措施,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主义旧学,在思想领域起到了民主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近代新文化的起点。哈尔滨市革命、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相继而起。它同时对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新闻出版产生了积极影响。戊戌变法还影响到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迁。 总之,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中的一个发展阶级。 (二)戊戌维新的性质 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目前史学界有三种观点: 1、改良主义运动。 汤志钧等认为:这次运动要求缓和的手段,自上而下地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不要求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因而是一场改良主义运动;

戊戌变法的意义有哪些

戊戌变法的意义有哪些 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对中国邮政深远的意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的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规他说,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维新

运动时期和稍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文学理论等已经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戊戌变法的历史教训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曲折。 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因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这次失败自有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文化传统的作用。 第一:落后就要挨打。这次维新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国际背景,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由于历史上日本长期学习中国文化,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于向为国人小觑的日本,号称“东方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几十万中国军队溃不成军,日军侵入中国本土,肆意烧杀掳掠,清政府最终签下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向敌乞和。这就足以证明当时中国有多落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不挨打那才叫怪事。因此,戊戌变法给我们的一个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只有强大了,才没有谁敢欺负我们。中国才不会再出现戊戌变法的悲剧。 第二:要改革开放,不能闭关自守。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 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 要求通过变法 发展资本主义 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 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 主张衽君主立宪制 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 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 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 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 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 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 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 客观上 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 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 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 难以取胜。 2 主观上 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 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 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 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 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因此 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 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 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 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 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教案资料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 因、教训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衽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 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 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

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改良还是革命--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性质 作者:吴雁南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1715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11日 长期以来,戊戌维新,在大中小学的教材中皆被称为改良主义运动;近年在一些论著中,提法虽稍有改变,但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尚未论定。以笔者所见,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是一场革命。 一 关于革命的含义,人们的理解多有分歧。就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所称的“革命”而论,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以推翻和改造封建王朝为主旨的农民运动,称为“农民革命”。(二)对于通过和平方法实行社会变革的运动,亦可称做“革命”,如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等等。(三)以暴力为手段进行社会制度变革的运动称为革命。在一些同志心目中,所谓革命,必须同时具备暴力与变革制度两个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他们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革命,言外之意,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无革命可言。三种说法,均有经典根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地说,人们常常把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称做革命。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存的生产关系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代之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衡量社会变革是不是革命,主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解放生产力,以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制度。这种社会革命可以是暴力斗争,也可以是和平手段。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就是和平的方法。事实上,社会革命可以采用和平手段,不能把暴力斗争视作唯一手段。当然,我国用和平手段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结果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但不论是采用暴力斗争,或是和平的方法,都只是方法问题,并不决定其是否为社会革命问题。众所周知,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因此,人们常说,改革是一场革命。甚至对改造自然的重大变革,人们亦称之为革命,如产业革命、技术革命,等等。可见,革命一词的含义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本人主张将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称之为革命,是从实质而言,倾向于就广义而言的。 二 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

