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闽南村落家族文化与闽南文化

閩南村落家族文化與閩南文化

閩南村落家族文化,指的是閩南地區以閩南方言為紐帶的村落家族關係以及由此產生的體制、行為和觀念。閩南地區是福建傳統家族制度最為興盛的地區之一,閩南村落家族文化是閩南地區基層社會傳統的組織特徵和文化特徵,是閩南地區傳統社會生活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它也成為閩南文化整個系統中一個重要的子系統。閩南文化形成過程中,閩南村落家族是基本載體;閩南文化的觀念形態體系中,相當部分是閩南村落家族文化觀念的放大;閩南文化的向外播遷,閩南村落家族文化同樣佔有重要的份量。

一、閩南村落家族是閩南文化形成的基本載體

閩南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顯著特色的區域文化,它的發生和形成是由多種要素決定的,最基本的乃是共同地域上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徵的居民。它不僅要有相對確定的地域作為發酵的地盤,而且要有相對固定的居民群體為依託,地域與民居互相依存,構成一個統一體。星羅棋佈的閩南村落家族,由於其特定的基質,從而成為這一基本載體。中原士民不斷進入閩南後,在這一地區就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具有特定基質的村落家族,構成社區基層組織的基本形態。村落家族的基質主要在於:一是血緣性。家族成員以相同的血緣關係為聯結,並從這一血緣關係出發聯結其他親屬關係。家族成員憑著血緣相同的身份相互認同,組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二是聚居性。家族一般生活在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上,這既是他們的生活基地,也是他們的生產基地,血緣與地緣在這裏渾然一體。三是農耕性。由於社會的主要資源基本上來自

土地,村落家族是這樣一種類型的群體,即它以全體族員耕種一定範圍的土地獲得生存資源。四是自給性。農耕性的經濟決定了這種經濟是自給自足的,因為生產力水準不高,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生產者提供生存資源,而不是用於交換。五是封閉性。由農耕性和自給性出發,必然導致村落家族的封閉性,表現為與外部缺乏常規性的聯繫,沒有經濟的、文化的、人際的廣泛交往。六是穩定性。家族呈現出某種“超穩定性”,包括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心態的穩定性等等。閩南文化的最基本特徵,正是借助於村落家族的基質,以村落家族為載體而形成的。首先是共同方言。使用閩南方言是閩南文化的基本表徵之一,也是閩南文化的首要標誌。閩南方言的形成,基本依託正是村落家族的聚族而居及穩定性等基質。最初進入閩南的中原士民,在閩南地區定居後,隨之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狀態。聚族而居的家族在彼此的交往之中,以所帶來的中原母語為基礎,吸收了閩南土著居民語言的一些要素,形成了一種新的共同語言即閩南語,並且隨著家族的裂變又借助家族的基質得以不斷擴張,成為一種使用區域愈來愈大與使用人數愈來愈多的方言。其次是共同地域。閩南文化作為一種區域文化,顯著的區域特徵實質上也是建立在閩南村落家族的地緣性基質之上,即由眾多的使用共同方言且具有相對固定地域的家族所建構起來的。大體說來,閩南文化的地域範疇是在以泉州平原和漳州平原為核心的閩南地區,然而並非整個地理意義上的閩南地區都屬於閩南文化範疇,而確切地說,閩南文化也不僅僅局限於閩南地區,實際上也延伸到地理意義上的閩南地區之外。例如,在閩南的雲霄、南靖、詔安等地的

