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全球开发的杀菌剂

近十年全球开发的杀菌剂

近十年全球开发的杀菌剂
近十年全球开发的杀菌剂

近10年全球开发的杀菌剂

作者:刘长令更新时间:2015-04-15

近10年开发的杀菌剂61个,其中包括酰胺类杀菌剂(27个)、三唑类(1个)、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13个)、氨基酸衍生物(3个)、磺酰胺类化合物(3个)、二芳酮类化合物(2个)、肟醚类化合物(4个)、异噁唑啉类化合物(2个)及其它类化合物(6个)。

1.1 啶酰菌胺(boscalid)

啶酰菌胺(boscalid,试验代号:BJL-994)是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琥珀酸辅酶Q还原酶抑制剂(SDHI),主要防治白粉病、灰霉病、各种腐烂病、褐腐病和根腐病等,与其它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于2004年在英国、德国和瑞士首次登记。使用剂量为285~77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3.55亿美元。

1.2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

氟吡菌胺(fluopicolide,试验代号:AVF-002)由拜耳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霜霉病、疫病等,与其它类化合物无交互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药不仅具有很好的防效,且持效期长。使用剂量为70~100g/hm2。2012年销售额为0.60亿美元。

1.3 氟吡菌酰胺(fluopyram)

氟吡菌酰胺由拜耳公司开发的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白菜黑斑病、葡萄灰霉病以及大麦网斑病等病害。使用剂量为200~250g/hm2。2012年销售额<0.1亿美元。

1.4 呋吡菌胺(furametpyr)

呋吡菌胺(furametpyr,试验代号:S-82658)是由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活性,且传导性能优良,因此具有优异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水稻纹枯病具有适度的长持效活性。使用剂量为300~400g/hm2。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1.5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

吡噻菌胺(penthiopyrad,试验代号:MTF-753)是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其杀菌谱较广,不仅对锈病、菌核病有优异的活性,且对灰霉病、白粉病和苹果黑星病也显示出较好的杀菌剂活性,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2012年销售额<0.3亿美元。

1.6 联苯吡菌胺(bixafen)

联苯吡菌胺(bixafen)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主要开发用于叶斑病和叶锈病的防治,并有望成为杀菌剂抗性治理的重要品种。该品种于2011年上市,公司期望其潜在销售额超过4.3亿美元。2012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

1.7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

氟唑菌酰胺(fluxapyroxad,试验代号:BAS700F)是由巴斯夫公司开发的SDHI 类杀菌剂,对谷类、大豆、玉米和油菜上的病害具有优良防效,具有非常优异的内吸传导活性。使用剂量为100~200g/hm2。2012年销售额为0.95亿美元。

1.8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

氟唑菌苯胺(penflufen,试验代号:BYF14182)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主要用于玉米、棉花、油菜、蔬菜、水稻和大豆等作物上的病害防治,主要用作种子处理。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9 氟唑环菌胺(sedaxane)

氟唑环菌胺(sedaxane)是由先正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市场定位是用于种子处理。2012年在澳大利亚上市,随后在美国、欧盟取得登记。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10 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

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试验代号:SYN520453)是由先正达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2011年获准在英国登记。具有广谱活性,市场定位包括果树、蔬菜和谷类作物上的病害,对三唑类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性品系病菌高效,该杀菌剂兼具保护与治疗作用,其持效期长,施药7周后仍表现出明显效果,保护期比三唑类杀菌剂长两周左右。销售额<0.30亿美元

为吡唑萘菌胺(isopyrazam)。

1.11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试验代号:SYN545192)是先正达正在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对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小麦全蚀病及小麦基腐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小斑病及灰霉病有特效,且可以与多种杀菌剂复配,无交互抗性。

1.12 噻呋菌胺(thifluzamide)

噻呋菌胺(thifluzamide,试验代号:Mon24000)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陶氏益农公司开发的SDHI类杀菌剂,可防治多种植物病害,特别是担子菌丝核菌属真菌所引起的病害,同时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使用剂量为125~250g/hm2。2012年销售额为0.30亿美元。

1.13 氟吗啉(flumorph)

氟吗啉(flumorph)是1994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我国第一个创制的含氟农药品种,第一个获得美国、欧洲发明专利的农药品种,也是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杀菌剂,第一个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中国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奖金奖的、第一个获准正式登记并产业化的、第一个获得ISO通用名称的、第一个在国外登记销售的创新农药品种。

氟吗啉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如霜霉病、晚疫病、霜疫病等。作为保护剂使用时,使用剂量为50~100 g a.i./hm2;作为治疗剂使用时,使用剂量为100~200 g a.i./hm2。

1.14 丁吡吗啉(pyrimorph)

丁吡吗啉(pyrimorph)是中国农业大学、江苏耕耘化学有限公司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联合研究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它对番茄晚疫病具有很好的保护防治效果,对致病疫霉、辣椒疫霉、立枯丝核菌也有很好的抑制效果。

1.15 稻瘟酰胺(fenoxanil)

稻瘟酰胺(fenoxanil,试验代号:AC382042)是由壳牌公司研制,巴斯夫和日本农药公司共同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其为黑色素(melanin)生物合成抑制剂,具有良好的内吸和残留活性,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使用剂量为120~150g/hm2。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1.16 噻唑菌胺(ethaboxam)

噻唑菌胺(ethaboxam,试验代号:LGC-30473)由LG生命科学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如葡萄霜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等。使用剂量为125~250 g/hm2。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1.17 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

双炔酰菌胺(mandipropamid,试验代号:NOA 446510)由先正达报道,主要对卵菌纲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效。双炔酰菌胺最好是用作预防性喷洒,但在潜伏期中也可以提供治疗作用,且稳定高效,持效期长。使用剂量为100~15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1.15亿美元。

1.18 噻酰菌胺(tiadinil)

噻酰菌胺(tiadinil,试验代号:NNF 9850)由日本农药公司开发。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阻止病菌菌丝侵入邻近的健康细胞,并能诱导产生抗病基因。且噻酰菌胺可以提高水稻本身的抗病能力。主要对稻瘟病及白粉病等病害有特效。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19 isotianil

isotianil(BYF-1047)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可以与吡虫啉、多杀霉素以及噻呋酰胺复配。使用剂量为100~300 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20 苯酰菌胺(zoxamide)

苯酰菌胺(zoxamide,试验代号:RH-7281)由罗门哈斯公司(现为道农业科学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卵菌纲病害,如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等;对葡萄霜霉病有特效。使用剂量为100~200 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21 环丙酰菌胺(carpropamid)

环丙酰菌胺(carpropamid,试验代号:KTU 3616)由拜耳公司开发。与现有杀菌剂不同,环丙酰菌胺无杀菌活性,不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具有两种作用方式: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和在感染病菌后可加速植物抗菌素如momilactone A 和sakuranetin 的产生。主要用于防治稻瘟病。使用剂量为75~400g/hm2。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1.22 环酰菌胺(fenhexamid)

