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物理特色课堂

高中物理特色课堂

高中物理特色课堂
高中物理特色课堂

271教育物理课堂特色研究

山东昌乐二中张东升

1.实验特色为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的课程资源。不管是在物理课程的设计上还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是目前物理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的显著特征。物理课堂以实验特色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1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充分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引发有意义学习的思考,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提高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最多的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让每个学生动手,发挥实验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需要说明的是,实验课程资源不仅限于实验室中的现有设备和仪器,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课程资源。所以,提倡自制教具,让日常中的生活用品或器具登到物理课堂上,既丰富了实验课程资源,又让学生感到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1.2 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猜想和假设,是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针对物理现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鼓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充分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17世纪,伽利略把数学从古希腊的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了从自然观到方法论的转变。实验在伽利略的手中也变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数学和实验的联姻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经典。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工具,能够获得准确的实验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对物理实验原理的理解,在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的前提下独立地进行实验,在实验中获得信息,对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总结,形成结论,从而渗透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1.3 强大的育人功能

物理学习重于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激情,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具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认真对实验过程进行反思评估,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利用物理学史中重要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认识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以及其他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科学家的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联系实际是重点

物理学是源于自然和社会实践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理论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的认识和概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回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人类改造自然服务。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社会中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强烈欲望。

因此,物理课程和课堂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进物理。在设计探究内容时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现探究过程生活化,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最终让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最终实现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伟大目标。

2.1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物理问题

物理课堂应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引入相关的物理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有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索的欲望,加深对自然科学的亲切感。

2.2以生活、生产实例创设物理情景

课堂教学中,注意选取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和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来分析物理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既便于学生学习、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又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2.3突出STS的思想。

物理课堂注意物理知识与生活、技术、社会的联系,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这是物理课堂特色的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是近20 年来世界科学教育中的一个潮流,它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科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在涉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我们不奢望或要求学生提出有很高价值的意见,更不宜过多地评论见解的对与错。

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探索和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会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这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是有层次的。高中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应从更广阔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入手,并力求取得普遍、准确、深刻的认识。在联系生产、生活中的科学应用方面,也应着眼于科技前沿,与时俱进。从生活走向物理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从常识走向科学。物理教学把常识之中的模糊之处提升到科学层次,同时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严谨、理性、实是和创新为核心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代表,蕴含着具有丰富内涵和多方面特征的科学精神,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强调严谨、理性、求是和创新,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探求真理、善于批判和质疑、不断创新的勇气。物理课堂的教学,理应充分体现这一核心理念。

3.1 严谨、理性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定量分析的科学,它注重逻辑思维、实验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以客观规律、实验事实为依据,秉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精神。

物理学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把自然界作为科学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物理的教与学,从物理量及其单位的书写、物理问题的解决以及实验操作等等,都透露着严谨和理性,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作风和科学的素质。

3.2求是

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求是必须具有求实精神、实证精神和探索精神。这三种精神的培养,是物理课堂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任务。

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界又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这是物理学研究的客观基础。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求实精神,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不盲从,不迷信,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构建科学的理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科学研究中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自然现象的本质。

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使得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更是一种精神的探险,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怕失败、永不服输、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这就是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有一个艰难的历程,甚至经过火与血的洗礼。马克思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3.3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永远是物理课堂的核心。

科学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的精神之二就是怀疑。没有批判和怀疑,就不会有创新。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

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创新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

由此看来,物理课堂,就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创新的课堂。

4.人文性是关键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科学,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道德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

物理学究其发展而言,与数学、哲学、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曾指出:为了避免出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危机,当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是消除现代文化中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的隔阂。只有两种文化的统一,我们才能对世界给出连贯而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我们有必要去讨论科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物理学不仅以其概念、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的诸多真理,它还在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不仅如此,它的知识和思想对人类活动的广阔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每一次重大进展和发现,都改变了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成为人类思想和观念进步的伟大阶梯。

科学文化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人与科学的相互作用、社会与科学的相互作用、技术与科学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与社会及科学与人类命运关系的认识等等,均属于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求真求实,人文文化求善求美。两者尽管形成的背景、关注的对象以及涵盖的内容有所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沟通的、互补的。科学、人文、艺术是三棱锥的三个面,当人们站在它的不同侧面的底部时,他们之间相距很远,但当他们爬到塔的高处时,他们之间的距离就近多了。

科学是人的活动,它的目的又是为了人。因此科学必有广阔而深刻的人文背景。21 世纪需要有真才实学、有文化底蕴的综合性人才。如果物理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融合,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熏陶,有所领悟,兴致勃勃,乐在其中地学习,这不就是真正有实效的素质教育吗?

