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16019020.html,

论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

作者:张荣辉,汤霞

来源:《世纪桥》2014年第08期

摘要:格劳秀斯这位享誉欧洲的“国际法之父”,在其《战争与和平法》中系统阐述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思想。他从战争的正义性为视角引出自然法理念,探讨了国家起源与契约之间的关系,国家主权的特性与内容,并将主权理论扩大适用于国际交往中,从而演绎出以理性自然法,国家主权论,国际关系规则三个命题构成的国际法理论三部曲。

关键词:理性自然法;国家起源;契约论;主权思想

《战争与和平法》是胡果·格劳秀斯继《海洋自由论》之后,第一部系统阐释国际法的经典著作。他以理性自然法为基础,由内到外地阐释主权学说,论证国家交往过程中的准则,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律理论体系。这种建立在理性自然法私权基础上的国家主权理论与国际法律关系规则给十七世纪以来的国际法启蒙和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一、理性自然法思想

格劳秀斯认为“自然法是正当理性的命令,它指任何与合乎本性的理性相一致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行为。”“自然法是被所有国家至少是被文明国家(或相对文明的国家)所接受,‘普遍结果’只能是来自‘普遍的原因’,眼下除了被称作为‘人类共同意识’的理由外,几乎不能为如此具有一般性的结论找到任何其他理由。”[1]我们认为,格劳秀斯对自然法理性的界定,实际上是源于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不成文的道德习惯,来源于经验法则,自然法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普遍适用于全人类(包括个人和国家)的。在此基础上,格劳秀斯阐释了自然法之下所派生出来的个人权利,如生存权、躯体不受侵犯权、自由权、支配权、平等权等,认为如果发生侵害个人的行为,每个人都拥有惩罚的权利。因此主权国家就像人一样,像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而国家的权力来自于私人惩罚权利的让渡,战争的正义性也在于维护受侵害国家的利益。

二、国家与主权学说

(一)源于契约的国家学说

根据格劳修斯的观点,自然状态是一种战争状态,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为了自我保存的同等的自然权利。但是在社会化分工而产生的财产的分割和私有制的过程中,人们的自然权利陷入你争我夺的恐怖境地,这在事实上就会造成强者和弱者的两级分化,弱者无法对抗强者,所以就利用结盟权联合起来,订立契约,建立国家制定法律,维护自身利益。[1]

格劳秀斯所谓的“弱者契约理论”遭到学者们的批判和质疑,认为“格劳秀斯的理论显然是歪曲了国家的本质,因为国家代表的恰恰是强者的利益,而不是弱者的利益,它是强者用来对

格劳秀斯的自然法和国际法学说

格劳秀斯的自然法和国际法学说 沈宗灵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历尽曲折的过程后终于在1982年12月10日通过了。这一公约的诞生表明了国际政治舞台上力量对比的一个显著变化,同时也标志了国际法的一个重大发展。虽然其中不少条款还有待继续完善,但公约肯定了第三世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这一公约的诞生使人们回想到早在1609年荷兰出版的一本小册子《海洋自由论》(一译海上自由、公海自由)。新公约与这本小册子当然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二者之间却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点,即反对任何国家推行海洋霸权主义;同时,具有历史讽刺意义的是,现在某些发达国家却居然利用“海洋自由”的原则来推行海洋霸权主义,力图垄断属于人类共同财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自由论》这一小册子的作者就是雨果·格劳秀斯(1583年~1645年)。他当时是荷兰的一个青年律师,在后世则被公认为17~18世纪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的最初代表和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 今年是格劳秀斯诞辰400周年。本文试图对他的自然法和国际法学说,特别是他的代 表作《战争与和平法》作一评介,作为对这位杰出法学家的纪念。 一、历史背景 格老秀斯,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 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 第一本是1604年~1605年所写的《捕获法》,但该书直到1868年,即他死后223年,才正式发表。第二本是上面已提到的《海洋自由论》一书。第三本《战争与和平法》是他的主要著作,于1623年—1624年在法国写成,1625年出版。 《战争与和平法》一书的核心思想是:在国与国之间的一切关系中(包括战争在内),均应受法律的约束。全书除导论外,共3篇。导论着重阐述了以上基本思想以及自然法的