环酰菌胺(fenhexamid,试验代号:TM 402)由拜耳公司开发。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主要用于防治各种灰霉病以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等。使用剂量为500~75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0.55亿美元。

1.23 硅噻菌胺(silthiopham)

硅噻菌胺(silthiopham,试验代号:Mon 65500)由孟山都公司开发。作为种子处理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全蚀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残效期长。使用剂量为5~40 g/100 kg种子。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1.24 KC10017

KC10017是由韩国化学研究所正在开发中的杀菌剂,主要用于水稻防治水稻稻瘟病,为黑色素抑制剂。

1.25 tolprocarb

Tolprocarb(试验代号:MTF-0301)是日本三井化学公司正在开发的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有非常好的防治效果。

1.26 isofetamid

Isofetamid(试验代号:IKF-5411)是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正在开发的酰胺类杀菌剂,可用于防控灰霉病和菌核病等病害。主要开发用于欧洲、日本及美国等市场,有望于2016年获得日本和欧盟登记。

2.1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

丙硫菌唑(prothioconazole)由拜耳公司开发,几乎对麦类所有病害都有很好的防效,于2004年上市。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如小麦、大麦,油菜、花生、水稻和豆类作物等众多病害。使用剂量为20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6.25亿美元。

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3.1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

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由拜耳开发,适用期广,无论在真菌侵染早期,如孢子萌发、芽管生长以及浸入叶部,还是在菌丝生长期,都能对作物提供很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孢子萌发和初期浸染最有效;同时具有优异的内吸活性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可作叶面喷施或者种子处理。使用剂量为1,250~1,50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1.65亿美元。

3.2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由巴斯夫公司开发,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使用者和环境均安全友好,被美国环保署列为“减小风险的候选药剂”。可有效地防治由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作物病害。使用剂量为50~56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8.00亿美元。

3.3 醚菌胺(dimoxystrobin)

醚菌胺(dimoxystrobin)由日本盐野义公司研制且与巴斯夫共同开发,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霜霉病、稻瘟病、纹枯病。使用剂量为1,50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0.35亿美元。

3.4 mandestrobin

Mandestrobin由住友化学株式会社正在开发。

3.5 肟醚菌胺(orysastrobin)

肟醚菌胺(orysastrobin)由巴斯夫开发,主要用于水田。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3.6 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

丁香菌酯已获得中国、美国、日本发明专利授权。欧洲专利在实审中。中国专利号:ZL200480020125.5。并获中国发明专利奖优秀奖。

丁香菌酯结构新颖;“多效合一”、农医并用。其在农业领域具有杀菌、杀虫、抗病毒、促进植物生长作用;在医药领域具有抗肿瘤活性。

丁香菌酯的结构屈指可数,甚至独一无二。其结构中,仅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由两个天然产物片段组成。

丁香菌酯对病害有特效。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对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嘧菌酯、代森铵和福美胂;对水稻纹枯病,防效显著优于嘧菌酯、三唑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井冈霉素、咪鲜胺等;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嘧菌酯和三环唑;对黄瓜霜霉病、油菜菌核病的防效与嘧菌酯相当;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咪鲜胺。且丁香菌酯对测试作物安全。

苹果树腐烂病,堪称果树癌症,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果业发展。丁香菌酯特效防治苹果腐烂病,可替代高毒有机砷等农药,对苹果腐烂病疤具有愈合作用。

丁香菌酯对水稻纹枯病有特效(表1)。

表1 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

丁香菌酯对稻瘟病有特效(表2)。

表2 丁香菌酯防治稻瘟病田间试验(丹东)

丁香菌酯具有抑制病毒活性(表3~表6)。

表3 丁香菌酯抑制烟草花叶病毒活性

表4 丁香菌酯活体钝化活性(100 ppm)

(钝化是指使病毒丧失侵染力)

表5 丁香菌酯活体保护活性

表6 丁香菌酯治疗活性(病毒感染用药,观察活性)

丁香菌酯还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能使作物叶色浓绿,长势健壮,并使作物增产显著。

表7 丁香菌酯原药对哺乳动物及环境非靶标生物安全

表8 20%丁香菌酯悬浮剂对哺乳动物及环境非靶标生物安全

>20%丁香菌酯悬浮剂鹌鹑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对鹌鹑低毒,LD

50

5,000mg/kg(b.w.);20%丁香菌酯悬浮剂蜜蜂急性接触毒性试验:对蜜蜂低毒,LD

(48 h)>100 μg a.i./只。

50

3.7 唑菌酯(pyraoxystrobin)

唑菌酯四效合一、增产显著。唑菌酯防治病害——广谱、高效;防治虫害——防治同翅目害虫如蚜虫等;抗病毒活性——多种病毒病(绝大多数病毒是由同翅目害虫如蚜虫、叶蝉或飞虱传播的);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多种作物。唑菌酯适用于蔬菜、果树、粮食作物,防治其病害、虫害、病毒。

唑菌酯可防治黄瓜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病毒病,番茄、辣椒晚疫病、病毒病,烟草黑茎病、病毒病,葡萄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小麦白粉病、锈病、纹枯病、蚜虫、病毒病,并具有植物生长调节作用。

百达通?是拥有三项专利的杀菌剂;是目前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由两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产品氟吗啉和唑菌酯复配而成。

3.8 唑胺菌酯(pyrametostrobin)

表9 唑胺菌酯对WPM(14 d)的治疗作用

3.9 其他

国内开发的其他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有:氟菌螨酯(flufenoxystrobin)、氯啶菌酯(tricyclopyricarb)、苯醚菌酯(ZJ 0712)、烯肟菌胺(fenamistrobin)、烯肟菌酯(enoxastrobin)。

4 氨基酸衍生物类杀菌剂

4.1 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

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isopropyl)由日本组合化学公司与拜耳公司共同开发。对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活性,对苯酰胺类杀菌剂有抗性的马铃薯晚疫病菌以及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有抗性的瓜类霜霉病都有很好的

活性。使用剂量为25~75 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4.2 valiphenal

Valiphenal(试验代号:IR 5885)由Isagro开发,对葡萄霜霉病有特效。

4.3 高效苯霜灵(benalaxyl-M)

高效苯霜灵(benalaxyl-M,试验代号:IR 6141)由意大利Isagro-Ricerca 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各种卵菌病原菌引起的病害:葡萄霜霉病,观赏植物、马铃薯、草莓和番茄上的疫霉菌引起的晚疫病,莴苣上的莴苣盘梗霉引起的病害,以及观赏植物上的丝囊菌和腐霉菌等引起的病害。2012年销售额为0.35亿美元。

5 磺酰胺类杀菌剂

5.1 甲磺菌胺(tolnifanide)

甲磺菌胺(tolnifanide)由日本武田药品化学公司(现为住友化学公司)研制开发,具有较高活性,但杀菌谱较窄,用于防治黑星病菌,可用作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剂。

5.2 氰霜唑(cyazofamid)

