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9课 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章、节第 5 单元课时第 1 课时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难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教师复备

一、导语设计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二、资料助读

“性善论”的要点:(1)“善”是人的本性。(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3.学生齐读课文。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六、小结,布置作业

江苏省南京市上元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

教案新人教版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9 鱼我所欲也

19鱼我所欲也 01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wù)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 蹴.(cù) 苟.得(gǒu) 不屑.(xi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2)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3)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4)故不为苟得 ..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3.解释下列多义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 (1)与 蹴尔而与.之(给予)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2)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 (3)为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4)穷 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侍奉) (5)奉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6)已 自董卓已.来(通“以”) 4.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3)是亦/不可以已乎 5.下列句中“于”的词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②何有于我哉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④于厅事之东北角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6.各写一个含有加点词意思的成语。 (1)乞人不屑.也(不屑一顾) (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为非作歹) (3)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患难与共) (4)所欲有甚.于生者(欺人太甚)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02课内精读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贤者能勿丧.耳(丢掉) (2)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高位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3)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天良)。 10.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者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11.作者在文中批评和嘲讽了哪类人?肯定了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批评和嘲讽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03拓展阅读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①敝衣②以耕,鲁君使人往贻邑③焉,曰:“请以此修衣④。”曾子不受。反⑤,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⑥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⑦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⑧以全⑨其节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鱼我所欲也》《吕氏春秋》中考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10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 夫!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之君品行难与他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他显扬。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分辨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夸 C.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 D.动必缘义缘:遵循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17.语段(一)中,“乡为”和“今为”的排比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8.语段(一)中的乞人和语段(二)中的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别人的赐予,请结合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出来。(3分) 答案: 15、B 16、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17、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明确:“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 明确:①用类比论证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那就必须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进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读者心悦诚服。如:文章将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进行对比。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 5.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6.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明确: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比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很强,并且富有文采和气势。③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这种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

1. 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 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2.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2、了解本文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3、重点积累“欲”“舍”“甚”“恶”“患”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对文中的其他实词和虚词进行一般的学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孟子关于“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二、作者作品简介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题解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注音患(huān)、恶(wù)、箪(dān)、羹(gēng)、蹴(cù)。 四、精读理解 1、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所欲] “所”动词,相当于名次,意为“喜爱的东西”。 [得兼] 同时得到【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九年级下册语文19鱼我所欲也翻译

19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 来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 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bì)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 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遇到灾祸我也不 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 不为(wéi)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 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 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 灾祸的方法(坏事)哪会不采用呢(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通“避”, 躲避。)患而有不为(wéi)也。 因此,那么有能活命的做法,但是有人不用;那么有能 躲避灾祸的方法,但是有人不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所以有比生命更想要得到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是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 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 弗(fú)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了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ěr)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部编本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分类整理及课内外对比阅读汇总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恩德)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原先、从前) 【一词多义】 (1)与:A.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B. 呼尔而与之(给)(2)于:A.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B.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3)得:A.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B.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恩德)(4)为:A.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为了)B. 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做)(5)恶:A.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厌恶)B. 娇儿恶(è)卧踏里裂(不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苟:A. 故不为苟得也(苟且)B. 苟富贵,无相忘(如果,倘使)(《陈涉世家》)(7)而: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的连词,却)B. 呼尔而与之(表修饰的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类的总称) (2)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 (3)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用处;今义:加上,增加) 【重要词语】 (1)蹴尔而与之(践踏)(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 (3)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4)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通“避”,躲避) (5)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凭借,通过)(6)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就具有的思想,廉耻之心) 【重要句子】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本是我需要的,可我需要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鱼我所欲也》文章大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 2、知名主持人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 是啊,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3、我们来看看孟子的选择和主张。 二、研读文本 1、开篇让我们看到了摆在孟子面前有一个选择,鱼和熊掌只能任选其一,这让他为难了吗?(没有,他毅然舍弃了鱼,选择了熊掌。为什么?因为熊掌可是宫廷流传已久的珍品佳肴,比鱼价值高,更显珍贵) (可能有的同学疑惑了,这个选择题太简单了,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怎么能跟熊掌相提并论呢?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北方少河流,鱼也就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 2、难道孟子这是要和我们谈一档美食节目吗?那,为什么要写鱼和熊掌的选择呢?(以鱼和熊掌设喻类比,自然引出生和义的选择) 3、所以,在生与义之间,孟子做出了什么选择?(舍生取义,看来,孟子认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这就孟子的价值观,义重于生。) 4、设疑:孟子如此毫不犹豫地舍弃生命,难道生无可恋,急于赴死? (非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义”(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保家卫国、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对国家、对人民有害的事:卖国求荣、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 小结:孟子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 5、那有人就要提出质疑了,孟夫子你品行高尚,你能做到舍生取义,难道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吗? 孟子用假设来反问:如果所欲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人人都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为了生存,简直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课内练习及参考答案

