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研究

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研究

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研究
教育行业网络舆情研究

第一节舆情整体概况

2016年,教育领域成为了网络舆情的高发地,与教育相关的舆情事件频频发生,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民众目光,也引发了极大范围的社会反响,并在互联网舆论场上造成了极大程度的舆论热潮。“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死亡事件”、“华东理工研究生命丧导师参股工厂事件”、“中关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各地毒校事件”、“高考减招”、“辞退患癌女教师事件”等事件,都曾在2016年的互联网舆论场上掀起过巨大的舆论轰动,也因此引发了社会大众对学生群体“人身安全”的深刻思考。

教育乃是国之昌盛不可或缺的基石,与之相关的任何事件,都被民众的目光紧紧锁定,极易引发大范围的舆情。而2016年,教育相关舆情的频发,不仅体现出当前教育环境的动荡不安,也反映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舆情风险意识、舆情应对策略、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不足。

北京大学政策研究室主任任羽中在由北京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正舆情机构共同举办的教育系统舆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社会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是:第一个是基本安全;第二个是公平。任羽中建议,要以对社会利益分化的分析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踏踏实实做舆情分析与管控。舆情管控手段要鲜明,要科学、量化、精细化,以问题为导向,一件一件地改良。政府在教育舆情管控方面要舍得投入,要选择很负责的、肯做事、敢说的人来做教育的舆情管控工作。“将舆情管控工作放在首位,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重要的。”

2.1 教育行业舆情整体走势分析

中正舆情机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月1日—12月31日)教育领域的舆情信息共2146454条,月平均178871.2条,整体数量相较于去年略微有所

平静,舆情数量相对较少;1月的“考研泄题风波”,3月的“名校生弑母案”,4月的“浙江洪合镇少年群殴事件”,6月的“高考相关事件”,7月的“陕西招生办压档事件”,10月的“江西幼儿园校车事故”,11月“耐克鞋取消助学金事件”都曾在当月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舆情浪潮,这几个月的舆情数量均在月度平

均数左右。

2.2 教育行业舆情风险点分析

回顾2016年教育领域所发生的种种舆情事件,教育领域舆情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学生群体人身安全、教育环境安全、教师群体个人作风、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生存现状、教育资源均衡、教育改革等方面。教育舆情主体主要集中在: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育关联体等方面。通过分析总结,2016年教育领域舆情主要呈现出这些特点:1、负面舆情居多;2、舆情热度较高;3、具备一定的地域特点;4、传播时间较长;5、同类舆情反复出现等。2016年教育领域舆情风险点分布及舆情主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图2

图释:2016年,关于“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以及“校园环境污染”的舆情事件相对较多,因此教育领域网络舆情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安全”方面;关于“教育改革”以及“教育资源平衡”的舆情事件不乏少数,舆情风险相对较高;关于“学生群体思想教育”及“教师群体素质问题”的舆情事件也唤起了民众更深的思考,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2.3 教育行业舆情主体分析

其他教育改革

教师群体素质问题学生群体思想教育教育资源平衡教育环境安全问题

学生群体人生安全

5%

9%13%

15%

16%

19%23%舆情风险点分布

图3

图释:2016年,教育领域舆情主体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关联体。其中以学生群体为舆情主体的舆情占比为32%;以教师群体为舆情主体的舆情占比为23%,以家长为舆情主体的舆情占比为16%;以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关联体为主体的舆情占比分别为21%和8%。

2.4 网民表现情况分析

1)网民情感倾向

教育领域相关舆情是互联网舆论场上的“常客”,网民对教育领域舆情事件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一直相对较高,网民对此的舆论态度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特点。就观点态度而言,与其他舆情事件不同,教育类舆情发生后,网民的负面态度一般多于正面态度。此外,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崛起,教育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大多通过自媒体来发表对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舆情的传播范围,对舆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加速作用。2016年,网民对教育领域舆情的表现以及网络关注如下图所示:

学生

教师教育关联体

舆情主体分布

网民情感倾向

中立, 35%贬抑, 48%

褒扬, 17%

同学高考志愿事件”、“中关二小校园霸凌事件”、“辞退患癌女教师”等事件,因此5月、8月、12月的教育领域舆情的网络关注度相对较高;2月和9月,教育领域相对平静,舆情数量相对较少,网络关注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开学,网络关注度相对不高;1月的“考研泄题风波”,3月的“名校生弑母案”,4月的“浙江洪合镇少年群殴事件”,6月的“高考相关事件”,7月的“陕西招生办压档事件”,10月的“江西幼儿园校车事故”,11月“耐克鞋取消助学金事件”都曾在当月引发了一定程度的舆情浪潮,网络关注度均在月度平均数上下浮动,但浮动幅度并不大。