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中国政治思想史老师复习课上随口说的各题型的例子以供参考: 概念题5个*3: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王阳明的学说、无为而治、德治、仁政、阴阳学说、黄老之学、三纲五常... 简答题9个*5,人物的政治思想,绪论: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商鞅法治、李斯的文化专制、淮南子、秦始皇、曹操法治唯才是举、唐太宗法治、朱熹改良积弊的治理观、玄学家有为无为思想、李贽... 论述题2个*2:董仲舒、曹操、韩愈等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绪论(必考一题,以下仅供参考)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思想,解释其产生、形成。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及规律的科学。需要注意1中国政治思想史归根结底授之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相应的社会政治文化发展过程,2中国政治思想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3中国政治思想那个是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历史上如何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关系等理论和主张,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内在联系和社会地位与影响。 中国政治思想那个发展的四个阶段:先秦--基本形成时期,秦汉隋唐--进一步发展时期,宋元明清--成熟和反思批判时期,鸦片战争之五四运动--转型和变革。 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1鲜明得“人文”精神,2注重经世致用,3政治伦理化,4朴素的辩证思维,5历史的连续性,6思想的整体性。 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1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2阶级分析方法,3文献研究方法,4定性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1、民本 (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2)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周书康诰》的核心思想。 (2)A、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殷民”,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4)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3、孟子的“仁政” (1)孟子以人性善为出发点,政治上实行仁政。(2)孟子继承孔子“仁”思想。“仁”者爱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家庭的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社会,即“仁政”。在政治上实行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置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孟子的“仁政”带有很强的人民性。主张贵王贱霸。(3)“仁政”对当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子主张用“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战国时代来说具有一定的空想性。(4)“仁政”“以民为本”对当今社会

格劳秀斯理论思想综述

师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摘要:格劳秀斯作为近代国际法的鼻祖,它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家以及国家相互交往的法律,主要包括实在法和自然成分。国际法具有自然法的成分,它是在人类共同意识基础上,由全部或者大多数国家通过协议的方式,或暗示或明示制成的法律,不仅对和平时期有效,在战争时期也有效。本文结合格劳秀斯国际法思想,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理以及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探究和阐述。 正文:

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 ,1583—1645),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古典自然法学派主要代表,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一、生平与著作 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年4月10日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1645年8月死于德国的罗斯托克。1599年,格劳秀斯带着博士学位和大金牌从法国载誉回国,在海牙担任大律师。以后又进入政界。1618年,格劳秀斯因卷入荷兰历史上一场罕见的政治与争端而被捕入狱。后在其妻玛丽亚的巧妙安排下侥幸脱身,逃抵巴黎,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宰相黎塞留的热情接待。并于1623年2月26日从法国国王那里取得了归化证书。从此之后,格劳秀斯便开始潜心著述。1634年,格劳秀斯因受到瑞典女王克里斯丁娜的赏识而被任命为瑞典驻巴黎大使,这一职位是当时“瑞典外交部门最高职务”。但由于瑞典的宰相特流忌其才能,使其到处受制。1645年他被召回,在斯德哥尔摩受到盛大欢迎,但却没有新的任命。他便决意退出瑞典,女王知道后特为其准备了一条船,并送到留培克。但他乘坐的船在波罗的海遇到风暴,在波美拉尼亚海岸触礁。上岸后,格劳秀斯精疲力蝎,乘坐一辆敞篷运货车希望到达卢卑克,但离开罗斯托克(Rostock)后不久,便卧病不起,1645年8月29日死于归国途中,时年62岁。 格劳秀斯的遗骸临时安葬之后,移葬于故乡德尔福特。格劳秀斯曾以简洁的语句,为他自己写下T墓志铭:

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

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 一位勇敢的妻子把她那被判终身监禁的丈夫藏在一个大书箱中,冒险运出荷兰的一个城堡监狱,从此,近代国际法出现了一位奠基人。自北约开战以来就争执不休、以致家喻户晓的人道主义干涉原则,挖根刨底,我们可以从400多年前找到“罪魁祸首”——根据自然法最早提出人权原则的荷兰学者胡果·格老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年〕。 格老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他的法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捕获法论》(发表于1604年冬)、《海洋自由论》(发表于1609年)和《战争与和平法》(发表于1625年)三本专著中,笔者在此将其戏称为格老秀斯“法学三步曲”。 “海洋是人类共有的,因为它无边无际,任何人都无法占为己有;还因为无论从航海方面还是从渔业方面看,它都适合于人类共同使用”。《海洋自由论》发表以后,遭到荷兰以外国家学者的围攻。1613年,威尔伍德发表文章回应格老秀斯:“一个国家的居民有在他们的沿岸进行捕鱼的原始的排他的权利。这一部分海洋必须属于沿海国家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捕鱼,这些鱼类会有灭绝之虞”,从一个方面论证沿海国对沿岸水域享有主权和所有权的思想,促成“领水”概念的产生。1618年,英国的赛尔登写成《闭海论》,为英国君主占有英伦三岛周围海域的行为辩护。1635年英王查尔斯一世下令刊印此书,甚至通过英国驻荷兰大使,要求荷兰惩罚格老秀斯。赛尔登公开反对格老秀斯的论点,提出英国有权占有其周围的海洋。但他同时承认一个原则:一个国家不能禁止别国人民在它的海中航行而不致有失对人类的义务。赛尔登力图使英国对海洋的特殊要求与航行自由的普遍要求相协调。格、赛之间的这种海洋自由与占有的争论随着以后海洋被划分为领海和公海而终结,海洋自由原则得以确立。17世纪上半叶,欧洲宗教改革后,形势动荡不安。生逢乱世的格老秀斯,亲眼目睹了当时交战双方的悲惨情事,深感建立和平与法律秩序的重要,他希望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法理学、哲学和神学的渊博知识,能够说服当权者,以恢复法制与和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格老秀斯顺应时代的要求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 战争始于鸡毛蒜皮的借口,或者无事起烽烟,没有任何法律的审查----既无神的法律也无人的法律……而持续不断。一次宣战的结果似乎是导致各种罪恶得以释放。 格老秀斯的法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中。《战争与和平法》共分3卷,有5个部分。绪论着重论述了权利的起源与法律问题;第一卷着重论述战争的起源、性质和分类,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与义务诸问题;第二卷主要说明何者是公物,何者为私产,何谓对人的权利,何谓所有权的义务以及有关公私誓言、损失赔偿、使节尊严等;第三卷主要论述战争中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外国人的合法和违法行为及其处理规则等。该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论述了和平的种类以及战争条约等。格劳秀斯的法学思想可归纳如下: 1.法学的哲学基础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是以自然法理论作为基础的,而自然法在他看来则源自人的理性,这表明了了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持乐观态度的。格劳秀斯认为,人与动物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的特性需要社会交往,并且需要过和平而理性的生活,所以“一切动物生来只求自己的利益”这句话是适用于人类的。他写道:“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它指明任何与我们理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人们“都是为着社会而生存的。这社会性和社会本性相合的行为就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的政治思想(整理) 周公政治思想:主要内容为"明德慎刑"."敬天保民". 一,天命不常.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三,敬天保民. 敬天保民的具体措施:第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第二,要体察民情,第三,要慎用刑罚. 孔子公元前552年-公元前479年,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仁,礼学说.二,徳治主张.第三,人生哲学.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与内省修身. 行德治的具体措施:第一,礼治与正名.第二,举贤才.第三,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孟子生卒年不详,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一,性善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与先验的良知良能.二,仁政学说.三,历史观. 仁政的具体设想:第一,制民之产.第二,平均赋税.第三,保护工商业. 荀子政治上主张实行礼治. 一,性恶论,具体表述: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二,礼治主张.三,社会观. 礼治的具体措施:第一,法后王.第二,尚贤使能.第三,富国富民. 富国富民的具体措施:首先,通过礼调节人的物欲.其次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再次,通过薄税的政策,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老子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小国寡民".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一,道论.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无为政治主张的几个方面:(一)不尚贤,使民不争.(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三)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四)慎征伐. 庄子在政治上,庄子基本上继承了老子无谓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政治理想:"至德之乡""无何有之乡".二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概念(第一,物无贵贱,第二,无是无非)三,自然观,(第一,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第二,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第三,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第四,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四,社会批判精神. 墨子墨子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一,兼爱主张.二,尚贤主张.三,尚同主张.四,非攻主张.五,节用主张. 慎到战国时赵国人,生卒年代不详.其著作今尚存《慎子》七篇. 一,关于权势的作用.(对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法律,权术,权势三要素中权势最为重要.政治上谁服从谁,决不取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优劣,也不决于是非和才能,而是决定于权力.君主必须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臣下之间的相互牵制更有利于君主的专制统治.君臣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权衡系.)二,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第一,不尊贤, 第二,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第三,君主无谓以制臣下. 申不害战国初期赵国人,生卒年代不可考.著作今存《大体》一篇. 申不害认为,在"法,术,势"三者中,权术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最为重要.术是君主用于驾驭群臣的工具,对于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臣下比敌国更具有威险性.用术驾驭臣下,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第一,正名责实.第二,"示天下以无为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春秋诸子百家政治思想学习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