氰霜唑(cyazofamid)是由日本石原产业公司开发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主要防治霜霉病、疫病,如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番茄晚疫病、马铃薯晚疫病等。使用剂量为60~100 g/hm2。2012年销售额<0.85亿美元。

5.3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由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开发,主要用于防治果树、蔬菜等的霜霉病和晚疫病等。使用剂量为60~120 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6 二芳酮类杀菌剂

6.1 pyriofenone

Pyriofenone由石原公司开发,对白粉病有特效,2014年在欧盟获得批准。使用剂量为50~100 g/hm2。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6.2 苯菌酮(metrafenone)

苯菌酮(metrafenone)由德国巴斯夫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和小麦全蚀病。使用剂量为75~150 g/hm2。2012年销售额为0.70亿美元。

7 肟醚类杀菌剂

7.1 pyribencarb

Pyribencarb由组合化学开发,对菌核病、灰霉病有特效。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7.2 BAG-010

巴斯夫公司2002年报道,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白粉病。

7.3 环氟菌胺(cyflufenamid)

环氟菌胺(cyflufenamid,试验代号:NF 149)由日本曹达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与其他杀菌剂无交互抗性。于2003 年在日本草莓、黄瓜、西瓜、茄子、青椒上登记注册。使用剂量为25 ppm。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7.4 picarbutrazox

Picarbutrazox试验代号为NF-171,日本曹达公司正在开发中的肟醚类杀菌剂对霜霉病和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8 异噁唑啉杀菌剂

8.1 啶菌噁唑(SYP-Z048)

啶菌噁唑(SYP-Z048)由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发,对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黄瓜、番茄、韭菜等多种蔬菜病害有效。使用剂量为200~400 g a.i./hm2。

8.2 oxathiapiprolin

Oxathiapiprolin(试验代号:DPX-QGU42)是杜邦正在开发中的杀菌剂。对霜霉病及晚疫病有特效。

9 其他类杀菌剂

9.1 丙氧喹啉(proquinazid)

丙氧喹啉(proquinazid,试验代号:ENT 25606)由杜邦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白粉病等病害。使用剂量为50~75 g/hm2。2012年销售额<0.30亿美元。

9.2 tebufloquin

Tebufloquin(试验代号:AF-02、SN4524)由明治制药株式会社正在开发中,对稻瘟病有非常好的防效。

9.3 flutianil

Flutianil(试验代号:OK-5203)由日本大冢株式会社正在开发中,为非内吸性杀菌剂,在20~60 g/hm2剂量下对果树、蔬菜的白粉病有非常好的效果。

9.4 fenpyrazamine

Fenpyrazamine(试验代号S-2188)由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开发,对菌核病和灰霉病非常有效。2012年销售额<0.10亿美元。

9.5 毒氟磷

毒氟磷是由贵州大学开发的一种抗病毒药剂。

9.6 氰烯菌酯(phenamacril)

氰烯菌酯(phenamacril,试验代号:JS 399-19)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创制,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世界杀菌剂大全

类 别 品种作用机理和特点防治对象 酰胺类氟吗啉 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 吸强,高活性,持效期长。 霜/疫霉病特效 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霜/疫霉病特效 叶枯唑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水稻白叶枯病 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根肿/根腐/猝倒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 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灰霉/黑斑/ 菌核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晚疫/霜霉病 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稻瘟病 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白粉/霜霉/稻瘟病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霜/疫/腐霉 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 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

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 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 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 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 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氟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长效/速效所有真菌病害烯肟菌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所有真菌病害苯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治/铲/吸/渗水稻稻瘟病 烯肟菌胺-- 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保/治/铲/吸/渗白粉/霜霉/纹枯肟嘧菌胺-- 水稻病害 噻菌灵抑制线粒体呼吸和细胞繁殖,有交抗,卵菌无效青霉/脐腐/菌核氟菌唑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保/治/铲/吸白粉/锈病/黑穗高效抑霉唑广谱,保护、治疗,优/广于抑霉唑锈病/灰霉/稻瘟咪唑菌酮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辅酶Q-细胞色素C),常混用霜/疫/黑斑病氰霜唑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护/长效/耐雨,卵菌特效霜霉/疫病 抑霉唑破坏霉菌细胞膜,常混用,多做保鲜剂青霉/绿霉/白粉咪鲜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广谱/ 非内吸/传导褐斑/白粉/叶枯恶咪唑甾醇和几丁质生物合成抑制剂,灰霉特效,果树灰霉/褐腐/白粉

国内外杀菌剂发展现状

国内外杀菌剂研究开发新进展 浏览人数:398 2009-04-07 目前世界农药市场杀菌剂销售额为75亿美元左右,中国市场为60亿元(人民币)。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也将增加,病害的发生在所难免,因此杀菌剂的市场仍在扩大,预计2015年世界杀菌剂市场销售额将达到86亿美元。2008年全国农药需求总量(有效成分)为29.82万吨,同比持平。其中,杀虫剂稳中有降,除草剂需求强劲,杀菌剂市场平稳。 国外杀菌剂发展趋势 农作物能否健康生长,除受虫、草害影响外,对病害的防治亦很重要。随着环保观念的加强和可持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效、低毒、高活性、低残留已成为农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望21世纪的杀菌剂工业,将呈现以下特点: 1.作用机理独特、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已成为国际上近期的开发重点

近年来国外开发的杀菌剂品种主要是内吸性及选择性较好的,大多具有杂环结构,有些引入氟原子以增加杀菌活性。特别是作用机理独特、广谱高效的杀菌剂已成为国际上近期的开发重点,总体有三个方向:①针对病原菌抗性开发的新型杀菌剂,如乙霉威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病害灰霉病有特效;②以天然产物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具有独特作用机理的新型杀菌剂,如吡咯类和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等不仅活性高,且与已知杀菌剂无交互抗性;③为增强作物自身对病害免疫能力的植物激活剂是近年来发展的,具有全新作用机理的一类新颖农药,如新一代植物防病激活剂活化酯具有“系统自动抗病性”。 2.非内吸性杀菌剂在国内外市场上仍将占据较大份额由于内吸性杀菌剂作用点较单一,病原菌的繁殖速度较快,因此抗性产生较快。同除草剂、杀虫剂相比,内吸性杀菌剂的寿命较短又由于短时期内农业上的转基因技术对杀菌剂工业影响最小对除草剂工业影响最大,因此,新杀菌剂的创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预计新型的作用机理独特,与现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的内吸广谱杀菌剂的应用会逐渐扩大。但从长远看,由于硫制剂、铜制剂、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等非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成本低、广谱和不