部分地方,歷史上曾有一批客家人遷入,他們同樣聚族而居,但仍然保持著家族源頭的語言與習俗,因而從文化範疇看仍然屬於客家文化。同樣,在閩中的大田、三明等地,也有一些聚族而居的閩南人,他們雖然從地理範疇看並不屬閩南地區,而且這些地區客家文化居主導地位,但他們卻屬閩南文化的範疇。可見,僅僅共同地域還不能決定其文化屬性,關健在於家族的文化屬性。正是一個個血緣與地緣相結合的具有某種相同文化背景的家族散佈於閩南大地,由此構成了基本的閩南文化圈。再次是共同的風俗習慣。共同具有的種種的風俗習慣,是閩南文化構成的基本要素,也是閩南文化區別於其他區域文化的重要標誌。閩南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的發生與形成,同樣以閩南村落家族為基本依託,因為這些習俗大多首先發端於村落家族。閩南的村落家族在其長期的生活與生產活動中,逐漸形成的大量習俗,成為村落家族的傳統,並泛化為社會習俗。沒有村落家族這個基本載體,閩南文化中的祭祀文化、婚育文化、建築文化等各種民俗文化,也就成為無本之木。最後是共同的社會心理。閩南文化的整個系統中,觀念形態佔有重要地位。這些觀念的發生和存在,很大程度上同樣依賴於家族這一載體。

從閩南文化形成的時間進程看,它與閩南村落家族文化的形成進程基本上處於同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者之間的密切關係。閩南村落家族文化在唐代以前逐步成形,至唐、五代基本形成,這也正是閩南文化形成的大體進程。從秦漢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中原漢人不斷進入閩南,既出現幾次較為集中的遷徙,而零散的

移居更是時時有之。這些移民逐漸佔據了整個閩南地區,成為閩南地區的新主人,同化融合了這一帶的閩越土著,繁衍生息而形成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漢人社會,從而完全改變了原來比較落後原始的閩越社會風貌。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閩南的過程,也是閩南土著文明逐漸衰亡,中原文明在閩南逐漸擴展的過程。徙居閩南的中原士民,不僅帶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而且帶來了中原的血緣家族關係與觀念。從中原士民南遷閩南的過程可以看出,他們往往統率家族鄉里的子弟們,整族整鄉地遷徙。到了閩南地區後,基本上又是聚族而居。閩南的村落家族文化,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也是在這個基礎上,閩南文化的一些初始特徵開始形成,不僅形成了共同的語言與習俗,而且帶有地域文化特徵的共同的觀念形態亦漸次形成。

閩南的村落家族,不僅為閩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本依託,而且為閩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穩定的載體。由於村落家族作為一個整體,它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生活在相對集中的地域之上,而血統又使家族排斥非血統人員的介入,因而它作為一個群體本身具有相對穩定性;由於村落家族帶有明確的農耕性特點,它的生活與農耕勞作基本上渾然一體,族員被固定在土地上,基本經濟形式是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這就決定了村落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經濟

落家族帶有明確的農耕性特點,它的生活與農耕勞作基本上渾然一體,族員被固定在土地上,基本經濟形式是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這就決定了村落經濟本質上是一種自然經濟,族員能夠在這個地域中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給自足,從而澆鑄了村落家族經久不散的權

威基礎;由於生產力長期遲緩不前,外部也沒有什麼經濟力量和資訊力量能夠有力地滲透到村落家族中去,從而使封閉的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難以被突破,這更增加了村落家族的穩定性。所有這些,使村落家族成為一種穩定的文化載體,一旦形成或接受了某種語言、習俗或觀念,則這些東西即具有高度的穩定性,通過家族的自然延續而得以不斷承襲下來,不易受到動搖與破壞。社會文化的延續性乃是以其基本載體的穩定性為前提的,正因有眾多的閩南村落家族的穩定性,從而使閩南文化形成後得以不斷延續。

二、閩南村落家族是閩南文化精神的底蘊所在

就觀念形態層而言,閩南文化中包涵著不少獨特的東西,這是閩南文化顯著的精神特質,也是閩南文化區別於其他區域文化的突出標誌。這些觀念的發生與形成,追根溯源與閩南村落家族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因而實際上都可以從閩南村落家族的運行中找到其底蘊。首先是拼搏精神。正如許多研究閩南文化的學者們所指出的,勇於拼搏是閩南文化中最為突出的精神特質之一,“敢拼愛贏”正是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閩南人歷來引以自豪的一種傳統價值觀。這種社會價值觀首先是從閩南村落家族中孕育出來的。中原移民在向閩南尋找新族居地的過程中,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面對著種種艱難險阻。為了獲得新的生存空間,唯有勇敢的拼搏。在閩南新的族居地,移民們所處的環境同樣是險惡的,不僅要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而且要同閩越土著的反抗作鬥爭。因此,不斷的拼搏仍然至關重要,否則就難以在新的族居地站穩腳跟,家族生存將面臨巨大威脅,更別論獲得不斷