由此看来,物理课堂,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心灵的唤醒。[1]

下面,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简要探讨一下物理学中的人文思想。

4.1物理学中的哲学

在古代,物理学是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存在着。17世纪,伽利略和牛顿的工作,使得物理学成为一门精密的定量分析的科学。1687年,牛顿发表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真正物理学的标志。

不管是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还是物理本身的理论,到处都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物质不灭原理;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称为“伟大的运动基本规律”。这一定律不仅证明了物质和运动的不灭原理, 而且以实验确立了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当量关系, 为自然界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找到了自然科学的证据。它的建立,也是生产技术、哲学和自然科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物理学是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既是建立物理理论的基础又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方法。杨振宁教授说“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物理学上很多理论都是通过实验检验论证的结果,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幼稚可笑的猜测,到17世纪牛顿的微粒说和惠更斯的波动说,再到19世纪初期光的波动理论的迅速发展直至麦克斯韦的电磁说,最后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光子说。现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遵循着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一次革命性的胜利。

可见,不论是物理文化知识本身,还是物理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方法,对人类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有重大的影响。

4.2物理学中的美学

科学就是简单,科学的美,就是简单的美。同样,在一个艺术家眼里,简单是一种美。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物理学追求求用简单、优美的数学语言去深刻地描述、概括自然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简洁对称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洁凝练,内涵却丰富而深刻。

对称与统一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也是人们很乐于接受的一种美学形式,物理学在对自然的表述中处处显现出了这种对称统一的美。如引力和斥力、正电和负电、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等等都显示了完美的对称统一性。物理理论的和谐统一美实际上是自然界和谐统一美的理论形态。物理定律对某种规范变换的不变性、守恒性更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一种对称形式。特别的,对称性已经成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

另外着重说明的是,一位优秀的物理学家,必是具有美学思想的人。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有感知美的奇异本领,美学思想在许多物理学家创立与评价物理学理论时起着重大的启发与指导作用。追溯人类科学源头,科学美始终被作为一种人文理想而追求,成为科学家们献身科学、潜心研究的直接动力之一。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让一个方程具有美感要比符合实验更为重要。法国科学家彭加勒曾说:“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能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得到乐趣,是因为她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跟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跟妙的地方的感受,有不同的了解,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一个工作者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跟研究方法,形成他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正是许多物理学家在唯物辩证法思想、美学思想的指引下去成功研究物理现象、过程和建构深奥、美妙的物理学理论的,在物理学诞生的过程中除了严格的逻辑推理以外,科

学家的人文修养和形象思维所启发的灵感、激发的创造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们在重视物理学理论的同时不能忽视物理学中蕴含的人文文化。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

5.结束语

综上所述,271物理课堂特色的创新,必须在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下,适应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它应具有以下特点:实验特色为基础,联系实际是重点,严谨、理性、求是和创新为核心,强调人文性是关键。

[1]周誉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高中物理必修2全套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2教案 第一章抛体运动 第一节什么是抛体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的性质 2.知道曲线运动的条件,会确定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2.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领会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方向的判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1、曲线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方向。 3、曲线运动的条件: (1)时,物体做曲线运动。(2)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共线时,运动轨迹是___________ (3)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运动。(4)运动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不共线,且合力不为定值,运动为___________运动。 4、曲线运动的性质: (1)曲线运动中运动的方向时刻_______ (变、不变),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是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指向运动轨迹凹下的一侧。 (2)曲线运动一定是________ 运动,一定具有_________ 。

