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场地环境调查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方案

场地环境调查方案

1.1.1、场地初步概念模型建立

场地概念模型是对整个污染场地的集中反映,建立合理的场地概念模型对于有效指导污染场地调查及后期污染修复治理至关重要。场地概念模型建立主要基于在现状调查过程中收集的各种信息。概念模型的建立应综合考虑场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调查区域背景、污染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污染历史、可能存在的敏感受体等,以合理解释污染物在场地内的分布、迁移途径以及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

1.1.1.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情况

我方根据招标要求选取本项目7个调查地块的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情况。

1.1.1.2、农田土壤污染特征分析

针对选取的七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的不同情况,场地重金属输入途径可根据现场踏勘及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的调查结果综合进行分析,主要的污染源解析如下:1.1.1.2.1、成土母质输入途径

成土母质输入途径分析主要通过农田背景土壤样品的采集,采用农田土壤剖面(0~20cm、20~50cm、50~80cm、80~100cm)分析,同时可以分析出是否来源于历史沉积。

1.1.1.

2.2、农药、化肥来源

在本项目中,通过前期对七个农田地块展开的走访调查发现,当地农民对农田大部分都是施用蓝芭田及低毒高效的农药。因此,针对于农田土壤调查点,根据收集到所使用的化肥、农药是否含有重金属,分析化肥、农药的输入对当地农田土壤累积重金属的贡献。

1.1.1.

2.3、灌溉河水来源

本项目中七个农田地块都在工业企业周边,企业的污废水排入农田周边的河涌,当地农民采集河涌水进行灌溉。采集灌溉水(渠)和河道底泥以及与灌溉水密切联系的水塘底泥样品。通过分析灌溉水估算当前通过灌溉水输入农田的重金属通量,通过分析底泥中重金属的含量估算灌溉水途径输入农田的重金属的历史情况。

1.1.1.

2.4、地下水来源

将调查区域地下水的污染物浓度与背景点浓度进行对比,分析土壤中重金属与地下

水的迁移关系。

1.1.1.

2.5、大气沉降来源

采集农田土壤采样点对应的自然植被覆盖土壤剖面(0~20cm)土壤,剔除灌溉水与化肥等农田措施输入重金属的途径,比较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分析大气沉降对土壤重金属沉降的贡献。

1.1.1.

2.6、城市居民生活排放

为了分析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的贡献,选择无工厂的乡镇作为采样点,样点设置为镇区农田和镇区外围农田。

根据现场详细调查结果,确定污染物的种类、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等,主要通过下述方式来展现污染状况:

对于污染范围确定,首先建立场地地表和采样深度的空间模型,建立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模型;然后通过空间插值和计算机软件(如EVS)模拟,来观察场地中主要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再通过与筛选值进行空间对比,来确定污染的范围和边界。污染程度与范围将通过场地表层污染物分布等值曲线图、场地水平面切面等值线图以及垂直剖面等值线图等形式来表示关键污染物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

1.1.1.3、场地污染历史及潜在污染物分析

通过现场踏勘及采用XRF仪进行现场扫描可以看出,基本农田调查区域均有污水灌溉的历史且所有农田均有重金属污染现象。通过调查发现灌溉污水基本均取自农田周边的河涌,河涌被以重金属生产、加工的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水污染,不同种类的重金属通过灌溉污水吸附到农田土壤,从而对农田土壤造成污染。因此,针对本项目而言,重金属类污染是本项目需要考虑的最重要污染形式。然而,农药的施用以及部分农田周边存在以有机物生产为主的工业企业也可能会对农田造成如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等的污染。对于不同地块采用不同的采样及指标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场地的环境特征及其污染状况,为后续的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1.1.1.4、主要污染物的污染途径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污染物迁移转化可能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1.1.4.1、农田土壤重金属

①农田灌溉水取自于受污染的地表水,农田土壤会吸附并不断积累地表水中所含重金属;②农田施用的化肥、农药中含重金属,也会被农田土壤吸附富集;③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汽车排放的尾气也会沉降在农田土壤上,农田土壤主要通过上述三种方式积累重金属。

1.1.1.4.2、地下水土壤重金属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农田土壤重金属随雨水淋溶或灌溉水直接下渗所致;污染物到达地下水面后随地下水迁移扩散、稀释、吸附等,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程度逐渐加深。