3)网民年龄分布

图6

图释:教育事业在我国公共事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称得上是全民性的话题,在2016年内,网民对教育领域舆情关注相对较高,网民年龄集中在30—39的中龄段,50岁以上和19岁及以下的网民对教育领域舆情关注度相对较低。

4)网民地域分布

19岁及以下20岁—29岁

30岁—39岁

40岁—49岁50岁及以上

6%28%48%

14%

4%网民年龄分布图

图7

图释:2016年,对教育领域舆情关注较高的三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浙江及北京;此外,江苏、上海、山东等地对教育领域舆情的关注也相对较高。总体而言,2016年,民众对教育领域的舆情关注呈现出一种“全域性”的显著特点,地域广泛且各地参与人数众多。

2.5 舆情载体分布

教育本身具有超高的社会关注度及舆情敏感性,又因为其关乎着民族复兴、国家建设,因此一直以来备受媒体关注。在2016年,各种媒体对教育类舆情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程度的推动作用,媒体力量不容忽视。

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上国家政府对政务公开的要求,部分教育部门也逐渐开设了相关的官方微博及官方微信,教育网络舆情阵地也逐渐延伸至自媒体领域。另外,网民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场地也逐渐转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因此,自媒体逐渐成为了教育热点舆情传播的主要渠道。

通过分析总结,在教育舆情传播过程中,党政媒体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的参与度较高,并因其权威性,对舆情的后续传播有着重要作用。商业门户网站类,包括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网易、搜狐

等新闻媒体,因其用户多、维度广的优势,在教育类舆情传播过程中,能够扩大传播范围,对舆情的扩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教育类网站,例如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化网、中国大学生在线,以及各大媒体网站教育类子网站,对舆情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媒体参与的教育舆情中,媒体智能情感负面多于正面,在新闻标题上容易使用一些带有明显舆论引导的词语,对网民舆论具有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2016年教育领域舆情中,舆情载体分布、媒体传播走势以及媒体情感分布如下所示:

图8 图释:2016年,新闻媒体参与了大量教育领域舆情的报道,但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自媒体对教育领域舆情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也出现了不少始发地为自媒体平台的相关教育舆情,例如“中关二小校园霸凌事件”、“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武汉大学炮王王敏事件”等等,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自媒体平台,在教育领域舆情的发展上具有很大程度的推动作用。

2.6 媒体传播情况分析

1)媒体传播数量走势

新闻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社区

其他官方网站22%

38%

12%

8%5%15%

舆情载体分布

2)媒体情感倾向

图10

中立, 35%

贬抑, 38%

褒扬, 27%媒体情感倾向

图释:2016年,媒体在教育领域舆情的参与度相对较高,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媒体的智能情感存在较为明显的偏向,在标题的设置上,常使用一些带有明显舆论引导的用词,因此媒体在舆论引导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教育领域舆情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量。2016年,概览媒体参与教育领域舆情时的情感表现,总结得出:保持中立占比为35%;负向引导占比为38%;正向引导占比为27%。

第三节教育行业热点网络舆情事件解析

3.1 热点事件一览

2016年,教育领域热门的关键词有:高考减招、校园暴力(霸凌)、高考改革、教育均衡、思想教育、学术不端、作风不良、人身安全、食品卫生、环境安全等,围绕这些关键词的热点舆情事件如下表所示:

3.2 典型热点事件详析

(1)四川师范大学杀人案

关键词:人身安全、校园犯罪、思想教育、校园命案

事件概述:2016年3月27日23时50分,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芦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被室友杀害,医院认定,其系头颈离断伤致死。时隔半月后,网络上曝出此事,事件才得以被公众知晓。

4月15日,四川师范大学和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称,犯罪嫌疑人滕某已投案自首并被警方刑拘。

4月18日,被害人的哥哥卢海强与嫌疑人的母亲第一次通了电话,嫌疑人母亲称,嫌疑人滕某自杀过两次,患有精神病,公安机关已经为其申请了精神鉴定。卢海强事后发布公开信称,希望法律能够公平公正,不要因事外因素而左右嫌疑人滕某杀人的事实。