【课堂实录】 【引入新课】 生活中有很多运动情况,我们学习过各种直线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我们知道这几种运动的共同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组图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展示图片) 再看两个演示 第一, 自由释放一只较小的粉笔头 第二, 平行抛出一只相同大小的粉笔头 两只粉笔头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讨论。 结论:前者是直线运动,后者是曲线运动 在实际生活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新课讲解 一、曲线运动 1. 定义:运动的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2. 举出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实例。 问题: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 引出下一问题。 二、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看图片:撑开带有水滴的雨伞绕柄旋转。 问题:水滴沿什么方向飞出? 学生思考 结论:雨滴沿飞出时在那点的切线方向飞出。 如果球直线上的某处A 点的瞬时速度,可在离A 点不远处取一B 点,求AB 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A 点的瞬时速度,时间取得越短,这种近似越精确,如时间趋近于零,那么AB 见的平均速度即为A 点的瞬时速度。 结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_教学用好教学资源_打造物理高效课堂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定州市东亭镇初级中学刘强 新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时代,这就决定了物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如何用好教学资源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每一位物理教师的追求。 一、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就有了动力,高效学习就有成功的保障。如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将一个大试管灌满水,再将一个口径略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中,问学生:“如果我将两个试管倒过来,管口向下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进行猜想,接着进行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引发认知冲突。接着又将一橡胶吸盘压在黑板上,让学生试着拉吸盘,亲自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高涨起来了,为本节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重视课后的小实验,发挥小实验的教育功能。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科书安排有“想想做做”栏目,该栏目中有较多简易操作的小实验。在教学时要重视这部分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去完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如在《浮力》一节教学时,让学生将一个空饮料罐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罐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使学生对浮力的产生及其决定因素有了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再在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小石块,将石块浸入水中,比较测力计前后两次读数,发现石块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减小,由此说明石块浸入水中时受到了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前后两次测力计示数的差值,从而也找到了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三、从生活走向物理。利用身边的物理现象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只要认真去观察研究,做个有心人,就会认识它并找到它存在的规律,从而为生产、生活服务。由此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为高效学习物理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如在学习惯性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抖动衣服,灰尘会掉落”入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进行认知,然后应用惯性知识理解“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就可使水银柱降回液泡中”的道理。再进一步应用惯性知识找出“提高跳远成绩”的方法,即起跳前先助跑。 四、利用插图、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声现象》教学时,可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音乐、鸟鸣、流水声等,增强感官刺激,加深印象。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时,插入有关安全用电及防雷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一些常识及防雷的措施,并应用于生活实际。 五、利用简便、精炼的语言,概括归纳物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知识。如在学习二力平衡条件时,可将平衡条件概括为八个字,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在学习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时,将其方法概括为六个字:①“选”(量程、分度值);②“放”(刻度尺贴近被测长度);③“看”(视线与尺面垂直);④“读”(用分度值做单位估计到下一位);⑤“记”(数字、单位);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吴海东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吴海东 发表时间:2015-05-25T12:03:41.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第3期(中)供稿作者:吴海东 [导读]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 吴海东 摘要: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师的讲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把学生的头脑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课堂有效性;建议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如何上好物理课,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自身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下面笔者提出个人对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高中物理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才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时教师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时,教师先创设一个故事情景:话说三国时期刘、关、张桃园结义,决定通过比力气排座次,看谁能够把自己拔起来就算谁胜利。让每一个学生开动脑,初步感知受力分析。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机械能守恒》时,这节课开始时通过过山车来引入,以学生喜欢的、常见生活事例和现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教师要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参加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师生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共同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 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多数学生对物理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都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进行实验,经常使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品做实验,更有利于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安排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的物理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不言而喻。还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或学生演示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验器材,观察仪器的构造,体会工作原理,分析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得出物理规律、原理、公式,体验物理世界的奥秘,消除对物理知识的神秘感,认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逐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直接兴趣和操作兴趣,使学生想学、善学、易学、乐学。还可以成立物理实验小组,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小实验、小制作,搭建学生之间交流、学习、讨论问题的平台。 四、适当的练习和多元化评价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适当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习题不能未经思考就随便布置,习题要精选精练,并及时反馈。教师应选择能起到揭示规律作用的经典例题,讲解时切忌面面俱到,要把分析和解题的思路教给学生,培养他们解题的技能、技巧,引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练习也应该精心选择,所选习题应联系实际,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起到促进作用。 五、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高中物理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查阅相关资料,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物理课程中的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等理论;教师在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要积极对这些知识进行实践,从而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并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师要积极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课程创新能力。高中物理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自己进行专业培训,使得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保持在教学前沿水平,利用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另外,学校还要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规范老师在校的教学行为,使其教育活动的随意性降低,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教育质量。 六、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激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摸索,去思考,去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同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对于有不同争议或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探究,合作讨论,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一)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也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物理现象在它发现的最初过程中是如何的艰难。 2、通过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树立起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观点。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对磁的应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设计思想 1、这是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教学过程应重在显示学生对磁这一知识的了解和对磁知识的生活的体验。为此,本节课采用以问题为主线、实验为基础的教学策略。问题情景的创设,是思维的启动点和切入口,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理论支持。 2、电流磁效应的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设计中可让学生自己讨论研究的思想,在这基础上再提出奥斯特的实验及其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然后自然得过渡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上来。 3、在天体磁场的教学中,本设计注意用多媒体手段,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对地磁的应用及其它天体磁场的认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准备 教师提出问题:1、你对生活中有关磁的现象和应用了解多少,能否举出你所熟悉的一些现象和应用呢? 任务:在课前请同学通过网络去获知磁有关的知识 二、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1、利用磁钢堆硬币积木。