1.1.1.4.3、蔬菜中土壤重金属

蔬菜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灌溉水和化肥、农药中的重金属,并在植物体内富集,最终通过人类的食用进入到人体,在人体内富集。

1.1.1.4.4、河水中土壤重金属

河水中重金属主要来自于企业排放的废水,河流底泥也会向地表水释放和迁移重金属,另外灌溉水的回流也会携带重金属进入河水。

1.1.1.4.5、底泥土壤重金属

底泥中重金属主要来自于河水中重金属的吸附和积累。

1.1.1.5、土壤污染状况对农作物的影响分析

几乎所有的重金属都能通过植物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也有些重金属能通过叶片吸收,一方面不同蔬菜对重金属有着不同的吸收和富集作用: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叶类蔬菜对重金属富集系数较高,果菜类较低;另一方面同一蔬菜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作用也不相同。

土壤环境因子(pH、有机质、机械组成、阳离子交换量等)会对蔬菜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产生影响。

(1)通常情况下,随着pH升高,土壤及其组分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增加,植被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减弱,植被中的重金属含量降低;

(2)土壤中的有机质与重金属发生强烈的螯合作用,阻碍植物吸收,使重金属活

性降低,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能明显改善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

(3)土壤机械组成指的是不同的土壤颗粒粒径在土壤中占的比例,一般重金属元素随着土壤中粘性颗粒的增加而含量升高;

(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土壤交换阳离子的能力,当土壤中阳离子交换较高时,可能会提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有效性,使根表面与根系土壤溶液发生离子交换量增大,重金属进入根部的几率变大。

本项目通过对农田中种植的蔬菜种类的调查,对比分析各类蔬菜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通过分析土壤环境因子与蔬菜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的对比结果,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修复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1.1.2、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

在进行现场调查采样之前,首先对场地进行踏勘、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以及收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土壤进行调查及初步采样检测:利用XRF重金属检测仪初步检测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利用专业知识判断分析其它污染迹象,针对调查地块随机采集1~2个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污染指标检测分析为后期监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向当地农民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调查收集农田的耕作生产信息:主要包括种植的蔬菜类型、种植的轮次、施用的主要肥料种类、每亩地施肥的质量,根据施用的肥料等信息判断农田污染情况;

(3)调查收集农田灌溉水的来源、灌溉次数及灌溉量等;

(4)调查收集农田周边污染企业类型及分布;

(5)收集相关文献、当地环保部门资料及相关的调查资料等,了解场地的相关信息。

通过以上工作初步判断场地污染情况,为初步调查采样做准备。

1.1.3、检测点位布设及检测工作方案

根据招标文件的工作内容要求,结合场地污染情况初步判断,对场地初步采样调查进行设计,以了解场地的污染范围、程度及污染类型、污染来源。首先要采集农田土壤样及农田中生长的蔬菜样,分析研究土壤重金属含量、蔬菜重金属含量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其次采集与农田土壤采样点对应的自然植被覆盖的土壤样品,对比分析确定大气污染沉降量;再次是采集灌溉水及河流底泥样:调查区域灌溉水的水质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有很大影响,对灌溉水水质进行采样分析,以便研究灌溉水与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关系,灌溉水包括河流和地下水;可根据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分析地表水灌溉对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故本次调查要对场地的土壤、蔬菜、河流底泥、场地周边的地表水、地下水均要进行采样,具体布设方法如下:

1.1.3.1、土壤采样调查设计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 200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等相关导则或指南、初步场地踏勘结果并结合相关资料及招标文件的要求,拟对选取的包含“中堂镇造纸产业基地周边农田、高埗镇冼沙村工业园周边农田、虎门镇凤凰山工业区周边农田、塘厦镇五金电子厂周边农田、沙田镇印染专业基地周边农田、麻涌镇豪丰工业园区周边农田、茶山镇沿溪路工业区周边农田”在内的七个基本农田地块进行初步布点设计。由于本阶段还未完全确定调查区域,因此方案中涉及的采样布点图均为示意图。