4月20日,涉事学校四川师范大学透露延迟半个月披露事件的原因:一是这是一起刑事案件,且尚在侦查之中,所以涉案信息应该由警方公布;二是由于案情重大,在案情尚未查清时,学校盲目公开有关情况,容易引起全校师生心理恐慌。

4月22日,据媒体报道,被害人的哥哥卢海强因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了弟弟遇害的情况,并附上了照片,被警方以透露案件秘密为由,要求其写一份道歉信。

案件结果:5月4日,经相关机构鉴定,嫌疑人滕某患有抑郁症,对其2016年3月27日的违法行为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中正舆情点评:此事在2016年4月掀起了巨大的舆情浪潮,舆情态势一路高涨,引发了大范围的社会关注,造成了极大的轰动。在此次事件中,除了事件本身情节严重引发热议外,“精神病”犯罪的量刑标准也备受争议。“精神病”犯罪是否等同于“免死金牌”的争议堪称是此次事件最大的舆论焦点。所以,关于嫌疑人滕某的精神鉴定结果,有将近八成的网友表示不满意。此外,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学校拖延时间公布事件情况的做法,也令民众怀疑是否是在刻意遮掩,因此加深了民众的质疑,使得舆情进一步扩大。

高校命案所形成的悲剧总是令人感到惋惜,因为它粗暴地反映了生命价值的被漠视与被冷落。虽然再健全的心理教育也不能让每个人都做到妥善处理各种人际与社会关系,但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校园应当具备比其他场所更加严密的危机防范和应对机制,所以此类悲剧理应唤起我们的反思。

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国内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这种情况和社会文明发展是严重不匹配的,有些孩子的内心世界过于苍白与空虚,这不仅仅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从中小学,尤其是从家庭教育上抓起,形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健康氛围。

(2)江苏、湖北“高考减招”风波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育发展、高考资源、资源均衡

舆情概述:2016年4月25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随通知一同公布的《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计划调控方案》引发部分省份家长的高度关注。

根据该方案,江苏、湖北、上海、浙江等12个省份,将向山西、江西、河南、湖南等10个中西部省份,总计调出16万个高考招生名额,以平衡不同条件省份间的高等教育机会。这一专项计划实际上从2008年就开始实施。但在2016年,调出最多名额(40000人)的湖北省和调出次多名额(38000人)的江苏省部分家长,从5月11日开始,集结在各自省份的教育机关前,表达其“反对减招”的抗议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呼吁。

相关回应:

湖北省教育厅:5月13日晚,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在接收采访时用四个“不低于去年”做出回应:在鄂7所部属高校在湖北的招生计划总量不低于去年;本科录取率不低于去年;一本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全省总录取率绝对不低于去年。

江苏教育厅:5月14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用“三个不减少”和“三个确保”做出回应: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中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规模不减少;本一本二等各批次招收江苏学生的计划规模均不减少;重点高校招收江苏学生的总计划不减少。确保江苏考生本科录取率进一步提高;确保江苏考生上重点高校的机会增加;确保江苏考生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教育部:由于历史形成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平衡,部分省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各省高考录取率存在差距。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做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决策部署。安排协作计划,以不降低各支援省份的高考录取率、本科录取率为基本前提。

中正舆情点评:“高考减招”专项计划自2008年起就开始实施,旨在平衡不同省份间的高等教育机会,本应是一件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举措,但2016年却遭遇了诸多民众非议。以往相关政策只是下达至各省教育部门,曾被怀疑存在暗箱操作,于是2016年相关政策由教育部统一公布,却不想一经公布,便引发江苏、湖北两省高考学生家长的抗议。反观此次事件,的确有几点值得相关部门注意。

第一,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此次事件发生后,江苏、湖北两省教育厅第一时间发布公告回应了高考学生家长们的疑惑,江苏省教育厅更是两度发公告对家长们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并作出了保障本省高考学生权益的承诺。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四个“不低于去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三个“不减少”和三个“确保”,第一时间掷地有声地回应了社会关切,制止了舆情的扩大,在应对突发舆情事件时,这种行动力是值得表扬和推崇的。