植物病原真菌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作者:祝明亮罗义勇李梅云杨金奎张克勤来源:《烟草农业科学》 摘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药性特别是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给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病害防治带来了严重困难,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了大量经济损失。研究植物病原真菌抗药菌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它们的抗药机制对于改进化学农药使用策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推进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病原真菌对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研究在抗性菌和敏感菌的生物学特征、内吸性杀菌剂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机制、植物病原真菌对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机制、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技术以及抗药性利用等方面的成果。 关键词:植物病原真菌;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是指本来对药剂敏感的植物病原真菌,由于基因突变或其它原因出现了药物敏感性下降的现象。尽管早在1954年James等[1]就提出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一问题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才引起人们真正重视。1969年,由于内吸性杀菌剂苯来特(Benomyl)在生产上大量地使用,首先在黄瓜白粉病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上产生了抗药性,随后又在其它几十种病原真菌上产生了抗药性,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到目前为止,用于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剂种类已经很多,与抗药性问题关系密切的有有机硫杀菌剂、内吸性杀菌剂和抗菌素类杀菌剂,特别是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最为严重。由于杀菌剂抗药性问题的迅速出现和发展,给植物病害的防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困难,给农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农民的普遍关注。为了有效防止或延缓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人们首先对敏感菌和抗药菌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大量的对比研究,试图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抗性病原真菌的抗药机制,最终来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和病菌的有效防治。经过大量研究人员的辛苦努力,在植物病原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问题的研究上,尤其是对内吸性杀菌剂的研究上,目前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 抗性菌和敏感菌的生物学特征对比 抗性菌生物学特征即抗性菌的越冬、越夏、生长、繁殖和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方面的特征。许多情况下,抗性菌由于遗传变异等原因,在生物学特征上表现出与敏感菌有所不同,如在菌丝生长、产孢、与温度或渗透压的关系、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

《软件工程发展概述》

软件工程发展概述 计算机工业发达国家在发展软件的过程中曾经走过不少弯路,受过许多的挫折,至今仍然经受着“软件危机”的困扰。人们开发幼稚软件的能力大大落后于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进展和社会对计算机软件不断增长的需求,这种状况已经严重妨碍了计算机技术的进步。 为了摆脱软件危机,一门新的学科产生并发展起来—软件工程,几十年来软件工程的发展大致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软件危机。 20世纪中期,计算机刚被从军用领域转向民用领域使用,那时编写程序的工作被视同为艺术家的创作。当时的计算机硬件非常昂贵,编程人员追求的是如何在有限的处理器能力和存储器空间约束下,编写出执行速度快、体积小的程序。程序中充满了各种各样让人迷惑的技巧。这时的软件生产非常依赖于开发人员的聪明才智。 到了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得到较大扩展,对软件系统的需求和软件自身的复杂度急剧上升,传统的开发方法无法适应用户在质量、效率等方面对软件的需求。这就是所谓的“软件危机”。 早期出现的软件危机主要表现在: ①软件开发费用和进度失控。费用超支、进度拖延的情况屡屡发生。有时为了赶进度或压成本不得不采取一些权宜之计,这样又往往严重损害了软件产品的质量。 ②软件的可靠性差。尽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系统的正确性却越来越难以保证,出错率大大增加,由于软件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十分惊人。 ③生产出来的软件难以维护。很多程序缺乏相应的文档资料,程序中的错误难以定位,难以改正,有时改正了已有的错误又引入新的错误。随着软件的社会拥有量越来越大,维护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入80年代以来,尽管软件工程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软件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软件生产水平依然远远落后于硬件生产水平的发展速度。 软件危机不仅没有消失,还有加剧之势。主要表现在: ①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且逐年上升。由于微电子学技术的进步和硬件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硬件成本逐年下降,性能和产量迅速提高。

全球十大杀菌剂的市场与展望

全球十大杀菌剂的市场与展望 作者:孙克 在全球农药市场中,杀菌剂占了26%的市场份额,其最重要的市场是欧洲、北美和日本,2011年销售额达到了133亿美元。在这些杀菌剂中,按销售额排在前10位的10个品种占据着重要位置,其销售额合计达到了杀菌剂市场的44%,占全部农用化学品市场份额的11.7%。 1 十大杀菌剂概况 目前全球销售的主要杀菌剂品种有160多个,超过15种化学结构类型,明确的作用机理近40种。从应用作物分析,与除草剂、杀虫剂有所不同,谷物、水果和蔬菜、非农用药、大豆是杀菌剂的最大市场,这几种主要作物的市场份额均超过了杀菌剂市场总额的 10%,具体市场分布情况见图1。 图1 杀菌剂市场按作物分布情况 在目前应用的杀菌剂品种中,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品种有35个。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唑菌胺酯)、代森锰锌、肟菌酯、丙硫菌唑、铜类杀菌剂、氟环唑、戊唑醇、甲霜灵、环唑醇成为排在杀菌剂销售额前10位的品种,其销售额均超过了3.5亿美元。在十大杀菌剂品种中,甲氧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是最重要的结构类型。十大品种2007年销售额合计为35.7亿美元,而在2011年达58.8 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2%。在这十大杀菌剂品种中,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是近年来杀菌剂市场增长最快的品种,4年时间里,销售额扩大了1倍。 十大杀菌剂品种,主要由跨国公司所开发和经营,虽然有些品种多个公司同时在经营,但根据品种开发和经营现状主要分为先正达公司和拜耳公司各3个品种,巴斯夫公司2个品种,道化学公司1个品种。十大杀菌剂品种的销售额、上市时间和主要经营公司情况见表1。 表1 十大杀菌剂品种销售额情况

软件工程发展史

软件工程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一:软件工程定义 软件工程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提高了工作和生活效率 二: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 随着人类的发展,计算机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代表产品,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软件作为现代计算机的重要支撑部分,伴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不断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有关软件的编程语言就已经出现,但是关于软件工程这个概念却要远远晚于软件发展。据资料显示,软件工程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软件工程发展的半个多世纪内,软件工程所使用的程序语言不断发展,而且有关于软件四六七零零四零二二号码论文写作工程的模型不断发展,从最早的瀑布模型到现在光为人所知的云计算,软件工程几乎每隔5-10年就会获得一次突破性发展,而且有关软件语言从最早的面向程序结构转向为面向对象,极大的提升了软件编程的效率。目前,软件工程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现代社会生活,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涉及到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开发过程 软件是由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设计的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是在程序和程序设计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逐步商品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软件开发经历了程序设计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阶段的演变过程。 程序设计阶段 程序设计阶段出现在1946年~1955年。此阶段的特点是:尚无软件的概念,程序设计主要围绕硬件进行开发,规模很小,工具简单,无明确分工(开发者和用户),程序设计追求节省空间和编程技巧,无文档资料(除程序清单外),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软件设计阶段 软件设计阶段出现在1956年~1970年。此阶段的特点是:硬件环境相对稳定,出现了“软件作坊”的开发组织形式。开始广泛使用产品软件(可购买),从而建立了软件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庞大,高级编程语言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开发者和用户有了明确的分工,社会对软件的需求量剧增。但软件开发技术没有重大突破,软件产品的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从而导致了“软件危机”的产生。 软件工程阶段 自1970年起,软件开发进入了软件工程阶段。由于“软件危机”的产生,迫使人们不得不研究、改变软件开发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从此软件产生进入了软件工程时代。此阶段的特定是:硬件已向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个方向发展,数据库技术已成熟并广泛应用,第三代、第四代语言出现;第一代软件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在数值计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第二代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原理用于软件生产过程;第三代软件技术:处理需求定义技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和描述。 2.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