1.1.3.1.1、土壤采样点布设

土壤采样点包含农田土壤混合样品采样点、农田土壤剖面样品采样点,以及对应的自然植被覆盖的背景土壤采样点。

(1)农田土壤混合样

本项目调查范围为七个工业企业周边集中连片分布的基本农田,初步采样调查阶段只是为了大致了解场地的污染情况。根据《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采样要求:每个土壤单元至少设置3~7个采样区,单个采样区可以是自然分割的一个田快,也可以由多个田块所构成,其范围以200m×200m为宜。

招标文件中规定:每个采样点的土壤混合样品需在不大于100m×100m区域范围内

采用梅花点法采集5个深度不小于20cm的分点均匀混合样品。按照该要求,本项目采用系统布点法划分采样区并结合专业判断进行样品采集,每个采样区面积设计为100m×100m,场地内其它每个采样区内采用梅花5点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重点调查区域范围内若蔬菜种植种类不同的田块面积不足100m×100m,仍划分为一个单独采样区,保证每种蔬菜的田块里至少有1个采样点。

(2)农田土壤剖面样

为观测农田土壤剖面分层状况,本次调查设置每个农田地块土壤剖面采样点2个,每个土壤剖面长1.5m,宽1m,深度至地下水水面,初步估计深度为1.5m。

(3)自然植被覆盖土壤背景采样点

自然植被覆盖土壤采样点布设于农田土壤采样点附近,尽量采集于植被覆盖较好,且能受到灌溉及农药、化肥影响的农田中,本次调查每个农田地块分别布设1个土壤背景采样点(见上述农田调查布点示意图),采样方法和采样深度参照农田混合土壤采样方法。

1.1.3.1.2、土壤采样深度设计

(1)农田土壤采样点布设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5- 200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中相关要求,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采0~20cm,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根据导则及规范要求以及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调查区域均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以一般农作物为主,因此本次农田土壤混合样采集深度定为表层的0~20cm。

(2)自然植被覆盖土壤采样点

自然植被覆盖土壤采样点采集于土壤表层约0~20cm。

(3)土壤剖面样

按土壤特征,将表土竖直向下的土壤平面划分成的不同层面的取样区域,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匀。或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不同层的土壤样品。土壤剖面样采集一般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地下水位较高时,剖面挖至地下水出露时为止;山地丘陵土层较薄时,剖面挖至风化层。本项目按A层5~20cm、B层60~90cm、C 层100~120cm处进行采样。

1.1.3.1.3、点位调整原则

现场采样时如发现采样点不具代表性,或遇障碍物设备无法采集样品时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采样点。现场点位调整后要对电子地图网格所布点进行调整,记录调整原因和调整结果,确定新的调查点位地理属性,校正原调查点位。最终形成调查区域内实际需要实施调查的点位集。

1.1.3.1.4、土壤样品采集

(1)农田土壤采样点布设

本次农田土壤样品采集采用手动旋转采样器(见图60),采样前采用亚米级GPS进行采样点定位。

利用手动旋转采样器采集土壤过程中,尽量采集原状土,以保证样品的代表性,每个土壤样品由采样区域内(100m×100m)不少于5个分样品混合而成,经充分混匀后,经四分法保留约1kg土样,装入塑料自封袋中(见图61),做好样品标签,并填写样品采集信息登记表。

图60 手动旋转采样器

图61 某场地土壤样品采集

(2)自然植被覆盖土壤采样点

用小铁锹先刮除表层覆盖的植被,在采样区域内(100m×100m)采集5个地点的表层(0~20cm)的土壤样品经充分混匀后,经四分法保留约1kg土样,装入塑料自封袋中(见图61),做好样品标签,并填写样品采集信息登记表。

1.1.3.1.5、土壤样品分析测试

土壤检测项目包括:pH值,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以及镉、铅、铜、锌、铬、镍、砷、汞等元素全量,还包括滴滴涕、六六六、苯并(a)芘、多氯联苯和总石油烃;此外,对于超标土壤样品加测土壤重金属镉、铅、铜、锌、铬、镍、砷、汞的有效态含量。所有样品均寄送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分析检测,具体分析方法见表8。

表8 土壤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1.1.3.2、蔬菜采样调查设计

1.1.3.

