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1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1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1
高一历史辛亥革命1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

无能,成为众矢之的

背景: 2、19世纪末以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根

本原因)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逐渐传播

任务:用暴力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领导: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见必修3:内容、性质、评价)

时间:1894年——1912年(广义)

①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为思想武器、

上海和东京是宣传中心,代表人: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②建兴中会(1894年、檀香山、孙中山、纲领“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

体)

1、酝酿:③建同盟会(1905年、东京、孙中山、十六字纲领“驱除

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中国第

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三

民主义

④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四川保路运动)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功 经过: 2、高潮: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南京、五色旗、中华民国纪元、使用公历。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内容、性质、意义)

A 列强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政权施压

①原因:B 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失败:袁篡权 C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

D 袁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且老奸巨滑

②经过: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清灭亡。

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1、成——原因(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果: 2、败——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社会性质未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根源是中国资本主义

失败原因: 发展慢)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

1、政治上: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冲击了陈规陋习,解

意义: 放了思想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对帝: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5、对被压迫民族:推动了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亥革命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实行责任内阁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目的与特点: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共和制度。规定实行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3)评价: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辛亥革命 ●中国民主革命概述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近代中国主要矛盾:①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 ②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 3.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4.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5.主要阶段:①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6.不同阶级的斗争: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 ②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1911年武昌起义。 广义: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期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必要性: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和清政府反动卖国 2、可能性:①经济条件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②思想条件:民主革命思想的广为传播 ③组织条件:革命团体、革命政党建立(兴中会、同盟会) ④军事条件: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⑤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 3.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4.影响:(1)有利: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不利: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原因) ●武昌起义迅速成功的原因 ①革命派的武装斗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革命主动精神 三、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的成果 1.民国成立及其性质:(1)成立标志:(时间、人物、定都、国旗、纪年) (2)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原因) ①掌权者为革命党人 ②实施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 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 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等等。 【过渡】: 在湖北独立的影响下,南方各省纷纷响应,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作为第四单元第13课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上承《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作为反侵略求民主的重大事件它具有典型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各阶级先后进行的英勇抗争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但它推翻封建帝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又为后起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条件。所以这一课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在初中阶段已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二、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客观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孙中山等革命志士愈挫愈奋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难点:辛亥革命的结局及其历史意义的认识。 三、教法简介 1、情境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2、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表格、图示法: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重要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设问导入(请问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身上穿的是什么服装?这

(16)辛亥革命 1、孙中山在其革命生涯中一度倡导“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然而辛亥革命后却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这种转变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主义具有强烈的整合意识 B.民主革命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C.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民族统一 D.革命派转向建立人民民主国家 2、《辛亥百年》组歌中写道:“百年痛史,承载太多苦难彷徨;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就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而言,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揭开了走向共和的历史篇章 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 C.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 D.实现了民主共和的革命目标 3、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而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 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5、1907年,浙江巡抚张曾扬以革命党罪名捕杀秋瑾,舆论大哗,认为官府未按“文明国对于国事犯之办法,而是无供无证,欲杀则杀,不必按律,人权尽为侵削。”张声名狼藉,后虽调离浙江仍难平民愤。张忧惧成疾,辞官回籍。 材料说明( ) A.清末时民权意识渐醒 B.清政府重视民众舆论 C.巡抚张曾扬徇私枉法 D.西方国家同情革命党 6、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 这说明( )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清朝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7、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 这直接表明( ) A.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 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 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 D.武昌起义带来了示范效应 8、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这说明(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也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武昌惊雷一声响,辛亥革命谱华章 ——辛亥革命 内江六中高中历史蒋郑发指导老师:李祖斌 讲课时间:十五周周二第一节授课班级:高16届15班 学习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简述辛亥革命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2、学科内联系 辛亥革命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政治近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本科内容在课标和教材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者分析 1、高中学生思想已处于逐渐成熟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积极引导,感悟历 史;本节内容,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涉及相关史实,为高中学习奠定了一定知识基础,相关知识可以有学生自我回忆思考。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主要以教师教授和学生自我感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在革命背景方面由学生 回顾以往知识完成;将学生设定为辛亥革命参与者,让学生作为革命主体完成革命准备内容梳理;关于辛亥革命过程通过连线题方式完成教学;在对于革命给中国带来的改变和失败原因探究中以材料分析把握为主。 2、课堂首先创设情景,进行学习气氛渲染,结合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探究,得出 相关结论。 3、最后,提炼革命先辈为中国革命奋斗不止,不怕牺牲的精神感悟。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方法与过程: 1、了解辛亥革命发生背景、过程,中华民国建立概况; 2、理解《临时约法》体现的资本主义民主原则和作用; 3、了解袁世凯成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4、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里程碑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革命对中国的改变,认识革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信息,如何进行事件效果前后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仁人志士(如黄花岗烈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的原因。 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思想和进步性。