杀菌剂 30种常用杀菌剂

三十种常用杀菌剂 通用名称有效成分商品名称作用机理防治对象氢氧化铜波 尔多液(Copper hydroxide) 氢氧化铜 可杀得101、冠 菌铜、杀菌得、 冠菌清、猛杀 得、瑞扑、真菌 克 主要靠铜离子,铜离子被萌发的孢子 吸收,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可以杀 死孢子细胞,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但 此作用仅限于阻止孢子萌发,也即仅 有保护作用。 细菌性病害,适用于瓜类的叶 斑病、早(晚)疫病、霜霉病、 炭疽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以保护作用为主。 代森锰锌(Mancozeb)代森锰锌 大生M45、大生 富、喷克、新万 生、山德生、丰 收、大胜 抑制菌体内丙酮酸的氧化。 主要防治蔬菜霜霉病、炭疽 病、褐斑病等。 三乙膦酸铝 乙磷铝Fosety-Aluminiu m 三-(乙基磷 酸)铝 疫霉灵、乙磷 铝、疫霜灵 抑制病原真菌的孢子的萌发或阻止孢 子和菌丝体的生长。 主要防治黄瓜和白菜霜霉病、 水稻纹枯和稻瘟病、棉花疫 病、烟草黑胫病、橡胶割面条 溃疡病、胡椒病 甲霜灵·锰锌metalaxyl+m ancozeb [D,L-N-(2,6- 二甲基苯 基)-N-(2甲氧 基乙酰)丙氨 酸甲酯] 瑞毒霉.锰锌、 蕾多米尔.锰 锌、 甲霜灵主要是抑制了对a-鹅膏蕈碱 不敏感的RNA聚合酶A,从而阻碍了 rRNA前体的转录,具体胡抵制机理尚 不清楚。代森锰锌主要是抑制菌体内 丙酮酸的氧化。 对霜霉菌、疫霉菌和腐霉菌所 致的病害均有效 氟吗啉flumorph 4-[3-(3,4-二甲 基苯基)-3-(4- 氟苯基)丙烯 酰]吗啉 灭克 有关氟吗啉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不 清楚。Kuhn等根据其杀菌谱、杀菌活 性及形态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推测其主 要作用机制是干扰病菌细胞壁物质的 合成或组装。 防治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霜 霉病及晚疫病等病害.。 霜霉威Propamocarb 3-(二甲基 氨基)丙基 氨基甲酸丙 酯 普力克、霜霉威 盐酸盐、丙酰胺 可抑制病菌细胞膜的形成,抑制菌丝 生长和孢子萌发,减少孢子囊形成和 游动孢子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 目的。 防治蔬菜、果树的霜霉病、疫 病、猝倒病(腐霉和疫霉)有 优异的效果(对霜霉病、晚疫 病特效)藻状菌引起的病害。 重点卵菌门 烯酰吗啉· 锰锌Mancozeb+ Dimethomorph, W.P. 4-[3-(4-氯苯 基)-3-(3,4-二 甲氧基苯氧 基)丙烯酰]吗 啉和代森锰锌 安克-锰锌 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而起作用,只 有Z型异构体有活性,但是,由于在光 照下两异构体间可迅速相互转变,因 此Z型异构体在应用屯E型异构体是 一样的, 用于防治霜霉病、疫病、灰霉 病等病害 氟吡菌胺· 霜霉威Fluopicolide+ Propamocarb 氟吡菌胺和 3-(二甲基 氨基)丙基 氨基甲酸丙 酯 银法利 主要作用于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特点特 异性蛋白而表现杀菌活性,具有独特 的“薄层穿透力”,可加强药剂的横向 传导性及纵向输送力,对病原菌的各 主要形态均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另一 单剂霜霉威是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菌 剂,其作用机理是抑制病菌细胞膜成 分的磷脂和脂肪酸的生化合成,抑制 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和孢子萌发, 具有局部内吸作用 主要防治霜霉病、疫病、晚疫 病、猝倒病等常见卵菌纲病害 霜脲氰·锰锌Cymoxanil+M ancozeb 1-(2-氰基-2- 甲氧基亚胺 基)-3-乙基脲 和代森锰锌 克霜、霜霸、 克露、妥冻 通过抑制病原菌细胞线粒体的电子转 移使氧化磷酸化的作用停止,使病原 菌细胞丧失能量来源而死亡 对疫霉、壳二孢属、尾孢属等 真菌性病害如疫霉病、霜霉病 均特效。 多菌灵Carbendazim 苯并咪唑-2- 氨基甲酸丙酯 苯并咪唑44号、 棉萎灵、贝芬 替、保卫田、枯 萎立克、 干扰真菌的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 成,从而细胞分裂 防治瓜类枯萎病、蔓枯病、炭 疽病、白粉病、霜霉病,叶斑 病等多种病

中国农资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中国农资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经结束、寡占格局已经形成的发达国家中,仍不乏通过产品扩张、区域扩张实现成长战胜周期的农资企业。相较之下,尽管中国农资行业普及率、集中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却依然呈现出相对显著的周期波动特征。究其原因,分散的下游格局压制了行业成长属性。 农资,即农用物资,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物质资料,包括种子、饲料、农机、化肥、农药等。农资行业上游为大宗原料,下游为农产品,大宗原料价格周期、下游农产品生产周期、以及农资行业自身投资回报周期等因素,导致农资行业本身具备一定周期特征。 图表1:农资行业上游为大宗原料,下游为农产品 参考发达国家,农资行业普遍呈寡头垄断格局。这一方面就是因为农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高额的研发投入需求使得行业具备规模经济特征;另一方面,行业上游为大宗原材料,通过规模采购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产销良性循环,强者恒强。 尽管农资行业具备一定周期特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已结束、寡占格局已形成的发达国家中,仍不乏收入、利润持续增长的农资行业龙头公司。 中国就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各农资子行业市场规模总计约两千亿元以上。同时,中国农