的發展了。拼搏精神因此凝聚而成,成為家族的一種基本價值觀念,並且通過家族的自然延續而不斷傳承。“少年不打拼,老來沒名聲”,這條在閩南歷來廣為傳誦的著名訓戒正是發端於家族,並成為家族長輩對年輕一代族員不斷灌輸的一種價值觀。家族對族員的不厭其煩的教誨,使這一觀念不僅根植於族員的思想深處,成為普遍認同一種價值取向,而且為一代又一代的家族成員所承繼。

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婚嫁习俗 结婚在诏安民间称为“嫁娶”,由于各种礼品都得贴上红纸,门口要贴红联,故又称结婚为“做红事”、“喜事”或“好事”。结婚的环节是很多的,首先要择日(用男女的生肖、出生日辰,由算命先生或懂阴阳五行术数的专业人士,按五行相生相克去挑选一个所谓黄道吉日),婚期择定后,男女在十二天前要“行聘”(如男方入赘,就不用这项)过去,所谓“行聘”实际是送彩礼行聘送礼主要包括:聘金、酒、肉、大饼等,后来改为衣料、金银首饰、食品和其他用品,并议明数量,实际上是变相买卖。女方在收到礼品后,便全面准备嫁妆。在制新衣服中,一定要制二套“象头衫裤“(用白布制成的贴身衣裤,这种衣裤结婚后一般不穿,留为百岁后收殓的内里衣裤)。 嫁前姑娘要“挽面”,(先由一个中年妇女用粉抹姑娘的脸,然后用二支纱线交叉松紧拉动,拨掉脸上汗毛)表示成人。姑娘出嫁距今五六十年前是坐轿。轿分两人抬(小轿)或四人抬(大轿)到夫家门口,还有一套仪式:女婿要踢轿门,公公要用米筛引媳妇进门。后来没有轿子也,改为步行,有了自行车以后,出嫁时改骑“脚车尾”(自行车后座,现在改坐轿车),新娘穿新衣服,头发扎红头绳,插红石榴花(纸制的),过去女方如果嫁妆多的要装在嫁妆匣里,每匣二人抬着,沿途让人观看。陪伴新娘到新郎家的,要有一个中年妇女(俗称“指古妈”负责孝礼节),还有一个男孩,手执枝叶齐全的榕树枝,叫“拖青”寓意婚后的日子如榕树般茂盛长青。对抬嫁妆、拖青的人称为“青奴”,结婚双方都热情招待,每人并送一个红包。 新娘一般应在中午前抵夫家,下午由新郎伴同吃“新娘桌”,旧上摆十二碗菜,由“指古妈”代新娘夹菜,每夹进新娘碗里一种菜,就要说一句顺口溜的吉利话,如“吃鸡,百岁好夫妻”、“吃猪肚,好性素(好脾气)……等等。”新娘桌“要庙在洞房里,过去“吃新娘桌”要点一对红烛,表示洞房花烛。桌上摆一个红斗,内装白米,上插一把红尺,一把戟,一个红竹筒。表示婚后财丁兴旺,百年偕老。吃“新娘桌”时,村里的人可以挤围在周围观看。 晚上是闹洞房,闹洞房的花样很多。新人睡前还有两个节目:一是新郎新娘要搓“合房圆”(合读鸽)这是搓一种糯米浆的红团子,寓意——和合之意,一种是由新郎的弟侄辈(年纪几岁)一人,登床翻滚,寓意——婚后早生孩子之意。第二天,新娘对长辈要拜茶(请长辈吃密枣,长辈要赠送礼物或红包等),第三天新娘一早要下厨,饭后要回娘家“做三日客”(也有十二天才回娘家的),去时要带饼、肉和糖果,在娘家不能过夜,傍晚要赶回来。路途遥远的也有改为“做满月客”,去时可住3~5天,回来时,新娘的小弟弟(或堂弟)要带一瓶花生油,称巡油,婆家要宴请小舅子。捧油寓意——“添丁”的意思。女儿回去时,娘家要送一对童鸡,寓意——传宗接代。

