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工大论语老子今读课程论文

哈工大论语老子今读课程论文

《论语老子今读》

课程论文

院系:XXXX

专业: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时间:XXXX年XX月

孔子、老子为政思想之比较及其启示

【摘要】在社会动乱的春秋时代,老子清醒而敏锐地提出了“无为而治”,孔子积极面对现实提倡“复周礼以礼治国”的政治策略,二者相辅相成,汇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滔滔大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深邃的哲理,其基本概念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立身处世等方面。而这两种完全迥异的政治理想,是因其各自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状况认识的不同造成的。本文对二者不同的为政思想及不同理想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孔子;老子;春秋时代;为政思想;无为而治

【正文】

一、孔子和老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体悟了“仁”,并斌于“仁”以新的概念和新的内容,进而以“民志”为本的基本政治原理把“仁”理论化。仁政,对人民应当庄重、宽厚、信实、勤敏、慈爱,让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上得到好处。【1】这样人民就不会对当政者侮慢,对政权就会拥护,对政策就会信任,对政令就会遵守,政令的效率便高,对国家的召唤和使用就会听从,这就是“仁”政。

老子所谓的“无为而治”,就是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实现天下大治。老子说的“无为”是指君主无为,而不是指一般人无为,是主张以“无为”的形式去做“有为”的事情,“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主张不要去做那些悖于自然、悖于规律、悖于老百姓意愿的事情,即不能胡作妄为。“无为”的思想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策略思想,是献给人君的“南面之术”。在老子看来,只要诸侯坚持“无为”,人民就可以“自化”、“自富”、“自朴”了。“为无为,则无不治”,即任无为之事,天下就没有不治的了。

二、孔老为政思想之异

孔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关于“仁”的概念,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2】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并将“仁”与政治联系起来。“仁”的第二个

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界。【3】“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了周礼。不过,孔子是从多方面对“礼”进行论述的第一人。礼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即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礼”还是“王之大经也”,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可见孔子所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和体现。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修改。“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和起点,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基础与内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4】“道”是天地之始、本原,同时又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内在根据。老子以“道”为基础与核心的政治哲学自然也无法脱离“道”的特点而必然呈现出一种与暴力、乱世相对应的“不争”之治,即“无为”,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三、孔老为政思想之同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政治理念有所不同,但他们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却是如出一辙。孔子的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指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等,都以“和”为价值标准。然而,一味为求和而求和也是不行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和谐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孔子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在论述他的以“道”为本体的宇宙生成论时,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达到和谐状态。和谐既是事物正常存在的本然状态,也是事物谐调完满、稳定有序的最佳状态。“知和曰常”,和谐是万物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之规律。【5】老子还认为自然万物之所以能够和谐统一还在于保持事物之间的平衡。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就把损有余而补不足来维持事物之间的平衡并进而达到宇宙自然的和谐统一上升到道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老子不仅从道的角度来探求宇宙自然的和谐,而且还有着追求社会和谐的强烈愿望。“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6】归往的百姓只有不相对立妨害而和平相处,才可安平泰,社会才会和谐统一。

四、孔老为政思想的启示

无论是孔子的“仁”政主张,还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对其后世的影响都是极其深远的。儒家的“德治”和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封建政权建设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一般来说,儒家的仁政在封建社会处于和平发展时期,起着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君权、稳固封建秩序的历史作用。道家的无为而治则在封建社会处于动乱时期,迫使统治者向被统治者实行让步政策,与民修养生息,从而帮助统治者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化。中国古代封建政权能够延续到长达两千多年之夕,与封建统治者交替使用儒家和道家的政治策略是分不开的。【7】因此,儒家的“仁”政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在中国古代政权建设中都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不能低估。孔子的“德治”、“仁”政的政治观念,以及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点,仍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的政抬、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提出的重民、惠民的思想,对当今民主政治的建设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总之,孔子、老子的政治主张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实践加以认真的审查和检验,经过消化和改造,发扬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用以丰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对世界物质文明作出贡献,这是时代赋于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阮青. 孔子老子人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1997(3):35-38.

【2】王淑芳. 孔子政治主张与老子政治主张的对比[J]. 红河学院学报, 1994(3):73-77.

【3】申绪璐. 论老子与孔子的侯王思想[J]. 学术评论, 2011(6):7-8.

【4】武娟. 孔老政治哲学异同之新探[J]. 中华文化论坛, 2007, No.55(3):121-125.

【5】孙海辉. 孔子与老子关系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04.

【6】张晔. 孔子与老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D]. 山东大学, 2008.

【7】罗仲祥. 论孔子思想与老子的关系[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70-7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