高中物理选修3-2《划时代的发现》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4.1划时代的发现 (人教新课标选修3-2) 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中的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相关的物理学史,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历史资料,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拓展空间。本节的重点是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凭空产生的,例如奥斯特研究电流磁效应受到康德等哲学家的“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一思想的影响。法拉第研究磁生电是受到了奥斯特和对称性思想的影响。在他们认定目标后都是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才取得成功。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奥斯特、法拉第的科学思想、科学信念和科学态度,从而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其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学情分析 通过对选修3-1磁场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熟知电流的磁效应,掌握了通电导体周围磁场分布特点及方向的判断,并能灵活运用相关规律分析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及运动,对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学生对电流磁效应的发现的历史背景及历程并不熟悉,尤其这其中蕴含的物理文化知之甚少。此外,学生在初中物理部分已经学习过了电磁感应现象,知道导体棒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闭合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历史历程还是比较陌生,对相关的物理学史了解较少,但学生对这些现象发现的历程细节充满着浓厚兴趣,期待着机会去领略感受其中物理文化精髓。本节课正是基于学生的这些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展开物理教学。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的过程,并了解相关的物理学史。 (2)知道电磁感应、感应电流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 (1)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2)经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过程中失败实验的探究体验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艰难历程。 (3)通过对电磁统一历程的学习和感受,体会物理学简单、和谐、对称、统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1)通过对法拉第科学探索精神的学习,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科学观和世界观。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电流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e14690080.html, 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作者:韦梦益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新课改背景之下的高中各个学科的引导,高效课堂的建立俨然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建立,需要做好教学目标优化改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做好与社会实践生活等紧密联系。高中物理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素养,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实践教学要求,做好教学经验与教学策略探究,不断提升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引言: 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引导,从教材内容深入研究之后,发现抽象化的知识内容逐步增多,导致学生的认知理解困难性逐步加大。如果一味的采用传统课程教学引导模式,就会导致物理课程存在一定的压迫感,学生很难追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开展深度的探索与分析,物理课程实践教学引导价值也被削弱,学生普遍反映物理课程学习困难。所以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注重高效课堂的优化建立,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物理课程学习目标。 一、做好学生的实践探究兴趣指导工作 高中阶段学生物理具备一定的物理课程学习基础,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科枯燥乏味,在探究分析阶段会遇到诸多困难问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引导期间,做好对学生的实践物理探究欲望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愉悦的沟通交流背景下建立起来,高效课堂建立也由此得到保障。 教师在讲解“重力势能”这一物理知识期间,可以将教学情境应用于课堂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索,如果有一天窗帘掉落之后,那么学生会遇到什么情况?不少学生认为天氣晴朗的时候阳光太刺眼,需要尽可能的避免靠近窗户,或离开教室。而小区之内一颗鸡蛋给业主、租户的安全警示作用也是触目惊心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显然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所以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之中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兴趣,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探究中,将自己的专注度提升。在教师所建立的情境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重力势能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具体表现,那么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在师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状态之中建立起来。 二、帮助学生做好自主探究能力的强化 高中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引导物理期间,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学生在合作学习阶段能够将团队意识逐步培养起来。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是帮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老师抱怨较多的就是自己的课时太少。课时真的少吗?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主旨是“高效能、低消耗,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可能性。”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做到“高 效能,低消耗”,那我们的课时就足够了。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效率 笔者经过几个月的教学实践,感受到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其实很多,有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 情况,有学生的素质和学习的情况,有学校的物质条件和校貌、班风等情况。但是作为新课 程的实施者的我们,仍然可以在很多方面做些努力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只有深入的了解学生,了解教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把握起点、找对切入点。在整个中学 阶段的物理学习中,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都比过去强的多。学 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学习基础、学习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普遍感觉物理难以学习。特别是高 一年级的新生,大多数都感觉由初中到高中物理学科的跨度比较大,不适应。高中物理和初 中物理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级跨度不小的“台阶”。因此对学生的基础应“心中有数”。 其次,教师对教学目标“心中有数”,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及其深刻分析,归纳总结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像弹力产生的条件、摩擦力 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合力与分力等效性与虚拟性、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受力分析及 其计算等等。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培育学生科学的志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有的 放矢。 再次,对教学内容要“心中有数”,就是要熟悉教材,熟悉授课内容。把握整个中学物理教材 的全部知识结构系统,特别是新教材的编排顺序,更要理解新、旧教材的优点和异同。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学生从早到晚都坐在教师里学习,学习对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的。如何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多 媒体手段,选择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事例,以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且有利于学 生内心体验的表现手法向学生展示具有设疑激趣特征的问题情境。在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 基础上,教师要适时地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长期的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不容易,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 好的问题引入能够引导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提出富于探索性的问题。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创设的情境要丰富、趣味、形象,尽量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 让学生感到问题的真实存在性,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这样才能够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热情。