序言 -------------给全体闽粤学员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当你翻开这本教材的第一页,展现在你眼前的,不仅仅是我们精心编制的教材内容,也不仅是细致设计的页面版式,还有全体社服成员的欢笑和汗水,与我们对待本次活动兢兢业业和澎湃激情。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对你来说不仅是一次语言学习的经历,和对闽粤文化的探求和体验,它更将开拓你的视野,提升你的高度,打开另一扇生活空间的门。 在此,全体社服成员真诚地欢迎你们。 放眼远眺,闽粤大地是这样一片轮廓清晰,绿意融融的净土。这里有巍峨宏伟,秀丽神奇的清水岩,鸟鸣清幽,峰回壑荡的岱仙瀑;这里有荷香悠远的东湖公园,坚固优雅的安平桥,驰名中外的蔡氏古民居,唤起人们对远古的回忆;这里还有万家灯火,车水马龙的香港夜景,令人心驰神往。在这片土地上植根,被它滋养哺育的闽粤人文,正式带着这样一种气质,如绵延山丘般温柔沉静,如潺潺溪流般细腻灵巧,风俗淳,人情美,又不失青年的热情,活力和开放,同时又兼备长者的宽容,睿智和明达。让人不由自主地想亲近闽粤,融入闽粤,领略唐宋遗风,感受闽粤文化的悠久和深邃,体会这两个地区一日千里的迅猛腾飞。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当五彩斑斓的世界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也十分期待。我们想象自己是电视剧中风流俏丽的港台歌星,追赶潮流和时尚,走在路上都品位着张曼玉展现在旗袍里的“花样年华”,邓丽君在《何日君再来》中的浅吟低唱。我们希望自己作为一

个异乡人可以象当地人一样和别人顺畅方便地交流,在这片闽粤大地上生活和事业都毫无障碍,如鱼得水。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打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语言是文化的灵魂和社会活动的载体。走进闽粤,从学习闽南语粤语开始。 作为社服的成员和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尽量设身处地地想您所想,并在严谨的考证后将之付诸行动。 a. 我们的课程安排是这样的: 1.总体课程按照交际类生活会话类兴趣爱好类大体分成3个部分。 2.每堂课被分成老师主讲,互动,答疑三个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调动学习热情为主。 3.授课过程中穿插对闽南文化,风俗,旅游,禁忌等的介绍。让你更有效地理解和学习语 言的同时,真正了解这个你即将度过四年的地方文化。 4.学习闽南歌曲。 授课时间:每周日晚7:00----9:00,共六周 授课地点:菲华楼201.202.203 你的收获和进步就是我们的成就和光荣。 更有俗语说,相聚是缘。我们社服全体人员更将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尽心尽力带着微笑为你们服务;同时,我们也愿意为你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发掘自我潜力的平台,为你构架一座广交好友,增进情谊和沟通的桥梁。 虽然多少值得珍惜的痕迹都将消逝在岁月里,但在社服语言培训班的大家庭里,这种团结,