2.1、蔬菜采样点布设

七个调查地块均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农田灌溉水主要来源于农田周边受工业企业污染的河涌水,灌溉水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基本相同,但是不同地块种植的蔬菜种类略有不同,主要包括油麦菜、香菜、空心菜、生菜等叶类蔬菜、萝卜等根茎类、甜豌豆等豆荚类以及葱蒜类蔬菜,不同种类的蔬菜施用的农药及肥料种类、用量都有所不同,会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产生不同影响,因此采样点布设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蔬菜种植种类不同的田块均要涉及。

蔬菜采样与农田土壤采样同时进行,蔬菜样品按农田土壤的采样区采集,以便参照进行污染分析,蔬菜样品要涉及不同的蔬菜种类,每个采样区采集1个蔬菜样品,(采样点布设详见土壤混合样采样布点),预计中堂镇采集15个蔬菜样品、高埗镇14个蔬菜样品、虎门镇13个蔬菜样品、塘厦镇17个蔬菜样品、沙田镇10个蔬菜样品、麻涌镇10个蔬菜样品、茶山镇13个蔬菜样品。

1.1.3.

2.2、蔬菜样品采集

蔬菜样品用一次性手套采集,每个蔬菜样品由采样区域内(100m×100m)不少于5个分样品混合而成,采集完装入塑料自封袋中,做好样品标签,并填写蔬菜名称、农田的相关信息等。

1.1.3.

2.3、蔬菜样品分析测试

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只对新鲜蔬菜中总镉、总铅、总铬、总砷、总汞等重金属限量做了规定,而且对人体毒害最大的5 种重金属正是镉、铅、铬、砷、汞、镍;蔬菜中重金属铜和锌的含量限值分别在《食品中铜限量卫生标准》(GB15199—1994)和《食品中锌限量卫生标准》(GB13106—1991)中规定;国内外有关食品中重金属镍的含量限值资料不太多见,仅见到鲜奶为0.1mg/kg,氢化植物油为主的产品类限值为1.0mg/kg,我国针对食品中镍的限量卫生标准建议蔬菜中限值为0.3mg/kg。因此本项目蔬菜样品检测项目包括:总镉、总铅、总铬、总砷、总汞、总镍、总锌、总铜。所有样品均寄送有资

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分析检测,具体测定方法见下表9。

表9 农作物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1.1.3.3、地下水采样调查设计

1.1.3.3.1、地下水采样点布设

根据《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2),并结合当地实际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地下水采样点进行布设:调查区上游布设1口背景值监测井,调查区下游布设1口水质监测井,背景值监测井尽量远离农田灌溉渠,且含水层与调查区灌溉水井的含水层保持一致,以保证调查区所采地下水样品与背景值监测井具有很强的可比性;监测井的布设可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井,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采集地下水样。建井深度根据当地农业所建灌溉用井深度,初步设计为5.0m。

1.1.3.3.2、监测井建立方法

采用Geoprobe中空螺旋钻设井方式设置监测井。中空螺旋钻设井完全满足各项监测井规范要求。监测井设立的标准操作流程参考《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与美国ASTM D 5092-2004导则等。

具体设立步骤简述如下(图62):

(1)定位,表面清理;

(2)钻杆安装并钻进,钻进过程中适时清理并收集溢出土壤,并连接新钻杆,直至达到预期深度(约5 m);

(3)击落木塞,装入筛管(或井屏)。筛管总长度不大于3m;

(4)提升并卸下钻杆,逐渐倒入石英砂至计算量,倒入粘土或膨润土,至计算量;

(5)制作井保护和标记;

(6)监测井设立后为将钻孔时产生的杂质和周围含水层中淤泥洗出,需进行洗井,

以防筛管堵塞和井水浑浊。

图62 Geoprobe中空螺旋钻建井

1.1.3.3.3、地下水样品采集

地下水样应采集含水层中具有真实代表性的样品,而不是井内的停滞水,一是因为停滞水与大气和井管有接触,化学性质可能已改变,如氧气溶入水中,水中溶解的气体会挥发或氧化;二是井管中的微量元素可能会进入水中,水中有机物可能被井管吸附等。为保证所取水样来自含水层而非井内滞水,取样前应先进行洗井将井内长期滞水抽出。