《法的性质》文献综述

法的性质文献综述 作为研究法的一般理论的法理学,确定法的概念是法理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且这个任务并不只是法学家们在象牙塔里的抽象玄思,对实践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古至今,关于法的概念这一问题的基本争论是,法的概念中是否必然包含了超越于法律本身的、更高层正当性的要素。如果这种更高正当性的要素缺失,那么一种要求人们为一定行为的规范就不能被界定为法。或者说法律的概念完全是一种形式渊源上的界定——即只要以某种特定形式制订颁布的社会规范都是法律、无论其是否反映了诸如道德、神意这些更高层正当性的因素。简单来说,前者如自然法学派认为,法的概念之中必然包含实质因素和形式因素两种属性,而其中实质的属性更为重要,如果一个经过法定程序创造出来的法律,违背了道德、伦理、神意这些实质性的规范,那么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这个规范就不仅仅是恶的,而是根本就没有资格被称为法律。在后者如实证法学派看来,只要一个社会规范满足了形式要素,无论是否体现了诸如伦理道德这样的实质规范,都有资格被界定为法。 以下我将从历史时间顺序梳理,简要介绍一下从古希腊一直到当代的哲学家、法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 柏拉图的理想国(本节请参见柏拉图《理想国》) 关于法的概念的争论,自古希腊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智者学派的色拉叙马霍斯对于正义的定义——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可以看做是实证主义法学思想的经典的、最早版本的表达。与这个定义类似的还通常有把法律视为统治者的意志。统治者的意志这一标准就是一个形式标准,只要是统治者这个主体,他表现出来一定的意志,那么不管这个意志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个意志的要求都有资格被界定为法律。 在一部分古希腊哲学家看来,只有符合自然的才是善的,而一切城邦生活中的社会规范都只是人为的,都只是约束人的自然本性东西,因而不可能是善的。自然之善与社会规范在他们看来是不能相融合的东西。社会正义也只是用来掩盖、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一个贬义词。从政治倾向上来看,具有这种认识的古希腊思想家既可以成为热爱自然、反对政治的无政府主义者,如伊壁鸠鲁、斯多葛学派;也可以成为追逐财富与权势的、为城邦效力的僭主们的帮凶,如色拉叙马霍斯这类的智者。 而柏拉图的贡献是,把社会正当与自然之善二者重新融合了起来,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的本性需要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完善,因而人为的其实就是自然的,这就使得自然法的思想成为可能。柏拉图根据他的理念的哲学本体论学说,也构建了他自己的关于政治、法律的理论。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不过是作为原型的理念世界的摹本,现实世界中的特殊之物通过分享其理念原型的一般性而得以存在。理念本身是完美、永恒的东西,这意味着世界的秩序从根本上是井井有条的而不是混沌的,因而人类的理性是能够把握、发现这种秩序的。现实的政治社会也可以被视为是理想的政治社会的摹本,因而在柏拉图那里,很容易产生相对于现实的、人为的社会秩序的自然秩序的概念,如果说自然秩序中灵魂统治肉体、理性统治激情是确定的,那么社会秩序就应该模仿这种自然秩序的安排,确保由代表理性的哲人来统治

李斯

李斯生于战国末年,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看到厕所里吃大便的老鼠,遇人或狗到厕所来,它们都赶快逃走;但在米仓看到的老鼠,一只只吃得又大又肥,悠哉游哉地在米堆中嬉戏,没有人或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于是,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他认为人无所谓能干不能干,聪明才智本来就差不多,富贵与贫贱,全看自己是否能抓住机会和选择环境。在战国时期人人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小吏,到齐国求学,拜荀卿为师。荀卿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他是打着孔子的旗号讲学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样墨守成规,而是从当时的政治形势出发,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因而很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李斯学完之后,反复思考应该到哪个地方才能显露才干,得到荣华富贵呢?经过对各国情况的分析和比较,他认为楚王无所作为,其它各国也在走下坡路,决定到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李斯告别了老师,到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愿望了 李斯到了秦国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吕不韦的器重, 当上了秦国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一次,他对秦王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过去秦穆公时虽然很强,但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自秦孝公以来,周天子彻底衰落下来,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秦国才乘机强大起来。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秦王还听取了他离间各国君臣之计“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接受其贿赂),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对于六国,他还提出了“先灭韩,以恐他国”的吞并顺序。于是他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因而被提拔为长史。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的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这时,东方各国也纷纷派间谍来到秦国做宾客,群臣对外来的客卿议论很大,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是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这时,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利,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渠却“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它对发展繁荣秦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过这一次反复,秦国仍旧坚持招揽和重用外来客卿的传统,这些外来的客卿在秦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国大梁人尉缭也来到了秦国。当时的形势是,秦王已经除掉内部的反对派吕不韦等,大权进一步集中,积极向外扩张,东方各国都个个自危。尉缭向秦王建议说:当前,以秦国的力量消灭东方各国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如果各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合纵抗秦,结果就很难说了。因此,不要吝惜财物,向各国掌权的“豪臣”行贿,破坏他们的联合,只用三十万金,就可以达到兼并各个诸侯国的目的。秦王采纳了尉缭的计谋,在同各

各名校西方政治思想史 考研真题整理 (考研重点)