第 1 页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第 2 页从什么时候开始,身边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们开始不说闽南话了,他们的交谈完全是普通话。普通话的推广固然重要,但闽南人应该学会说闽南话。要挽救闽南语这个“活化石”,可以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学校可以开设闽南方言课程,不管是本土的还是非本土的学生,都可以一起学习。一方面,教会学生说闽南话;另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扬闽南方言与文化。 (二)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 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悠远的历史,有多彩的民俗,它的宗教、饮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旅游等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可是,即使是本土人士,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接受全面的泉州文化教育。开设泉州文化推介班,让更多的人了解泉州文化,激发大众对泉州文化的追溯,在探索中传承和推广。 (三)开设泉州地方戏曲艺术班 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从而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大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泉州文化的传承及其产业发展 一、泉州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泉州是闽南地区的文化宝库。近2000年的陆地开发和海外贸易历史,给泉州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泉州是闽南文化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及闽南文化遗产富集区,也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台两地历史文化渊源深厚,“五缘”关系尤显。两岸人民在悠久的历史活动中共同创造、丰富和发展了闽南文化,精彩纷呈的闽南文化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纽带。泉州文化不但具备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等闽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特的乡土情怀、习俗传承、地域风情,其创造出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均展示了其对闽南文化的延伸和创新。泉州文化将闽南文化的重拼搏、敢开拓、善机变、恋乡谊、崇正统、乐教育等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泉州文化对闽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泉州文化的传承 泉州和厦门同处闽南地区,厦门最早也是归属于泉州。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可是,现在的泉州比起厦门显得如此逊色,被远远地抛在身后。泉州的软硬件很多方面赶不上厦门,但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泉州浓厚的文化底蕴却是厦门可望而不可及的。关键在于泉州一味地在经济领域追逐,忽略了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忽视了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整合泉州文化资源,增强城市的软实力,这是形成泉州的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先有传承才能发展。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淡漠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加以保护,本土文化总有一天将离我们远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说闽南话 闽南文化以闽南方言为载体,存活于闽南方言通行的社会之中。随着闽南人足迹的蔓延,国内外认同闽南文化、生活在闽南方言圈的,大约有6000多万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闽南人的变迁,它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可是,不知道

闽南传统建筑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着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什么是闽南文化? 答: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南民系(包括在地居民)在其生活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 闽南话 、闽南方言与口传文学 49、闽南话曾在广阔的宇宙中回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答:美国在1977年发射“旅行者二号”宇宙飞船时,曾携带录制有世界上六十种语言的镀金唱片,其中就包括闽南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方言,却能从世界上成千上万种语言中脱颖而出送上太空,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知音”,可见闽南话早已超越方言区,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力。 闽南方言(也称闽南话),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另外也存在于广东潮汕地区和海南岛、雷州半岛的一部分地区、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等地、三明市的大田县、尤溪县部份地区、江西的三清山一带。除此以外,由于历史上有无数闽南人移民到东南亚、欧洲、澳洲等地谋生,因此闽南话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流行。尤其是在闽南人聚居的东南亚地区,闽南话更是通用语言之一。据估计,全球有80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 闽南话被语言学家誉为“语言活化石”,甚至有学者主张唐诗用闽南语音来读,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答:唐代,随着陈元光和王潮、王审知政权在闽南地区的统治,无数中原移民随之在闽南繁衍生息。当如此众多的中原移民涌入闽南,中古汉语也自然而然传遍闽南。而在接下来几个世纪里,不同民族政权逐鹿中原,造成了汉语语音系统的极大变化。幸运的是,由于闽南地处东南一隅,且为高山、海洋所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使中古汉语得以在战火连天的情况下完好保留并传承。如今,闽南话成为绝无仅有的隋唐中古时期汉语的“语言活化石”,或许应该感谢历史的恩赐吧! 闽南话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大体上同古汉语声调系统里的平、上、去、入相同。闽南方言不但留存了古音,而且还留存了许多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所没有或少有的古语词汇,如伊(他)、走(跑)、鼎(锅)等,也难怪常有外地人笑称闽南遍地都是诗人,说话总是文绉绉的了! 当然,闽南方言同时也留存了一些古百越族语言的痕迹,这主要是中原移民在与原居住于闽南的古百越族的融合中很自然地留下的。比如“荸荠”一词,闽南话读作“马荠”。这个“马”字的读音就源自古百越族的语音。除此以外,闽南方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于闽南很早就同外来文化有密切交往,因此吸收了许多外来的词汇,并创造了许多与外来文化有关的新词汇。如雪文(肥皂)是从菲律宾土语中引入的,而巴刹(市场)、妈干(吃)等更多的词则是从印尼借来的外来语,到了近代还有从英语中引进的,如敖赛(出界)、菲索(裁判)等。在与外界的频繁交往,还使闽南话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特的词汇,如番仔灰(水泥)、番仔火(火柴)等等。 51、闽南有句谚语叫“一枝草,一点露”,你知道这短短的几个字里面包含了怎样的深意吗?答:“一枝草,一点露”,是闽南人最常用的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会有他的一技之长,正如再渺小的一棵小草都能享受到露水的滋润,都有自己生长的空间和对宇宙自然的独特贡献。瞧,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体现了咱们老祖宗乐观向上的精神,