第二,理性态度对待民众抗议。“高考减招”的专项计划公布后,由于家长们没有完全理解政策的含义指向,导致家长们在情绪的控制下采取了聚集抗议的形式维护自己孩子的权益,这种做法虽不值得提倡,但相关部门也应该站在家长们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应用理性的态度对待民众的抗议,在安抚民众情绪

的同时,尽快将相关说明公布。

第三,缺少“通知”必要相关说明。此次事件引发江苏、湖北两省高考学生家长抗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部门下发的通知缺少必要的解释说明。如果两省教育部门在下发通知的时候就将事后回应中的解释说明一并公布,这样民众心里有一个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以理解,事态也就不会如此严重。

第四,风险评估的必要性。很多时候,政府相关部门在出台新的政策或是措施时,往往没有事先进行风险评估,于是便会忽略许多可能出现的舆情问题。此次教育部下发“高考减招”的通知,若是事先进行风险评估,对可能出现的舆情事件进行模拟,更多地考虑民众心态和利益,或许也就不会出现高考学生家长抗议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风险评估对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风险评估不仅仅是对可能出现的事件的一种假设,更是一种有效防控措施。

第五,地域公平性。“高考减招”本是教育部为了平衡中西部教育机会而实行的专项计划,是站在保障各省市教育“公平”的立场上而制定的,但却因该计划未能考虑到江苏、湖北两省的实际情况以及对北京、上海等省市“特权”的巩固,导致了两省高考学生家长对教育“公平”的质疑,以致采取聚集抗议的方式来声讨教育的“不公平”。众所周知,江苏省高考堪称“最难高考”,且历年本地录取率不高,湖北省亦是如此,此次“高考减招”专项计划从两省中调出最多名额,极大程度上触发了两省高考学生家长的情绪反弹。相较于北京等省市的录取率、调出名额、高校数量、教育水平等,江苏、湖北两省的家长觉得不公平也是在所难免,这是引发舆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公平是一杆秤,只有两端保持一样的重量,才能达到所谓的平衡。

历年来,高考相关信息都是社会民众关注的热点,更何况此次事件发生在距离高考不足一月的时间点上,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一点风吹草动都有极大可能会影响备考学生的心态。学生家长维护自己孩子的权益无可厚非,但应采取正确的方式。政府部门发布政策通知也应事先多一些考虑和关怀,并应事先进行风险评估,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3)“中关村二小”校园霸凌事件

关键词:人身安全、校园暴力、校园霸凌

舆情概述:12月8日深夜至12月9日,一篇题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文章作者称,自己是一位母亲,儿子是中关村二小的学生,刚刚满10周岁,在学校遭遇校园霸凌,被同学用“厕所垃圾筐扣头”等。事件信息传至微博,微博媒体大V纷纷转发。

12月10日,中关村二小官方回应称,正在“客观、公正地处理几方家长间的相关诉求和矛盾纠纷”,并对不实言论进行追责,“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不过,该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

12月11日,就中关村二小有学生受伤害事件,北京市教委官方微博援引相关负责人的说法: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12月12日,有网友爆料称,受欺负的学生以前是班长,从小练习空手道,并非文中的孱弱形象,孩子的母亲以前从事影视编剧,和其中一位涉事同学的家长有积怨,借势发挥。

12月13日,北京市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终于发声,其表示,“我们与家长无法协调的关键在于对事件的定性。对方一直要求定性为霸凌,我们无法满足家长的这个诉求”,“学校教育更应该是协调者,而不是惩罚者”,“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

12月13日晚,中关村二小校长杨刚及三位涉事孩子的班主任吕老师接受了新华社专访,就校方回应为何滞后、为何校方认定此事为“偶发事件”等问题做出回应,认为“孩子的矛盾不能用大人的方法解决”。

中正舆情点评:此次事件由于涉及学校管理职责、官方回应欠妥当等因素而受到舆论的强烈关注。另外,事件中途出现的“反转”也令舆论格局变得愈加复杂,使得此次舆情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然而,在此次事件中,最值得注意的应该是官方回应的言辞和态度等问题。

中关村二小第一次回应中,“让教育问题回归校园进行处理”等措辞成为舆论抨击的对象,网友普遍认为该声明态度十分傲慢,没有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了。如此态度引发网友的情感反弹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被欺负”的学生家长的感受了。

中关村二小第二次回应中,“之所以迟迟没有发声,也是为了保护孩子”等措辞又在网友观点中形成了以“保护孩子”来推诿自身责任的印象,更加深了对其迟迟不回应社会关切的反感情绪。