若条件允许,本项目采样前洗井方法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慢速洗井法(100~500mL/min),洗井采样设备为气囊泵。气囊泵靠正压压挤气囊取水,但水体不会与气体接触,从而确保水体具有代表性。洗井前,先测量井的水位和井深,确定气囊泵置于井内合适的位置(井水中间深度处),慢速洗井过程中汲水速度一般控制在100-500mL/min之间,并保证井内水位不出现较大落差,当井水各项指标(pH、电导率、溶解氧、水温、氧化还原电位、浊度)趋于稳定(具体条件见表10)或汲水量达3倍井水体积的时候进行采样。

图63 某场地慢速洗井现场采样

表10 地下水水质稳定的判断原则

(2)一般要求水质稳定浊度应<5 NTU

若条件不允许,在采样前也应当用离心泵等设备进行一次充分洗井,清洗地下水用量不得少于3~5倍井中水体积,然后用贝勒管采样。

为避免监测井之间的交叉污染,每口井采样前均用无磷洗洁精和去离子水清洗相关洗井和采样设备。清洗步骤如下:①洗涤剂清洗;②蒸馏水冲洗;③空气中干燥。地下水样品采集时尽量减轻水体扰动,采集后保存于样品瓶中,迅速放到装有冰冻蓝冰的低温保温箱中,并及时送至实验室。

1.1.3.3.4、地下水样品分析测试

地下水样品检测指标依据土壤检测项目再结合地下水质特点,检测项目包括:pH 值以及镉、铅、铜、锌、六价铬、镍、砷、汞等元素全量。所有样品均寄送有资质的第

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分析检测,地下水检测方法见表11。

表11 地下水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1.1.3.4、地表水采样调查设计

1.1.3.4.1、地表水采样点布设

根据《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2000),并结合当地河流情况对地表水采样点进行布设:(1)与农田灌溉有关的河流取水口上游采集1个水样,若存在多个取水口,仅在上游第一个取水口的上游采集水样;农田灌溉区每个取水口处均采集1个水样;农田灌溉区下游采集1~2个水样;

(2)调查区周边存在很多污染企业,污染企业会排放大量污水进入河流,企业污水排放口要采集1个水样。

1.1.3.4.2、采样点位设计

农田灌溉区上、下游地表水采样点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急流、无浅滩的河段;农田灌溉区地表水采样点设置在每个取水口处。

当河流水深大于0.5m时,采样深度为水面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

1.1.3.4.3、地表水样品采集

本项目计划用聚乙烯塑料桶采集地表水样品,在采样前要用地表水对聚乙烯塑料桶至少清洗3次,保证样品的代表性,且用亚米级GPS对采样点定位。

采样时不可扰动水底的沉积物,且要记录河流及周边的环境信息及样品信息,样品采集完保存至聚乙烯瓶中,若有必要,添加相应的保护剂,并迅速放到装有冰冻蓝冰的

低温保温箱中,并及时送至实验室。

1.1.3.4.4、地表水样品分析测试

地下水样品检测指标依据土壤检测项目再结合地下水质特点,检测项目包括:pH 值以及镉、铅、铜、锌、铬、镍、砷、汞等元素全量。所有样品均寄送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分析检测,地下水检测方法见表12:

表12 地下水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1.1.3.5、河流底泥采样调查设计

1.1.3.5.1、河流底泥采样点布设

河流底泥采样与地表水采样同步进行,底泥样品采集位置应包含河道底泥、灌溉取水口处底泥、灌溉渠底泥以及与灌溉水密切联系的其它底泥样品。

1.1.3.5.2、采样深度

底泥采集于0~20cm,与灌溉水直接接触的表层底泥。

1.1.3.5.3、底泥样品采集

底泥样品采集于河流或灌溉渠,若水深较浅(0.2m~0.5m)时,可涉水使用采样杓采样(图71)。

图71 采样杓

若水深介于0.5m~10m时,需利用气垫船或胶筏浮于水面,然后使用抓取式底泥采样器进行采样,如图72与图73所示。采样步骤如下:

(1)先将连接采样器的钢索,固定在绞盘上。

(2)将抓斗采泥器之抓柄先固定于卡榫上,使采样器之抓斗呈现开启之状态。

(3)将采样器举起,松开绞盘,自作业船之船缘垂直沉入水中。

(4)待采样器沉至水体底部,触动卡榫松脱后,缓慢将钢索拉直上提使采样器之抓斗关闭抓取底泥样品。

(5)以绞盘将采样器缓慢拉起,置于不锈钢或铁氟龙盘内,以虹吸管或轻轻倒出上层水后,缓慢将抓勺拉开,尽量避免样品散落于盛装容器外。测定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并记录。