各校西方政治思想史真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天赋人权说 2、自然法 3、社会契约论 4、人民主权 5、功利主义 6、女权主义 7、积极由与消极自由 8、马基雅维利洛克;《论李维》 9、马丁·路德;路德10、布丹11、格劳秀斯;格劳秀斯12、斯宾诺莎13、霍布斯;霍布斯的主权者义务;《利维坦》;《利维坦》14、洛克论政府权力的性质15、孟德斯鸠的政体原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论法的精神》16、卢梭论财产分配17、杰斐逊;杰弗逊的人民参政权利18、汉密尔顿论议会两院制19、黑格尔的国家定义20、伯克21、密尔论选举复票制22、莫尔23、潘恩24、伏尔泰25、康帕内拉26、《乌托邦》27、《政府论》28、《论美国的民主》

1、马基雅维利的权力政治观;评述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 2、霍布斯采用哪种方法建立他的政治思想体系;简述霍布斯自然权利说的核心内容 霍布斯规定自然法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霍布斯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的关联3、简述孟德斯鸠论各种正常政体的原则;简述孟德斯鸠分权学说的内容 简述孟德斯鸠讲的政治自由的含义;试比较洛克与孟德斯鸠分权学说 4、洛克的所有权理论;洛克理论中劳动与财产权的关系及其意义 试归纳洛克关于政府解体的原因;简述洛克对国内政治权力结构的设计 5、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简述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简述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市民社会”概念 6、密尔的代议制政治理论JS密尔是如何发展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的 试析JS密尔之于10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导思想 7、简述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的“联邦制理论”;汉密尔顿等人的联邦共和制主张理论基础是什么? 8、布丹政体分类的理论特点是什么;简述布丹的主权理论 布丹讲的国家主权的各项职能是什么? 9、简述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试评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卢梭是如何称呼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政治体的;卢梭划分了哪几种法律 简述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下社会与政治不平等的批判;试述卢梭的人民主权观 10、简述杰弗逊自然权利学说中的平等原则;杰弗逊用哪几种自然权利取代洛克的财产权? 11、试述哈耶克“自发秩序”自由观12、斯宾诺莎是怎样论述他的自由观的 13、边沁的“功利主义”14、孔斯坦的自由观 15、简述英国光荣革命的意义;试述英国光荣革命的制度成就;英国光荣革命的制度意义是什么 16、简述法国启蒙运动的政治思想特征;试论法国大革命对西方现代制度形成的影响 17、试述近代西方分权学说的演化线索

李斯 谏逐客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

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史为鉴 李斯《谏逐客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李斯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了解掌握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时代背景;

3、理解李斯反对“重物轻人”、主张“纳客无敌”的人才观及现实意义。 4、学习掌握《谏逐客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李斯其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广纳人才”的人才观及艺术特色 难点:写作议论性文章如何做到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课件讲授、辩论 【教学内容】 1、李斯的生平经历及思想主张; 2、《谏逐客书》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用意义; 3、《谏逐客书》“层层推进,击中要害”、用“事实说话”、“正反并论,反复对比”及大量运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的艺术特色。 4、学习并运用李斯先进的人才观。 主要教学内容: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实践活动的总和,包蕴着人类的全部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洞察历史,可以使人眼界开阔,见识深远;汲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后来人少犯错误,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悠岁月,难以数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这是一笔极为难得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家们以史为鉴,从中寻绎国家兴废的原因,探究朝代更替的缘由。旨在或针砭时弊,或警示危机,或为疗救现实提供良方猛药。历史的积淀是厚重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历史现象,实质上演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值得我们记取。另外,历史是厚重的也包括它所带来的顽疾遗毒,也不会轻易退出现实舞台。从这个角度来说,以史为鉴,也具有普遍而永恒的意义。 当今世界追求和而不同,建立和谐地球,更需要我们向祖先学习海纳百川的精神,共同发展。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斯的这篇文章,意义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让我们来简要地了解李斯其人。 李斯的生平思想