除了上述问题,事件本身所涉及的“校园霸凌”问题,也是民众热议的另一个焦点,是推动舆情进一步扩大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社会大众对“校园暴力”、“校园霸凌”方面的高度关注,反映出民众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和关心。

(4)徐玉玉被骗光学费猝死事件

关键词:思想教育、电信诈骗、财产安全、突然猝死

舆情概述:8月23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山东临沂18岁的准大学生徐玉玉因接到有笔助学金要发放的陌生电话,按指示将9900元学费转入对方账号,得知被骗后徐玉玉悲痛欲绝导致心脏骤停、含恨离世。该事件经由多家媒体转载报道,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紧接着,多家媒体持续报道电信诈骗导致命案的类似事件。澎湃新闻网报道称,23日,山东又一大学生宋振宁疑遭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离世。《南方都市报》报道称,28日,广东惠来县准大学生蔡淑妍因被骗光学费而投海溺亡。此时,舆论场中“电信诈骗”相关话题持续升温,引发了极大范围的舆论热议。

中正舆情点评:徐玉玉的不幸令人惋惜,但由此次事件引出的“电信诈骗”,才是此次事件最值得注意的关键。反观国内的种种“电信诈骗”事件,不难发现,案件多、受害人多、破案成本高等问题,是导致立案难、破案率低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也令相关部门成为舆论拷问的靶心,让多数网民产生“勿要发生血案才能警醒”的思考。

在此次事件中,一个很显著的现象是:由准大学生徐玉玉受骗猝死的极端个案,掀起了一场关于“电信诈骗”现象的社会大讨论。徐玉玉的死,牵扯出的是电信诈骗这一现象的猖獗,反映出当前社会人们财物安全存在的隐患。电信诈骗,可谓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切肤之痛,亟待全社会合力整治。像徐玉玉这样的极端案件所引发的民众负面情绪,这一种共情的感受更容易放大成全民声讨的浪潮,舆论在对当事人同情的基础上变成夹杂着自我感受的申诉。

此外,在此次事件中,通过话题的传播扩散,不难发现,徐玉玉案件仅是个引子,后续宋振宁、蔡淑妍等大学生被骗案件则迅速提升了舆情热度,此外,媒体又相继报道了大学老师被骗千万、老人被骗走救命钱等事件,将话题涉及的对象进行了更广泛的拓展,很快将其上升为社会大讨论。

在此次事件中,媒体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以澎湃新闻网、《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媒体,在徐玉玉死后,对电信诈骗话题进行全方位深度挖掘,将电信诈骗议题从其发生原因、灰色产业链、社会背景、多方贩卖关系等,向民众进行了从表及内、纵横交叉的呈现,随着分析的深入,议题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扩展,引发了公众对于现象的持续关注和反思。在话题的螺旋式扩散过程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倒逼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完善相关机制,同时,大量深度新闻报道的涌现,也令舆情的复杂程度呈现几何倍数递增,极大考验着相关部门的舆情处置能力。

另外,在本次事件中,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遭受了“扑面而来”的舆论指责,公安机关以及工信部门,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舆论抨击。其实,像电信诈骗等很多社会问题都是“沉疴旧疾”,其形成原因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管理对接的问题,还有技术不足的无奈。此次事件中,因为事件本身性质太过严重,民众在申诉的同时,部分有失偏颇的言论将矛头对准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确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但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社会问题转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埋单”的现象在此类舆情中并非罕见,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须重视的一点是,及时关注舆论诉求并予以疏导,破除公众的理解偏差,争取形成最大共识推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5)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环境污染事件

关键词:环境安全、生命健康、学生安全

舆情概述: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了“不该建的学校”的报道。报道称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有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一事。经调查,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而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央视报道称,离常州外国语学校仅一路之隔的地块上曾有三家化工厂,分别是常隆化工、常宇化工和华达化工。

据一名在常隆化工工作了30多年的人士反映,化工厂生产一些中国明令禁止生产的化学品,厂里的职工有时为省事,还将有毒废水直接排出厂外,危险废物偷偷埋到地下。该地块土壤、地下水均被检出致癌污染物,一些员工也患上皮肤病等职业病。