业现代化进程起步较晚,相对国外发达国家,各农资子行业的普及率相对不足、集中度相对较低,行业龙头的成长空间较大。 种子:约500亿元市场空间, 饲料:约8000亿元市场空间, 农机:约3000亿元市场空间, 化肥:约7000亿元市场空间, 农药:约1000亿元市场空间, 中国农药企业再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如下困境: (一) 市场拓展乏力 首先,制造商研发能力弱,企业规模小,复配能力强,市场开发能力弱。 企业有好的产品,为何也不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为何产品在甲地成功,在乙地却失败。不知道市场什么产品好销?某地需要何种农药?竞争对手采用了怎样新的营销方式?准经销商的信誉如何?对于这些企业必须了解的情况,由于企业资讯力的缺乏,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必然会直接导致市场开拓的失败与经销商选择的错误。失败给企业造成损失后,使企业越发缩手缩脚,举步维艰。市场开拓乏力也就毫不足怪。 (二)市场窜货严重: 主要表现如下:有的经销商配货销售,实行拉郎配,不在意价格差,甚至高价进低价出,以带动其它品牌农药的销售; 有的厂家在同一区域只设一个经销点,非网点单位不供货,一旦网点销售形势瞧好,非网点单位为了生存,从外地购买带货销售或换货,而厂家对同一地区的网点单位与非网点单位的关系协调不力; 营销网络中的经销商低价倾销过期或者即将过期产品,扰乱了价格体系;有的经销商将假冒伪劣产品与正规渠道的产品混在一起销售,掠夺合法产品的市场份额,或者直接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行倾销,打击了其它经销商对品牌的信心。 (三)销售问题: 1、发货不畅,回款率低: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管理与外部制约,结果销售越多,反而赚钱更少,企业到年底赚了一大堆库存。回款率低,使应收款居高不下。 2、销售费用过大:缺乏必要的预算系统,使得差旅费、电话费、招待费、运输费用、广告费用不能有效控制。导致企业销售费用过大,使得利润降低,乃至亏损,造成越卖越赔的被动局面。 3、销售业绩下滑:企业在销售手段上以人员推销为主,销售结果不如人意。在消费者方面,农民用药水平不高,企业缺乏必要的宣传与引导,使得销售业绩逐步下滑。企业产品,在质量,功效与性能上,没有自己的优势。缺乏产品系列,无市场所需的新产品,自然使销售迟缓乃至下滑。由于市场淡旺季节性明显,市场操作难度大,都直接导致了业绩下滑。 4、渠道关系:销售渠道就是指使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被顺利地传递到使用者与消费者的相互联系的组织与经营机构。包括企业自设的销售机构,批发商、代理商、中介机构与零售商等。 传统的农药销售渠道呈金字塔形的体制。其组成结构就是金字塔形。即总经销商(总代理)→二级经销商→三级经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产品由高级向低级,逐层流动,最终通过零售门店把产品分配到消费者手中。这种销售渠道的最大的弊端在于:渠道过长,环节过多,有效地控制销售渠道成员困难。 5、品牌缺乏:所谓品牌就是指忠诚度,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都很好的产品与企业,具有品牌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农药企业走品牌经营的不多。行业内"作企业"的多,"作产品"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抗药性探究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摘要:植物病原菌杀菌剂是防治植物病害的重要手段,但近年来杀菌剂的抗药性问题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已引起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抗药性病原菌的抗药性机制,抗性治理两个方面综述了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关键词: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是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病原物, 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群体中抗药性菌株的频率和抗药性程度达到某一水平导致药剂常规使用剂量下的防治效果下降或失败, 说明此时田间病原菌可能已出现抗药性[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对杀菌剂抗药性推荐的定义是,遗传学为基础的灵敏度降低,特别是随着高效内吸选择性强的杀菌剂被开发和广泛应用,杀菌剂抗性越来越严重和普遍,成为制约化学防治措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大部分杀菌剂的抗性风险都很低,如铜、硫制剂等。1966年Noble等人发现麦类核腔菌对有机汞制剂,引起柠檬腐烂的指状青霉对环烃类杀菌剂联苯产生了抗性,但是抗性问题还没有达到很严重的程度。直到具有特异性作用方式的高活性化合物被开发出来以后,植物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才变得日益突出。据统计,植物病原真菌四大真菌亚门中多达近百种真菌对杀菌剂有抗药性发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对植物病原菌杀菌剂的研究进展,为杀菌剂的开发和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1 病原菌抗药性机制 1.1 病原菌抗药性的遗传机制 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可以由染色体基因或胞质遗传基因的突变产生。因此,可以将植物病原菌的抗药性分为核基因( nuclear gene) 控制的抗药性和胞质基因( cytoplasmicgene) 控制的抗药性。植物病原真菌对大多数杀菌剂的抗性属于前一种情况; 而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抗药基因, 目前已知的主要位于真菌的线粒体和细菌的质粒中, 真菌对少数药剂和细菌对大多数药剂的抗药基因属于这种情况。

杀菌剂分类

酰胺类 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持效16d 霜/疫霉病特效 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霜/疫霉病特效 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水稻白叶枯病 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根肿/根腐/猝倒 5、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6、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立枯/黑粉/锈病 7、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 8、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9、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粉锈/霜霉/菌核 10、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灰霉/黑斑/ 菌核 11、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晚疫/霜霉病 12、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稻瘟病 13、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白粉/霜霉/稻瘟病 14、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15、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稻瘟病 16、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霜/疫/腐霉 17、高效苯霜灵卵菌病害 18、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刺激省黑穗/锈病 19、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水稻纹枯病 20、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 21、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立枯/纹枯/雪腐 甲丙烯和咪唑类 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所有真菌病害 2、肟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无交抗,广谱/渗透/内吸/保护白粉/叶斑等 3、啶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熏蒸/耐雨水冲刷麦类病害 4、唑菌胺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转移/混用所有真菌病害 5、氟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内吸/长效/速效所有真菌病害 6、烯肟菌酯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所有真菌病害 7、苯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治/铲/吸/渗水稻稻瘟病 8、烯肟菌胺-- 9、嘧菌胺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广谱,保/治/铲/吸/渗白粉/霜霉/纹枯 10、肟嘧菌胺 -- 水稻病害 11、噻菌灵抑制线粒体呼吸和细胞繁殖,有交抗,卵菌无效青霉/脐腐/菌核 12、氟菌唑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保/治/铲/吸白粉/锈病/黑穗 13、高效抑霉唑广谱,保护、治疗,优/广于抑霉唑锈病/灰霉/稻瘟 14、咪唑菌酮线粒体呼吸抑制剂(辅酶Q-细胞色素C),常混用霜/疫/黑斑病 15、氰霜唑线粒体呼吸抑制剂,保护/长效/耐雨,卵菌特效霜霉/疫病 16、抑霉唑破坏霉菌细胞膜,常混用,多做保鲜剂青霉/绿霉/白粉 17、咪鲜胺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广谱/ 非内吸/传导褐斑/白粉/叶枯