泉州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 ——来自“海丝”起点的光芒闪耀 有人说一种文化的命名,就在于它具有自身独立的特色和存在价值。福建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是闪耀在中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在这方美丽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泉州文化,养育了一批批泉州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 泉州文化之所以称得上是一种文化,与它自身所存在的特色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形成过程是分不开的。自宋代起,泉州便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海商文化——这是由当地传统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所逐渐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抱着对泉州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我选择这个课题进行调查。泉州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说起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普度、提线木偶、南音等。 进行调查的这几天,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现状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忧之——早已经沦为陋习的普度如今被视为百害而无一利;让人喜爱的提线木偶后继不力,最具代表性的泉州木偶剧团成员少而且年龄大。喜之——泉州南音已远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了。 泉州南音 正如之前所说的,艺术要存在于受者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南音就是如此。南音在泉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我们闽南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而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下午四五点的时侯,走到小区的亭子里,你会发现有很多老人聚在一起。而我就是挑这个时间去看看,听听曲调优美南曲,来荡涤一下思绪。走了几个小区,看到两三个小亭子,都聚集着老人们,还有陪老人出来逛逛的小孩子。不过,也有一些老人聚在了太阳照不到的花丛中,坐在石椅上泡着荼乐呵乐呵。清唱也有,伴乐也有,可惜我实在不懂如何去欣赏,只能说听起来很舒服。尤其是看在眼里的那番景象着实让人感动。在落日的黄昏里,老人们听着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的南音,安静地坐着,微笑地闭着眼,好一幅祥和的画啊!也有小孩跟随着老爷爷来听多了,清清喉就大声唱起来,引得老人们笑呵呵的,童音稚语,听起来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想拍张照留恋,但放弃了,不忍打破这样一种平静。等着声音一停,我就走到一位老爷爷旁边,老人心情很好,他说不只在这里,在其他地

家乡的传统文化 厦门,是我的家乡,它地处闽南,而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因此其保留了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蕴含着深刻悠远的历史,它的风俗文化使得每一个厦门人引以为傲。在这里,我仅仅介绍我最为熟悉的传统,它们是伴着我成长以来最深刻的记忆。 传统习俗——颜色的象征 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时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都要用红绸缎制作,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其次,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我深深的记得,小的时候,长辈们是不让我们头发上扎蓝色或着黑色的皮筋的,那时我虽不明白,但也得遵从了。但是今天,时代的进步,讲究科学性,我们传承的意识渐渐淡薄了,难道这就是进步? 传统节庆活动 厦门同全国各汉族地区一样,很注重民间的传统节庆。以下是几个特具代表性的节日习俗。 (一)、春节 和全中国各地区的传统一样,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贴春联、合家围炉等等习惯都大同小异,但是,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在厦门,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也不外出贺年。