戊戌变法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另一面 —意义与教训 戊戌变法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以人而论,帝后王公,枢臣督抚,维新志士,悉破卷入,浩浩荡荡一百零三日,亦如昙花一现。除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以外大都被废除,维新志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流亡异土。戊戌变法虽宣告失败,但其对中国后期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后人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使我国探索共和的路上更加通畅。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加剧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来发展资本主义,使我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在变法中所展现出来的强大的爱国精神和戊戌六君子所带来的英勇就义为革命现身的戊戌精神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使不少仍对满清政府抱有希望的文人将臣转化为革命党人,促进后来辛亥革命的发展。 二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突破了以往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都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虽未能进行有效的改革但仍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的冲击。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慈禧的清末改革。 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从而把人们从坚固的封建堡垒中解放出来,使民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使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也就是在维新运动后几年初步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的新学术,哲学历史学等都已经开始萌生,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革命等相继而生,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命运动。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开始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流。 四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俗习惯上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这些主张使妇女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放,使人们进一步摆脱封建的束缚。 戊戌变法影响深远但其遭到了无法避免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即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首先,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却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制度,痛恨皇权专制制度,却仍感激皇恩浩荡。维新派指望光绪可以用铁腕为变法扫清障碍,可怜这位傀儡帝王有名无实,给予不了他们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其次,他们惧怕亡国灭种,却不敢将矛头指向列强,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幻想西方列强能够帮助自己变法维新。再次,他们无权无能,却又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革命热情既恐慌又愤恨,甚至说康有为反复提醒光绪帝不要忘记人民反抗的危险。不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改革必然会以失败告终。短史记作者也曾提到,甲午之后,似张之洞这般较透彻时局之辈多因“中国民智未开,既不足与陈高深之义,君权太重,更不能容无忌讳之言”而退居一侧坐观形式,结果使仅“窃东洋之皮毛”的康有为之辈成了变法旗手。这也是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的一个原因,错误的领导班子。 直接原因还有以下几点。其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就在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派手中。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宣传方式也较为激进,包括像《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托古改制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其三,变法措施过于激进,操之过急必然会导致失之过重。其四,变法手段过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 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 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绝艳的智慧, 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 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 年公车上 书公车上书 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 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 多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 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 年 1 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 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 月11 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洋务派曾经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的 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甲午战争 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时候,维新派就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的思想局限,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

戊戌变法的教训与历史意义

一、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1. 敌强我弱。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临头,他们才想到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3. 抱有幻想。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他们虽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响亮口号,但认为要挽救民族危亡,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只要向西方学习,实行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可免于侵略。他们甚至幻想英、美、日等帝国主义来帮助变法。这反映了维新派的妥协性。同时,维新派既不满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却又与封建主义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想不流血的戊戌变法,结果以流血的戊戌政变而告终,然而,维新志士的生命唤醒了国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想通过和平改革的途径来使中国富强起来,这条路根本就走不通。后来,许多维新志士抛弃了改良主义的幻想,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 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

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新运动兴起的原因 (1)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加剧是时代背景。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的主张是思想渊源。 1898年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代表人物和宣传变法主张的活动 以康有为(维新运动的旗手)、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 第一,向皇帝上书。最著名的是康有为1895年联合在京举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梁启超《变法通义》,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光绪以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 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影响较大的报纸: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重要的学堂: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他们还向光绪皇帝建议设立京师大学堂。“3会3报3学堂”) 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干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论战的双方:洋务派官僚、湖广总督张之洞《劝学篇》,书中依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不能改变。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维新派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认为只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当时中国理想的政治方案。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守旧势力认为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不可改变的。维新派痛斥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求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论战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比较集中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学和西学、新学和旧学之争。这场论战,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百日维新起止日期: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上谕。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捕杀改良派,史称“百日维新”。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识记3)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维新变法提纲

维新变法 一、维新变法的背景 1、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潮流。 经济上,欧美列强先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向电气时代过渡;政治上,议会改革、文官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 2、社会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紧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 的进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作为新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 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原因: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康有为多次上书,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变法的紧迫性,引起光绪帝重视; 6、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施政纲领 二、新思想的演进 1、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开眼看世界第一步; 2、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下,试图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统治 3、早期维新派: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1)、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产生条件: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4、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1)代表人物与思想 ○1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2)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与保守,无力与封建势力正面抗衡。(3)康有为为减少变革的阻力,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摘要: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开始,至9月21日以失败而告终。虽然这次变法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但是却对近代中国有很大的意义,对后来的辛亥革命革命及新文化运动都有深远的影响。探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对 当代中国的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字:戊戌维新运动;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变法; 在中国50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一代都总有那么几个人,他们拥有惊才 绝艳的智慧,他们拥有远超世人的长远目光,他们拥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不 顾自身,敢于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挑起振兴中华的大任。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 脊梁。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投身于戊戌维新运动的那些人就是那一代中国的脊梁。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及过程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1895年公车上书公车上书 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犹如晴天霹雳,朝野震惊。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子们群情激愤,他们在康有为、梁启超的组 织下,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图强。这次上书由康有为起草1300多 人签名,史称“公车上书”。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对政府触 动不大,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著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经 验教训,在各地创办了许多报刊、学会、学堂,为变法制造舆论,培养人才。维新变 法运动逐渐在全国兴起。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但是,仅仅103天之后,1898年9月21日的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 戌变法”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仅仅持续了103天就是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戊戌维新运动与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研究 论述 (湖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张博) 内容摘要: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活动;本着以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政治改革,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宗旨的,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戊戌维新改革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局限 1898年1月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4月,同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除旧布新。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奖励政治上:允许士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添置船舰;扩建海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设立中小学堂;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允许设立报馆、学会;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新政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 张博: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 1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的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1. 进步意义。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2. 爱国意义。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面对着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狂潮,挺身而出,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呼吁“保国”,反对“瓜分”,是近代中国摸索救国救民