杀菌剂杀虫剂知识

一、国光杀虫剂 1、国光土杀: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对长期单一使用有机磷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防效显著本品属复配制剂。 2、国光虫克净1号:胃毒。对花卉、苗木草坪发生的叶面害虫如造桥虫、斜纹夜蛾、青虫、粘虫等食叶害虫有显著效果。 3、国光虫克净2号:触杀、胃毒和一定的驱避作用。对花卉苗木草坪发生的地下害虫,如蛴螬、蚂蚁、蚯蚓等均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4、国光蚧必治:触杀、胃毒和熏蒸。强效渗透剂。本品对红蜡蚧、糠片蚧、黑点蚧、褐面蚧、球蚧、矢尖蚧、绵粉蚧、吹绵蚧、龟蜡蚧、白盾蚧、等介壳虫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5、国光毒箭2号:触杀、胃毒及拒食作用,对鳞翅目类害虫的幼虫作用速度快。花卉苗木使用较为安全,且对有机磷杀虫剂有抗药性的害虫有较高防效,对虫卵也有一定的防效。 6、国光毒枪2号: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并加入特殊渗透剂,渗透强。施药后黏着力强,迅速穿透叶片,传导到害虫部位,对卷叶虫、潜叶蛾、斑潜蝇、螟虫、桃瘤蚜、蓟马、钻心虫等害虫仿效显著。 7、国光敌死可2号:本品为哒螨灵与苯丁锡按一定比例复配而成,杀螨效果好,持效期长。。由于苯丁锡在25℃以上高温杀螨虫效果好,哒螨灵在13℃低温下杀螨效果好,这两种杀螨剂复配不受温度影响,并能防治对有机磷和有机氯杀螨剂产生抗性的螨类害虫。 8.国光毙克:有较强的内吸、触杀和胃毒作用。对蚜虫、飞虱等刺吸式害虫效果好,并对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部分害虫有较好的防效。 9、国光地杀:强烈的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水分散粒剂遇水崩解,杀虫效果好。 10、丙溴辛硫磷:胃毒、熏蒸和触杀作用。复配制剂,对食叶害虫、卷叶害虫、部分地下害虫效果好。 11、乐克: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生物制剂。对介壳虫等大多数刺吸式害虫效果较好,部分食叶害虫有较好效果。对人蓄无害。 二、杀菌剂部分 国光杀菌剂绝大部分为真菌性杀菌剂,对真菌性害虫效果好。 细菌性病害防治的常用药剂 以下将列举一些对防治细菌性病害具有良好效果的常见杀菌剂。事实上所介绍的杀菌剂往往并不只是真对细菌性病害,一些制剂对病毒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同样有效,但本文不再对此

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

1.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员 第一个写软件的人是Ada(Augusta Ada Lovelace),在1860年代她尝试为Babbage(Charles Babbage)的机械式计算机写软件。尽管他们的努力失败了,但他们的名字永远载入了计算机发展的史册。她的父亲就是那个狂热的,不趋炎附势的激进诗人和冒险家拜伦。她本身也是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数学尖子和某种程度上的赌徒。她最重要的贡献来自于与发明家Charles Babbage的合作,从而设计出世界上首批大型计算机—Difference Engine和Analytical Engine。她甚至认为如果有正确的指令,Babbage的机器可以用来作曲,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想法,因为当时大多数人只把它看成是一个机械化算盘,而她却有渲染力和感召力来传播她的思想。 2.现代计算机软件的出现 20世纪50年代,软件伴随着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诞生了。以写软件为职业的人也开始出现,他们多是经过训练的数学家和电子工程师。1960年代美国大学里开始出现授予计算机专业的学位,教人们写软件。 在计算机系统发展的初期,硬件通常用来执行一个单一的程序,而这个程序又是为一个特定的目的而编制的。早期当通用硬件成为平常事情的时候,软件的通用性却是很有限的。大多数软件是由使用该软件的个人或机构研制的,软件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早期的软件开发也没有什么系统的方法可以遵循,软件设计是在某个人的头脑中完成的一个隐藏的过程。而且,除了源代码往往没有软件说明书等文档。 3.软件危机 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系统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一时期软件开始作为一种产品被广泛使用,出现了“软件作坊”专职应别人的需求写软件。这一软件开发的方法基本上仍然沿用早期的个体化软件开发方式,但软件的数量急剧膨胀,软件需求日趋复杂,维护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令人吃惊地高,而失败的软件开发项目却屡见不鲜。“软件危机”就这样开始了! “软件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对软件及其特性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人们改变了早期对软件的不正确看法。早期那些被认为是优秀的程序常常很难被别人看懂,通篇充满了程序技巧。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优秀的程序除了功能正确,性能优良之外,还应该容易看懂、容易使用、容易修改和扩充。 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计算机科学家在联邦德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软件危机”(software crisis)这个名词。概括来说,软件危机包含两方面问题:一、如何开发软件,以满足不断增长,日趋复杂的需求;二、如何维护数量不断膨胀的软件产品。 4.软件工程的提出

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翟凤艳,郭东峰,刘英杰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53003) 摘要:近年来,对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植物选材、菌种选择、试验方法以及抗菌效果的生物检测等方面对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杀菌剂 中图分类号:S4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0)08-0120-03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n domestic vegetative germicides researches ZHAI Feng-yan,GUO Dong-feng,LIU Ying-jie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Researches on vegetative fungicides have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Domestic researches were reviewed on plants and strains selection,experimental as well as activity testing methods,discussion and expectation were also made with regard to the problems remained. Key words:biological pesticides;vegetative pesticides;germicid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毋容置疑,农药、化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农业经济的腾飞功不可没。可以断言,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药、化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上依旧会扮演重要的角色[1]。但是,随着化学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不科学使用,很多弊端日益突出,如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已成为当前应用农药的主要问题[2-4]。在这种情况下,植物源农药悄然兴起,因其与环境兼容性好、高效、低毒、低残留,并且对有害生物的选择压力小,目前已成为农药研究开发领域的热门之一,并已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5-8]。植物源杀菌剂作为生物合理性农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人们对现代农药的要求,必将成为21世纪农药的生力军。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在开发植物源杀菌剂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更为广阔的前景[9]。 本文从植物选材、供试菌种、试验方法、抗菌效果的生物检测等方面,对近年来我国植物源杀菌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同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行探讨,并对我国植物源杀菌剂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1试验材料 1.1供试植物的选择 世界上已知植物25万余种,人类已对其中10%的种类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10]。据Grange等[11]报道约2400种植物具有控制有害生物的活性成分。我国对具农药活性植物的调查和筛选,一般是参考《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古籍和《中国土农药志》、《中国有毒植物》等专著,以及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土农药[12]。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我们认为以下几个类群植物在植物源杀菌剂筛选和研究过程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1.1百合科植物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者都致力于不同溶剂大蒜提取物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3-15]。我国利用大蒜开发的大蒜素等药品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体的抗菌治疗[16-17]。此外有研究表明,大蒜提取物对柑桔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18]。尹晓东等[19]发现,大蒜提取液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非常显著。我国是大蒜的主要生产国,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进一步对大蒜及其他百合科植物活性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1.1.2菊科和豆科植物有研究对56种植物抑菌活性试验中,筛选出的对至少1种供试菌菌丝生长有80%以上抑菌效果的16种植物样品中,菊科和豆科植物分别占供试样品的25%和18.75%;而对苹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在80%以上的18种样品中,菊科和豆科植物均占供试样品的16.67%[20]。这表明菊科和豆科植物含有较全面的抑菌生物活性物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引起重视。 1.1.3伞形花科中药植物伞形花科中药在植物源杀菌剂研究中不容忽视,川芎、羌活、当归和小茴香等均有医用抗菌活性[21-25]。郭新春[26]的研究表明,川芎、当归、羌活和小茴香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中小茴香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为100%。 除以上几类植物材料外,耐久性木材的提取物也显示出抗菌活性。如黄檀提取液已被证实对葡萄霜霉病菌有抑菌活性[27],可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此外,根据文献和民间传统选择植物对象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1.2供试菌种的选择 对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筛选测定抗菌力时,选择适当的供试菌是每个研究人员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对供试菌的选择一般应考虑以下3个原则:(1)应是农业生产上广泛发生的,危害较重的主要病原生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 收稿日期:2010-01-27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学院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启动项目(20070020)作者简介:翟凤艳(1978-),女,博士,副教授,E-mail:fengyan7801 03@https://www.doczj.com/doc/ee3588689.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 120