第二,情境的创设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要有一定的 目的性,也可以兼顾学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在“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教学中,以雅典奥运会中刘翔110m栏夺冠过程为背景,创设情境,同时播放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m栏中的决赛录像。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 通过新课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以下是查字典物理网高中频道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设计方案2019,供参考! 本学期物理教学具体目标可归纳为: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③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影响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物理工具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尤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具体教学实施方法有如下要点: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设计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b)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体会楞次定律内容中“阻碍”二字的含义,感受“磁通量变化”的方式和途径。 c)通过实验现象的直观比较,进一步明确感应电流产生的过程仍能遵循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a)观察实验,体验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存在方向问题。 b)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设计感应电流方向的指示方案,并动手实验操作。 c)关注实验现象的个性,找出实验现象的共性,并总结出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情:在实验设计,操作过程中逐步积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参与:养成主动参与科学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交流:在自由开放平等的探究交流空间,能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友好评价,和谐相处。 哲学思考:能够用因果关系和矛盾论的辨正观点认识楞次定律; 2.教材分析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电磁学中的重要定律,一个判定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一个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二者前后关联,映衬了电磁感应现象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无论是前一节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还是本节的楞次定律,首先它们都是电磁感应这一事物本身属性的一个放映,客观存在且发展变化。既然是放映事物本质的规律,在物理学中称为定律,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是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课程目标的最佳切入点。(3)教材指明了教学的方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但在探究的细节和过程上,留给了教师和学生广阔的思考设计空间,有助与激发新思维,发现新方法,提出新问题,得出新结论,体现新课程。 (4)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5)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高一物理组李兆锋执笔 2008年 3月 【课题】教科版《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8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标》研读】 1.《课标》原文 (一)运动的描述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课标》研读 知识性行为动词2个;技能性行为动词1个;体验性行为动词3个。由此不难看出,新课程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中安排了两个活动一个讨论交流,即:活动1“飞机跑道的设计”;活动2“飞机制动系统的设计”;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设计”两个字反映出编者意在把学生放在自主学习的位置,活动中要求学生“1.画出设计分析草图;2.写出设计依据的公式; 3.算出你的结果”。也适合对学生进行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如果在加上“ 4.拿你的设计方案和同学交流”,就多了一个探究要素。因此,这节课不应该是一节普通的习题课,而应该是一节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课。 考虑到活动1和活动2本身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中将讨论交流“一起交通事故的分析”等内容作为后续课程,旨在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设计思路】 本节的内容是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给出的实例比较典型,但是略显平淡。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特别选择了当年震惊世界的“协和飞机失事”事件为线索,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让学生体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中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体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使学生在对设计结果的分析、论证和交流中,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真实的、富有震撼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3.通过“协和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领悟细节决定成败,提高责任意识。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课堂有效性教学是教学进度与教 学质量的保证,因此,提高课堂效率是永恒的话题。针对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 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学法培养,转变教学方式,规 范优化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建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握 高中物理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策略 高中物理是一门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的学科。高效率的今天,课堂教学也追求 效率最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掌握物理 学习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新课改就是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整合并重。作为我们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 教材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更新,所以我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内容、还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学,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以 学生发展为目标,教师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人发展。每堂课都追求不 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关注学生,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 目标。 一、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在性格、知识和 心里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因材施教。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备课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性,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考虑的全面,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其次,上课要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 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场所。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重 点是学困生,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教学中,往往会不自觉的关注优等生偏多,这就造成学困生被忽视,受冷落,最终打击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加大两级分化。 因此,在教学整个环节中,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都要关注学困生,关注学 生全面发展。备课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对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回答,让 他们也能体验到老师的关爱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问题的设计也 要关注优等生,设计难度系数大的问题给优等生,启发优等生思维。总之,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既让学困生吃饱也要让优等生吃好。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只是教师的 一言堂,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学生一味的顺从教师的言行,教师进行单一 式的灌输知识,学生机械的对知识进行记忆。物理涉及的大量实验更多的是教师 在黑板上讲实验,而不是做实验。整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疲惫,而且教 学效率也不高。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由重教转变为重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的是教师的教,教师主导者整堂课的节奏,学生是考 试的机器,机械的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自身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是 需要自我醒悟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本不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 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理念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结构要以学生为