第2课辛亥革命 一、课标要求 (1)、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 (2)、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因伤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本课的主要知识有: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学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四、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占据领导地位的表现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难点分析: 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革命中一方面体现出了真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但另一方面却寻求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的妥协,而且不去发动人民群众。孙中山“一处世间就是革命”,性格很坚强,思想却很软弱,刚上高中的学生很难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 五、教法:问题法

《辛亥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先生与时俱进,是旧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

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考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2019·上海嘉定区高三模拟)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将晚清的一次自救称为“假维新中的真改革”,其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是遭受重挫的清政府实行的一场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改革,改革中仿效西方进行政治改革,实行预备立宪,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C 项正确。A项,洋务运动是以学习西方军事科学为主的自强运动,并非改革,排除;B项,戊戌变法以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为政治目标,并非假改革,排除;D项,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思想文化运动,并非改革,排除。 2.(2019·北京师大附中高二期末)中国同盟会成立后,三年内入会且身份可考者379人,其中留学生和国内学生354人,官吏和有功名的知识分子10人,教员、医生8人,资本家、商人6人,贫农1人。由此可以看出( )。 A.同盟会的人员构成具有广泛性 B.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C.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工人阶级是辛亥革命的主力军 答案:A 解析:同盟会的成员包含了多个阶层多个身份的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教师,甚至贫农,这些身份与职业迥异的人说明同盟会的理念深入到了多个阶层,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故A 项正确。题干仅提及了同盟会自身的成员构成,并没有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对比,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排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政党政治是指国家通过政党进行国家管理的形式,同盟会并未掌权,也就谈不上通过政 党进行国家管理,更谈不上西方政党政治的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排除;辛亥革命的主力军是湖北新军,故D项排除。 3.(2019·福建龙岩高一质检)1908年开始筹备成立全国的商会联合会,就是要把全国的资产阶级(当时这部分人成为要求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都联合起来。武昌起义爆发以后,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革命时机趋于成熟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改良主义思潮成为主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把全国的资产阶级”“都联合起来”“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同情或者支持革命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前,随着清末政治社会矛盾加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政府已完全孤立,中国的革命时机趋于成熟。故答案为A项。B项,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表述片面,当时不仅仅有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改良主义思潮,排除。 4.(2019·黑龙江大庆高一选考)1911年5月,作为“预备立宪”的成果,清政府出台了一个皇族占多数的内阁,人称“皇族内阁”,立宪派的政治理想化为泡影,许多立宪派成员对清朝彻底失望。这一事态(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高中历史必修1专题三第二节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学生能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简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近代百年史上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巨变。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背景异常复杂,具备了革命所需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武昌起义之后,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民主共和制,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这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由于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学生的情况及教法:我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高中,面对新课改新教材,具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究精神,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这节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加上本课涉及的问题多、理论性较强,这些是不利因素。所以要帮助学生对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组织共同讨论,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学法:本课知识与世界历史联系密切,在学习中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将有关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思考。 从政治、经济、思想、性质和社会影响等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通过辩论形式分组讨论,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成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体验历史、思辩历史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理解南京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并进行正确的评价。 3、剖析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和过程。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课前导学、历史资料阅读,设置问题,启发思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评价辛亥革命,让学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教案:二、辛亥革命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和表现,教育学生为实现祖国腾飞大业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 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难点分析: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孙中山的资料引入 讲授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武昌起义”一目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何时由何人在何地成立的?之后又出现那些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在此基础之上,于1905年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领导人是?政治纲领是?它的成立历史意义在于? 中国同盟会并不是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联合体,而是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的骨干组成的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把全国的革命志士集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章程和纲领,打破了过去的地域观念。这就使它有别于以往任何一个革命小团体,从而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过渡】: 在同盟会的领导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反清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影响较大的有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尽管这些斗争失败了,但有力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1911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 (2)反清斗争在中部地区湖北武昌打开局面,那么武昌起义能够一举成功的原因是?湖北军政府的首任都督是谁?反映什么现象?

第13课辛亥革命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2017·广西桂林期末)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 A.说明了同盟会力量的强大 B.否定了武昌起义关键作用 C.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 D.说明了革命党人的软弱性 解析:C 材料“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说明清朝灭亡是由于自身统治危机所致,揭示了清朝灭亡内在原因,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2017·天津滨海期末)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上说:“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