图72 气垫船和胶筏

图73 抓斗式底泥采样器

样品采集完放入自封袋,做好样品标签,并填写样品采集信息登记表。采样时用亚

米级GPS进行采样点定位。

1.1.3.5.4、底泥样品分析测试

底泥样品检测项目参考土壤检测项目,主要检测项目为重金属:镉、铅、铜、锌、铬、镍、砷、汞等元素全量。具体分析方法与土壤检测方法一致(见表8)。

1.1.3.6、农业投入品采样调查设计

1.1.3.6.1、底泥样品分析测试

通过前期调查,农田调查区域主要的农业投入品为蓝芭田复合肥,因此,本项目中每个地块应当采集1份肥料样品进行调查。

1.1.3.6.2、底泥样品分析测试

农田检测指标依据土壤检测项目再结合地下水质特点,检测项目包括:pH值以及镉、铅、铜、锌、铬、镍、砷、汞等元素全量。所有样品均寄送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分析检测,农业投入品检测方法见表13。

表13 农业投入品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1.1.4、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1.1.4.1、质量控制目标

本项目质量控制的目标包括:数据质量目标;分析精度、准确性、代表性、可比性目标。

数据质量保证即建立并实施标准的操作程序以保证获得科学可靠的结果用于决策,这些标准的操作程序贯穿于现场采样、样品链责任管理、实验室分析、及报告等各方面。

数据精度通过相对百分比误差(RPD)进行评价,只有满足标准要求RPD的结果方可接受;数据精度根据回收百分比(%R)进行评价,与RPD类似,%R须在要求的范围之内方可接受;代表性通过对场地污染历史、前期场地调查结果,以及先进的调查技术等的应用得以保证。

1.1.4.2、现场质量控制管理

1.1.4.

2.1、现场记录与样品质量要求

现场采样时详细填写现场观察的记录单,对于土壤、底泥样品:记录土层深度、土壤质地、气味、气象条件等;对于蔬菜样品:记录蔬菜的品种、蔬菜种植的土壤等;对于地下水样品:记录水井的深度、地下水的颜色、气味、周边的其它环境影响因子;对于地表水样品:记录地表水颜色、气味、与污水排放口的关系等,以便为场地水文地质、污染现状等分析工作提供依据。

样品采集完成后,在样品瓶上标明编号等采样信息,并做好现场记录。所有样品采集后放入装有蓝冰的低温保温箱中,并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在样品运送过程中,要确保保温箱能满足样品对低温的要求。

1.1.4.

2.2、质量控制样品要求

为确保采集、运输、贮存过程中的样品质量,本项目在现场采样过程中设定现场质量控制样品,包括现场平行样、相应数量的采样工具清洗空白、运输空白样等。在采样过程中,参照国内外相关技术规范采集相应的土壤样品,采集不低于10%的平行样(样品总数不足20个时设置2个平行样;超过20个时,每20个样品设置1个平行样)。1.1.4.3、样品保存、流转方法

土壤样品、蔬菜样、水样采集后严格按照表14中的方法保存样品,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采集完样品后指定专人将样品从现场送往临时实验室,到达临时实验室后,送样者

和接样者双方同时清点样品,即将样品逐件与样品登记表、样品标签和采样记录单核对,并在样品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样品交接单由双方各存一份备查。核对无误后,将样品分类、整理和包装后放于冷藏柜中,于当天或第二天发往检测单位。样品运输过程中均采用保温箱保存,以保证样品对低温的要求,且严防样品的损失、混淆和污染,直至最后到达检测单位分析实验室,完成样品交接。

表14 样品保存方法

1.1.4.4、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外部质量控制)。前者是实验室内部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后者是指由第三方或技术组织通过发放考核样品等方式对各实验室报出合格分析结果的综合能力、数据的可比性和系统误差做出评价的过程。为确保样品分析质量,本项目样品分析将选则具国际和国内双认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为保证分析样品的准确性,除实验室已经过CMA 认证,仪器按照规定定期校正外,在进行样品分析时还对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随时检查和发现分析测试数据是否受控(主要通过标准曲线、精密度、准确度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