(二)、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厦门俗称“五日节”。以前,家家门口要插艾蒲、家中洒雄黄酒、给小孩佩带香袋,用以驱邪,但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对我来说,甚至不曾耳闻。但人们还是保留了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的风俗习惯,而厦门的集美龙舟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每到这时现场都热闹非凡。 (三)、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被称为中秋节,这天是人们合家团聚或倍加思念远方亲友的日子。对厦门人来说,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最为独特的民俗活动,那就是“搏饼”,其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思乡之情、激励鼓舞士兵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会饼每盒63块饼,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在“搏状元”活动中分别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当骰子在大瓷碗里落下,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欢声笑语从人们的心地飘出,个个眼底洋溢着快乐的微笑时,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总是特别温馨。

浅谈闽南文化中的闽南民间歌谣 蔡家谱 闽南歌谣与闽南文化的构成关系极其密切,是闽南文化的折射和体现。闽南文化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关系相当大,闽南民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闽南文化独有的丰富内容。 中原文化因北方汉人的大量的迁入而传入闽,所以福建闽南歌谣中的许多表现与中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闽南民歌当中的传说故事歌——史诗类:德化的《舜哥歌》从盘古开天地唱起,讲了尧舜禅让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唱的:姚舜行孝传天下,堪称国内第一人;尧帝当面就禅让帝位自称臣。姚舜听了心不宁,便对尧帝当面讲分明:帝殿君王的福分,从小不敢相争登。尧帝再三表真诚,行孝爱民人人敬;。。。。。。安溪的茶歌调《孟姜女送寒衣》对孟姜女从成婚到为丈夫寒衣再到与秦王对骂进行描写,以致“秦王被骂跳入海,东海传来水牛声。”许多传说故事歌中的人物和情节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中原。 福建的宗教十分兴盛,特别是佛教和道教长期影响着福建人民的生活。如惠安的《正月正》歌中有一段唱佛教的盂兰盆节的热闹:“盂兰大会号无遮,到处募缘笑语哗。演唱《木连》三日夜,纷纷看剧乱如麻。”各类巫师在举办各种法事时常唱出独特的经咒诀术歌谣,如永春的《乌髻观音咒》、《黄公祖师咒》、德化的《关帝咒》等

闽南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多元性,闽南歌谣的特点与闽南文化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这里说的多元性指的是闽南缺乏一种征服力很强的强势文化,谁也征服不了谁,谁也取代不了谁,由此形成的文化割据的状态。在闽南文化当中有:厦门文化(作为经济特区和历史上五口通商的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的交流,这是主要针对岛内而言的,针对岛外,海沧、杏林、集美、同安,又因距离差距大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方言区,这是由于这些地方靠近内陆又没有对外开放所决定的。)、泉州文化(沿海的石狮、晋江文化与山区的安溪、永春文化又不一样。)、漳州文化(从石码、东山、漳州市区等地又随着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的差异表现出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这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各文化区域人的性格差异、方言差异、民间信仰差异、民俗民风差异、民间艺术形式差异等方面,正是这些差异使闽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作文闽南文化载体之一的闽南民间歌谣,其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属闽南语,乡音各异。闽南语极其复杂,而其复杂性在于同是在闽南方言区内有厦门话、漳州话、泉州话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闽南各地的民歌传播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使各地的民歌更具乡土气息。一些民歌如不加注解,便很难了其原意。 如:闽南劳动歌《过山过岭挽茶叶》中有许多地方为闽南方言,如“挽茶娘仔真硬正”,“硬正”为闽南方言“硬朗结实”的