真理的一场爱国运动。尤为可贵的是,他们把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到救亡运动中,使变法运动与救亡运动结合起来。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维新运动带有全民政治运动的性质。 3. 启蒙意义。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广泛建立了政治性和学术性的社团。他们大力提倡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使他们重新认识世界,为后来人们接受新思想扫除了一些障碍,这种思想影响不会因政变而消失。一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接受了新思想,卷入到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旋涡中,这正是维新运动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之后,人们追求的社会目标有了明显的变化,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才已不单向官僚阶层聚集,转而向其对立面转化。戊戌思潮过后,不仅大量的青年学生大批地倒向革命阵营,相当数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退出了封建官僚集团,另择他途。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作者:范文澜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58年9月29日第7版点击数:3198 更新时间:2009年08 月17日 我们史学界在9月28日开学术讨论会来纪念戊戌变法六十周年。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一天,因为以谭嗣同为首的“六君子”是在六十年前的这一天流血的。他们为反对反动封建势力而贡献出自己的鲜血,整个运动的日子里,这是最值得重视的一天。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今天我们开这个会是讨论戊戌变法运动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 一般说来,改良主义运动是反动性质的运动,但在戊戌那个时候,变法运动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赋有进步的意义,因此,我们要纪念的仅仅是那个戊戌年的变法运动,要表扬的人物,也仅仅是按照他们在这个运动里所起作用而给以适当的历史评价。这同戊戌以后的改良主义运动和改良主义者,政治上有严格的区别,决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点必须说清楚。 早在十九世纪下半期,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这些人还只算是中国资产阶级的前身,还不可能提出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到了同世纪的末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形成了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同封建地主阶级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又有提出政治主张的要求,它企图走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派,就是为适应这样的阶级要求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所以说,变法运动是符合于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的。 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决没有改良主义派可能幸获的前途。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某些帝国主义表示相助的姿态,当然是别有用心;封建顽固势力是资本主义的死敌,它表示暂时的容忍,只是待机而动。一群孤立无援缺乏实力的改良主义者,拥戴一个无拳无勇的光绪帝,发号施令,以为大有可为的时机已到,希望凭借光绪帝的谕旨条令来改变社会的面貌,正好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得运动也那样软弱无力。固然,运动曾是反对最顽固的封建势力,进行了斗争;感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急,表示了爱国的热情,但这都是徒然的,封建顽固派一动手,运动便消散失败,一蹶不复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学术观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其评价