4月17日晚,环保部和江苏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成立联合调查组。

4月18日凌晨,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回应称,常州市委、市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表示对环境污染“零容忍”,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迅速认真调查核实并依法处置,对存在的问题绝不姑息,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4月18日,常州市回应称,2015年12月下旬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北侧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土壤修复过程中散发异味,给周边学校学生、老师的正常学习和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常州市和新北区两级党委、政府迅速处置,对该地块用途作出调整,同时组织实施该地块修复调整工程,并采取措施控制土壤及地下水的环境风险。2016年2月15日,相关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通过验收,专家组作出结论:工程已达到预期环保治理效果,空气质量监测完全达标。此外,附近原化工企业没有发现大规模填埋危废。

4月18日,教育部表示,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已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机制,由国家督学牵头赴当地进行专项督导。

4月18日,常州市外国语学校国际部向家长和师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称充分理解家长及师生的关切,但也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立场,并直指央视的报道存在一些“硬伤”,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

中正舆情点评:“毒校”事件的发生,使得民众对“校园环境安全”的关注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次事件中,涉事校方的舆情应对存在几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首先,不恰当的舆情应对会激化出更多矛盾。此次舆情事件中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在面对媒体曝光后对其新校区选址的质疑后,不仅没有正视矛盾反而指责央视报道有“硬伤”来转移注意力。而又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央视报道有“硬伤”这一说法。这样的舆情应对不仅无益于事件朝良性的方向发展,反

而有挑衅民意和舆论、主动引火上身的嫌疑。

其次,政府职能部门的渎职与不作为使得风险防范失控。从去年开始就不断有家长开始怀疑常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校地址环境不达标,随后也有大批的媒体进行了报道,但是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采取的是掩盖事实的应对方式。导致在2016年4月央视曝光后,引起了大量的网民关注与质问。所以政府职能部门对可预见的舆情风险要采取正确的应对和预控,不然之后偶发的负面舆情都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必然因素。

最后,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环境和教育为代价。新校区在建校之前曾是三家化工厂的厂址。土壤与地下水污染严重,超标竟达10万倍,涉事化工企业在运转过程中不仅直排毒废水,更涉嫌将克百威、灭多威、异丙威、氰基萘酚等剧毒类产品偷埋于地下。对此,环保部门很难说完全不知情。在遗留化学废弃物还没处理好的情况下,学校建校环评竟然能过,这跟当地的环评部门的渎职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一个城市的发展,走的还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经济发展还是拿学校为筹码,这种用“毒地”建学校的事情还会发生。

常州外国语学校的“毒地”事件并非个例,2016年内,包括北京、成都、浙江等地都被曝出过“毒校”事件,校园环境安全成了民众最为关注的话题。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校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及学校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

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高阳小学网络舆情工作制度

高阳小学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学校各处室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高阳小学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瓜州”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领导小组设置 成立高阳小学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书记杨思衡同志任组长,冯秀、韩国辉、刘小平、范维民同志任副组长,易庭富、贺华平、吴波、汪军锋同志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省市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教育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公众留言板、论坛、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发现涉及高阳小学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学校领导和上级机关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经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关处室或人员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或个人收到批办的意见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局、政府。 4.跟踪督办。学校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处室或个人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处室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校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

校园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机制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 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气。 六、操作流程

最新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汇编

唐河三小舆情管理制度及负面舆情处置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

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的走向,把噪音杂音压下来,使该网络舆情信息关注度逐渐转冷。要加强正面宣传,树立良好风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最新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务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电教处)负责监测校BBS,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网、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