格劳秀斯--国际关系思想

胡果·格劳秀斯:资产阶级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近代资产阶级国际法理论 的奠基者。 代表作:《论捕获法》《海洋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 格劳秀斯经典思想表达: 万民法:“所有国家或多数国家相互协议的结果以产生某些法律。甚至与这类法律之产生不是为了单独每个人们共同的利益,而是为了一切这种共同体总体的利益。这也就是称之为万民法的法,我们将这个名称同自然法区别开”。 国际法:“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 ●国际政治表现的既不是国家间的完全的冲突,也不可能是全球利益的一致认同。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国 家的互动会受到它们所构成的国际社会的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国家必须做的并不是推翻国家体系代之以人类的全球共同体,而是在国际社会中接受共存与合作。----这种构想或许可看作是后来建立均衡体制、集体安全体制乃至国际组织的思想的来源。 ●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享受利益和权利的结合的完善团体,国家在谋求公正同时,维护臣民自然权利,国 家主权作为人民让渡出来的权利结合,实质是国家不受法律支配以及外来意志影响。 格劳秀斯是理想主义奠基人: 《战争与和平法》巨作中:从立法的角度探讨如何消灭战争,以实现全人类的和平和幸福。格劳秀斯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国际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主体。他所设想的国际社会的基础是法律上平等的国家,他所构建的“国际体系”是由国际规范和国际制度以及国际法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的,强调有秩序的合作,规范国家行为来实现国际和平。 《战争与和平法》的主要思想: --提出了国际社会学说,即无政府,有秩序,强调了国际法在规范国家战争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反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认为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权力斗争,国家之间还有共同的东西; --一方面又反对康德的世界主义,认为主权国家的存在是基本的事实,国际冲突仍然存在,是国家而非个人才是国际社会的成员。认为国家的团结或潜在的团结使得国际法得以团结实行,因而国家体系构成了国际社会。格劳秀斯承认国家体系中有理性的因素,认为共同的法则和制度会把国家间的冲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战争与和平法》对理想主义的贡献: --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里,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渊源首先是自然法,其次是意志决定的法。自然法是永恒的、普遍的和绝对的,它是国家和法律产生的基础。自然法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在《战争与和平法》中力主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须遵循自然法和意志决定的法。这种国际法理论的基础是将主权国家人格化。每个国家就像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平等主体。 理想主义: --理想主义是跨国主义范式之中产生最早的一个理论学派,亦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理论渊源之一来自于“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的理论,他所设想的国际社会的基础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国家,但也包括非国家实体和个人。 --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来解决国家间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

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格劳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 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他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是自然法的源泉,神是法的第二源泉.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 国际法理论在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实,关于国际法理论当中一些问题的研究并非自格劳秀斯开始,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人研究和讨论有关战争和条约问题,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严格的国际法概念。中世纪时期,从奥古斯丁、阿奎那到布丹,也都讨论过有关宣战、休战及对敌人维持信义、实行人道主义等问题。但是,真正将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完整系统的理论论述,则是从格劳秀斯开始的。 关于国际法的定义和内容,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其主权学说的重点在于,认为主权原则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而不关心国内谁的权力比较大)所谓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者行为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是主权。格老休斯的主权学说是真正近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主权学说。于人民主权相对,被称为国家主权。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统一的道德能力,它的最初来源是基于社会契约,但当人们订立社会契约以后就应该绝对地服从主权者。在格劳秀斯看来,国家主权属于一个人为好,因此,他反对人民主权,而主张君主主权。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条件。

第八章秦汉时代政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八章秦汉时代政治思想模式的确立与发展 第一节秦汉时期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 了解:(一)法家思想的极端化发展。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文化专制;第二,提出“督责之术” 了解:(二)儒家思想的恢复、上升与演变 第二节西汉初期的“百家余绪”与黄老思想 一、贾谊的政治反思思想(重点掌握) 他的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对秦亡历史的总结与分析。 (二)礼治与重民思想。 1、他主张礼治。注重礼的制度化,提出要端正名号、严格等级。同时,他重礼,并不排斥法。 2、他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背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3、从礼治和重民出发,他在政策上主张刑赏并用,以赏为主。他又主张倡导四维(礼、义、廉、耻),行教化。 二、汉初黄老与《淮南子》的政治思想(了解) 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思想,因此,黄老道家政治成为这一时期的政治指导思想。《淮南子》主张无为而治。人们应顺从自然之势。认为“因时而变礼法”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第三节董仲舒的天人政治论与独尊儒术(重点掌握)董仲舒阐发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促成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

的政治指导思想。 一、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 在天人关系上,他认为:首先,人由天所派生。人不是自然生就,而是天的创造物。其次,“人副天数”,人从外在形体到内在的感情、道德、意志等都体现了天的意志和规律。再次,天涵荣人,并与人相通。其四,人与天地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天相同又相通,在天人的关系中,天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人是第二位的,天人之间实际上一种主从关系。 (二)君权至上与天谴说 他提出君权天予说,来阐明君权的来源和权威性。 1、他认为天与人可以相互沟通,但这种沟通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并非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有资格与天沟通。人与天的沟通是通过一个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这个中介就是“圣人”。圣人对应于实际政治就是王。王就是现实的圣人,圣人则是理想的王,圣人与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 2、他在论证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同时,也指出了天的权威是高于君主的,君主居于万人之上,但也要敬天,受天约束。如果君的行为不符合天意,天就会以灾意的方式给出警告,要求君主改正,适当调整政策。如果君主一意孤行,天就会给予惩罚,必有灾祸降临。这就是所谓的“天谴说”。 (三)阴阳合分论与纲常理论 1、他认为天的运行有其内在的规律,体现为阴阳分合运行。阴阳之道是宇宙和社会中的普遍规律。世上的所有事物都有这样的阴阳组合,这样一来,整个世界就被一分为二,种种复杂的关系都可以简化为阴阳关系。阴阳双方的地位并不相等,阳处于主宰、支配的地位,阴处于被支配、被制约的地位。 2、阴阳关系体现在社会政治关系上,就是君、父、夫分别支配着臣、子、妻。君臣、父子、夫妻是当时社会诸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这三种关系的内在法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所谓的“三纲”。 3、“三纲”提供了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五常则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道德,行为规范。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他认为通过五常,使人们能从自己做起,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从社会和政治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评价: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由天人关系、天道运行规律论证了君权至上和等级原则,又主张以天制约君主,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从而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适应能力,这是儒家政治学说成熟的表现。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