学术观点: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及其评价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主张。但在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由于他们和封建地主阶级有较多的联系,就自然在这一阶级中寻找同盟者,面对劳动群众则采取轻蔑甚至敌视的态度,他们鼓吹变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辍耕于垄上”的陈胜式的人物又揭竿而起。维新派所联络和依靠的是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势力,主要是帝党。但是,当时的帝党,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实际权力和力量,而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依附于它的洋务派。这两股势力的力量远远超过维新派和帝党,这本身就决定了变法运动的失败命运。直接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是维新派在变法理论、策略和措施上的所犯种种错误。维新派的变法理论主要是依据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这两部书虽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真正接受的人却甚少,即使在维新派和帝党分子中也很少有人能接受。光绪皇帝虽然大量采纳康有为的变法建议,却诏令禁毁这两部书。连主张变法维新的黄遵宪、章太炎、唐才常等都表示不赞成康有为的今文经学和孔教说。弟子梁启超也偶而会流露出怀疑态度。实际上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学派论争几乎淹没了维新变法的主题,对变法运动起了严重的干扰和阻碍作用。同时,维新派在变法策略和措施方面也犯了“躁进”的毛病。在短短的103天中,发出上百道新政诏令,改革内容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妥善的配套措施。譬如,废八股,改策论,这使众多的士子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失去了奋斗前程,他们自然走向变法的对立面。再比如裁并衙门,由于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一夜之间便失去生计所托,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混乱。这样的结果是除了有少数开明人士的支持外,变法一直没有得到更广泛社会的支持,反对的声浪反而不断发展。这恰恰给慈禧等人的政变提供了机会和借口,导致维新派的失败。 但是,维新派毕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政治力量,他们的变法主张代表了中国历史变革的方向。维新派进行变法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救亡图存,虽然戊戌变法没能完成自强御侮的目标,但它仍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原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原因 【摘要】 戊戌维新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它发生在甲午战争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之时,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它兴起之时轰轰烈烈,但却如昙花一般迅速失败。变法失败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主要原因。 【关键词】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封建君主专制朝廷慈禧西方列强 【正文】 一. 当谈到中国近代史,谈及中国走过的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每个中国人都会愤慨万分、感慨万千。鲁迅先生就曾经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到“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是历史的事实,也正是我们悲痛所在。常言道“黎明前的黑暗最是阴森恐怖”,但总会有启明星刺破长空,留下光辉璀璨的印记,揭开笼罩世间黑暗的面纱迎来光明。他们便是鲁迅笔下“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每个略知历史的中国人在这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革命先驱的名字与他们的英勇事迹,在这些名字中免不了梁启超,免不了康有为,免不了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这戊戌六君子,更免不了其余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却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 时间回溯到1989年(农历戊戌年),那时的中国在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可悲处境。一座大楼早已从骨子里腐朽而变得摇摇欲坠,但却死死撑着它的外墙,企图那些打着维修的幌子实则来打砸抢烧的流氓们的帮助。这便是朝廷,是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天,是百姓必须信奉的神。历史删了中国一个响亮的耳光,将愚昧麻木甚至沉睡中的中国人惊醒,让他们有了新的认知,让他们明白生活不是只有柴米油盐、男耕女织,更有个人荣辱、家国责任。震惊世人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无疑成了这根导火线,然而惊醒的毕竟只是少数人,少数读过书的知识分子,于是他们承担起责任义务去唤醒更多的还未醒来的中国人。他们是不知所措的,因为他们不知如何去反抗命运,去唤醒他人。两千年的儒家中庸思想,让他们本性保守,他们最终的选择还是向朝廷皇帝请愿,寄希望于朝廷皇帝来改变一切、来教化百姓。对于封建帝制,他们没想过,或者是想过却不敢去否定。 二. 他们看到了国破山河,他们看到了帝国侵略,他们看到了西方科技,他们也看到了要强国唯有改革,唯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对于朝廷帝王这他们所依仗来改变一切的前提,却是大大的看走了眼。他们却没看清朝廷是慈禧统治集团“量中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朝廷,是国破家亡、流民饿殍遍野却独自歌舞昇平的朝廷;他们也没看清他们寄与一切希望的皇帝只不过是被慈禧玩弄鼓掌间的牵线木偶,是假借变法之名来收拢权势的虚名皇帝。也许光绪皇帝是真心想要变法强国,正如他后来颁布了《明定国是召》,但他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处境,变法于他来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