高中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高中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高一物理《力》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

如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如何打造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河南潢川第一中学罗志勇在实行新课改以前,我们的教学模式,都还沿用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和奋斗目标. 然而,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结果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诚然,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师关注、理解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地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行为,抛弃无效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以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发展之际,探讨如何增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通过最近几年课堂有效性的实践,谈谈我自己的微薄的看法。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实际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喜欢某一科目,相应的与该科目任课教师关系就较好,换句话说,学生喜欢哪位老师,相应地也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课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要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这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第二,教师要真诚、不带一丝杂念地爱护学生,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魅力,极具亲和力。教师要转变观念,从师道尊严的威严中走出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第三,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但还是需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教师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而有效性的确立除了教学形式上的有效性和教学内容上的有效性之外,更应力求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增加知识,培养能力。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种种机会。 三、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的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或者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新问题,把问题一下子抛到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第一, 教学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给学生以帮助、启发, 引导学生取得成功, 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兴趣。教学活动策划和教学行动内容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 做到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们而言影响十分的大,那么高中物理的教学设计到底应该怎么开展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 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关于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验】“四两拨千斤” (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

最新人教版高二物理教案全套

高二物理教案 第一节静电现象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理解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平衡条件; 2、理解静电屏蔽 重点难点 重点:静电现象的应用 难点:静电感应现象的解释 教具 高压起电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静电平衡的特点 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下的导体,内部的场强处处为零。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个等势面。 3、导体外表面处场强方向必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地球是一个极大的导体,可以认为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所以它是一个等势体。这是我们可以选大地做零电势体的一个原因。 二、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放电现象有哪些? 2、什么是火花放电?什么是接地放电? 3、尖端放电的原理是什么? 4、尖端放电的原理有何应用?避雷针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5、静电有哪些应用? 6、哪些地方应该防止静电? 二、利用实验和录像教学:

高压起电机、电荷分布演示器、静电现象(包括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录象) 三、解决问题 1、火花放电和接地放电; 2、火花放电是指物体上积累了电荷,且放电时出现火花的放电现象;接地放电是 指为了防止物体上过量积累电荷,而用导体与大地连接,把电荷接入大地进行时时放电的现象; 3、尖端放电的原理:物体表面带电密集的地方—尖端,电场强度大,会把空气分 子“撕裂”,变为离子,从而导电; 4、可以应用到避雷针上;避雷针的发展史介绍富兰克林与国王的避雷针“尖端” 与“圆端”之争; 5、静电除尘,静电复印,静电喷漆; 6、静电产生的火花能引起火灾,如油罐、纺织厂、危险制品等地方都必须避免静 电; 四、练习 1.如图,在真空中有两个点电荷A和B,电量分别为-Q和+2Q,它们相距L,如果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点O有一个半径为r(2r<L)的空心金属球,且球心位于O点,则球壳上的感应电荷在O点处的场强大小________ 方向 _________. 作业 课后“问题与练习 1.2 静电力库仑定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