学校如何应对舆情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一支由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等为主的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主动撰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它们在含义、影响效果及其流传程度上存在着不一致之处,但是它们在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校园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这种辨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要对两者进行整合,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标签:校园网络舆情;校园文化;结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涵义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在本质上具有社会舆情的一般特征,只不过其是借助网络传播。因此,所谓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平台,作为主体的大学生网民对社会或校园内某一问题所产生和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性与非理性等特征[1]。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网络议论都能构成校园网络舆情,参与议论的大学生网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所引起的反响具有一定的强度才能成为校园网络舆情。一般说来,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分为国内外时政类,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利益相关的诉求类,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休闲、情感类。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主要有各种网络新闻、BBS、博客、电子邮件、QQ群、MSN等。其主要表现形式有留言、谣言和网络恶搞。高校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校园舆论,具有导向、凝聚、内化、覆盖渗透、预测预防等功能,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要影响[2]。 (二)校园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目前,学界对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存在着两种比较普遍的观点:一是狭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课外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开展各类文学、艺术、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观点;二是广义上的理解,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学校的科研设备、教学内容、校容校貌、规章制度、价值观念和精神氛围等。校园文化具有先进性、多元性、超前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具有育人和教化、支持和保证、示范和引导的功能[3]。 二、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通过以上阐述两者的含义及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虽然高校网络舆情与校园文化是不同纬度的两个概念,但二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胡锦澜:浅谈学校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2012年03月27日新华网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的互联网和手机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近两年来,“微博”的悄然崛起,网络传媒独有的互动性和流动性使其影响力和渗透力进一步彰显。我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步入了大众传媒的新时代。然而网络信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消极、虚假的信息对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不良影响。特别是伴随着网络舆情的频繁爆发,一件件突发事件更是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如何对校园舆情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监控,如何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已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我们要对学校网络舆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舆,是指公众。舆情就是公众的意见和态度。网络舆情是基于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社会公众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学校网络舆情则是特指与学校有关系的网络评论和观点。网络舆情具有传播性、多元性、复杂性、集中性、持续性、诱因性等多重特点。校园网络舆情主要集中在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决策部署、校园师生权益、校园形象声誉等几个话题领域。

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舆情,我们的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操作,都走在了探索的前列。在学校领域,由于认识落后等原因,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一、不能精确知道网络舆情发布的时间,容易延误应急处理的程序;二、对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缺乏研究,致使应对措施无的放矢;三、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不健全,反应不及时,应对策略捉襟见肘。 针对学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推行校务公开。校园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从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应了社情民意。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和处理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要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新闻网、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如此一来,校园网站既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平台,也成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二,完善组织机制,建立管理队伍。校园网络舆情工作,看似虽小,但如果不给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会引起“蝴蝶效应”。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要组建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校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校园网络上有关校园内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论坛、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校党务部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校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工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

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校党务部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校党务部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置

小学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小学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应对和 快速化解网上舆论危机,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形成学校网络舆情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意见》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对学校社会声誉、教学秩序、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学校师生生活、工作、学习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 二、工作原则 1.统一领导原则。将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校应急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2.预防为主原则。学校所有教师应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的预防工作。 3.协同一致原则。班主任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同一致,处置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三、组织机构和保障 重大网络舆情发生后,应立即成立校网络舆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应急组织机构

1.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国 副组长:**强 **霞 成员:各班班主任 2.事件承办人 **东 **冲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学校教导处对本校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学校教导处发现重大网络舆情后,要按照快速、畅通原则和逐级报告、双重报告等要求,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网络应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召开碰头会,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快速及时内将事情原由、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等组织成汇报材料,并做到30分钟内口头汇报和90分钟内书面汇报。如有必要,需将材料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面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按照信息内容的不同,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需按以下不同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学校相关人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学校主要领导和学校网络信息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当日回复处理意见并告知回复处理

校园舆情管理制度范本

羊下坝镇中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现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上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坚决封堵、删除各种有害信息,及时掌握学校学生在各种网络媒介中的言论和动态,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 二、主要内容 本办法中的网络舆情,特指可能或已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影响的网上负面报道或网络负面言论。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处置,是指对涉及宣传思政工作的新闻报道或评论在互联网上刊发、扩散后,所引发的反应、言论、评论和后续报道等综合舆论情况的监测、控制和化解等具体措施。 三、组织结构 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教导处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牵头开展网络舆情管

理与处置的组织、监督、实施、考核工作。 四、工作职责 网络舆情监督员(电教员)负责监测学校的微博、微信,学生个人人人通、微博、微信的舆情情况,了解各网站当前的舆情,及时将舆情通报网络舆情管理员,督促及时控制和引导,并作好日志记录和备案工作;负责跟踪各单位的舆情控制及引导情况,及时上报学校。 五、工作原则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及时准备好跟(回)帖材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多渠道、多方法全面了解事件真相,不推卸责任,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在回应时不要只站在如何消除对学校和学校形象的影响上,而要站在师生或受害者的立场上。第一时间告知学生和当事人事情真相,进行真诚、公开、及时的沟通,不使矛盾进一步激化,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根据某一重大舆情事件的发展态势和走向,最大程度地争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适时转移目标,发布最及时权威的信息,左右网络舆情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学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