史记中的法治人物--李斯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他极度推崇法家思想,为巩固秦国专制统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李斯性格矛盾多变,既是秦国一统天下平定六国的功臣,也是“沙丘之变”助纣为虐者;既是足智多谋、对时局变化有清晰判断的有谋之士,又是贪慕虚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功利者。本文以其人生经历出发,对李斯的法律思想和影响进行评价。 一、求学成长 李斯二十岁时是上蔡一个郡的小吏,生活稳定安乐,过着牵黄犬逐野兔的生活;一日看到了厕鼠和仓鼠生存状态的巨大区别,深感贫穷之苦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于是决定建功立业,首先拜战国著名大家荀子为师,书中记载为“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他十分赞同荀子的“裸虫三百人最为劣”的人性恶论,认为人需要被严厉惩罚才能被管教,但后期逐渐偏离了荀子主张的礼法结合,一味尊崇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荀子说政治清明、德治才能获民心,有民心才能国家昌盛,严刑峻法不是长久之计,不能本末倒置。但李斯对老师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以鼠喻人,已经凸显他注重利益而忽略精神和人格的一面,而后来对老师说的一番话则表明在他的心里,实现功名利禄是人生最大的目标和价值。 二、效力秦国 学成的李斯对当时的时局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战国七雄只有西方秦国最有可能一统天下,效力秦国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他先找到秦相吕不韦,吕不韦让他参与编撰《吕氏春秋》,在编书第六年时因才华过人被推荐给嬴政做郎官,李斯见时机已到就向嬴政说了统一六国的计划,正好与嬴政不谋而合。于是积极出谋划策,先后采用间谍离间各国,从韩国开始逐一击破六国,最后帮助秦王一统天下,做了秦国的丞相,实现了从厕鼠到仓鼠的华丽脱变。 这整个过程中发生了两件大事,将李斯矛盾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第一件事是针对秦王逐客令李斯写了《谏逐客书》,文笔流畅逻辑清晰,鲁迅评价极高:“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谏逐客书》包含三个层次:1、驱逐的客人中很多是对秦国忠心耿耿并有才华的贤士2、秦王喜欢外国的器物,那也应该喜欢外国的人3、排斥客,将使人才流失到别国壮大了他国力量。这篇文章打动了嬴政使其放弃了逐客的念头,也是秦国变强大的一个关键转正点。第二件事是谋害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著名的法学家,同李斯是师从于荀子的同窗同学,也是李斯很敬佩的朋友,因为文章《孤愤》收到嬴政的极度赏识,但因为阵营不同,同时也忌惮日后韩非子地位超过自己,李斯出计离间韩非同嬴政的关系,最终派人送毒酒毒死了在狱中的韩非子,可见其为私利不顾情谊不择手段。 三、其法律思想对秦国的影响 李斯的帝王之术是拥护迎合君主的权术,主要表现在不多说不外显;在国家制度设计、法律制定方面,李斯为秦国巩固统治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思想是遵从法家,严刑峻法。新的法律继承了先秦的律令,保持着重刑法的特点,他认为法律是至高的,人性本恶需要重刑来控制;目标是将秦国筹建成一组高速运转的机器,整个机器的主导权握在君主一人手中;实现的手段是通过法令来控制民众,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能被挑战,必须被百姓严格的遵守和信奉;通过严厉的法令让百姓敬畏法的