1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语文课堂练习 9 鱼我所欲也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所恶.( ) 一箪.食( ) 一豆羹.( ) 蹴.( ) 苟.得( ) 不屑. (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此之.谓失其本心 B.然则天下之. 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无丝竹之. 乱耳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而?????①呼尔而.与之 ②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 (2)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为?????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 也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患有所不辟也 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 真无马邪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7.孔子被称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对后世影响深远。请你根据已有的知识,写出与他们有关的成语或故事各一个。 8.有的同学喜欢引用孔子或孟子的名句写毕业赠言,下列赠言不得体的一项是( ) A.初中三年,你始终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这让我十分敬佩。 B.希望你时时记住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劝诫,争取早日成为受欢迎的人。 C.铭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勿强求,“人和”不能丢。 D.困难是暂时的,切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范文正公仲淹悴①,依睢阳②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③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内⑤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⑥我收之,今汝成立,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⑦。 (选自《东轩笔录》) 学校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考号________ ………………………………………………………装……………………………………订……………………………线…………………………………

19 鱼我所欲也(一)

19 鱼我所欲也(一) 导读:教材分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政治节操的说理散文。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的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不辨礼仪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足取的。 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学习任务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学习方法

1.采用“诵读—积累—感悟”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2.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资料,为文章观点找论据,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3.善于联系当代,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拓展探究,更好地借鉴古人的思想精华。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网站,或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绍:孟子简介、孟子人生、孟子思想、孟子学说、孟子故居、孟子故事、孟子名言、出自《孟子》的成语。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课时)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黑板显示: 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问师答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结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教案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

主张。 二、资料助读 1.“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比较阅读(一) (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指明其意义。 通意义: 3.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 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甲文则用论证的观点。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一亦然所欲廿.二义一亦然所欲廿..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老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生,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①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②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⑤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注释]①芝兰:一种香草。②化:同化。③鲍鱼:咸鱼。④肆:店铺。⑤丹:丹砂,矿物名,红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 ..也 (2)是以 ..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所欲有甚于.生者 B 即与之.化矣 C 久而.不闻其臭 D 亦.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春冬之.时妇拍而.呜之亦.与之化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4.人生经常面临各种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5.请分别说出两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共同的论证方法。 甲文的观点 乙文的观点 共同的论证方法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衣敝衣以耕①,鲁君使人往致邑②焉,曰:“请以此修③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予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节选自《说苑·卷四》) [注释]①衣敝衣以耕:穿着破旧衣服耕田。前一个“衣”,动词,穿衣;后一个“衣”,名词,衣服。②致邑:给一座城,邑,封地。③修:整治。④不我骄:宾语前置句,即“不骄我”。骄,傲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赐:骄:.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3.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 4.请你从甲、乙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5.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四)(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鱼我所欲也》中考对比阅读训练精选7篇(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选自《墨子·贵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①则凡可以辟.患者辟:_____________ ②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_____________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_____________ ④是贵.义于其身也贵: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断子之.手足醉翁之.意不在酒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D.诲汝知之.乎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 的观点。(3分) 5.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