至。”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继续进行革命 B.加强政治统一 C.各省放弃独立 D.实行民族自治 解析:B 材料强调独立于清廷的各省份应当行动统一,听命于中央,而非继续革命,故A项错误,B项正确;孙中山肯定各省独立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孙中山认为蒙古、西藏等地也应当跟其他省份一样统一行动,故D项错误。 3.(2017·四川宜宾期末)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立法目的是为了推翻君主专制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总统制 C.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D.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立法原则 解析: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此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和削弱总统权力,没有确立总统制,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故D项正确。 4.(2017·辽宁锦州期末)陈旭麓认为,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里“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他还说:“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证旨在说明( ) A.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B.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C.辛亥革命引发社会动荡 D.改良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二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有关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质,认识大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和措施对中国近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3.剖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驾驭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给出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何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 2.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巨大作用。 (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2.通过历史辩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拍摄的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海报引出本课主题,辛亥革命。 1840年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各个阶级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而以失败告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又掀起了辛亥革命,力图挽救民族危亡,这次革命成功了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50页,打开情景导学(分三组完成)。 一、武昌起义 师:我们说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时间来积聚能量。辛亥革命就经过了长达20年的时间来酝酿积聚能量。经过20年的酝酿,终于在一个成熟的历史条件下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炮——武昌起义。那么武昌起义是在怎么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呢?我们找个同学起来给大家分析分析它在政治,组织,形势上具备怎样的历史条件呢? 生:回答 1、历史条件 (1)政治上:①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疑。②清政府相继打出“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疑。这样老百姓对清政府产生了强烈不满的情绪,而清政府也害怕失去民心,难以照旧统治下去,于是就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这两张牌。“新政”主要是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后来多成为革命派的骨干力量、编练新军,为辛亥革命提高了革命力量,奖励实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的,而“预备立宪”1906年清政府准备仿效

第15课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课标解读】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考试大纲】 辛亥革命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

第15 课辛亥革命 【学习目标】 1、识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面对民族危机提出的解决办法,所做的准备工作。 识记武昌起义的基本概况和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 2、理解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并说明理由。 【使用说明】 1使用B案,上课前预习勾划课本并写出提示语,填写学案空白处,记住基础知识。 2利用C案,课堂上深化对学习目标的落实,并利用创设的新情景和问题将课本相应的知识活化。 3全体同学课下限时完成A案,以达到巩固已学知识之效果。 B案【课前自主预习】 通过预习解决以下问题: 1、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面对民族危机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做了哪些准备? 2、武昌起义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概况如何?有什么影响? 3、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历史背景 1、原因:①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加深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清政府通过挽救统治危机。 ③经济、阶级根源: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条件: ①组织准备: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 立,其宗旨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机关刊物是。 ②思想准备:同改良派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要不 要展开,通过论战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③军事准备: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4月,黄兴等人发动,由于 缺乏的思想,没有形成而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二、过程 1、武昌首义: ②概况:1911年10月10日,、在起义。 ②结果:成立,国号为“”,政体为。 ③意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使其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发展: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响应武昌起义。 3、高潮: ①建立中华民国: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以五色旗为 国旗。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 律平等”(实质上否定了),“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规定了和的国家组织原则。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4、结局:

二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19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在经济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政治上推翻了反动的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使中华民族主体地位恢复,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实在难以估量:“民国初年的政治动乱未能从总体上中断中华民族自辛亥革命开始从沉沦转而上升并进而崛起的大趋势”。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还在于它制定了完整的革命斗争的口号,在中国建立民主革命国家,在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慨和革命精神,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了先河。辛亥革命还是一场“解放思想的伟大革命”,它移风易俗,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奠基石。辛亥革命功绩至伟,其中“振兴中华”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后来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要求: (1)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3课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 教材与学情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 1 (1 (2 (3 2. (1 (2)通过历史论等形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 (1)通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地投身于振 (2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 导入新课:1908年,被软禁了十年的光绪帝和掌握了大权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先后死去。(出示溥仪和载沣的图片)相隔仅一天,不满三岁的溥仪被慈禧指定为皇位继承人。

登基大典时,受不住烦琐仪式折腾的小皇帝不停地哭闹:“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溥仪生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而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仍然没完没了,载沣只好哄着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朝臣们听了,窃窃私语道: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哪知三年后,清王朝真的垮台了。那么,清朝是怎样垮台的?它垮台后,中国社会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看—— 教学设计:大家在初中都接触过“辛亥革命”吗?好,那么,哪位同学用一两句话给大家说说什么是“辛亥革命”。(注意鼓励学生!) 狭义:就是指武昌起义; 广义: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清朝统治,追求民主共和的全过程。 (学生概念清楚后) [过渡]那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什么要追求共和反对满清的统治呢?当时的中国状况又如何呢? 一、追求共和反大清 相关的材料:1、图片:有关1899年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的图片;2、背景材料:十九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的数据和材料;3、三个革命家的宣传革命的主张及革命团体的建立史实;4、地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地图; 用这些材料希望学生能总结分析出这样结论: 1、必要性 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不断加紧侵略,甚至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清政府:《辛丑条约》的签订——洋人的朝廷 新政、预备立宪的破产——孤立的朝廷→民族、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补充清政府新政的有关措施,出示辛亥革命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关数据,让学生分析史实材料,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阶级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