Word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一)

Word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一) Word办公软件的发展历程(一)(浏览次数:61) MS-DOS计算机开发的Word办公软件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系统中,Word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很快下线)。和其他Mac软件一样,Word for Mac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编辑器。 由于MS-DOS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办公软件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 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

WordPerfect,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 Word的1990年到1995年 Microsoft Word 6.0 (Windows 98) 第一个Windows版本的Word办公软件发售于1989年,价格是500美元。在Windows 3.0 发行之后的一年,销售开始好转,(Word 1.0 与Windows 3.0 的协作比先前版本好)。制作一个Windows版WordPerfect的失败已证实为致命的错误。它是Word 2.0版本,但是却作为市场主流坚实地发展起来。 Word在苹果机市场上没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尽管有程序像Nisus Writer提供“不连续的选择”等的特色功能,这些功能直到Office XP中的Word 2002才添加。另外,一些用户抱怨Word没有在1987年的3.01版与1991年的5.0版之间实行大的检查。相对于它的易用性和特色功能来说,由于典雅,苹果机的Word 5.1是一个主流的文字处理器。但是1994年发布的苹果机的6.0版却受到了广泛的嘲笑。这是Word第一个基于Windows和Macs之间通用代码的版本;许多人抱怨它慢、简陋及占过多内存。Windows版本也计入6.0在内以协调跨越不同平台的产品命名(尽管事实上最早的Windows版本为Word 2.0)。 Word办公软件的较晚版本拥有比文字处理更多的功能。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摘要: 对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开发过程,构效关系,品种特征及合成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杀菌剂;构效关系;合成方法;进展 中图分类号:TQ455·4 由于对农药环境安全性的关注及现有农药的抗性问题,人类需要不断探寻有新的作用点及新的作用机制的农药新品种。天然产物因其结构的多样性而成为满足人类这种需求的源泉。如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便是以天然除虫菊酯为模型仿生合成的,以天然抗生素为模型来创制新的杀菌剂也十分令人瞩目,近几年发展起来的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就是以Strobilurin类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创制出来的。 1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研究开发过程 StrobilurinA和B是1977年由T. Anke[1]等人从Strobilurins tenacellus 中发现的。StrobilurinA与1969年Musikek[2]等人从O. Mucida中分离得到的Mu cidin极其相似。Anke[3]等人为了弄清两者是否为同一物质,结果又从O. Mucid a中分离得到结晶状的OudemansinA。直到1984年[4]才证实StrobuilurinA与Muc idin系同一物质,并确证了StrobilurinA和B的构型均为(EZE)型,如1XYMeO2COMe OMeMeO2COMeStrobilurinA (X=H, Y=H)StrobilurinB (X=MeO, Y=Cl)Oudemansi nA1: StrobilurinA, B及OudemansinA的构型1981年Becker[5]等人首次报道了S trobilurinA,StrobilurinB, OudemansinA及Myxothiazol不仅结构相似,而且它们的杀菌活性均源于同样的作用机制:通过阻碍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来抑制线粒体呼吸。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使得BASF、ICI(Zeneca)等公司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天然产物因光稳定性差,易挥发等原因,难以直接用作杀菌剂。最初[6~7]BASF及ICI都合成了二苯乙烯类化合物2,但由于稳定性不好,其田间实验效果并不佳,为了解决光稳定性, ICI[7]以取代苯氧基替2的苯乙烯基侧链,合成了二苯醚类化合物。BASF则合成了含有苯氧亚甲基、苯亚甲基氧侧链的化合物[8~9]及毒杀基为甲氧基亚胺基乙酸酯的化合物[10]。1992年, Zeneca[11]推出了Strobilurin类杀菌剂ICIA5504, BASF[12]则开发出了BAS490F。3[13~14]显示

常用杀菌剂介绍

一、酰胺类 1、氟吗啉:防治卵菌纲病原菌产生的病害,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高活性。(霜、疫霉病特效药剂) 2、烯酰吗啉:抑制卵菌细胞壁的形成,内吸性。(霜、疫霉病特效药) 3、叶枯酞:抑制细菌在水稻中的繁殖,阻碍转移,内吸性。(水稻白叶枯病特效药) 4、磺菌胺:抑制孢子萌发,土壤杀菌剂。(对白菜根肿病特效,可防治根肿、根腐、猝倒病) 5、甲磺菌胺:土壤杀菌剂。 6、噻氟菌胺:强内吸传导。(对担子菌特效,可防治立枯、黑粉、锈病) 7、环氟菌胺:抑制白粉菌吸器、菌丝和附着孢的形成,内吸活性差。(白粉病特效) 8、硅噻菌胺:能量抑制剂,具有良好的保护活性,长残效,种子处理。(小麦全蚀病) 9、吡噻菌胺:机理独特,高活性、广谱、无交互抗性。(防治粉锈、霜霉、菌核病) 10、环酰菌胺:机理独特,灰霉特效。(防治灰霉、黑斑、菌核病) 11、苯酰菌胺:杀卵菌机理独特,抑制菌核分裂,无交抗,保护剂。(防治晚疫、霜霉病)

12、环丙酰菌胺:内吸保护,抑制黑色素合成,感病后加速抗菌素产生。(防治稻瘟病) 13、噻酰菌胺:阻止侵入,诱导抗性,内吸传导,持效期长,环境影响小。(防治白粉、霜霉、稻瘟病) 14、氰菌胺:内吸和残留活性好,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防治稻瘟病) 15、双氯氰菌胺:黑色素生物合成抑制剂。(防治稻瘟病) 16、高效甲霜灵:核糖体RNAⅠ合成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运转。(防治霜、疫、腐霉病) 17、高效苯霜灵:防治卵菌病害。 18、萎锈灵:选择性内吸杀菌,萌芽种子除菌。(防治黑穗、锈病) 19、呋吡酰胺:强烈抑制琥珀基质电子传递,内吸传导,长残效。(防治水稻纹枯病) 20、甲呋酰胺:内吸,种子处理。[防治黑穗病(玉米除外)、麦类黑穗病] 21、氟酰胺:琥珀酸酯脱氢酶抑制剂,保护、治疗、内吸。(稻纹枯特效,防治立枯、纹枯、雪腐病) 二、甲丙烯和咪唑类 1、嘧菌酯:线粒体呼吸抑制剂,新型、高效、广谱,保、治、铲、吸、渗。(对所有真菌病害都有作用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