秦朝丞相李斯的法律思想述要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 李斯是秦朝丞相,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同时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李斯作为秦朝时期法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与韩非师从著名的思想家荀况。战国末年,李斯开始在秦国作为吕不韦手下的门客,并被秦朝皇帝嬴政所重用,直至成为秦国的丞相。秦朝逐步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其封建国家的专制地位及统治阶级的利益,秦王嬴政在李斯的辅助下,开始采用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李斯将原战国不同的法律规定及制度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调整,并在原有秦朝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并颁布在全国推行。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封建法律,同时也将封建国家集权统治、法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李斯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李斯深受韩非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也认同商鞅、慎到等秦朝著名法学家的思想。李斯的法律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在统一国家的前提下,实行郡县制。李斯帮助秦王嬴政制定了消灭六国的方针与战略,同时实行法学思想家倡导的富国强兵战略。秦朝统一六国后,李斯力劝秦王嬴政实行郡县制,以便于对国家的治理;二是制定了君王独尊,并具有制定法律的权力。李斯认为,君王应该统治和治理天下,同时自己不受任何的限制。这样官吏及百姓才能不敢对其进行反抗。因此,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就建议将以前的命改为制,令改为诏,这样法律就自然地出自君王意志,君王的命令也就成为了法律的源泉;三是实行了以法、吏为教和师的思想,严格实施了郡县制。这是对当时秦朝国内学士通过私学指责国家法令及借古讽今行为的控制。为此,李斯还建议废除百家书,并规定必须以法为师,法律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四是实行严刑酷法,并强调重刑的重要意义。李斯认为统治阶级必须采用非常严酷的刑罚来管理和督导臣民,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绝对地位[1]74—79。李斯的法律思想对秦朝的治国及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中的“明法审令”内容对李斯的法律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使其更加重视法治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辅佐秦始皇的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重要理念。在统一六国后,李斯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法令,并使各项的社会生活都受到该法令的管理和限制。《泰山刻石》中就赞扬了秦始皇明法修饰的积极影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指出:“端平法度乃万物之纪,不用兵革,尽知法式。”从这些石刻碑文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秦朝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视法治的国度,并尽力做到依法明纪,以让天下都能尽知法式。同时,李斯为了推广和普及其法律条令,采用了以吏为师的方法,让每个官吏都有解释法令、法规的义务。这些措施和方法都为其法律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2]28—30。李斯贯彻了商鞅变法时期的法律内容,并根据当时秦国的特点进行了必要的修饰。因此,秦朝的法律汇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法律思想的大成,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法治上 的概括,并强调臣民必须遵守这些法律。 二、李斯法律思想的实践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在政治上主张君主采用法、术、势相结合的方式治理国家,韩非主张集权制国家应该以皇帝为最高首脑,并以武力统一诸侯国,以稳定社会。李斯非常赞同韩非的主张,并认为法应该包括赏与罚两个方面的内容,刑法必须让人心服口服。术是君主考察大臣的重要手段,看其能力是否与其官职相符合;势其实是政权的意思,是君主统治人民及掌控大臣的重要工具。由此可见,李斯的法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以法治国的法学思想体系对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李斯用其一生实践着法家思想的路线,同当时的秦王嬴政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并真正开启了以法治国的时代。李斯在秦国统一六国后,从起初的郎官,直至升为丞相一职,并参与了当时国政中的重大决策和活动。 李斯继承了法家中的轻罪重刑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史记·李斯列传》中描写了李斯在上述秦二世中提到:“慈母有败子 而严家无格虏,则必罚之加焉。商君之法因刑弃而灰于道。”可见,李斯这种轻罪重刑思想是当时秦朝的刑罚报复主义的重要体现,是法家、法治思想的核心。同时,这也是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残酷压迫奴隶的重要体现和手段,以进一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法学专著《论法的精神》中就认为,专制政体是愚昧和恐怖的,同样,李斯辅佐秦始皇也是采用恐怖和愚昧的手段和政策,进行了系列的黑暗统治,如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愚民事件或案例,是统治阶级残酷镇压人民的重要体现。李斯一心信奉法治思想,否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过分地迷恋法治的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李斯向秦二世进献督责之术,也就是通过各种、各级组织来监视官吏的行为,让其不敢有反抗之心。 三、李斯法律思想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李斯生活在战国后期,正是由诸侯割据向集权统一的封建制国家过渡的时期。结束割据征战,实现统一和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等系列的改革与发展,在经济与军事上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李斯的法律思想对实现中国统一,并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郡县制和法令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李斯辅佐秦王嬴政,进谏了《论统一书》,并作出了统一六国的决策。李斯还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为秦国效力,为秦王的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斯还为建立封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3]7—9。 李斯强力推行郡县制,反对采用过去的分封制,他认为只有实行郡县制,天下才会没有任何异议和谋反之心,这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李斯主管秦朝廷尉数十载,并推崇法治与刑罚。李斯的法律思 李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法学家,同时也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秦朝逐步统一六国后,李斯将原战国不 同的法律规定及制度进行了统一的规范和调整,并在原有秦朝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并颁布在全国推行。 李斯法律思想 秦朝丞相李斯的法律思想述要 □ 攀枝花学院王明中 摘要关键词历史考证 LISHIKAOZHENG 6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