律动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语言是人类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语言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依托语言才能存活。 语言与文化,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语言和方言,它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这个东西就是语言或方言记载着包括知识、宗教、道德、法律和习俗等等社会一切文化的总和。所以说,语言和方言,都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同样,文化也不能没有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做依托。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的关系自然也十分密切。 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它主要是北方中源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后逐渐形成的。我们不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从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文化看,再从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中原汉语跟当地土著语言在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着绝对优势的,是融合了土著语言的,虽然也吸收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但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闽南方言所记录的闽南文化也具有悠久的历史。说闽南方言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许多宝贵财富并不夸张,说闽南方言所记载的闽南方言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说别的,单以闽南方言文化在戏曲曲艺里诸如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歌仔戏等所保留的唱本、戏本以及某些曲艺、戏曲形式如南音、梨园戏等在中国曲艺戏曲历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最好的明证。 闽南方言的发展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地域的扩展,即走出闽南地区的范围,二是方言自身的发展,主要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内容的不断丰富、充实。 闽南地区向外迁徙的移民,自然把闽南方言也随身带走,并在新的生活区使用和发展。这样一来,闽南方言就不是局囿于闽南地区的汉语方言的。闽南方言不再是仅指流行于福建闽南地区的方言。“闽南方言”应该成为广泛使用的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指的是在历史上由闽南地区移民到外时,把闽南方言带到这些地区扎根,并世代传承下来,直至现在,他们所说的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上仍然跟闽南方言有着较密切关系

闽南传统建筑

————————————————————————————————作者:————————————————————————————————日期:

闽南建筑—屋顶 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 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

闽南传统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闽南传统文化》心得 对于闽南传统文化以前只是知道一个大概,通过这次的延津之行,我对闽南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认识,更深的认知。闽南传统文化内容丰 富,其内涵除广义中也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 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文化及方言等。 自统一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与闽南大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汉民迁入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成为“”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起源于。系指生活在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各区、市、县(原辖待统一)。 它具有的特点有: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2、

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语言大师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着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闽东文化,以福州为主要代表 福州语的前身是原汁原味的土著闽人所使用的古闽越族语言 在魏晋时期,北方移民大规模涌入福州地区,带来古吴语和古楚语的口音。但是融合的效果并不好,今天福州话中甚至还保留着上古汉语,也就是周朝时期古汉语的口音; 闽南文化,主要以泉州为主要代表 闽南文化与今天河南地区的关系很密切,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 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三国时代)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东文化与闽南文化,来源不一样 但是形成的时期大致上都是在距离今天已经1800多年的三国时代;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福建省的雏形开始形成,首次有了“福建”这个地理名词,距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闽南人说的“闽南语”,因为主要的来源是黄河、洛水地区,因此也叫做“河洛话”; “河洛话”,是古河南话,但绝对不是今天河南话;今天的福建人去听河南人说话,那是压根找不到什么相似处的。 “河洛话”,在今天的河南地区已经消亡,但是在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依然大行其道; 这是由于河南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争,尤其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北方鲜卑族在中原大肆杀掠,造成古河南地区人口四散,随后又发生了多次“民族大融合”,中原河洛文化几乎被破坏殆尽。今天的闽南人,作为古河洛人的后裔,与今天的河南人,严格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血缘联系; 现在有一些河南人大放厥词,说什么河南是福建的“祖宗”,有的闽南人居然还信以为真,认为什么河南话跟闽南话“是一家” 站在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正本清源,击退这种谬论是相当重要的; 闽南语言的前身可以认为是河洛语言,但是河洛语言早就已经在中原消失。中国历史上,从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开始,河洛语言就掺入大量的胡蛮口音,什么契丹啊、鲜卑啊之类的,历史书上把这个叫做“汉化”。河洛族群也由于战火的原因四散到全国各地,最终融入当地社会,从历史上消失掉; 而闽南人截取的河洛文化,恰恰是在西晋王朝被蛮族灭掉,“民族大融合”发生之前,因此可以认为是最纯正、最正统的“中原文化” 闽南人后来又把“河洛话”推广到了台湾,今天台湾人说的话,正是18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河洛话”,而河南人却早就已经不会说“河洛话”了 实际上,关于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远比今天的北方保存了更多精华下来,甚至于文化上,今天福建人说不定比亲方人保存了当时更多的生活状态. 可以说,福建省是保留中原正统文化相当完整的地区之一; 古籍上站在地理位置中心的角度,多把边疆斥为蛮夷地区,福建也不例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当年被指派到福建来考察的时候,一千一万个不愿意,还担心福建人是非洲野人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